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6

淡蓝色的蝎子
首页 > 期刊论文 > 李玫瑾发展心理学最新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冷暖自知66暖暖

已采纳

美国心理学家米切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

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一群4岁的小孩子。实验人员每次带一个孩子到房间,向孩子展示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小朋友他会离开房间一会儿,桌上的糖可以随时吃掉。如果能等到他回来的话,就会奖励额外的糖果和饼干。等到实验人员一走,有的孩子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思前想后很久,终于挡不住诱惑,把糖吃了;当然也有的一直坚持到实验人员回来,然后他就有更多的棉花糖可吃了。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如何抵制即时的诱惑,巧合的是负责实验的心理学家自己的女儿也在该幼儿园。若干年之后,心理学家偶尔听女儿讲起那些同学的事情,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抵挡诱惑,与成功会不会有关系呢?他立刻找回当初那些孩子,果然发现,那些抵御住诱惑,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在 情感 、社交方面,明显地比那些性急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竞争力和较高的做事效率,而且面对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慌乱无措,不会轻易崩溃,容易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持续的跟踪研究发现,意志力强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受同学老师的欢迎,收入更高,不易肥胖,更少吸毒和酗酒问题。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未来。

这个结果一经发表,轰动了心理学界,因为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够在儿童时期就预测到成年之后的事情。于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个超长期的实验,他们在新西兰选取了1000名儿童,从他们出生就一直跟踪调查到32岁。研究发现,自制力强的孩子长大之后,更 健康 、染上性病的几率更低,拥有更多的存款、收入也更高,婚姻也更稳定,更不容易进监狱。自制力最差的那一组,在32岁之前就有40%的人进过监狱。即使剔除了智力、种族、 社会 阶层等因素之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

这些事实虽然震惊了欧美心理学界,但是中国人肯定觉得:“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中国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例如那些读中学就谈恋爱的人, 因此耽误了学业。所谓的女生援助交际,不是因为家贫, 只为吃喝玩乐享受买奢侈品, 就是 马上吃软糖的的一类行为。

这里有篇文章是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对李XX犯罪心理问题的分析:

李XX的案情已经非常清楚了。同时,关于他为什么犯罪——网上也有非常多的分析与精辟的见解。我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解剖的个案,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李XX显现的问题在当今 社会 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代表之一:家庭完整。与许多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相比,李XX有着非常爱他的爸爸、妈妈。而且,他的父母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陪伴他成长。这理应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类似于这样的完整家庭养育的孩子出现违法犯罪的并非李XX这一孤立的个案。

代表之二:衣食充足。与许多贫困家庭不同,贫困,常常让有爱心的父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孩子去打工,不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或学习需求,甚至因家庭的贫困,一些天赋极优秀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 社会 栋梁之材,相反,他们放弃学业后去做最简单的打工养家,流于平庸。与他们相比,李XX不知自己有多幸运。

代表之三:教育丰富。有关李XX的成长经历我们看到:四岁参与中国申奥活动(可受到爱国教育),从小跟着父亲唱红歌(可受到正面影响——他父亲的话),四岁学钢琴并达到获奖水平(艺术在熏陶修养),八岁习书法并练到获奖水平(书法可让人凝神静气,也可起到修养作用),十岁练冰球并参加多项比赛,从小到中学的读书学校都是重点学校(属于优质教育),此外,他从小在父母的带领下结交许多朋友,他的 社会 性发展也很好(以至强奸都与别人合伙实施)。如果说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的话(一般“德”是抽象的,而且我们教育中也常以“爱国”、“关心集体”为主要评估点,就此而言,李XX也算具备了),其他四项都是具体的,那么,五分教育,他至少已经占了四分以上。

——所以,他的父母一定不明白:我们给了他这么好的成长环境,他为什么会出现违法直至犯罪的心理问题?其实,对于这一困惑,极需答案的不仅仅是他的父母。

我从网上看到许多人对李XX罪原因分析时都指出了这点:是他父母对他的溺爱害了他!对此我完全赞同。

问题在于:溺爱怎么能抵消从小学到中学、12年、至少几十位重点学校专业教育家的教育?溺爱怎么能抵消四岁就开始的文艺熏陶?书法修养? 体育 练就?他的心理问题源于什么?出现在他人生的什么环节或时间呢?简单地解释:李天一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性格”出了问题;发生时间是在他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

性格,在心理学上有许多的论述,若以关键词介绍,即后天形成的、终身的、 社会 行为方式。理解性格,最好的比喻是言语。人生下来时都不会说话,言语首先是后天形成。但是,后天的不同年龄其言语学习发展有明显的差别。一般6岁前的言语俗称母语,一旦学会终身不忘。尽管18岁之后,30岁之后,50岁之后我们仍可学言语,但终身性越来越弱,学完了不用就忘记。因此,6岁前的母语不会轻易忘记,同理,也不会轻易被改变、被消失。性格亦同。这一比喻告诉我们:性格教育必须从6岁前就要有意进行培养。

其次, 社会 行为方式不同于人的许多行为,如智力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系统的教育开发;气质行为更多地取决于他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而性格则取决于孩子与身边人的互动,即 社会 性的发展。 社会 性的发展基于 情感 、言语。当一个孩子有充分的爱他自然就会有良好的言语发展与 社会 性发展。

但是, 情感 、言语、 社会 性仍不能决定人的性格。决定人的性格的培养取决于父母几方面的有意而为:

一是6岁前对他说不。在孩子刚会说话、表现执意、哭闹时,父母要有意地对他说“不行”。这一时间就在人的2-3岁。找个他任性的事情,狠下心来,看着他,让他哭个痛快。以无声静观让孩子知道:哭闹没有任何用处。这是让他知道你的态度:你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我说不行,你闹就没用!这是有意培养孩子的克制性。

二是在6岁前有意对他进行延迟满足。方法是有意带他去商店,看完一个玩具不要当天买回,要让他知道:这玩具的钱相当于家庭什么样的开支。若要买需要等爹妈上班挣钱,需要家里节省开支,计划后才能买回。延迟满足就是有意地培养孩子的耐性。

三是在6岁之前对他进行诱惑训练。方法是给他两天的零嘴食物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吃,并在他克制后奖励,在他缺乏克制后匮乏,让他知道,面对诱惑要先自我权衡利弊,然后克制自我,这样才有更多的利益。为了明天必须克制今天的欲望满足。

(回想自己,小时候孩子要什么,哪怕刮风下雨都要去买给他,老婆说,我们欠缺的是就是延迟满足的教育,导致现在孩子有点购物癖。)

性格培养主要发生于6岁之前,主要由父母实施。 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对他说不,恐怕他大了以后就会遇到法律对他说不; 如果他没有被延迟满足,他大了以后就会随欲望而动;如果他没有经过诱惑训练,他长大后就会不计后果,肆意妄为。

李xx恰恰缺乏的就是这几项基本的家庭教育,缺少了这几点“决定终身的性格培养”。而且, 基础的性格培养一旦错过,人的性格缺陷也就形成。这种形成如同母语一般,不可退回,不可逆转。 这就是他为什么在上次违法行为被劳教后行为方式并没有改变、没有消失的原因;半年后他又一次重演肆意行为。在此补充一个观点:李天一的少年劳教与他第二次犯罪没有因果关系;相反,他性格培养的缺陷与他的犯罪行为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大家会问: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这种性格缺陷怎么办?乐观地说,18岁之前、21岁之前,父母和外界的“有意而为”可能还有“一些改变的希望”,但是,如果到成年,——回答是不容乐观,要做好长期准备。 矫正人格的缺陷如同治疗生理上的慢性疾病。去根较难。 需要医生的治疗、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病人自己的有意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 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是让孩子痛哭一番的经历……

问题在于,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

(幸亏2005年写这本书,孩子6岁以后我就知道延迟教育,我经常对孩子说“不”, 我经常有意识不去满足孩子的稍微过分的需求,我常常对孩子说:“我不会满足你的一切需求”, “我可不是要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不是你要买的就去买!”)

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比如小时候,夏天孩子口渴要喝水了,着急,要哭,要抓碗。有时候正好没有合适温度的水,你不必像许多妈妈那样找出好多碗来,大碗倒小碗,忙得无暇顾及其他,不停地用嘴吹,还不断安抚着孩子:就好了,就好了。你可以对孩子说:别着急,慢慢等一会……他还急,没关系,让他在等待中急呗。下次,还这样对他说,再下次,还是这样……重复多遍,就形成了习惯。不是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重复20多遍吗。)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面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打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 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 ,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 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看看那本有名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父母的做法吧:

我坚信,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变成孩子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开始形成的几天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要婷儿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让婷儿做,以后也从不迁就,怎么哭都不行。

有的父母看见孩子一哭心就软了,以后孩子稍遇一点不顺心,就靠哭来解决。以为一哭大人就会满足他,以哭来作为要挟大人的条件。我从婷儿离开姥姥家起就提前打好招呼:任何时候都别想用哭的办法来换取任何东西。婷儿体验了一两次就明白了,哭是没有用的,只有按要求办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

为了防止婷儿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我从不轻易满足婷儿的物质要求,以免她习惯于不劳而获。而且,为了培养同甘共苦的好品德,我从不让她独自一人吃任何好吃的东西,尽管那时候我的工资还不够母女俩都吃水果,我还是硬着心肠每天和她分享一个水果,让她觉着“分享”是正常的,愉快的,“独吞”是不正常的,可耻的。

为了强化她的自制力,我经常在下班的路上把婷儿带到商场门口,然后让她选择:“如果你不喊我买东西,我们就进去逛,如果你喊我买东西,我们就不进去。你选吧。”婷儿每次都说:“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我就带着她在商场里到处逛,教她认识各种物品。

我们留连最多的地方就是玩具柜和食品柜,玩具柜的售货员叔叔每次都让婷儿试用一下各种新玩具,这是婷儿逛商场最愉快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大概就是逛食品柜了。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一些包装越来越漂亮的新食品出现在柜台上,别说是婷儿,连我都很想品尝一下,但是婷儿始终忍着,从来没有要求我买过。 长期多次地重复这种克制欲望的过程,对于培养婷儿的自制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从小到大,婷儿很容易做到抵制大大小小的各种诱惑,坚持按照理性的选择去行事。应该说,正是这种强大的自制力帮助她有效地减小了走弯路的概率。

天底下少见不爱儿女的父母,对于中国人来说,爱不爱的,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爱得太多。多少年都是一对夫妇一个孩,两个人,有时还要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团队对付一个小孩,一般都是爱过了头,爱汁四溢。看上去似乎要在爱的海洋里淹死的孩子,其实真的未必幸福。

159 评论

王颖880804

生活中的麻烦事很多,最麻烦的一是夫妻问题,第二就是孩子的问题,熊孩子问题更麻烦。 其实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也连带地看到孩子的家庭及父母的问题,孩子就是家庭的镜子。 很多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问题以后才开始针对性地寻找解决方法,但是往往并不奏效。其实在我看来,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叛逆期的厌学、偏执、发脾气,还是亲子关系淡漠、不爱说话、不爱社交等等问题都与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及父母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好的医生并不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好的老师也一样,当孩子出现某方面的问题,追根溯源,一定能找到答案和解决方式。但是如果能从小时候杜绝这种麻烦,当然会更好。 谈到青少年教育,不得不说到李玫瑾教授,她对于青少年心理确实分析得非常透彻,而且她给予的方法和建议也非常实用;但是如果说到儿童时期的教育,我又比较推崇蒙特梭利的早期教育理念,更缓和、更温暖、更长效。 家有熊孩子 先盘点一下近年来发生的熊孩子事件: 1、熊孩子猛推孕妇只为确认是否会流产 2、深圳三个熊孩子五分钟划伤54辆车 3、2017年熊孩子狂砸共享单车 4、2014年熊孩子嫌施工队在外作业太吵,隔断保险绳,出动消防才将人救下 当事件发生的时候,家长们无一例外求情说:“他还是个孩子”、“他还小,还不懂事”、“小孩子知道什么呀,原谅一下吧”。面对这样的家长,只能说,难怪孩子没有共情,会出现这些问题。 其实无论孩子多大,规则意识都应该有。早教并不是只教会孩子琴棋书画,而是在早期,孩子还不懂得规则的时候,大人要给他们一个范围,虽然他们不懂,但是知道这个范围以外是不能碰的,因为不安全,这时候的规则是为了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比如烫、电、水、陌生人、车等等; 然后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除了身体器质以外,还应该正确地知道自己的情绪:开心、愤怒、悲伤、幸福……孩子有的所有情绪,别人也有,这些除了需要认知还需要共情,因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在生命面前都是宝贝,无论他是谁; 当孩子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他们应该明白的规则就更多一些,而了解规则的过程其实也是安全感建立的过程,因为不需要他们去试探。孩子们都是有欲望的,在欲望增加的时候,自控能力又没有提升,这时候,监护人如果不告知规则,孩子就会自己去试探。这个过程是未知的,是心虚的、也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这个过程中,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是缺失的。 这时候就会出现上文的各种熊孩子行为。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少年时期出现各种令人头疼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请在他们的童年时期,让他们开始明白,规则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世界也不是围着孩子你一个人转的。 克制训练与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其实并不矛盾 克制训练是李玫瑾教授提出来的:“三次拒绝,一次满足,或者延迟满足”。克制训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因为在这个多变的 社会 生活,有太多诱惑了,并不是每一种物品,你喜欢、你想,你就能得到的。所以从小需要一定的自控能力及延迟满足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说:“好吃的忍住三天不吃,留够三天,那么就能获得三份,如果吃了,那就没了。”这种训练方式虽然很好,很实用,但是更适合有一定认知能力及意志力的孩子,他们必须要理解时间单位,三天或者三个小时,而不是不断地问你:“妈妈,时间到了吗?可以了吗?” 然后还需要一定的等待能力,等待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孩子想要的 美食 、画笔、手机等放在桌面,认真听训练者给出的指令,可能是“1、2、3”,也可以是约定好的某种水果,听到了才能拿取。这是最简单的方式,针对的是低龄儿童。略大的孩子就可以把时间延长、难度增大,目的都是需要孩子能够等待、可以做到延迟满足。 其实这方面部分成人也会有缺失,比如看到漂亮的衣服就一定要买、看到喜欢的包不惜贷款也要买的人这一方面在小时候,是被忽略的,大人都会说:“这孩子性急。”其实是等待的能力没有跟上来。 所以,对于部分孩子,这个是需要训练的,低龄有低龄的方法;高龄有高龄的策略,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方式。 那“充分满足孩子”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读者会觉得专家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如果是断章取义,肯定是矛盾的。“充分满足孩子”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每个孩子从出生都有“上帝”情节,在出生的前三个月,是需要完完全全从食物、精神、得到充分满足的。对于低龄所以儿童不需要过于限制他们的饮食和活动(合适范围内)。 年龄段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充分满足。这个满足的并不是“物化”孩子,而包括精神上的、时间上的, 情感 上的满足。孩子的呼叫,你要回应;孩子的述求,你要回复;孩子的愿望,你要落实。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物质的满足是指:不要通过人为制造匮乏,导致孩子对某种物质产生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包括精神上的给予。比如,从来不给孩子吃糖,某一天从别的渠道知道了糖,他会强烈的渴望。其实家长没必要如临大敌,喜欢,就给他摆在那里,然后给他定下规则。可以吃,但是有个度,不能超过范围。你能控制自己,糖在这里;不能控制自己,我拿走了。 物质上,一定规则内的无条件满足孩子;精神上同样无条件给予满足。这里说的无条件满足请不要曲解为富养孩子,是低龄段一定规则内的无条件满足。低龄段孩子的需求是不高的,无非吃喝玩乐;也是不需要讲究品牌的,那是家长的问题。真正的核心在于吃喝,他需要了,在适宜范围内是自由的,玩乐和爱的需求是要绝对满足的。 每个人都有一种错觉,容易得到的都是不会珍惜的,反而是你堵着不让靠近、不让接触、不让碰的,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神秘感,更加的渴望。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泄,而不是堵。 用糖做比喻,并不是只适用于糖,包括孩子渴望的其他物品,比如动画片、手机……重点不是这个东西,重点是他对物的理解和他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很多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的原因,规则说清楚、原因说清楚,他们能理解。而且他们还应该知道,有些东西够一够是能得到的;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碰触的;父母及家人的爱是无条件给予的。 熊孩子的行为问题 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或者一堆熊家长。他们给了孩子错觉,“唯我独尊”、“世界我最大。”孩子在小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画什么颜色,他就呈现给你什么样子。 孩子通过哭闹得到了甜头,以后他就会认为“这是方法”,做家长的应该清楚的告诉孩子“不”。通过家长温柔而坚定的训练,3岁以后的孩子其实就能明白,任性是达不到主观任意目的的。如果家长不忍心拒绝孩子,不会说“不”,只需要1——2次正向强化,孩子的任性性格就会养成。这个 社会 并不青睐任性的人,以后吃的大亏几乎都是家长兜不住的。 对于熊孩子的各种行为,妨碍别人、伤害自己那就是不对的,家长应该有明确的拒绝态度。这种时候就不适用于“无条件满足孩子”,而是需要“克制训练”、规则练习。孩子们需要明白“不能用主观任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度的、有标准的,是需要被主流 社会 认可的。 孩子可以有述求、可以反驳、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无论以成人标准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孩子的表达方式是否合理、文明、适度,虽然他们是孩子,但是他们不是傻子。监护人说清楚了,他们是能够明白、并且做好的。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他们背后的潜力是无穷的! 孩子都是一面光滑的镜子,他们看到了什么,就能照出来什么!

344 评论

iamYolandaXYZ

最早知道李玫瑾老师,是她在视频号经常讲一些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等问题。看到这本《幽微的人性》,对老师的了解深入了好多,也深深倾佩她的博学和大爱。 她很专业。李玫瑾老师,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国内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深入研究发展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科学严谨地详细剖析许多个案,深受大家欢迎。 她也曾深受网上风波的困扰。她对2004年大学生马某某案,2011年高校药某某案等犯罪心理解析时,没达到初衷,反而招来一浪高似一浪的网上风波,甚至自家祖宗屡被扰安。她大学学哲学,帮助她有定力面对这些困扰。2013年凤凰卫视邀请她上节目,睿智的窦文涛给她机会把话说完,把专业的知识向观众展现出来,公众对她的议论风向也开始变化。 她很大爱。关注留守儿童,关爱青少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2004年起,开展了一系列公益讲座,研究并完成《心理抚养》一书,关心青少年、家庭命运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讲到人一定要保持善良,实际上也出现多次因善良关键时刻救命的现象。将人在面对大自然时一定要心存敬畏。“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128 评论

相关问答

  • 秋瑾研究哪个学报

    一、早期妇女报刊(1898~1918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上海诞生。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出版的妇女报

    螃蟹横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新能源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我整理了浅谈新能源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论新能源发电技术 摘要:本文从全球能源的现状,介绍了中国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发

    贝贝克20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心脏神经组织最新研究进展论文

    1.急求 不要喝酒吸烟,少吃一些辛辣 *** 的食物,和脂肪过高的食物,少生气。 心脏病是我国的第二号杀手,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健康饮食是预防心脏病的一个重

    shmilyflyi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论文

    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研究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弄清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探讨解决当代教育心理学现存问题的有效策略,是教育心理学发展演进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

    奶油花生AA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心理发展研究设计论文

    大学生发展阶段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提出大学生发展可分为三阶段五层次,并分析了各阶段(层次)的主要心理特点厦其相应的教育时策。对高校遵循大学生内在

    夏天的风kik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