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2

yissluckyg
首页 > 期刊论文 > 斯多葛学派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怀念橡皮筋

已采纳

简称禁欲主义

92 评论

阿甘终结者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博采众家之长,属于“融合派”阵营,明确表明继承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语言学以外学科的思想,除了这些,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没有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代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语言在哲学中始终占据着荣耀的地位,因为人对自己及其世界的理解是在语言中形成和表达的,这一点甚至从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篇》的时代以来就为人们所承认了。”[1]对语言问题的思索探讨起源于哲学家,任何语言学流派都必然受到先哲思想的影响。韩礼德也认为,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流派的种种分歧可归结于古希腊时期的两种语言观,一种以普罗塔拉和柏拉图为代表,一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根据两种语言观的不同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可归于第一种语言观。[2]由此可见,韩礼德也承认语言学的哲学渊源。既然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哲学思想也在发展,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受制于其时代背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也一定会有近代哲学思想的踪影,因为伟大的语言学家也是哲学家,他们的语言观反映其世界观,他们的语言研究方法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那么,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集大成者,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有何特点?又与哪一哲学流派的观点相近?探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的论文并不多见,严世清[3]曾从韩礼德的语言观、语义观和隐喻观讨论了其体现的语言哲学思想。本文通过剖析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中的唯物论、辩证法以及实践论来比较其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思想的异同,从而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哲学方面的贡献与独到之处,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观

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专门阐述语言理论的着作,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散见于各种着作中。为了反抗黑格尔式的德国唯心主义对语言的神秘化,马克思特意强调了语言的物质性,认为“‘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及声音,简言之,即语言。”[4]接下来马克思又论述了语言的实践性、社会性与辩证性,他说“语言与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4](34)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语言)。语言离不开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以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论思想和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5]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基本宗旨是“去蔽”———去思想之蔽,解思想之困,也是“治疗”———治疗哲学因误解语言与生活而发作的“精神狂想症”。[6]总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强调了语言的物质性、实践性和辩证性,从生活实践、生活形式出发理解语言和思想,这样就清除了语言的神秘性和实体性,在理论上取消了唯心主义的合理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的唯物论、辩证法与实践论

(一)社会符号学的语言观:语言中的唯物论

基于对语言研究的不同目的与兴趣,每个语言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观。韩礼德所关心的是教育问题,这正是他进行语言研究的第一动力。正如韩礼德自己所述[7],他要建立一个“适用的”语言学(applicablelinguistics),所以他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符号学,这就决定了韩礼德语言观中的唯物论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语言学的研究隶属于符号学。韩礼德的符号学有别于传统的斯多葛学派以及索绪尔的符号学,是对符号系统即意义的研究,而不是对孤立的、静态的符号研究。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意义潜势资源,具有物质现实性的唯物论基础,因为任何符号都是物质现实的一部分,都有表达意义的外在形式。如舞蹈以人体动作为其表达意义的外在形式,同样,作为符号的语言也有其表达意义的客观外在物质形式,即声音。其次,语言是社会的,“社会的”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社会系统,即文化;韩礼德强调“语言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它不得不完成这样的功能”[8],也就是说语言所具有的功能有其物质基础,是由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决定的。第二层含义表示的是语言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把社会结构看作社会系统的一个方面。社会结构包含情景语境,家庭等级关系以及社会等级关系三方面内容。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都是客观实在,即物质。语言是维护社会结构的产物,讲话者通过使用语言或“反语言”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又重构一个主观的社会体系,也就是说,一切语言都是使用中的语言,语境决定意义,社会语境也是其中之一。这等于说,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这与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所认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语言)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韩礼德也认为语言有其物质基础,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论语言观。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的辩证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辩证法体现在对小句“交换功能”的论证,是对语法隐喻的阐述以及互补的研究方法。第一,小句“交换功能”中体现的辩证法在日常交往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必然涉及语言使用者的相互对话。根据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角色(或是给予,或是需求),以及所交换的商品(或是货物和劳务,或是消息),我们可以得出四种言语功能(提供、声明、命令和问题)。在交流过程中,说话者自己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时有强加给听者(读者)一个对立的角色,也就是说话人在理解这些言语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作出或者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八种反应(提供—接受,退回;命令—执行,拒绝;陈述—认可,驳回;提问—回答,拒答)。说话者与听者/读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有时两者之间的角色又相互转换,统一于小句的“交换”过程中,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和魅力。第二,语法隐喻阐释中的辩证法尽管语法隐喻概念最早由韩礼德提出,但这一现象却自古有之。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性质、功能、阐释和归类等都有独到的见解[9]。他把“隐喻式”与“一致式”看作统一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但两者不是绝对的相等,因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选择及意义,因而“隐喻式”与“一致式”两者表达的意义只是某方面相同,两种表达方式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依赖。“”如果某种表达方式是隐喻的,那这种隐喻是相对于其它的表达方式而言的。”[10]我们不能简单的定论说一致式体现方式比起隐喻式体现方式来说就更好,更常见,因而是规范/标准的,因为它们两者只是在履行自己的不

同职责,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语境、语域等多种因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且,不能把一种意义体现方式归为绝对一致式或隐喻式,这两种体现方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严世清[3]从真理相对性的角度讨论了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的贡献,从而也论证了其语法隐喻理论中体现的辩证法。第三,辩证统一的互补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成熟完善,能够解决说明多方面的问题,是实用性很强的语言理论,这与它辩证的研究方法不无联系。韩礼德多次强调不同的语言学派或研究立场之间的互补性。此外,在其理论内部研究过程中,韩礼德也彻底地贯彻互补的研究路线,因为人类的经验如此复杂,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是不够的。互补就是变“析取”为“并取”,[11]认为语言系统内部存在着多方面互补:词汇与语法之间的互补;语言作为系统和语言作为语篇之间的互补;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的互补。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词汇和语法在识解现实的过程中具有互补性,词汇和语法相互区别,是系统功能语法层次结构中词汇语法层的两个方面;同时两者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连续体,词汇与语法交汇在一起作为独立同一层面出现。正是词汇语法层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以多种方式识解周围的世界,词汇与语法的区别在于其表达意义的精密度,词汇与语法的互补性使得我们可以从两个相反的视角来识解经验:从词汇的角度看,现象是个别的;从语法的角度看,现象是整体的。这两种视角统一于对同一现象的识解中。语篇与系统是语言这一单一现象的两个方面,系统与语篇的区别在于其与意义的例示关系,把意义看作潜势还是例示的结果。系统作为潜在性,是一个有无限多的可能性的系统网络;而语篇则是从这个整体潜在性中作出挑选的过程和结果。同时,系统与语篇又相互联系,语篇是系统的例示,反过来,系统是语篇的潜势。如果单从系统或语篇任何一个角度看待语言,你得到的画面会是扭曲的、不全面的。语法学家与语言学家的研究领域及角度应该是互补的。[11](85)说话与书写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意义的体现方式,意义是过程还是结果。说话与书写这两种形式的互补性不是简单的互换关系,不是以不同的方式做同一件事,而是在做不同的事。这两种形式在组织意思方面的策略以及控制复杂度方面的方法均有所不同,所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对其中之一选择使用,因而产生互补性。说话和书写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又相互联系,统一于意义的体现方式之中。韩礼德在语言研究中采用分与合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注意语言中的互补性,充分体现了他辩证统一的研究方法。正如韩礼德所言,“当然,为了理解语言,我们确实需要对其分解。但语言不是在以部分,而是以整体的形式在发挥着功能。”

(三)语义生成观中的实践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意义是(语言)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12]。意义产生的基础是社会,意义离不开语言所存在的社会。韩礼德认为语义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按照时间框架可分为人类语言的进化过程,语言个体的发展过程以及意义行为的展开过程,即种系语义生成,个体语义生成和语篇语义生成。[13]这三个过程处于互动作用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语言在生成社会人中的作用,同时,这三种语义生成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功能语言学明确提出了意义演化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在原始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开始人类经验的物质层面与意识层面是同时发生的,人类的语言要受制于直接的语境,随着人类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实践活动中的不断进化,语法层面的出现是人类语言脱离了直接的语境,与其他动物的交际形式区分开来。人类语言的语义生成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语言是一种达到社会目标的手段,而这种目标对于他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至关重要。个体获得语言的过程也是他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儿童要学会使用词汇和语法来认识外部世界,与他周围的人交往,以及学会使他的表达与其环境具有相关性,这就是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语篇的意义也是人们真正参与语言交际时生成的。语篇是语境作用的产物,离不开具体的言语交际,而存在于意义潜势中的各种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语篇进行社会交换,才能生成人们所理解的意义。总之,意义不是个人的,先验的,意义的形成过程是人类意识与人类经验互动的结果,产生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交往中,产生于语篇的相互联系之中。语言具有社会性,即巴赫金所说的交往性,马克思所指的实践性。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

言哲学的区别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大不相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的,把语言看作社会行为,是为了解决他们所关心的教育及其他的相关问题,韩礼德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适用的语言学;而这是建立在对语言系统、结构的详细分析基础上。简单地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都是语言,目的和对象统一于一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语言与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其无可回避的问题。它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人与人的世界的科学,其中,“语言分析”只是手段过程,而“揭示人与人的世界”才是这门学科的真正目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与其研究目的是分离的。对马克思、恩格斯来说,对于语言的论述是为了去蔽治病,反抗黑格尔式的德意志唯心主义对语言的神秘性。

四、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博大精深,本文剖析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并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语言观中的唯物论、辩证法与实践论;但系统功能语言学不同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因为它们研究的出发点、对象和目的大不相同。

175 评论

beckywei12266

斯多葛主义是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也是古希腊流行时间最长的哲学学派之一。(注:古希腊另外三个著名学派是柏拉图的学园派,亚里斯多德的逍遥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从公元前3 世纪塞浦路斯的芝诺创立该学派算起,斯多葛主义一直流行到公元2 世纪的罗马时期,前后绵延500年之久。一般认为,斯多葛主义的历史分为早期、 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的代表人物除了芝诺以外,还有克雷安德和克吕西波;中期的代表人物有潘尼提乌、波昔东尼、西塞罗等;晚期的代表人物是塞内卡、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根据斯多葛主义的见解,哲学由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部分构成。在哲学划分的这三部分中,特别是在伦理学中,斯多葛派都谈到了国家、法律和政治问题。克雷安德把哲学分为六大部分,其中除了辩证法、演说术、伦理学和物理学和神学之外,又把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区分出来。在哲学各部分的进一步细分中,原来作为逻辑学的一部分的演说术,又被斯多葛派分为三部分:立法演说术、诉讼演说术和庆典演说术。由此可见,政治学是斯多葛派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只对斯多葛派的逻辑学和伦理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几乎完全忽视了对斯多葛派政治思想的研究,但斯多葛主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方面恰恰是其政治学而非伦理学。因此,本文即是希图改变这种状况,对曾被我国学术界长期忽略而又不应被忽略的斯多葛主义政治学作一初步的研究。一斯多葛主义源起于希腊城邦制度解体后的希腊化时代,它同当时的怀疑主义、犬儒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一样,都是对后城邦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所不同的是,斯多葛主义在这种反思中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观念和思想,从政治学方面讲,主要有以下四点:1.自然法思想世所公认,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自然法思想是由斯多葛主义首先提出来的。这种自然法思想导源于斯多葛主义的宇宙观,斯多葛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有时,他们又称它为“逻各斯”,“世界理性”、“上帝”或“命运”,这种普遍法则,作为自然的必然性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它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主宰者。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普遍法则的支配,它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芝诺指出:“自然法是神圣的,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因此,自然法不仅是支配自然的普遍法则, 同时也是支配社会的普遍法则,因此,自然法便从自然领域导入了社会政治领域。主要从政治的角度表述和阐发自然法思想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是罗马的西塞罗。西塞罗坚定地宣称,在人定法之上,还有一个自然法存在着,它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统治宇宙的上帝的理性。关于自然法的性质和作用,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是稳定的、恒久的,以命令的方式召唤履行责任,以禁止的方式阻止犯罪……要求修改或取消这样的法律是亵渎,限制它的某个方面发生作用是不允许的,完全取消它是不可能的;我们无论以元老院的决议或是以人民的决议都不可能摆脱这样的法律,……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于各个时代;将会有一个对所有的人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它是这一法律的创造者、裁判者、倡导者。”在西塞罗看来,这种自然法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社会立法的权威,是衡量人定法的唯一标准,它本身即是正义的同义语。正是斯多葛主义的阐述和强调,自然法作为对永恒正义的表达和信仰,作为对人间非正义统治的批判成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普遍信念,并因此而成为整个西方政治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独立的个人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化的独特观念,它在非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这种个人主义观念在西方可说是古已有之,而最早、最鲜明又最系统地表达个人主义观念的哲学家是斯多葛主义,这种个人主义观念是在城邦体制瓦解以后,在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重新解说中提出来的。在古希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城邦时代,个人(主要指作为公民的个人)与国家几乎是溶为一体的,个人(公民)是国家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家(城邦)则是公民生活围绕的中心,城邦兴衰与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城邦时代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均视个人为城邦国家的一部分,在国家之外独立存在的个人——这种观念是城邦时代的希腊人从来都不曾有过的。在城邦解体后的希腊化时代,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而融洽的关系也随之终结了,希腊人不得不学会过单独的生活,而且还得学会在一种新的社会联合体的形式下,即庞大帝国的形式下生活在一起,这种帝国在规模和人数上都远远大于城邦,尤其是政治上的独裁专制,将一般民众统统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日益疏离,这种状况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塔恩所指出的:“作为政治动物,作为城邦或自治的城市国家的一分子的人已经同亚里士多德一道完结了,作为一个人的人则是同亚历山大一道开始的。”由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疏离、个人日益从政治生活退回到个人生活,日益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这实际促成了个人的某种解释和个人主义的萌发。斯多葛主义便鲜明地表达了一种个人主义观念,在斯多葛主义看来,个人本身即是自足的,个人的幸福全在于内心的宁静和顺乎自然,不需假以外求,任何外在的功名和事物都无助于个人的自足和幸福。这样,斯多葛主义以一种伦理学的方式初步表达了个人主义的观念,即独立的个人是自足的、完美的和可行的。虽然它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但它却为现代个人主义奠定了某种基础。3.世界主义的滥觞在西方,世界主义的观念也是由斯多葛主义首先提出来的。当然,它首先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一种反映。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解体以后,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帝国之中,这种大型帝国,不论是马其顿还是罗马都拆除了种族间的屏障,使各种族的人都共同生活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内,促进了种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使得原有的狭隘的种族观念逐渐淡化,一种世界主义思潮悄然兴起。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个人主义必然从逻辑上引伸出某种形式的世界主义观念,因为独立存在的“个人既要考虑如何安排他自己的生活,又要考虑同其他个人的关系(他就是同这些个人构成了人们居住的世界的);为了满足前一需要,就产生了研究行为的种种哲学,而为了满足后一需要,则产生了有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某种新思想。”“个人的生活和孤立的意识也有其相反的一面,这就是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是种族的一员,具有到处大致相同的人类本性。斯多葛主义是由其个人主义引伸出了如此结论:人类一体,每个人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个人与人类整体的关系优于个别种族、国家的关系。因此,要树立一种超越单一种族和国家的世界主义新观念。4.平等的观念在人类一体的世界主义观念中,斯多葛主义发现,人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相同的类,在这种意义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具有与上帝共同的理性,共同受同一个自然法支配。因此,所有的人,无论其出身、种族、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如何不同,在都具有自然赋予的理性这一点上他们都是相同的,作为一个人,他们都是平等的。西塞罗曾指出,在给人下定义时,应该是适用于所有的人。更为可贵的是,在奴隶制普遍存在,奴隶不被当作人看待的时代,斯多葛主义毫不迟疑地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奴隶。塞内卡就认为,从伦理的意义上讲,奴隶制是不道德的,他还要求人们以由己推人的方式,将奴隶作为精神平等的伙伴、朋友来对待。可以说,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平等的观念是由斯多葛派提出的,虽然它还仅仅表现为一种观念,并未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种诉求,但它毕竟是后代平等政治追求的理论前提。二从以上我们介绍的斯多葛主义政治思想的四大要点来看,斯多葛主义的这些思想在古代世界是非常新颖、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果说,从纯粹哲学上看,斯多葛主义同伊壁鸠鲁主义、犬儒主义、怀疑主义一样,不过是古代哲学中众多的流派之一,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巨匠要逊色不少,那么从政治学上看,斯多葛主义就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其地位和影响绝不亚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大师。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斯多葛主义是具有连贯性的西方政治思想的真正起点。西方政治学虽说早在公元前5世纪即已出现, 并在希腊城邦时代有过巨大的发现,出现了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伟大人物,但随着城邦在政治上的失败,以城邦为中心的古典政治学也告终止。在城邦失败的地方,以斯多葛主义为代表的新政治学得以诞生,这种新政治学所建构的政治传统就一直连续不断地延续到今天。正如美国政治学家萨拜因所说:“在政治哲学史中,公元前322 年亚里士多德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正如他那比他早死一年的伟大的学生一生标志着政治学和欧洲文明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城邦的失败是划在政治思想上的十分清楚的一条线,而从这时开始,它的历史就一直不断地延续到今天。正如卡莱尔教授所说,如果说政治哲学的连续性在什么地方中断的话,那就是在亚里士多德逝世的时候。……无论政治思想后来的变化有多么大,它们无论无何也是连续的,从斯多葛学派中自然法理论的出现直到革命的人权学说都是如此。”巴克也认为, 西方政治文明的传统是由斯多葛学派首先建立起来的。这种政治传统一直未曾间断地流传至今。由此可知,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学只是西方政治学的前奏,斯多葛主义政治学才是其真正的起点。第二,斯多葛主义的许多政治见解均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斯多葛主义有关独立、自足的个人的观念无疑是独具特色的西方个人主义的早期表述,并对日后个人主义在近代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作用。而这种个人主义对个人独立的强调、对个人自主的追求、对个人自由的捍卫以及对压迫个人的种种外在权威和力量的批判是促使西方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它已经成为西方政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斯多葛主义关于人类一体、天下一家的观点是中世纪教俗两界关于世界国家的直接理论先驱,它在近代演变为世界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一方面对近代国家法和世界政府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在实际事务层面,国际联盟、联合国以及许多国际组织的建立,世界主义是其理论基础之一。而斯多葛主义则是最早倡导世界主义的哲学家。斯多葛主义关于不分主人和奴隶、希腊人和异族人、高贵者和卑贱者、富人和穷人,所有人在精神上和人格上都一律平等的思想是西方最早的平等观,它对基督教的平等观和近代的平等观均起了重要作用,是现代平等观的先导。第三,最重要的或许是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而又影响深广的自然法传统是由斯多葛学派奠立的。梅因指出:“如果自然法没有成为古代世界中一种普遍的信念,这就很难说思想的历史,因此也就是人类的历史,究竟会朝哪一个方面发展了。”(自然法思想在西方政治传统中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的。(注:参见本人另文:《自然法:永远的价值追求》,《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美国学者李普曼说:西方的“公共哲学作为自然法而闻名于世。哪怕自然法一词是引起了许多语义混乱的术语。我认为,这种哲学是西方社会的制度得以运转的前提条件。”这种学说主张在统治者与拥有主权的人们之上,在由凡人组成的社会之上,还有法律和正义。李普曼继续指出:“两千年来的欧洲思想一直受到这样一个观念的影响,即人的理性功能,可以对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法和秩序,形成共同的观念。作为理论,这个观念是由芝诺和斯多葛学派首次提出的,并为罗马的法律家们所吸收,为基督教神父们所采纳,被托马斯·阿奎那重新加工、重新确立。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后,它以一种新的形式为1688年英国革命与1776年美国革命提供了哲学根据。这个观念的持久的生命力及其在各个时代的一再复兴表明:它是普遍的不可磨灭的人类要求的反映,并且与制订处理各历史时期一再出现的政治问题的实际政策相关。 ”(自然法的主要功效在于它诉诸于“自然”权威,诉诸于人的理性,并依此来重新判定人类所享有的权利,使人们能够抛开历史传统、现存秩序的束缚,为正义和人的权利找到新的根据和终极理由。它主要是批判性的,它要在人定法的基础之上树立更高的权威,对现存秩序和法律进行评判,提出改进的意见,从而使法律和秩序更合乎正义法则。由斯多葛学派开其端的自然法思想在西方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以致于亚当斯说,在欧美国家“一个律师无论在他的公案上还是在他的衣袋里,都决不能没有一本关于自然法、公法、或道德哲学的小册子。”美国学者考文也认为,西方政治史上最著名的文献之一《美国宪法》所要表达和捍卫的理想正是自然法的思想。以上本文对斯多葛学派政治学的内容和地位作了一个初略的介绍,正如前文所说,由于本文之主旨在于彰显斯多葛学派政治哲学的内涵和影响,以补国内有关研究之不足,同时也由于篇幅所限,因此本文未能对斯多葛学派的政治学进行更深入的研析和评判,更未触及其局限性。关于这些问题,将另文论述。│

334 评论

蛋蛋徐要发疯

王烁《30天认知训练》第三讲:什么样的人能不被命运无常所伤害。这一讲的内容主要源自于奥文(William )《生命安宁: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内容小结 斯多葛(Stoic)是教人怎样过好这一生的学问,源自希腊。斯多葛学派得名自Stoa Poikile,指雅典中心广场北侧的绘画长廊创始人芝诺经常在这里给门人讲课。斯多葛主张物物而不被物所物,既享受现实美好,又洞察其转瞬即逝。人生应追求有德性(virtue)的生活,并等待命运女神的垂青。尽人事,知天命。 德性(virtue):成为我们所应成为的那种人。对于应当成为什么人,斯多葛则认为:我们对于父母兄弟朋友家邦负有责任,职责一个都不能少。什么都不能阻止一个斯多葛履行职责。(类似的,也即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斯多葛推崇理智,让理智主导生活。斯多葛从希腊传入罗马后,罗马人改造了斯多葛,把内心宁静放到了极高位置。对罗马人而言,宁静和德性同样重要,且相互关联。理想的罗马斯多葛,享受美好,追求事功,但不沉湎其中,无忧无惧,无嗔无念,内心宁静。 成为一个斯多葛,则需要: 1.总是设想最坏情形,假设一切都已被命运夺走 2.控制能控制的,无法控制的要放手 3.对抗命运对未来的安排,但接受已成现实的过去和现在,仿佛它是宿命 4.克己 5.反思 感想 对于这一讲的有关于斯多葛哲学,我自然是未有过听闻的。但这个学派所倡导、代表的人生哲学,其实有一些也是在其他的地方能够接触到。 对于反思、克己、让理智主导生活、对抗命运对未来的安排但接受已成事实的一切、控制能控制的不能控制的要放手,我都是认同的。 反思,会更及时地知道自己当下的状态是否理想、行为是否是合乎某一种标准,而不是从不反思、任由着日子一天天地过下去。 克己,其实很难。克制,同时也代表着压抑、抑制自己。有时候一些行为,明知道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是享受于它当前所带来的愉悦,而选择了忽视长期下来带来的不良后果,是要靠清晰的理智去让自己克制。 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过去,对未来继续努力,也是不容易,但却是必须要学会这样做才是。 对于斯多葛的“总是设想最坏情形,假设一切都已被命运夺走”这一点,可能自己并不能够十分赞同。确实,面对,能够这样子做,会在坏的结果来临时,更好的去面对它,接受它,自己内心受到的冲击不会太突然太巨大,因为有思想准备嘛。但是一直处于这种类似于悲观主义的设想,我觉得自己反而会因此泄气、沮丧。

317 评论

相关问答

  • 葛根的研究概论论文

    葛根的药用价值 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辛,凉。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

    丨加小菲丨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葛根有效成分研究论文

    葛根是我国珍贵的中草药之一,价格低廉。主要有效成分为异黄酮、葛根皂苷、乙酰胆碱、氯化胆碱等生物碱。看到葛根,就想到丰胸。原谅我的无知。当我在网上看到更多关于葛根

    心向着谁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研究论文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最终服务于生活,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首要条件是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

    端木青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论文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刻化的神一样的人物,用尽了治国,治军,为民的雄才大略,前无古人,后鲜有来者,精妙绝伦!而且人品极高,后人只能是高山仰之。

    月儿丸丸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研究葛根降血糖的论文

    病情分析:你好,葛根具有解肌退热,透疹,升阳止泻的作用,药理研究证明具有一定的降低血糖和血压的作用,意见建议:,建议血糖高的患者可以适量的服用一些,但最好是遵照

    银眼的狮子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