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夜公主
隧道通信施工技术论文篇二 一种深井隧道通信系统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借助井下隧道铺设的泄漏感应传输线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收发系统,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井下联络和急救,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和市场前景。 井下作业常受到塌方、瓦斯爆炸以及迷失方向等威胁,井下通信对提高工效、保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井下通讯是封闭在地下局部环境中,地形复杂,因而电波传播极其困难。主要原因是:矿井巷道的狭窄空间完全破坏了无线电波在地面自由空间的传播规律,且巷道断面多变、表面粗糙,巷道内存在各种电缆线、金属管路和各种金属体机械设备等,进一步改变了无线电波的传播规律,致使无线电波在井巷中自由传播的距离极为有限。以往的系统在使用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通信距离有限、噪音大、系统传输参数不稳定等。采用无线电泄漏方式进行通信的系统可以大大改善通信状况。使用时持机人通过感应电线通话,对讲机与感应线之间属于无线通讯,感应线感应到的已调频载波信号在感应线中进行有线传输,可以使通信距离达到3km以上。 系统原理与设计 实现井下通信的关键是解决电波传播问题。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在中短波频段,矿井隧道对电波的衰减最大,通信距离最近。在超短波频段,通信距离随着频率升高而增加,电波传播衰减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在该频段隧道可认为是其波导型通道。而低频段,由于频率低,电缆的传输损耗小(2~4dB/km),因而通信距离大。如果加接中继器,通信距离可继续扩大,因此,低频导引通信系统简单实用、造价最低。综合各种因素,我们把工作频率设定在455kHz。电波借助敷设在井下的泄漏通信电缆在矿井中非自由空间进行传播。也就是说,利用这种泄漏电磁场的存在,通过沿巷道敷设的泄漏电缆使无线电收发信机实现信息交换。因而泄漏电缆为矿井巷道等非自由空间的无线电传播提供了一种类似长天线作用的专用媒介,构成高传输质量的矿井无线电传输通道,是矿井无线电泄漏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设计的井下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系统采用单频半双工体制,收发天线共用。由于调频比调幅具有抗干扰性能好、传送信息保真度高、机器设备简单等优点,因而在我们的系统设计中采用调频工作方式。该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455kHz中频载波发生器和调频调制器并不是由通常单一的振荡器、调制器组成,而是利用MC2833单片FM(调频)发射机子系统中的压控振荡器与晶体及相应电感、电容组成的外围电路产生的话音已调信号,送到MC3359射频输入端,而MC3359内置振荡器与外围晶体及相应电容组成的电路产生的信号,于是这两个信号在MC3359内置混频器作用下产生以中频(455kHz)为载波的已调信号。考虑到系统中其它部分电路的功能与一般半双工工作方式的电路基本类似,故不赘述。整个系统的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系统实现 系统设计上的主要技术考虑:工作频率选定455kHz;通信体制为调频半双工方式;信号传输方式为无线(手持机与井下泄漏电缆间)与有线(井下泄漏电缆传输)混合工作;发射机输出功率不小于2W;手持机相互间能随意通话;接收效果尽量减少噪声;采用~、12V电源供电;对讲机通过井下铺设的泄漏电缆作为感应传输线,使通讯距离能够达到3km。 由于集成元件与分立器件比较起来具有性能稳定、可靠性高、体积小、重量轻,而且价格比较便宜,因此在系统的实现方法上我们首先选用集成元件。所选用的集成元件主要有:MC2833、MC3359、MC34119、455kHz陶瓷滤波器、晶体、晶体;选用的分立元件主要有:低噪声晶体放大管3DG30G、晶体驱动放大管3DK9H、晶体末级功放管C4382A、TTF-2-1中周、电位器、电阻电容,以及拾音器、扬声器等电声转换器。 MC2833是单片FM(调频)发射机子系统,它包含一个话筒放大器、一个压控振荡器和两个辅助晶体管。在其典型应用电路中,我们将其进行改造,使之产生的话音调制信号输送给MC3359的混频输入端;MC3359是低功率的FM(调频)/IF(中频)接收机芯片,它包含振荡器、混频器、限幅放大器、AFC(自动频率控制)、正交鉴频器、运算放大器、静噪电路、搜索控制和沉默开关。同样,我们对其外围电路进行改造,使它产生经过初步放大的话音已调信号(载波455kHz),然后送给下一级功放电路进行放大。此外,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收发共用MC3359,不仅节省成本和减小体积,而且试验效果也不错;MC34119是主要用于电话(例如扬声器话机)上的低功率音频放大器集成电路,具有可以在低电源电压的条件(最低为)以最大的输出摆动差动扬声器输出,以及并不需要和扬声器相联的耦合电容等一系列优点。 考虑到末级功放输出的功率可达2W以上,两个末级功放管C4382A产生的热量较多,所以需要对两个管子散热。为了有效散热,我们特意制作了一个大铝板,将两个C4382A功放管安装在这个大铝板上,对其进行散热。同时,这个铝板还起到了将两个收发部分隔开的目的。整个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试验结果 试验表明,该系统输出功率达,效率达50%以上。接收机灵敏度可达(-100dBm),而且在无信号输入时,扬声器输出的电流噪声很小。在地面自由空间的通信距离可达100m,井下借助沿隧道铺设的泄漏感应电缆进行通信,距离可达3km。 结束语 455kHz对讲机系统不仅性能稳定,工作可靠,而且生产成本低,容易实现。该项产品的问世,不仅改善了井下通讯条件,而且有利于加强井下安全生产的管理,保证井下工人的人身安全。所以,这项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看了“隧道通信施工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隧道施工技术论文 2. 关于隧道施工技术论文(2) 3.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论文 4. 地铁施工技术论文 5. 盾构施工技术论文
食品监督所
1概述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尤其是铁路隧道施工高标准化建设,传统的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施工工艺不能满足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仰拱混凝土外观质量、结构尺寸、线形控制、施工高效的需求。目前,在铁路矿山法复合式衬砌隧道施工中,仰拱与仰拱填充多采用传统的拼装小模板的施工工艺,存在人工安装费用高、设备工装低、施工质量低等问题,并且施工进度难以保障,严重影响工期,常常导致隧道掌子面开挖安全步距超标、影响防水板和二次衬砌等后续工序的结构衔接质量和进度等问题[1]。因此,仰拱与仰拱填充成为制约隧道高质量快速施工的控制性工序。bim技术是以3D数字模型为基础,以三维模型的平、立、剖等视图联动设计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单视图线条式设计,以“所见即所得冶的形式,把三维的设计思考变成可见的立体实物,提供真正的三维方案可视化设计环境[2,3]。利用BIM模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方案进行全方互动性的直观展现,推敲方案的合理性,提供在4D虚拟仿真环境中展示方案的方法与流程[4,5]。针对现状问题,结合施工工序管理需求,利用BIM技术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优化性等手段,开展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快速施工装备与工艺设计,具有重要的探索应用价值。2基于BIM的施工方案设计原理传统的施工方案深化设计,是在二维的施工图上想象构思,利用以往的施工经验,主观选择施工方案的装备、工艺等。但往往存在装备选型不合适、工艺繁琐或可行性差,以及简单的“错、漏、碰冶等深化设计图纸问题[6]。然而,BIM的3D可视化设计环境和4D虚拟仿真环境,为施工方案的装备、工艺的设计优化、可行性验证提供了技术途径。实现施工方案的3D可视化和4D虚拟仿真的基础,是建立能真实描述施工方案的三维数字模型[7,8],包括环境模型、结构模型和施工设施模型。其中,环境模型是施工方案的虚拟布置场地、前置及后置施工工序等环境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是施工方案虚拟建造的工程结构实体物。施工设施模型是施工方案采用的机械设备、模板、模具等作业设施,是BIM辅助施工方案设计的关键。依据模型构件的施工动态逻辑关系,通过施工步序的时间任务项驱动模型构件,表达施工方案的虚拟建造过程[9,10]。利用AutodeskRevit、Navisworks软件实现施工方案可视化设计[11],具体方案如下:(1)通过Revit建立三维数字模型,每一构件的属性信息应配置唯一的施工步序参数,导出NWC模型文件;(2)利用Excel编辑每一施工步序的时间任务项,具体包括任务名称、任务类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ID序列号等,导出CSV文件;(3)通过Navisworks导入NWC模型文件和CSV时间任务项数据源文件,利用一定的自动关联规则,使得模型构件与时间任务项一一对应关联,在Timeline虚拟仿真环境中进行时间任务项驱动模型的4D虚拟建造。图1为基于BIM的施工方案可视化设计流程。同时,在BIM的4D虚拟仿真环境中,可以进行实时交互的过程模拟,虚拟推演施工方案的过程,动态检查方案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优化施工装备、工艺等[12]。图2为基于BIM的施工方案优化流程。图1基于BIM的施工方案可视化设计流程图2基于BIM的施工方案优化流程33D模型协同设计模型协同设计原则:首先根据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建立环境模型,形成虚拟真实的设计环境。然后建立结构模型,将未施工的结构物对象预设在已有的施工环境中。最后在环境模型的作业空间允许界限内,结合结构模型的施工需要,在同一设计环境中,进行施工设施模型的可视化设计和虚拟仿真优化,从而实现施工方案的模型协同设计效果。为了实现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施工方案设计和可视化展示,需要利用AutodeskRevit软件建立以下3个模型:环境模型包括隧道初期支护、前方拱底土石方;结构模型包括仰拱、仰拱填充;施工设施模型为仰拱与仰拱填充快速施工台车。环境模型隧道初期支护、前方拱底土石方开挖,为仰拱与仰拱填充施工方案的前置施工工序。根据施工图芋级围岩芋b型衬砌断面,考虑施工工序划分原则,建立隧道初期支护与拱底土石方模型,如图3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初期支护模型只需具有静态的施工环境布置特征,不参与施工方案虚拟推演过程。而拱底土石方模型,需要反映出动态开挖的过程,要赋予施工步序参数,构件的建模精度采用沿隧道轴向6m一段的划分原则。图3隧道初期支护与拱底土石方模型结构模型根据施工图芋级围岩芋b型衬砌断面,考虑施工工序划分原则,建立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模型,如图4所示。其中,仰拱的矮边墙高出填充面300mm,仰拱填充预留中心盖板沟,仰拱采用C30混凝土,仰拱填充采用C20混凝土,两者相对独立浇筑。模型构件赋予施工步序参数,建模精度采用沿隧道轴向6m一段的划分原则。图4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模型施工设施模型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施工方案的施工设施模型,是指仰拱与仰拱填充快速施工台车(简称仰拱台车)设计,主要包括模板系统与行走系统两部分设备。由翻转组合式仰拱模板、端头模板、中心水沟模板构成的整体式模板系统;由一对自行式桁架梁组成的独立行走系统。如图5所示。图5仰拱台车模型仰拱模板设计为左右两幅翻转式组合钢板,模板沿隧道轴向的长度为6m,由固定部分(与刚性骨架刚接)和活动部分铰接组成,安装、定位、拆除操作简便快捷,尤其减少了固定部分钢板本身变形损伤,可很好地保证仰拱矮边墙线形控制。端头模板由钢板和型钢梁组成,与仰拱模板和中心水沟模板活动连接,同时在移动运载模架系统时,使模板系统形成为一个整体,定位准确,移动就位快捷。独立行走系统的动力设备包括电葫芦和卷扬机(固定在后支座上),由1对桁架梁为模架系统提供滑行轨道。44D虚拟施工建立虚拟仿真环境通过AutodeskNavisworks导入模型NWC文件,得到虚拟仿真环境下的模型。利用Timeliner模块添加施工步序时间任务项数据源CSV文件,生成虚拟环境下的时间任务项,并使用规则自动附着于模型,使得每一施工步序的时间任务项与模型构件一一对应。模型赋予时间属性后,生成虚拟仿真环境下由时间驱动的4D动态模型,从而可进行施工方案的虚拟推演。施工方案演示(图6)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施工方案的施工步序模拟过程,具体如下:(1)测量放样,模架系统就位(图6(a)、图6(g));(2)卷扬机驱动桁架梁向前行走至下一循环位置;浇筑仰拱混凝土(图6(b));(3)手葫芦起吊、上翻仰拱压模活动板(图6(c));(4)浇筑仰拱填充(图6(d));(5)电葫芦起吊端头梁、整体模架向前滑移6m,前方隧底砟石开挖(图6(e));(6)电葫芦下放端头梁,手葫芦下翻仰拱压模活动板(图6(f))。图6施工方案演示效果评价仰拱模板设计为翻转式组合钢板,由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铰接组成,实现仰拱与仰拱填充连续循环浇筑,保证仰拱矮边墙浇筑质量和线形控制。端头模板依据仰拱与仰拱填充的结构尺寸进行设计,模板底与仰拱中埋式止水带位置、形状一致,便于固定中埋式止水带,模板顶与仰拱填充面高程一致,可控制仰拱填充浇筑高程。利用端头模架固定仰拱模架和中心水沟模架,组成可拆卸式整体模板系统,依托独立的机械动力行走设备,一次快速循环移动、精确定位,缩短支模时间,避免人工操作误差,保证洞内交通。仰拱作业面分为两个作业区流水施工,一是仰拱底部开挖(必要时绑扎仰拱钢筋)作业区,二是仰拱与仰拱填充连续浇筑作业区,大大缩短了循环作业时间。5结论(1)利用BIM技术的3D可视化设计环境和4D虚拟仿真环境,建立了BIM辅助施工方案可视化设计和虚拟推演的方法和流程。(2)BIM辅助施工方案的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包括环境模型、结构模型和施工设施模型。利用BIM模型,通过4D虚拟现实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全方位互动性的直观展现,优化施工方案的合理性。(3)BIM辅助铁路隧道仰拱与仰拱填充快速施工装备与工艺可视化设计,效果显著。BIM辅助设计的仰拱台车能够很好应用于实际施工,对BIM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无忧在线有很多数学建模论文,你去搜一下就行
隧道通信施工技术论文篇二 一种深井隧道通信系统 【摘要】 本文介绍一种借助井下隧道铺设的泄漏感应传输线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收发系统,它可以广
桥梁与隧道专业,交通建设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行作用,在公路、铁路和城市交通建设中,为跨越江河、深谷和海峡或穿越山岭和水底都需要建造各种桥梁和隧道等结
测绘工程作为建筑工程获取基础数据的重要 方法 ,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测绘工程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
有技术专业的和施工管理的,你要哪方面的呢?技术、专业可就你所学专业,结合你兴趣找一题目;管理方面题目就更多了,比如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成本控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