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0

陈果果122
首页 > 期刊论文 > 自然或生活的科普文章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佳音音乐

已采纳

世界万物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千奇百怪......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科普类 文章 ,希望大家喜欢。 科普类文章:香龙血树花开 夜满秋深花带露,望月楼中,燕雨桥头,芳尘万里愁且住。 此生料定多空度?巨木无边,亭亭玉树,龙血暗香销魂处。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龙血树园的香龙血树Dracaena fragrans(fragrans,意为,芳香)正在大量开花,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夜间香味尤其浓烈。 香龙血树又名巴西木,为天门冬科龙血树属下的一个种,是一种原生于非洲的开花植物,从北部的苏丹到南部的莫桑比克,西到科特迪瓦,西南到安哥拉,生长于海拔600-2250m的高地。 巴西木株形整齐优美,叶片宽大,富有光泽,苍翠欲滴,是著名的新—代室内观叶植物。它可以中小盆点缀书房、客厅和卧室等,显得清雅别致;大中型植株布置于厅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处,可较长期欣赏,颇具异国情调;尤其是高低错落 种植 的巴西木,枝叶生长层次分明,还可给人以“步步高升”之寓意。 巴西木为常绿乔木,在原产地可高达6米以上,一般盆栽高 50-100cm。它树干直立,有时分枝。叶簇生于茎顶,长椭圆状披针形,没有叶柄;叶长40-90cm、宽6-10cm,弯曲成弓 形,叶缘呈波状起伏,叶尖稍钝;鲜绿色,有光泽。穗状花序,花小,黄绿色,芳香。 巴西木并非产自巴西,而是原产非洲,我国近年来已广泛引种栽培。巴西木多用扦插繁殖。栽培多年后,植株过于高大或茎干下部叶片脱落、株形较差的可进行修剪,剪下的枝条便可用作扦插材料。 科普类文章:古生物化石出土记 在古生物学家眼里,零零散散埋在黄土里的骨骼化石,可不仅仅是一堆死物,它们就像散落的拼图,拼拼凑凑起来,也许就是一只会飞的恐龙,或是巨大的鲸鱼,也可能只是一片原始人的头骨,或是生命起源时的一只小虫。可生物学家并没有火眼金睛,他们怎么知道哪里有化石呢?是不是有什么仪器可以探测到地下的化石?他们又怎么知道这些生物叫什么名字呢? 发现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基础科学,它研究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的化石,以此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进化、绝灭、复苏及其与当时环境的关系。它一般要经历野外考察、化石发掘、标本 修理 、科学研究、形态复原和博物馆展出等几个阶段。 野外考察前,首先要选择地区和地层,如研究翼龙和恐龙,就要在中生代的地层中寻找化石线索,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而翼龙和恐龙这类爬行动物只生存在中生代,因而它们的化石不可能在更晚的新生代和更早的古生代的沉积中被发现。 在野外期间,不但要寻找核实并确定地质文献中所记录的化石地点,而且要走访当地老乡,调查考证是否在这一地区发现过化石,何时发现的。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能出现的化石,因此,野外化石线索的寻找和发掘地点的确定,并不是依靠什么先进的仪器设备。 确定最佳的发掘地点,主要根据暴露地表的化石的多少,以及埋藏化石的岩层来分析判断这一岩层的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完整或较完整的个体,还是经过搬运的、异地埋藏的分散骨骼,是集群死亡导致的富集埋藏,还是正常死亡形成的少量埋藏。例如辽西热河生物群与山东莱阳恐龙动物群就有所不同,前者赋存在湖泊沉积页岩中,是灰黑色页岩,这意味着它们是在深湖静水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这种环境的页岩中赋存的化石一般都是完整的个体,而且从剖面上大量出现的火山灰夹层来判断,这里的火山活动非常频繁,这些生物的死亡应该和火山喷发导致的灾难性事件有关,也就是说它们是非正常集群死亡的,只要发现化石露头的层位和地点,就意味着埋藏有比较丰富的完整的各类化石,因此,我们只要找到哪怕只有一块骨骼的露头,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地点确定为可发掘的最佳地点。而后者埋藏在以冲积河流形成的砂泥岩中,是杂乱堆积的紫红色含砾砂泥岩,属于氧化环境下泥石流形成的沉积类型,这类沉积中的化石绝大部分是分散保存的,所以最佳化石地点就要选择在同一层位化石露头最多的那个点,露头越多代表化石越富集。 采集 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很重要,但要把所发现的化石完好无缺的采集下来就显得更为重要。依据化石赋存地层的岩性,埋藏环境等,可以采取不同的采集 方法 ,如套箱法,石膏包和“夹心饼干法”等。 像山东莱阳恐龙动物群那样的河流冲积埋藏环境中分散的大型恐龙骨骼等化石的采集,大部分采用石膏包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化石和围岩的四周向下开槽,超过化石时向里收缩,让其成为蘑菇状,把石膏倒在上面,以麻袋片覆盖,紧压后再浇上稠一点的石膏,抹平压实,外加木板或木棍,等石膏发热变硬,砸进钢钎将其从岩层中分离并翻转,统一编号登录。 对于类似辽西湖湘页岩中埋藏的完整化石骨架,就要采用“夹心饼干法”。由于赋存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的页岩本身就有很多裂隙,都含有火山灰成分,岩层在地下水长期浸泡下非常酥软,采集下来后火山灰就会快速脱水导致岩层变形和粉末状破碎,因此,采集这类标本一直是个难题。但用“夹心饼干法”一天可以采集十多件标本,而且丝毫不损伤化石。这一方法要确定发现化石个体的范围,在化石及围岩四周用刀割出缝隙并开凿出小槽,沿槽在标本四周垫上软纸,用透明胶带紧紧缠绕固定,分离化石层下的相对酥松的层面,把标本顺着层面平移到已经准备好的木板上,然后垫上软纸,把另外一块木板压上,用胶带缠绕,只留下蒸发水汽的细小缝隙,最后慢慢脱水阴干。 化石修理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化石修理就是要把化石骨骼尽可能地暴露,同时不使化石受损。如在修理“夹心饼干法”采集的化石时,要正面打开彻底阴干了的标本,从野外发现骨骼的上层面开始沿着已经暴露的骨骼依次修理,其中有的标本中还保存了恐龙或鸟类的羽毛,翼龙的翼膜等软组织结构,因此要在显微镜下仔细修理,甚至还可以在修理前用X光扫描,来确认骨骼的展布情况来指导修理。 对石膏包采集下来的化石,因为在发掘时为了确定化石大小和开槽采集的需要,上层面的化石骨骼已经大部分暴露,只有从下层面修理才会加快修理进度。在修理过程中,要用锯条把石膏包四周的坚硬石膏锯掉,让围岩暴露出来,然后依次向下清理,直到骨骼四周的围岩全部清理掉。在清理的过程中,随时要用胶对在岩层中自然断裂的骨骼加固处理。命名 古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还是对化石形态学的详细记述,虽然很多是定性的描述,但却是其他一切研究的基础。在传统的形态学描述和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生物类型的系统演化位置,讨论其起源与演化等。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很多新技术逐渐运用到古生物学领域,如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在不损伤化石的前提下,清楚地了解化石生物的一些内部形态结构,如复杂的脑颅系统等。电镜和显微切片技术的应用,可以观察化石骨骼的显微结构,了解生物的年龄和个体发育。 如果化石研究证明是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新物种,那么古生物学家就要对这一化石进行命名。古生物命名也采用双名法,如阿凡达伊卡兰翼龙,拉丁文名称中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属种名一律用斜体。翻译成中文时,种名“阿凡达”在前而属名“伊卡兰翼龙”在后,属名可以单独使用,我们可以叫“伊卡兰翼龙”,但种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和属名在一起才可以。古生物命名的词源有几种主要来源,其中包括:化石产地名,如天山哈密翼龙;人名,即纪念一些历史人物、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或化石的发现者等,如圣贤孔子鸟;化石特征,如棘鼻青岛龙,种名来自于恐龙头顶上长长的“棘鼻”。这些命名中,属名是唯一的,种名可以多次重复命名。 在对化石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知道了这种生物的个体大小、头骨和牙齿形态、身体各骨骼的大小比例,甚至保存的羽毛等软组织的形态,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等信息,艺术家会采用“将今论古”的原则,依据现生生物的一些特征和类似的环境背景,绘制出化石生物的形态复原图和生态复原图。 科普类文章:家务劳动或许能救你一命 我向来对体育锻炼不热衷。我的工作状态基本上是每天数小时坐在电脑前,偶尔会和别人交谈,当然也是坐着。晚上我通常是坐着看电视,除非外出——外出的时候,一般也是先坐出租车,然后坐着吃饭。坐着是我的常态,我可能一天当中有十五六个小时都在坐着(其余8个小时躺着睡觉)。所有的研究证据都表明,身体活动水平低下对健康不利。几年前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系列综述文章,指出身体活动水平低下是当今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死亡的人中,有10%(500万人)直接源自身体活动水平低下。 我的问题是,我深知不活动的危害却无法激励自己站起来运动。要让我真正进行 体育运动 ,除了它对身体有益之外还需要一个理由。倒不是说我身体有缺陷不能正常运动,而是心理上对其有抵触。例如,我儿子在北京的时候,我每天早上比现在早起一个小时,跟他一起骑车5公里到学校。我会在他学校附近的咖啡馆喝杯咖啡,然后骑5公里回家,再去离我的住处只有500米的办公室。显然,骑车是属于我的一项运动——因为它也是坐着完成的!但这确实是体育运动。而且,当你和一个17岁的男孩一起骑行,速度也相当可观。在路上,我们经常试图与电动自行车流竞速,这时我的心率很可能达到了体育训练的水平。 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我每早乐此不疲地骑行是因为一个其他的理由,即与儿子为伴。我们经常会逆风前行,有时还会遇上暴风雪,两个人不怎么说话。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会给我讲他在学校干的事情,他对将来的规划,以及各种毫无意义的男人话题,比如说法拉利458意大利(Ita1ia)和兰博基尼埃文塔多(Aventador)哪个更棒?其实哪一款我们都不可能拥有,但对男人来说弄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顺便说一句,兰博基尼埃文塔多更棒)。他在北京的最后3个月,转到另外一所学校,距我们的住处17公里。然而我依然陪他骑行上学。我们比之前又早起30分钟。新的学校附近没有咖啡馆,每天他进了学校大门,我就直接调头折返。 在那几个月里,每天我到单位上班的时候,已经骑行了差不多一个全程 马拉松 。然而对我来说,这并不关乎运动。儿子现在回英国读大学,我仍然每天骑自行车,但只是从住处直接到办公室而已,每天总共也不过10分钟的运动量,并且速度和心率比我坐着工作时也强不到哪里去。我从未想过,自己应该调转方向,以3倍于平常的速度骑行半个小时,运动到大汗淋漓再回来。儿子不在我的身边,如此骑行对我就仅仅是一项运动,我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做。我了解各种有关身体活动低下的统计结果和生物学原理,以及运动健身的好处,但这一惰性仍然如此强烈。那么对不了解运动益处的人,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不过, 户外运动 究竟有多么健康,对于住在北京的人来说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空气污染。北京的空气质量之糟糕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我曾经连续3个月每天都骑行一个马拉松的距离,这真的对我的健康有益么?考虑到骑行时的空气质量,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所以看起来怎么都是输。如果你不运动,就会遭遇各种与身体活动水平低下相关的生理和健康问题。然而如果你运动的话,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可能会使得运动比不运动更加危险。那到底该怎么做?答案,至少对中国男人来说,是家务劳动。这个答案对中国的大多数妇女来说一定非常悦耳。你的丈夫在家是不是从来不分担家务?也许值得向他们指出:多做家务能降低他们患上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包括癌症。 这一论断的证据来自2013年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PLOS On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针对4000名中老年中国人研究了从事家务劳动的益处。筛查过程中剔除了1133名已经患有心脏病、中风、癌症或糖尿病的受试者,最终的有效数据来自2867名健康个体。他们记录了研究对象每天身体活动的时间,既包括体育运动和散步之类的休闲活动,也包括园艺劳动以及修剪草坪等。此外,研究人员还记录了研究对象花在室内家务劳动和居家维修上的时间。之后研究人员对受试对象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调查,这期间有452人死亡,其中185人死于癌症。根据年龄、受 教育 水平和生活方式等有关因素对数据进行修正后,他们发现,从事更多更重家务劳动的个体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很少或几乎不做家务劳动的个体。两者的风险比为,意味着风险降低了大约30%。这个效应非常巨大。但是,疾病风险的降低除了受家务劳动的直接影响外,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从事更多室内家务劳动的人可能体育运动或户外休闲活动也比较多。也许完全不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其实是严重肥胖的,因此他们的死亡率是与肥胖有关,而非家务劳动的多与少。然而,在对身体组成(体重指数)、生活状况(已婚、未婚等)和户外休闲活动的影响进行修正后两者之间的风险比仅变为,这说明上述其他因素对家务劳动和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家务劳动对于癌症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从事大量家务劳动的研究对象得癌症的风险只有几乎不做家务劳动的人的一半(两者的风险比为)。而从事中等量、轻强度的家务劳动则对死亡风险影响甚微。 这项研究中有两个发现特别让人诧异。其一是家务劳动的影响远远超过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休闲活动。其二是家务劳动对健康的显著影响仅见于男性中。对研究中接受调查的女性而言,家务劳动的多少与全因死亡或癌症引起的死亡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因此,对女性来说,这个研究的结果真是个好消息。你可以把所有的 家务活 都转交给丈夫,而不用担心会增加死亡或癌症发病的风险;你的丈夫承担所有的家务,同时能因此活得更长。在我看来,还有两点额外的益处。与体育锻炼相比,家务劳动的目的不同,这其实是一项工作。跟纯粹的运动相比,我更有可能坚持做家务,就像我能陪儿子骑行很远去上学,而没有他在身边却一点也不想多骑。另外一个好处是,根据定义,家务劳动是要在室内完成的,因此,这也是一项你不需将自己暴露在北京的空气污染中的“运动”。 这听起来太美好,以至于让人觉得不真实。而这很可能确实不是真的。对于所有这类研究,我们要记住非常重要的一点:尽管样本量很多(近3O00人),随访调查的周期也很长(约10年),但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相关性。家务劳动的增加与死亡率的降低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无论数据看起来多么有说服力,也无论这些数据与其他研究结果是多么一致。举个例子,某个人对家务劳动的承担很可能反映出他整体上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可能意味着他对其他事情的态度也是积极认真的。也许是他们对生活的整体态度影响了他们做的其他事情,从而降低了死亡的风险。这些人可能饮食更健康,朋友圈子更广,对社区活动更热心等。上述几点都被认为与寿命以及包括癌症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有关。料理家务也许只是体现其他真正对死亡风险有影响的因素的一个指标。因此,如果你决定开始承担大量家务,但在其他相关事情上不做任何改变,最终的结果可能仅仅是你有了一个更干净的家。承担家务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会很微弱,甚至有可能是负面的。也许愿意干家务和居家维修的人有一套专门的手艺,而不做家务的人则不具备。如果突然开始从事各种家务劳动,而没有相应的 经验 ,你可能会面临较高的事故风险,比如从梯子上摔下来、触电等。事实上,如果你对事物的看法原本是相当负面的,突然每周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不太会让你对生活的看法更乐观,而很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项随机对照实验,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给一组安排较多的家务劳动,另一组不安排,随后跟踪调查他们的死亡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观察性研究中的相关性是否属于因果关系。

297 评论

家装e站邯郸站

嗯,我也不知道,问问其他人吧

133 评论

肉祖宗想切肉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多么奇妙啊,有巍峨的高山,辽阔的平原,宽广的河流,浩渺的大海,有40多万种植物、150余万种动物在它的怀抱中孕育和生长,而这一切都和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连。我们的祖先从猿进化到人有了思想以后,就对这个世界包括人类自己产生了好奇,采取各种手段,有猜想,有臆断,当然更有科学的探索,企图揭开无数个困扰着他们的谜。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揭开大自然奥秘的速度大大加快。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科学探索的成果没有及时普及,许多人没有和科学家一起享受那发现的欢乐,也没有掌握那探索得来的成果以丰富自己。最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自然万象丛书”,使读者得以很方便地接触和了解关于大自然的科学发现。“自然万象丛书”共五种,它们是《万物之灵》、《天与人》、《地与人》、《动物与人》、《植物与人》。每种由几十篇科学小品组成,选择与人们的生活生产联系较为密切的自然现象,介绍鲜为人知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了目前人类认识自然的最高水平。由于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的热心人,过去都写过大量科普文章,善于把握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因此,这套丛书不仅内容丰富,知识密集,观点新颖,而且读起来生动有趣。试看部分作品的题目:“公主”需要两“驸马”、种豆得“瓜”、邮寄“森林”、海上草原、捕风造肥、花随人意开、“摇钱树”、“南蛮”“北侉”与地气、“女儿村”的秘密、秦皇陵之谜新探、昙花能常开、飞行农场,这其中的奥秘,谁不想一睹为快呢?阅读“自然万象丛书”,给人最深的感觉就是大自然太神奇了。当科学家把它的奥秘揭示出来的时候,有些人会以为它其实很简单,似乎它的外面仅蒙着一层薄薄的轻纱,掀开这层轻纱,它的“庐山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可是,殊不知,要掀开这层轻纱绝非易事,有时候需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看清楚它的面目。远的不说,在当代就有过许许多多的教训,比如批判马寅初的人口论,导致我国人口急剧膨胀,过了二三十年,才看到它的危害,提出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又比如以粮为纲,大炼钢铁,山上的树砍光了,围湖造田,变草原为粮田,也是过了二三十年,风灾、水灾、旱灾的频繁发生才使人的头脑清醒过来,再回过头来植树造林、还湖还草原;人类受金钱的驱使,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有些动物已经灭绝,有些动物濒临灭绝,于是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自然万象丛书”以翔实的资料,生动地记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令人震撼,使人警醒,使读者可以从中悟出许多道理,使人变得聪明起来。“自然万象丛书”每本书的书名明确告诉了我们它的主题就是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人们每时每刻都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先人曾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这在2000年前,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能发出如此响亮的呼喊,是非常了不起的,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但是,这个口号也曾被后人特别是那些唯意志论者发挥到极至,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违反客观规律,做出了许多蠢事,伤害了与我们同处地球屋檐下的伙伴,甚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于是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揭开了人类采取大规律行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序幕。“自然万象丛书”正是遵循这一思想,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多角度地描述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立体地阐述了人必须善待大自然,自觉地保护地球的道理。因此,它不仅是一套优秀的科普读物,而且是一套带有很强教育意义的读物。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大自然的奥秘有许多被揭示出来了。“自然万象丛书”告诉我们,这只是开始,正如俄罗斯一位科学家所说的,我们周围不是只有几个空白点,而是有一大片神秘莫测的海洋。在科学面前有着许多巨大的尚未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将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到150~200岁,消灭传染病,将非传染疾病减少到最低限度,战胜衰老和疲劳,学会从非必然死亡中挽救生命;如何使一切自然界力量如太阳能和风能、地热等为人服务,学会把能储存起来,并无需导线把它输送到任何地方;如何预报各种灾害,如地震和其他灾难,并彻底使之不能为害。大自然的奥秘是永远揭示不完的,因此,科学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循着前辈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的足迹,勇往直前,争取有所新的发现。这是“自然万象丛书”给予我们的又一重启示。湖泊: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采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于河流,又因与大洋不发生直接联系而不同于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湖泊不断演变。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 海洋: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90 评论

相关问答

  • 自然封面文章

    这个研究是能够让我们知道鱼和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的,说不定我们以后是可以培育出人鱼这个品种的。

    aimyforeve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自然科学类英语文章

    Nowadays,the science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China is more and more developed.

    地主李东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大自然的奥秘文章

    大自然中有许多的奥秘,植物王国千奇百怪,有许多新奇的事情,让我去探索发现吧!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大自然之中藏

    lindadoncr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自然生活中光现象的研究论文

    光的本质是一种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子)。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精确点就是29

    吃逛吃逛233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低碳生活科普小论文

    低碳环保从你我做起人类有史以来,从原始农耕经济到现代工业文明,历经千万载,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中前进。然而,大自然的原始状态,自己裁量度大,气候变化无常,洪涝、干

    那夜无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