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7

aifayewong
首页 > 期刊论文 > 美苏冷战波兰问题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人一兀

已采纳

.......,请问你是学生吗~多看看这一方面的书,自己写呗

359 评论

容嬷嬷201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个人观点认为,就算是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可能会晚几年,在一份绝密的文件上显示,因为一战的失利,让德国人割地赔款,这种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了。。。。。希特勒只不过起了一个领头的作用!总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面的,,是很难说清楚的,下面是在网上找几个例子!浅从德意志史谈二战爆发的原因在18、19世纪其间,英国一直是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其信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政府不要干预经济,他们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由于英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第一号经济大国,所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沿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缺少政府的干预,就像一只断了绳的野马乱奔,市场渐渐失去了控制。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只野马虽然在1929-1933年爆发了,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隆了1/3以上,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请大家看看美德日在这场经济大危机中的经济和社会表现:美国:1933年初,完全失业的工人总数达到了1500至1700万人。此外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很多人排长队等待救济面包和一点点汤,艰难度日。德国:1932年,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失业人数达600万以上。银行纷纷倒闭,人们一生的积蓄就在此时化为乌有,对外贸易额直线下跌。日本:1931年,外贸出口与1929年相比减少了近50%。失业工人近300万人,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社会有这么多的失业者,加上经济这么萧条,这样会造成这三国的社会走在动荡的边缘,美国找到了消除经济危机的好方法,开始采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人们的生活也渐渐改善。但是,德国和日本却没有找到消除经济危机的好方法,他们唯一可以把国内人们视线转移的就可能只有战争了,所以,我想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李德哈特曾经说过:“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现在大多数感兴趣或致力于研究战争史的人,大多看中的是某个战役,某个军事会战,政治意义等等 而对战争的因与果都未曾有过深刻的了解,其实战前的“因”和战后的“果”并不一定比战争过程意义差,相反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主要以从前我看过的一些有关德意志历史的书和一些个人见解浅从德意志史的角度谈一下二战爆发的原因。为了建立东至乌拉尔山脉的泛德意志千年大帝国,为了扩大日尔曼民族的生存空间。战争狂人希特勒不惜发动了世界历史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灭绝人道的反人类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你说爆发原因?不少人乃至历史学家认为以张伯伦为代表懦弱的英法纵容了希特勒这个“披着羊皮的狼”所导致的,或是一战后签定的近代史最恶劣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敲骨砺髓的盘剥(列宁语句)从而破坏了欧洲权利平衡的永久传统,在欧洲中央形成了一个权利结构的真空,这种不平衡的结局使仅停歇二十年的欧洲再次被引爆火药桶。终导致希特勒跨入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取下苏台德地区,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导致希特勒闪击波兰,拉开二次大战的序幕。我说这的确没错,而有时去往深了想,还能找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众所周知,人类恶魔希特勒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否有人想过是谁给了他做这个最大战犯的机会?一个沦落于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怎可一跃成为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德国总统兼总理。是更为疯狂的德国民众的行为!德国共产党曾经向德国民众做过一个著名的警告:“谁选择了希特勒,谁就选择了战争!”。然而呢“一个元首,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投一个人的票”在柏林街头不停的呼喊淹没了德国共产党的言论。我们不禁感到悲哀,对德国人民感到悲哀,在希特勒极具“天赋”的反动演说中,德国民众接受了希特勒,选择了战争,把自己乃至全世界推入万丈深渊,推入万人坑,推入了无穷无尽的战火中。德国民众疯了么?为什么呢?这可以去解剖德意志民族思想,找出罪恶思想的源头,从而寻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实原因。说实在的,德意志的历史的确并不辉煌。长期的政治分裂,没有很强大的王权支撑,封建贵族势力了极度疯狂,使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真的让德意志,根本无法像法国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王国那样,无法像俄罗斯;英吉利;西班牙这些民族思想十分集中的国家,更无法像遥远的中国国度一样有着辉煌而又值得骄傲的历史。一个地处欧洲中央,没有天然屏障的蔽护的地域,加上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自然也就成为欧洲列强的瓜分的奶酪。没有一个欧洲列强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兴起,无论是法,俄还是其他国家都在历史进程中阻碍着德意志的统一,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德意志民族的思想无法得到足够健全的发展。之后历史交给一个了叫俾斯麦的人,在先后经历了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德法战争后,1871年终于完成了德意志的大统。这在德意志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此德国统一,从此德意志国走进世界强国之林,不再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和耻辱的剥削,德国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工业革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国已经形成。然而这时一个民族沙文主义的思想开始日益膨胀,泛日曼思想开始出现。人民开始有着对日耳曼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成就感。威廉二世上台后更是推崇大军国主义,鼓动民族仇恨,鼓吹生存空间论,海上扩张论,进行着强权的统治。德国人民对于德意志的使命感终于变为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将自己日耳曼民族驾驭于其他种族之上,终究选择了扩张。包括对殖民地的扩张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起着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同盟国战败…威廉皇冠落地。战胜国操纵的和约在凡尔赛签订。1/6德国的领土,1/10德国的人口丧失了,还有大量的赔款,德国至此不再像原来那样团结,阶级的日益矛盾,使得这个看似和谐的魏玛共和国弱不禁风,动荡不堪。刚刚有些好转的德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再度崩溃,中小资产阶级的破产,50%的失业人口。让德国人得不到每天应有的面包。饥饿,贫穷充实着每一天。这使得民族仇恨日益加深。社会再次动荡。一个以通篇扩张,主张建立一个泛日耳曼大帝国,主张扩大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主张族民共同体,反犹,反共,民族极端主义的人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他便就是臭名昭著的 他利用他的反动鼓动的演说才能,大肆鼓动群众,将一些残余在德国人心中威廉二世鼓吹的民族沙文主义升了级,一种极端大民族主义,一种极端种族至上主义,一种极右扩张主义,一种以战争为目的极端思想被广大德国人所接受,不得不说,民众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从膨胀终究到了极端发狂。极端发热的头脑让他们选择了希特勒。总体来说:从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到民族极端主义是一种升级。希特勒的思想是威廉二世思想的一种深化。以威廉二世思想为基础-------日耳曼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军队扩张主义,同时希特勒加上自己的反犹,反共思想,便形成了纳粹思想的核心。于是乎第三帝国也可以说是第二帝国的一种延续,二战时的德国思想和一战德国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只是更加恶劣,更加反动而已。二战的出现可以说是德意志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第三帝国纳粹时代是一个让德意志民族发狂的时代,一个民众思想发展到真正极端的时代。我们真的可以从德意志史探寻出日耳曼人思想上的变化,体会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个人观点认为,就算是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可能会晚几年,在一份绝密的文件上显示,因为一战的失利,让德国人割地赔款,这种仇恨的种子早已经埋下了。。。。。希特勒只不过起了一个领头的作用!总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面的,,是很难说清楚的,下面是在网上找几个例子!浅从德意志史谈二战爆发的原因在18、19世纪其间,英国一直是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其信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政府不要干预经济,他们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由于英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第一号经济大国,所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沿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缺少政府的干预,就像一只断了绳的野马乱奔,市场渐渐失去了控制。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只野马虽然在1929-1933年爆发了,影响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隆了1/3以上,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请大家看看美德日在这场经济大危机中的经济和社会表现:美国:1933年初,完全失业的工人总数达到了1500至1700万人。此外还有很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很多人排长队等待救济面包和一点点汤,艰难度日。德国:1932年,的工业生产比1929年下降了40%,失业人数达600万以上。银行纷纷倒闭,人们一生的积蓄就在此时化为乌有,对外贸易额直线下跌。日本:1931年,外贸出口与1929年相比减少了近50%。失业工人近300万人,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社会有这么多的失业者,加上经济这么萧条,这样会造成这三国的社会走在动荡的边缘,美国找到了消除经济危机的好方法,开始采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人们的生活也渐渐改善。但是,德国和日本却没有找到消除经济危机的好方法,他们唯一可以把国内人们视线转移的就可能只有战争了,所以,我想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李德哈特曾经说过:“想获得和平必须了解战争”。现在大多数感兴趣或致力于研究战争史的人,大多看中的是某个战役,某个军事会战,政治意义等等 而对战争的因与果都未曾有过深刻的了解,其实战前的“因”和战后的“果”并不一定比战争过程意义差,相反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主要以从前我看过的一些有关德意志历史的书和一些个人见解浅从德意志史的角度谈一下二战爆发的原因。为了建立东至乌拉尔山脉的泛德意志千年大帝国,为了扩大日尔曼民族的生存空间。战争狂人希特勒不惜发动了世界历史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灭绝人道的反人类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你说爆发原因?不少人乃至历史学家认为以张伯伦为代表懦弱的英法纵容了希特勒这个“披着羊皮的狼”所导致的,或是一战后签定的近代史最恶劣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敲骨砺髓的盘剥(列宁语句)从而破坏了欧洲权利平衡的永久传统,在欧洲中央形成了一个权利结构的真空,这种不平衡的结局使仅停歇二十年的欧洲再次被引爆火药桶。终导致希特勒跨入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取下苏台德地区,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导致希特勒闪击波兰,拉开二次大战的序幕。我说这的确没错,而有时去往深了想,还能找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原因。众所周知,人类恶魔希特勒是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否有人想过是谁给了他做这个最大战犯的机会?一个沦落于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怎可一跃成为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德国总统兼总理。是更为疯狂的德国民众的行为!德国共产党曾经向德国民众做过一个著名的警告:“谁选择了希特勒,谁就选择了战争!”。然而呢“一个元首,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投一个人的票”在柏林街头不停的呼喊淹没了德国共产党的言论。我们不禁感到悲哀,对德国人民感到悲哀,在希特勒极具“天赋”的反动演说中,德国民众接受了希特勒,选择了战争,把自己乃至全世界推入万丈深渊,推入万人坑,推入了无穷无尽的战火中。德国民众疯了么?为什么呢?这可以去解剖德意志民族思想,找出罪恶思想的源头,从而寻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实原因。说实在的,德意志的历史的确并不辉煌。长期的政治分裂,没有很强大的王权支撑,封建贵族势力了极度疯狂,使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真的让德意志,根本无法像法国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王国那样,无法像俄罗斯;英吉利;西班牙这些民族思想十分集中的国家,更无法像遥远的中国国度一样有着辉煌而又值得骄傲的历史。一个地处欧洲中央,没有天然屏障的蔽护的地域,加上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统治,自然也就成为欧洲列强的瓜分的奶酪。没有一个欧洲列强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兴起,无论是法,俄还是其他国家都在历史进程中阻碍着德意志的统一,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德意志民族的思想无法得到足够健全的发展。之后历史交给一个了叫俾斯麦的人,在先后经历了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德法战争后,1871年终于完成了德意志的大统。这在德意志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此德国统一,从此德意志国走进世界强国之林,不再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和耻辱的剥削,德国从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工业革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个强大统一的德意志国已经形成。然而这时一个民族沙文主义的思想开始日益膨胀,泛日曼思想开始出现。人民开始有着对日耳曼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成就感。威廉二世上台后更是推崇大军国主义,鼓动民族仇恨,鼓吹生存空间论,海上扩张论,进行着强权的统治。德国人民对于德意志的使命感终于变为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将自己日耳曼民族驾驭于其他种族之上,终究选择了扩张。包括对殖民地的扩张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起着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同盟国战败…威廉皇冠落地。战胜国操纵的和约在凡尔赛签订。1/6德国的领土,1/10德国的人口丧失了,还有大量的赔款,德国至此不再像原来那样团结,阶级的日益矛盾,使得这个看似和谐的魏玛共和国弱不禁风,动荡不堪。刚刚有些好转的德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再度崩溃,中小资产阶级的破产,50%的失业人口。让德国人得不到每天应有的面包。饥饿,贫穷充实着每一天。这使得民族仇恨日益加深。社会再次动荡。一个以通篇扩张,主张建立一个泛日耳曼大帝国,主张扩大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间,主张族民共同体,反犹,反共,民族极端主义的人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他便就是臭名昭著的 他利用他的反动鼓动的演说才能,大肆鼓动群众,将一些残余在德国人心中威廉二世鼓吹的民族沙文主义升了级,一种极端大民族主义,一种极端种族至上主义,一种极右扩张主义,一种以战争为目的极端思想被广大德国人所接受,不得不说,民众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从膨胀终究到了极端发狂。极端发热的头脑让他们选择了希特勒。总体来说:从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到民族极端主义是一种升级。希特勒的思想是威廉二世思想的一种深化。以威廉二世思想为基础-------日耳曼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军队扩张主义,同时希特勒加上自己的反犹,反共思想,便形成了纳粹思想的核心。于是乎第三帝国也可以说是第二帝国的一种延续,二战时的德国思想和一战德国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只是更加恶劣,更加反动而已。二战的出现可以说是德意志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第三帝国纳粹时代是一个让德意志民族发狂的时代,一个民众思想发展到真正极端的时代。我们真的可以从德意志史探寻出日耳曼人思想上的变化,体会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我只说三个字,就是结论,不可能。第一,你需要了解当时德国的历史,德国人的激情被希特勒动员了起来,希特勒挽救了德国社会,但是精神分裂症统治的军队不可能征服世界,建议你去看《我的奋斗》,最好配套着读一下经济大萧条的资料什么的。第二,希特勒犯的是战略错误与嗜睡错误,不是出生错误。战略错误是指在敦刻尔克放过盟军和闪击苏联,嗜睡错误是指他因为做梦而漏接了罗斯福的最后的电话和更晚知道盟军诺曼底登陆。第三,希特勒的纳粹是崇尚武力的,那是因为欧洲国家一战后极力打压德国,也就使他成为了盟军和苏军交战的挡箭牌,他太急了,结果把更稳定的主动权白白送掉,你可以翻读一战后的历史,协约国一致同意打压苏联,希特勒就抓住这个机会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放手发动世界大战。如果没有希特勒,那么战争策源地一定是法国或者苏联(法国强烈要求武力干预苏内政)。会,因为二战的根本起因是,国家间经济,军事力量,社会当时的状态,而不只单单是应为希特勒的个人因素,或许从片面上有人会反对,那我么就从当今社会来看,虽然社会发展了,各国的能力也增强了,但有些小国家壬在战争,如中印战争、韩朝战争...........。再看看中国古代的战争

330 评论

如颖随心

原因:美、苏势力的增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138 评论

猫咪灰灰

同学:你好,我是新华技术院,程序组的导师何建东。请不要抄袭,请自理完成作业,这样能培养你的写作能力,谢谢。

133 评论

后知后觉付

美国的经济影响: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美国的军事表现:1949年,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苏联的对策,经济上: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军事上: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制条约》。影响: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29 评论

xiaotian0001

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回望远去的冷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冷战合规律性地演绎着否定之否定之路:从冷战到缓和,又从缓和到新冷战,如今又走向缓和,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现于外的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与藏于内的经济关系发展的脉络大致相同又时有背离。军政冷战和经济冷战之间互为因果、互为目的手段。虽然冷战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军事力量的对抗,但 财富和实力始终是相关的 ”从长远的、深层意义上看.冷战演绎的主导者和胜利者不是军政力量而是经济力量。本文拟以经济冷战为线索讨论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演进的历史,并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一、从冷战到缓和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战后到6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从由热转冷,再到由冷转热.但前一转变是明显深刻的,而后一转变是浅显微弱的,故又称为 有限缓和 。1945年。二战最后一缕硝烟尚未散去,美苏战时盟友关系即已开始解体,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种关系由热转冷.急剧降温并直至冰点,在两大阵营、两个军事集团对立的同时,两个平行的市场体系也迅速建立并展开对峙,形成了冷战棵刻的经济内涵。战争结束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军政强国和经济强国,但大有大的难处,美国在经济上最为担忧的是军事订单消失 军队复员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并导致经济重新衰退,危及制度安全;担忧苏联会利用欧洲经济混乱进行经济渗透。于是,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应运而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马歇尔计划和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锋芒直指苏联。1947年出台的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翻版,正如杜鲁门形容的那样,是一个核桃两半边 。 其主要内容是扶植西欧经济使其强大到足以抵抗苏联的攻势,并在推动西欧联合(其直接结果是欧共体)的基础上使之成为遏制苏联的集团力量。因而 从东西方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发端于杜鲁门政府时期,其主要内容表现为全面禁止战略物资、紧缺商品和与战略物资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或间接地输^苏东各国。从1948年3月美国决定对苏东禁运战略物资,到1949年《出口管制法》出台和 对共产党集团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简称 巴统 )建立,对苏经济遏制战略基本形成.其现实目标是 使苏联的势力范围限于它目前的地区. 苏联虽然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然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军政强国。面对战后初期严竣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和咄咄逼人的美国全球攻势,苏联迅速做出强烈的反应。在冷战思维的偏激指导下,斯大林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 对峙的理论,并在国际经济问题上全面推行与西方对立的政策,坚决反对美国对苏联及其势力范围的任何经济蚕食企图。1945年2月苏联最终拒绝批准 布雷顿森林协定 ,又进一步使经济对抗从理论变成现实.为抵抗马歌尔计划的影响,苏联通过实施莫洛托夫计划,强化与东欧国家经济联系并限制其与西方经济往来,到1949年又正式发展成为苏东经济集团(经互会).这样,作为美苏两个计划直接经济后果,欧洲“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体系 和彼此隔绝并相互对峙的两大经济集团。美苏原有的交流渠道彻底中断.50年代中后期起,冷战首次出现了转折,美苏关系由冷转热,呈不断缓和的趋势,即使是古巴导弹危机这样的突发性尖锐对抗,也不能使之发生实质性逆转.缓和的经济背景是苏美力量对比开始了由劣势到均势的逐渐转变。美国经济在50~60年代总体上仍呈增长态势,但却 正在迅速失去其1945年曾在世界财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有的相对比重. 1.m 60年代起美国经济的某些重要领域出现明显的危机征兆。面对苏联军政实力膨胀的压力,美国被迫采取战略收缩,实行缓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就已经认识到 缓和东西方经济关系是美国国家利益所在 ,并在实际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如将经济打击重心转向中国,缓和对苏东的贸易管制等。5O年代中期又通过拟定东西方交流方案,形成韧始的演变政策以逐步取代激变政策。60年代,美国进一步考虑以经济让步来换取苏联政治让步.肯尼迪时期实施的 和平战略 ,也将贸易作为推进缓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这种经济缓和仍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如1962年《出口管制法》修正案就将出口限制扩大为:凡属对 军事或经济潜力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物资, 一律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 由于战后恢复性生产、高投A所形成的初始冲力以及宇航和核船等几个与军事潜力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部门的超常发展,苏联经济出现了跳跃式发展,其国民收入,1950年为美国的30‰ 到1960年为美国的58%,差距开始缩小。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提出 三和路线 ,用两个平行市场之间的和平竞赛取代了斯大林时期的隔绝对峙,他认为: 现在我们的国家在增长速度方面和产品的绝对增长量方面都超过了美国,我们以比美国快三辖的速度前进,我们每年的产量比它多.因此,赶上美国现在容易多了. 两大市场体系 长期共存、和平竞赛成为赫鲁晓夫及其以后较长时期内苏联对外经济关系的主导思想。既然可以平行共存,对外(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可有可无,对内(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经济关系必须加强控翻. 因此苏联的缓和攻势主要表现在政治姿态上,经济关系的缓和是极其低调的.在6O年代后半期,苏联开始出现主动寻求对美经济缓和的迹象.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关系的转变更具相对滞后性.在整个60年代,美苏经济关系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以1969年为例,双方贸易颧仅为1.6亿美元,为苏联与西方其它国家贸易额之最低(同期苏联与英国 西德、法国,意大利的贸易额分别为7.O6亿、7.4l亿、4.7亿.5.3l亿).且贸易主要限于农产品,1963年美国向苏联出口的50万吨小麦就堪称这一时期贸易之大宗了.从缓和到新冷战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6o年代末到70年代末.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是承接上一时期的缓和,继续由冷转热.再由热转冷.但后一转折在形式和内容上仍然是不明显的,与军事、政治态势的剧烈变动相比,呈现出不一致性和滞后性,当新狰战的阴影再次笼罩世界时,东西经济的交流依然在冰封的河面下捅动. .1969年美国越战的失败,标志着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均衡态势的基本完成,同时也将经济缓和推进到具有一定实质性内容的时期.其背景是美苏经济实力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越战失败加快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经济霸权也开始动摇, 战争费用大幅度猛增对美国经济产生很坏的影响, lJI 并把自杜鲁门最初在1941年宣布了遏制主义以来逐渐形成的对冷战外交政策的一致支持打得粉碎。 尼克松时期提出 国际新经济政策 ,以退为进,推行以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缓和方针,对苏实行 诱导式经济外交 .在此方针指导下,1969年《出口管制法》,以高新技术转让限制取代全面战略物资出口限制,放松了一般技术和商品的出口,并利用 巴统 的 例外 条款扩大禁运物资和限运物资出口。但是,经济缓和的目的是十分明6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拒确的,美国官方公然宣称: 我们的战略是要利用贸易让步作为政治工具,以便在苏联冒险时制约他们,在他们采取合作态度时鼓励他们, ⋯⋯ 使共产党国家的国内发展和对外政策沿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尼克橙也形象的说: 在我们的商品上不但要印上经济价码,而且要印上政治价码. 啪实际上,美国就曾在北越、限制战略核武器、苏联国内政策等同题上以发展经济关系为筹码,迫使苏联让步。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缓和并非遏制的终结,而是遏制的新形式和继续.70年代是苏联军政实力最为强大的年代,苏美经济实力差距大为缩短,l965年苏联国民收人相当于美国的57%,1978年上升为67% 左右.钢铁、石油等近2O种工业产品产量甚至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过高估计了苏联的经济状况,他认为: 最近25年里,苏联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其成果可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因素的高峰。 但苏联经济存在严重的弊端,与同期美国趋于表面的危机相比,苏联的经济危机是隐性的,但也是更深刻的。勃列日涅夫秉承苏共二十大的外交路线,军事上表现强硬,经济上有求于美国。苏共二十四大提出 六点和平纲领 ,宣布要把缓和放在外交政策的首位,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由于美苏在经济利益上互有所需,双方经济美系有较大进展,1972年美苏贸易协定签署后,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从1972年的6.88亿美元到1979年44.77亿美元,成为缓和的一大标志。这一时期举行的几次最高首脑会晤,签订的几十个协定、协议,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经济内容,涉及经济、科技,贸易、能源、医药、环境、公共卫生等众多方面.如仅在1972年7月就签订了关于美国向苏联提供贷款、用于苏联向美国购买价值7.5亿美元粮食的协定,此举 使两国贸易额陡增近一倍 ;关于苏联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总额为3O亿美元的科技合作协定:关于双方在能源、电子计算机、农业等六个研究领域合作的协定等等。在l972年lO月签订的一项为期3年的全面贸易协定中,美国甚至允诺要国会批准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并约定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办事处。双方经济关系获得战后以来的最大发展。但是,经济缓和并投有带来军政缓和。7O年代中后期,苏联利用美国战略收缩之际,不断扩大在中东、非洲、中美的渗透,乃至出兵阿富汗,全球攻势达到顶峰。美国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牵制苏联内外政策的战略方针宣告失败。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迅速盖过了微弱的一致·陛,缓和得以建立的基础开始崩溃,经济对抗重又发展起来。1977年卡特上台,以 全球秩序政治 取代了尼克橙主义,虽然美苏经济关系仍然沿着前期缓和的轨道惯性向前,但已逐渐由热转冷。1979年以前,美国曾多次以苏联的武器控制问题、持不同政见者问题、苏联武装干涉安哥拉问题以及人权阿题等为由,用搁置贸易谈判、限制出口等经济手段制裁苏联。7O年代又是苏联盛极丽衰的年代。1978年苏联军费开支已达到世界首位,高出美国20%,军事上的疯狂增长与经济上的停滞后退使其成为“泥足巨人 ,更加迫切地希望发展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勃列日涅夫打出 缓和物质化 的旗号,提出以军事缓和与经济合作来补充政治缓和,将发展美苏经济关系作为政治合作的前提。提出 应该最迅速地和最充分地使两国经济合作的潜力变为现实 。虽然这一时期美国对苏制裁已经升级,但1977年10月到l978年9月,苏联仍从美国进口了1 480万吨谷物,l979年粮食贸易颧更是达23亿美元之多.大大超过了l975年协定规定的每年600 800万吨的数额。而同年美国也从苏联进口了价值5.48亿美元的黄金和2.54亿美元的其它商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美苏战略力量对比再次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已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制裁方式来处理美苏经济关系了.随着阿富汗事件的爆发,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新冷战掀起了高潮。二、从新冷战到新缓和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大致从70年代末到l991年苏联解体.美苏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呈现出与冷战前期相似的形式,即从由热转冷,到由冷转热。但是,国际经济大环境和美苏国内经济状况第4期 牛笑风:拎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 87的重大变化,构成美苏经济关系新的背景,无论高压遏制还是诱压结合都不能阻止经济交往的潮流,发展经济关系已成为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1979年起美苏经济关系大幅降温,此后直到80年代上半期,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苏力量对比的实质性变化,美国重新取得优势,再次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攻势.经济攻势范围之广 经济武器 力量之强前所未有。新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虽然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但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好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对苏经济缓和的结果和初衰大相径庭,于是美国再次调整对苏经济战略。1980年1月, 卡特主义 出台,成为新经济遏制战略的信号,接着,里根政府又推出耗资上万亿美元的 星球大战计划 .它是美国全球称霸政治与强大的综合国力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它在把军备竞赛引入太空的同时.也将对苏经济关系推向低谷。从长远的角度看,它在经济上对苏联的战略反制作用更大. 与战后初期的经济遏钼战略相比,这一时期美国对苏经济遏制达到新的高峰,改变了7O年代以来的 诱导式经济外交 的缓和方针,实行 高压式经济外交 ,将经济打击目标重新对准苏联:把技术转让限制作为基本国策,建立起 类巴统管制 、 第三国合作体系 ,扩大限制范围;对苏实行 无例外政策 ,采取多种钼裁手段加剧其国内经济困难。苏联8O年代经济衰退加速,经济日趋困难。按美国中央情报局等西方机构估计.1981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1%.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从1970年的1 5.9% 降到1980年的l】.6%.n D1l ”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美国差距持续扩大,8O年代中期在民用生产的新技术利用方面落后美国近2O年.综合国力不及美国一半。在现实的力量对比面前,苏联对美转入战略守势.经济上更是采取低姿态,希望借助美国援助来摆脱经济困境.但这只是一厢情愿.1979年底以后美国对苏联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包括单方面停止履行已经批准的一批 例外 出口协定:除1975年协定规定外,不再支付苏联另外定购的1 700万吨粮食;停止尖端技术和战略物品许可证出口.冻结价值1.55亿美元的对苏高级技术项目的出口申请;严格限钼苏联在美国水域的捕鱼权等等.双方经济关系骤然降温,贸易额由1979年的44.77亿美元锐减至1980年的19.63亿美元.此后,美国又不断扩大钼裁范围,如推迟双方长期谷物协定谈判;对苏实行石油、天然气禁运;要求一切在国外的美国子公司包括使用美国专利生产的外国公司对苏实行石油 天然气 备禁运⋯⋯直至下令抵钼莫斯科奥运会。强硬到极点。冷战时代的最后一次转折出现在80年代中期.1985年11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首次会晤,标志新一轮缓和的开始.新缓和是美苏两国综合国力长期争斗的结果,也是当代和平和发展两大潮流推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国际角逐的主战场已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顿域,处理国与国之鸸关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再是以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的对抗为主,而是以发展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为主.美国在这个时期再次拥有优势。在信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美国经济逐渐积累起实质性变化的基础,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困难与问题也很多,尤其是此前的经济遏制战略未见大的成效,反而使财政、贸易赤字和债务不断增加,国际经济地位严重削弱. 但它的问题远不如其对手苏联严重,是相对衰落中占据‘第一 的问题. _】【5 里根政府全面总结了以往对苏经济战略,认为僵硬对抗、高压遏制和盲目发展对苏经济关系以换取其克钼退让都是不可取的。于是一种貌似折衷的。诱压结合 的经济外交方针取而代之. 诱压结合 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发展经济关系为诱饵,同时附加政治、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迫使苏联全面退却,最终使其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全面倒向西方.1989年5月,布什政府推出 超越遏制战略 ,对战后四十余年的对苏政策作了显著调整,公开提出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限制苏联的扩张.而是使 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 由此可见, 超越遏制战略 并不是超越了经济遏制,而是实际遏制、彻底遏制、最终遏制,直至实现和平演变. 因此无论是里根第二任期还是布什时期,美国的援苏计划多为 口惠而实不至 ,并常附带诸如削减军备.建立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推进政治的西方民主化、改变对持不同政见者的8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燕政策以及民族政策等等条件,几乎包括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所有方面.对此美国国务卿贝克直盲不讳: 直到有迹象表明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会不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经济衰退到崩溃的边缘.国民收人持续负增长,1990年达到3%.而同期通货膨胀率却高达86%。据西方材料,199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已降到只及美国的1,3~l,4。” ”” 严峻的形势迫使苏联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国内经济,并前所未有地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上.作为新的外交战略的理论依据.戈尔巴乔夫提出对外关系 新思维 ,完成了苏联外交史上第三次重大改变,结束了赫鲁晓夫以来的 争霹外交 ,开始进人一个新的同时也是最后一个时期。 新思维 外交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垒面收缩、放弃对抗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新缓和时期。美苏经济关系有了实质性进展。在1989年老布什和戈尔巴乔夫会晤中破天荒地讨论了苏联的经济困难,美国表示愿意提供经济援助,并同意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支持苏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关贸总协定.并调整了对苏贸易政策:延长经济、工业和技术合作协定;举行副部长级贸易会谈;重组美苏商业委员会:提供各种贷款和紧急援助等等.双方从缓和对话进而建立起某种台作和 伙伴关系 。贸易颧也有较大回升。到1989年底增至55亿美元.然而,伴随经济关系的不断缓和。一边是美国的垒方位步步紧逼,一边是苏联的节节退让。美援并未挽救苏联经济的崩溃,反而戒了一剂鸦片,在苏联的制度演变和国家解体过程中起了致命的作用。1991年底,'苏联解体了,冷战结束了,经济冷战也随之结束了.由于一个对手的突然退出.冷战的结束比它的开始更为突兀。然而正如汤因比所言: 敌对状态的结束远不是故事的终结 .它留给人们的思索和启迪是远比过程更为重要的东西。

244 评论

相关问答

  • 作战防卫问题研究论文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

    qianxiao198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2019作战问题研究论文

    2010年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

    咪咪妈咪贝贝哄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作战保障问题研究论文

    论述高技术战争的特点综合最近几年来爆发的几场局部高技术战争来看,高技术战争的特点主要如下:一、战争可控性强。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有的政治家都希望战

    围脖猫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投资战略问题研究论文

    自己找资料自己写 建议你看看中国牛市这本书 好像是罗杰斯写的

    Joey玖玖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苏格兰研究论文

    Kaiser Online Scottish independence referendum News Retrospect: On March 21,

    helloJ8043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