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y幸福快降临
第一条为了奖励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调动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申报、评审、授予工作。第三条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下简称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三年评审一次,由市人民政府颁发,为本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励。第四条凡获奖成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者应用价值。在学术研究上有突破和创新,在学科建设上有开拓性建树;对本市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第五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授予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第六条成立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每届评审委员会由长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同有关部门协商提名组成,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评审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成员不得少于11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长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第七条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一)依据本条例的规定,制定或者修订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实施细则;(二)审批、选聘初审组和复审学科组成员,并指导、监督其工作。(三)最终审定获奖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奖励等级,并向社会公布获奖名单;(四)决定评奖工作的其它重大事项。第八条评审委员会授权有关社会科学社会团体、单位、系统组成若干初审组。初审组不得少于5人,其成员主要应当由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初审组组成人员名单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报评审委员会审批。初审组的职责是:对申报的成果进行初审,根据规定的额度评选出进入复审的成果。第九条评审委员会选聘有关专家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组成若干复审学科组。复审学科组不得少于7人,其成员主要应当由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复审学科组的职责是:复审经初审通过的成果,根据规定的额度向评审委员会提出获奖成果和奖励等级的建议。第十条凡符合下列范围之一的成果,可以申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本市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学术团体、政策研究单位、其它工作部门的集体或者个人在规定期间内公开出版或者发表的;(二)省直机关、驻长部队和军事院校及国家、省驻本市的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学术团体、其它工作部门及其它非本市的集体或者个人在规定期间内公开出版或者发表的研究长春历史和现实问题的;(三)在规定期间内被县级以上领导机关决策时采纳,并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符合上述申报范围的,其申报数量不受限制,但同一成果在评奖中不能多处申报。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成果,不得申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已经在相当于或者高于本条例奖励级别的评奖中获奖的;(二)著作权有争议尚未解决的;(三)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属于保密范围的;(四)大事记、概览、辑集的人物传略、统计资料、年鉴、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和工作汇报等。第十二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为下列四类:(一)著作类,包括专著、译著、编著、工具书、教材、古籍整理出版物、通俗读物、研究资料、地方志书;(二)论文类,包括论文、调查报告;(三)咨询成果类,包括论证报告、咨询报告、咨询方案;(四)社会科学方面的音像作品及电子出版物。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类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申报评奖的成果没有达到相应奖励标准的,该项奖励空缺。第十三条参加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的集体或者个人,依照下列规定申报:(一)市级各社会科学社会团体的成员可以直接向所在的社会科学社会团体申报;(二)本市非社会科学社会团体的,可以向评审委员会确定的有关单位(系统)申报;(三)非本市的可以直接向评审委员会申报。
灯神的精灵
陈亮 ,男, 汉族,四川省人,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1998);西南政法大学硕士(200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2008);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重庆市渝北区法院环保咨询专家,重庆市万州区法院环保咨询专家。【E-mail】:[学习经历]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在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在西南政法大学攻读经济法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民商法专业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2年7月至今在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任教2013年5月至今 应用法学院副院长[学术成果]论文1.《环境规制俘获的法律防范——美国经验及其启示》,《环球法律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第七期转载;2.《诉讼要件抑或本案要件——美国关于原告资格定性之争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清华法学》;3.《立案登记制下我国原告资格定性的应然选择》,《人民法院报》2015-6-24(理论版);4.《参考科学理论 完善环境执法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环境公益诉讼背景下我国传统原告适格规则的反思与重构》,《法律适用》.《重庆市环境民事司法的调查与思考》,《民商法论丛》(第54卷),法律出版社2014年1月7.《环境公益诉讼零受案率之反思》,《法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11期转载8.《环境政策一体化原则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完善——越南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术论坛》.《美国限制原告资格扩张的三种学说及其批判》,《法学杂志》,
韩建忠001
1.《“活私开公”:东亚志愿主义发展的新路径》,《南开学报》2013年第3期。2.《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区感”与“故乡情结”》,《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3.《“发展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其再定位》,《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2期。4.《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之痛——以社会原子化为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5.《“乡校撤并”与村落社会危机》,《社会科学报》2012-11-29日。6.《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第6期。7.《地域社会学: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以战后日本城乡“过密—过疏”问题研究为中心》 《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8.《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与社区自治关系刍议》《学海》2012年第3期。9.《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10.《“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11.《共生思想与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2.《回应时代危机的跨学科力作》,《吉林日报》2011-10-22。13.《老年群体与都市公共性构建》,《福建论坛》2011年第10期。14.《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浙江学刊》2011年第5期。15.《城市化与“村落终结”》,《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单位人”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H厂的个案考察》,《学术研究》 2011年第2期。16.《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17.《“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误区和盲点》,《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18.《东亚现代化的“特殊”与“一般”》,《东北亚论坛 》2011年第3期。19.《“内藩外夷”与“五族共和”》,《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20.《社会原子化:理论谱系及其问题表达》,《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21.《“单位社会”历史地位的再评价》,《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7期22.《本土情境下中国第三部门发展困境及道路选择》,《社会科学研究 》2010年第5期。23.《空间生产、资本接续与权力介入的实践逻辑——对东北C市马路劳工生存状态的调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24.《“单位社会”起源之社会思想寻踪》,《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25.《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的社会理论基础》,《河北学刊》2010年4期。26.《“新发展主义”的理论谱系及问题表达》,《福建论坛》2010年第10期。27.《“过密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以日本东京为例》,《江海学刊》2010年第2期。28.《16至19世纪中日“统治体制”变革思想之比较研究》,《史学集刊》2010年第5期。29.《中国社会后单位时代来临?》,《社会科学报》2010-08-26日。30.《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社会科学报》2010-02-04日。31.《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6期。32.《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33.《流动的公共性》,《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34.《学贯中西:重建社会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35.《江海学刊与社会学的学缘》,《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36.《社会学学科知识基础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9-22日。37.《走出畸形“科研中心观”》,《社会科学报 》2009-06-11日。38.《知识传统重建:社会学复兴的第一步》,《社会科学报》2009-02-12日。39.《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40.《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三十年》,《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41.《社会重建的真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42.《寻找中国社会的“自性”——梁启超“中国社会论”初探》,《江海学刊》2008年第3期。43.《中产阶层郊区化与城市公共文化的衰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第1期。44.《地域力与社会重建——以日本阪神淡路地震为例》,《福建论坛》2008年第8期。45.《“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46.《单位制度变迁与集体认同的重构》,《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47.《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48.《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49.《轿车文明对都市社会空间的重塑》,《思想战线》2007年2期。50.《社会学的人文属性与社会学研究》,《社会》2006年第2期。51.《20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过疏对策”与地域协调发展》,《当代亚太》2006年第10期。52.《注重社会基础秩序建设》,《吉林日报》2006-11-04日。53.《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第6期。54.《找回“丢失的传统”》,《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55.《中日现代化起点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第7期。56.《全球化、民族国家与东亚认同》,《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57.《19世纪中叶的中日近代世界秩序体认》,《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2期。58.《中外现代化比较研究的新趋向》,《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1期。59.《东亚危机论的再认识——以中日韩为中心》,《日本学论坛》2005年第6期。60.《重建社会管理体制》,《吉林日报》2005-11-26日。61.《“典型单位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社区发展的制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4期。62.《大学文科研究性教学中的考试问题》,《湖北招生考试 》2004-06-15日。63.《中国传统对外观念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史学集刊》2003年第1期。64.《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4期。65.《非西方化:东亚现代化研究的新取向》,《光明日报》2003-07-08日。66.《区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吉林区域文化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67.《从“甲午”到“庚子”——论晚清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67.《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一百年》,《世界历史》2001年第3期。68.《城市社区建设要选好“着力点”》,《光明日报》2001-01-15日。69.《中日早期现代化的比较》,《光明日报》2001-02-20日。70.《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区建设》,《中国社会报》2001-03-20日。71.《城市社区建设要选好“着力点”》,《中国社会报》2001-03-03日。72.《世纪交替与史学回应》,《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73.《中日近代世界观的形成与两国早期近代化的成败》,《日本研究》1996年第2期。74.《徐继畲研究的新收获》,《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75.《说“文化寻根”》,《华夏文化》,1995年第5期。76.《甲午战争与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77.《关于“孙黄并称”的历史思考》,《黄兴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专号)1994-10-01日。 78.《略论锁国闭关时代中日认识西方的情报系统》,《日本研究》1994年第3期。79.《戊戌维新派“腹地自立”维新方略初探》,《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80.《关于近代史开端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评两种东北近代史开端说》,《北方文物》1994年第4期。81.《西望白山云气渺,图们江水自悠悠——吴禄贞的延吉筹边生涯》,《文史知识》1994年第6期。82.《一个新领域:近代中国“前史”研究》,《学术研究》1994年第4期。83.《近代中日“开国”的历史比较》,《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84.《鸦片战争前后中日两国世界史地研究比较论》,《社会科学辑刊》1993-06-3085.《汪精卫早期历史三大疑点浅析》,《北华大学学报》1993第2期。86.《近代中日两国出使西洋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93年第3期。87.《东北亚史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10期。88.《武昌起义后列强中立政策历史影响新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89.《十六至十八世纪天主教在中日两国传播和禁绝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92年第2期。90.《中日两国对近代西方认识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1989年第2期。91.《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和汪精卫》,《社会科学战线》1986第4期。
科学与技术期刊是C刊。 《科学与技术》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研究项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科教育类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
王荫乔 王爱俭 张维 张元萍 孟生旺 高正平 孙森 安和祥 王淑敏 刘忠燕 唐以今 姚莉 任碧云 李素梅 王荫乔(点
需要。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需要写参考文献,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中国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类期刊。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
月刊。红旗杂志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红旗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写的中文期刊杂志。总期数《红旗杂志》三十一年完整 一套全544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