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mine2001
人口老龄化主元回归模型研究
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不仅使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同时也使各地区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人口老龄化主元回归模型研究,希望您能喜欢。
摘要: 为研究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以中国6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类分析,建立主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各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程度不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对老龄化影响最显著。最后联系实际,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聚类分析;主元回归模型
引言
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不仅使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同时也使各地区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鉴于此,本文拟对老龄化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关系进行研究。许多学者已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但对地区差异方面,多侧重分东部、中部、西部进行研究;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仅侧重于经济因素或人口因素等单方面,综合社会多方面因素的研究较少,还不够完善。故本文以我国6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人口和医疗三个方面刻画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将所有城市划分为高等、中等和低等三类发展水平,并构建老龄人口比重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主元回归模型,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指标选取
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X1(‰)、人均GDP X2(元)、城镇化率X3(%)、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元)、医疗水平X5(每千人所拥有医疗技术人员数)、人口密度X6(人/平方公里)这6个指标衡量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以老龄人口比重刻画老龄化的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系统聚类法
采用系统聚类中的Q型聚类分析,其原理是在样本距离的基础上定义类与类之间距离,将性质最接近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本文根据上述6个指标将60个城市划分为高等、中等、低等三类综合发展水平城市。
(二)主元回归模型
主元回归分析是主元分析方法和多元自回归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较少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该综合指标承载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1.确定主元
主元分析法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0%的特征值作为第一个至第m个主元,记为F1,F2,……,Fm。本文将综合因子X分解成若干个主元:
2.引入虚拟变量构建主元回归方程
虚拟变量的使用可达到简化模型、提高模型精度的目的。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1,D2,D3以区别三类城市,D1表示高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D2表示中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D3表示低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由于不同的主元对模型的斜率和截距项的影响存在差异,为得到最优回归拟合模型,本文设定如下四种回归方程(见下页表1)。
其中,Z1= D1X,Z2= D2X,Z3=D3X,e1、e2、e3、e4均表示模型残差。
3.模型的选择
通过比较4个模型的优劣选取最佳模型,常用方法有F检验法。模型假设为:
H0,选择模型二(模型三或模型四);H1,选择模型一;检验统计量见公式(2):
服从自由度为(dfl-df1,df1)的F分布,拒绝域为{Fl|Fl F1-a(dfl-df1,df1)}。
三、实证分析
(一)城市划分
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有城市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最高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达、城市规模较大、城市规划科学合理,为“高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第二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中等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中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第三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最低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处于相对年轻状态,为“低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二)确定最优模型
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前3个主元的累计贡献率已超过80%。其中,F1主要由变量X'2、X'4、X'5、X'6决定,故将F1命名为“城市规模与经济因子”;F2主要由X'1决定,故命名F2为“城市人口变化因子”;F3主要由X'3决定,命名F3为“城市医疗水平因子”。由这3个主元得到的综合因子X即为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因子,再利用综合因子X建立主元回归模型,各模型参数(见表2)。
为了得到最优模型,分别对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进行F检验得到F2=,F3=,F4=,通过比较各模型的结果,均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一最优。
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主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故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老龄化有缓解作用,但对处于不同水平的地区,缓解速率有差异,对中等地区,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所带来的老龄化缓解程度要低于高等和低等地区,这说明老龄化的缓解在中等地区存在较大阻力,一旦突破这一阻力,解决老龄化问题就会容易得多;此外,各因素对老龄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对老龄化影响最显著。针对以上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发展新兴城市。
城市发展应着重向城郊地区布局,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镇化率和减小人口密度;建立老龄人活动中心、文化公园等一系列老龄人活动场所,大力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积极发展经济。
经济因素对三类城市的老龄化影响都很显著,人口政策只有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大催化效应。故经济较发达、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可抓住机遇,通过经济因素这一强有力的杠杆找到诸多调节政策的平衡点,有效调控老龄化发展速率。
第三,改善人口政策。
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政策方案,对现有生育政策优化调配,倡导和鼓励符合再生育政策的育龄人群生育;另一方面,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变老龄化的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四,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医疗因素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中等和低等的地区影响较为突出,而对高的地区影响相对较缓,原因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医疗方面的投入较大,且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故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养老压力,必须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姚静,李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分析[J].西北人口,2001,(1):45-48.
[2] 陈明华,郝国彩.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36-141.
[3] 何清,陈楠,等.基于GWR模型的福建县域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129-135.
曼妙樱花
1.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西部大开发健康发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 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 天府新论 2007/S2 3. 东西合作的新探索——西部大开发中的“浙江模式”初探 中国金融 2008/04 4.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科技与经济画报 2007/06 5. 非公经济管理对西部大开发质量的影响 武警学院学报 2007/01 6. 投资主体转换与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7. 发展县域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动力 特区经济 2007/02 8.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外资引进问题 甘肃农业 2007/04 9. 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几点思考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7/01 10. 试论经济法视野中的西部大开发 科学时代 2007/01 11.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西部大开发 2007/04 12. 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战略的评价 今日湖北(理论版) 2007/03 13. 如何实施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时代经贸(中旬刊) 2007/S3 14. 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法律思考 时代金融 2006/02 15. 略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经济观念和文化观念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16. 西部大开发经济增长极的抉择和构筑——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思考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 17. 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与银行信贷资金有效配置问题研究 青海金融 2002/06
靓掣魅影
摘 要:戏剧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它用动作和语言来创造活生生的舞台形象,戏剧动作是戏剧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一部戏剧作品区分人物性格特点,吸引观众的关键,在戏剧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样戏剧也是语言的艺术。戏剧用对话、独白等台词呈现舞台形象。如果没有戏剧语言,没有戏剧语言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所展示的戏剧冲突,便没有戏剧。 关键词:戏剧性格 动作 语言 “以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是绘画,以声音和节奏来表现的是音乐,以文字表现的是文学,以姿势表现的是舞蹈,以‘形’来表现的是雕塑建筑”。现代戏剧教育家熊佛西的这段话道出了各种艺术的特征。就戏剧而言,以演员的各种形体动作,表情动作,内心动作乃至语言来塑造和呈现人物性格是戏剧艺术表现特征。一直以来中外戏剧家对于戏剧艺术核心要素的认识都有争议。这种争议主要产生在戏剧性格在戏剧要素中地位的问题。很多人迷信戏剧冲突的可看性,认为戏剧冲突是决定着一部戏剧能否具有戏剧性的关键问题。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戏剧中的冲突仍然是“人的冲突”,“性格的冲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戏剧人物,再惊心动魄的矛盾斗争、危机冲突都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英国戏剧家阿契尔说:“戏剧的一切问题间接都是为了,或者说都应当是为了有效地表现人物性格,因为在任何优秀的剧作中,戏剧结构除开是为了表现人物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目的”。 因此充分认识性格的戏剧意义,把握它的塑造及呈现的方法,对于抓住戏剧艺术的精髓十分重要。 一、戏剧性格在动作中的塑造 戏剧与文学不同,文学样式中塑造人物性格所运用的不外乎是对人的肖像、心理、动作以及与人物相关的景物、场面的描述。而戏剧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因此想要在戏剧中塑造人物性格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舞台中的人物动作来表现。英国的舞台艺术革新家戈登・克雷曾经说过:“观众来剧场,不是为了在两个小时里去听上万字的台词,而是去看行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戏剧是动作的艺术,人物性格不是靠叙述来交代,必须靠动作直观的展现出来,而动作作为戏剧表现的艺术,则是戏剧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在具体的戏剧表现中,“戏剧动作”不仅包括剧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同时也包括与其外在行为举止相对应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戏剧动作大致有两类: 第一类是外部动作。在舞台上,观众通常看到角色的出场,演员的打斗,肢体的活动等等,这一般属于“外部动作”,外部动作外显与形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特点,是直接作用与观众视觉的动作,它能对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变化和推动剧情发展的最为直观的方法与手段。 需要了解的是,任何一部剧本都有很多的外部动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外部动作都能够成功的塑造人物的性格,因此如何较好的通过外部动作塑造角色性格,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其一,符合生活真实的规律。在戏剧表演中,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戏剧,最多是其身段、手势有所夸张、强化,但戏中的形象仍然是符合生活真实的。举例言之,在戏剧《雷雨》中,北京人艺演员朱林饰演了剧中角色鲁侍萍,而鲁侍萍的形象仍然是生活化的,她如今是周宅家仆鲁贵的妻子,某校女佣,她的行为举止,尽管经过了朱琳带有夸张性、变形性的表演,但她给观众的印象仍然是真实的、生活化的。如若夸张稍有过分,人物就会被丑角化、喜剧化,角色的性格也会朝着同编剧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戏剧表演过程中演员的外部动作既要限定在生活真实的规律之中。 其二,符合角色定位的规律。戏剧中,由于角色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文化教养的不同,因此剧中角色的行为举止也各不相同。比方说,老板、医生、小偷、教师身份。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有着特殊的思维逻辑、行为方式,而独特的行动决定了其别具一格的舞台艺术风貌,使得在戏剧舞台中观众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例如,在曹禺的作品《家》中有一个角色叫“冯乐山”,曹禺给这个形象的定位是一个残忍卑鄙,毫无人性,色厉内荏,满嘴仁义道德却一肚子鲜寡廉耻的病态形象。有了如此的定位,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要通过肢体的表演突出这种形象的特点。在第三幕第一景中,冯乐山逼迫婉姑要他招供她给王氏说的话时,他“拿起桌上还在燃烧着的烟蒂头,吹了一下,抓着婉姑的手腕,就按在上面”,这一连串外部动作充分揭示了冯乐山的性格本质。因此在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动作的设定及表现都是为了突出其角色的定位。 其三,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戏剧中性格、动作和情节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性格决定动作,动作构成情节。具体说来,一方面,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因,另一方面情节反过来又是展示性格的手段及过程,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性格理应是构成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又推动剧情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莎士比亚的经典“性格悲剧”《哈姆莱特》来获得认识。《哈姆莱特》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丹麦老王,被自己的亲弟弟克劳迪斯所谋害,并夺取了妻子、王位。而王子哈姆莱特经历复杂的矛盾纠葛为父报仇,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在剧中哈姆莱特忧郁、延怠的性格使他盘旋在生与死,是与非的矛盾中多次错过复仇良机迟迟未能替父报仇,并最终将其推向死亡。可以说哈姆莱特的性格特性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其行为方式又决定了《哈姆莱特》全剧情节的发展方向,使主要事件围绕人物性格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一部戏剧中戏剧性格既要推动情节的发展,也要与情节发展的规律相符,不)枝不蔓。反之,性格、情节就会带有人工化的色彩,显得不自然,戏剧性也随之减弱。 第二类,是内部动作。通过戏剧动作塑造戏剧性格,其中的动作一词不单单指的是外部的,形体的动作,也包括内部的,心理的动作。运用心理动作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在戏剧中,揭示人物隐蔽的心理活动最为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剧本“舞台提示”中所说的“沉默”,或“停顿”,这在戏剧理论中,被称作是“静止动作”,他是指戏剧舞台上出现的外部动作和语言停顿之后的静默场面。不同于外部动作风生水起似的动作形式,静止动作是表层动作停顿后的动作延续,但这种停顿并不意味着戏剧动作的绝对静止,与之相反的是,他往往蕴含着戏剧角色无比丰富的心理动作,就塑造人物性格上来说,他比外部动作更丰富,更重要。就像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说:“保持沉默常常是一种故意的、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而且它经常代表某种十分明确的心理状态”静止动作体现了戏剧动作在展现人物性格时的一种节奏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奏使戏剧场面呈现出“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氛围,使戏剧舞台展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它是具有“非直观的心理揭示性”的戏剧动作。 梅特林克曾这样描述:“我越来越相信,一位老人,当他坐在自己的椅子里耐心等待的时候,身旁有一盏灯,像这样的人,他纵然没有动作,但是和那些扼死了情妇的情人,打赢了战争的将领或维护了自己荣誉的丈夫相比,他确实经历着一种更加深邃、更加富于人性和更具有普遍性的生活。”这里说老人没有动作却表现了“更具有普遍性的生活”意思就是静止动作更能表现人物意识深层的内心波动、情感嬗变和心理内容,而以此更加深入的突显出人物性格特征。在曹禺的《北京人》第三幕第一景的结尾,就是用“静止”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一个非常精彩的例证。当懦弱无能的曾文清离开牢笼一样的家又灰溜溜的回来时,对他寄予希望的愫方的整个精神世界一下子崩塌,此时此刻,愫方的内心活动是极其复杂的,可是,在曹禺的笔下,却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和一个大大的停顿: 愫方 (回头望见文清,文清正停顿着,仿佛看不大清楚似地向她们这边望)啊! 〔文清当时低下头,默默走进了自己的屋里。 〔他进去后思懿就由书斋小门跑进。 思懿 (惊喜)是文清回来了么? 愫方 (喑哑)回来了! 〔思懿立刻跑进自己的卧室。 〔愫方呆呆的愣在那里。 〔远远地号声随着风在空中寂寞地颤抖。 在这里,愫方只说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然后就是“呆呆的愣在那里”,这一静止动作是极富有动作性的,通过角色的静止可以发掘出丰富的内心独白,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在此时愫方内心巨大的绝望、疼痛、悲哀就象沉重的滚石碾过所有观众的心头,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愫方心中涌起的无比痛苦的内心风暴,使得愫方这一性格塑造极具戏剧性。同时,这种“静止”又预示着人物性格的向前发展,预示着愫方将要有一系列新的动作。 二、性格在语言中的呈现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戏剧最为基础的表现手段之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都离不开戏剧语言。自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也离不开语言这一基本要素。演员李建在为某产品做广告时有一段台词“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虽然只是一段广告词,却传达出了语言在戏剧艺术表演中的重要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戏剧中角色所说的语言是带有角色主观色彩和心理内涵的话语表达,他既是演员对所饰角色类型话语行为的模仿,也是一种角色主观意图、心态情感的显露。因此借助角色语言的表述,我们便可更为轻松、更为立体的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通过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作品《吝啬鬼》中语言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的了解“吝啬鬼”阿巴贡的性格特征: 阿巴恭: 雅克,我约好了景天请人吃饭。―――― 雅克师傅: 席面上有多少人? 阿巴恭: 我们不是8个人,就是十个人。就作为八个人好了。有八个人吃的,也就足够十个人了。―― 雅克师傅: 好吧!那就得开四份好汤,五道主菜。好汤―――主菜―― 阿巴恭: 活见鬼哦!可以款待全城人了。―― 该搭配一些不对味口的东西,不吃便罢,一吃就饱,好比红烧牛肉呐,栗子肉馅的点心呐。 剧本中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了解了,阿巴贡怕别人来吃饭,但为了嫁女儿又不得不请客,于是,他千方百计减少饭菜的数量、质量,让客人即落了吃饭的名声,又不能吃饱吃好。寥寥数语,把主人公吝啬小气的性格揭示的入木三分。即便在剧院演出时角色如果仅仅依靠动作来展现此段,我们便很难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利益及其冲突,更难从中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不利于观众的欣赏。可见语言也是戏剧表演过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廖克成.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贵州大学学报,2002,(1). [2][英]阿契尔.戏剧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293. [3]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12. [4]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39.□
是北大核心期刊,你说的专刊应该是增刊。专刊(增刊)刊号与正刊相同,是正刊刊期延续。但是专刊,在高校和单位评职、晋级或者毕业,是不认可的。说白了,还不如普刊。资料
贵州省级报刊有: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民族报,法制生活报等。 省级的报纸和报刊一般指的是省级别的单位以及相关省级别的行业或者相关的省级部门主管发行的报纸 贵
进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网站 网页右边用户登录那有自然版投稿系统,点击进去就能投稿了,投稿前得先注册账号!希望帮到你
一、贵州财经大学是公办还是民办 贵州财经大学 是公办高校,该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哲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 财经类大学 ,是贵州省委、省
2021贵州大学考研报考条件包括:健康的拥护党领导的好公民;大学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满两年或两年以上、硕士和博士需要征得所在培养单位的同意。同时,教育部印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