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29

snowangeltan
首页 > 期刊论文 > 人类学学报东亚起源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韵子39

已采纳

人类是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因现今考古学的发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学已经有大部分进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现今生物学的发现,发现了遗传基因DNA是进化的,证实了类中性进化论的真实性。扩展资料:对于人类的未来,人们有不同的观点。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了一种令人惊异的趋势:不同大陆上的人在基因上差别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相像。他们的另一重大发现是人类基因组中有7%的基因正在加速进化。犹他大学的亨利·哈彭丁指出,目前人类已经发生了很多基因进化,数量至少几百种甚至上千种。亨利·哈彭丁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1800个基因呈加速进化状态,这一数目占整个人类基因组的约7%。参考资料来源:

349 评论

shuixinggege

推荐你读一下<圣经>.

151 评论

麻麻是超人

分子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分子分析以及DNA遗传信息来分析人类起源、民族演化、古代社会文化结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在过去分子人类学还没有兴起的年代,研究历史探寻民族起源只能靠有限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大概推测,这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史料,是非常有限的,也未必是真实的。所以,分子人类学的兴起将大大打破这些局限,向人们揭示一个更真实更准确的历史,从而更加清晰地分析一个民族的起源。分子人类学用DNA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

273 评论

扭扭炒饭

我国鸟类化石研究起步虽晚,但进展比较快,如70年代以来,除对北京猿人产地、辽宁金牛山猿人产地、四川巫山猿人产地等更新世鸟类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外,还发现了山东山旺、江苏泗洪和云南录丰3个中新世鸟类群,接着又先后报道了河南、湖北、新疆等地区的始新世鸟类,特别是安徽潜山、陕西洛南古新世鸟类的研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84年首次报道发现于甘肃玉门早白垩世陆相沉积的甘肃鸟(Gansus),结束了我国中生代鸟类空白局面,打开了中国中生代鸟类研究的先河。甘肃鸟的公布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标本虽不全,但当时为始祖鸟之后最早的保存最好的鸟类化石,而且又是首次在陆相沉积地层发现的中生代鸟类,它形态的特殊性质一直是鸟类学家探讨的课题。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演变历程,从东非直立人(Homo ergaster)进化到早期智人(H. heidelbergensis, H. neanderthalensis),一直到约10万年前进化到晚期智人(H. sapiens sapiens),即今天的现代人类。 进化谱系可见图: 根据古生物学研究的成果,人类的祖先—森林古猿生活在1400万至800万年以前,而人类直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在400万至190万年以前。猿人生活在170万年至20万年前。这中间有两个空白期:从古猿到南猿之间空缺400万年,从南猿到猿人之间空缺20万年。 之所以化石目前还很缺乏,有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地质条件不适于保存化石等原因。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蛾会出现多种变异,如有的触角短些、有的足长些、有的体色深些等。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到了20世纪中期,生物学家们发现,黑色型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类型,这时其他方面的变异仍然存在。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这种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浅色的桦尺蛾栖息在上面不容易被鸟类发现(如图),因此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也就很高。后来,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这种情况下,浅色型个体容易被鸟类捕食,而黑色型的个体由于具有了保护色而容易生存下来(如图)。这样,在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浅色型个体数减少,s基因的频率也随着降低;而黑色型的个体数增多,S基因的频率随着增高。经过许多代以后,黑色型个体就成了常见类型,S基因的频率也达到了95%以上。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除了自然选择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例如,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的频率为2%,如果这个种群有50万个个体,含这种基因的个体就有1万个。如果这个种群只有50个个体,那么就只有1个个体具有这种基因。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由于这个个体偶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而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这种现象叫做遗传漂变。一般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显著。又如,在一个种群中,如果含有A基因的个体比含有a基因的个体更多地迁移到另一个地区,那么,这个种群中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见,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虽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那么,什么是物种,新的物种是怎样形成的呢?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这就是说,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隔离 在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往往还要有隔离的存在。隔离就是将一个种群分隔成许多个小种群,使彼此之间不能交配,这样,不同的种群就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才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物种。隔离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指分布在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分别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两个地区之间的辽阔地带就起到了地理隔离的作用。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如图),成为两个不同的虎亚种。 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的形式很多。如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植物因开花季节、花的形态不同,而造成的不能交配都是生殖隔离。有些生物虽然能够交配,但胚胎在发育的早期就会死去,或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殖能力,如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骡就是这样,这些也是生殖隔离。这就是说,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物种的形成 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例如,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地雀(如图)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群岛上。各个岛上的地雀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的种群就可能会出现

287 评论

ddungmickey

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多处人类化石的新发现以及有关人类进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技术手段的飞速进步,使得古人类学得到了重要的发展。纵观当前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其中包含着3大热点,即人类何时何地从古猿变来、何种人类何时走出人类摇篮以及关于解剖学上现代的智人只起源于非洲抑或起源于多个地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人类社会发展到目前高度文明的阶段,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自身的起源及发展情况,所以,人类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现代人的直系祖先的诞生与进化的过程更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在世界各地,自直立人以来各演化阶段的化石资料相对而言比较丰富,这也给我们研究现代人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人类自其祖先诞生后所经历的发展历程的探明是20世纪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在人类的进化发展历程中,从距今700万年前以两足直立行走的物种出现为标志的人科的起源,到其后该物种经过适应辐射在大约300~ 200万年间进化出大脑容积相对较大的新物种,以至后来人属动物的出现,具有语言、意识、艺术想象力和技术革新的现代人的起源,这是大多数学者公认存在于人类史前时代的4个关键性阶段。目前关于现代人的起源时间、地点及环境背景的理论主要有两种:“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连续演化说”。非洲起源说(Out-of-Africa Theory)“非洲起源说”也称单一地区起源说或替代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被称作“夏娃假说”,最早由Protsch和Howells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80年代以后由于Johnson等 。 和Cann等 对各大洲现代人mtDNA序列的研究而得以盛行,之后得到许多考古学家、遗传学家及分子生物学家研究结果的证实。支持该学说的研究者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不是由当地的古人类直接进化而来,而是来源于10---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共同祖先,该祖先其后向其他大洲扩散并先后替代了当地的古人类。Templeton 9_更是通过对最近几年有代表性的几例由现代人mtDNA、Y染色体的SRY及YAP区DNA序列、X连锁基因(Xq13.3、PDHA1)及常染色体控制区基因(MX1、EDN、ECP、MC1R和MS205)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统计学分析认为,非洲人对现代人类基因组的贡献是通过至少两次向世界其他地区的领域扩张而完成的(Out of Africa again and again.)。除了以Stringer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根据在非洲和西亚地区发掘的有关体质人类学的化石记录提供的依据外,刘武等通过对中国与非洲近代一现代人某些颅骨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也暗示了在一定程度上其支持东亚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总体而言,非洲起源说的大量证据都来自分子人类学。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及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构建表明,尽管世界上不同人种在形态解剖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在基因水平上的相似程度却非常惊人,说明现代人类有共同的祖先。1987年,Cann等对147名居住在各大洲的现代妇女胎盘mtDNA的分析结果,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对mtDNAD一环区的分析发现现代非洲人群比其它大洲人群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说明现代非洲人是一个相对古老的群体,比其他人群拥有更长的积累线粒体 遗传变异的时期;二是利用其mt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显示出非洲人位于树的根部,所分析人群构成了两大分支,一支仅包括非洲人群,另一支则由非洲人和其他人群共同组成,进一步说明了世界其他大洲的现代人起源于非洲。2000年Ovchinnik—OV等 报告了对北高加索地区Mezmaiskaya山洞的尼安德特人小儿肋骨古DNA的研究结果,并与Krings等L3 在1997年所报告的德国Feldhofer洞的尼安德特人古DNA的研究做了比较,估计这两处相距2500km的尼安德特人mt DNA最近的共同祖先生活在15.1—35.2万年前,而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mtDNA分离的时间估计在距今36.5~85.3万年前,说明现代人的mtDNA不可能通过遗传得到尼安德特人的mtDNA序列。最近,Caramelli等L3 对24,000年前解剖学上的现代欧洲人线粒体高变控制区DNA的研究发现,其序列分异度仍处在现代人线粒体序列变异程度范围之内,但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的同源序列有着显著区别,也说明尼安德特人对现代人的基因组没有贡献,从另一方面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佐证。目前,“非洲起源说”在西方已成为现代人起源的主流观点,但是仍有不少反对意见。反对“非洲起源说”的理由主要来自以下几点:一是对Cann等用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科学性产生质疑。其二,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在研究和探讨生物起源和进化问题时,不能过分相信和依赖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证据,特别是当这些证据与已经确定的化石记录相矛盾的时候,对该类证据的分析更是要谨慎。众所周知,作为生物体遗传物质存在形式的DNA链,只是由A、T、G、04种碱基以多种组合方式排列而成,组成成分的相对单一使得即使是在亲缘关系上毫不相干的两个物种(如人和水仙花)的遗传信息都会有超过25%的相似性;另外,由于三联体密码的简并性,在遗传信息由信使RNA翻译形成蛋白质时,会进一步缩小物种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这样就难以根据现代人不同人种之间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不超过O.1%就简单地得出我们拥有共同祖先的结论。其三,近年来很多学者对线粒体在生物中的遗传方式及利用tDNA研究人类起源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L3 。非洲起源说的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对mtDNA在非洲人群中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mtDNA严格的母系遗传特征之上,将人类mtDNA的碱基变化归结为线粒体高变控制区的基因突变而非精卵细胞结合时的染色体同源重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mtDNA提取物具有同源重组活性L3引。如果父系的mtDNA在受精过程中没有被全部降解而有少量掺入到卵细胞的线粒体中,势必会增加mtDNA重组的可能,建立在线粒体母系遗传及无重组特征上的所有理论包括分子钟假说和“线粒体夏娃”理论等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另外,随着近年来对mtDNA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在真核细胞中存在着假基因形式的mtDNA核拷贝[39,40],这些存在于核中的mtDNA相似序列,相对mtDNA序列有更多的突变位点,但在提取mtDNA后的PCR实验中,同样可以由通用引物扩增,甚至比原mtDNA序列更容易与通用引物结合而被优先扩增,如果在实验中不对所扩增的mtD—NA的来源加以区分,由此序列得出的线粒体高变控制区序列分异度的分析结果就可能缺乏可靠性。 多地区连续演化说(Theory of MultiregionalEvolution)在Cann等1987年在分子水平上明确提出非洲起源说之前,于1984年美国学者Wolpof、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吴新智等L41]就根据来自东亚地区的化石证据提出了多地区连续演化学说,并在与其他假说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加以丰富。该学说认为,现代人种由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的早期智人以至距今100万年前的直立人连续演化而来,当今世界各人类群体DNA水平的高度一致性和体质特征的多样性是基因交流和选择性适应相互平衡的结果。连续进化使得现代四大人种保持各自的特色,易于识别;基因交流使得各地区人类在进化一百多万年后仍能保持在一个物种内,这两方面力量的矛盾和辩证统一贯穿于现代人形成的过程中,造成今天的人类分布格局。由于各地区古环境不同,各地区现代人的进化模式也是多样的,譬如在东亚是连续进化为主,杂交为辅;而欧洲则可能以杂交和替代为主,连续为辅。提倡现代人多地区起源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对各地发现的人类化石记录的体质人类学分析及化石定年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也有少数分子人类学家从分子水平论证了该假说的合理性。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史前考古大国,现已经发现人类化石地点7O处,这些已经发现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无法支持“夏娃假说”。吴新智将多地区连续演化说中涉及中国的部分扩展开来,通过研究我国古人类与境外人群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假说,即“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假说,主张中国古人类以连续进化为主,但在更新世中国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与其他地区人群有少量的杂交 。从已发现的一些头、门牙等材料的形态特征上来看,它们覆盖了自直立人以来从北京猿人到现代华北人的各演化阶段,这些共同特征和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的镶嵌进化过程说明东亚地区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联系,中国古人类进化过程是连续的;而对于已经发现的中国少量人类化石中有个别与中国人类化石主流形态特征不融洽却与欧洲古人类大多共同具有者相符合的特征的现象,吴新智建议这是东西方基因交流的证据。Hawks等[4。 用差异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古澳大利亚人和其可能的祖先的体质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否认了该地区的古人类被非洲人完全取代的假设;Adcock等[4 ]对澳大利亚人mtDNA的研究从分子水平证实了Hawks的结论。在人类遗址的年代研究方面,由于常规¨c定年法在30ka以外有限的可信度,造成很多遗址的年代被低估。过去十余年时间里,现代物理学中的定年技术如热释光(thermolum inescence,TL)和电子回旋共振(elec.tron spine resonance,ESR)等方法有了迅速发展并在人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重新确定了一些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人类化石发掘地点的年代数据,为多地区连续演化说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证据。沈冠军、王颁等[45]在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柳江人类遗址运用热电离质谱(TIMs)铀系定年,结果表明该化石距今至少6.8万年,更可能已经11.1.13.9万年甚至15.3万年,远远大于用传统的¨c法定出的4万年。在6.8万年和1 1.1.13.9万年甚至万年两个年代数据中,后者毫无疑问否定了非洲人10万年前迁入亚洲地区取代当地古人类的假设,即便是前者,也对非洲人迁入亚洲并在短期内取代当地亚洲人的速率产生了疑问。另外,Xiong等_4 在对人类DNA的分析中发现了两种极为少见的核苷酸晶型结构,其与普通晶型分子的区别在于由少数几个碱基的差异形成了少有的遗传突变因子,由这一遗传突变因子可追溯到其1.5~aB.P的祖先,而研究证明该祖先显然不是非洲人而是蒙古人或高加索人。除了大量支持单一地区起源说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据,反对多地区连续演化说的学者还认为,长期处于地理隔离状态的早期人类生活在大不相同的生存环境中,却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平行演化而成为无论在身体解剖学特征还是智力水平都相差无几的现代人是不可能的,尽管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模式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一问题,但该模式本身还有待得到分子方面的证据加以证实。另外,对支持多地区连续演化说的化石形态学上的连续进化特征,Lahr等通过论证分析认为这些特征并没有地区特异性,不能作为地区分类的标准,而某些在多个地区有高出现率的特征是一种共祖裔特征leisimorphiccharacters),不具备种系分类价值。也就是说,对于相同的研究对象,非洲起源说的支持者对其定义标准、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等方面有着和多地区连续演化说学者完全不同的解释。二十多年来,关于现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连续演化说”一直处在激烈的争论中,尽管它们对现代人起源和进化的观点和解释各不相同,但是两者的“所有现代人在亲缘关系上都极其相近”这一立论基础是一致的。作者认为,用来解释现代人起源和进化的理论,没有绝然的正误之分,只存在合理性的差异。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历史无法重演,我们只能在发掘更多有价值的人类遗体和遗迹化石和收集更丰富的现代人的形态学及遗传学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现代实验分析技术开展跨时空对比研究,以推论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随着研究群体的日益扩大和实验技能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分子人类学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其相关理论和方法无疑会为科学解释现代人的起源问题提供更精细准确的参考尺度。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物理学手段,还是利用已发掘的化石证据,在进行分子人类学研究时,除了要反复论证取得的实验或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还要对研究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努力寻求传统人类学和分子生物学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避免用局部的数据和结果对全面情况做出过多的推测。综合细致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系统科学地应用开发多种现代技术,人类学界将来必然会对现代人的起源和进化这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追寻到我们现代人真正的“根”参考文献[1] Sarich V M.Appendix:Retrospective on hominoid macromolecu.lar systematics.In:New Interpretations of Ape and Human An—cestry(Ciochon R L and Corruccinj eds).New York: PIenum Press,[2] Reichert E T,Brown A P.The crystallography of hemoglobins.Proc Soc Exp Biof Med,1907,5:66—68.[3] Nuttall G H F.Blood Immunjty and Blood Relationship;A Demon—stration of Certain Blood-relationships Amongst Animals byMeans of the Precipitin Test for Blood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04.[4] Bailey W J,Hayasaka K,Skinner C G,Kehoe S,Sieu L C,Slight—om J,Goodman M.Reexamination of the African hominoid tri—cho tomy with additional sequences frOm the primate Beta-globingene Cluster.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1992,1:97~ 135.[5] Sarich V M,Wilson A C Immunological time scale for hominid e—volution.Science,1967,158:1200— 1203.[6] Wildman D E,Uddin M,Liu Guozhen,Grossman L I,Goodman M.Implica tions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shaping 99.4% nonsynony—mOLlS DNA identity between humans and chimpanzees:Enlarginggenus Homo.Proc Nat/Acad Sci USA,2003,100(12):7181—7188.[7] Nielsen.Marsh C M,Ostrom P H,Gandhi H,Shapiro B,Cooper A,Hauschka P V,Collins M J.Sequence preservation of osteoclcinprotein and mitochondrial DNA in bison bones older than 55 kaGeology,2002,30(12):1099 1102[8] Nass M M K,Nass S.Intra mitrochondrial fibers with DNA charac.teristios .J Celf日『of,1963,19:593—61 1[9] Anderson S,Bankier A T,Barrell B G,de Bruiin M H,Coulson AR,Drouin J,Epe ron I C,Nierlich D P,Roe B A,Sanger F,SchreierP H,Smith A J.Staden R and Young I G Sequence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genome.Nature,1981,290(4):457— 465.[10]Cummins J.Mitochondrial DNA and the Y chromosome:parallelsand paradoxs.Reproduction Fe,tfffty and Development.200 1.13:533 542.[11]Cann R L,Stoneking M,Wilson c 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Evolution.№ ture,1987,325(1):31—36[12]Rozan S,Skaletsky H,Marszalek J D,Minx P J,Cordum H S,Waterston R H,Wilson R K,Page D C.Abundant gene conver—sion between arms of palindromes jn human and ape Y chromo—so mes.Nature,2003,423:873— 876.[13]Underhill P A,Jin L,Zemans R,Oefner P J,Cavalli.Sforza L L.Apre-Columbian human Y chromos ome-spe cific C to T transitionand jt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evolution Proc Nat/Acad SciUSA,1996,93(1):196—200.[14]Taiima A,Pan I H,Fucharoen s,Matsuo M,Tokunaga K,Juii T,Hayami M,Omoto K,Horai S.Three maior lineages of Asian Ychromosomes:implications for the peopling of east and southeastAsia.Human Genetics,2002,110(1):80— 88.[15]Capelli C,Redhead N,Abernethy J K,Gratrix F,Wilson J F。MoenT,Hervig T,Richards M,Stumpf M P,Underhill P A,Bradshaw P,Shaha A,Tho mas M G,Bradman N,Goldstein D B.A Y chromo—some ce nsus of the British Isles.Curran t Biology,2003,13:979— 984.[16]Hunan Medical College.Study of an ancient cadaver in Mawang—dui tomb No.1 of the Han Dynasty in Changsha.Beijing:AncientMemorial Pres .1980,184— 187.湖南医学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84—187.[17] P&~bo S.Preservation of DNA in ancient Egyptian mummies JArchQeo/.Sci,1985,12:411—417.[18] P~i~bo S Molecular cloning of ancient Egyptian mummy DNANature,1985,314:644—645.[19]Wodward S R,Weyand N J,Bunnell M DNA sequence from cre—taceous pe riod bone fragments.Science,1994,266: 1229—1232[20]Handt O,Richards M,Trommsdorf M,Kliger C,Simanainen J,Georgiev O,Bauer K,Stone A,Hedges R,Schafner W.UtermannG,Sykes B,and P~Abo S Molecular ge netic analyse s of the ty—rolean ice man.Science ,1994,264:1775— 1778[21]Wang L,Oota H,Saitou N,Jin F,Matsushita T,and Ueda S Ge—netic structure of a 2500一year—old human population in China and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s.Mol Biol Evo/,2000,17(9):1396—1400[22] CAI Shen-He,YANG Huan-Ming Emerging field of ancient DNAstudy Hereditas(Bering),2000,22(1):41—46.蔡胜和,杨焕明.方兴未艾的古代DNA的研究遗传,2000,22(1):41—46.[23] QIAN Ya—Ping,CHU Zheng-Tao,CHU Jia—You Origin and migra—tion of mode rn humans:Evide nce of maternal heredit Hereclitas(Beijing),2000,22(4):255—258钱亚屏,初正韬,褚嘉丰占.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迁移:来自母性遗传的证据.遗传,2000,22(4):255—258.[24]Yang S J,Lai X L,Tang X H,Sheng G L Experimental techniquesfor ancient DNA research.Hereditas(Beijing),2002.24(50):551—554.杨淑娟,赖旭龙,唐先华,盛桂莲.古代DNA实验技术遗传,2002,24(5):551— 554.[25]Wu X Z.A brief review of the study on human origins and thepros pe ct of the paleoanthropology in China Advance in EarthScience s,2001,16(5):629 633.吴新智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629 633[26]Protsch R.The absolute dating of upper Pleistocene sub—Saharanfossil hominids and the ir place in human evolution J HumanEvol,1975,4:279— 322.[27]Howells W W.Explaining modern human evolutionists versus mi—grations.J Hum Evo/,1976,5:477~496[28]Johnson M J,Wallace D C,Ferris S D,Rattazzi M C.Cavalli.Sforza L L.Radiation of human mitocho ndrial DNA types analyzedby restriction enclonuclease cleavage patternsu『ar Evalution,1983,19:255~271.[29]Templeton A R.Out of Africa again and again(3):45~51.NGture,2002,416[30]Stringer C B,Andrews P.Genetic and fossil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modern humans.Science,1988,239:1263~ 1268.[31]Liu W,Mbua E,Wu X J,Zheng Y Y.The comparisons of cranialfeatures between Chinese and African ha Iocene humans,and the irimplica tions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2003,22(2):89~104.刘武,Mbua E,吴秀杰,张营运.中国与非洲近代.现代人类某些颅骨特征的对比及其意义—— 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二.人类学学报,2003,22(2):89~104[32]Ovchinnikov I V,G6therstr6m A,Romanova G P,Kharitonov VM,Liden K,Goodwin W .Molecular analysis of Neanderthal DNAfrOm the northern Cauca sus.Nature,2000,404(6777):490~493.[33]Krings M,Stone A,Schmitz R W,Krainitzki H,Stoneking M andPaabo S.Neande rthal DNA sequences and the origin of mode rnhumans.Cell,1997,90(1):19.30[34]Caramelli D,Lalueza-Fox C,Vernesi C,Lari M,Casoli A,Malleg—ni F,Moggi-Cecchi J,Chiarelli B,Dupanloup I。Bertranpetit J,Barbujani G,Bertorelle G.Evidence for a genetic discontinuitybetwe n Neande rtals and 24,000·year-old anatomically mode rnEuropeans.ProcNa t/Aou dSciuSA,2003,100:6593.6597[35]Eyre.Walker A,Smith N H,Smith J M.Can mitochondrial clockske p time? Proc疗Sea land日,1999,266:477.[36]Arctander P Mitochondrial recombination?Science,1 999,284:2090~ 2091.[37] Hagelberg E,Goldman N,Lib P,Whelan,S,Schiefenhvel W,Clegg J B,Bowden D K.Evide nce for mitochon drial DNA recom.bination in a human population of island Melanesia.Proc疗Scoland日,1999,266:485~492.[38]Thyagarajan B,Padua R A,Campell C.Mammalian mitochondrialpossess homologous DNA recombination activity.J Biol Chem ,1996,271:27536~ 27543.[39]Niu Y D,Li M,Wei F W,Feng Z J Reliability of mtDNA as molecularmarker and its perspective Hereditas(Beijing)。2001,23(6):593~598.牛屹东,李明,魏辅文,冯祚建.线粒体DNA用作分子标记的可靠性和研究前景.遗传,2001,23(6):593~598.[40]Zullo S,Sieu L C,Slightom J L,Hadler H I,Eisenstadt J M Mito·chondrial D-loop sequence s are integrated in the rat nuclear gename.J Mo1日『oJ,1991,221:1223~ 1235[41]Wolpof M H,Wu X Z,Thorne A G Modern Homo sapiens ori·gins;A general the ory of mominid evolution involving the fos ilevide nce frOm east Asia.In:The Origins of Mode rn Humans,AWorld Survey of the Fossil Evidence (Smith F H and Spence r Fed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4,411~483.[42]WU Xin.Zhi The evolution of humankind in China Acta Anthropo.1ogica Sinice ,1990,9(4):312~ 321.吴新智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人类学学报,1990,9(4):312~321.[43]Hawks J D,Oh S,Hunley K,Le S H and Wolpof M.An Austria·sian test of the rece nt Africa n origin the ory using the W LH·50 calvarium.Journal ofHuman Evolution ,2000,39:1~ 22.[44]Adcock G J,Dennis E S,Easteal S,Huttley G A,Jermiin L S,Peacock W J,Thorne A.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in ancientAustralians:Implications for mode rn human orgins.Proc Na t/Aou d Sci USA,2001,98:537~542.[45]Shen G J,Wang W,Wang O,Zhao J X,Collerson K,Zhou C L,Tobias P V.U-series dating of Liujiang hominid site in Guangxi,Southern China.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2002,43:817~829.[46]Xiong X,Li W,Posner I,Yamamura T,Yamamoto A,Gotto A MNo severe bottlene cking during human evolution:Evide nce frOmtwo apolipoprotein C-II deficiency alleles.American Jo urnal ofHuman Genetics,1991,48:383~389[47]Lahr M M.The multiregional model of modern human origins:areassessment of its morpho logical basis.J Hum Evol,1994,26(1):23~56.

219 评论

阿满思密达

人类起源与进化经历4个阶段:根据世界各地(主要是非、亚、欧三大洲)所发现的大量骨骼化石,特别是在东非峡谷地层中所发掘出来的古代猿类的化石,人类学家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大约1500万年以前,腊玛古猿从热带森林走向热带草原之后,便开始播下了人类进化的种子,这就是非亚两洲早期人类的祖先。但不知为什么,到大约800万年之前,他们便逐渐销声匿迹了。(1)南方古猿阶段(前人阶段)南方古猿化石最早是1924年在南非北开普省汤恩附近发现的,化石是一个小孩的头骨的部分连着整个脑子的天然模子。达特(R. Dart)教授进行研究,于1925年发表文章,认为它是真正的猿和人之间的类型,是人和猿之间的“缺环”,定名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可是它究竟是人还是猿,引起了人类学界激烈的争论,因为当时人类学界一般都认为大的脑子才是人的标志。以后在非洲发现了更多这类化石,60年代以后,人类学界逐渐一致肯定它是人类进化系统上最初阶段的化石。南方古猿化石最早的是距今400多万。在进化历史的早期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树上度过的,但已经会直立行走。身体不高,但用两腿直立时大约,体重约23kg。仍然保留着很大的向前突出的颌部和朝后倾斜的前额,但生活行为上已经开始变化。晚期的南方古猿已经成为经常的食肉者。这类化石可分为两种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下一阶段的能人,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前灭绝了。(2)能人阶段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陆续发现的,最早的年代是距今240万年,分类上归入人属能人种(Homohabilis),脑扩大,开始能用石块制造工具(石器)。制造工具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的猿类都只能称作类人猿,在这之后的人类可以称作原始人。(3)直立人阶段(又称猿人)大约130万年前,直立人开始在地球上出现。他们最显著的适应性变化,能够在气候较冷的欧亚两洲的中纬度地区生存和繁衍,这是因为他们学会了用火,用于取暖,并烧熟食物。他们还知道穿兽皮以保暖。这就使人类的文化又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生理构造上也继续进化,特别是用于思维的前脑的大小和组织进化得更快,以致使人类头部的形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颔部相应的愈来愈小,面部特征改变。真正成为人类标志是文化上的一天比一天更快的进步。直立人化石最早从19世纪末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爪哇猿人开始,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从本世纪20年代后期起,在我国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从而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进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还带有不少类似猿的性状,所以俗称猿人,但他们已在人类的进化系统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已是人类发展第三阶段的人类,与古猿和现代猿有着本质的区别。直立人化石已在亚、非、欧三洲发现。在非洲,最早的直立人化石距今170万。在亚洲和欧洲,最早直立人化石的年代还有争论,不能肯定,因而一般认为直立人是起源于非洲,然后分布到亚洲和欧洲的,但最近报道,爪哇发现的猿人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80年前,早于非洲的猿人。由于年代测定的不稳定,目前还难于作出定论。直立人中年代较晚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中最晚的是距今40万年。我国的周口店、元谋人、蓝田人、湖北郧县、安徽和县、南京汤山(4)智人阶段:分早期智人(又称古人)与晚期智人(又称新人)两个阶段。到大约30万年以前,直立人渐渐被后发展起来的智人所代替。从早期智人留下的遗骸化石来看,年代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25万年以前。智人能够抵御最早期的酷寒,可以猜测,他们可能已经扩展到相当靠北的地区。智人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晚期智人从距今十多万前开始,其解剖结构已和现代人相似,因此又称解剖上的现代人。

122 评论

心泊-李伟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其出现年代少於400万~300万年, 这个物种脑容量很小, 雄性明显远比雌性为大, 被称为"露西"(Lucy)的年轻雌性南方古猿骸骨於1974年在依索比亚出土, 由於骨骼较为完整, 使人能确立古猿的行走形式: 以足直立, 步履蹒跚, 科学家从肩胛骨及臂骨分析发现: 南方古猿仍保持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的特徵 。之后发现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据推测: 身高为145厘米, 雄性平均体重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脑容量为现代人的三分之一。 粗壮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 已有臼齿的产生, 它们开始以硬质及多且纤维的植物为食。它们已经有明显的社会关系, 能制造及使用简单工具, 最早的石器出现於250万年前, 工具亦有明显的分化, 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边器, 此外, 还在古猿遗址中发现兽骨与角器等。在屏障东部成功进化的大量粗壮型南方古猿最终不敌天然的灾害: 300万年前突然爆发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东非大裂谷的火场中, 这是人类进代历史上一场大浩劫。 鲍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为称东非人, 被认为是粗壮南方古猿的地理变异种。 纤细型南方古猿最接近人属(Homo)的古猿, 生活於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以采集植物的块茎和野果为食, 它们可能还会拾取死兽分吃尸肉, 为了保障足够的食物来源, 开始出现了狩猎, 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驴成为了猎杀的对象, 同时为了防止大型肉食动物的侵袭, 它们会有守望相助的义务, 它们经过一系列的自然适应,成功演变向人的发展方向 。距今350万~150万年前, 这种南方古猿以双足行走的稳健演化, 使它们成功地晋身为人类的原形。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种, 它为人属的最原始的成员, 脑容量为男: 700~800毫升,; 女500~600毫升, 可能已具语言能力。从他们的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器, 可以联想人类的祖先已经学会敲打石块制造石器及用石器迪敲击兽骨或宰割兽肉。从发掘场地得知: 能人曾与几种不同种类的南方古猿、甚至人属共存於同一场所中, 由於他们有各自的生活习性, 没有战斗的考古被发现, 甚至发现有能人与后代直立人共存的纪录。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全为直立人所取代, 成为人类的主流。 当直立人出现时, 人类史己经有漫长的岁月, 他们承继了其先驱的技能, 并加以改良, 那时候人类懂得用火, 也能象现代人般进行奔跑, 依照自己的心思制作石器, 从脑髗骨的结构可以确定他们有语言的能力, 从最丰富的北京直立人遗址中发现近10万件石器制品和用火痕迹, 以及百多种动物化石, 从烧骨而知他们已有熟食的习惯, 狩猎的结果使人类有肉食的倾向, 肉食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 大脑能摄取更多营养, 从而促进咦鞯男� , 更为有效地支配肢体的活动, 人类更为有效地战胜自然的灾害。 到了这时, 人类在动物界基本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 但是, 称霸地球的, 是他们的后裔 ~ 智人。 智人亦称古人, 最原始的智人为尼安德特人 (尼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 或 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 1856年最早发现於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的一个山洞而得名, 从头骨可以看到他们仍有很多原始的特徵: 眉脊发达, 前额较为倾斜, 枕部突出, 鼻部宽大, 颌骨前突等, 就脑容量而言, 有超越1300毫升的纪录, 甚至大於现代人, 其他骨骼和现代人已十分相似。尼人多在洞穴中发现, 伴以大量的精巧的石器制品、薄石片、骨针 、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等, 他们可能开始穴居或半穴居生活, 以火取暖和以火驱逐野兽, 能用兽皮制衣蔽体等, 尼人发明了葬仪, 年长的成员会将生活经验传授后代, 人类的文明开始萌起。 由於他们兴盛至衰落的漫长岁月, 始终使用固有工具而不思改进技术, 大约3万年前为晚期智人完全取代。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山东大学学报是abc几类期刊

    一般三类,五年一评。

    左左颜色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陇东学院学报数据库刊源

    我觉得被录取可能性不大,你看吧,最低录取线都高你的分数4分,你也可以考虑报外省的学校啊,你的成绩可以报一个好点的二本的。下面的是我在网上搜到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

    冬眠的羽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类学学报东亚起源

    人类是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

    snowangeltan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是好人吗

    科技 创新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如何突破?11月21日,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 科技 创新与国际合作”专题

    维尼yua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人类学学报外文

    这老师也太差了,连找参考文献都要学生弄,不知吃饭也叫学生代吃?

    追梦的风筝123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