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yan0223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扩展资料:
郑和是我国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他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七下西洋(现在南洋一带),遍访亚洲、非洲30余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部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针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
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
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赢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他不会几次三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
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变,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阔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一)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怀柔”为主的,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
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郑和出使带回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永乐皇帝下令不要征税,他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王朝刚建立,临近的小国常来朝贡,当时的朝贡实质上是交换物产,番国入贡,明王朝恩赐,赐常大于贡。
明初经济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
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
参考资料:
中国网 郑和屡下西洋到底为何?
清清河中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说法有多种,其中大多数人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向海外各国展现明朝强盛实力,并借此加强与各国的联系,从而提高明朝在世界各国的地位。
除了上述被普遍认可的观点外,坊间也流传着其它说法,具体可以整理为以下几种:
1、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受朱棣之命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在靖难之役这一战中,朱允炆在战火中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朱棣为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希望能够找到朱允炆。因此坊间也有猜测,认为郑和之所以数次下西洋,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寻找朱允炆下落。
2、也有不少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考察海外各国的贸易情况,目的是垄断海外贸易。早在元朝时期,我国的与外国之间的生意来往就十分频繁。当时朱棣认为,海外贸易能获得更大的收益,于是派郑和下西洋,考察各国情况,让郑和代表本国去和海外各国建立良好关系,以此吸引各国与本国进行商业贸易。
3、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收集各国的奇珍异宝,来满足中国皇家的奢侈生活。
4、还有一部分人猜测,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向海外各国示威,以此向各国表明朱棣是皇权继承的正统。有这种猜测产生,主要是因为朱棣并不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皇权的,而是以藩王造反的方式获得皇位的。因此,有人猜测“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实则是在向各领国示威,宣布自己是正统”也不足为怪。
白羽蓝翎
郑和原来只不过是宫廷里的一个太监,他历尽艰险,屡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各家各执其词、莫衷一是。 流传早而广的说法是:郑和下西洋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称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登位伊始,曾决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大兴“靖难”之师,公开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有的说“建文帝为僧遁去”。《明史·郑和传》则直截了当地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后来,不少人附和其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节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后,建文帝失踪了,永乐怕他逃到国外,将来回来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吴晗的《明初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等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方面因素以外,还带着皇上的秘密使命,这秘密使命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赢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台,即使逃到国外还会有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他不会几次三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再说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不少迹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于大火。建文帝既死,寻找建文帝之说更无法成立。另外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同时还担负着沟通中国同海外经济贸易的任务。 近年来,探索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变,有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阔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郑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载《郑和下西洋论文集》一)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他首先否定“耀兵异域说”,他说郑和在海外两次动用武力制服异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自卫反击。郑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以“怀柔”为主的,以友好和平为前提的。说郑和下西洋是经济因素是一叶障目之见,考察明代有关文献,未见过郑和屯兵异域,进行经济上的巧取豪夺。郑和出使带回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永乐皇帝下令不要征税,他说:“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朱晨光认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王朝刚建立,临近的小国常来朝贡,当时的朝贡实质上是交换物产,番国入贡,明王朝恩赐,赐常大于贡。明初经济拮据,明太祖下令限制进贡,由一岁一贡改为三岁一贡,有些国家如日本等限为十年一贡,于是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厥,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永乐皇帝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颁“正朔”,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将长期盘踞在三佛齐剽掠的海盗陈祖义一伙捕捉归案,为沟通海道扫清了道路,提高了永乐政府的声誉。 由于明成祖外交方针的成功,结果“太宗皇帝德泽洋溢于天下,施至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视,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但是,这项外交政策给明朝初期社会经济所造成的耗费“也不赀”,故明成祖一死,郑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对。 学者们热衷于郑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郑和研究讨论会和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讨论会上,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正在缓冲1234
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古籍 (一)《流涯胜览》,马欢撰 马欢信奉伊斯兰教,通晓阿拉伯语。他参加郑和船队的第4,6,7次远航,任翻译官。根据该书卷首马欢自序,似乎他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写出初稿。后来,再补充后面的章节,书成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书中记述了占城、逞罗、满刺加、锡兰、古里、阿丹、忽鲁漠斯等20国的地理历史、制度、法律、工商贸易、物产和风土民情等。该书所书述朴实无华。经中外学者多人研究考证,一致认为是研究郑和的最重要古籍。 (二)《西洋番国志》,巩珍撰 巩珍是南京人,士兵出身。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随郑和第7次下西洋,经历20余国,回国后写了该书。书中所述内容,基本与《流涯胜览》相同。 (三)《星搓胜览》,费信著 费信是江苏昆山人,14岁从军,随郑和第2,4,5次出使西洋。该书两集,前集记述他亲历22国的见闻,后集则是他采辑其他书籍,如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的内容编写。该书成于正统元年(公元1436 年)。 (四)《明实录》 这是当时翰林院史官编写的皇室年鉴记录。其中《明成祖实录》录有约27条有关郑和出使西洋的事迹。《明宣宗实录》则录有3条。这些记录简单粗糙,但录有郑和7次出使往返年月和在这期间诸卫府奉命建造和改造海船的数量,有的还指明是“备使西洋诸国”之用,颇有参考价值。 (五)《西洋朝贡典录》,黄省曾著 书成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该书是参考上列诸书及记有各条航线针路的《针位编》一书编辑而成。该书附记地名亦多,是其特点。 (六)《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这是作者参考上列各书之间说词而写出的颇有影响的一部神魔小说。宝船、战船、坐船、马船、船等五种船的名称和大小尺度都是该书首先提出的。近代著名学者认为:“其书视太公封神、玄奘取经尤为荒诞,而笔意悠肆,则似过之,又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则说该书所叙真人与神人杂陈,史实与幻想列”。书中荒谬、夸大之处不胜枚举。尽管该书是“以嘉靖以后侨患殷,故作此书,寓思古伤今之意,抒优时感事之忱”,颇具爱国之情。但其所叙,不能作为史实依据。 (七)《武备志》,茅元仪编 成书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全书是一部240卷的巨著,其中116,117卷附图描述各种战船的特点。书末还附有“自宝船厂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即现人称:“郑和航海图”。原图是一长卷,书中分刊20双页和“过洋牵星图”2双页。该图上画有郑和航海的各条航线,每条航线均注有航向(罗盘针位)、航程(航行时间,更数)。“过洋牵星图”则表示船在某地时测量特定天体(譬如北极星)距离水平面的高度(高度以“指”数计,即以手指直立高度为高度度量基本单位),以确定该处的地理“纬度”,即南北地理位置。 在“中国船文化论坛”的郑和下西洋专题里还有不少相关的文章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
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1、耕海牧渔 渤海具有建设世界一流海洋牧场的理想条件。由于有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注入,渤海海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PH值适度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论文的内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的内容,欢
如何查找论文中的引用的参考文献方法如下: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目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