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8

冰雪皑皑
首页 > 期刊论文 > 关于贫困人群的问题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蛋糕的鱼

已采纳

富人的财富来源各不相同,所以富人的扶助贫困并不是义务,而是一项社会责任。作为富有者,在享受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和扶助贫困的人们。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问题严重、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富人扶助贫困就更为重要。同时,贫困问题不仅是贫困人群自身的问题,它也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问题。富人的扶助贫困不仅仅能够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也能够减缓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和社会矛盾,这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富人的扶助贫困也应该遵守原则,要避免慈善扶贫的虚假行为和过度依赖。在扶助的同时,需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利益的长期性,在帮扶贫困人群的同时,促进公共资源优化分配,发挥慈善资源最大的效益。综上所述,富人扶助贫困具有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应该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则,发挥慈善资源最大的公益效益。

319 评论

我就是小J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约占高校学生的五分之一。经济上的窘迫使这些学生为生存和求学而奔波,使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工作既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大多数贫困生不但负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择业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希望成为老师和同学尊重的对象,但由于自己成长环境的制约,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也相形见绌,导致他们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自卑心态。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新生,远离了在高中阶段因学业成绩优秀得到同学崇拜和老师赞扬的目光,有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从而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一种悲观和不安的焦虑状态。有的贫困生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害怕家中再发生意外;有的贫困生为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焦虑;也有的贫困生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愧对父母而产生焦虑。贫困生这些过于持久或过度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作为贫困生自知经济不如其他同学,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容易产生嫉妒之情。对于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随心所欲,用钱大手大脚,心生不满,产生憎恨。长期形成这种偏见情绪,既会让贫困生性情孤僻,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封闭心理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一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 拮 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二是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渡过难关。三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五)粉饰心理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可以省吃俭用,但衣着打扮却特别讲究;平时囊中羞涩,但在同学聚会时很大方;平时表现平平,但在同学面前总要表现出一种傲气,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把贫困当作一种耻辱,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关心。 (六)愧疚和无奈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这些情况都使贫困大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而表现出无奈和失望,生活在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的心理素质导致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 拮 据的困扰,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悦纳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这种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认为,作为贫困生就应该得到学校的关心和大家的照顾,一旦自己认为得到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时心理就会不痛快、烦恼、哀叹甚至愤怒的情绪也随之而生。部分贫困生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当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又把贫困作为逃避和退缩的理由,形成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错误认知,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221 评论

Khloekloklo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 1.贫困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随着我国扶贫力度的加大和贫困地区广大班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到本世纪末能基本解决这部份正常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修正问题在于还有一部份需要社会保障的残人和受灾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能脱贫的人口。一些资料显示,这部份人估计总共有2200万左右。另外,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镇亦出现一个贫困阶层。按1995年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这部份人口在2000万左右。综合起来考察,则全国城乡的贫困人口数量有7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基数很大。 我国贫困人口问题不仅表现在基数大,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速度快,又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2.贫困人口素质差,文盲率较高。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现出零星性的特点。我国贫困人口零星分布还表现为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民人口等等。 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82 评论

小冷0623

新经济时代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新经济时代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大学阶段消费需求的增加,他们的思想和心理上与其他大学生相比都会表现出一些问题。本文重点探讨新经济时代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其原因,并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经济时代;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社会各个阶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基本消除贫困人口,但在经济社会当中,社会收入的差距仍然普遍存在。贫困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他们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压力。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帮扶措施,在2007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对生活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大学生进行认定和帮扶,并相继出台了贫困大学生帮扶政策。其中指出,“贫困大学生是指那些无力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大学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基本费用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帮扶的主要方式是为他们提供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高校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社会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而他们却很难与其他大学生融为一体,这也导致了他们思想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1、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特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强,进入高校后,他们会寻找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勤工俭学为家庭减轻负担,许多学生都能够做到学习打工两不误,不但课内成绩优秀,而且能够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赋予他们一种特殊的地位,也会对他们的思想行为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思想观点、行为举止、人际交往以及应对就业等一些方面。

思想方面

从思想方面来看,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对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无法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而是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时间一长,他们的心理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当今社会存在着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他们有时候会感到受到了歧视和嘲讽,他们不愿意和其他人交往,使他们形成了比较狭隘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这样的思想带动下,他们有时候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一些不公平现象表现得非常敏感,甚至驱使着他们做出一些错事、傻事。

心理方面

贫困大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和城市贫困人群。在这些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缺少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因此,他们对大学的期望值非常高,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也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希望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他们会感觉到并没占多大的优势,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人,再加之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是产生自卑感,导致他们焦躁不安,对现实失去信心。这也让其心理变得特别敏感,会把一些人的正常举动看作是嘲笑和讽刺,有时候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使他们与其他大学生群体割裂开来,这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重视的。

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由于经济和家庭方面的原因,贫困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他们的交往面就比较狭窄,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在进入高校后,换了新的环境,所以他们一时无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另外,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贫困大学生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也对一些学生社团有所抵触,长期下去他们就会与大学生群体相割裂,这对他们走向社会设置了较大的障碍。

社会责任方面

由于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自尊、好强,他们有时候会认为社会的帮助是歧视和侮辱,作为贫困大学生,他们在同学中没面子,特别是有一些大型活动,会让他们成为焦点,这也加重了其心理上的负担,让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坦然地接受社会与政府的资助。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受到各种资助,他们独立意识淡薄、依赖心理较强。贫困成为他们的资本,他们利用国家政策,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逐渐失去了靠自己双手来创造人生价值的意识。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在贫困生认定当中弄虚作假,得到资助后,不能把资金运用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另外,随着社会就业成本的加大,贫困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不断增强,迫于生活上的压力,他们往往会选择更加务实的职业,有时候甚至会造成人才的浪费。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贫困生发展的作用

贫困生群体在思想心理和意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供一个大学生非常不容易,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大学生无法正确进行人生定位。而且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困大学生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复杂。因此,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端正贫困生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贫困生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状态,在学习与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别人在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方面相比较,而不是从经济方面做比较。面对政府和社会的资助,要学会感恩,并倍加珍惜学习时光,能够把个人的发展与回报社会,较好地结合起来。

(2)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正确认识经济方面的差距,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

(3)在就业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把个人理想与就业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实现社会价值,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就业并不只是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是与他们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3、新经济时代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大学生问题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原因也越来越复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真正发挥出作用,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贫困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复杂,要想真正取得教育成果,就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是方式,仍停留在书面化、形式化阶段,无法针对贫困生的内在需求,为他们提供思想动力。贫困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其根源都是生活方面的压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励志教育,就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最终只能让他们越发反感。贫困生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一味地进行救济并不是好的方法。高校贫困生问题表现多种多样,学校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并积极地落实到实践当中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个部门的专项任务,而是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从教学方面来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在每一个学科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学校的学生资助部门、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宣传部门更要密切地关注贫困生问题。但从现状来看,这些工作在高校尚缺乏系统性,各部门各自为政,以完成本部门任务为根本,这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也是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

贫困生思想教育缺乏时代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贫困人口的数量在大幅度减少,但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并没有变,这也表现出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爱。新时期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也变得异常复杂,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从高校贫困生教育的现状来看,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新经济时代的背景,没能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关注贫困生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完善自己,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新经济时代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新经济时代,要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正确对待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做好如下工作。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贫困大学生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应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从该群体内部来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表现得千差万别。高校需建立专门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动向,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他们懂得贫富差距存在的历史性和必然性,而作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还需要在思想上强大起来,以正确地对待人生,形成自立、自强、自尊的良好品质。把暂时的贫困作为人生发展的动力,用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建立贫困生思想教育体系

解决贫困生思想问题,首先要从物质上入手,适当增加物质资助,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现有国家资助体系基础上,学校还要探索更适合本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学校需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要把物质资助与精神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误区,让他们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对于那些不愿接受资助的贫困生,学校要建立勤工俭学体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经济收入,使他们心理能够得到满足。同时,对那些非贫困生进行教育,让他们能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贫困生资助问题,多与贫困生交往和贫困生成为知心朋友。

以发展的态度对待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在发展,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高校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高贫困生的思想认识,让他们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人的发展问题,贫困是暂时的,它同样可以成为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贫困生应该正确对待社会资助,努力发展自己,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把人生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5、参考文献

[1]徐勃.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24-125.

[2]惠慧.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智库时代,2018,(46):87.

[3]肖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解决措施[J].法制博览,2020,(18):235-236.

33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论文

    新农村建设以来 我国农村的人均生产生活上有拉很大提高,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这也仅仅是部分地区。在全

    心向着谁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农民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

    陶小唬同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贫困县的发展研究论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不断的得到了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

    未暖rabbit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

    小吕娃子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贫困人群的问题研究论文

    富人的财富来源各不相同,所以富人的扶助贫困并不是义务,而是一项社会责任。作为富有者,在享受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和扶助贫困的人们。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问

    冰雪皑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