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0

日光浴的懒猫
首页 > 期刊论文 > 陆犯焉识论文开题报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薰衣草恋人

已采纳

最近,看了一本被改变成电影《归来》的小说《陆犯焉识》,深深得被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吸引,被婉喻真挚长久的爱感动。当然,更多的是被作者直逼人心的种种启示触动。1、焉识想,假如自己的虚荣心是痒处,大卫的夸奖句句都没有挠偏。焉识知道虚荣心可悲,但他没有办法。人人都有虚荣心,人人都没有办法。    也许轻微的虚荣是可取的,我把它称之为自尊,自尊这东西是好东西,可促进一个人激情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过强的虚荣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不太清楚,因为没有经历过。我想,按《易经》阴阳思维来考虑,太过的东西,总会招来些祸害。焉识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有虚荣心,虚荣给他带来了灾难。人人都有虚荣心,人人都没办法,看各自悟性,各自造化吧。总要经历些坎坷,才会明白这东西是好是坏。 2、老几在入狱的头几年就明白什么都可能给其他犯人拿去立功,所以他用自己的沉默和结巴筑起一圈隐形城堡,谁也别想让他打开城堡的大门。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焉识的沉默和结巴也是不争的表现吧,在当时当下,不争就是最好的保护方式。《朱子治家格言》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少说话,少纰漏,就能避开很多的是是非非。焉识的入狱是书读的多,焉识的自救也是书读的多,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3、从干部们给刘胡子自杀的总结里他明白自杀是一种对抗性行为,是示威,是敌意的最后表白。一切敌意都可能给婉喻和孩子们招来进一步的麻烦。他看到她们生活得还不错,虽然离报上说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比较远,但天伦之乐还可以尽享,小笼包子还有得吃,他一对抗,她们连那一点享受都没了。 焉识是真正爱婉喻和孩子的,因为他们,连死亡这种最后的自由都没得选择,他宁愿选择痛苦,都不愿让他们因他而受到牵连。这世上有太多的抑郁症患者,为了责任,放弃死亡。人生很无奈,现实很残酷,要么接受,要么改变。 4、他怎么能让大卫这样的人明白,他做什么事,写什么文章,都是出于他自己的道德审美。或者说出于一种道德趣味。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不符合他的趣味的,他就会觉得不适,或者恶心。对,就是恶心。凌博士跟他的观点不同,他们辩争的怎样激烈,那不妨碍他尊重凌博士的趣味。    尊重这两字,这两年,在我的世界里出现多次。以前总是不太理解尊重的具体含义。曾经,提出自己观点,有人反驳时,心底总会涌现出极度的不满,并对此进行攻击,不仅仅对观点攻击,有时是人身攻击,威胁到了双方的感情。现在,慢慢了解到,她反驳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针对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这是正向的思维和行动,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希望我的朋友能感受到,我在提出不同的观点的同时,同样尊重你的观点,愿我们友谊长存。 5、“人活着就好。”恩娘把她老丑的手向焉识的方向伸了伸,焉识马上轻轻把它握住。“人活着需要几样东西呢?需要没几样的。”恩娘反而来劝慰焉识,手在焉识的手心里坦荡荡摊着。   恩娘活着的时候什么都要争,争得最多的就是焉识的宠爱。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死,恩娘才觉得,人活着需要的没几样,何必争来斗去。我觉得,这个死也是看个人造化的,也许很快会到来,也许还很遥远,说不准。要开始觉悟、践行起来,人活着需要的没几样,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得到或得不到都该放下些。 6、从邓指家回到号子里,老几想到男人对女人的爱也是一场病。各种病状都是爱。邓指有点好东西都让他媳妇挂上、戴上;她所能得到的好东西是他的爱,拔出手枪也是他的爱。 心疼邓指这样的男人,他爱老婆爱地发痴,把最好的东西给她,最温柔的内心给她。但是,那女人还是背叛了他。他把抑郁和焦虑放在心里,临死都没有戳穿她。人或许就是这么贱吧,“得不到得永远在骚动,被偏爱得有恃无恐”。 7、人一老,对于自己是不是被别人多余最为敏感,他们整天都在看儿女们甚至孙儿孙女们的了脸色,看看自己在他们生活里的定位错了没有,错了就是多余。没有比发现自己多余更凄惨的事。    原来,人老了是害怕多余的。现在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总说:养了你们三个白眼狼,让我一个人住在这里,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但是,三个女儿喊她一起住,她就是不愿意,大概是害怕不能融入我们,害怕多余。我严肃的让她不要再管我的事,她寻死觅活,大概是觉得自己多余了,小时候的我是多么依赖她。还是要多读点书,积累人生经验,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8、你觉得你可憋屈够了,他觉得憋坏了的正是他。这就是女儿和母亲都觉得生不如死的时候。 读到这里,我笑起来了,原来这世上不仅仅我们这对母女有冤家情节。我和母亲经常游离在这样的状态中吵吵闹闹。母亲觉得为我付出许多,总该听她话,总该为她做出些牺牲。而我,觉得自己被母亲絮絮叨叨的“付出”绑架了那么多年,我受够了,我要抗争,我要自由,我不需要你为我付出。吵过闹过之后,母亲依然心甘情愿的为我付出,我依然亲密的叫着妈妈。世上的母女真的都是冤家。 9、阅读海明威和福克纳也是这样,他并不讲翻译家的坏话,一个贬低的词都没有;他只是从译本上转开目光,再把两束浑浊的目光放远,有点拿腔拿调地背诵着原文。这样,他也就成功地离间了我对于翻译家的信任,我开始写信请求大姑母替我在美国买原著,再海运到上海。 焉识没有辜负教授的教养,对于自己不认同的翻译家没有贬低,只有尊重,并且成功的把孙女的注意力转向了原著。这让我想到了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想要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父母就去成为什么的人”。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自己就不要整天拿着手机。想让孩子勇于上台发言,自己就不要畏畏缩缩。 10、焉识已经是她离不开的伴儿,每天早晨天刚亮她就会在阳台上等他,下雨刮风都不例外。    婉喻是幸运的,一辈子对焉识得不离不弃,终于让焉识意识到婉喻得可贵、婉喻得美。在婉喻失去记忆的时期,焉识对她不离不弃,那种疼爱,那种纵容,那种眼神宛如热恋中的男子。少年夫妻,老来伴是多么奢侈的事物。我的母亲丧夫之痛的伤口还没愈合,又面临着孤独地侵袭,现在的种种不理智语言,我想我应该原谅。 11、焉得认为天才的哥哥和福气应成正比,“福气”是由房子、汽车、吃的、穿的拼装的。太有趣了。焉识想这样告诉焉得,他的福气不小:饥饿一场,遭罪一场,生死一场,结果领略了真的福气是什么。福气是他知道自己是个有福之人,因为他有冯婉喻这样的女人爱他,为他生养了三个孩子,并让他亲自见证了她怎样苦等他。冯婉喻对他焉识的情分,就是他的福气。 焉得的经历的太少,书读的太少,所以他至始至终认为丰沛的物质才是福气之人。焉识从富贵到贫穷,从风流到安静,从单纯到圆滑,经历了多少沉沉浮浮,是是非非,终于意识到冯婉喻的好。有这么一个爱他爱得如此痴迷的女人,爱他爱得超过爱自己孩子的女人,真正是这一生最大的福气了。我被冯婉喻对焉识至深的爱感动,被陆焉识在牢狱中对婉喻的思念感动。其实,我身边也有很多爱我的人,只是没有这么深切的爱罢了,没有满足。我想,再多给我些时间,多经历、多感悟,会明白福气是什么。 12、冯丹珏认为,婉喻和焉识微妙复杂的关系别人不懂的。不懂得而同情比什么都可怕。    我第一次看到“不懂得而同情比什么都可怕”这句话,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是极大的。我们没有了解自杀背后的真相,没有了解车祸背后的真相,没有了解离婚背后的真相,没有了解孩子愤怒背后的真相……,我们妄加评判,妄加同情,真正是十分可悲和可怕的事情。你觉得对方正在用错误的方式处理事情,想要去帮助他,殊不知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感悟,帮他就是害他。有些人、有些事是永远都没法了解的,放下评判、放下同情,过好自己就好。 13、终究要失去的东西,不如主动失去。能够主动地丢失便是施者。 再深的爱情,如果看不到结合的曙光,不如主动分离,对己对他都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让对方寻找真正的美好生活,是伟大地施予者;再深的舐犊情,孩子长大了终究要离开母亲地呵护,不如主动离开,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给予充分的自由,便是对孩子最深的爱;面对临终的父亲,你深深的不舍,他强忍的病痛,只会带给他生不如死的感受,所谓的不舍其实是被高尚掩盖的极度自私。不如早点让他离去,抛下这可恶的病痛,还他自由。 14、我猜想是邓指的小儿子给了他启发,让他意识到,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 陆焉识因为自己的政治因素,被子女推来推去。他已失去了最爱、最放不下的女人,如今连子女也放下了。物质对他来说,没有比自由来得重要。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牵绊他,他可以无牵无挂地去寻找自由。陆焉识,终于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了。我想,这世上,大概没有多少人是自由的,或为家人,或为物质,苟且的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工作,苟且的适应嘈杂的社会。所谓的梦想,所谓的自由,如海市蜃楼般近在眼前,远在天边。 这本书富含人生智慧和哲理,欲要经历更多精彩,请亲自翻一翻吧。

351 评论

蛋的故事

陆焉识和冯婉喻的第一次相见,是在1924年。 那天,陆焉识像往常一样跨进客厅,看见继母冯仪芳身边静静地站了一个女孩子,她叫冯婉喻,是继母大哥家的女儿。冯仪芳把自己的侄女带到陆家来,就是想用她来巩固自己在陆家的地位。早在陆焉识父亲过世的时候,冯仪芳就该被送回娘家,因为陆焉识的一句话,她才得以留下来享受陆家衣食无忧的生活。如今,她想用冯婉喻来栓牢到了适婚年纪的陆焉识。不过对当时的陆焉识来说,冯婉喻的这双眼睛代表着继母对他自由的限制和控制。那个时候,陆焉识打算用官费去美国留学,一来可以看见更远的世界,二来可以感受到自由的随心和乐趣。冯仪芳批准了他的请求,这对陆焉识来说是天大的恩情。不过,冯仪芳也提出一个请求——去美国留学前,要与冯婉喻结婚。1925年,冯婉喻与陆焉识完婚,从结婚到远航,整整五天,陆焉识看都没看冯婉喻一眼,陆焉识用不急不躁的微笑将自己封闭起来。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笑”,说的就是此时的陆焉识。冯仪芳身为婆婆,事事都跟儿媳冯婉喻比,事事都要占冯婉喻的上风。因为冯仪芳一直想要的就是不平等和不公道,而冯婉喻也习惯了这种不平等和不公道。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隐忍是婉喻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陆焉识看不下去,邀请婉喻去听梅兰芳的戏,还特意嘱咐她不要告诉继母。在反抗继母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变得亲密起来,他补上五年前缺失掉的蜜月旅行,在风景恬淡、有山有水的旅店里,他们有了孩子。有了孩子后的家庭,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善于逃避的陆焉识,又回到了五年前以微笑婉拒一切的模式中。他沉浸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对于他来说,图书馆、咖啡店、陌生人的间接陪伴,往往是他逃避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1940年,焉识所在的大学第二次搬迁,他也从上海来到了重庆。而恰好,韩念痕就是这样一个好看的重庆女人,好看到什么程度呢?一贯不用当地人的重庆教育部,因需要一个漂亮的女使节,而专门为她开了这个先例。他们相见的那天晚上说来意外,韩念痕刚要从舞场离开,日本飞机就在重庆的天空上连番轰炸,炸得这座山城少了些陡峭崎岖,多了些荒野废墟。 陆焉识就是在这一刻,在防空洞里拉住了女人的手,欲望在黑暗和狭小的空间里显得赤裸又纯粹,暧昧的气氛减少了恐慌,韩念痕在接连的震惊中不知所措,只知道跟着陆焉识走。这一晚让陆焉识觉得,自己是喜欢这个女人的。于是还没有到两个礼拜,陆焉识又开始找借口从他教书的矿区去往重庆。这一次见面和上次有所不同,韩念痕为她的爱撒下了一个谎,当陆焉识问她晚上住在外面家人是否会担心,韩念痕他说,自己在和一个年轻官员同居,所以不必担心。或许韩念痕觉得“同居”与“威士忌”一样,能让自己显得前卫而时髦,又或许她以自卑为利剑,想捉弄下陆焉识的心。不过,这个谎言,也成了让陆焉识和韩念痕分开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个谎言说出后不久,韩念痕告诉陆焉识自己怀孕的事实。让陆焉识真正看清自己的,是听到韩念痕怀孕后自己对此的态度。哪怕韩念痕说了一百次这个孩子是他的,他都有一百零一次拒绝承认这个孩子是自己的理由。他甚至因为害怕看见韩念痕大腹便便的样子,而推脱了好几次学校派他去重庆的机会。看到在校园里安顿下来的韩念痕,陆焉识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无耻的快乐。 很快,他们就在学校的教师寝室里过上了日子,韩念痕不仅经营学校的柴米油盐,也经营着陆焉识的生活起居、一日三餐。她就这样不着痕迹的、自然而然的进入了陆焉识的生活。只不过没多久,日本就占领了香港,重庆的战争迫在眉睫,在如此“紧要”的关头,鼓吹自由和民主的陆焉识以“犯规教学”的罪名,被抓进了监狱。1944年,日本军队直逼重庆,韩念痕就是在这个时候将焉识救出来的,到此为止,陆焉识已经在地牢里呆了整整两年半。在陆焉识待在监狱里的这两年半里,韩念痕逐渐看到自己与陆焉识的无望,因为陆焉识的责任心总是会让他回归最初的家庭。陆焉识出狱后,韩念痕已经清醒地从这场没有未来的感情里潇洒脱身。韩念痕彻底消失在陆焉识的生活里,陆焉识则再次以反革命的罪名被流放在西北荒漠里。这让陆焉识突然明白或许在他与韩念痕的感情里,他爱的不是韩念痕,而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纯粹是由于,韩念痕不是继母推到他面前的女人而已。陆焉识从小到大,没有多少事情是自己做主的,他表面上越是谦和,心里就越是反叛,陆焉识将他的自由与反叛,都投射在了韩念痕身上。如果一定要说陆焉识犯了什么罪,那就是浪子之罪。因此,他对过往的忏悔,成了他做逃犯的重要理由。如果要说一向乖巧听话的冯婉喻,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细细想来,每一件几乎都和陆焉识有关。而其中之一就是那块白金欧米茄表,手表是冯婉喻在1936年卖掉一颗祖母绿宝石买的。对三十多岁的陆焉识来说,他还不懂得这块手表的背后含义,当然也不懂冯婉喻对他的这份情。那时候他之所以戴上这块表,完全是出于对冯婉喻的怜悯、顾忌到她作为妻子的面子。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冯婉喻,一个是自卑的、觉得自己配不上焉识的冯婉喻,另一个就是对自己的爱慕情欲不知羞,不懂得掩饰的婉喻。对冯婉喻来说,陆焉识就是她的全部,是她的一片天。她可以十年如一日为陆焉识送饭,而陆焉识也是通过冯婉喻的探监,得知这座围墙外的春夏秋冬。 冯婉喻用她隽秀的小楷写下一封封信,谈女儿、谈儿子、谈孙女、谈过去、谈未来,让陆焉识没有错过孩子们的一丝成长。她还可以以自己身体的代价换回陆焉识的命——从死刑改为无期。如果说陆焉识在入狱前,对冯婉喻有多么的冷漠,那么整整二十年的监狱生活就让他多悔过。冯婉喻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陆焉识,和这个家庭。至于回报,陆焉识给多少,她就安静的要多少,直到六十多岁的陆焉识,每每想起冯婉喻的爱意,就是一阵心惊肉跳。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儿,他不想再放开冯婉喻了。得到女儿的消息,还是来源于妻子冯婉喻。 自陆焉识被流放到荒漠的三年以来,每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就是小女儿冯丹钰。讲她如何考取生物学博士,讲她如何成为科教片的主角,还有讲她的电影要在全国的礼堂巡映。 为了让邓指教官给他个半天一夜的时间,看这场由自己的小女儿主演的如何根治吸血虫的科教片,他把这块欧米茄手表供奉了出去。陆焉识出发去看电影的时候,荒漠上还飘着大雪。下雪天导致的后果不仅是路上没有车,而且将原本走五六公里的路所需要的时间和体力,足足增加了三倍。才走了两公里,陆焉识就感觉自己体力的严重不支。趁天没黑之前,陆焉识在不远处村子里找了一家饭店,要了一碗羊下水,一瓶高粱酒和两个烧饼。这些食物不仅让陆焉识身上变得暖和,也支撑起了他一直以来的灵魂信仰:见证女儿的成长。到达礼堂时,电影还有五分钟就结束了。也就是这五分钟,陆焉识站在自己用馒头换取的凳子上,看到了自己的女儿冯丹钰,在她的眼神里,陆焉识看到了和自己妻子相似的魂。 在这一刻,陆焉识对女儿的想念,对妻子的愧疚,对亲情的渴望,对自由的信仰,都化作眼泪流出来。陆焉识是第二天早晨到达七大队砖窑的,他实在是走不动了,就倒在了一片被白色包裹住的田野上。 救他的是几个偷钻窑的家属,等脱下他的棉衣棉裤检查他身上的伤时,才发现此时的棉衣棉裤的里子早已不再柔软,而是变成了一根根如钢铁般坚硬的针。陆焉识每走一步,千万根针就扎进他的皮肉里一次,来回差不多两三万步,不过对他来说,只要看到了自己的小女儿,一切皆值得。由一块欧米茄手表忆起来的温情,由自己女儿主演的一场科教片,让在监狱里的焉识感到越发的清醒——他和冯婉喻之间发生了一场天大的误会。这个误会太大了,大到快要用尽一生的时间还没有被解开。趁他现在还活着,他一定要亲自给冯婉喻讲一讲他的过往,他的愧疚,以及他对妻子今后的珍惜。 陆焉识是1963年开始做逃犯的,逃了整整一年,他在上海的自家房子下,偷偷看见了冯婉喻、女儿、儿子儿媳和孙女。同年,陆焉识就在西宁自首了。为什么自首?还是因为冯婉喻。自从陆焉识逃跑,冯婉喻一家不仅经常被特务光顾,还时不时遭受亲戚邻居的白眼。 如果相认被人发现,冯婉喻也会落下一个帮凶的罪名。不过,就算陆焉识“自首”,那也抵不过之前逃跑的罪过;就算陆焉识拼命和陆家人划清界限,冯婉喻还是免不了遭人白眼、被居委会屡次传唤。冯丹钰的人生也还是逃不过父亲是劳改犯的阴影,于是次年,陆焉识向冯婉喻提出离婚。从此,冯婉喻一家就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一个政治清白的中国公民了。陆焉识只是不想再连累自己的家人。自从陆焉识1964年在西宁自首后,他又在监狱里待了将近二十年。 1979年,已经七十岁的陆焉识回到上海,这时冯婉喻之前患有的失忆症已经恶化。陆焉识被接回家的第二天,才和冯婉喻在锦江饭店见上面。但是对于这时候的冯婉喻来说,陆焉识只是一个有亲切感的陌生男人。陆焉识以为这次见面,可以继续他们中断了二十多年的生活,不过却换来了冯婉喻的一句:“伊是啥人?”冯婉喻不是不记得陆焉识,而是不记得他面前这个人是陆焉识,她没有办法将记忆里的陆焉识,和刚刚见面的男人对号入座。 但是对于面前的这个老头子,在这次见面后,冯婉喻的内心还是欢喜的,只不过没拿他当陆焉识而欢喜。第二次见面,陆焉识更是一脸愁苦,毕竟他以为的“约会”,转眼变成了冯婉喻鼓励他交入党申请书的政治会谈。因为冯婉喻的失忆症,每一次见面,她都是第一次见陆焉识。“没关系,你天天来看她,陪她,时间一长,她一定会记起来你是谁。”女儿这么给陆焉识出主意。陆焉识于是天天来看冯婉喻,每一天都试图唤醒她的记忆,和她重温过去的事,陪她一起等“陆焉识”。但就是无法使她相信,陪她等的那个人,就是她一直等待的那个人。在和平饭店里,女儿让二老复婚的提议,遭到了冯婉喻的强烈反对。当女儿用她的臂弯将一对老年男女的头勾住的时候,冯婉喻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直接将女儿推倒在地,又将整个餐桌掀翻,她不能跟这个陌生男人结婚,她要等丈夫回来。哪怕失忆症已经将她的记忆褪成一块白色,她也还记得要等陆焉识回家。冯婉喻对陆焉识的爱不是执念,不是纠葛,更像是是一种亲情的自然袒护,但又不失爱情的纯粹。 在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悄悄地问陆焉识:“他回来了吗?还来得及吗?”而陆焉识就坐在一旁,轻声告诉妻子,“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哦。路很远的。”冯婉喻最后一刻都在袒护她的陆焉识,哪怕他回不来也不是他的错,而是路太远了。自由与爱情,在陆焉识与冯婉喻的人生里重叠,爱情因自由而显得高贵不庸俗,自由因爱情显得纯粹且干净。冯婉喻死后,陆焉识带着她的骨灰离开上海,两个人经历了一生的挣扎苦痛,现在终于可以安静的相守了。这就是《陆犯焉识》的全部故事了。 冯婉喻与陆焉识的感情是自由与爱的重叠,他们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忠诚和执着。 在陆焉识与冯婉喻的爱情故事里,我们看到的爱情既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也是灵魂的救赎之光,更是人生的终点与守望。

241 评论

明天星期天

一位知识分子前半生的辉煌和后半生的凄凉,令人唏嘘,使人感慨。陆焉识,家境殷实,留洋海外,学识渊博,向往自由。但一生命运却由不得自己。留学归来,无力反抗家人,不得已接受了包办婚姻,娶了一位旧式女子。从自由开阔的世界回到琐碎狭小的家庭,只有白天出外教书写作,才能找到一些自由的感觉。他虽受了多年海外教育,但思想其实依旧传统保守,内心深处仍是文人心性,单纯随性,清高孤傲。遇事不会考虑太多,看到不平便想振臂一呼,实则是以卵击石。一次次知识分子式的碰壁让他最终流落到了西部大漠黄沙地,完全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失掉了尊严,没有了清高,所有的傲气全部消磨殆尽。恩娘说:“焉识,真没想到,你读书读得这么没用场。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的清爽。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 知识分子总是难以融入社会。他们和现实总是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难以消除的隔阂。 知识分子是直率的、简单的、理想化的;而现实是复杂的、阴暗的、难以琢磨的。所以二者无法相融,只会相互折磨。像陆焉识这样的人,注定是痛苦的。他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差距太大。他想要改变,却又无力改变。想要融入,却又无法融入。 他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周围环境,可最后发现,毫无用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的学识和信念并未带给他有保障的生活。他无力保全自己,更没有为家人带来安全。反倒是身边的女子,看似文弱,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救他于危难,为他保住了家庭。 陆焉识是不幸的,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他又是幸运的,有始终爱他等他的妻子,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享过了人间福,也尝过了世间苦。 他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缩影。一生都在追寻。陆焉识前半生的潇洒风流和后半生的潦倒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命运弄人?还是性格所致?他似乎并没有什么错,又似乎全错了。也许,无关对错,当理想遭遇现实,结果就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但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正视自己,善待他人,把握住眼前的幸福。尽力去做自己能做的,坦然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

347 评论

相关问答

  • 陆犯焉识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是着重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选择去解决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追求的答案是什么。着重阐述该选题对理论研究的有何贡献。最好具体到对哪一方面

    幸福057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陆犯焉识论文开题报告

    最近,看了一本被改变成电影《归来》的小说《陆犯焉识》,深深得被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吸引,被婉喻真挚长久的爱感动。当然,更多的是被作者直逼人心的种种启示触动。1、焉

    日光浴的懒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女性意识的论文开题报告

    我只能说一些要点先追求平等(无论是性别上 爱上 还是人格上 那段最经典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告白)独立自主(无论是前期在桑菲尔德还是后期在表哥家教书,都是自我养活

    黑糖mik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犯罪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般来说,有付出就有收获。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撰写报告,撰写报告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以事实为依据。我们如何去写好一份报告呢?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毕业开

    脸红红11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论文开题报告

    青少年犯罪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事关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进行研究的

    仟木源家居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