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1

晴空,朗照
首页 > 期刊论文 > 求有关民生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点流殇

已采纳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也大幅提高,呈现国强民富、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在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两极分化且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国家为了社会的稳定,避免个人收入两极分化过大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原因,经过反复论证、研究,采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对开征个人所得税进行调控。开征个人所得税等办法出台之初,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社会反映相当平稳,执行也相当顺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高收入、暴发户的大量存在,同时,中产收入(白领)阶层的逐渐形成,原有的办法显然跟不上物价和个人收入快速增长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矛盾使广大群众怨声载道,为此,国家也先后两次对个人所得税等办法进行调整,但可能出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原因,仅做微调且配套措施还未跟上。对广大群众而言,似乎变成“人头”税种,而对相当部分的高收入、暴发户人群,却依然起不了根本的调控作用,明显不符国家营造和谐社会的初衷,从国际社会成熟国家的标准来看,不符国际上稳定社会的广大群众收入需具“橄榄型”模式的标准,显然也有违大多数国民的心声。 一、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和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法的制订和实施 个人所得税法首次于1980年9月10日制订及颁布,主要适用于是在华的外籍人员和极少数国民,由于当时广大群众收入普遍低下,绝大多数人离起征点还相当遥远,如能“上纲上线”达到起征点以上,那是相当荣耀的事情;到了1993年10月31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又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后颁布,1994年1月实施,制订了以800元/月为起征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于9档税率(如表1),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于5档税率进行调控(如表2),主要目的是对超过800元/月的高收入少数人群制订的调控办法,此时广大群众收入普遍在200元/月左右,当绝大多数人达到800元/月的时间还需要许多年,所以该法制订比较合理,社会反映相当平稳,执行也相当顺利,并不需要频繁调整起征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和好评。 (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二次调整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月收入已经超过原起征点800元/月以上,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一部分极高收入人群的出现拉开了收入差距,同时中产收入白领阶层也逐渐形成,原有的办法自1993年10月出台十多年来还是一成不变,显然跟不上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和收入差距拉大的变化,对广大群众而言似乎变成“人头”税种,国家对主要调控目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随之而来的矛盾使大多数广大群众怨声载道,社会反映激烈。国家于2007年6月29日发布第六十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但可能出于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只将起征点调整到1600元/月,其他规定仍一成不变,表面看来调幅已达一倍,这样起征点以内的人数虽稍微减少,但据以浙江省2007年度职工人均收入为例,已达22068元(1839元/月),这种调整手段杯水车薪,对广大群众而言仍是“人头”税种。于是2008年2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进行第二次修订起征点调整到2000元/月,并于2008年3月份实施,其他规定变化不大,对保护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倾斜以及体现公平的目标没多大改观,而对相当部分的高收入、暴发户人群,却依然起不了根本的调控作用。这二次的调整人民并没有得到很多的好处,对征纳个人所得税作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一部分好处始终保留。纵观国外如新家坡以及我国的澳门等地,在财政收入增幅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采用现金红包的形式回馈给人民,就如我国的东莞,也将部分财政收入回馈给部分生活困难的市民(据2008年6月26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杜夫撰文),以减轻物价上涨带来的民生压力,这虽然只惠及少数人群,但毕竟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再次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建议 特别是最近几年,国际上通货膨胀逐渐形成,并有加速的趋势,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如越南等国,随着原油、煤炭、铁矿石原料和民生的大米等价格上涨迅猛,通货膨胀如火如荼,部分国家国民经济已陷入困境,人民生活水平倒退,美国的次贷风波又远未结束。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也在逐渐形成,并且部分民生产品价格失真较大,随着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水、电等价格等待上调已十万火急。为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培育、扩大中产阶层,政府对调整个人所得税应作为回馈给人民形式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应尽快再次调整个人所得税。 (一)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个人实际收入 二次调整并未因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相反,个人所得税仍旧连年递增,而且增幅可观。根据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个人收入和居民家庭生活消费、家庭需顾老扶幼等情况,另外,目前我国的中产阶层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大多数人认为中产阶层年收入应在5-12万元/年之间,所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到6000元/月较为适合,使中等收入以下居民吃穿无忧,居民家庭略有积蓄,能从容应付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居民家庭重大开支和旅游等娱乐活动,同时兼顾一定的时期内做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一劳永逸”,不像前两次调整那样匆促和频繁。 (二)拉宽税率级数距离,培育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模式 “橄榄型”模式是指一个国家的中产阶层占大多数人,即橄榄的中部,高收入、暴发户和贫困户人群占小部分,而且越少越好,即橄榄的两端。目前国家正提倡打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国家强盛的基础就是尽量减少贫困,消灭贫困,大力培育中产阶层,即广大群众收入要打造“橄榄型”模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需培育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模式,也就是说要培育、扩大中产阶层的人群,使这一阶层成为社会的主流、国民消费群体的主力军,也为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基础。个人所得税虽经二次调整,纵观现行的税率级数距离和十几年前税率级数距离的丝毫不差,如根据浙江省2007年度职工人均收入和1994年度相比已相差近10倍,明显跟现行的实际情况脱节,根本不符合培育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模式的要求。所以应根据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群众收入情况进行调整,以迎接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的社会到来,三年以后再根据情况予以考虑调整与否。根据培育广大群众收入具“橄榄型”模式合理调整如表3所示(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5档税率调整不再表述)。 (三)建立个人退税制度,鼓励国民消费机制 个人退税制度是指国民在年终特定的时间内办理个人所得税申报结算时凭其年度内购买汽车、家用电器等有效凭证(发票等等),办理相应的退税手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国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也促进科学进步和加快技术更新换代,这也是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我国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是借鉴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而制订的,但实际上只借鉴仅征纳这一部分而已,另外的退税、扶养等政策方面几乎没考虑,退税条件也仅多缴和军残等极少数人能符合。在我国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之初,国民经济生产力和居民消费能力较低、信息的闭塞等情况,尚较符合国情,但现在显然不符实情。目前,信息流通突飞猛进,成熟、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科学进步和加快技术更新换代需要国民消费带动,考虑建立全面的个人退税制度时机已成熟。 (四)研究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减轻个人负担 家庭为纳税单位是指假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6000元,而假如这个家庭是单身家庭,即仅有一个人家庭,月收入为10000元,那么,这个月这个家庭在扣除6000元后,还剩余4000元(10000-6000)要按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假如这个家庭是是三口之家,即有三个人家庭,仅一个人有收入来源,月收入也为10000元,那么,当月该家庭每个人平均收入为3333元(10000/3),在6000元起征点以下,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在时机成熟时,适时推出以家庭为纳税单位,比以个人为纳税单位更合理和科学。家庭本来就是一个国家组成的最基础的一分子,家庭的稳定与否,直接关联着社会稳定。故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能真实反映出人均收入和负担水平,更能体现人文关怀,更能照顾到家庭中的其他人员,可直接为个人和家庭减轻负担。 (五)设立个人纳税账户,适时制定回馈机制 回馈机制是指政府根据个人纳税账户的累积情况制订一定的比例,在特定的情况下回馈给纳税人。随着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的退出,多成分经济迅速占领国民经济各领域,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倒闭职工失业、职工减员等现象越来越多。而目前我国除了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外,社会保障尚处于初级阶段,故在纳税人发生失业、生病等变成弱势或困难人员时,仅凭失业或救济金去生活,是非常穷困的,但政府可以以其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账户中部分回馈给纳税人,不仅能做到雪中送炭,也可能会起到消除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进和谐社会的作用,是非常合理和科学的。近期,税务部门正在试行全员个人所得税申报方式,建立个人纳税账户,从目前运行机制来看,情况良好,这也为回馈机制提供了可操作性,所以应尽快全面推广应用以备个人纳税金额的可查性。 在国家的重视下,通过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法,减轻国民实际负担,促进国民健康消费,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随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强盛,国家提倡打造和谐社会必将更快实现,中华民族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Z].2007-06-29. 2、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Z].2008-02-18.

163 评论

阿圆凸凸凸

可以引用部分话题话题一:改善民生“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水平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目标.”在林树森省长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让人们的心在寒冬里热乎乎的.2007年,贵州省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列席本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省财政厅厅长李岷告诉记者,政府的“钱袋子”鼓了,将财力“大把”投向普通百姓,解决了一系列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本届省政协新成立的界别,该界别的何文江委员感慨地说:“这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各种社会关系和谐共存,需要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希望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在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向会议议案组提交的建议、意见中,绝大多数与民生有关.杨继凯代表提出了解决大方县农民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的建议,张明富代表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回乡创业者,孙炜代表建议省政府整合“四大工程”培训资金,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可谓件件关民生.“1年10块钱,看病管1年!”面对记者的采访,戴燕代表说起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的实施,切切实实为农村家庭减轻了负担,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但是我省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困难群体比重大,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滞后,希望农村社会保障幅度更大些、受益面更宽些.曾孔祥代表认为,帮助解决城镇低保居民的家庭解决就医、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是构建和谐贵州的重要内容,建议政府部门健全低保标准调整机制,让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应保尽保.针对农村教育、医疗等问题,多数代表认为,现在群众仍然存在就学难、就医难现象,建议政府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话题二:生态文明两会开幕后,来自省统计局的聂坤琪委员再一次字斟句酌地推敲了自己准备的提案――《加快中心城市废旧电池回收步伐,让“废旧电池回收箱”尽快来到市民身边》,正式提交提案委员会.他说,虽然废旧电池回收看似一件小事情,但是却关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大问题.“走一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这11个字,已成为贵州39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黔东南自治州州长李飞跃代表一席话激起共鸣:“发展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发展阶段是可以跨越的,要发挥我省的后发优势,抓住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性机遇,使我省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直接进入生态现代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孙国强代表说,巩固和增强生态优势,是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能不能管钱,能不能吃饭,能不能靠它发展,实现跨越,实践证明是可以的.“贵州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目前已达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旅游业迅速发展,五年累计接待旅游者亿人次,比前五年增长72%,实现旅游总收入1432亿元,是前五年的倍.”代表委员们盘点家底后深感自豪:青山绿水正在成为贵州最靓丽的符号.此前,林树森省长曾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生态文明不只是拿来看的,而是要拿来当饭吃的”.这句话被媒体广泛引用

258 评论

Jasmine200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

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社会保障权在一国所受的保障情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概念与性质出发,在对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现状与其它国家的宪政实践,得出了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完善策略。对我国社会保障权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修宪

从社会保障权的发展进程来看,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的标志。而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权的确认与保护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已有的社会保障权缺少宪法的有利保护。因此,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层面出发对社会保障权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社会保障权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而该制度的核心,即社会保障权,也成为了公认的公民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P。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保障权,具有法定性、复合性、非对等性以及母体性等法律特征。社会保障权之所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因为:首先,社会保障权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存在的,社会保障权是维系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必备组成要素,因而其应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次,社会保障权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逐步确立,同时社会保障权在权利保障方面与其它的公民基本权利存在着区别,社会保障权的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作为保障义务的主体确保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二、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分析

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权利受到宪法的保障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历史进程与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中所提倡的人权主要指的是社会权。与第一代人权相比,社会权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公平应有的价值,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纠正由于过度的自由竞争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确保社会正义与安全,进而实现人们能够有尊严的生活。社会权所具有的内容体现在各国的宪法与国际性人权文件中。学者们将狭义的社会基本权确定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相关的权利。中间的社会基本权被分为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经济权利,广义的社会基本权则包含经济、文化与社会三方面的权利。从学者的三个不同的分类已看出社会保障权都包含在社会权之中。从社会保障权的历史进程而已看出,其的实现需要国家积极行为的配合,社会保障权能否实现对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为实现自身必要利益、主张或者自由。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不但依赖于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同时还要设计包括社会因素以及观念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政治状态对社会基本权利的影响极大。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个人针对国家所提出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是公民作为个人为了维持自身存在的最基本的基础权利。社会保障权作为维护公民作为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本身是无法用其它公民的基本权利所取代的。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其必然要发挥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方面的作用,因而,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

三、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现状

我国2004年修订的宪法中,在第14条、第33条、第44条以及第45条,都为我国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保障权已经在宪法中得到了体现,取得了应有的宪法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社会保障权在我国已经成为宪法所确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权保障的实际情况来看,和社会保障权联系密切的宪法规范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

《宪法》第33条3款规定: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该条款从表述上来说,是人权保障原则的概括,其本身只是方针条款,不具有具体法规范所具有的拘束力,公民的包括社会保障权在内的相关权利受到侵害后,是无法援引该条款来获得权利上的救济的。

《宪法》第14条4款规定:国家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第44条规定:国家实行退休制度。这两点规定是社会保障权的制度保障,但是宪法并没有规定公民可以据此提出权利要求与权利救济。尤其是后面一点,其仅仅规定退休制度,使得享受该制度的主体范围确定为我国的部分公民。

《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该条款作为社会保障权方面的核心条款,在表述上没有采用社会保障权的概念,而是用的物质帮助权。物质帮助权在我国没有明文的权威解释,因而导致其本身的含义不明。同时,该条款中的一些规定具有方针性特点,是作为政策性条款存在的,其本身在性质与效力方面与第44条和第55条关于社会保障权的作用相同。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在我国现有的宪法规定中只设定了以上四个条文,因而其在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的完善策略

上个世纪以来以宪法保障的方式确认社会保障权所具有的地位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社会保障权通过宪法确定地位开始于1917年的《墨西哥宪法》,该宪法规定了社会保障权的内容。除了此种宪法保障方式外,还有的国家以司法判例解释宪法的方式进行社会保障权的确认。结合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如下的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对宪法进行解释说明;二是宪法修订。

对宪法中所规定的社会保障权进行解释说明,即通常所说的释宪,其方式是通过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所具有宪法解释权,将我国现有宪法中所规定的物质帮助权作扩张解释,将其扩张解释为社会保障权。该策略的采用就会导致与现有宪法的第14条、第44条中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因而该途径是不适合采用的。

宪法修订,即直接对宪法进行修改。该方式在很多国家中被采用。在该方式的应用中,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国际人权法中关于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相关经验,对宪法进行修改,在对现有宪法中规定的社会保障权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社会保障权的宪法新条文。在新条文中从国家义务与公民权利两方面出发,来确定社会保障权的内容。一方面确定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应尽的义务;另外一方面从公民权利角度出发,确认社会保障权中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除此以外,民法以及刑法等其他相关法律以及法规也配合我国宪法保障社会保障权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

总之,社会保障权不仅仅是作为人权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宪法应保护的基本权利。宪法保障在社会保障权保护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社会保障权实现的最优途径。因而,有必要随着我国宪政与法治的发展,通过对社会保障权进行宪法保障的努力,而确保宪法保障社会保障权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富龙飞.社会保障权研究文献述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10).

[2]黄小云.美国与德国对社会保障权的宪法规范模式分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0(4).

[3]刘婧婧.社会保障权之基本权利属性探析――基于学理和宪政实践的双重考察.行政与法.2011(1).

[4]李运华.论社会保障权之宪法保障――以社会保障权宪法规范的完善为中心.江苏社会科学.2011(6).

[5]付龙飞.社会保障权司法救济机制研究.经济经纬.2011(3).

浅析老年社会保障问题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老年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途径。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关键词】 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生活现状;政府职责;社会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个大趋势。联合国曾规定: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比重的7%,即可称为老龄化国家。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亿,超过总人口,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起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阶段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老人的养老问题从以往传统的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政府及社会的养老模式。因此中国的老年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民生问题。

一、老年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1、老年人社会生活现状

(1)随着计划生育刚性政策的推行,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果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一般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的独生子女在结婚前要照顾两位老人,而在婚后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由于现今城市住房、生活习惯、个人性情等因素,老人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和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而使得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改变。要么老人各自生活成为空巢老人;要么也只能有一对老人跟随子女生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定一致,有的针对户籍地的优惠政策或补贴由于老人居住地与户籍地的不一致而无法享受。

(2)“双轨制”的存在,使得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公平性,而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城乡差异等更加剧了老人晚年生活的不同,特别是农村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人,若没有子女的照顾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困难。根据老龄委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了,月均退休金1527元;而农村只有,月均养老金只有74元,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差,因此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成为每个家庭关心的问题。

随着医疗保险的逐步深入,住院报销的比例及门诊报销的慢性病种类也在逐步扩大。但是,由于受到使用条件和人员限制,好的医疗设施相对集中于大医院,而大医院则多数都在大中城市,因此对于医疗保险存在地区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导致贫富悬殊加大。例如,生活在城镇的老人生病可以直接就近到医院看病,需要住院则直接报销,住院成本小;但是生活在乡村的老人受条件限制是小病扛、大病才去医院,但是有的大病当地医院受医疗设施和人员的限制,可以做出诊断但是无法医治或医治效果不佳,需要转院到大医院。先不说由此产生的生活成本,单就医疗报销来说就会减少10%-20%,甚至30%,使得本就不很富裕的家庭更加贫困。

2、老年人社会保障现状

(1)养老保障制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步较晚,还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制度。

如资金困难、养老金基金增值难以保证、政府执法不严、最棘手的农村养老保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特别是农村养老的基础保险金和养老金标准过低,无法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另外,计划生育政策与传统养老模式的矛盾都表明中国的养老保障还没有从制度上得到完善。

(2)政府及社会的责任和服务意识不强。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趋于小型化,再加上经济发展推动人员流动,加剧了空巢老人比例的加大。到2010年,我国城乡空巢率分别为和。空巢老人普遍存在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精神缺乏安慰,经济、物质生活困难,疾病无人过问,孤独寂寞等问题,特别是高龄、独居、体弱多病的老人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而从空巢老人对政府及社会的帮助情况来看,根据民政厅的调查有的老人对社区(村)医疗保健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或不满意,有的老人从未得到过帮扶。因此,空巢老人不仅需要子女及亲朋的照料,更需要政府及社会帮助体系的建立健全。另外,对于跟随子女一同居住的老人,特别是对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老人,也有享受政府补贴和社会帮助的权利。但是,根据我国现行制度,对老人医疗报销、健康体检、政府补贴等一些优惠政策都需要在户籍所在地进行办理,致使这部分老人不但享受不到优惠,而且还加重了经济负担。使得老人只能在做空巢老人放弃亲情和得到亲情放弃优惠之间做出两难的选择。

二、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途径

1、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都要依法完善职能,严格执法,落到实处,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社会的养老保障制度。特别是棘手的农村养老保障,要根据农村老人的实际,制定出符合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2009年,我国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达到了亿,参合率为,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达627亿元,占新农合筹资比例的。但是这些都没有改变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所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农民看病依然成本偏高,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将现行的按地区统筹改为全国统筹,真正做到“病有所医”,不“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别大,收入不稳定等因素,因此在缴费数额及补助比例上要有灵活性。

2、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

鉴于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现状,急需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亿,养老床位1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同时还需要至少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因此社会保障服务要做到覆盖范围广,需要合理配置养老资源。不仅要有收住经济实力强、条件好的高标准、高档次的养老机构,更多的要有面向全社会的、收住低收入人群的一般养老机构。对于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老人,需要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对老人是否在世的审验能否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而不需老人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回户籍地一次进行签字确认;又或者能否对60岁以上的老人放宽户籍管理政策,让老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得各项优惠政策能够切实落实到位,真正做到老人 “老有所依”、“老有所靠”、“老有所养”。

3、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明确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应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总之,社会老年保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只要各级政府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扶持企事业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推动各地老年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有针对性的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形式多样的救助帮扶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普遍为贫困老人提供多样帮扶,社会老年保障问题才能进一步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老年社会保障——一个严峻而紧迫的民生问题[J]. 理论与研究,2013(1)32.

[2] 王向阳.浅议老年人社会保障的法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3(6) 241.

192 评论

相关问答

  • 求有关民生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也大幅提高,呈现国强民富、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在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

    晴空,朗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研究生关于民生问题的论文题目

    80后的忧郁,围绕80后如题

    蜜糖Ros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生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3]叶文虎.可持

    彩衣gir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人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及范文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

    咂咂咂1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有关民办教育的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毕业论文才是好的

    Amber已存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