好奇的小米
作者:胡晓明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汪荣祖的专著中,认为书名由《钱柳诗笺证》而改为《柳如是别传》,原因在于"寅恪于钱柳极为同情,甚觉未得历史之公道,故不惜冗长篇幅为之洗刷烦冤.而于柳如是更由同情而臻于仰慕.不仅赞美其才艺,更服其气节."文史家黄裳在一九八二年写的《关于柳如是》一文,也认为这本书的性质属于历史人物评价的翻案著作,但又认为陈寅恪的辨诬是不值得的.在他的心目中柳如是毕竟只是个放荡不羁的风尘女子,末代交际花一类的人物.她与陈子龙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爱情,而是基于名士与名妓的风流生活;而她最终归钱牧斋,也不是基于爱情,而是由于经济、政治地位的考虑.自娱说汪荣祖又明确提出自误说.他认为"寅恪投射一己于三百年前,犹如观剧者与剧中人同化,……而于神往之际,伤古抚今,常常不能自已.因寅恪之思想虽有新的一面,但在情感上甚是依恋旧文化与旧社会,自五四以还即觉扦格不入.晚年社会与文化之变动尤遽,唯有寄情于古人,以浑忘现实之痛苦.寅恪笺释钱柳诗得以精神上之乐趣,自无可疑."自娱还有知性的一方面.汪说:"《柳如是别传》集寅恪一生著述'笔法'之大成.寅恪欲借此书自验学术之深浅以及留示后人其史学方法的范例."他还举证说,书成之后,陈寅恪嘱其助手黄萱写文章总结他是如何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这正是当事人表明此书的撰述动机的直接证据.依汪氏此说,《柳如是别传》并无学术思想史上重大的深意,只是一部十分偶然的充满个人特殊因素的著作.复明运动史持这一说法的有明清史家王钟翰、何龄修,唐史家王永兴.何龄修《柳如是别传读后》,就笔者所见,这是第一篇系统评价《别传》的专论.他认为"第五章《复明运动》实际上是全书主旨所在."何龄修评价说:关于复明运动,"以往人们知道的只有其中个别的或少量的史实,单个人反清复明的思想情绪,个人或极少数人自发的反抗等局部活动,人们还知道各地规模不等的群众武装起义,却没有明确意识并提出过在清朝严酷统治下这种长期的、广泛的、有组织的复明运动、民族抵抗运动的潜流,更不知道这种运动曾在'绸缪鼓瑟之小妇'推动下展开."王永兴说河东君虽坚持参加复明运动,而未能获得成功,但陈寅恪不以成败论英雄,尊崇气节是柳如是一生志事的主要表现,也是她的立身之本.王钟翰进而在陈寅恪的基础上继续考辨,补充材料,认同陈寅恪关于钱柳因缘由言情之儿女,变而为爱国之英雄的说法.颂红妆的女性史中山大学教授蔡鸿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等人持这种看法.因为《柳如是别传》毕竟又用了大量篇幅对于柳如是的情史与生活史进行了极为详尽的爬梳考证.这些考证却与复明运动应无直接的关系,那么,陈寅恪为何要花这么大的功夫来细辨河东君艰难处世、择婿人海、为争取婚姻幸福而斗争的过程呢?蔡鸿生、孙康宜等人从女性史的角度提出,这本书的宗旨乃在于陈寅恪先生晚年对于"红妆"的关注.蔡鸿生更为看重的是气质.所谓"胭脂泪中凝聚着民族魂","侠气、才气和骨气,在柳如是身上,可说是三者合一","奇女志与遗民心的结合",使本书成为可歌可泣的女性史颂.孙康宜的重点在于从十六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崛起与成熟这一背景来分析此书.总之,"颂红妆的女性史"这一说法包容了"复明运动"说,既注重具性别特征化的情感世界一面,又重视女性意义中呈显出的精神价值与政治道德意义一面.知识分子史、人格心态史陈寅恪的友人吴宓以及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中山大学教授姜伯勤等持此说.一九六一年,吴宓到广州会见老友陈寅恪,谈及《柳如是别传》的写作情况.吴宓在日记中记载:"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借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由于这段话具有当事人口述性质,所以在《吴宓与陈寅恪》一书中披露之后,成为论者广泛引用的权威性说法.这个含义的核心,是在易代之际有关文化与道德的基本命运的抉择.周勋初说:"《别传》实际上却是一部反映明末知识分子动态的史诗."寅恪先生对柳如是身边的这些士人,以其对待国家命运的态度为准,予以表扬或贬斥,从而起到了"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的作用.明清文化痛史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刘梦溪教授近年发表一系列研究陈寅恪的论文.关于《柳如是别传》,他在诸家群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明清文化痛史"的新说.内容涉及明清交替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党社、宗教、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史事极为纷繁.陈寅恪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才、诗笔、议论于一炉,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融化贯彻全篇.作者更辉煌的学术目标是通过立传来修史,更准确而宽泛一点说,应该是用血泪写成的即撰写一部色调全新的明清文化痛史.
小年糕lc
《柳如是别传》中关于陈子龙与柳如是的交往,错误很多,将陈子龙在明朝灭亡之后写的七首词当做陈子龙与柳如是“相恋”以及刚分手之后所写,错得太离谱了。最难得的是,陈寅恪居然可以以相当肯定的语气来考证这些荒谬的结论。至于《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所论述的诗词,全都是从《柳如是别传》中照抄,连错误的地方都是照抄。根本不能作为研究材料。另外,这两本书都认为陈子龙的词中有20多首与柳如是有关,其实如上所说,有七首肯定没有关系,另有七首有云间派其他词人唱和之作,因此也可以认为只是普通的应酬和竞技填词,剩下的几首也找不出痕迹说明是写给柳如是。陈寅恪喜欢柳如是,就对陈子龙下手,把陈子龙的作品归结到柳如是身上,难怪钱钟书对这本书相当看不起。******************************以下是陈子龙贴吧里的文章:现在专门澄清陈子龙词中被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错误解读或者牵强附会的那些作品。陈寅恪先生不仅将陈子龙亡国后所写的词中的《浣溪沙?闺情》、《踏莎行?春寒》、《南乡子?春闺》、《江城子?病起春尽》、《双调望江南?感旧》、《醉落魄?春闺风雨》、《菩萨蛮?春晓》7首错误地归入陈子龙早期与柳如是的恋情词,而且陈子龙早期所填的词中,也有几首明显是被陈寅恪错误归为是与柳如是互相示爱的恋情词。比如《玉蝴蝶 美人》,这首词宋佂舆也有同调同题作品。显然,陈寅恪先生很可能没有见过宋的同题作品,那不过是陈子龙和宋征舆的倡和斗词而已,而且词中的女子“才过十三春浅”,柳如是与陈子龙刚认识的时候,据陈寅恪先生自己的考证,是在16岁时,如此矛盾居然也可以无视,实在令人遗憾。再如《浣溪沙 五更》,陈寅恪先生根据柳如是有同题同调作品而认为二人倡和互相表达爱意,但是宋征舆和李雯也有同题同调的《浣溪沙 五更》,所以唯一能够断定的就是四人在倡和。根本不能因为陈、柳二人都有同题作品就说是与柳如是相恋之词。再如:《醉落魄 春闺风雨(花娇玉暖)》,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青玉案 春暮(青楼恼乱杨花起)》,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浣溪沙 杨花》,宋征舆有同调同题作品。《南乡子 冬闺(花发小屏山)》,李雯有同调同题作品。《南乡子 春寒(小院雨初残)》,李雯与宋征舆都有同题不同调作品《桃源忆故人 春寒》。以上7首作品都因为有李、宋的同题同调作品(6首)或者同题不同调作品(1首)而无法归入“陈柳诗词传情”范畴,更因为宋曾经与柳如是相恋后恩断情绝,所以这些作品的只能归入普通的倡和,“斗词”而已。这样,陈寅恪先生认为是为柳如是所写的那24首词,已经有14首可以确定根本不是为柳如是所写,其中7首连年代都完全判断错误,相差10年以上。十年时间虽短,但却是明清鼎革前后之事,也是柳如是嫁人前后之事,无论从陈子龙、柳如是个人还是从国家局势来看,都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另外8首,要么陈寅恪先生没有注意到宋征舆那些同调同题之作,要么选择性失明故意忽略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现在我们来看第三类情况。我们排除了14首词,还剩下10首。接下来我们简略分析那10首:《虞美人 镜》,陈寅恪先生称陈子龙所咏之镜必为柳如是之镜,否则不会如此深情,然后又以此作为陈柳恋情之佐证。显然陈先生的论证是“循环论证”:先假设二人情深,然后认为这种词只能写给柳如是,再得出结论:二人情深似海。后代王士禛与陈维崧都曾咏镜,而且也是用《虞美人》词牌。然则二人之镜又当为何人之镜?前人李白有“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之句,此镜又当为何人之镜?这首词没有一句提到柳如是或者杨影怜有关的字眼,实在难以根据里面“名字嵌入法”的挖掘来附会,于是就直接说“必定是柳如是之镜,不然无此深情”。可是陈子龙为什么只能对柳如是深情呢?当年他与柳如是认识期间,北上赴考的路上过广陵还特意寻找自己的旧情人,找不到,写信给好友李雯,李雯《卧子纳宠于家身自北上复阅女广陵而不遇也寓书于予道其事因作此嘲之》诗和《临江仙?再柬卧子》词加以劝慰,让他珍惜家中妻妾。李雯的诗词是白纸黑字,比陈先生的附会猜测,不知道可靠了多少倍。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又如何能够断定陈子龙只能对柳如是深情?结果就是陈寅恪先生替柳如是自作多情。《少年游 春情(满庭清露浸花明)》是陈子龙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也没有一句提到柳如是以及与她名字相关的字词,所以我相信陈寅恪先生断定这个是为柳如是所写,依据应该也是“非柳如是,陈子龙不会如此深情”。正如上段的证据所显示的,陈子龙可以赋予深情的绝不止柳如是一人,他对那个自己北上时寻找的“广陵女”的感情未必浅于柳如是,因为那是陈子龙好友李雯记载下来的白纸黑字,赖也赖不掉。而陈子龙与柳如是的感情,除了几首应酬类型的诗歌外,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靠的就是陈寅恪先生的猜测。《蝶恋花 春晓(才与五更春梦别)》,《菩萨蛮 春雨(廉纤暗锁金塘曲)》,《探春令 上元雨(寒梅香断满帘风)》,《桃源忆故人 南楼雨暮(小楼极望连平楚)》,这6首也都是普通爱情词,不能断定为柳如是所写,理由如上。《乳燕飞 (琼树红云漉)》是普通的赠妓词,无法确定对象。《满庭芳 和少游送别》,因为结尾的“无过是,怨花伤柳,一样怕黄昏”据说曾被柳如是题在扇子上,且因为有“柳”,所以为柳如是所写的可能性不容否定,也不必否定。《蓦山溪 寒食(碧云芳草)》有“翡翠点寒塘,雨霏微、淡黄杨柳”,因为含“杨柳”,且当时柳如是离开云间,陈子龙有离别之作,也完全有可能。《踏莎行 寄书》为陈柳倡和词,因此极可能是二人恋情词。综合上面所有分析,我们可以对那24首被归入陈柳相关的词进行总结1、《湘真阁存稿》中的7首先予以完全否决。2、有宋征舆参与的同调同题词7首,基本上可以排除。不然可以说那几首是柳如是和宋征舆的爱情词,陈子龙事实凑热闹。3、普通的相思之词或者赠妓词共7首,虽然无法排除,但是因为陈子龙当时所交往的青楼女子不止柳如是一人,所以也无法认定是为谁而写,所以也就不能算是为柳如是所写。所以陈寅恪先生列出的24首词,21首排除,剩下3首,这3首很可能与柳如是有很大关系,因为:(1)含“杨”“柳”,虽然杨柳是诗词中极其常见的词汇或者说意象,但是考虑到柳如是的姓氏,这里用嵌字考证法并不过分,如果根据含有“云”或者“美人”来说明与柳如是有关,就完全不着调了。(2)都是离别所爱的女子,当时陈子龙流连声酒,所恋青楼女子绝不止柳如是一人,但是当时离开松江(云间)的可考证者,惟有柳如是。(3)《踏莎行 寄书》为陈柳倡和词,柳如是与陈子龙有过唱和的词只有两首,《浣溪沙 五更》有宋征舆和李雯参与,因此不算二人恋情词,而《踏莎行 寄书》则没有云间其他文人的倡和,所以有可能是二人恋情词。本文建立在李越深副教授的工作之上,李老师的文章见:李老师重点想确认陈柳分手具体时间,但是文章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觉得应该是最前面那几段。 所以奉劝楼主不要步陈寅恪之后尘。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
难以忍受。 心里苦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 摘要: 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
具体是在英国,一对男同性恋人,互相在外面出轨,然后家里的狗上了他们的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