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3

leemary6401
首页 > 期刊论文 > 核酸研究论文接收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施兄帅呆了

已采纳

大家好,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2020年的影响因子为.

1

Cryo-EM structures of human A2ML1 elucidate the protease-inhibitory mechanism of the A2M family

人 A2ML1 的冷冻电镜结构阐明了 A2M 家族的蛋白酶抑制机制

A2ML1 是一种单体蛋白酶抑制剂,属于蛋白酶抑制剂和补体因子的 A2M 超家族。该研究中,作者研究了人类 A2ML1 的蛋白酶抑制机制,并确定了其天然和蛋白酶切割构象的结构。 A2ML1 的功能抑制单元是一种单体,它依赖于蛋白酶的共价结合(由 A2ML1 的硫酯介导)来实现抑制。与将蛋白酶捕获在由四个亚基形成的两个内室中的 A2M 四聚体相比,在蛋白酶切割的单体 A2ML1 中,无序区域围绕捕获的蛋白酶并可能阻止底物进入。在天然 A2ML1 中,诱饵区域穿过疏水通道,这表明诱饵区域切割对这种排列的破坏会触发广泛的构象变化,从而导致蛋白酶抑制。与补体 C3/C4 的结构比较表明,A2M 蛋白质超家族具有这种机制,可触发蛋白水解激活后发生的构象变化。

2

Origins of glycan selectivity in streptococcal Siglec-like adhesins suggest mechanisms of receptor adaptation

链球菌 Siglec 样粘附素中聚糖选择性的起源表明受体适应机制

细菌与宿主受体的结合是共生和发病机制的基础。 许多链球菌使用 Siglec 样结合区 (SLBR) 粘附在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质附着碳水化合物上。 识别的精确聚糖库可能决定生物体是否是严格的共生体而不是病原体。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驱动了受体选择性。 该研究中,作者使用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 SLBR,并确定了序列和结构高变的受体结合位点区域。 结果表明,这些区域使用嵌合发生和单个氨基酸取代来控制首选碳水化合物配体的身份。 作者进一步评估了首选配体的身份如何影响与人类唾液和血浆样品中糖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 由于点突变可以改变首选的人类受体,这些研究表明链球菌如何适应环境聚糖库的变化。

3

Computationally designed hyperactive Cas9 enzymes

计算设计的高活性 Cas9 酶

改变活细胞基因组的能力是了解基因如何影响生物体功能的关键,并且对于修改生命系统以达到有用的目的至关重要。 然而,这一目标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基因工程所涉及的技术挑战的限制。 基因编辑的最新进展绕过了其中一些挑战,但结果并不理想。 该研究中,作者使用 FuncLib 计算设计具有显着更高的不依赖于供体的编辑活性的 Cas9 酶。 作者使用与酵母细胞存活相关的遗传回路来量化 Cas9 活性并发现工程区域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 这些过度活跃的 Cas9 变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发挥作用,并将更大、更多样化的插入和缺失池引入目标基因组区域,为增强和扩展基于 CRISPR 的基因编辑的可能应用提供了工具。

4

Modular (de)construction of complex bacterial phenotypes by CRISPR/nCas9-assisted, multiplex cytidine base-editing

通过 CRISPR/nCas9 辅助、多重胞苷碱基编辑对复杂细菌表型进行

模块化(去)构建

CRISPR/Cas 技术构成了基因组工程的强大工具,但它们在非传统细菌中的使用取决于宿主因素或外源重组酶,这限制了效率和通量。该研究中,作者通过为革兰氏阴性菌开发广泛适用的基因组工程工具集来减轻这些实际限制。该挑战通过定制 CRISPR 碱基编辑器来解决,该编辑器能够以 >90% 的效率实现单核苷酸分辨率操作 (C·G T·A)。此外,将 Cas6 介导的guide RNAs 处理整合到用于质粒组装的流线型协议中,支持多重碱基编辑,效率 >85%。该工具集用于构建和解构土壤细菌恶臭假单胞菌中的复杂表型。芳香化合物生产表型的单步工程和复杂氧化还原代谢的多步解构说明了该工具箱提供的多重碱基编辑的多功能性。因此,这种方法克服了以前技术的典型局限性,并赋予了迄今为止遥不可及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工程计划。

5

Improving recombinant protein production by yeast through genome-scale modeling using proteome constraints

通过使用蛋白质组约束的基因组规模建模提高酵母的重组蛋白产量

真核细胞被用作细胞工厂来生产和分泌大量重组药物蛋白,包括目前最畅销的几种药物。 由于分泌途径的重要作用和复杂性,传统上通过代谢工程改进重组蛋白生产相对临时。 并且需要一种更系统的方法来产生新颖的设计原则。 该研究中,作者提出了酵母酿酒酵母 (pcSecYeast) 的蛋白质组约束的基因组规模蛋白质分泌模型,这使得能够模拟和解释由有限的分泌能力引起的表型。 作者进一步应用 pcSecYeast 模型来预测生产几种重组蛋白的过表达目标。通过实验验证了许多预测的 α-淀粉酶生产目标,以证明 pcSecYeast 作为计算工具在指导酵母工程和改进重组蛋白生产方面的应用。

6

An in vivo gene amplification system for high level express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一种在酿酒酵母中高水平表达的体内基因扩增系统

由于基因表达水平不足导致的代谢途径瓶颈仍然是使用微生物细胞工厂进行工业生物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增加基因剂量可以克服这些瓶颈,但目前的方法存在许多缺点。该研究中,作者描述了 HapAmp,一种使用单倍体不足作为进化力量来驱动体内基因扩增的方法。 HapAmp 可实现异源基因拷贝的高效、可滴定和稳定整合,将多达 47 个拷贝传递到酵母基因组中。该方法以代谢工程为例,可显着提高倍半萜橙花油、单萜柠檬烯和四萜番茄红素的产量。柠檬烯滴度在单个工程步骤中提高了 20 倍,在烧瓶培养中 1 g L -1 。作者还展示了酵母中异源蛋白质产量的显着增加。 HapAmp 是一种快速解锁代谢瓶颈的有效方法,用于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发展。

7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erpene biosynthetic pathway featuring a norbornene-forming Diels-Alderase

发现和表征具有降冰片烯形成 Diels-Alderase 的萜烯生物合成途径

周环酶,即催化周环反应的酶,形成了具有生物催化效用的不断扩大的酶家族。尽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周环酶,但令人惊讶的是,环戊二烯和烯烃亲二烯体之间的 Diels-Alder 环化反应形成降冰片烯,这是合成化学中研究最好的环加成反应之一,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应的酶促反应。该研究中,作者报告了以降冰片烯合酶 SdnG 为特征的途径的发现,该途径用于生物合成 sordaricin - 抗真菌天然产物 sordarin 的萜烯前体。sordaricin 生物合成的完全重构揭示了 Nature 使用的一种简洁的氧化策略,用于将完全碳氢化合物前体转化为 SdnG 的高度功能化底物,用于分子内 Diels-Alder 环加成。SdnG 生成 sordaricin 的降冰片烯核心并加速该反应以抑制活化的亲双烯体的宿主介导的氧化还原修饰。这项工作的发现扩大了周环酶催化反应和 P450 介导的萜烯成熟的范围。

8

Rationally engineering santalene synthase to readjust the component ratio of sandalwood oil

合理改造檀香合成酶调整檀香油成分比例

植物精油 (PEO) 广泛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行业。 PEO的成分比例决定了它们的质量。在PEO生物技术平台的建设中,控制组分比例是一项挑战。该研究中,作者通过多尺度模拟 探索 产物混杂和产物特异性檀香烯合酶(即 SaSSy 和 SanSyn)的催化反应途径。 SanSyn 的 F441 被发现是限制中间体构象动力学的关键残基,因此一般碱基 T298 的直接去质子化主要产生 α-檀香烯。随后对该塑料残基的诱变导致产生突变酶 SanSynF441V,该酶可产生 α-和 β-檀香烯。通过代谢工程的努力,檀香萜/檀香酚滴度达到 mg/L,成分比与 ISO 3518:2002 标准非常匹配。本研究代表了通过代谢和酶工程相结合构建具有理想组分比例的 PEO 生物技术平台的范例。

238 评论

潘潘大小J

生物学划分为两个时代:PCR前时代和PCR后时代,这是《纽约时报》对穆利斯先生发明PCR技术的评价。1983年,Kary B. Mullis提出了PCR技术的构想, 1985年,他们在Science发表了相关的论文。论文由Mullis的同事Randall K. Saiki领衔发表,1988年Saiki等分离纯化了Taq DNA聚合酶,并将其应用于PCR反应,使PCR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和稳定,随后PCR技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PCR根据其分析精度,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I)终点PCR:定性分析(II)定量PCR:相对定量(III)数字PCR:绝对定量

早期PCR主要用于定性分析,根据反应终点产物的有或无检测靶标序列存在与否,这种PCR可以称为终点PCR,在基因鉴定、病原核酸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1990年,Simmonds等就通过对终点产物的梯度稀释对HCV、HIV等病原体进行了粗略的拷贝数鉴定,这可能是最早的定量PCR研究。不过需要澄清一下,这里所说的定量PCR还不是指荧光定量PCR,那时还没有将荧光物质用于PCR产物的监控。直到1992年,罗氏公司的R Higuchi等在Nature发表论文,介绍了将溴化乙锭(EB)用于PCR产物动态监控的方法,这可能是最早的荧光定量PCR技术了。1996年,ABi公司公布了基于Taqman探针的qPCR技术。1997年,Wittwer等比较了(i)基于双链特异性染料SYBR Green I(ii)基于5’-核酸酶和双标探针(iii)基于Cy5的分子信标的qPCR的特点。这些研究为后来qPCR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般,人们习惯把qPCR分为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不过本质上来说,qPCR只能用于相对定量,绝对定量的实现往往需要借助“外力”。 PCR扩增是一种指数扩增,理想状态下,产物浓度与起始浓度存在如下关系:N T = N 0 ×2 n (N 0 代表起始浓度,N T 代表终点浓度,n代表循环数),对公式两边取以对数可得:log N T = logN 0 + n×log2(log代表以自然常数e为底的对数),如果我们把PCR终点的判断信号固定成一个统一的值(即qPCR中的荧光阈值),那么循环数与起始浓度的对数就成了线性关系,这就是qPCR相对定量的基本原理。不过有两个因素:(1)人的肉眼无法准确的判断PCR终点信号,于是出现了特殊的设备—荧光PCR仪;(2)不同的靶标基因的扩增效率不同,因此无法直接比较,因此催生了 ∆∆ Ct法。

真正的绝对定量PCR称为数字PCR(dPCR,1999年Kinzler等首次提出数字PCR的概念),它是在终点PCR和极限稀释的基础上通过泊松分布计算得出拷贝数的绝对定量方法。在Simmonds等的研究中,他们通过将DNA分子稀释到单拷贝,然后根据PCR的终点信号和泊松分布规律,计算了靶标基因的分子数目,不过他们没有进一步发展该技术,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技术都是以分子计数的特点应用的。dPCR一方面因受到qPCR的长期压制,另一方面受到检测仪器的限制,直到2006年以后才逐渐显示出技术复苏的景象。

1993年,Zachar等在《核酸研究》上介绍了利用PCR对靶标基因进行相对定量的数学原理;2001年,Livak KJ等介绍了2 - ∆∆ Ct 法的推导过程,局限性及应用。

当然这些原理很简单,即使不看论文也很容易理解。因为PCR的指数扩增,当我们把终点的判断标准固定时,起始模板量高的样本最先到达,起始模板量低的样本消耗更多的循环数,并且每相差一个循环,代表起始浓度相差2倍,即N1/N2 = 2 -(Ct1-Ct2) 。检测不同样本时, ∆ Ct可能受样本量差异的影响,因此引入了内参基因的校正。内参基因,也叫管家基因或者看家基因,一般认为他们在生物体不同时空组织中保持恒定表达,那么两个样本内参基因的 ∆ Ct就代表了样本量的差异,靶标基因的 ∆ Ct – 内参基因的 ∆ Ct即为靶标基因的真实表达量差异,这就是2 - ∆∆ Ct 法。

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PCR并非全程都是指数增长期,比较必须在对数扩增期进行(2)一般默认对数增长期扩增效率是100%,这并不严谨,尤其是一些扩增困难的模板,效率可能与100%差异很大,纵向分析某基因的表达量(如基因A在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组织的表达量)时,仍使用2 - ∆∆ Ct 可能并不太准确(3)不同靶标基因的扩增效率是不同的,因此横向比较不同靶标基因时,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

鉴于此,我们在设计引物时,应该尽可能使靶标的长度、GC%、Tm保持接近,从而保证相近的扩增效率。 PrimerBank 和 qPrimerDB 分别是国外和国内比较优秀的qPCR引物检索网站,收录了大量物种的qPCR引物数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Pfaffl等(2001),Rao(2013)等对2 - ∆∆ Ct 法进行了一些校正,采用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对同一模板梯度稀释进行扩增效率校正,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qPCR绝对定量有两种方法:(1)先获得一个拷贝数已知的参照基因,再获得靶标基因与该参照的比值,然后根据已知值获得检测样本的确切数目,从这个角度看绝对定量就是借助了“拷贝数已知”这一外力的相对定量。1990年,Gilliland等就描述了这一原理。(2)Simmonds等报道的方法,将DNA模板做极限稀释,一直到PCR体系中仅含有一个模板分子,此时只需要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得到样本中靶标基因的拷贝数。这一方法是dPCR的技术原型,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困难,首先需要很多稀释梯度,其次普通的10-20uL体系中仅含有一个模板分子经常很难扩增成功。

绝对定量最广泛的应用是分子计数,如RNA分子数的精确测定,DNA基因组上的基因拷贝数鉴定等。Southern杂交法是外源基因拷贝数鉴定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但随着qPCR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qPCR绝对定量的拷贝数鉴定的报道逐渐增多,并且大量研究表明qPCR方法与Southern杂交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甚至更加精确。Song等(2002)利用qRT-PCR估计了转基因玉米愈伤组织和植物中的转基因拷贝数,该研究还使用Southern杂交重新测量了玉米愈伤组织和植物中的“精确”转基因拷贝数,结果qRT-PCR的测量结果与“精确”结果有较高相关性,因此,他们认为 qRT-PCR可以作为一种评估转基因玉米拷贝数的有效手段。

拷贝数鉴定的关键是获得一个拷贝数已知的标准品,质粒容易提取和纯化,因此常用于构建绝对定量的标准品。把携带靶标基因的重组质粒提纯到极高的纯度,精确测定其核酸浓度,根据公式:N = × 10 23 (copy/mol) × M DNA (g) / (DNA length(bp) × 650(g/mol/bp)) 即可计算出标准品拷贝数,式中N代表分子数目,M DNA 代表质粒重量。以此标准品绘制logN与Ct的标准曲线,然后根据靶标基因的Ct值即可反推出靶标基因的精确个数。同时我们要从基因组上选择一个基因拷贝时已知的参照基因,按同样方式绘制标准曲线、进行分子计数,然后测定统一样本中把靶标基因与参照基因的分子数,带入上述公式即可得到靶标基因的实际拷贝数。一般,应该选择基因组上拷贝数较低,物种内保守性极高的基因作为参照基因。

拷贝数鉴定具有多种形式,双标准曲线并不是必需的,如果能够确认靶标基因与参照基因的扩增效率都接近100%,也可使用2 - ∆∆ Ct 法测量靶标基因的拷贝数,林维石等(2013)就通过该方法得到了与Southern杂交一致的拷贝数鉴定结果。

基因分型的方法有很多,Landegren等(1998)在报道中综述了多种用于基因分型的技术方法,其中发展到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qPCR法和测序法。测序法最为准确,并且能够发现新基因型,是基因分型或SNP检测的金标准,但它比较慢,且操作比较繁琐。qPCR检测操作简单且速度极快,目前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qPCR法基因分型的基本原理是:3’-末端不匹配的引物无法正常扩增靶标基因。1989年,Wu等和Newton等先后报道了ASPCR法和法用于检测等位基因,这种方法容易理解,假设已知SNP位点为A/T,如果3’-A引物PCR产物产生终点信号可判断为A基因型,3’-T引物产生终点信号为T基因型,两种引物均产生信号即为杂合型。1995年,Livak等报道了利用不同荧光标记的探针检测SNP的方法,这种方法中,分别针对两种基因型设计两条不同荧光标记的探针,并设置纯和基因型的对照,随着PCR扩增如果荧光信号靠近A参照代表A基因型,靠近B参照代表B基因型,如果位于A和B之间则为杂合型(如下图)。

2003年,Papp等报道了一种基于高分辨率溶解曲线的SNP分型方法,这种方法也是基于3’-末端不匹配的引物,A基因型设计正常长度的引物,B基因型则在引物5’端添加10-15bp的高GC序列,经过PCR扩增后,不同基因型产物的Tm就会发生变化,依赖于qPCR仪的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可以快速区分基因型。

1995年以后,qPCR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呈指数式增长,成为分子生物学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行业的崛起,qPCR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qPCR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判断标准不一致,检测精确度没有统一标准,RNA检测假阳性较严重等。2009年,多个科研院所及医疗单位合作发布了qPCR的 MIQE指南 ,该指南规范了qPCR的常用术语,如Ct应称为Cq,RT-PCR应写作RT-qPCR等,并对分析的敏感性、特异性、精度等进行了规范性要求,此外指南还对样本处理、核酸提取、逆转录、qPCR甚至数据分析都作了详尽的规范。该指南由9部分组成,共85个参数,以确保以qPCR实验的实用性、准确性、正确性和可重复性。虽然该指南已经有些年份,但遵守这些规范能够让你的研究更易重复,也有助于审稿人和编辑快速评估你的稿件。

注:指南的内容和附表可以在这里获取:

参考文献 [1] Saiki RK, Scharf S, Faloona F, et al. 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beta-globin genomic sequences and restriction site analysis for diagnosis of sickle cell anemia. Science. 1985;230(4732):1350‐1354. doi: [2] Saiki RK, Gelfand DH, Stoffel S, et al. Primer-directed 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DNA with a thermostable DNA polymerase. Science. 1988;239(4839):487‐491. doi: [3] Simmonds P, Balfe P, Peutherer JF, et 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individuals contain provirus in small numbers of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and at low copy numbers. J Virol. 1990;64(2):864‐872. [4] Simmonds P, Zhang LQ, Watson HG, et al. Hepatitis C quant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in blood products, haemophiliacs, and drug users. Lancet. 1990;336(8729):1469‐1472. doi:(90)93179-s [5] Higuchi, R et al. “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specific DNA sequences.” Bio/technology (Nature Publishing Company) vol. 10,4 (1992): 413-7. doi: [6] Wittwer CT, Ririe KM, Andrew RV, et al. The LightCycler: a microvolume multisample fluorimeter with rapid temperature control. Biotechniques. 1997;22(1):176‐181. doi: [7] Zachar V, Thomas RA, Goustin AS.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of target DNA: a simple competitive PCR for efficient analysis of multiple samples. Nucleic Acids Res. 1993;21(8):2017‐2018. doi: [8] Livak KJ, Schmittgen TD. 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 2(-Delta Delta C(T)) Method. Methods. 2001;25(4):402‐408. doi: [9] Pfaffl MW.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in real-time RT-PCR. Nucleic Acids Res. 2001;29(9):e45. doi: [10] Rao X, Huang X, Zhou Z, Lin X. An improvement of the 2ˆ(-delta delta CT)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ata analysis. Biostat Bioinforma Biomath. 2013;3(3):71‐85. [11] Gilliland G, Perrin S, Blanchard K, Bunn HF. Analysis of cytokine mRNA and DNA: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by compe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0;87(7):2725‐2729. doi: [12] Song P, Cai C, Skokut M, et al.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estimating transgene copy number in WHISKERS™-derived transgenic maize[J]. Plant Cell Reports, 2002, 20(10): 948-954. doi: [13] 林维石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比较Ct法检测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拷贝数[J]. 生物技术通讯, 2013, 4(24): 497-500. doi: [14] Wu DY, Ugozzoli L, Pal BK, Wallace RB. Allele-specific 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beta-globin genomic DNA for diagnosis of sickle cell anemi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89;86(8):2757‐2760. doi: [15] Newton CR, Graham A, Heptinstall LE, et al. Analysis of any point mutation in DNA. The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 Nucleic Acids Res. 1989;17(7):2503‐2516. doi: [16] Huang MM, Arnheim N, Goodman MF. Extension of base mispairs by Taq DNA polymerase: implications for single nucleotide discrimination in PCR. Nucleic Acids Res. 1992;20(17):4567‐4573. doi: [17] Livak KJ, Marmaro J, Todd JA. Towards fully automated genome-wide polymorphism screening. Nat Genet. 1995;9(4):341‐342. doi: [18] Landegren U, Nilsson M, Kwok P Y. Reading bits of genetic information: methods for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alysis[J]. Genome research, 1998, 8(8): 769-776. doi: [19] Papp AC, Pinsonneault JK, Cooke G, Sadée W.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otyping using allele-specific PCR and fluorescence melting curves. Biotechniques. 2003;34(5):1068‐1072. doi:

209 评论

在路上嘚吧嘚

研究生论文抽检不过的可能性是会有的,但是概率不高。

硕士些业一年后是有可能再次查看论文的,硕士论文抽5%左右,博士论文抽10%左右。

硕士论文抽检怎么抽,规则是什么?

一般对于硕士论文的抽检,每个学校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可能会在所有学生之中随机抽取20%左右的学生论文再次进行检测,这就是抽检。

主要是检测重复率以及数据造假。如果被查到论文数据造假和抄袭会取消学位硕土学位。论文抽检将对对一定时间内授予学位的全部硕士论文进行随机抽检,每篇硕士学位论文均有可能被抽取。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具体范围授予硕士学位的论文。根据学位授予单位和学科硕士学位授予规模情况,按3-5%的抽检比例,确定抽检论文的数量。

拓展资料: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朋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共分为12大类。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

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专家按照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对论文提出评议意见。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意见以适当方式公开。

268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生论文延迟接收申请

    1、延期答辩申请书: 因本人近期家中有急事(或得严重伤风感冒),因此无法按规定时间递交毕业论文答辩,请系统领导给予延期按排答辩。 申请人:xxx。 年月日。 2

    水之云端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核酸研究论文接收率

    大家好,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2020年

    leemary640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浅析核酸检测论文

    金域更好,金域核心创业团队自90年代即积极探索医学检验外包服务在中国的运营模式,现已成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的市场领先企业,占第三方医检30%以上市场份额。

    咖喱鱼蛋89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应收账款周转率研究论文

    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论文提纲 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也是企业较为注重的一项管理。 第一部分: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现状的分析 首先阐述下应

    柚子chatmonke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核酸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论文

    海洋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 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近3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归纳,并

    锦瑟无端2325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