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铭石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分析论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各中小学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期阶段,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异常重要,会帮助学生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如何更好的对学生实施培养,是小学教师一直深入探究的问题,更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1、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情境问题创设的不恰当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需要教师应用合适的例子来进行授课活动。如果在授课中,教师应用的例子比较不合理,学生便不能对知识点有良好的判断,非常不益于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1]。不恰当的例子不仅降低了课堂的质量,学生也会由于对例子没有兴趣而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的过程中,教师举出一个例子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小兔子的家里有兔子爸爸和兔子妈妈,它们爱它们的小兔子宝宝,因此便有a(b+c)=ab+ac的等式。这样的例子,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会有些不理解,反倒不会对这节课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应用情境教学本意是为了提升课堂质量,但如果没有选择好例子,便会产生较差的教学效果。
情境问题创设无效化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对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在授课时对情境问题随意创设,提出的问题甚至有些不符合该堂课的授课内容,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阻碍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很容易因为教师的问题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该年龄阶段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优点也是缺点[2]。所以,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有良好的把控,避免学生展开无限的联想,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数学的学习上。
2、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应紧扣主题
在日常授课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很好的诱发小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调动起来,以便学生对问题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进行问题的设置,有时会将教学主题掩盖掉,使教学秩序混乱。在课堂上对提出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其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引出主题,吸引学习的兴趣,而是要应用知识本身自己的魅力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使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内容有良好的掌握,才是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使提出问题情境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作用[3]。因此,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要紧扣教学的主题,应用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情境应充满乐趣
小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年龄特征非常突出,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特点。因此,在日常授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数学教师要将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中,为学生打造出活泼生动的情境。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对例题进行充分的挖掘,更要将习题中的趣味性进行应用,创建生动有趣的故事,提出有针对性的情境问题,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唤起探知数学知识的欲望。
创设情境要简明
小学数学的课堂时间并不是很长,每一分钟都很重要,对于提出问题的情境创设不易过长,只要将其价值作用发挥出来,哪怕只有三言两语,将最终授课的目的达到,便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情境教学课程,不但节约课堂时间,又将其作用体现了出来。
3、小学数学提出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反映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所以,应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时,要将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体现出来。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并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但是要对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针对当前小学数学的教材来说,大部分知识点都有配图来对其进行说明,所以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时,可结合数学教材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习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4]。在情境的创设上,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图片,上边有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几条路线,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想一想从学校走到老师的家一共有几条路线?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呢?之后让学生们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引出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哪条路线是最近的。其次,请同学们指出图片上有几个三角形,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由此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授课模式,会将数学知识合理的贯穿到提出问题的情境中,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无论多么简单的数学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数字语言。对于小学的学习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不但要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更要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指导学生将实物与具体的问题进行联系,创建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例如:还是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学习中,可应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5]。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每组都准备一些长度不同的纸条,请同学们随意用小纸条来摆三角形,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会随意的选择3张纸条进行摆设,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如果用长度为4cm,6cm和10cm的三张纸条,不会摆成三角形;用长度为3cm、3cm和6cm的三张纸条,也没有摆成三角形;用长4cm、5cm和6cm的三张纸条便可以摆成三角形。教师可以多让学生进行实践,发现随意拿三张纸条,也不一定都摆成三角形。通过这样的情境实践活动,学生便会提出为什么用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这样在进行之后的授课活动时,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更加明确。
4、结语
总之,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提升。应用该种授课手段,推进了小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充分的结合了小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成绩,打下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磊。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求知导刊,2016(2):23。
[2]张晓云。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6(30):149—150。
[3]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4):79。
[4]江凤艳。小学数学教学情境问题创设[J]。求知导刊,2014(10):16。
[5]李建。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7):128。
媛姐姐丶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关键词]情境 有效 生活 实践 矛盾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学习时的环境、气氛、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一样,也就会出现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这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兴趣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
1.以乐引趣。“以乐引趣”就是创设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圆的认识”时,上课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造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方说,造成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这样的车轮无法转动。”教师再问:“那就造成这样的形状吧(信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行吗?”学生大笑起来:“这样车子前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气氛热烈,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认识了“圆”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心情舒畅,兴味无穷,这样的学习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以故事引趣。一堂新授课的成功与否,其新课的导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还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时,教师如果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童话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设置童话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多媒体课件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望,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以变引趣。“以变引趣”就是在教学指导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改造、深化,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变换思路、变换关系、变换条件、变换问题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把“甲数是100,比乙数的3倍多10,求乙数?可改为:甲数是100,甲数减少10就刚好是乙数的3倍,求乙数?等等。这样都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为解决问题开辟广阔的思维空间。
4.以悬念引趣。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出示趣题:“小刚今年10岁了,可他只过了2个生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这时,学生就议论纷纷。一般情况下,一年就过一个生日,可小刚10岁了,怎么只过2个生日?学生疑窦顿生,情绪高涨。这时老师接着说:“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这一课,同学们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揭示课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活动的愿望。”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摆设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
三、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了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直接感知,促进发现。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切萝卜,把萝卜切成一个长方体。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这样学生的体会更深刻,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更形象、印象深刻。这样在思考中观察操作,在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四、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矛盾中感知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这就是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心扉,激发思考,逐步引入佳境。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先从实际出发出示题目:把()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个。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数,当学生说出“5和1、10和2……”后,教师问:“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得数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这样,创设问题,学生感到新奇,用旧知识不能解释新知识,产生了学习“分数”这一新知识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动机。
五、创设猜想情境,激发验证动力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出错,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进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先复习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明确目标:“猜想乘法的结合律。”学生就会得出猜想: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字母公式为a×b×c=a×(b×c);减法与除法也可能有结合律。这样鼓励学生猜想既激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动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本身对教师来说就是不断创设情境,一直到实现教学目标为止的过程。一节课中开始可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兴趣、揭示问题、制造矛盾;新课进行时,进行情境设计,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问题、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学习了知识的基本内容后,还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知识得到扩展和引申。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内容提要:环境创设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班级环境创设尤其在幼儿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不仅影响幼儿发展的条件,更是因为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通过幼
一、 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比如,
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是每一位小学体育教育研究与工作人员的常新话题。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业已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整个教学
小学教师论文的选题题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有效的情境创设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达成的论文 【摘要】 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如何创设情境实现目标的达成则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