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5

zdx82627811
首页 > 期刊论文 > 黎明奏鸣曲论文答辩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好生活2013

已采纳

《华尔斯坦》奏鸣曲,作品第53号 《第二十一奏鸣曲》乃因贝多芬题赠给好友华尔斯坦伯爵而得名。但也有人称它为“黎明”,大概是觉得在引子般的第二乐章的朦胧晨意之后,紧接而来的末乐章的起首,有太阳喷薄而出的壮丽和畅美。 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53)写于1804年,题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它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 这首充满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奏鸣曲是与《英雄》交响曲同时创作的。这两首杰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英雄》交响曲集中地揭示了贝多芬的英雄观,而《黎明》奏鸣曲则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的自然观。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学启示,都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黎明》奏鸣曲是雄伟的钢琴田园交响乐。它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全曲共分三乐章。第一乐章是采用奏鸣曲式。呈示部的c大调主部主题以短促跳跃的节奏型、同音反复的进行、明亮的倚音和灵巧的快速音阶描绘了曙光熹微、万物苏生的晨景。金色的阳光透过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小鸟在欢跃,牧笛在回响。接着,高音区清脆的旋转音型的出现,使人如临山谷泉边,倾听着流水滋滋。接着音型的密集、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变化,色彩斑驳的田野、生机勃勃的大地逐一展现。在E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具有明朗的曲调、清澈的音色、新颖的调性、和弦式的织体,如同一首颂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动人的赞歌先在右手高音区出现,接着又在左手中音区不完全再现,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右手灵活运动的音型,使这一主题溶汇到积极的运动中去,似乎是人们受到大自然的感应,整个心灵亦化入生命运动的节奏之中。在呈示部的结尾,随着节奏的发展和力度的增长,动力逐步加强、情绪越来越热烈,展现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雄伟画面。接着,辉煌的颤音,如闪烁不定的阳光,似波光鳞鳞的涟漪。柔和的旋转式音阶从高音区到中音区逐步下降,好似微风吹来了淡淡的花香。生机勃勃的运动亦逐渐缓和,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运动的停止,而是向掀起更大浪潮的展开部过渡。 展开部将呈示部的材料从旋律进行、节奏、力度和色彩等方面进行各种变化。开始时以凝聚而成的主部材料在不同调上楼进,斑斓多彩的快速音型在高低音区不停地飞跃,如莺歌燕舞、蝉鸣蝶飞。接着,副部积极的三连音型亦以不同的调性变化发展,好象是大浪淘沙、波涛翻滚。继而,密集的上行音型从低音区涌向高音区形成白浪滔天的气势。就在情绪高昂的戏剧性高潮中,再现部出现。新素材的运用、调性的变化使再现部面貌一新。副部主题在A大调出现,曲调更高亢、音色更明亮,更富于激情。但在第二句,主题就进行到同名小调,使热情、挚诚的赞歌带有几缕愁思。再现部的尾声较呈示部扩大了几倍,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仿佛是第二个展开部。上下行音阶大幅度起伏,左右手快速音型的连续交替,从低到高的音浪冲击,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澎湃力量,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副部主题再次唱出深情的赞歌后,急待解决的属七和弦延长音三次出现,仿佛作者在沉思中反复提出疑问,最后,充满活力的音型滚滚向前,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得到充分的肯定。

203 评论

挪威森林北辰星

1.呈示部(1~82)主部(1~13)是以一个乐句的结构在主调上陈述主题,虽主题短暂但个性鲜明。乐曲开始以轻快、简洁的材料来陈述主题,并以4小节为一个动机进行下二度的模进,接着将主题延伸发展并结束。短暂的主题材料从C大调开始,经过了G大调、F大调和c小调多个调性,最后结束于原调的属音构成开放性结构。连接部(14~34)基本沿用了主部主题的陈述方式,将其材料进行分裂和扩大并逐渐向副部过渡。材料从C大调开始,经过G大调和a小调的离调逐渐转调到主部的属方向bE大调,并在属和声上结束,为副部主题的出现做准备。副部(35~50)主题改改为E大调陈述,引入新的材料,并在节奏、音型、速度和力度上进行与主部形成对比。副部由两个8小节的方整型乐句构成,两个乐句是变化重复的关系,调性平稳,结束时由原位的属七到主来构成收拢性构。结束部(50~90)在保持副部调性的前提下,引入新材料在低音声部陈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50~74)是一个很长的乐句,其特点是前10小节在和声上只是采用属主交替的手法,而到后十几小节才逐渐出现下属声,之后在e小调上构成终止式结束。第二部分(74~90)相对短小,起到补充和过渡的作用。第一次结束于C大调并对呈示部进行重复,第二次结束把呈示部的末尾引入F大调构成终止,从而引出展开部。2.展开部(90~156)主题材料的引入部分(90~112)最先出现在展开部,对主部主题进行了材料分裂式的变化发展。其中调性发生了游移,通过C大调和bE大调两大主要调性的变换最后结束于C大调并引入展开部的第二阶段。结束部材料发展部分(112~142)随后出现,也是展开部的中心发展部分。此部分的开始就已经出现了C大调与c小调的同主音调式的交替进行,并向后一直延伸直到出现bE大调。随后是bE大调与c小调的平行调的调式交替,并结束于c小调引出下一部分。属准备阶段(142~156)紧随其后,也是展开部的最后一部分,在和声上被看作是为再现部的调性再现作的属准备,材料上是展开部材料的延伸和向再现部的过渡。这一部分通过各种音型的属低音的持续和高声部先前材料的引申与变形,形成戏剧性的冲击达到展开部的高潮,并为再现部分做好铺垫。3.再现部(156~243)主部再现(156~174)通过之前属准备的铺垫,成功地进行了材料和调性的再现。和声上依然是呈示部的进行方式,但在最后的终止上产生了变化,不再结束于原调的属和声,而是在同名小调的Ⅵ级上并进行了5小节的扩展。扩展部分经过了bD大调和bE大调转回到主调C大调构成半终止,引出连接部。连接部(174~195)继续在原调上对主题材料进行引申,与呈示部手法相似也分为两大部分。连接部的再现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部分并没有转调到E大调,而是进行到了A大调形成半终止。这时的A大调是呈示部E大调的下属方向调,引入A大调的属和声可以顺利解决到a小调从而可以迅速回归C大调,故转向A大调,为副部再现做准备。副部再现(196~211)是呈示部中副部材料的减缩再现。材料与呈示部基本相同,只是在调性上有所变化。副部开始在A大调上进行陈述,通过同主音交替的手法转向a小调,最后结束于平行大调C大调并构成完全终止。结束部再现(211~243)充分体现了调性回归的特征。结构内部虽然不时出现向属和声的离调和原调的同主音交替,但是基本调性框架未发生变化,并在最后形成完满终止结束此部分。4.尾声(243~302)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基本是在原调框架下分别对主部主题材料、副部材料和结束部材料部分动机的借鉴和运用,最后通过三小节的属主和声的强调构成尾之尾来结束全曲。作品以连续的八分音符为主题的节奏动机贯穿全曲,形成乐曲的整体风格特点。乐曲结构庞大而不杂乱,且比例对称,并细小的结构上体现出方整型的特征。作品整体创作风格明朗,代表了贝多芬创作中期的手法和特点,是其众多钢琴奏鸣曲中的经典之作。

94 评论

好食物一起分享

第二乐章这个轻盈的乐章冲淡了第一乐章的沉思和呻吟的情绪,以一种奇幻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着,它那明亮、温柔的曲调性质与第一乐章阴暗的性质、第三乐章悲痛激烈的性质截然不同,它那优美、随想式的音型,轮廓灵活而典雅,都融入了活泼诙谐曲的小步舞曲性质。它好象是一个安慰者,是贝多芬式的诙谐曲与小步舞曲二者的混合物。此乐章精神饱满、快活感极强,充满了温暖和舒畅的愉快情绪,洋溢着明朗、轻快的气氛,它那具有轻佻的魅力和亲切感与漫不经心的卖俏相结合是何等的维妙维肖。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象“两侧深谷间的一朵小花。”莱奈克称作“金色的桥梁。”那盖尔认为第二乐章是“现实生活的画面,在梦幻者剧围飞舞着美妙诱人的形象。”罗曼·罗兰也几语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正确地评定,这首作品在这个地方安排的一幅小小的画面所应该达到的效果。这个欢乐的、微笑的美人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事实__卜真的引起了悲哀的加深。她的出现使起初凄切的、压抑的内心变成复仇的激情。”可以这么说,第二乐章的音乐形象是直接与朱莉·圭奇贾迪伯爵夫人的形象是相联系的,它真象是一幅描绘初春明媚太阳的光彩图画。在此乐章中是典型的贝多芬作风——音乐流露出活生生的形象、节奏上的变化不定、摇动的旋律线、固执的切分音伴随着在弱音中出现的锐利强音、构思对比的色彩化等等。贝多芬表达上的惊人天才在这乐章中是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的目的是作为音乐发展阶段中的一环,从慢速沉思的第一乐章到暴风雨般的终曲过渡。演奏注释[弱起小节]由圆滑奏与断奏呼应的主题开始,第一部分是变奏的重复乐段,其终止是属大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8小节的主题始于属音调,是一个广泛欢欣、富有生命力的旋律,前4小节已经包含着温柔和嘲笑的音调对比,要注意如歌的弹法。[8]变奏地进行了反复,旋律上出现了延留音,低音声部较低,严格按照左手是2小节连奏和2小节断奏的交替奏法,高音声部要注意每两个音有一小连线。[12]乐句是前乐句上方四度的移位。[17]中间部分虽是新的,但与第一部分仍有联系,与主题相同节奏的平坦8小节好象一直在挑逗,左手低音声部乐句中的第一个音可以强奏。[25]第三部分。主题再度在原调上被变奏和延伸,通过部分重复从内部进行扩展,音乐是积极锐进发展的,统一在时而聚集、时而分离的相互进行节奏里。[33]这个sf要明显地做出。[35]突然的p。[37]直接进入速度、调性节拍都不变的三声中部,这里气氛调和得极为优美,象拖着前面一样的节奏乐念构成结构。第一部分是8小节的重复乐段,力度持续的sf要很肯定,带有强烈的节奏,右手的奏法要绝对准确地做到,线条要匀衡、流畅,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完满的完全终止。[44]pp要细腻地表现出。[45]第二部分是主题性格的16小节乐句,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激烈的节奏消失了,完全被格调优美的表现所吞没,而后又再现了诙谐的姿态。[57](cresc.)开始不要早于所标记的地方,后面的p要立刻进来,速度直到最后都不要改变。[60]不间断地回到小快板部分。

246 评论

solomuse2012

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题目: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之美

姓 名:w

班 级:xxx

学 号:xxxx

指导老师:xxxxx

年月日xxxxxxxxx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梁祝》是一首融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的作品。作者从梁祝的故事中选取了梁祝相爱、英台抗婚、投坟化蝶这三个最主要的故事情节为题材,采用善于刻画戏剧性矛盾冲突的西洋奏鸣曲式结构,相应地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大部分依次加以表现。同时作者又从地方剧种越剧的优美音调中巧妙提取了音乐素材,那委婉柔美的旋律、和顺清丽的风格、丰富的曲牌唱腔、多变的板眼节奏、复杂的表现手法,都通过独奏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交响奏鸣,生动地向人们叙述了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体现出多样的`音乐艺术美。《梁祝》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是值得每一位爱乐者好好挖掘和鉴赏的。从该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欣赏这首乐曲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乐曲助。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文献综述)

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创作形式,在西方的发展己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产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而小提琴这一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也不过百年,中国的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大体是在20世纪40, SO年代才开始,那时的小提琴曲基本上是根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和改编的,直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完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小提琴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梁祝》的诞生,是中国小提琴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历来都被作曲家所重视,以上的文献分别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民族性的角度、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美学欣赏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而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歌唱性特征和欣赏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文献还不多见。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等各类文章,以及有关音乐评论书籍,试图对这个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比较法:

通过比较《梁祝》与西洋奏鸣曲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借鉴与融合,分析这一中西结合的典范作品。

难点:

中国音乐表现为横向线性织体,注重各声部之间旋律横向发展,是一种线性音乐,特点是:重深 邃 、重韵味、旋律呈波浪型、婉转自如,但和声发展较弱;西方音乐表现为纵横交替立体织体,以主调音乐为主,特点是:重形式、重逻辑、突出主旋律,其它声部为辅,音响丰满厚实,强调以和声为主的纵向思维,和声发展较强。在作品中,如何分析作者在织体上,以及作者是怎样借鉴了西方的和声体系,增强了音乐的立体感,使西方和声民族化,使民族音乐交响化,这方面是研究的难点。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09年11月25日确定论文方向:

2009年12月底确定论文题目:

2010年1月初调研,查找文献:

2010年3月22日论题答辩,开题,完成论文提纲:

2010年4月15日整理资料,完成初稿:

2010年5月5完稿,并进行修改,上交全套材料:

2010年6月中旬完成论文最后修改,并熟练论文资料,为论文答辩做好准备:

五、论文提纲:

一,前言

二、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

2. 1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

2. 2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情况

2. 3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特点

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美

旋律美

节奏美

音色美

速度美

力度美

四、结论

六、参考文献:

[1]宁佐良.音乐欣赏入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许序雅,周静.音乐知识与欣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候书森.青年必知音乐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高宗仁.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伍湘涛.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舰天工业出版社.1993

[6]伍湘涛.交响青乐赏析新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周世斌.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张俊,郭爱民,音乐与音乐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七.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对于所开课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市场调研,参考了许多文献,最后确定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课题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延续,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课题的设计。

同意该课题开题。

162 评论

小老头and小胖子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这首回旋曲的篇幅十分巨大,歌唱音调的人民性十分鲜明,它色彩明快,犹如明亮的早晨,与第一章相比,它好像是“到广阔的天空中去”,其声音的响亮,晶莹,透明及织体的规模,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自然。他是回旋曲处理的光辉范例,乃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很好的采用了ABACA的原则,同时又把每一个部分加以扩大变成ABACAB的形式 随着音乐的推进,速度也逐渐加快。变现更为华丽,并掀起捏人心魂的高潮,贝多芬书努力把这回旋曲的面貌扩大成更为壮丽的纪念碑式的音乐,在研究和多方面感受民歌音调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旋律。全区主要的表现因素是:欢乐的跑动,轮舞性,从心中流出与谁的淙淙声,树叶的沙沙响和鸟的歌声相融合,体现了大自然怀抱中的无限幸福和上帝-主耶稣基督的无限奇迹。并鲜明的预示了浪漫主义写景风格的交响性。优美欢快的主题是被一个扩张成气息很长的乐句,是莱茵区葡萄者的歌唱,它似莱茵河畔的阵阵清风给人清新的感觉,充满了幸福感和明朗朴素的美,把人们带到民间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柔美的歌声越来越嘹亮,情绪越来越欢愉,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表现了劳动者的欢快,表现了劳动者的快乐和对幸福的期望。一连串强劲有力的三连音引出第一插部B,它的性质是健旺的,刚毅的,是热情奔放的{塔兰泰拉舞曲}。A小调的{塔兰泰拉舞曲}先由左手在低音区以八度奏出,右手十分活跃的分解八度与之呼应,描绘出男青年跳起粗狂健美的舞蹈,姑娘们在周围助兴的场面,舞曲的旋律逐渐转到右手,快速旋转地音型时而插入,好像是第二次完全再现时,优美动人的民歌与热烈的武道场面交替出现,使得音乐情绪抑扬起伏,多姿多彩。第二插部C以左右手互相交替的豪放曲调描绘出又一舞蹈场面,这是响亮,急速,严峻的音乐。当主要主题第三次出现时,抒情的情绪较前更热烈,随着充满活力三连音的逐步上升。力度越来越强,欢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全曲的尾声是一首庞大的,轻松愉快的舞曲,是一首宽广的胜利之歌,它实质上是钢琴协奏曲中大型的华彩部,整个建立在主要主题的基础材料上,最后全曲在极其热烈的武道场面中结束。总之,这一乐章是对人类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抒发的颂歌。罗曼,罗兰对这首曲子的评价“广阔无边的平原,洒满了阳光。。。。。好像是一个夏日,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够的!。。。。。。然而,作曲家没有采用对位与和声的创作手法。根据那盖尔公正的意见,任何时候贝多芬要表达自己充满力量或高度的欢乐时,他摆脱自身的任何花俏,他的音乐语言在和声上特别纯朴。这首Rondo的田地上带来如此的丰收!”累死我了,我给你翻阅资料,打字打了1个多小时,你不给分就太对不起哥了!!!{你还不给分啊!!}

322 评论

相关问答

  • 贝多芬奏鸣曲的论文题目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

    茜茜Julie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论文开题报告

    一般就是写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种。 从网络上搜索到的范例:非音乐艺术类的,但可以参考二、选题的目的意义我选的论文题目是《试论会计信息失真》。我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

    淡水氤氲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论文

    柴科夫斯基这首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A大调,OP.33,作于1876年,献给大提琴家菲岑哈根。洛可可源于法文ro- caille,意为“贝壳

    没腰的麦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黎雨博士毕业论文答辩

    对于论文的准备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博士论文的审稿答辩流程涉及多方面的人和流程,存在很多不确定、难控制的因素。就笔者所见和所经历来看,论文的审稿答辩流程

    狼人发生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黎明职业大学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项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为大家整理的大专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大专建筑工程技术论文篇一 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Coco爱美食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