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0

完善自已
首页 > 期刊论文 > 1998年新科学家杂志调查发现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足疗沙发厂家

已采纳

知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曾发文称,在距离地球150亿光年远的波江座发现了跨度足有35亿光年的特殊结构,将其称为“宇宙墙”。

媒体这样的报道让广大民众产生了深深的误解,以为真的发现了宇宙边缘,或者是囚禁人类的牢笼。

如果再渲染一下,给“宇宙墙”加入高等生命的因素,那么人类就又成为了外星人实验的对象。我很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也很讨厌这样不负责任的营销号,故弄玄虚。他们的每篇文章看完跟没看一样,看的人是一脸懵。

首先我们先不说这个“宇宙墙”是啥,先说说《新科学家》,这个科学杂志创办于1956年的意大利,其本质是新闻类的期刊,包括一些评论文章。

它不是严谨的类似于《Nature》、《Science?、《Cell》这样的专业科学期刊。因此《新科学家》上发表的报道不需要经过严谨的科学审查和同行评议,更多的是新闻稿,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

“宇宙墙”这三个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并不是科学上的说法,而是作者的一个形象比喻,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就被误导了,媒体也会抓住这个噱头大肆地宣扬。

那么什么是“宇宙墙”

“宇宙强”用专业一点的说法就是宇宙超空洞,我们知道在宇宙中除了行星、恒星、星团、星系这样的结构外,还有更大的由星系组成的星系群(团)、超星系团。

在我们的印象中宇宙应该布满了这些物质结构,在大尺度上并且均匀的分布,但真实的情况是,物质结构相对于宇宙空间来说真的只占了一小部分,很多的星际空间真的是空无一物。

那么这些没有物质结构的区域,除了上面提到的行星、恒星等等之外,这些区域中也没有尘埃、气体,甚至是也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那么这样的区域就称为宇宙超空洞。

宇宙超空洞在我们看来,没有一丝的光明,完全是一片黑暗的区域,那么这就和周围存在星系的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波江座发现的这个空洞跨度达到了35亿光年,就像是一块黑乎乎的幕布笼罩在我们视野的前面,这样看来是不是就像是一堵墙。

说实话,“宇宙墙”这个比喻真的挺好,也很形象,但是我们在比喻的时候,需要向读者解释清楚这本质上是个什么玩意,而不是故意去制造误解。

那么这个“宇宙墙”在大尺度上看是什么样子的?

得益于各种望远镜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对宇宙进行大尺度的研究,只要是观察在数十亿光年的尺度上物质结构是怎样在宇宙中分布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宇宙中的星系、星系团在大尺度上构成了如上图的丝状结构,其中的发光区域都是物质密度较高的区域,也就是布满了星系,那么黑暗的空间就是空无一物的空洞。

从大尺度上看它跟“围墙”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过大尺度上的宇宙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它看起来竟然和我们人体内的神经网络十分的相像,因此广大的网友就猜测,宇宙会不会就是个生物。

我们只不过是生活在一个生物的体内,这样的想法很具有艺术感,但不可能是真实的情况。只能说我们的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在某些方面有着相同的性质,遵守着同样的物理原理,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相似性。

卡尔·萨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宇宙中的原子,原子中的宇宙。这就表示了宏观和微观有一定的共性。仅凭这一点就说宇宙是一个细胞,或者说我们生活在生物体内有点太过于玄幻和武断了。

我们除了可以在大尺度上观察宇宙以外,还有微波背景辐射,其中不仅包含了宇宙早期的大量信息,也可以从中看出宇宙早期的物质分布情况。

其中的蓝色斑点和红色斑点就代表了冷点和热点,也就是低温区域(物质密度高)和高温区域(物质密度高),不过这个温度的波动分为十分小,只发生在微开尔文的尺度上。

这说明宇宙物质分布是相对均匀的,这就造成了为什么我们不管朝哪个方向看,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也造成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错觉。

那么这些“宇宙墙”是谁建造的?

我们知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发出的时候,宇宙的年龄大约是38万年,这个时候中性原子已经形成,这是的主要成分为氢、氦,以及极其微量的锂。

此时这些气体云大量的充斥在宇宙空间中,不过上文说了,宇宙中物质的分布存在微小的密度差异,这时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物质就会在高密度区域开始凝聚,并且吸引越来越多的物种。

这就造成了那些物质密度本来就偏低一些的区域,被大量的剥夺物质,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物质结构,这样就形成了空洞。

高密度区域的物质就会越来越多,逐渐凝聚,直到点燃核聚变形成恒星、星系、甚至是后来的星系团。

所以制造物质结构的“人”是引力,而制造巨大空洞的“人”也是引力。不过除了引力以外,还有暗能量的帮助,目前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那些没有被引力束缚的物质会相距越来越远。

所以,宇宙超空洞在未来会逐渐的增多、增大。

我们有没有被所谓的高等生命囚禁?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对宇宙的敬畏,然后产生的幻想。我们抬头能看见星空,光子穿过数百亿年的空间将宇宙古老的信息传递到地球,宇宙一直对我们是一种开放的状态。

当年人类无法克服万有引力的时候,感觉像是被囚禁在了地球,天上那么多的繁星,我们只能看,根本无法企及。

当人类有一天具备登天的能力,这不也踏上了夜空中最亮的天体月球。

目前我们最远的飞行器也飞离了太阳风顶层。总有一天它也会飞离太阳引力的控制范围。只要我们科技足够发达,未来我们脱离银河系也不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取决于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

如果真的有高等生命在囚禁我们,你觉得他们会让我们在地球上过的这么安逸吗?会让我们在太阳系乱折腾吗?

不可否认,在如此庞大的宇宙空间中,不可能只存在人类唯一的智慧生命,并且很有可能他们比我们的科技要发达的多,这是科学界的共识。

但就目前来说,这样的生命并没有被我们发现,他们也没有来造访地球。不管是黑暗森林的解释、还是生命大过滤器、还是其他难以克服因素,目前都只是人类了猜测。

我们并不能准确的解释为什么人类现在还没有看到外星人,关于外星人的种种猜测,我觉得只有到了某一天我们真正的见面以后,才能得到回答。

98 评论

petite妮妮崽

题主是否想询问“一九九八年新科学家杂志调查发现医生和教授在民众中的信任度为多少”?为94%。一九九八年新科学家杂志调查发现医生和教授在民众中的信任度为为94%。相关研究显示,护士和医生的被信任度高达95%和94%,科学家们也享有87%的信任度。这一结果令研究科学与政策关系的人员感到惊讶。

119 评论

马秋云123

《新科学家》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内容关于最近的科技发展,创刊于1956年。是一个自由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内容关于最近的科技发展,创刊于1956年;登载每天的关于科技界的新闻,还介绍了许多高端的科学项目,书中还宣传许多科技活动,比如专家公开演讲等。该杂志被科学家和非科学家广为传阅,杂志还经常刊登一些评论,比如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通常被认为是与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齐名的大众化高水平学术期刊。 推荐理由: 1、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SAT阅读的题源,10篇雅思阅读题就有2篇出自它! 杂志经常刊登一些评论,比如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这类杂志内容很有可能出现在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英语阅读界,《New Scientist》简直是一本神奇的书,10篇雅思阅读题就有2篇出自它!大数据的时代,我们用事实说话! 剑桥雅思真题4: "Lost for Words"   12,August,2000 "Play`s the Thing"  9,June,2001 剑桥雅思真题5: "Comic Relief" 27 May 2000 "Flawed Beauty" 22 September 2001 剑桥雅思真题6: "Australia`s Sporting Success" 26 January 2002 "Greying Population stays in the Pink" 16 March 2004 "Do literate women make better mothers" 29 April 1995 剑桥雅思真题7: "pulling strings to building pyramids from Kite Fantastic" 27 October 2001 "A very special dog" 10 May 1997 剑桥雅思真题8: "Striking Back at Lighting with Lasers" 7 October 1995 剑桥雅思真题10: "The Ancestor within All Creatures" 15 January 2005 剑桥雅思真题11: "Neuroaesthetics" 14 July 2012 基本算了一下,25%的考题都是来自于这个杂志。 尽管New Scientist被称作英语考试阅读题源,但是阅读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押题,而是得到思维逻辑、文化语境的训练,同时也为高强度阅读与写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先阅读,才能有理解。每天浏览一篇文章,日积月累下就会有惊人收获! 2、在国外,像英国的每一个学校的Science系必须具备的杂志,比如BioPhysics的离子加速器,BioChemistry的基因工程等。书中还宣传许多科技活动,主要阅读者是在英国就读A level-science课程和大学Science的学生和导师。 彩蛋来了 ↓↓↓↓ 本期彩蛋: 《新科学家》合辑,PDF版 *资料整理过于庞大,个别月份可能会有缺失,公众号【晚读时光】获取。

343 评论

刘德华特首

宇宙墙可能就是更高级的文明部下的墙壁,用来隔绝宇宙的各种区域,是造物主级别的文明才可以做到的,并不是单纯的针对人类,人类太渺小了,根本无法被注意到。

174 评论

幸福的小萝卜

当然不行,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的,你可以不断地去学习,但永远是学不完的。

101 评论

zhinaltl333

郝用威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被誉为“大岳”、“玄岳”之称的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名山,高伟壮丽、美如仙境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称,更是一座地质宝库,早年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继而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乃国之瑰宝,世界级遗产。本人有幸自1956年直到2009年间,不计其数进行登顶,有进行地质构造、矿产地质、地震地质和考古地质调查;有“参政议政”与文物管理部门和道教界朋友求教;有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交流;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大、中学师生交游;更有各类宾客、亲朋好友纯旅游性陪同,诸如此类不同目的登武当山,历览山色风光,远山浮翠,四季无尘,每每收获颇丰,感天地之宽广,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地球科学奥秘,带来许多难以磨灭的乐趣,为应地学科普需求,心如潮涌,兴之所至。这里没有假如,只有真实,信笔录下印象较深的武当山旅痕,留下人生的细节。

一、去武当山解决问题

1979年10月,当时我还没有获“改正”,只是驻在丹江口市湖北省第五地质大队综合研究组的成员,承担一个科研项目。

一天下午,副大队长张法贤推开办公室的门对我说,有项紧急任务,要我在明天随省里来的人前去武当山解决问题。什么任务和问题?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后来见到省文化厅和丹江口市文化局来人,得知中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因武当山天柱峰金殿时遭雷击,深恐击毁武当山的精华——金殿,特下令要省文化厅组织调查组前往现场调查,并采取避雷设施。为此根据防雷专家的建议请一位地质专家前往,解决发生雷暴原因。

文物、古建筑与地质学的关系,对我来说是个新问题,恐怕对地质学界也是一个没有涉及的新课题,来为武当山古迹“号脉”吧!

队长问我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作为一个地球科学工作者来说,为了认识地球,面对千万个困难,经过实地调查研究,能够一个个地迎刃而解。这次解决武当山雷害,显然心中没底,也得在现场调查之后来解决。要了一位助手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王青华同行。

到了山上,会到省文化厅文物处高宏达处长、市文化局傅忠全局长、郧阳地区博物馆胡昌福馆长、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防雷专家李声宏,还有省博物馆、市水电公司前设计武当山避雷针的俞汉生,以及武当山文物管理所刘鹏轩所长等近20人的调查组,由高处长任组长。

10月18日到了武当山上,当天在紫宵宫过夜,文管所的同志为接待此行准备充足,丰盛的酒菜,频频举杯,对于我这个滴酒不沾的人来说,遇此景况,如坐针毡。19日凌晨开始登顶,中午到了天柱峰的太和殿,在皇经堂藏经楼西邻一座两层木楼,我们被安置住在楼上。午餐又是劝酒,我只推脱不会饮酒,下午还要工作等托词婉拒之。

可能上山的人有点疲劳,加上饮酒,一直到下午三时多方开会,听取文管所刘鹏轩所长的情况介绍,这时方才对武当山金顶雷暴有了点了解。

二、武当山金顶的雷暴与雷害

武当山的雷暴频仍。雷暴活动季节在3月22日~9月25日,也有出现在1月、12月份发生。年雷暴日数为30天,6~8月为多发月,占全年雷暴的80%。夏季各月雷暴日概率均为12%~35%之间,7月最多,平均达11天,8月次之。

武当山的雷暴,既是武当山的两大胜景,又是雷害。气流沿低山谷地顺山坡爬升的积云发展到积雨云的时候,微妙的物理作用使云中电场极化,负电集中云层的上部,正电荷集中在云层的中下部,于是云中、云地间的电位差极大,雷雨前空气湿度加大,云中为悬浮的细水珠,导电性增强,容易被击穿,产生电闪雷鸣,金殿位于天柱峰之巅,与积雨云中、低部相若,于是云中、云地发生雷电,千山万壑埋没云海中,遍地闪光,雷鸣震天,回响经久不绝,似乎为“平地惊雷”状,此为一大胜景也。

积雨云笼罩天柱峰铜铸金殿,频频闪电,发光,火球滚动,雷鸣震耳,胆大者大饱眼福,形成球状闪电火团,顺气流而运行,有时数个成串,单列或多列滚动漂移,遇金殿两侧砖瓦结构的签房和印房,以及金殿后的父母殿,当球状火团遇墙阻拦时,前行者即穿墙成洞而自行消失,洞口残留高温熔蚀状,这一现象并未为人们注意到。后继者则顺利穿洞而过,继续前行在空气中逐渐消逝之,这景色叫“雷火炼殿”,为武当山又一大胜景。20世纪50年代,一次登山尚未到天柱峰时,突遇雷暴雨,倾盆而下,这时只见远处,天柱峰巅的“雷火炼殿”极为壮观,时间也只有数秒钟而已,平生一大奇遇也。

1961年国务院将武当山天柱峰上的金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厅多次请有关专家对金殿进行考察,发现金殿的上脊瓦面有无数雷击在高温烧灼留有细小斑点小坑。1962年遭雷害,西北台阶受损,请当地专家首次安装避雷针。1976年又因避雷针导线锈蚀断路,金殿石质台基东南角和周围附属建筑物被击坏多处。1978年10月,又被当地专家检修金殿避雷装置,还设两组引接地体。1979年7~8月间,金殿及附属建筑物又接连遭受雷击,仍在东南角留有印记,为此,于当年10月出现了我被邀参加调查活动。

三、命悬紫禁城

在会议上防雷专家李声宏要求找出雷害发生原因,即既已安装防雷设施,为什么还有频频发生雷害。会上人等盯着我,是期望?是怀疑?两天来,我很少言谈,开了一个下午的会议也没出声过。这时,我不得不说了几句:明天(20日)我要登天柱峰作现场调查。这时,文管所的人大为惊讶,天柱峰没法攀登,因为太陡峭了。我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定要调查之后,才能发现问题所在。经过商量,只有缘紫禁城(又叫红城,皇城)城墙脊爬行,此城因金殿而名之,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建成。城高数米到数十米不等,南城门城墙基厚,顶厚,上覆中高两斜坡脊顶便于流水,城墙中脊周长。环绕天柱峰巅,由每块重达千斤条石,依山岩形式砌成,采用收分工艺,使城墙由内看向外倾,外看向内倾斜,远看似光环围绕金殿,明代工匠的惊人之作。城墙贴在岩壁上,墙外即悬崖,墙内也少有几处空间,只限一两人可栖身,可见当年建造时艰难险要,20日上午当我在城墙脊上爬行一周时,如果失手顺悬崖下坠,必会粉身碎骨惊险异常,面对万丈深渊,命悬紫禁城。为了获得一手资料,同助手以及省市来的五六人同行,当见到有地质上的破裂构造时,我当设法下到城内进行仔细观察,有时因墙高,则绳索吊下,我的助手几次说让他一人下去测量,但我仍坚持亲身接触露头,进行仔细观察和仪器测量,记下许多数据。虽说紫禁城只有340余m的周长,边爬行边观察,一直到了下午方完成一周的调查,这时已直不起腰来,累得浑身汗流,停下时,山风呼叫,顿时透骨寒气侵身。这个紫禁城墙上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门,象征天阙,门窗全为巨石雕成,花纹极为精致。全城有东、西、南、北城门,但只有南城门可通行,这里有三个门并列,中间为大门,为神门,由真武大帝等神人通行,东侧为“人门”,当年官员及百姓可通行,西侧为“鬼门”,传说只准鬼怪妖魔通行,但从不开放。这回缘紫禁城脊上爬行,该是胆大包天吧!

当天下午,即与助手登上天柱峰之巅的金殿继续调查,凡金殿石质台基及附属建筑多次遭雷击之处,均与我们缘紫禁城所观察到的破裂构造绝对吻合,这时,心中已解开雷害问题的大半。继又观察原已安装的避雷设施,从金顶下到凤凰池观看避雷针的接地导线,其长200余m,以及山后的导线接地点的观察。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夜晚继续整理资料,理顺观察结果,助手帮我作图,准备明天会议上发言。

四、三个核心问题

10月21日上午,高处长又一次主持会议,首先让我发言,谈谈调查结果。与会者全都正襟危坐,助手坐在我旁边,另一侧为高处长。这时一片沉静,与会者打开笔记本,手拿钢笔,准备记录。

我稍微思索,认为大家迫切需要听的是调查结论,于是讲了三点核心问题:

第一点,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在天柱峰巅构筑殿堂到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建成更大规模的金殿以来,历遭雷击,以后不可避免的继续遭雷击。

第二点,金殿决不会被雷电击毁,不必“杞人忧天”,但要防止可能发生被动损坏。

第三点,避雷导线接地点何必舍近求远,而最佳点则近在咫尺。

话音未落,会场上已议论起来:大可放心金殿的安全!天柱峰历遭雷击而未见史载;接地点近在何处?……,要求我细说端详。

五、雷害对“雷道”被堵的反动

我接着谈了第一点的根据所在:经过调查,天柱峰为孤峰突起,“一柱擎天”,由距今约十一二亿年的元古宙武当山群地层构成,当时为一片汪洋大海,这里的岩石变质程度较浅,乃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可见到喷发,溢流,沉积的基本结构,峰顶岩石为绢云石英片岩,它的电阻率为2×103Ω·m,岩石几近水平,略微向北倾斜,受控于北北东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而天柱峰则发育与之平行的交叉三组裂隙,呈现破裂,裂隙面非常陡直,一般角度在70°~87°,似乎切西瓜似的沿天柱峰自顶而下切了四刀,即南天门—东天门(J1),签房—金殿(J2),北天门—印房(J3),父母殿—北天门(J4),(J2)、(J3)、(J4)三条裂隙切穿顶峰。裂隙宽度在1m以下,中间充填有岩石碎块或混杂腐殖土,并含有水分。而J3分别与J4,J2,J1交会,形成数组共轭交叉,如同多条板状导体插入岩层中。在天柱峰脚下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面北倾,倾角为42°~55°,上盘上升,将天柱峰高高抬起,插入云霄。而上述J1—J4裂隙均为断层的低序次破裂面,即有其成因上的联系。在断层面下有凤凰池、天池等小规模水体,据说终年积水。

有了天柱峰的基本地质构造状况,再谈谈峰巅上的建筑状况(图3)。在顶部建筑群的基座全部暗绿色基性火山岩;金殿的台基又用三叠系竹叶状石灰岩铺设高台置其上,在金殿前有祭坛,亦为竹叶状石灰岩,它们都是来自异地,竹叶状石灰岩在武当山区毫无踪迹,这些石块都是明代在大兴土木时接纳全国各地的财物,因而竹叶状灰岩系来自南方省份贡献。在台基与基岩之间还以变质基性火山岩巨型石块,垒成巨大的且厚实的基座。当金顶建筑群建成后,将峰顶原来裸露的岩石和破裂结构面全形覆盖了。

天柱峰在这里高耸入云的最高点,为本地区天然的接收雷云向大地放电场所,强大的电流通过数条裂隙迅即传导到地下,一个通俗的说法叫“雷道”(即放电通路)。自建筑群出现,在原岩石英绢云片岩(电阻率最小,为10630Ω·m),发生在其中的裂隙,充以石块和土壤,其电阻率为10~102Ω·m,上覆基性火山岩(电阻率为102~105Ω·m)、又竹叶状石灰岩(电阻率为6×102~6×103Ω·m),在最上面为铸铜质金殿(电阻率为10-1~10-2Ω·m)。经过调查发现,在金殿鸱吻上端被雷电烧灼留有黑色斑瘤甚多,有铜钱大,同时在台基东南和东北角的竹叶状石灰岩被震裂,房屋山墙,屋脊,瓦头遭不同程度的击坏,祭坛上的石雕莲花望柱钩栏也被击毁多条,凡是受损坏处,其下均有基岩中的裂隙穿过。应该说真相大白了。

这里原有的“雷道”被阻隔(竹叶状灰岩,基性火山岩,砖瓦墙体),为了瞬间放电通过强大的电流,这时在雷道裂隙受阻时,只有将阻挡物体击破而顺利畅通之。为什么自金殿建成后即遭雷击,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例如,由三叠系竹叶状石灰岩雕成的莲花望柱石栏被击毁之后,因无原有的石灰岩来修补,只好用武当山区产之最多的基性火山岩来替代,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

2009年春节期间,作者随子女又一次登上金顶,所见金殿的石质台基和祭坛的石雕莲花望柱勾栏,早先被雷电击毁和碎裂处,于近年维修时,已全部用相同的三叠系红色竹叶状石灰岩更新或者修补。未遭雷害但风化剥蚀的石质构件,历经岁月沧桑,仍原样保留。新旧构件,穿越时空,一目了然,从中可琢磨出其中的奥秘。

为什么建筑群经常受雷击而又无史载?武当山供奉道教的真武大帝,又为当时永乐皇帝所尊崇,如有将雷击受损情况呈报皇上,哪一个官员也无此胆量,因而只有“平地惊雷”、“雷火炼殿”之说,寓意天下太平景象而掩盖这里雷害的实情。元、明两代只能在叠字峰岩壁名叫雷洞内建庙有供奉雷神邓天君,请其保佑武当山的平安。

六、不能掉以轻心

回答第二个问题:金殿为铜铸全金属建筑物,殿内真武大帝两侧侍卫和铜案全为铜质,是极好的导体,自永乐十六年(1418)建成后历经雷电袭击,到如今已近600年仍然完好,为国之瑰宝。对金殿的安全不必担心了,但又不能掉以轻心。

不能低估古人聪明才智,也许会在金殿内设下隐秘的防雷设施,虽然保全一时,终因年久,类似铁铜质接地导体严重锈蚀,而失去传导功能,这仅仅推测。到了清康熙、民国初先后在金殿顶上,围着金殿建三座砖瓦结构的父母殿、印房和签房(又称更衣处所)并无防雷电设施,这一来金顶的环境大为改观,也许更易招惹雷害发生。事实上这三座建筑物屡遭雷害。

为什么说要防止金殿可能遭受被动损坏?金殿虽然不会直接遭雷电击毁,但要注意在金殿顶的鸱吻遭雷电烧灼留有许多斑瘤,这些损害究竟发生在安装避雷针之前、后,已无从考证,因为过去是不能爬上这神圣的殿堂顶上去观察。不管怎样金殿已遭到损害,如果防雷电措施不力,有无可能类似鸱吻处在特大电流下高温烧灼或局部熔损,若遇球状闪电可能发生将金殿某部位熔融洞穿,此其一也;如果设防欠妥,而将台基及基性火山岩基座击得粉碎而使金殿歪斜坍塌受损的可能,此其二也。

七、何必避近就远

回答第三个问题。原来已经安装避雷针,但接地导线超长,根据电阻定律:截面均匀的导线,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r,可表示为

r=ρl/s

式中:l为导线长度;s为导线横截面;ρ为电阻率。

由此可见导线的电阻,决定于它的长度,截面积和材料性质。如果导线长了,电阻率越大,导线的导电本领越小。原有的二三百米的长导线电阻加大,不利于导电,因而只好另寻通路,其间就发生击坏砖木结构的房屋山墙、瓦头等。同时还得击破原有“雷道”上的阻挡物体的现象发生。

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因势利导,将接地导线直接插入天柱峰几个裂隙通联,而导线极短,只有10余m即可,达到导流放电目的。

在结束我的发言之前,还谈到“雷火炼殿”时,发生球状闪电火团在空中漂移,发出嘶嘶的声响,视为一种涡旋状高温等离子体在高速旋转,随气流漂移运行,遇有障碍物将其击破,斯时火球泯灭,形成所谓侧击雷爆。

在1998年9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西班牙物理学家拉纳达的论文,指出球状闪电呈火团,因闪电过程中形成水平磁场和垂直磁场磁力线圈相互交织而成磁力网线,当这线网呈现球形,而发光等离子体会被这一网体“俘获”而形成球状闪电。由于水平和垂直磁力线相互束缚,使磁力线网和其中等离子体不易膨胀,武当山所见火球没有膨胀变大,只有消失,因火球也只坚持10~15s。据老道介绍所见火球似乎没有温度,但试验证明沿磁力线方向局部温度超过万℃,所以当火球运行撞击砖墙,系高温熔蚀洞穿而消失。等到火球的等离子体开始冷却,这时电子开始被原子所束缚,等离子体内部电阻变大,电流趋弱,周围磁场也得随之瓦解,最终火球消失了,这是一个科学解释。

我只是找到原因,至于防雷电设置,工业建筑设计院李声宏去解决了。会议要求由我写出《湖北武当山天柱峰雷电活动区地质调查简报》,当年11月6日打印复制及分别向省文化厅,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省博物馆、县文化局、工业建筑设计院、丹江口市水电公司、武当山文管所等单位报送,由设计院作为依据进行防雷设置的设计,然后经国家文物局迅即批准于1980年初在金殿上安置新的避雷网设施,自此天柱峰巅的金殿一直相安无事。

八、一场强雷暴的检验

直到1987年5月31日18时30分左右,武当山金顶乌云密布,浓雾笼罩,一时暴雨,狂风,大冰雹齐来,7时40分左右,一声炸雷,电灯熄灭,电线起火,8时05分雨过天晴。损失惨重,520余年树龄的迎客松击毁,登顶的九连蹬铁链被击断5处。紫禁城大城砖被击12块中有4块掉落,多处房屋门窗击毁。还发生火灾,4人击伤等雷害。当年6月6~10日由地、市公安局,文化局等11个单位16人组成联合调查组,写出调查报告中关于“雷击原因:根据测试情况表明,金顶的金殿和签房、印房基本未受损失,主要是1980年安装了避雷网起了作用。经测定接地电阻为Ω,符合设计要求(20Ω以内),地网完好,经检查受雷击部位均无避雷设施”。这段话是对1979年10月我们的调查结论和1980年以此为设计依据的防雷电措施作出最肯定评价。究竟为什么发生大规模雷害原因有三条:到处置放金属物(槽钢、圆钢、钢筋、铁链)照明和通讯线路乱拉乱接,不合《古建筑电器安装规程》,以前接地导线多处被切断,裸露地表,有挂在树上和悬于石头上诱发雷击原因。

当我在1979年11月6日向有关方面提出地质调查报告,和以此作为设计防雷击措施依据之后,从1980年夏季为雷暴多发时期,我每次关注武当山有无发生雷击的信息。每年夏季,提心吊胆,万一有所闪失,将成千古罪人,遗臭万年。当三年过后,武当山金顶则安然无恙,我已十分欣慰自己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贡献。我是1985年春调武汉工作,但是在1987年6月在《湖北日报》上见到武当山又一次遇到更大规模的雷害时,我当即审时度势,给丹江口市政协去了一函(我曾是那儿数届常委),谈了两点看法:其一,仍然坚持我于1979年10月的调查报告是正确的,其二,据传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对有关方面将恢复金顶上的“雷火炼殿”、“平地惊雷”景观,以吸引更多游客、香客来朝拜。对此事要慎重,不能贸然行之,这是意味着拆除所有防雷设施了。我说如果愿意承受每年可能发生的雷害损失,就来看它的“雷火炼殿”景观及产生的“雷害”的后果。

市政协很快给我回信,并寄来1987年6月11日联合调查报告,名曰“关于武当山金顶遭受雷击的情况报告”,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内容。

九、“画蛇添足”么?

大约在1987年前后的一天,地质科研所刘施民告诉我,在《长江日报》(武汉市委机关报)有篇文章,议论在武当山安置防雷电设施,认为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原因是金殿为铜质铸造,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避雷装置和传导体等语。

在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只能一笑了之。该文作者是晓得铜铸的金殿确实是良导体,但他知其一不知其二:金顶上的附属砖木结构的房屋和金殿台基、祭坛及石栏经常遭受雷害破坏,也不计修复了多少回。当然这位先生也可能未巧遇雷害及损坏的现场。况且安装避雷装置之后,金顶的雷害顿减,以至数年未见发生。1987年6月又一次发生大规模雷害,也许会被不明真相的人们说为现有的避雷装置引来的,那我就是有十张嘴也无法辩解了。幸好有地方的专门调查报告作出了科学结论。

那位朋友要我写文章反驳,我回说免了!

十、与“国宝”亲密接触

1979年10月在武当山工作时,当时只有武当山文物管理所统管,而道教协会尚未恢复道观宫的管理权利。

当我们在武当山太和宫住下时,清晨登顶观日出,而晚上去观看星空。为了方便起见,文管所的刘所长将登顶时打开南天门的钥匙也交给我。一次午餐后,别人都在午休,我和助手很方便的去登顶继续作调查。

据传晴天可看到襄樊市和近处的老河口市,但我们那几天是多云。前后多次登顶虽遇晴天,也未能看到上述二地。但这次夜晚看到东边两个城市的火光映空,呈现红色,而西北角十堰市所在地上空也泛出同样的光亮。

对于金殿内部的陈设,我们是尽情饱览,金殿构件在北京铸成,由运河经南京溯长江、汉江运达武当山组装,金殿阔、深、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庑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吻对峙;垂脊圆和,翼角舒展,其上饰有仙人、龙、风、狮、海马、天马等灵禽瑞兽,依序排列整齐。四壁于立柱之间满装四抹头隔扇,殿正中间有两扇铸门,其轴嵌在户枢,可以开合,但仅发出轻微的摩擦声。额枋线划错金彩画图案,工艺极为精细;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方块天花板嵌紧),铸线刻流云纹饰,线条流畅。殿内藻井上,悬有一颗铜质鎏金宝珠,传说此珠能镇山风,故名“避风珠”。金殿造得密不透风,殿内空气不能形成对流,殿外山风呼啸,殿内神灯火苗一丝不动。雪花飘至殿内而被挡出去,金殿是一大国宝。据云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来实地考察,曾要几人同时顶天花板而纹丝不动,可见镶嵌工艺之精密,叹为观止。殿内地面以紫色红色竹叶状灰岩铺地。殿中神像,中坐者为真武大帝,披发赤足,发丝细密,目光炯炯,英姿魁梧。右侍玉女端宝双目凝视,温雅文静,拘谨恭顺,裙服饰飘逸状;左侍玉童捧册儒雅庄肃;执旆捧剑两武士,分列两侧剑眉凤目,勇猛威严。铜香案下置玄武一尊,为龟蛇合体,龟头上昂,蛇伸出身子在空间与龟相呼应交流状。后壁上方高悬鎏金铜匾额一方,上书“金光妙相”四字,系清圣祖康熙皇帝手迹。殿外檐际悬立盘龙斗边鎏金牌额,上书“金殿”二字。殿体各部件全系铜铸,并鎏金、榫卯拼装,合缝精密,毫无铸凿的痕迹,虽经500多年的严寒酷暑、风雨雷电的侵蚀,至今仍辉煌锃亮。这些能让我们仔细地观赏和抚摸,实在是极好的机会。由于文管所同志的热情接待,我向他们请教,也得到不少的知识,大长见识。真有“登山五天,胜读十年书”之感。

十一、尽览金顶奇观

金顶奇观,一般传有:

“天柱晓晴”:黎明时分,峰巅为阳光照得金光灿烂。

“雷火炼殿”:前已讲,这里讲一个传说,在金殿四周,惊心动魄的,雷电火球滚动,相传天帝唯恐敬香的信士染脏了金顶;又有说怕有心术不正的人偷走金殿的宝贝,便说雷公雨师来洗金殿,保持清洁,把殿内宝贝炼得更坚固,还有警告图谋不轨者。

“祖师出汗”:金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的尊称为祖师。每次下雨前,殿内湿度大,在神位聚合晶莹的水珠。

“海马吐雾”:在金殿翼脊有海马铸像,因系中空,受太阳照射,如气温下降遇雨时,海马口内排出热气,遇冷空气而雾化,有时风从海马口旁吹过,会发出声响,喻之为海马长啸。海马即天马,所谓“天马行空”即是。

“月敲山门”:从金顶一座门向远处看悬在空中的月亮,夜深人静,似乎月亮前来叩门。清香的凉风,沁人心脾,顿觉解脱一切人间烦恼。

“武当日出”:向东方观看,霞光万道,在彩霞中慢慢跃出弯钩状,呈跳跃状这时又急速变化为半圆,到大圆盆,由火红色到金红色,冉冉升起,耀眼夺目,华光四射,大地顿时充满生机。

以上这几个胜景除“雷火炼殿”是在20世纪50年代亲见外,其他都是1979年在武当山上一一先后观赏到的。还有著名的“金殿倒影”,“浅海奔潮”(指云海)等没能观赏到,不过在事后登临武当山时,先后有幸观赏到。

十二、后记

登顶调查的助手王青华是湖北人,很快与调查组内的人熟悉起来了。在我做了调查第一次发言后,王青华听很多人反映说郝工是少言寡语,千思万想,引而不发,一鸣惊人。同行的另一位专家则见事风生,滔滔不尽,海阔天空,不绝于耳。听了之后,我对王青华说:人的个性和专业不一样,我们搞地质学必须是在现场作调查研究之后方能有发言权。是我们的地质工作的一个准则。

本文中所列岩石电阻率,系由五大队物探分队何广跃测试提供。

本文主要成果,已载入新版《武当山志》(199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179 评论

相关问答

  • 知音杂志1998年下载

    2006年9月,《知音》总编辑胡勋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知音》创刊第一期的发行量就达到了40万(定价是三毛钱),当年就突破了100万,第二年120万

    小宇宙可劲儿造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科学家杂志

    1、国际版:《NewScientist新科学家》科技杂志是一个自由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内容关于最近的科技发展,创刊于1956年,该杂志并非是一个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

    碎碎便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社会科学家杂志好发吗

    是北大核心,但不是cssci来源刊。一般的单位都算核心的

    Lucy…黄小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科学家》杂志

    1、《自然》杂志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

    KING纠结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知音杂志1998年9期杂志封面

    可以说是大众型的

    疯*草莓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