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来临
物理学家,是指探索、研究世界的组成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家。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家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对物理学家失误的解读
摘 要:通过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从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曲折和科学家付出劳动的艰辛,并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必需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失误;科学探究;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81-1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更多地介绍了物理学家成功的、正确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失误。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通过对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酿成失误原因的剖析,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
事实上,物理大师也会走弯路,有失误。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贝克勒尔认为要找到比铀的放射性还要大得多的元素是不大可能的;牛顿推算光在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大;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由于实验的局限而错误地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
中子发现的历史更值得回顾。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前,在实验中已有迹象表明在核中可能存在一种中性子。例如,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他的学生利用α粒子轰击铍元素时,发现产生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后来居里夫人的女儿I?居里和她的丈夫约里奥对这种射线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这种射线射到石蜡上,测到了有反冲质子从石蜡放出,他们认为这反冲质子是由这种不带电的的射线所轰击出来的。但遗憾的是约里奥-居里夫妇和玻特等人都没能抛弃传统的旧观念,而断言为这种射线正是大家所知的Υ射线。太可惜了!尤其对约里奥-居里夫妇而言,只要根据打出质子的动能,仔细地推算一下,假如入射粒子是Υ光子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将达几十兆电子伏,要比实验测得的这种未知中性粒子的能量大得多,于是就会发现,这种未知中性粒子不可能是Υ射线。可惜旧的传统观念太深了,以致快到手的成果丢掉了。在正电子的发现过程中,同样的失误又一次发生在约里奥-居里夫妇身上,使他们成了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的人。
纵观物理学家们的失误,造成他们作出错误分析或错失了重大科学发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科学发现和创造是人类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的、艰难曲折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二是传统思想的束缚,科学发现和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新思想、新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不可能作出科学发现,但突破传统观念总是非常不容易。
二、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积极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家的失误,分析失误的原因,似乎会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怀疑,对科学家的不敬,在时代呼唤更多创新人才的今天,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将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个曲折艰苦的过程,是个反复修正、反复深化的过程;有利于确立不怕挫折的信念,增强学习中的毅力;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挑战权威,服从真理的求知精神。
当然,仅仅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更要注意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对待失误和挫折的科学态度和不屈的探索真理的精神。约里奥-居里夫妇不仅错失了发现中子的良机,后来又错失了发现正电子的机会。但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投入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1934年获得了20世纪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人工放射性,并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学家王淦昌教授因为自身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发现中子、验证中微子存在等物理研究方面几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热诚的追求,而是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在众多领域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直到年逾90,仍不时到研究室去,他提出的激光引发氘核出中子的想法,成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重要科研项目,一旦实现,这将使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辨别物理学家的失误和科学上的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法国物理学的权威布朗洛发现N射线就是一场巨大的。对科学史上的揭示显然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学家的失误,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家们由衷的敬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似乎更应该让学生在进行相关科学探究的实践中重复物理学家的失误,比如在讲电磁感应相关内容时,笔者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实验,将电流表的表面背对学生,在插入磁铁后,让学生跑到讲台后看指针的读数,学生看过常常露出不解的神情,“指针没动啊!”可磁铁确实在线圈中啊!如此,模仿了当年科拉顿所做实验的情景,并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科拉顿的失误和法拉第的成功在创新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三、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几点反思
1.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
正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对师生创造性智慧的激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抓住学生因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出现的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促进生成;不轻易剥夺学生自主发现错误的机会,为教学的有效介入创造最佳时机。
2.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教师更好地锤炼教学艺术。
既然物理学家都可以有失误,对我们教师来说在教学中的失误也就没必要去遮遮掩掩。在教学中,教学双方也会因为各种情况而发生错误,错误可能来自学生,也可能来自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能从容应对,对于自己的失误,我们也不能回避,而是要认真反思,究其原因,寻其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也可以是一次机遇,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教师正确处理失误是可以锤炼教学艺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的。
物理学家阿伯拉罕・派斯和他的物理学史著作解读与述评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阿伯拉罕・派斯进行评述,探究其对于整个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从其著作方面入手,加强关于著作方面的科学解读,希望能够充分继承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精神,对其贡献进一步探究,从而推动整个物理学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阿拉伯罕・派斯 物理学史 著作 解读 评述
2000年,作为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伟大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科学史作家,阿伯拉罕・派斯不幸去世。派斯去世的原因,主要是心脏病发作,他最后的时光在哥本哈根度过,终年82岁。
派斯,1918年出生于荷兰,属于传统犹太人。派斯的中小学教育始于阿姆斯特丹。随后,凭借着自身优异的学习成绩,他非常顺利地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1938年派斯顺利毕业,并获取了两个学位,一是物理学,二是数学。但派斯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来到乌得勒支大学,进行个人学术的进一步深造,追随导师乌伦贝克。后来乌伦贝克定居美国,因此派斯的硕士毕业论文,由罗森菲尔德进行有效指导并完成。最终派斯在1940年硕士顺利毕业,取得了相应的硕士学位。然而在当时,德国已经发动世界大战,并逐渐占领荷兰。第二年,德国宣布,7月14日之后,整个荷兰的任何一所大学,严格禁止犹太人考取博士。这件事无疑影响了派斯,他努力赶写博士论文,限期真正到来之前,他最终顺利完成论文答辩。
纵观派斯的整个求学生涯,真是十分不易。然而,派斯随后将要面对的处境更加危险和艰难。当时,纳粹分子对犹太人进行压迫,这也使当地诸多物理学家,为免于遭受迫害而选择逃避,离开了培养自己的大陆。但是派斯不同,他没有离开故土荷兰。也正因为如此,战争爆发后,派斯提心吊胆,整天需要东躲西藏。访问他的当地物理学家也越来越少,除了克拉默斯,派斯较为重要的朋友。克拉默斯访问时,一般都带科学文献,两个人进行物理学知识的相关探讨。克拉默斯本来在莱顿大学承担教授职务,但后来,犹太人解雇现象较为严重,教授对德国人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抗议,德国占领大学之后,勒令当局关闭了学校。这对派斯的日常研究,即量子电动力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每当回首往事,派斯都感到非常不堪。荷兰当地犹太人,包括派斯的妹妹,普遍开始被抓,然后进入死亡集中营,遭到德国人残酷的杀害。而派斯自己,幸运的是能够免于这场灾难。灾难具体情况,详见其自传体著作《欧美记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46年,派斯到达哥本哈根。在那里,派斯会见了波尔,与其一家人相处融洽。与此同时,他与波尔展开了知识方面的沟通,彼此交流十分惬意。在波尔的大力推荐下,1946年秋,派斯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和调查,访问的具体地点为普林斯顿,当地的一家高等研究所,但是在当时,这个研究所成立时间不长,物理学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取得杰出成果。不过研究所的物理学家鉴于自身多年的经验,告诫派斯,研究过程中,如果一味闭门造车,是绝对行不通的,需要广泛涉猎。派斯听取了同行的建议,决定不再回欧洲,留下来潜心研究物理学。
派斯刚刚来到美国的时候,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理论物理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47年,设尔特岛会议顺利召开,派斯有幸受邀参加。在这次会议上,施温格做出了科学量子力界的报告,报告非常详细。与此同时,“费曼图”这一理念得以提出。
派斯深深明白,量子电动力学领域,今后势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似乎已经和自己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了。尽管这方面的雄心有一定的挫败,但是派斯并没有被真正击败,而是转向宇宙线的相关领域。派斯变得更加努力,在加强探索的同时秉承更加积极的态度,针对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基于此,派斯得以明确自身的方向,并着眼于基本粒子,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
派斯经过大量研究,逐渐提出了协同产生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这在日后得到了有效证明和确立。后来,新量子数即奇异数,诞生并发展,关于这方面,派斯曾经与盖尔曼展开过合作,但是实验研究最终失败。
派斯仍然不放弃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K介子混合理念。基于物理学本质来说,量子力学得到了充分诠释,态叠加原理也得到了完善。但是很多物理学家不禁产生了疑问,粒子混合究竟能否符合实际?然而,我们如果站在量子力学角度进行分析,透过基本粒子的本质,会发现观察量具有自带属性的特点,本身存在相应特征和形态。在态叠加原理的应用过程中,守恒电子数一旦满足这一相同条件,粒子混合就能实现。经过派斯等人的共同努力,K介子系统问题得到了充分解决。在这之后,粒子混合不断涌现。不久,科学界又提出了量子排这一概念。通过量子排方面的科学研究,粒子物理学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并对其形成一定反哺。基于此,量子力学概念得到普及和推广。量子排现象之所以提出较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不敢对其进行大胆想象。
派斯在其他领域同样做出过一定贡献,比如G宇宙领域。然而,在70年代末,派斯逐渐转向物理学史,注重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朝着作家的方向发展,并在这方面进展顺利,例如爱因斯坦传记得到了广泛好评,波尔传记也同样大获成功,中文出版量相当可观。还有关于基本粒子方面的科学史巨著《基本粒子的物理学史》的中译本也问世。派斯造诣十分高深,熟知理论物理,对物理学史的叙述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除此之外,派斯语言能力超强,除了母语荷兰语外,他还熟悉地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丹麦语,这为他的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派斯的物理学著作,内容更加凸显真实性,如对科学界出现的错误等都进行了如实体现。特别是曾经承受的挫折、物理学走过的弯路,以及物理学家在长期探索过程中经历的迷惘、物理学家个人存在哪些不足等,他都较为直率地指出。
比方说,在爱因斯坦传中,派斯对爱因斯坦的不成熟之处以及其研究中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都进行了毫不客气的说明。再比如,书中指出,马赫原理虽然没有对物理学理论起过推动作用,但它仍然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课题。
虽然派斯对波尔十分尊重和爱戴,但在波尔传记中对其并未有讳言。比方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波尔失误不少,尤其是波尔还曾否定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能量守恒定律,对此派斯在书中也如实进行了记录。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了哥本哈根阵营中泡利、狄克拉等人对波尔的不满之词。
由此可见,派斯在潜心著作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公允的态度,并且敢于分析伟大物理学家的不足,敢于说出真话,态度十分端正,因而学术界对其十分认可和重视。派斯尤其重视书名,绞尽脑汁之后,才能拟定完成,而且一定要别出心裁。
1963年,派斯最终选择离开普林斯顿大学,来到了纽约,进入洛克菲勒大学工作,直到退休。1990年,派斯同他的第三任妻子――丹麦人类学家尼可莱森结婚,结婚之后,派斯每年往来穿梭于纽约和哥本哈根之间。2000年,派斯的《科学英才:20世纪物理学家群像》问世,这部著作是派斯从个人视角对自己所认识的物理学家进行的速写,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
参考文献:
[1] 史明宇,陈绍军.“社会事实”与“自然物质”客观性存在的条件比较――社会学与量子力学的对话[J].理论月刊,2013(2).
[2] 刘昊淼.浅析量子力学无限方势阱――通过无限深势阱来理解量子力学非定域性[J].神州(上旬刊),2013(9).
[3] 胡化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诠释的批判[J].科学文化评论,2013,10(1).
[4] 张占新,莫文玲,王凤鸣等.通过计算氢原子的玻尔半径,加深对量子力学的理解[J].大学物理,2011(30).
[5] 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等.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下)[J].中国市场,2013(46).
辛巴在深圳
冷静看待两个“世界第五” 2010年03月08日07:58 解放日报本报记者徐瑞哲最近中国接连拿了两个“世界第五”,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组织的量化排名:其一,汤姆森-路透集团数据显示,中国科研论文发表量列“世界第五”;其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列“世界第五”。以总量评估各国科技发展水平,中国实力的确不凡;但细究两份榜单可知,中国科技指标的“质量排行”并不理想,面临量与质“不同步”、“不同速”的尴尬。单篇论文引用量“不及格”汤姆森-路透集团发布的 《近十年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地区)排行榜》,包括论文发表总数、总引用次数和单篇论文引用次数3个单项指标。按“论文总数”排位,美国、日本、德国、英格兰、中国依次占据前五位。其中,美国共发表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297万多篇,3倍于排位第二的日本,中国同期发表65万余篇SCI论文。科研论文之所以有价值,因为论文为科学界贡献了已被证明的实验和理论结果,这些结果可被其他各国科学家反复引用、作为新的科学论据。就像“名人名言”总被频繁援引一样,论文引用量越大,表明影响力越大。通常而言,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论文,单篇引用量可达数百次到上千次。在这份排行榜中,以论文“总引用次数”来排名,上述前4个国家(地区)还在四强之列,只是排名略有变化,依次为美、德、英、日;而原来的“老五”中国不仅被法国取代,还一路“掉队”,落在了加拿大、意大利、荷兰之后,居第九位。可见,中国庞大的论文总量还是保证了比较庞大的被引用总量。然而,进一步考察“单篇论文引用次数”——这一最体现论文质量的指标,原来的位次被大大打乱。瑞士所发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最高;美国论文“量大”同样“质高”,每篇引用率也超过15次,居次;紧随其后的有丹麦、荷兰、苏格兰、英格兰等。中国“单篇论文引用次数”没有跨入上榜的“最低门槛”——每篇次,平均仅次,略高于印度(次)。应该看到,中国论文的这项“硬指标”已从2008年度排名时的“次”进入了“5次”的区间。尽管这与世界平均水平“10次”还有不小差距,但仅用一年时间实现如此提高“实属不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这样评价。企业进专利百强者仅个位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近日公布2009年度国际专利申请数据,显示该组织全年共收到国际专利申请万件。其中,美国共申请万件专利,仍高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约三成份额。排名第二的是日本,万件;德国第三,万件;韩国以微弱优势居中国之前,共8066件;中国以7946件的总量,居世界第五,依次领先法国、英国、荷兰、瑞士和瑞典。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较上一年提高一位,且数量增长极快。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全球专利申请量30年来首次下降,但中国的申请量却逆势上涨,同比增长30%左右,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中国专利有“量”又有“速”,但专利申请的“主体”——企业的情况就不怎么乐观了。以全球企业专利排行榜为例,日本松下公司成为“专利王”,2009年共申请1891项专利,占日本全国专利的6%。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披露,在申请专利最多的前20家公司中,几乎全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公司。目前,在全球企业专利申请量百强中,中国企业还仅仅是个位数,只有华为、中兴、大唐电信、腾讯等几个“老面孔”能进入前200名。其中,华为尤其一枝独秀,以1847项国际专利紧随松下,成为年度申请量“亚军”。但若从全国角度冷静思考,华为一家公司的国际专利量就占中国四分之一,若加上深圳另一家公司中兴通讯,两者就占掉全国四成——这不能不说“过于集中”了。论文和专利结构不均衡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科技的 “增量”很大——汤姆森-路透集团报告称,今日中国的论文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64倍,按此速度,中国将于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科研大国;《金融时报》也参照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的增速,预测中国2020年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科学知识产权大国。“第一大国”或许并不难当,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科研人群,而由于科技系统评价机制的刺激作用,论文和专利一直与职称、薪资、项目评审等要素挂钩,这也是它们数量猛增的“助推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0年报告》指出,中国现有约142万科研人员,扩容速度达美国两倍以上。但中国每1000名就业者中,科研工作者只有2人左右,与科技强国德国的“人”相去甚远。因此,绝不能被这两个“世界第五”的名次搞得头脑发热。凭借人数优势和后发效应,中国在短时间内超越各个科技强国应该不成问题,关键应在论文和专利的内在质量上多加考量,尤其是注意结构的不均衡性。论文和专利都不是最终的科技产物,有人为做论文而做论文,为报专利而报专利,成果转化成功率不高,产业化效益也不高。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国内专利申请量达万件,居全国第五,但专利转化率仅10%左右。同时,中国专利“成色”尚显不足:最具含金量的“发明专利”在2009年全国各种专利中只占1/4强;中国最多的专利品种是“外观设计专利”,约占全球注册量1/4。中国论文和专利还都表现出学科领域不均衡。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化学、计算机、物理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论文较多,而免疫学、心理学、微生物学、社会科学、农学等领域论文明显较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则称,我国在生物技术、药物、运输等技术领域的专利研发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小。同时,专利地域分布也不均衡,去年来自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3800多件,占去全国近一半。也许,中国科技信息所最新完成的《中国在世界科学中的地位和影响评估》较为客观:中国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仍然不高,在1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3,“中国要真正超越传统科学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源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的一则言论。他认为,新闻专业本科生所学知识难以达到论文“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的要求,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大量复制、粘贴。他的观点得到诸多网民支持,在某网站所作的调查中,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者为反对者近八倍之多。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也直言:“看看毕业前校园内那些‘枪手’广告,就能知道现在的大学论文还有没有意义。”一位学生坦言,论文答辩老师为了让大多数人通过,对学生的抄袭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答辩已成了学生毕业的一种程序,只是在走过场。甚至一些新闻单位的负责人也赞同取消新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他们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不仅在于其“太水”,更是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
哼哼郭Eva
女科学家郇真论文登上数学顶刊,之所以她会在学术界引发轰动是因为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位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数学顶刊上发文的中国内地学者。
这位中国女科学家郇真到底有多牛
相信很多学术界的人士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副研究员郇真的论文登上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这则消息一定不会陌生吧,这位中国的女科学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苏步青院士之后第二位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数学顶刊Acta Mathematica上发布论文的中国内地学者。
作为国际公认最具有权威性的数学期刊之一的Acta Mathematica,能够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论文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而郇真作为一位有着多年数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士,能够在数学顶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这足以证明她自身的优秀。
对学术多年的执着成就了现在的郇真
郇真论文登上数学顶刊之后,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在华中科大数学中心官网上的资料中显示,郇真200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201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这样看来她的读博之路长达8年之久,就是秉承这这种对学术的认真、坚持与热爱,才成就了现在的郇真。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非常不理解郇真他们在做的事情,他们的付出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从其他人的角度上看,会觉得很奇怪,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抱着对学术的热爱,没有按照主流的想法去走学术之路,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最终获得了成功。
诗涵百草兔
钱伟长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开创了理论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
文献嘛,就是说你写文章的时候都参考了哪些资料你可以去百度搜一下论文文献,很多的先给你几个希望能帮上你的忙[1]范雪玲、范先国。对会计委派制的疑义。财会月刊。19
论文引用的标准格式如下: 1、在正文写作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
一般来说论文的引用有两种,脚注和尾注。脚注一般是插在页面下端,每个页面有引用的文章都需要做引用。引用的位置在一句话的结尾句号之前标注[1]。引用可以是文献,可以
不可以,参考文献也是需要标注页码的,标注页码是学术论文的规范做法。根据规定,论文分为:题目、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几个部分,封面、
紧跟文章,中间可以留两行。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标注在文档结尾。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