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05

期待的力量1
首页 > 期刊论文 > 国情备忘录论文格式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伯妮新娘

已采纳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也许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2倍,年均增长近10%。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197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元增加到5153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元,2009年达到12022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 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2009年12月下旬,一部名叫《国情备忘录》的电视纪录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以广阔的视角、形象的手法对我国国情作了深入解读,也生动展现了我国发展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对城乡、区域等方面的发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 ●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与重庆一道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开始了一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3年来,成都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 蓉城大地的探索实践,可以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 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优先向"三农"倾斜。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 展活力;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后10年的目标任务和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不仅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新一轮发展,也将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0年前,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09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和,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也应看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让所有地区、全体人民都共同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240 评论

罂粟女孩

我觉得还是谈国情最重要一些吧。

310 评论

NightWish431

1,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这需要理论的创新。中国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和市场经济的私有化在当今中国有很深的矛盾,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国家一方面要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可以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办大事和老百姓一个月的工资买不起一平米却仍然坚持把作为必须要解决的公民住房一下子市场化,而不是逐步的市场化,即使现在再严厉的调控都是在市场化的框框内折腾。这就是人的思想没有依托,也就是说现在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来解释这两者的关系,没有理论的合理再创新,就会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很有可能会掉进河里。2,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平衡,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有权有势的倒卖批文都能挣钱,投机取巧、钻空子的也能挣钱。所以他们积累了原始财富,继而慢慢控制了相当多的资源,而老百姓只有自己的劳动力这一种可支配资源,注定就会成为被剥削者,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跟社会制度没有关系(现在看来是这样)。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生产资料的分配不均,就会导致阶层乃至阶级的出现,像贫富差距这种表面现象理所应当的就会出现,《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阶级遥不可及。3,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不平衡,也就是最近经常提到的国与民争,30年的高速发展,国家慢慢富裕了,腰包鼓了,按照统计局的数据,居民工资也涨了很多倍,但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全国10几亿人在为国家创造财富,而老百姓却只有自己为自己创造财富,且不说30年物价翻了多少倍,国家确实拿钱办了些实事,比如青藏铁路,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国防的现代化等等,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钱多的烧包的事情,争这个故里花上十几亿,申请那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上几十亿,就是不愿意为老百姓看的着摸得着的衣食住行切切实实、心甘情愿的花钱,大家板着指头数数我们生活当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多少就知道了,哪怕到政府办事要一张表格都要1、2块钱,当然我这种说法有点一棍子打死的嫌疑,还好,现在国家着手改革收入分配的问题,但是现在为了一个收入分配的草案,争得天翻地覆,我估计这问题短时间内解决不了,根子还是利益!4,社会民主政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平衡,这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一方面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民主需求与宪法里的无产阶级专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我们的党也在探索这方面的突破,怎么样让这两者和谐起来在中国是个很艰巨的命题,一党专政说白了需要的是绝对的权利,从这方面讲民主无从谈起老百姓希望获得更大的民主,从这方面可以说是遥遥无期,这个矛盾很尖锐,现在进入到了死结状态,党现在只是不断地反省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打击腐败分子,提高执政水平,在出现错误后改正错误,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是一句经过了千百年验证的名言,谁都知道。5、人治与法治的矛盾,这跟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观念有关,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都在努力创建法治社会,但是中国的人治现象非常严重,官本位主义的传统思想和一党专政的社会制度造就了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甚至枉法的现象天天在发生,这似乎也成了中国改革的死结之一,我似乎看不到有现在又更好的解决办法,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不断地摸石头了!

151 评论

小小mini罗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制;你跟他讲法制,他跟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讲国情;你跟他讲国情,他跟你讲接轨;你跟他讲接轨,他跟你讲文化;你跟他讲文化,他跟你讲老子;你跟他讲老子,他跟你装孙子!你跟他装孙子,他跟你讲道理

185 评论

ilovefoood

引子 一、君主集权国家的形成与特点 (一)君主独裁政体的形成 (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结构特点 (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基础 二、君主集权国家对人身的支配 (一)被征服的人 (二)被控制起来的人 (三)等级中的人 三、君主集权国家对土地的支配 (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权力支配下的个人土地占有 (三)政治权力与土地转移 四、政治权力与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 (一)权力支配形态下古代中国社会的分层 (二)政治权力在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中的作用 (三)专制皇权与封建社会中的小农 五、权力与分配 (一)“权”与“利”在古代社会中的关系 (二)国家对社会产品的攫取 (三)贪污——古代社会特殊的再分配形式 六、政治支配形态下的工商业 (一)官府手工业 (二)官营商业 (三)民营工商业 七、政治权力与古代中国的城市 (一)军事,政治与早期城市的起源 (二)政治性的城市——400年不变的格局 (三)政治性城市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及影响 八、政治权力与文化 (一)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 (二)“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的出路 (三)传统文化内涵的专制主义 九、君权与社会普遍危机和周期性动荡 (一)皇权与社会灾难 (二)国家机器恶性膨胀与财政危机 (三)苛政在社会经济全面崩溃中的作用 (四)周期性的社会动荡 十、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君主专制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向背关系 (二)君主专制下人的臣仆化与社会的僵化 (三)民众的贫穷愚昧与君主专制的互补 (四)没有制约机构与强谏多悲剧 (五)君主专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停滞

177 评论

TINA敏敏敏

没钱活不下去,大部分人就会消失。社会阶层就会倒塌!有钱人并不是整个社会阶层的分布!

304 评论

大有小没

《中国的王权主义——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考察》是刘泽华教授的一部新作.全书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这部著作以中国古代王权作为研究对象,以一系列基础性研究为支撑,着重考察"王权支配社会"这个传统社会与思想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剖析王权主义的完整的学术构思."王权主义"是刘泽华教授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的提纲挈领的概括.马克思曾以"行政权力支配社会"来论说法国中世纪的特点.这个断语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精辟的,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专制主义和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历史现象.在欧亚大陆各民族,各地区社会文明史的一定历史阶段,都曾出现过"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的现象.如果说西欧中世纪"行政权力"的化身是各级封建领主,那么中国古代社会"行政权力"的化身就是"王权"(君权,皇权等都是王权的同义词).中国古代王权的主要构成是行政权力,王权对社会的支配实质是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刘泽华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因此,他使用"王权主义"这个概念来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控制和运行机制."王权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二是以这种权力系统为骨架形成的社会结构;三是与上述状况相应的观念体系.王权主义这个概念既不是指社会形态,也不限于通常所说的权力系统,这一点务请读者予以注意.刘泽华教授认为,从历史的总过程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基本形态.这是最基础性的看法.用经济关系解释社会现象的合理性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要回答"这个社会何以是这样"时,必须着眼于分析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然而要回答"这个社会的主导力量是什么",就涉及到具体的社会运行机制问题.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形态范围内,许多具体的经济利益问题不是通过经济方式解决的.作为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王权长期成为社会运动的主角;在各种社会权力中,王权是最高权力;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王权体系居于主导地位;王权崇拜成为思想文化的核心;权力的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时,从王权的角度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更直接,更具体.据我的理解,刘泽华教授的基本思路是:由于"王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纲领性的作用,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因此用提纲挈领的"王权主义"作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指导性思路才可以使各种研究成果更加切近历史事实.这就是说,"王权主义"这个概念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重大历史现象而设定的,而这个主观判词又是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中国的王权主义》一书共分四章,每一章单独构成一个分析单元."第一章王权支配社会"着重讨论"君主专制帝国是政治支配经济运动的产物"这个命题.中国的帝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秦汉时期,此后传延两千余年.据我的理解,刘泽华教授从三个层次分析了王权对经济运动的支配和影响:第一个层次是政治因素在第一批封建贵族和地主产生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和政治权力再分配在封建地主再生之路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个层次是政治因素在第一代小农形成中的决定作用.第三个层次从帝王"以天下恭养"和官僚贪污的普遍性看权力掠夺,权力侵占等社会财富分配的特殊方式.由此可见,政治权力在封建经济关系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甚至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帝国的超经济强制和权势者的疯狂掠夺则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专制权力干扰,破坏了简单再生产规律和价值规律,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和迟滞.王权对经济运动的支配是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的重要表现.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关系,权力体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社会控制和运行机制,又反过来为王权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在第二章,刘泽华教授着重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他从战国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的理论发展,秦始皇皇帝观念的世代沿袭,王权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特征,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制,政治与思想的冲突等几个层面和角度,分析并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政治性.第三章是王权主义各论.在这一章,刘泽华教授分别剖析了几种与王权主义密切相关的思想文化现象.本章各节通过分析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人文思想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其王权主义的基本导向;通过分析君主名号,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和臣民卑贱论的特点等,揭示了王权的垄断性和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框架;通过分析儒家的人论,揭示了儒家"人道"原则和理想人格的王权主义属性;通过分析儒家理想王国的特点,揭示了儒家政学说的专制主义归宿;通过分析民本论的思维方式和政策原则,揭示了君权至上与民为国本的互补关系;通过分析圣人无我论,揭示了圣王专制的几个特点;通过分析传统国民主奴综合性格,揭示了在王权主义控制下所形成的社会人格的特点.在第四章,刘泽华教授专题研究了政治哲学与王权主义问题,如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王,道相对二分与合二而一;王,圣相分与合二而一;尊经教条主义与多样性等.从上述各章节的内容和思路不难看出,刘泽华教授对于中国古代的王权主义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相当完整的分析框架.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指出的:"我的这本书不是为写书而写的,而是二十年来对王权主义问题陆续思考的一个结集.为了避免重复,凡以前已成书的篇章,原则上不再收入."因此,这本书并没有囊括刘泽华教授关于王权主义问题研究与思考的全部内容.但是,读者还是可以从这本集中阐述"王权支配社会"的书中,窥一斑而见全豹.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读者则可通过阅读刘泽华教授的其他著作而了解更多的学术信息.《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刘泽华, 汪茂和, 王兰仲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一书是1988年首次出版的,当时印了两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由于阴差错,这本书一直没有再印。这次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我仅代表作者向天津古籍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专制权力支配社会在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影响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形成了一套体制,也形成一种文化心态。我们要从这种体制和心态中走出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走出来,首先要正视历史,确定历史转变的起点。我们经常说要了解和熟悉国情,而历史就是国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这本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本国情备忘录。欲了解中国国情者,应该翻阅一下本书!目录 [返回]--------------------------------------------------------------------------------引子一、君主集权国家的形成与特点(一)君主独裁政体的形成(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结构特点(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的基础二、君主集权国家对人身的支配(一)被征服的人(二)被控制起来的人(三)等级中的人三、君主集权国家对土地的支配(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二)权力支配下的个人土地占有(三)政治权力与土地转移四、政治权力与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一)权力支配形态下古代中国社会的分层(二)政治权力在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中的作用(三)专制皇权与封建社会中的小农五、权力与分配(一)“权”与“利”在古代社会中的关系(二)国家对社会产品的攫取(三)贪污——古代社会特殊的再分配形式六、政治支配形态下的工商业(一)官府手工业(二)官营商业(三)民营工商业七、政治权力与古代中国的城市(一)军事,政治与早期城市的起源(二)政治性的城市——400年不变的格局(三)政治性城市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及影响八、政治权力与文化(一)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二)“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的出路(三)传统文化内涵的专制主义九、君权与社会普遍危机和周期性动荡(一)皇权与社会灾难(二)国家机器恶性膨胀与财政危机(三)苛政在社会经济全面崩溃中的作用(四)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十、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一)君主专制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向背关系(二)君主专制下人的臣仆化与社会的僵化(三)民众的贫穷愚昧与君主专制的互补(四)没有制约机构与强谏多悲剧(五)君主专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停滞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美赛论文备忘录模板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

    ~Miss.Q~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疫情中的中国力量论文格式

    从中国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疫情防控),中国速度(火神山,雷神山,解决国内疫情),党的集中领导和身先士卒(人民至上的理念)。

    六月的橙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省情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以及其它类似文件是主要的科技信息源,是记录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性文件.为了统一这些文件的撰写、编辑、印刷

    刘小刘123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国内外重大事情论文格式

    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 文章 ,写作论文是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规范自己的论文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论文写作格式模板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论文

    天晴小卷XJ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英国毕业论文目录格式

    第一,在写作时可以按照论文提纲的体例结构顺序进行,各标题之下的二级标题都要紧扣该标题,论述时论证结合,做到论据详实、论证充分,语言表述要准确、流畅、连贯。整篇文

    汤汤小朋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