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60

lathermatthaus
首页 > 期刊论文 > 金陵十三钗论文开题报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翔雨lollipop

已采纳

据说看红楼的人分为两派,只要问一个人是喜欢林妹妹还是宝姐姐就能看出来了,喜欢林妹妹类型的多半都是憧憬风流多情的,而喜欢宝姐姐的则多为喜欢温柔持重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袭人也应该算做宝钗一类的,至少也应该有相当多的人喜欢才是。但似乎事实并非如此,袭人在很多人眼里成了暗藏心机打小报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典型,甚至还有不少人把她的处心积虑与宝钗相提并论,这里我想谈谈袭人。众所周知,脂砚斋在评语中对许多书中人物都有中肯的评断,从已考证的关于脂砚斋与 《红楼梦》成书过程密切相关的情况来看,脂砚斋和曹雪芹对于小说人物的爱憎观点是 基本相合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小说的背景和补充,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看脂砚斋是怎么评论袭人的:“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个评语绝不是一时求对仗所发的妄评,金陵十二钗中钗黛为 首,作者在排名上为了不分轩轾,特在宝玉所见判词和《红楼梦》十二首曲中下了一番苦心,判词中是二人共用同一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上句薛在前,下句林在前,可见同样分量;十二首曲中,内容主要为二宝相对时怀念黛玉的《终身误》在前,抒发二玉之间情感的《枉凝眉》在后,宝钗虽占先机, 而黛玉兼占两首,则两人分量相衡可知矣。同样作为又副十二钗中人,晴袭也同样占据 了前两名的位置,与钗黛遥遥对应。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十二钗的最后一名可卿和副十二 钗的头一名香菱,书中都有提到她们兼具钗黛之美的说法,以作者手笔,形容女子之美 难道非要用此二人作比么?脂砚斋在书中称之为“空谷传音,一击两鸣”法,如果我们 不抱任何偏见的来看,作者确实是有意拿晴雯、袭人分别与黛钗作比的,比如书中宝玉 所作的《芙蓉女儿诔》,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黛玉才是芙蓉,占花名时黛玉拿到的“莫怨东风当自嗟”正是芙蓉花签,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晴雯虽然也在场,却不能象袭麝一样也能占花名,只能由她先掷令,就是这个道理,故在《芙蓉女儿诔》一段中,脂砚斋有评语“虽诔晴雯,实诔黛玉也”,不能小视。同样在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形容宝钗“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时有批语,“所谓李太白‘清水出芙蓉’是也”;十九回形容黛玉袖中香气时有批语,“这才是花香袭人正意”——若作者本意要写几个别样女子,为何要把她们的特点混淆在一起,是曹公才尽么,不可能,曹雪芹能写出文中如许多千奇百怪的人生,岂有写不出女子品性的区别之理,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有意如此安排。在众娇好女子的美好品格和性情上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加以联想的写法,使读者自然按人以群属、物以类聚归并到小说中 的钗黛身上,而这两个小说人物背后原型的真实身份,则通过晴雯和袭人来暗示。在脂批中,对宝钗和袭人是充满肯定和赞誉之词的,而且当作 者笔下唐突袭人的时候, 脂砚自然会为“袭卿”抱起屈来,仅从批语中“玉卿”、“袭卿”相对的次数来看,也不可能得出作者对袭人持批判态度的结论。那么,读者眼中对袭人的不公观点从哪儿来 的呢?主要原因可能是情雯被逐一段,宝玉对袭人产生的怀疑——但原文中已经说明了向王夫人告倒晴雯的主要元凶,是王善保家的以及其他日常与晴雯不和的人,这其间宝 玉自己顽笑间说话不谨慎也招来了祸患,而与袭人丝毫无关。袭人在老太太和齐府上下 众人眼中一直都是个贤顺的典型,即使是小丫环顽皮有不服别人的,也没有听说过有不服袭人的,由此可见,袭人贤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而且她的地位也是稳固无忧的,没有必要担心和嫉妒别人的争宠,所以仅从前八十回小说的角度上讲,片面地摘言择句对 袭人产生的指责都是子虚乌有的。不仅小说中是如此,如果我们来探讨袭人这个人物原型的问题时,就会发现作者对她所饱含的真情,这个问题可以从袭人名字的来历谈起:书中有一处明确提到袭人名字的来历,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 到,“前日间看古书,有‘花气袭人知昼暖’一句,她又姓花,于是给她取了这么一个 名字”,表面上看通情达理。但翻开诗中原文,原诗本来是“花气袭人知骤暖”,即闻到漫处的花香,知道天气突然变暖了,与“昼暖”仅一字之差,而含义差之何以千里!(作者在文中这种巧换一两个字的地方达到另一目的、或者词句本身就包含多重意思的 地方并不止一处,比如迎春判词中的“可怜花柳质,一载赴黄粱”中的“黄粱”就不能 作“黄泉”讲,而是应该做“黄粱美梦”讲),可能你会认为这不过是小说,一时笔误, 记错了或写错了也是有的,但脂批马上站出来,“此书一字不能更,一字不能少”,为 何?如果纯粹是一部小说,少一两字有何不可?只因改变了一两个字,就有可能变动小 说后面的“真事隐”。 那么,这里出现的谬误就值得探讨了,脂批里是鼓励读者看出谬误,认真思索的。如果 我们设想,这里宝玉所说的只不过是一段“假语存”,

230 评论

hereparadox

袭人最受某些人斥责的就是认为她在王夫人前造晴雯的谣(注一),加上王善保家的的挑拨,以及王夫人不喜黛玉(至少黛玉型的「美人儿」,见七十四回),所以就算晴雯是贾母所选,而且有意「将来给宝玉使唤的」(七十八回),也没法避过受逐、病死(还遭火化 (在从前乃是一种侮辱))的结局。 那些人的理由是:否则王夫人怎会知道一些宝玉和丫鬟们的秘密话,而且宝玉也极怀疑袭人(注二),后来还在芙蓉女儿诔中表示愤恨(注三),至于袭人的反驳仅是:「天知道罢了」,还说:「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不但有欠厚道,而且显露妒意。 但是,这种判断虽似可以「争权夺宠」之常理推得,却无直接证据。反而有一条直接反证,那就是:王夫人受了王善保家的的挑唆后,唤晴雯来套问话:「宝玉今日可好?」晴雯「是个聪明过顶的人」,见状有异,「便知有人暗算了」,立即编了一套话,谎称「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起」,还说:「不过十天半月之内,宝玉叫着了,答应几句话,就散了,�6�4�6�4�6�4所以宝玉的事竟不曾留意」,又反将一军:「太太既怪,从此后我留心就是了」。可怪的是王夫人竟「信以为实」,忙说:「你不近宝玉是我的造化」(七十四回)。试问如果袭人打了小报告,王夫人会上当?就这欺主一条就可撵出去,没人有话说,何至要以「这样妖精似的东西」来作理由,还得向贾母谎报晴雯得了女儿痨。 还有一条间接反证,那就是当王善保家的在说晴雯坏话时,王夫人还不知道晴雯这名字,若是袭人早密告,王夫人岂会装不知? 再者,以袭人性情论,与她关系不比寻常的宝玉挨打后,王夫人找她私问是否贾环告的状(注四),她都不肯说(卅三回),真是个「没嘴的葫芦」 (七十八回贾母语),但反而对宝钗说了。这说明她长幼界线分得很清。 第三,袭人要赶走晴雯,其实有过一次好机会,那就是卅一回晴雯跌了扇子,宝玉因种种不顺心之事接着发生,就说了她几句,引得她顶撞得宝玉「气的浑身乱战」,袭人忍着伤痛出来劝,一句「我们」更惹恼这「心比天高」的丫头,讽刺得袭人「羞得脸紫涨起来」,宝玉在气头上执意要回王夫人,打发晴雯出去,「袭人见拦不住,只得跪下了」,这才止住了一场风波。试问如果袭人嫉恨晴雯已久,不跪、不拦就达到目的,错也不在自己,以王夫人不喜欢晴雯这模样的个性论,不撵出府去,也可能调回贾母处。(晴雯的「俏」、「勇」表现也就没了) 所以,袭人的理由可能是对的,那就是宝玉平日说话「有什么忌讳的?」而各院中难保没有其它地方插进来的人,专司打探。例如在四十九回平儿丢了虾须镯,王熙凤立刻就笑道:「我知道这镯子的去向,�6�4�6�4�6�4不出三日,包管就有了。」果然,到五十二回就由怡红院的宋妈妈检举坠儿偷镯而破案,平儿还对麝月道:「二奶奶出了园子即刻传话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可见凤姐平日在府内府外各处都布下了网民。另外,在七十二回贾琏央求鸳鸯偷贾母之物去当,到七十四回邢夫人马上知道,雁过拔毛,勒索了二百两,这也必是在贾母处暗伏通风报信者所致。还有,廿七回宝钗在滴翠亭外一听小红的声音就知是谁,而且知道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这虽不是说宝钗在怡红院安排了人,但也是透过各种打听得到的结论。因此,宝玉与芳官、四儿等说的「私自顽话」被传出去,经王夫人打听得知也是很有可能的。宝玉可以怀疑袭人,但不表示袭人就是进谗言者。 总之,不要说在王夫人保护下,晴雯抢不到袭人前面,就算宝玉更喜欢晴雯,只要能跟着与她「初试云雨情」的二爷,袭人也会忍,她不是争斗型的人,试想为了保住「出名的贤人」的美名,连卅七回院中人讽刺她是「西洋花点子哈巴儿」都不介意 ;而从第五回判词:「温柔和顺」和「似桂如兰」以及十九回回目「花解语」、廿一回回目「贤袭人」来看,皆是赞辞,袭人也不致进谗,何况若是进谗被宝玉知道,她就不可能跟二爷了,其中利害她岂能不知?再者就是,结构上大观园群芳虽各有个性上之优缺点,但皆非恶人,袭人还是要角之一,如此解释更合红楼梦大布局(参「浅谈读红楼梦好处」一文)。 至于宝玉为何会怪到袭人身上,只能说他太喜欢晴雯了,又不懂事,因此作了反射式的反应 ,袭人也知道怎么辩也是没用的。 注: 一, 其它还有在王夫人前暗示要提防黛玉与宝玉不轨,以及在电视剧中向王夫人提议借元春旨意命金玉结合(按此种安排不但无据亦无理,见「大陆连续剧可议处」)。 二, 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了,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七十七回) 三, 例如比恶人为鸠鸩、薋葹,而欲「毁诐奴之口」、「剖悍妇之心」。(七十八回) 四, 袭人不会不知道王夫人讨厌赵姨娘和贾环,就算不知赵姨娘曾以魇魔法加害宝玉(廿五回),但至少知贾环泼过宝玉灯油(廿五回)。

167 评论

先米团子

散文标题: 开题报告 关 键 词: 报告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学会了用概念来关照世界,有了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习惯于用只言片语把思考的问题记下来。现在面临毕业,需要写毕业论文,我一边浏览读书笔记一边倾听心中的焦虑。我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取了《甄贾宝玉对比》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因为这个问题与我当下的心理状态比较契合,我现在和出家前夕的贾宝玉一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人生问题。这是我写这篇论文的内在驱动力。 我选择这个题目是比较谨慎的,因为毕业之后,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或许再也没有足够的图书资源为我思考其它问题提供系统的思路和视角了。所以,我对这篇论文期许较高,因此刚开始我希望把这个问题放到大的红学范畴内来探讨。看了几本关于红学的书:应必成的《红学何为》,胡适俞平伯等的《系说红楼》,端木蕻良的《细说红楼梦》等。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有点力不从心,红学发展的线索在我大脑里并未清晰起来,满脑子的概念让我更加无所适从。正像应必成所说,研究红学的书会让一个古老的成语“汗牛充栋”失去夸张的意味。我本来想论证这样一种观点:贾宝玉和甄宝玉体现的是曹雪芹精神层面的两个向度——遁世的和入世的。这就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即论证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以下简称全本)均为曹公所写,最起码要论证后四十回中对甄贾宝玉的安排符合曹公的原意(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已成为红学研究领域的共识)。尽管我也从克非的《红学末路》中找到了全本均为曹公所写的例证,看起来也言之凿凿,但由于是孤证材料,本文不采用。退一步而言,论证高公续书符合曹公的原意是否就容易些呢?并非如此,争议很大,且多负面评价。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文本结构技术、语言系统、人物塑造方法等,因此,论证高续完全符合曹公原意似乎比论证全本皆为曹公所写更难。 我意识到自己的出发点错了,经过一番思索,我把要论证的观点置换成另一个:贾宝玉和甄宝玉展示的是两种可能的人生模式。同时我又把自己的身份从一个红学爱好者调整到《红楼梦》小说爱好者(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观点,《红楼梦》研究属小说学范畴不属红学范畴,他的观点遭到包括应必成在内的几位学者的批评。此不赘述。)这样以来,问题简单多了,把全本看作一个客观存在,避开了学究式的考证,利于把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想法写下来;而且搜索材料的方向感清楚了。我现在手头上有一本专门研究贾宝玉的书《贾宝玉》(李正学编著,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1月北京第一版,2006年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里面也涉及到甄贾宝玉比较问题,这让我纵览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省去许多搜索材料的时间。 接下来我摘录《贾宝玉》中的一些观点,展示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 (1)二知道人:雪芹写出一甄宝玉者,恐阅者误以为贾宝玉为绝特也。笔下之假宝玉只此一人,世上之真宝玉正复不少,所以甄宝玉之模样与贾宝玉同,甄宝玉之举止议论皆与贾宝玉同。(77页) [笔者按:二知道人在揣测《红楼梦》作者设计甄宝玉形象的创作意图,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论述,未涉及到贾宝玉和甄宝玉的不同点。] (2)瑞裕:是一是二,令人真假难辨,斯为妙文。伪续四十回家,不解其旨,嚼蜡无味,将雪芹含蓄双关之意荼毒尽矣。[77页] [按:该观点从小说结构美学的角度论述,认为甄贾两个形象意含双关,真假不分,并以此来批评高续的不合曹公意。] (3)郑光祖:此书立意高而奇,传情而确,使天下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惟既有假宝玉,何必复及真宝玉,是为瑕疵。[78页] [按:该观点直接否定了甄宝玉形象存在的必要性。] (4)芙萍:贾(假)宝玉是甄(真)宝玉的影子,换言之,甄宝玉才是一个真实的信托物,贾宝玉不过是一个宏大而“梦幻”的背景;进一步也可以说,贾宝玉是“梦中人”,甄宝玉才能老老实实地表达出作者的真态度,——真实的生活,而他的一切外化的思想感情已然尽量由贾宝玉代表出来了呢。[78页] [按:该观点标新立异,认为甄宝玉为真,贾宝玉为假,贾是甄的外化和补充。观点可取。] (5)曹金钟:甄宝玉热衷于功名富贵,是现实中的宝玉,是“真”宝玉,贾宝玉厌弃仕途经济之道,有着全新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是作者理想中的宝玉,是“假”宝玉。因此,甄宝玉和贾宝玉的对比塑造表现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82页) [按:该观点与[4]基本相同,更加明确了甄贾二人的关系,但只点出甄宝玉热衷功名富贵,并未指出原因何在。] (6)茅糜:细看曹雪芹原意似乎可以断定,无论是甄宝玉、贾宝玉,其实就是一个宝玉。[79页] (7)[美]陈炳良: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外表重像,无可置疑的是贾宝玉的镜子影像。[79页] [按:两个观点认为两人是“二而一”的关系。] (8)杨义:甄宝玉作为核心人物,当然比作为结构人物更为重要。续补的一百十五回让甄贾宝玉见面。。。。。。如此安排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意思。但他别具匠心地对比着两种人生模式。(83-84页) [按:从文本结构的角度提出两种人生模式说,为高公的安排辩护。] 综上所述,各家对甄贾宝玉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即“两种人生论”和“一个宝玉”论,前者认为贾宝玉不过是“一个梦想的影子”,甄宝玉“是贾宝玉的反衬”,他们是两个互相对立的人物;后者认为甄贾宝玉不是辨证对抗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宝玉”,两者是“二元取代”的关系。我们看到各家的观点还没有涉及到对二人不同结局的原因分析,忽视了九十三回包勇谈甄宝玉转变的细节。本文除了线条式地比较甄贾宝玉的形象,还会结合问本细节来分析他们性情的形成、不同结局的原因。 本文的结构是: 一、引子 二、从四个方面比较甄贾宝玉 三、甄贾宝玉另类关照和启示意义 贾宝玉和甄宝玉形象对比分析 ——两种可能的人生模式 一引子 《红楼梦》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曹雪芹于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公写这首诗时是怎样一种心情?陋室空堂的人生况味?感叹知音难觅?担心作者被误读?或是其它?这里的“味”究竟指什么,现在我们无论做怎样的猜测,恐怕曹公地下有知的话也只会莞尔一笑。真可谓“平平常常一个字,难坏多少读书人”,因为我们读出的味已不属于曹公,而属于我们自己。王国维读出了悲壮的人生哲学,毛泽东读出了阶级斗争。正像鲁迅所说的“道学家读出了淫,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廷秘史,才子佳人则看到的是缠绵的爱情。”[注]寄托曹公之味的人物是贾宝玉和甄宝玉。以这两个形象为线索通读全书之后,我读出的是如何对待人生选择问题。在我看来,无论贾宝玉还是甄宝玉代表的都是一种可能的人生模式。 首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米兰-昆德拉曾说,小说家创造的任何人物形象都带有作者的主观印记,代表着作者未被实现的可能性。作为文学形象的甄贾二人,可能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创造出来的,胡适所谓“带一点自叙传性质”;也可能其原型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语)。不管怎样,甄贾二人都不可能是按照生活逻辑照搬的人物形象,而只能是可能存在的,即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然率”来塑造的。所以我们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艺术真实的存在,他的人生轨迹是可能的人生模式,而未必是必然的。那么甄宝玉的存在大概是向人们展示另一种与贾宝玉相比照的人生模式,告诉人们贾宝玉还有另一种可能的出路。两者相比,贾是遁世的,甄是入世的。论者在评价这两个形象时往往囿于褒贾贬甄的成见,并以此来批评后四十回的对人物结局的安排。更重要的是,就我视野范围内,我还没有看到论者对甄贾二人不同结局的原因作出合理的阐释。这一点笔者将在后文中结合文本细节来具体分析。 [1] [2] [3] [4] 下一页 喜欢

315 评论

相关问答

  • 铜陵学院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规范格式 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学生们要开始做毕业设计了,在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开题报告,写开题报告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

    大家族dj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金陵十二钗毕业论文

    12*1200=14400(字)百度回答栏装不下 建议你上百科找,资料很全.

    大萌的饰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金陵十三钗论文开题报告

    据说看红楼的人分为两派,只要问一个人是喜欢林妹妹还是宝姐姐就能看出来了,喜欢林妹妹类型的多半都是憧憬风流多情的,而喜欢宝姐姐的则多为喜欢温柔持重的,从这个角度上

    lathermatthau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十字绣论文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应该重视开题报告,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或流于形式。所谓开题报告,就是提出问题,论证思路。开题报告

    寳呗颖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03 15:38 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

    wangxinrose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