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6

月影星云
首页 > 期刊论文 > 古典舞声声慢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食侦探01

已采纳

认识李清照,是缘于她的一首《声声慢》的词,这首词是作者在既亡国又失去夫君时作的,读来有股凄凉的感觉,光是开头十四句话就催人泪下,可想而知,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多么的丰富,否则也写不出这样的词来。

这首词既表达了作者内心渴望和平,也表达了她对夫君的思念。因为她的夫君就是在离开自己家园的时候去世的,作者既痛恨亡国,但又无能为力挽救破碎的河山,所以作者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首词里面。

作者的晚年并不幸福,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在晚年作了很多的词,《声声慢》就是其中的一篇,并被列入学校的教材里,千古传诵。

由于打仗,作者和她的夫君赵明诚经常分离,她也只好靠作词来打发一个又一个寂寞空虚的日子,这可以从她的的另一首《醉花阴》的词里体现出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话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无比的凄苦。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能成为著名的女词人,一半和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另一半就是无休止的战争。战争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被迫远离自己的家园,所以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边以作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边盼望战争早日结束,和夫君团聚。

最终,她的夫君在南渡之后离她而去。

她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才女,作词的人很多,但女词人却并不多,在她的词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女人的悲苦,一个时代的兴盛和衰败。

在众多词人中,虽然很喜欢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旷达;也很喜欢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也很喜欢李煜的“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的悲凄;也都很喜欢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柔情。但是,最爱还是清照的水中芙蓉般的丽质。

她的词非常特别,缘于她是一位女性,更缘于她的一生的经历。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她都是那样敏锐捕捉外界事物,细腻的感受和悲凄的情感以清新淡雅的文字表述于词中。柔婉而不失素雅,凄清而不失清丽,平淡却不俗。无论是苦涩还是幽怨伤感写出来的词,清照的词仍是一种艺术上完美享受。

易安后期的作品更能代表她的文学地位。国破夫亡,飘荡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遭遇,易安的词满是凄凉,满是泪,满是愁。前已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飞江万点愁如海”。这些写“愁”的已经达到高锋,但是易安更胜一筹,甚至是无人能比。

《声声慢》中易安巧妙运用叠字将凄凉愁绪渲染得催人泪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更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无比沉重。读罢,犹如“才下心头,却上心头”之感。

清照虽然一生坎坷,国亡家破夫死重婚,流离失所,飘荡在外,一生的坎坷和遭遇造成的心灵上的痛和怨,同时也成就了她的文学,哀怨离愁分别是她文学创作的魂。

晨露清流,银桦初引,多少绿色窗临。夏日梦舞诗词,更待明日之晴。

朗读《声声慢》,是词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一颗被揉碎的愁心――黄花凋谢人憔悴,愁绪似水永无昼。一起来看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句话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对这句话的理解,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并未作详尽的注解。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同版本的解释。有的解释为“庭院里黄花遍地盛开,惟独我憔悴瘦损,面色苍白,如今谁还有心思游赏采摘”;有的解释为“满地黄花零落堆积,凋零憔悴,如今有谁和我一起采摘”。

词中写庭院里的黄花究竟是盛开呢,还是枯萎凋谢呢?“憔悴损”究竟是在指黄花的花容呢,还是在写女词人因愁苦而憔悴的面容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对一首诗词要鉴赏的到位和准确,首先就需要对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声声慢》是反映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时的词作。早年时期的她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达理。而女词人聪明颖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婚姻上又是幸福美满的。因为她和当朝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夫妻俩志趣相投,除了爱好诗词之外,亦致力于搜集和赏玩书画金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词人夫妇相继南奔,不久,丈夫病逝于南京。词人的精神上受到了沉重地打击。她只身飘零于杭、越、台州及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晚年时景况孤寡困苦,生活窘迫的残酷现实,使女词人长期处在深深地苦闷、彷徨、焦虑、孤寂和忧愁之中。

了解背景后然后再结合这首词的整首意境来分析,全词营造的是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冷,凄凉,悲愁的意境。寻啊寻,找啊找,她在寻找什么呢?亡国使她背井离乡,思夫使她肝肠寸断,愁绪如剪不断理不清的乱麻昼夜地缠绕着她、煎熬着她,使她起居不安,茶不思,饭不想。词人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困顿境地。

深秋天气“乍暖还寒,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黄昏之际,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忽冷忽热的天气,最难调养生息,淡酒浓烈却抵不住寒冷的秋风,更难排遣词人内心的愁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到排列整齐的曾似相识的大雁哀鸣着向南飞去,怎不勾起词人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空旷静寂的庭院里陪伴词人的只有绵绵的秋雨拍打着梧桐树叶发出嘀哒嘀哒的声响。这嘀哒的雨声何不看作是词人忧伤的眼泪呢?

从以上的环境描写中不难看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既描写黄花又是想象之句。呈现在词人眼前的傲霜而放从不低头的黄花都已耐不住乍暖还寒的天气和劲风细雨的吹打,由盛开到凋零枯萎,满地堆积。词人睹物思人,回想起昔日在这暗香盈袖的黄花间可藏了多少次她与丈夫的欢声笑语啊。把酒赏菊,吟诗作赋,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地浪漫和惬意,她多么希望美妙幸福的时刻再现啊。而如今两人阴阳相隔,自己又孤苦伶仃,背井离乡,漂泊度日。枯萎的黄花怎能不勾起词人的满怀愁绪?何况黄昏时间局促在屋子里更让她心烦意乱,情绪颓萎,她哪还有好心情去采菊花呢?

从表现手法看,词中描写黄花“憔悴损”应该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既描写了花容憔悴又喻指词人。黄花从娇艳到枯竭仿佛是词人一生的生活写照。

综上述,词人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秋风,落叶,细雨,飞雁,黄花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她是用哀景写愁,哀景蕴蓄愁,哀景引发愁,哀景烘托愁。真是:“漂泊路上多茫茫,秋雨绵绵寒风凉。世事苍凉度日难,销魂没过愁字长”。不难想象一个身躯佝偻,形容憔悴,精神恍惚的女词人形象已透过这短短诗句跃然于纸上。

278 评论

蚂蚁在fei

《声声慢》是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极具艺术特色的的作品。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在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诗人。作为女性,她更可称得上是古往今来才情最为卓著、个性最为鲜明的杰出女性的典型代表。我们知道,词一般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而婉约,历来被认为是词的正宗。李清照继承了传统的婉约词风,却又独树一帜。在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她用女性特有的审美眼光表现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的婉约词,清新婉丽,完全有别于一些男性词人矫揉造作的假托闺情之作。李清照的词作中,写欢喜快乐的寥寥无几,而写人生悲苦的篇目较多,也最为感人,这是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遭际分不开的。李清照出身于一个颇有文化教养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诗文书画样样了得。她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博学好古,喜爱收藏金石书画。李清照精于诗词,亦钟情文物典籍。婚后夫妻二人情投意合,且志趣高雅,不仅在诗词创作上互相唱和,而且共同研究整理金石书画。所以李清照的前半生一直生活在翰墨书香之中,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写诗填词、属文著书,与丈夫切磋才艺,茶余饭后弹琴下棋、写字作画、吟风弄月。这时期李清照的词多写闺情相思,充满怡然自得的乐趣,风格是清新婉丽。然而,靖康之变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也改变了她的命运。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政权攻陷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入据中原,从此半壁江山陷于敌手,宋朝统治者束手无策,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相继避难南渡。这其间,他们夫妇心血凝成的图书文物一部分在南下中途被盗,一部分被乱兵一把火烧毁殆尽。他们花费半生精力呕心沥血积攒的金石字画转瞬间荡然无存,而更为不幸的是, 南渡第三年, 丈夫就在南京逝世, 这年李清照46岁。这样一来,她连续遭受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身心倍受多重摧残。从此以后,晚年的李清照孤身一人,独处异乡,尝尽了背井离乡之苦和国破家亡之悲。人生中遭受的一系列巨大打击使李清照也一改前期的词风,在后期的词中倾诉的是切肤的家国之痛,浓厚的思乡之情,词风转为沉哀凄苦。而《声声慢》则是这种深愁惨痛的最真实写照。

241 评论

jinyulan1985

读词之长调,我一般注意先还原其“情境”,也就是进入词人所描述的那种生活环境。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月下欢饮达旦,望月、问月、思亲、祈祝,主人公即东坡先生。读这一篇李清照的《声声慢》亦可如是,试分解如下。 词人身在何处?独居之所。 她在做什么?“寻寻觅觅”。 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接着她想做什么?“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时调养身心,难也。想早些安息而不能,“寒”也。故引出下文。 她接着做了什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天色向晚,想借酒浇愁,风急而不能也。 然后做了什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凭窗望雁,更添哀愁。 接下去,她向地上看,看到什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人如黄花,憔悴凋零,谁人堪睹?更添自哀也。) 就这样独守暮窗,她的感受是什么?“独自怎生得黑!”极度孤独,煎熬之痛也。 这个环境里,还持续着什么声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点点滴滴,一直在滴着,响着,——直到黄昏,直到此刻。 最终,词人那一声哀叹是什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凄凄惨惨戚戚”,连“愁”之舟,也载不动了。 我竟意让自己先进入词人生存的真实境况:某一个秋天的傍晚,独居而寻觅旧迹,又去饮酒、望雁、看花、听雨,直至发出叹息。这就是一种初步的“还原”吧。在这个“入境”的过程中,自然需要伴随着对作品的吟哦、涵泳,潜心感受。该词上下片的界限比较模糊,也适合连起来,作整体的完整的观照。 然后,从感受生活的真实,转向探究艺术的真实,即从鉴赏其意境的角度,赏析意象、意象之间的联系、用语与修辞等等。这是“跳出来”,比较冷静地进行探究。 (二) 你的教学设计(初稿),介绍完作品背景之后,先从寻找、提取意象入手展开鉴赏,这是第一项主要的教学内容。大致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⑴ 词人选取哪些意象来表现愁绪? ( 板书:淡酒 秋风 雁 黄花 梧桐细雨) ⑵ 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含义?(自由讨论,教师出示投影补充:酒,愁的象征;雁,离愁,乡愁的象征;黄花:喻女子容颜的憔悴;梧桐细雨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小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了。正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北雁南飞人难归,满地黄花何人赏,细雨梧桐到黄昏”。) ⑶请选择词中你最喜欢的场景加以分析。 ⑷这些场景的特点是什么? ( 板书:凄惨悲凉 ) ⑸为什么词的场景如此悲凉?(板书:亡国之痛 孀居之苦 沦落之悲 ) 第二项主要的教学内容,乃是教给学生分析词章之“意境”的方法,再请他们概括这首《声声慢》的意境,最后布置课下作业——照本节课所学的鉴赏意境的步骤方法,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你所教的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步骤加以分析。其步骤是:找出主要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还原情境画面——概括出意境的特点(凄冷孤寂、萧瑟冷清、明朗清丽、恬淡优美等)——探究表达了作者因何而起的何种情感(如表达了杜甫因告别颠沛流离生活的喜悦之情)。 按照这个方法,对《声声慢》所作的意境之“概括”是:“选取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步骤一),营造了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步骤二)的凄惨悲凉(步骤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在靖康之难以后的亡国之痛、孀居之苦、沦落之悲(步骤四)。” 总之,你设置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学习分析意境,以《声声慢》为例,演练了相关的操作方法。比较我与你欣赏《声声慢》这类长调的基本思路,相似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也有。拟从相异处切入,简略谈谈我的想法。 (三)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若干意象相加,不一定等于“意境”。意思是说,就词章之意境而言,它是一种完整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存在,简单地提取意象、分析意象,往往还不足以整体摄取其意境。 为了便于说明要旨,我选取长调拙作《贺新郎·古北口》来印证一下,这篇写于上个月。小序:“两日古北口从教,潇潇雨声为伴也,群山连绵而环也,欣欣然而坦坦然也。晨,鸟语惊梦,山泉鸣琴,起而溯流闲步,长城楼堞在望。细雨沾衣,云雾漂游,轻歌和鸟,清流洗心,大山雄奇,石路蜿蜒。遂生诗意也,临暮而记之。”词曰:“司马台雄矣。锁千年、长城豪气,醉眠于此。剩有春残知情雨,娓娓言烽火事。梦中拂、当年血耻。吾见青山仍妩媚,叹青山、古北非如是。晨独步,寻相似。 满山细雨青枝里。万千花、红芬应重,山能知味。寂寞原来山无有,未识春秋道理?这巨石、曾随波起。敢恨修城吾不见,惜诗人、只食黄花耳。佩剑者,是诸子。” 本篇借古迹而咏怀,主旨乃是颂扬高山长城的豪气和力度。里面,约略描述了一个漫游的情境:从前一天我初见司马台长城,到夜间梦见古代烽火,再到次日早晨漫步山下,生发幽思。试想,词中如此多的意象,只是把它们叠加起来,又能形成一个什么艺术的存在呢?探究其意境,关键在于拎出相关的两三个典故。一是辛词中的“青山”名句,一是陶诗中的“黄花”名句,二者均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意味。此外还有“诸子”与“佩剑”,比较虚一点。本篇意境解读,似乎不宜从提取意象入手,而要依次做两件事:借助词的小序理清其“情境”;考察典故,总揽意蕴。 宋词非常灿烂,也斑斓,营造意境的具体情况林林总总。就长调而言,欣赏的时候,最好先看一看是否有“情境”,这个情境是相对完整一些,还是依稀可辨。我读词的体会是,情境相对完整的,不分辨,不感性地走进去涵泳,未免太可惜了;即便依稀,也须分辨,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意义更大吧。 比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情境的直观感很强,不妨暂且认定词人描写了一个秋雨潇潇的黄昏,她的外在活动和心理活动,引领学生侧立于窗前,随着主人的一举一动、一嘘一叹而感同身受。尔后,再探求其艺术的真实,——她是将无数个难以将息的日日夜夜,浓缩成这一个“秋窗风雨夕”,集中地浓烈地袒露心扉,发出一声绝望的哀叹。尔后,词境之中的若干意象的沉重感、浓郁感,才能更深刻更真切更牢靠地“活”在学生的鉴赏体验中。 再如,李清照的另一首《醉花阴》,所描述的情境比较散淡。词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该不算典型的“意象”吧,而此语恰恰是解读全词的关键字眼之一。诸多意象,围绕着“重阳”而鲜活。另,从白天写到半夜,下片又转回到是日黄昏,从室内写到室外、再回转室内,时间空间自然转换,混合着道出销魂与思念的缠绵情怀。若离开情境去分解意象,恐怕就很被动了。而先提取意象,后组合“意境”,这算不上一种合理的鉴赏顺序,可能会影响对意境的整体关照。 我的第二个想法是:欣赏语言细节,这应该列为教学重点。叶老曾告诫人们,在精读作品的时候,“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像《声声慢》这类词章,文字特别讲究,语言细节的品味又直接联系着对意境的感悟与把握,岂可等闲视之?下面选几处,略加说明。 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点点滴滴”。 张端义《贵耳集》评:“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评:“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今人评说:“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押入声韵: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入声字的读法,古人概括为“短促急收”,声音不是往外放,而是往回收,遂可产生急迫感、压抑感。古诗词里,每每集中使用入声韵,可以和表达凄凉、惨烈的内容相适应,比如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石壕吏》结尾诸句,都是这样的,读来似能感到幽咽之声悄然弥散。本篇也是如此。普通话里没有入声的读音了,朗读时最好能尽量多作体会,这与欣赏全词的意境是有关联的。(教师可向江南方言区来的同事请教一下入声字的基本特点,并在示范朗读时悉心体验,看看如何在普通话读音中,适当考虑古代入声韵的特色。我注意到,有的朗诵名家已经作出探索了,如濮存昕演绎岳飞的《满江红》,在普通话中添加了少许特殊处理,可找录音观摩。台湾高中国文课,对诗词里的入声字是相当重视的,我们没有理由比人家差得太多。) 酒何以“淡”?愁多,愁重,愁浓,烈酒也变得淡薄,酒入愁肠而更添凄凉寒意,遂不敌晚来风急也。 加一倍的写法。雁过而正在伤心,却又是旧时相识,其“伤心”的程度加了一倍。再仔细分辨体会:何以言程度累加?包括那个“却”字,都值得细细揣摩。(附注,学生初中学过陆游的《卜算子》,上片几乎每句皆是加一倍的写法:“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可参照。)另,“梧桐更兼细雨”亦可作此解。风吹梧桐,本已有飒飒悲声,更兼细雨潇潇击叶,这就加了一倍,使得听觉里感受到的悲凉更添一层愁苦。之后,再言时间持续之长,一直在震荡着词人的心弦:“到黄昏,点点滴滴”。雨水又从枝叶间滴落下来,真是声声复声声,声声都是愁、苦、哀、怨,自然的声响和心情的凄凉就这样交融在一起,弥散于词境里。——不将语言细节咀嚼得这么细,其“意境”的体会就必然粗疏笼统,甚至偏向于技术化。 “如今有谁堪摘”句,究竟“谁”指何人、他(她)“摘”什么?对这一句,存在不同的理解。正可引发揣摩,看看其表层的意思是是没,探究其深层的涵义是什么。其他,也可能学生在赏析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如“黑”字便值得玩味,此不多说。 (四) 结 语: 1.长调的鉴赏教学,宜于先整体感受情境,在整体的关照之下,再探究局部,如提取分析意象、探求其意象的联结组合而形成意境、意境之外的深层联系等等。学生只有十六七岁,与宋词相隔千百年,若草率地直奔“意象”,强调它们的有机组合,我担心偏向技术化的道路,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2.意境以及意象的探究,要建立在涵泳揣摩语言细节的基础之上,否则很容易误入笼统浮泛的概念化区域。 3.希望能够重新修改教学设计,先立足于读透课文,然后考虑适当迁移、比照等附加的教学诉求,守住必修课的底线,并为选修课埋藏新的生长点。

95 评论

kimiko范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的特色,可以称做“切实真挚,痴情感人”。我国有不少文学流派非常重视创作和鉴赏中的情感因素,竟陵派创始人之一的谭元春还说过“不痴不可为情”(《唐诗归》卷一引语》)的话,这首词就是处处表现作者的痴情。你看,想当初,作者看到天上的“雁字”(李清照《一剪梅》词:“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勾起她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到了中年,家门罹难,屏居乡里时,又产生了“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李清照《念奴娇》词)的惆怅之情;如今看到过雁这一“旧时相识”时,便愈加伤情。在一群人人常见的飞禽身上,既寄托着纯真的夫妻之爱,又有着深沉的家国之思,凡此种种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深情。这种深情还表现在作者对“黄花”形象的不同刻画上。早年她以“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词)的“黄花”象征自己的美好年华,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标志着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灭。此处正是从反面翻足其意,即用晓风暮雨对“黄花”的无情摧残,反衬“黄花”的痴情。不是吗?都已经凋谢“满地”、“憔悴”不堪了,还在忖度“有谁堪摘”?可以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以下三句,是十足的痴情的流露。惟其痴情,才格外动人。 在拙稿《关于易安札记二则》中,曾谈到李清照擅于将与自己身世有某种契合的他人诗词摄入己作。她尤其熟悉唐代韩偓的诗,其词曾反复取意于韩诗(《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这首《声声慢》与韩诗亦有一定瓜葛。韩诗中有“凄凄侧侧又微嚬,欲话羁愁忆故人。薄酒旋醒寒彻寒,好花虚谢雨藏春”④等句,这四句与《声声慢》除了在时令上有春秋之别外,其他如凄恻的寒气、嚬蹙的眉头,对“故人”的怀念,以及难以御寒的“薄酒”和败谢的“好花”等,均为《声声慢》一词所�括。还有“乍暖还寒”句,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等句,亦有某种渊源关系。这里要指出的是,李词中虽然借取了韩诗和张词的某些意象乃至成句,但前者向着通俗化、白描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正同她的“三杯两盏淡酒”,为辛弃疾化用为“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辛弃疾《水调歌头》词)时的情形相仿佛,是文学自身的有益的承桃和嬗递。

86 评论

小兔子好好

请查看:好文收藏——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

88 评论

天龙过江

作品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典舞毕业论文题目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

    笑之典典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舞蹈毕业论文古典

    少数民族舞蹈尚需不断创新· 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以情动情,舞在其中· 开拓舞蹈审美文化的新天地· 浅谈舞蹈的创作· 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 舞蹈要注意的艺术特

    小白胖了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古典舞身韵的应用毕业论文

    this one, you may like

    呆呆呆cat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古典舞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800字?什么论文800字啊?中学毕业啊?我想你要的应该没人能给你。求谁不如求自己。

    吴珊珊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古典舞论文答辩

    音乐论文-浅谈舞蹈中的大音希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浅谈舞蹈中的大音希声学生姓名: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年月日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

    小可憐兒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