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ping达人0459
《大江东去》是青主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①十年后,在上海由青主自办的“X书店”出版了带钢琴伴奏的五线谱乐谱,从此《大江东去》受到歌唱者们的喜爱,至今仍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必唱曲目及音乐会的保留曲目。青主在创作上借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把苏轼的词意用音乐的表现手法进行了艺术的创作,“使作品既具有淳朴、宽广的气息,又富有舒展、潇洒的格调,还有幻想式的浪漫主义意味,是作者抒发对世事感慨之佳作。” ②在异乡为古诗词谱曲,当然有思念祖国的强烈情绪。歌词来源于宋代大词人苏轼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于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谪居黄洲时所作,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可与“黄河之水天山来”相侔。可以说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历经坎坷,心情是沉郁的、复杂的,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未酬,“人生如梦”,年华已逝,只能举杯对月,一醉消愁了。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青主以通谱的写法,着重抒发原词中豪放的气势和怀古抒情的感慨。这首作品受舒伯特、沃尔夫等人艺术歌曲的影响,注重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不以诗词的声韵为主,强调用音乐来刻画诗的意境,反对将诗歌的声韵作为束缚音乐的锁链。他认为:“声韵是宣布音乐的死刑的一种东西。”“新派的乐歌作曲法是要用音乐发挥那首诗的意义,并不是要用音乐配那首诗的声韵。”③在《大江东去》乐谱的封底附有青主写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话》,文中回忆了《大江东去》的产生经过:1920年夏,青主和友人在雷鸣暴雨中划着小艇到湖中作冒险之游,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奋。当他回到住所后,“一面听着外面风雨和松涛的声音,一面忽得到这首乐歌的动机,思量一夜后,到了明天,吃过早餐,于是坐在钢琴面前,把昨夜得来的动机,接着苏东坡那篇大江东去的词句略为修理一下,随即把它写出来,这就是这首乐歌的缘起。”④青主运用欧洲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的写作形式,如实地传达了原词借咏古迹抒发怀古之幽思的精神,准确地把握了苏东坡那种“关东大汉,执铁板,歌大江东去”的豪放风格⑤,形象地表现了苏东坡的诗词所刻画的意境,也表达了作曲家吊古伤今的感慨。是我国自宋、元以来的古典诗歌美学理论中关于“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在情中”的“情景相融”说的最佳体现。⑥全曲依据原词上下两阕的格式分为两大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庄严的广板”,在G大调上、e小调间变换调性。以具有昆曲吟唱风格的旋律起板,并采用朗诵性的宣叙调形式的写法,在叙述性的音调中,不时出现豪放雄健的旋律,基本上是一字一音。钢琴伴奏跌宕起伏,贴切地体现了原词豪放的气概与情调。演唱时要把握住英雄的豪迈胸怀,唱出乐句中的大线条,不要在休止符处断掉气息失去乐意。用扎实积极的气息支持,打开共鸣腔,使声音饱满有力;吐字要清晰准确,字头要清楚,字腹要饱满,字尾要收好。行腔要圆润、流畅,使语言中的共鸣感通过韵母中的“元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钢琴伴奏要与歌唱旋律相呼应,触键要有力,踏板要干净。第八小节到第十四小节的间奏部分,作曲家运用八度音程及和弦,用急切而紧凑的节奏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词意。接下来“穿空”“裂岸”处,钢琴伴奏要有力度和动感,“卷起千堆雪”两句歌唱和伴奏都应该一气呵成,传达乐曲中壮观豪迈的气象。第二段是“生动的行板”,基本稳定在E大调上,采用了咏叹调式的旋律,长气息、大起伏的曲调,富于抒情性和歌唱性。歌词具有浪漫色彩,刻画英雄内心的柔情,表达出作者怀念古代英雄人物的情感。音乐在温和儒雅中伴有雄浑悲凉的气象。演唱时,音色要柔和深沉。气息要舒展均匀,旋律要连贯流畅。咬字要清晰自然,注重中国味,共鸣可以比上半部分稍暗一些。钢琴伴奏是上下滚动的琶音,充满了流动的抒情性。抒情的段落最后落在e小调上,出现了较长的休止,使音乐变得断断续续。此处要演唱出声断气不断,音断意不断的感觉。到歌曲的尾声“人生如梦”处,情绪一转,念及自身,不由发出感叹,一种沉湎于追寻,思念的迷惘气息扩散开来。最后突然间要用强音(ff)唱出“一樽还酹江月”。戏剧性地将情绪拉回到显示之中,恢复了豪情勃发的本色。此处的演唱要对前后不同的情绪色彩作强烈的对比,要充分利用共鸣,注意用声的力度和音乐的转变。这首艺术歌曲常由男中音声部来演唱。通过对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手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演唱者对歌曲《大江东去》的意境正确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完成对歌曲的二度创作,体现歌曲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释:①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第二次修订版.第201页.②王震亚.青主歌曲评介.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第4期.③④梁茂春.中国第一首优秀艺术歌曲——青主的《大江东去》.音乐周报..第7版.⑤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第1版.⑥ 戴鹏海.从体裁的嬗变消长看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艺术探索.1995(1)
来福胶泥MAY
张恨水 代表作: 长篇小说 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姓 名: 张恨水 笔 名: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5-1967 民 族: 汉族 张恨水 原名心远。安徽潜山人。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简介:张恨水(1895-1967) 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191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饶广信税务当职员而在上饶出生。并在上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童年就读于旧式书馆,并沉溺于《西游》、《列国志》一类古典小说中,尤其喜爱《红楼梦》的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 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到1919年为止,这时期创作的作品,如《青衫泪》、《南国相思谱》等,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 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来》)。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抗战胜利后,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创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说,但均未产生重大影响。 1967年初,张恨水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无疑是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万言,中长篇小说达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称著作等身。而建国后所修现代文学史对他的评价,也因他后期参与抗战文学的创作而远在其他民国旧派小说家之上。 著作: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并拍摄发行)、《八十一梦》、《白蛇传》(已改编为电视剧本并录制播出)、《啼笑因缘》、《秋江》、《孔雀东南飞》(已改编为电视剧本并录制发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陈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太平花》、《燕归来》、《夜深沉》、《北雁南飞》、《欢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浒新传》、《斯人记》、《落霞孤鹜》、《丹凤街》、《傲霜花》、《偶像》、《纸醉金迷》、《美人恩》、《杨柳青青》、《大江东去》、《现代青年》、《满江红》等。参考资料:
中外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比较论文,下面我为你带来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欢迎阅读。谢谢! 摘要: 艺术歌曲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文学与音乐、人声与器乐的珠联璧合。它以高雅
随着新课程 教育 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
您好,亲《古风歌曲对古典意象传承和》:本文是一篇关于古典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内容摘要:古风歌曲凭借其自身的“含蓄”“韵味”在中国乐坛脱
音乐教育与音乐传承是音乐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其相互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开题报告的写作
600字都写不了了,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