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s0814
在基督教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中 , 蕴含着浓厚的“王权神授”的神权政治理念。基督教的王权神授理念 , 在中世纪初期的西欧社会开始得以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其时 , 王国间的兼并战争与民族、部族间的冲突此起彼伏 , 阶级的分化与对抗日益加深。在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中 ,“蛮族”王权与教会为求得生存发展 , 密切配合 , 相互为援 , 竭力构建“神命”王权支配的统治秩序 , 由此而鼓吹提倡王权神授的说教。随着基督教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不断积淀 , 由王权与教会策划的国王涂油加冕典礼应运而生。自基督教 6 世纪末传入后 , 英格兰也逐渐受到其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浸染 , 国王涂油加冕典礼随之产生并流行开来。教会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 , 有力地促使原始孱弱的“蛮族”王权向神圣的“基督教王权”转化。这一中世纪初期西欧政治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 , 在当时的英格兰最为显著 , 由此而为英国封建王权的兴起开辟了道路。随着教会王权神授理念的传播与国王涂油加冕典礼的实施 , 英格兰王权孱弱的局面渐趋消失。通过该典礼 , 国王成为“承蒙上帝恩典”来统治国家的“神命之王”,任何人都须服从他 , 反对国王就是反对上帝 , 就要受到神的严惩。随着国王的神化 , 英国王权自 9 世纪开始强化。国王的公共政治权威逐步树立 , 并得到了法律的确认与保护。王国的重大法权亦归王掌握 , 其具有普遍公法效力的有关“王之和平”的规定 , 将损害王国安定之罪行收归王家法庭审理。国家的地方行政制度分郡制 , 也相继建立。此外 , 国王还组建了包括封建臣属服役部队、地方民团和雇佣军在内的王国武装力量。可以说 , 正是借助于教会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推动 , 英格兰的“蛮族”国王才得以不断突破日耳曼原始军事民主制习惯的桎梏 , 初步树立起君主的神圣权威与尊严 , 创建了雏形的国家体制。这样 , 就为“诺曼征服”后英国封建王权的确立 , 奠定了稳固的基础。1066 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发动的“诺曼征服”,威廉获得一国之君和封建宗主的双重政治身份与地位 , 构建起强大的封建王权。随后教会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在英国封建王权的巩固和发展上,同样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在“诺曼征服”过程中 , 为在英国建立神圣的王权 , 威廉于戎马倥偬之中迫不及待地在1066 年圣诞节让约克大主教在西敏寺为他按旧制涂油加冕。涂油加冕典礼将威廉从一个外来军事征服首领和尚有封臣身份的公爵,转化成神圣合法的王国君主。从此,威廉公爵就以神命的英王威廉一世的身份君临王国。此后,经过王权与教会的精心设计,国王的涂油加冕典礼渐趋完善,成为英王国的一项隆重的宗教--政治礼仪制度。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仪式才使贵族们的离心因素得以减轻。涂油加冕仪式以特有的神权政治的象征意义展示,国王是神命的一国之君 ,任何人都须服从其权威 ,否则就要受到国王从而也是上帝的惩罚。通过这一典礼,国王的封建宗主形象大为淡化,并可借托神意突破封建习惯的限制,进一步拓展其作为国家最高公共政治权威的君权,遏止封建离心因素的滋长。可以说,在教会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长期熏陶下 ,12世纪时,英王作为神命的最高公共政治权威的形象,逐步在王国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与广泛崇拜。就教会而言,为获得庇荫,它致力于神化和辅佐王权。但教会毕竟是一个以教皇为神权领袖、具有特定神权机构与制度的国际性宗教组织 , 它的神权政治的理想目标 , 乃是要建立一个既能庇荫教会、又不干预教务的神命王权。因此 , 它既支持王权又欲限制王权 , 意在摆脱王权对教权的束缚。罗马教廷神权的膨胀及其对英国政治的不断干预 , 成为此时英国教、俗权力矛盾的催化剂。此前的教皇虽然已是西欧公认的宗教领袖 , 但实际上各国教会多由本国王权控制。自 11 世纪中期始 , 教皇就利用克吕尼改革运动来强化神权权威。在这一过程中 , 罗马教廷的神学家竭力阐发神权政治文化传统中教、俗权对立的固有内涵 , 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神权主义的政治学说 ,否定王权直接源于上帝的“神授”原则 , 并依据“灵魂”统治权高于“肉体”统治权的信条 ,鼓吹教皇权为上帝所授 , 王权为教皇所授 , 教皇有权废黜君主 。与此相应 , 教廷还在 12 世纪中期将教会圣礼固定为 7 项 , 将国王的涂油加冕典礼排除在圣礼之外。同时 , 教廷与各国王权展开旨在控制各国教会的“授职权”之争 , 英王国成为教廷攻击的一大目标。王权与教权的主要斗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职任命、授予权和司法权的争夺上,而这种斗争的目的无非是想扩大自身的势力,获得更多的权力。然而 , 只要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 两者之间的政治联合必然要居于支配地位 , 其权益纷争必然要处于从属地位 , 并且最后将以相互妥协而告终。教权与王权的对立使政治权威被分成教会政权和世俗政权两个部分,而这又使多种司法管辖权成为可能。在同一社会内部各种司法管辖权和各种法律体系的共存和竞争正是西文法律传统最突出特征。伯尔曼指出:“十二世纪初至十三世纪末是西文法律传统成形的时代,它有一个特点,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刚刚建立的法律体系,形成多个司法管辖权并存的局面。许多刑事和民事罪行同时为教会法规和世俗政权的法律所涵盖。不仅如此,多种司法管辖权的存在也促进了法律的系统化、合理化。教会法体系和世俗法体系的格局,转而导致了在教会法律秩序内部各种世俗法律体系的复合体,而更特殊的则是导致了教会法院和世俗法院并存的管辖权。而且,为了保持复合、对抗法律体系间的复杂的平衡,就必须使法律系统化和合理化。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方的法律传统。教会法是西方第一个近代法律体系。教会法的那些重要结构要素,如教会婚姻法、财产法、契约法等,都自然进入到作为二元格局之一的世俗法律体系之中。
莹火虫妹妹
按照高中SOLO题的答题方式来说,可以这样写。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成立都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建立的,并在不同时期读世界局势造成了影响。 国际联盟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借宿后的巴黎和会上,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但由于缺乏对国际争端的有效地解决办法,因此效果有限,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联合国的成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二战的尾声各国就开始讨论成立联合国的组织章程(雅尔塔会议)。联合国的成立为维护20世纪人类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日后不断扩大,延续至今。 分析两者的成立过程和作用,可以看出,二者的成立主旨是相同的。而他们的不同点就体现在他们存在时间的长短和所起的作用。事实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一战和二战中参展国对于世界局势的认识。一战中,无论是协约国或是同盟国,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各国都已本国的利益为主,而国际联盟成立的最初想法是美国试图通过国际联盟左右世界局势,因此势必不能长久。而二战的影响远甚于一战,参战国都开始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意义,而不再一味将自己的利益优先考虑。之所以联合国成立之初虽然短期有为美国操纵的嫌疑,但它跟多的是为了维护和平。 (后一段是第五层次了,自己发表观点吧。。。关键是要多维度,这个老师应该说过)
多多吃好
】人类历史上的历次瘟疫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东汉末年的大瘟疫不仅加速了东汉的灭亡,也影响了赤壁之战的结局。在西方,瘟疫不仅导致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的衰落,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的原因。同样,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令世界局势突变。为应对疫情,世界各国需要联合起来,共同维护世界局势和谐稳定。【关键词】新冠疫情;历史进程;东汉瘟疫;雅典瘟疫;西班牙流感Abstract: Various plagues in the human history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the world history. In China, the great plague at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not only accelerated the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but also made an impact on the outcome of the battle of the Red Cliff. In the West, plagues resulted in both the decline of the Athens Polis in the ancient Greece and an earlier ending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2020, COVID-19 also changed the world situation suddenly. The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should unite together and fight against the pandemic together in a combined effort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 COVID-19;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plague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plague of Athens; the Spanish Flu2020年在人类历史上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年初新冠疫情敲响了人类的警钟。它悄无声息的开始,并迅速传播,短短数月就世界范围内蔓延,令整个世界恐慌,使世界局势突变。我国历史上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黄帝内经》中《素问•刺法论》写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见 ,我国战国时人们已经对瘟疫高度重视。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尔尼在其闻名于世《瘟疫与人》一书中特意强调:“传染病在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早于人类,未来也将会和人类天长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一定会和从前一样,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基本参数以及决定因子。”因此从瘟疫的角度来分析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研究历史的视角,增强更多历史解释的维度,从而有利于更进一步了理解历史本来面目。我们初中课本提到东汉灭亡的原因,重点讲述的是:因朝廷腐败无能,,对地方的控制日渐衰微,地主豪势力肆意兼并土地,日趋严重,离心力量日益强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苦不堪言,起义此起彼伏,导致东汉分崩离析。但从瘟疫的角度来分析,东汉末年的分裂,后形成三国鼎立,其中大瘟疫在当时历史演进中也起着至关重要而作用。东汉末年的大瘟疫影响范围及其广泛,几乎席卷了整个东汉各州州。当时的世家大族几乎也无一幸免,医圣张仲景对这样说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曹植在《说疫气》中记述更是当时疫情人们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一般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人口骤减,是因连年战争,但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瘟疫。其造成的人员死亡史学家保守统计从汉代鼎盛时的六千多万人口下降到了西晋时的三千白多万人,惨烈程度不亚于中古世纪欧洲黑死病。因此瘟疫在东汉灭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决定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赤壁之战的原因,史书有明确记载。根据军事专家的估计,虽然孙刘联手抗曹,然其实力远在曹操之下,所以按一般的规律发展曹操取胜没有问题。孙刘联军的胜利,除了孙刘联军齐心协力,足智多谋之外,在曹营里突发的疫情对战争走向也起了重要作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对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一针见血的指出:“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因瘟疫导致“吏士多死者”,对曹军作战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曹操最终不得已退兵。在古代西方,瘟疫对战争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也明确而详细的记载。两千多年前的希腊的修昔底德以他全部的冷静、细心和审慎记录下了一场对战争的影响。公元前五世纪,在古希腊两大城邦,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面对斯巴达人的大举入侵。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果断下令,将士兵和平民百姓集中到雅典卫城内,坚守不出,这项举措成功避免了与斯巴达人的正面交锋,但它却也将另一位可怕而无形的敌人引进了雅典卫城。由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内,造成人口过于密集,再加上当时卫生条件较为恶劣,一场瘟疫迅速在雅典人中间传播开来,再染上这种疾病后,患者先是发高烧,喉咙严重发炎,然后控制不住的腹泻,最后身体慢慢腐烂,心脏停止跳动,它令整个雅典城大为恐慌,雅典人几乎尝试了所有有用的药方,但根本没有一点效果。整个雅典城已笼罩在了死亡的阴影下。史料记载:“人们像羊群一样倒下”。就连伯里克利本人也未能幸免,在染上瘟疫后,他与公元前429年与世长辞,他在执政时期击败了斯巴达人,却没能击败要人命的瘟疫。瘟疫在雅典肆虐,几乎使其变成一座空城,所有周边国家一提到雅典的瘟疫都闻风丧胆,无人敢接近这座城市,直到神医希波克拉底出现,雅典的瘟疫才得到控制,但它还是夺去了雅典近1/3人口的性命,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为 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它给雅典人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雅典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找回昔日的辉煌。历史一步一步走到近代,但即使在医学与古代相比有了极大进步,瘟疫仍然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难以尽述的痛苦和灾难。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种新型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经营内爆发,在当时所有参各国政府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战争进程上,没有人会在意这场流感。美国政府也仅仅将它视为普通感冒而已,这场流感由美国的援军传入英法,由英法的俘虏传入德国,在双方阵营内均大肆蔓延。令人感到讽刺的是,由于当时参战国都在实际严格的新闻管制,一切有损前线士气的事都不允许报道,只有中立国西班牙不受新闻管制。因此西班牙人经常报道本国流感,而全球媒体也借机跟进。在铺天盖地的夸张报道下,西班牙几乎成了人间地狱,为了借机甩锅,英法媒体更是将这场流感命名为“西班牙女郎”。时至今日,这场流感仍被称作西班牙大流感。
summaryzhen
写历文小论文有许多好处,不但能巩固课堂上学过的历史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而且还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提高高语文写作水平也大有帮助。怎样写历史小论文呢?首先要选一个好题目。题目应注意“小”和“新”。既然是小论文,就不能求大求全。题目应该具体一点,如“读文一得”、“一事一议”、“一人一评”等,只要能说明一个问题就很好。所谓“新”,就是选题有新观点,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墨守定论,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敢于根据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题目从哪里来呢?一是从听课和读书中发现。在听课和读书的时候,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历史事实的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印证,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二是从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中寻找。参观历史遗迹和博物馆,访问健在的历史当事人回忆往事,探访有关历史事实,这样可以开拓视野,打开思路,从中得到好题目。三是从观察和思考现实社会生恬中想题目。现实社会生活常常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肯动脑子思考,就一定能找到可写的题目。题目选好后,不要急于动笔写,必须先准备材料。材料从哪里来呢?一是阅读有关书籍,摘录下你需要的材料。二是实地考察收集材料。三去向老师和别人请教介绍材料。四是借助便利的互联网进行查找并下载。有材料,还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鉴别、比较、分析、去伪取精、去伪存真。 正式写作时,可先列个提纲,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有个整篇布局,这样才能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写历史小论文最重要的是做到史论结合,也就是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有史无论,文章就失去灵魂;有论无史,文章就没有血肉。只有史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文章才有生命力。因此写论文应力求鲜明性、准确性、生动性。
奇文文1314
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是它们的共同之处。虽然联合国与国联有着无可否认的历史联系和继承性,但是联合国决非国联的简单继续和翻版,它对国联的经验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前推进和加以发展。联合国与国联主要有以下不同点。其一,成立的背景不同。两者虽然都是在世界大战后诞生,组建者的目的都是力图通过大规模的国际性组织来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但国联是在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建立的,盟约初稿仅在11天之内突击完成,相继被列入对德、奥、保、匈多国和约内,并分别成为其中的第一部分。这种与生俱来的先天缺陷必使国联的政治基础异常脆弱。几个核心大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各自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能通过协商采取共同行动。而联合国则是在二战反法西斯的烽火中诞生,联合国宪章经过了长期酝酿和反复磋商。宪章提出的和平与安全的宗旨充分反映了惨遭两次大战涂炭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其二,参加者各异。垄断、操纵凡尔赛和会的英、美、法、意、日五个大国都是帝国主义列强,虽然国联从最初的42个原始会员国发展到后来的63个,但是从地域和政治格局来看,均未摆脱“欧洲中心”。在20和30年代,美、苏已成为世界上两个潜在的最强大国家,然而美国并未加入国联,苏联也仅在1934年国联走下坡路时期才成为会员国,旋即于1939年被开除。国联实权为英法所操纵,英法把国联当作自己战利品的保卫者。正因为国联缺乏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组织应具有的广泛性与普遍性,所以不能代表各国广大爱好和平人民的利益。联合国的筹建者中,除有反法西斯的西方大国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与东方大国中国和印度。联合国成立之初的51个创始会员国,遍布世界六大洲,代表着世界80%以上的人口,到1995 年已多达185 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已近120个,占会员国总数的2/3。这使得联合国成员的结构和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员国主要是亚、非、拉新独立国家,他们的团结意识不断增强,在维和、人权及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联合国内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71年10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以来,我国在历届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以及联合国所属各机构中,都尽力为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而不懈斗争。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联合国秘书长的人选发生了重大变化。联合国从成立至今,共有六任秘书长,其中三位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三位来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最近两届秘书长是秘鲁的德奎利亚尔和埃及的加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联合国之所以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正在开始逐步摆脱由少数西方大国控制的局面,代表了占世界人口4/5的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利益, 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呼声。其三,运行机制有别。国联盟约的宗旨不仅极为简略,而且含混不清。虽然序言和正文多处写上了维持和平与安全及解决争端等条款,但是内容空洞,无执行的切实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一)缺乏稳定性。加入国联,仅有大会同意即可。盟约规定会员国可自行退出,造成国联进出随便,犹如松散的俱乐部,先后共有18国退出或被除名,使国联难有作为。(二)缺乏明确性。大会和行政院权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难于工作。(三)缺乏权威性。国联在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使会员国普遍拥有否决权,因此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四)缺乏约束力。国联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不能通过军事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迫使违反盟约的成员国就范,而只有通过经济制裁来施加必要的压力,遗憾的是这种制裁并不彻底。联合国纠正和防止了国联运行中的上述弱点,不仅规定了较为明确的宗旨与原则,而且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宪章载有会员国的区分与新会员国入会条件、停止会员国权利和开除会员国问题等条款。会员国分为创始会员国和会员国。接纳新会员国的两个必备条件是安理会的“推荐”和大会的“决议”。会员国屡次违反宪章所载原则者,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建议,将其从联合国组织中除名。但宪章中没有关于被除名的会员国重新加入联合国及禁止或准许会员国退出联合国的条款。这些无疑从组织结构上增加了联合国成员的稳定性。另外,联合国对六个主要机构采取了明确的“权力划分”的原则,使其权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工而不分家。为保证联合国行动机敏迅速和高度权威性,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使其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这就使得联合国具有国联从未有过的活力与权威性。不仅如此,联合国还拥有派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军事力量的权力。这样联合国不仅从道义上而且在武力上使其决议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其四,对待战争的态度两样。国联盟约虽列有实现集体安全的多项条款,但并没有宣布战争为非法,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不允许会员国进行战争。这便在客观上给侵略者发动战争提供了有机可乘的口实。此外,盟约对侵略未下明确定义,没有禁止侵略国家加入国联的规定,也没有对侵略国家规定实行强制制裁。联合国宪章不但废弃了战争的权利,而且废弃了诉诸武力的权利,它把制裁侵略的机制规定得较为完整周密,同时拥有维和实力。其五,对经社问题与人权问题重视程度不一。国际组织从只过问和平与安全问题发展到兼顾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始于国联,这的确是国际组织史上的一大创新。国联盟约规定了如:确保公平、人道之劳动条件,监督关于贩卖妇女、儿童、贩卖鸦片及危害药品等多种协定的履行,维持交通运输及过境之自由,在国际范围内预防及扑灭多种疾病,以及统管已成立的有关国际事务机关等,然而国联对经社问题规定的范围窄且仅限于管理和监督。无奈其自身不稳定,最后名存实亡,因此这方面的许多努力往往有始无终。联合国对经社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实现和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经济与社会更快地发展。经社问题在宪章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第一章第一条确定了经社系统的宗旨和原则,九至十三章明确载入联合国应促进较高生活水平、全民就业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广泛内容的条文。宪章对经社问题从服务到福利一一作出的原则规定,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有甚者,为了有效地贯彻上述规定,宪章还精心设计了以经社理事会为中心的190多个运行机构, 有效分工,各司其职。迄今为止,联合国总共制定过四个发展十年战略,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早在1963年,联合国就成立了社会发展研究所,着重研究如何改善全世界穷人的状况,以便让更多的穷人参与社会发展问题。在社会发展问题中,联合国尤其重视妇女、青年、老年、儿童和残疾人问题,特别注意维护他们的切身权益。在人权和自决权问题上,国联盟约只是在第23条和25条中涉及到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保护问题,实际活动尚未全面展开。联合国不仅努力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积极促进人类的发展,注意尊重和保护人权。宪章中规定有关人权的条款和联合国制定的有关人权问题的宣言及公约涉及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实属空前。在近70个有关人权的宣言和公约中,以《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最为著名,它们共同构成了联合国人权原则的基本框架。其中1948年12月联大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首次系统地提出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此外,联大决议还把民族自决权确定为一项基本人权。宪章第一次使民族自决权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其宗旨之一就是“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宪章专门列入了“关于非自治领土之宣言”、“国际托管制度”和“托管理事会”第三章条款,以促进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发展。其六,联合国充满生机与活力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国际环境。新科技革命使世界大国之间的争夺,从传统的运用军事手段瓜分世界转向运用高新技术来占领市场。联合国之所以能起到维持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正是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力与影响力。新科技革命为联合国从事的各种进步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舞台与先进的技术手段,联合国也不失时机地抓住了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并引起人类日益关切的大量问题,予以关注并加以解决,从而使自身在不断充实和调整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土豆炒洋芋G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现已收为重庆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彭水的竹板桥造纸术通过代代相传而延续至今,它是蔡伦古法造纸的再现,但这份遗产眼看就将要失传。本文通过对该技术的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探究了该技术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技术失传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关键词:彭水;蔡伦造纸术;保护彭水是一个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小县城,而在彭水的深山里的一个叫竹板桥的村落,还保留着一项最原始的民间工艺——蔡伦造纸术。由于现代的文化正不断地对古代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使得不少的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彭水的蔡伦造纸术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加紧其保护的步伐,在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以找到一个同时具有保护和开发的方法。一、蔡伦造纸术的历史渊源东汉时,农业发达,国力强盛。蔡伦于东汉元年发明了用植物造的纤维纸,起初蔡伦造纸的原料多为树皮、破布、旧鱼网、麻头等造出的纸既轻便又美观。105年蔡伦把这一重大发明上报了朝廷,受到嘉奖,并通令全国一律通用[1]P430。从那以后,纸张便以新的姿势进入了社会文化生活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社科论文到公元317年,晋文帝司马睿迁都金陵(南京),随即使造纸术从黄河流域传到了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2]P591。据竹板桥的造纸术传承人刘开胜介绍:早在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避难,他的先祖刘国伦从江西举家从江西西迁,在途经彭水县朗溪乡的竹板桥时,因看到这个大峡谷有山有水,山高竹茂,谷间河水清澈,两岸竹林青翠,形成一条有长约10公里的绵延的竹海,于是决定扎根下来,世代繁衍,以祖籍相传的造纸术为生,营造家园。从那以后,彭水竹板桥的蔡伦造纸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到如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了。二、蔡伦造纸术的社会文化价值1、保留传统文化的生产工艺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3]P585。在竹板桥主要的工艺工艺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辅料石灰)、制料(浸泡,发酵)、制浆(碾碎,踩料,搅浆,制备桦叶)、成型(舀纸,榨干,打光上色)、干燥(揭张,晾晒)、包装保管六大工序。二是发展了传统的造纸法,自上世纪70年代起,改变了原始张型,从原来的每张30*50厘米逐渐改进为现在的规格,提高了产品的经济价值。三是保留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在每年开始伐竹进厂前,要祭祀蔡伦、山王菩萨、土地菩萨,在春节、月半这样的传统节日里也要将他们与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山歌,现今仍在传唱;同时还保留着多种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据村中刘开胜介绍:以往蔡伦先师发明造纸时,他造出来的纸张极不均匀,结构性也不强,很容易被扯破,长期以来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有一个晚上观音菩萨托梦给刘国伦,让刘国伦在纸浆中加入桦液(桦叶碾碎)便能使纸张成型。事实果真如此,于是这技术便成了竹板桥人的“专利”。
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老一辈为何总把党一直挂在嘴边,直到上了中学,我才了解到党的概念: 所谓党的指导思想,即指一个政党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指导这个政党全部活动的行动
第一中国文字相对与西方文字书写难度大,所以古书写和语言就要尽量简化,简化后果就是每个词汇和每段缺乏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毫无逻辑可言,也就无法行成行而上学,所以现
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名族注意观念强。 因为很简单,LZ也说了从历史看到今天都发现想统一名族是难事,因为很简单,既然要统一那就必然代表着文化需要相互交融,而这种
在中华大地这个历史舞台上,上下五千年,来去匆匆,走过了多少风云人物,秦始皇因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厚重的脚印。秦始皇只有一
战争与和平是相伴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始终的一对孪生姐妹,人类社会有多久,战争就存在了多少年。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一.关于战争古往今来,铭刻在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