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的爱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迪拉索高品
幼儿同情心的特点与培养策略【摘 要】幼儿同情心的缺乏,与心智成熟程度及幼儿教育的失当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幼儿同情心的阶段发展特点,并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同情心 原因 特点 培养策略 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幼儿同情心缺乏的现象很普遍。事实上,幼儿并非没有同情心,他们缺乏的只是相关的同情心教育以及成人对幼儿心智成熟程度与发展的耐心等待。因此,探究幼儿同情心缺乏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教育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 幼儿同情心缺乏的原因 幼儿同情心缺乏,与心智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此因素之外,是与幼儿家长及幼儿教师的不当教育有关联的。 以一个4周岁的男孩为例。平日,妈妈也会教育他要爱护小动物,“狗狗不能打,它也会痛”等道理。但在一次陪孩子玩的过程中,妈妈不慎摔倒,腿部出血,非常严重,“妈妈摔得很痛,不能玩了”。在妈妈要求回家的情况下,这个小男孩根本不理会这些,只说“还没玩够”并大哭。回家后,妈妈问:“如果是你摔得像妈妈一样严重时,妈妈说还要玩,你会不会伤心呀”,结果孩子反问,“葫芦小金刚是怎么出来的?是葫芦娃变成山就变成葫芦小金刚了吗?” 在这个故事中,幼儿表现出的确实是同情心的缺乏,即使是面对自己最亲近的妈妈。但这个故事却暴露出妈妈在日常同情心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一是妈妈对孩子的反问式对话是不当的,孩子在这里可能根本就没有理解妈妈问话的意思,只是隐约感觉到妈妈的问话与妈妈摔伤有关而已。妈妈应做的,仍应如事故发生过程中的直白陈述一样,以简洁、直白、明了的叙述并配以适当的表情告诉幼儿,我是怎样想的,我期待你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正确等。如“妈妈摔破的地方很痛,你来给我吹吹”等;二是幼儿的反问暴露出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妈妈的日常教育被用在了自己身上。幼儿的反问是有着自己的表达的,其意是动漫中葫芦小金刚是从不怕苦、不怕痛的,你这点伤算什么。由此可以推测,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如果幼儿摔倒或者有些小的磕碰,妈妈经常性的回应极有可能是“坚强些”“要勇敢”等,或面对一些类似情节时缺少必要的引导,而这并不是应有的幼儿的同情心培养。 二 幼儿同情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时期是人的同情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幼儿在一岁前,尚处在“感同身受”阶段,不具备真正的同情心。只有在幼儿成长到一岁以后,进入“尝试安慰”阶段,才会因初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感知能力的进步,逐渐产生真正的同情心。3岁以后,随着幼儿感悟和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完善,同情心发展进入“推理式”阶段,开始能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并能理清他人情绪变化的原因和事件的过程。 但是,尽管幼儿同情心发展到这一较高阶段,其同情心的产生更多仍依赖于具体情境和形象思考,而非理性判断。教育实践中,这一点很容易得到证实。如幼儿多对同班环境下小朋友的表现产生同情心,但即便是同情心丰富的幼儿,一旦离开了具体的同班情境,同情心就很难产生。如果教师以最平实的语言对该幼儿说,“隔壁班里,一个小朋友的胳膊摔伤了,还流了血”,该幼儿很可能是没有同情心的产生,“摔伤就摔伤呗,和我有什么关系吗”。所以说,幼儿只容易对亲近和喜爱的人产生同情心,而不是陌生的他人。换句话说,幼儿同情心的产生会受到情境条件和对同情对象熟知程度的影响。 三 培养幼儿同情心的策略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具体策略的采取,在顺应幼儿同情心发展阶段与规律的前提下,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传等说法,说明了榜样的表率作用。表现在幼儿教育中,成人间的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关心等充满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会在无形中成为幼儿观察和模仿的对象,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有利于幼儿同情心的建立和产生。 第二,对幼儿同情心萌芽的保护和扶植。幼儿最初的同情心产生,其表现在成人世界看来,是幼稚与情绪化的,如在街上看到与己无关的他人哭,自己也跟着哭。对此,家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保护,而不能漠然以待,更不能嘲笑、批评或责怪。 第三,对幼儿同情心的激发。幼儿具有泛灵化的心理特点,常常认为所接触到的一切动植物都会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并对它们充满关切,甚至进行自言自语式的语言交流;同时,日常生活中幼儿也有可能遇到一些需要得到他人帮助的场景,如有人突发疾病、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等,这些都会使幼儿产生一定的同情心。无论是面对前者还是后者,成人都要对幼儿的行为持正面肯定的态度,并激发或强化他们对动植物和他人的同情心。 总之,充分认识幼儿同情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研究幼儿同情心培养所采取的策略并付诸教育实践,有助于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促进幼儿的心智健康成长。
小果子真不赖
浅谈如何培养 孩子的同情心同情心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德之一,具有同情心的人的胸襟是宽大的,它使人能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的心态和心境,在处事待人时能设身处地去着想,能包容一切,它在形成集体凝聚力和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作父母的共同愿望,本也无可厚非,特别是处在盛世的今天。而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且又是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若无一颗同情心,待人处事若是小肚鸡肠,自以为是,办事刻薄,你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我们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独苗苗”,家长们大都重视智力投资,而忽视品行教育,所以现在孩子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多,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很强,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由于他们倍受宠爱,从小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情感,因为他们只有被人爱的体验,没有同情人爱护人的体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专横、任性、懦弱、自私、霸道,缺乏豁达、宽容、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的重要的优良道德品质之一,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同情心应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孩子缺乏关心和爱护他人,体谅与帮助他人的习惯,他们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不人道、不合群等现象,说明他们缺乏同情心,这必然影响孩子的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正常发展。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玩“切西瓜”的游戏,小朋友们手拉手,可是拉了几次,总是在小艺那里断开,为什么小朋友总不愿和小艺拉手呢?我问依婷,依婷说:“小艺的手上长有疙瘩,太脏了,恶心死了!”其它小朋友也纷纷表示出对小艺的厌恶,小艺一个人孤单单地站在角落里,眼泪汪汪,很是可怜。我看着孤苦伶仃的小艺,顿时觉得她是多么值得同情。她过去手上是起过许多风疹,经过治疗已经全好了,谁知小朋友们仍旧不愿和她一起玩!幼儿园本应是孩子们温暖的大家庭,可小艺在这个大家庭中却是那样的孤单、寂寞。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这件小事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弦,引起了我的深思。应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弱者、不幸者的同情,让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需要我们用爱心——热爱孩子之心,需要循循善诱,耐心地去点燃孩子们的同情心,让他们有一个健全,健康的心身,长大后去投身于和谐、美好的社会。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不健康的心理是后天造成的,是受社会上家庭中的一些或多或少的偏见、狭隘等现象的影响,我们应该教育他们向良好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同情心从心理学上讲也是人格需要之一,即扶助需要,也称为慈善需要。扶助需要强的人表现为富于同情心,喜欢帮助不幸的人,以仁慈、同情待人,宽恕他人,对他人较为慷慨。首先家长思想教育的误区,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同情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人欺负,对幼儿进行消极教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在家庭教养中,有些父母自身就缺乏同情心,难以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些家长一味地只给孩子以单方面的爱,却不教孩子去爱同伴、爱他人。这就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缺少必要的同情心。其次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都比较好,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经意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缺少与外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情感体验方面不够丰富,较少能进入他人的情感世界。试想,一位从来没有受过委屈的小孩,他能真正体会到受委屈这一心情的感受?当他看到他人受委屈而哭泣时,他能理解他的哭声里所包含的意义,会产生同情心,会很好地安慰他吗?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的我们的孩子,缺乏全面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呢?我认为:1、首先应进行情感体验。具有同情认知是产生同情情感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小朋友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帮他拍拍身上的土,问问他疼不疼。我们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2、要学习认识他人的情绪和体会他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对他人的同情。首先,我们以身作则,对需要帮助的幼儿给予安慰和关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有的孩子有时情绪不好,爱哭,我们就经常亲切地安慰他,搂搂他,亲亲他,告诉他老师非常喜欢他,这样他的情绪就会有所好转,也使别的幼儿受到感染。其次,我们还设计了 “我长大了”、“我们帮助你”、等教育活动,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时的情感、愿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样去做?。通过这些活动,从而让幼儿更好的体验、理解别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应该怎样去做。3、要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学习模
繁星若雨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情感 发展 社会化
如今的幼儿都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而新世纪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满挑战,如何塑造一个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纪呢?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研究:证明: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等,它主宰着社会的未来。情商的培养可说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幼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教师也都形成了共识。“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发展幼儿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关于情感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这为不少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
如有人在婴儿出生10分钟左右,用五官与人脸模样相同地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相当不同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图形以及只有脸的轮廓而无五官的图形,共四种刺激,分别慢慢地在新生儿眼前移动,结果发现新生儿会转动头部跟踪注视图形,从所测量转动的角度来看,婴儿对正常的人脸图形跟踪注视的角度最大,这说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就有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可以认为是个体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由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差,发展为情绪状态的多样化,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萌芽,最后到幼儿阶段的情绪生活的社会化,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等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为了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在幼儿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幼儿通过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而音乐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发展。
二、音乐对情感作用的心理机制。
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幼儿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价手段之一,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但各类造型为主的艺术所描写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感情,而是描绘各种具体形象,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这种呈现形式的过程,就表达了音乐的内容,内容即表达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音乐艺术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本身便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听觉,唤起人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节奏快慢、音的高低、和声的开发与密集、配器的乐器使用等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对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 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情感呢?
三、通过幼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幼儿依恋感的发展心理学家用依恋作为个体生命早期与照料者的情节连结。
依恋感源于婴儿的安全、归属需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表现,它最突出地表现为母子间的依恋需要。它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关系。当孩子从个体的家庭跨入幼儿园的集体时,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并离开了已建立依恋关系的看护人,此时的幼儿会以反抗、紧张、恐惧等表现对待与其亲人的分离。如何尽快地将幼儿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使其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音乐的魅力。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老师还不了解,老师可从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与其产生交流的话题,继而利用动画片中的主题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的主题歌等,使他愿意与老师交流,渐渐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并将依恋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在对老师有了依恋后,要建立与小伙伴之间的依恋。
一首《你好!朋友》,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认识新伙伴,寻找自己喜爱的伙伴,并通过拉拉手,相互拥抱等动作密切之间的关系;又如幼儿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歌曲《小鸡小鸭》,让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中,感受小鸡小鸭在一起的愉快情绪,进而领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鸡小鸭那样愉快友好地说话、游戏,而逐步建立起伙伴间的依恋关系。幼儿在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依恋的同时,对他的新环境也需要产生依恋。老师可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音乐营造适合幼儿心绪的环境,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如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玩具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其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自己的亲人,可是到了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哭声就像会传染的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老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睡午觉时播放安静柔和的摇篮曲,有些幼儿在家就经常听音乐,或许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就有他熟悉的音乐,此时让他感到了一种依托,抚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幼儿熟悉的,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新异的刺激,让他暂时忘却那份离家的伤感,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播放这些音乐,渐渐地幼儿会对不同的音乐营造的不同环境产生依恋,从而可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让幼儿依恋感健康地发展。
2、 幼儿情感和移情的发展同情感,又称同情心,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以其行动加以关怀、体贴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经验的人才会产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为乐的情感基础。人类的同情心是人们作出公益行为的心理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发展他们的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外,音乐作品最能让幼儿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在教学中,当我唱完一遍后,孩子们有的说:“陆老师,我听了很感动。”
有的说:“老师,我听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都有诸如此类的感受。当孩子们自己演唱这首歌时,一个个脸上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表情。此时的孩子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又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礼》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沉重,不欢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继而引出主题——洋娃娃的葬礼,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怜了;太悲伤了……同样在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孩子们在赞叹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二小的牺牲怀着深深的惋惜。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渐渐地得到了发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有时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会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询问:“你怎么了?”有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会马上扶起他,并用手帮他抚摩摔疼的地方。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儿的同情心已有所发展了,其中不乏音乐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儿兴趣和理智感的发展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倾向。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着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对幼儿进行 安全 教育 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关于幼儿安全教育这个问题你有何研究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
课题题目: 1、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纸艺特色活动的研究。 2、通过体验教育促进幼儿班级共同生活的实践研究。 3、深化混龄教育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4、以亲子活动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现状及组织策略研究》 【摘 要】幼儿园音乐游戏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读书进行准备,但主要的学习任务不是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人格。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 教育 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家长应该立即制止孩子这种行为,并且要带着孩子把东西归还给别人,让孩子自己道歉,还要给孩子普及一点法律知识,让孩子知道偷盗是违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