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1

纳木错dolphin
首页 > 期刊论文 > 掐丝珐琅工艺论文外文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原来我在这里8

已采纳

景泰蓝是人们对铜胎掐丝珐琅(铜胎錾胎珐琅)的统称,一些人对景泰蓝有曲解,认为景泰蓝就是景泰年间烧造的,就像宣德炉就是宣德年间烧造的一样,其实不然。景泰蓝命名是因为明景泰年间工艺发展到了鼎峰,因开采和冶炼条件限制颜色以蓝色为主,遂命名为“景泰蓝”。因“珐琅”一词是音译,故景泰蓝在旧时名称很多,比如“珐蓝”、“发蓝”、“佛郎”、“发郎”等等。据能查证的资料显示景泰蓝并不是我们的专利,而是来自外域。它最早起源于3500年前的塞浦路斯岛,即迈锡尼文化时期,正好是中国的商代时期。1952年欧洲出土了一枚距今约3300年前的戒指,掐丝非常清晰,这是能看到的早期珐琅工艺,这枚戒指现藏于塞浦路斯博物馆。学界依据文献和出土文物不完全考证,工艺在中国的出现有两种观点1:唐朝或更早  推测这个时期是因为唐朝是盛世,外邦朝奉国家很多,其中供奉的工艺品有掐丝珐琅工艺的作品,后中国工匠研究仿制。推测更早是因为中国在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就已经发展到了鼎峰,恰好掐丝珐琅工艺在世界史上出现也刚好是中国的商朝2:元代  推测元代出现是因为考证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元末文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证实了掐丝珐琅工艺的存在,当时称为“鬼国窑”。元代草原民族属于侵略民族,忽必烈在征服西域和欧洲时,景泰蓝作为战利品被带回中国。远征的军队不仅带回了景泰蓝,还把工匠和技术也带了回来,所以元代就有了改进版的景泰蓝。景泰蓝的颜色偏蓝,属于冷色调,在过去并不被人欣赏,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祥之色,汉文化还是偏爱红黄。但游牧民族把蓝色视为吉祥色,所以蒙古军队带回景泰蓝后,人们逐渐中西合璧,加入了其他的技艺和颜色。明清时期景泰蓝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延伸。清“十全老人”乾隆,对景泰蓝工艺也甚是钟爱,并且延伸到家具、餐具、建筑等方面,后期更是延伸到珐琅彩瓷器等等。旧时景泰蓝工艺是皇宫御用工艺,因制作工艺繁杂生产效率比较低,故景泰蓝器具也是皇帝专用。景泰蓝工艺具体制作步骤有一百多道,由工匠师傅口头相传,并且每位工匠师傅只允许精通一道工序的制作。民国时期宫廷解散,工匠才将工艺带到民间。随着时代发展和手艺人的创新才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

172 评论

青岛崂山逗号

偏爱铜器,不像铁的冰冷,也不像金银的显耀。铜器会给人视觉上的亲近感。原色铜器柔软、沉稳。而如果是器身上经过精妙装点的铜器,则美丽不可方物,但又似曾相识。一件铜器的制作完成需要多重工艺的叠合,其中令铜器如身着华美外衣的一种叫做“掐丝珐琅”。是的,之所以感觉装点后的铜器似曾相识,正是因为它美如华衣的样貌,像站在花树下的古典女子,一身蓝彩流光的衣,亭亭玉立。 ​ ​       掐丝珐琅,学名“铜胎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关于它的起源和流传,概而括之是这样的时空路径:公元前12世纪,掐丝珐琅在希腊兴起,至公元10世纪极为兴盛。在公元12世纪,掐丝珐琅经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再到明代景泰年间,技艺臻于圆熟,相关器件盛行不止。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很有趣的舶来工艺之一,西方的传统手作方法,在中国的铜器上使用,在中国的美学传统里品鉴,竟然都毫不违和。所以,工艺的进步,吸收与融合很重要,但更需要依照自身的民族特色进行必要的转化。 ​ ​ ​        中国自古有重形、重装饰的传统,这也是汉字象形的原因之一。从远古陶器上的纹样,到如今还能看到的各种织物花纹,我们应该由此保留一份自觉,就是在中国装饰艺术上,从来都是拒绝单调无聊的。掐丝珐琅给传统铜器提供了转身的可能,使铜器既可以是古朴内敛的,又可以装饰焕然,斑斓夺目。掐丝珐琅既讲求美感,也照顾实用。明代以来,中国的掐丝珐琅工艺逐渐呈现出“错彩镂金”的美,富丽的同时,也敦厚持重,不失中式物件的端庄。掐丝珐琅器,作为过去皇室的礼祭器,能凸显祭典的隆重和身份的尊贵。而即便是作为如今日用的陈设品,也会使室内增色添姿。掐丝珐琅如衣装般装点铜器,掐丝珐琅器也如巧妆般丰富着我们的欣赏空间和收藏之心。 ​      掐丝珐琅的制作过程用现在的语汇来说,就是给铜器制作3D华衣、立体剪裁的过程。 ​               首先是制胎,即以红铜板制作出器形,好比一件衣服的基础剪裁与缝合。然后是掐丝,将压扁的铜丝依照设计纹饰粘牢在胎体表面。这是3D的开始了,为花纹构架出立体的轮廓。 ​ ​ ​ ​        之后是点蓝,按照纹饰设计的颜色依次向掐丝后的格子里填入釉彩,就像把不同的花色嵌在衣料上一样。 ​ ​        其后是烧蓝和打磨,使各式立体花样凝结、坚脆、光滑,亦如给衣物上的凹凸装饰进行熨烫、压制、塑型。 ​ ​ ​ ​ ​ ​               最后是鎏金,在全部铜丝上镀一层金,以防铜丝生锈,而衣物上的镶边、做衬,也是同样的道理。运用了青铜工艺、瓷器工艺、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的掐丝珐琅,正如运用了刺绣工艺和3D剪裁工艺的服装创意。如此,掐丝珐琅成器,铜体便似紧着华美外衣了。        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在《美的曙光》中说,形状的创造,完全得依靠双手。人类手的进步与累积经验的融合,直接和艺术的进步、工艺的进步相关。所以,要对手保有感觉,才能对艺术、对工艺有更深的感受。掐丝珐琅也是手的工艺,心手配合,才能最终使器物流光溢彩。曾看到一种对“手工艺”的如下定义:人在用心、用手对自然物进行塑造和形构过程中,人与物,道与器的互动,是为手工艺。深以为然。华美之内,其实是异常朴素而交心的步步精心,外化的美丽都来自内修的诚意。

194 评论

华兰欣子

表面烧有珐琅釉的金属器叫珐琅器,掐丝珐琅器是珐琅器的一个品种。据考古发现,掐丝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大约在宋、元时期通过阿拉伯人传入中国。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用金属(以铜为主)制出胎;掐丝,用铜或金银掐丝出纹饰并粘于胎体;烧焊,将铜或金银掐丝出的纹饰焊在铜胎上;点蓝上釉彩,上一次珐琅釉烧一次,重复多次(十次左右),直到珐琅釉面与掐丝齐平;磨光,将釉料与掐丝磨光;抛光并描金。元代的铜胎掐丝珐琅器制造技术不太成熟,生产规模不大,存世稀少,已经很难见到。到明代,掐丝珐琅工艺进一步受到朝廷重视,由宫庭“御用监”大量制作掐丝珐琅器,在宫庭内掐丝珐琅器得到广泛使用,形成了掐丝珐琅器生产和使用的高潮。这些掐丝珐琅器大都是以铜为主的金属做胎。           本人收藏了一只《永乐年制》的洒金粉瓷胎掐金丝珐琅彩牵牛花纹斗笠碗,采用黄金材料掐丝,并在瓷胎釉里洒金粉,卓显皇家气派,实为希罕难得,珍贵无比。 碗口径:136mm,高度:40mm,底足径:40mm。碗敞口,浅弧腹,圆圈足。在洒金粉瓷胎的基础上用黄金掐丝珐琅工艺装饰出三组牵牛花,每组两朵成花一朵花蕾;瓷胎的厚度毫米左右,属于薄胎瓷的范畴。瓷胎掐丝珐琅彩工艺水平在瓷器中为最高级别,掐丝细匀,掐丝与釉面齐平;碗内甜白釉面洁白细腻光泽如玉,碗外用纯黄釉作底色使掐丝珐琅彩牵牛花更加鲜艳光彩夺目,倍显皇家风范。底足圆圈内隐形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双行款。永乐官窑精细的薄胎瓷器与掐丝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用黄金拉丝掐勒出大花大叶的精美图案粘附在洁白莹润的胎面上,再填以鲜艳透明的珐琅彩料,富丽堂皇,精美绝伦。这类瓷器是在景德镇烧好瓷胎后送进皇宫,在宫内御用大师监作掐丝上珐琅数次回窑烧制,由于工艺太复杂,要解决掐丝图案在瓷胎上的固定问题,金属、珐琅料与瓷胎的膨胀系数不一样造成的附着难问题以及瓷胎易碎打磨难等,导致生产成品合格率极低(成品合格率10%)。 明朝从永乐以后,官作再未发现有瓷胎掐金丝珐琅器,一般采用掐丝材料为黄铜。根据文献和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此件明代《永乐年制》瓷胎薄胎掐金丝珐琅彩牵牛花纹斗笠碗,无论从用料和工艺及年代将彻底改变瓷胎薄胎掐丝珐琅彩瓷器传记的历史!     《重庆收藏》编辑部供稿

19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丝绸之路学术论文外国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脸红红1121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外国工艺美术史论文

    答:清美的展示设计研究专业的考研试题范围相当广泛,对考生来讲压力比较大,复习难易把握重点。设计类,交叉学科,美术类得手绘,这个专业不需要,初试专业一考的中外工艺

    丁锋893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蠕墨铸铁喂丝工艺研究论文

    看下(材料化学前沿)吧~

    小铃铛MISS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掐丝珐琅工艺论文外文文献

    景泰蓝是人们对铜胎掐丝珐琅(铜胎錾胎珐琅)的统称,一些人对景泰蓝有曲解,认为景泰蓝就是景泰年间烧造的,就像宣德炉就是宣德年间烧造的一样,其实不然。景泰蓝命名是因

    纳木错dolphi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外石油工艺研究现状论文

    毕业论文还是自己写吧。。。

    西西里的蘑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