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0

时空归宿
首页 > 期刊论文 > 小学汉语成语教学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清晨一叶浮舟

已采纳

此文于2008年5月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市组织的“西安市2007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我是如何在一年级进行成语故事教学的     成语,渗透了汉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每一个成语故事都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一朵鲜艳的奇葩。耳濡目染,你怎能不为其所感。     我试着在一年级进行成语故事教学,收益非浅。孩子们积累了词语,扩大了阅读量,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了团结协作。并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小故事大王,小演员,小导演。教学所花费的时间很少,可以说都是教学时间中挤出的点点滴滴,但收效之大却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如何在一年级进行成语故事教学呢?我是这样做的: 配合开学初的常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 开学初,为了配合常规教学,我准备了“程门立雪”“凿壁偷光”“专心致志”等小故事进行尊师,勤学的教育。利用课前五分钟,或是在孩子们出色完成了写字作业后,做为奖励讲给他们听。为了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专门买了一套儿童版的成语故事集。并且在每讲一个故事前,我都回家先讲给我的小女儿听,看她能听懂多少,听不懂的地方我就改,第二天再用儿童化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给全班孩子听。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喜欢极了。为了听故事,他们甚至在上写字课时互相督促,“快点,写好,老师要给我们讲故事了!”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问他们: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成语故事,你们都记住了哪些?当时,我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一年级的孩子,记得快忘得快是他们的特点,可没想到,孩子们脱口而出“不义之财”“不为五斗米折腰”“安步当车”……我讲过的成语故事他们一字不落的全说了出来,6岁孩子的记忆力令我十分惊奇。这可真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法。” 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由老师讲变为学生讲。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周思宁,她平时不太爱说话,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老师,我也会讲成语故事,是我爸爸教给我的,我会讲‘三人成虎。’”为了鼓励她发言,我立刻让她给全班同学讲了一遍。因为平时不太发言,她讲的很一般,孩子们没懂,我只好又讲了一遍,可她的举动却调动了全班孩子讲成语故事的积极性。全班立刻有三分之二的孩子要求家长给他们买相关书籍,买不到的家长还打来电话要求老师统一购买,此时,全班已形成一种互相比着阅读的风气,我会讲“心许”我讲给大家听。我还会讲“大手笔”我也要讲给大家,我知道四个成语小故事,我会讲五个了!我抓住这个时机,在班内搞了“我是成语故事大王”的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孩子们提高了课外阅读量,并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为了督促孩子们将良好的行为养成习惯,我又在课前开展了 “成语接龙”游戏,要求41个孩子一人说一个成语,不重复,不拖时。做不到的就给大家表演节目。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被推向了最高潮。每天早读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成语故事书进行阅读。到了学期中,我们班的孩子已经可以不重复得说到五十个成语不等了。 变讲为演,以成语故事为切入点,提高孩子们的各项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王文博,一名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在讲“以身许国”时,怎么也表达不清,情急之下,我拉了几个学生,把较复杂的故事简单的演了一下。没想到,孩子们开心极了,纷纷开始模仿。此时,我灵机一动,提出在全班搞一个成语故事小品排演大赛,孩子们兴奋了!于是,我们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当导演,开始了成语故事小品的排练。孩子们自编自演,十分投入。我稍加点拨“守株待兔”“天衣无缝”“叶公好龙”等有质量的小品崭露头角,有组织能力的小导演;有表演天分的小演员一一浮出水面,我适时并有针对性的给他们发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并寻找“六.一联欢会”“班队会”等一切机会让他们演给大家看。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们的阅读情绪更高了,甚至家长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始自发的为孩子们写台词,编小品。班内阅读成语故事蔚然成风。兴趣的确是学生们最好的老师。 以身作则,开始用成语。 成语积累了不少,如何用呢?我决定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我告诉值日生:地板要打扫的一干二净。布置作业时,我告诉全班孩子:写作业时要专心致志。当班内发生随便拿别人东西的现象时,我又说:不义之财不可取。……点点滴滴中,渗透了成语的用法。有一次,上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班的赵家潞站起来,说了半天没说到主题上,孩子们都等不急了。这时,有一个孩子脱口而出“三纸无驴”。全班同学都会心的笑了起来。我当时的喜悦是不可言语的,孩子们会用了!! 总而言之,成语故事教学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兴趣”始终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真诚的欣赏”又为之推波助澜,“适时的引导”又为孩子们指明航向。以上是我进行成语故事教学的一点心得,抛砖引玉,望同行不吝赐教。

150 评论

苏州小迷糊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教学的客观载体——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自的原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向学生自己读出问题转化,然后,或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或通过知识层面的拓展、提升,或接受老师的点拨、讲解,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规律,最后让学生尝试写出研究性的语文小论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量、课程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各有差异。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 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以教材为基础拓展延伸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载体,挖掘人文内涵,特别要结合教材,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适时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主要是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以及精美的词语。如果研究性题目是“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动机是什么?”、“这种精神与他的人格气质相符吗?”这样的研究题目,就能够深化主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成语是中文的“国粹”,具有丰富和独特的文化意蕴。教师应大力开发这笔宝贵资源。学了课文《成语新编》后,可设计富有小论文特色的题目,让学生从脑海中、从成语词典的索引中,提取相关内容的成语,加以概括、归纳、分析,以求有所发现。如《成语中的修辞》、《寓言与成语》、《小成语大道理》等。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题目是课文学习的延伸和深化。学了课文《刘姥姥游赏大观园》,就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写出“环境与人物性格”等研究性文章。 二、注重多学科的结合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本学科内综合的同时,还要引进或隐含其他学科知识的信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语文角度解决问题。文、史、政本是一家,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学问都离不开语文,语言文字(包括古汉语、外语)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修养既表现人的文化修养,也表现人的思维能力与思维状况。任何学问又都离不开历史,可以说无史难以言学,语文学科更是如此。 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但知识本身并不等于智能,知识多不一定能力强。知识仅仅是一种工具,只有从不同角度运用它,它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在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文、史各科知识量的积累,更要想方设法设置知识运用的情境,将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调动起来,使之在组合运动的撞击中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发挥知识整体功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个人的培养成材,不应仅限于他掌握多少知识技能,还要看他是否具备完善的人格、健康的精神。在教学中应力求把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统一到“人文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要做到文史结合、文史政结合。 文、史、政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主要几点: 1.学习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记录着先人的心路历程,记录着先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每篇文学作品都烙下了历史的印记,同时将汉语的特点运用发挥到极致。古代文学名篇巨著,历经千百年依然熠熠生辉,除了其超凡的艺术魅力外,还在于作品本身折射出强烈的伦理道德之光,闪烁着耀人眼目的人格美。历史知识和意识、古典文学修养,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应该而且值得汲取的养分。 2.探讨历史题材影视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如《甲午风云》、《林则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以历史真实为准则的史书与进行过文学加工后的历史小说是有区别的。中国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或取材于历史,却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一些文学加工和虚构,实中带虚,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弄清哪些基本上尊重历史,哪些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虚构和夸张,如何对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对其历史价值、史资价值、文学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定。 3.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如精美的古代建筑、历史遗址、革命遗址等。学习《晋祠》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文物名胜并写出研究性的相关小论文;学了《西湖的绿》这篇课文之后,可以指导学生乘船环城游嘉兴,写《水乡的船》、《嘉兴的桥》等小论文。语文走向了社会,通过调查研究,学生提高了人生价值观,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进步,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不怎么“标准”的学生发言往往可能孕育着巨大的创见性和独特性。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模糊性较强的语言学科,课堂中应更多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体会”“作出你的评价,提出你的见解”,适时适度地暗示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标准答案”“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只有优劣没有对错”等等,尽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情境。这当然需要教师的教学底蕴和教学机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而乐意地倾听学生,并作出最可能多的“智慧性行动”。这是值得我们去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后,让学生对“月”进行思考,就具有探究发现的乐趣。中秋是中华民族的团圆节,月圆时家庭团圆,共同赏月,已成社会风俗。《水调歌头》以“月”贯穿全词,其间既引用了唐代诗人李白咏月诗中“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句,同时又将前人关于月亮的美丽的神话传说,巧妙地提炼熔铸,使这些神话和传说,无不与作者当时的感情变化、心态跌宕相契合,人与月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道出了人们企盼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望,而且表达得最为明白最为优美,因而获得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由衷的喜爱。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学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月”的诗句,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张九龄《望月抒怀》的 “海上生明月,无涯共此时”等,试再举出数例,然后想一想,“月”在诗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课堂教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学生若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不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及终身学习的技能,也让他们通过内化、整合和主体建构,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转知识为智能,转智能为德行,那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91 评论

麻辣土豆56

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茅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高居,蝉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列子·说符》载:杨子的邻居丢了羊,带领很多人去找没找到。

杨子问为什么,回答说:“岔路很多,不知道羊去了哪”——歧路亡羊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滚瓜烂熟 铁树开花 天下乌鸦一般黑 鸡飞蛋打 翻箱倒柜来源于古代文献的成语(破釜沉舟) (沧海桑田 ) (一饭千金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来源于人们口头总结的成语(不可理喻) (据为己有) (无精打采 ) (一见钟情 ) “来源于古代文献”的是不是就是有典故的 口头总结就是没有典故的是吗?。

形容文献资料丰富的4字成语

包罗万象 汗牛充栋 浩如烟海 卷帙浩繁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无所不包 五花八门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不计其数 俯拾皆是 林林总总

文献资料包括:

(1)图书。具有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代等信息。

(2)期刊。具有期刊名、期刊年、卷、期,甚至文献所在的页码等信息。

(3)会议文献。有会议记录或第几届会议、会议的举办者、举办地等信息。

(4)科技报告。一般标有报告号,例如,美国 *** 工作报告、AD报告。NASA报告等。

(5)学位论文。一般标明有Thesis或Dissertation等字样,并标有学位论文名称、颁发学位的单位及学位授予时间等信息。

(6)专利文献。具有专利号,包括专利国别代码、专利文献出版时间等信息。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是我国5000多年的文化凝结成的精华

我们要学好它,用好它

【成语】百家争鸣

【解释】: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出自】:《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示例】: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的局面。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351 评论

相关问答

  • 汉语教学研究论文

    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摘要:现代汉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基础性科目,其对于学生的汉语言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按照要求积极的规划好相

    jinyulan198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论文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组织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

    miumiu大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汉语教学汉字教学毕业论文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知识教学 一、选题价值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不断推进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也

    淘气别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浅析汉代语言学研究成就论文

    汉代这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著作都能从汉语、汉字的实际出发,研究汉语汉字的规律,因此可以说汉代语言学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我国古代语言学又称“小学”,

    同济装潢设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汉语言文学论文教学案例研究

    有一本叫【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杂志(该书有网站,可投稿),你可以买一本借鉴一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的论题有如下,可参考: 1、语言与思维研究2、语言与哲学研究3

    dreamydream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