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0

Bulabula789
首页 > 期刊论文 > 高原训法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傲慢的猩猩

已采纳

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进展王跃新 译自澳大利亚《体育教练员》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2.1968年墨西哥城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换言之,开始时,运动员血色素越高,则失氧越多。运动员对高原的耐受性,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那些不能更好忍耐高原的运动员,从中等到极端高度可能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即以头疼、恶心、没有胃口和疲乏为特征的现象。练习会加重急性高原反应,而随着氧气的供应、药物以及返回较低高度,这种症状通常将得到缓解。3.利用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高原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有许多玄妙之处,许多短跑和力量项目运动员来高原进行比赛,目的是在较稀薄的空气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远。许多长距离选手来高原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训练,以便返回平原后,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提高运动成绩。目前的理论主张,在缺氧状态下的训练可导致适应性刺激反应,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红细胞,以便运送氧气到练习的肌肉群。当返回平原时,长跑运动员体内会留有更多的血红细胞,使氧气运输能力提高。然而,如果运动员在高原生活和训练的时间过长,则随着高原训练强度的降低,也许破坏作用会超过心血管的积极性适应。我们有理由认为,长期在高原使用较低速度的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跑动速度更慢,尽管心血管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这种观点已经导致了更多的新研究,并使我们对高原训练的问题看得更清楚。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在高原生活和休息能更好地刺激血红细胞的生成,而在高度较低的高原进行训练,可以保持较大的训练强度。许多运动员采用生活在高原,而训练在较低高原的方法(即在专门设计的高原帐篷中休息)。然而,并不是所有运动员对高原训练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反应者血液中会出现较高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刺激素),而且也比未反应者的高原训练的速度下降小。因此,高原训练也许只对一些选手发挥作用,而其他选手最好在海平面高度训练,这样他们可以在更快速度下进行练习。当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在高原以相同的绝对强度跑动时,新陈代谢发生了改变,此时身体更多地依靠醣酵解。因为,高原地区的最大吸氧量低于平原地区,当运动员在高原用平原时的相同绝对强度跑动时,相对强度实际上加大了(例如,较高的最大吸氧量百分比)。因此,训练强度必须调整到等同于平原地区的相对强度水平。当返回平原时,需要对强度再进行调整。此时,新的平原训练速度比以前的平原训练速度更快,因为平原会提供给运动的肌肉群更多的氧气。体内能量供应的选择是由可利用氧的情况决定。有理由认为,运动员经过一个延长的高原训练后,在相同绝对强度下,更多地依靠脂肪提供能量。如果情况确实如此,运动员在依靠醣酵解提供能量前,能在较大的绝对强度下训练或比赛,这样平原训练产生的疲劳就会在较大练习强度下才出现。4.在高原比赛时,希望什么如前所述,在平原训练和在高原比赛的运动员主要关注的是,随高度而降低的耐力水平。其结果是,运动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他们要降低训练强度,以达到平原时的训练水平。当高原的相对强度与平原相似时,绝对强度(例如速度)就较低。这种结果确实在优秀女子自行车选手中发现过。在高原,运动成绩受影响程度与活动的高度和时间成比例。无氧运动能力(不需要使用氧气完成练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不会受高度的负面影响。因此,短跑、跳跃或投掷运动员在高原比赛时,不必有任何担心,而长跑选手可能预感到成绩会下降。除此之外,运动员在为期两天且参加多个项目的比赛如十项全能和七项全能或参加某一单项的多轮次跑比赛,会比在平原地区更早地出现疲劳现象,因为高原地区的恢复期一般较长。5.对在高原比赛的一些建议长期让队员在高原或其它一些应激环境中,会导致适应性反应,并成为环境适应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间断性地暴露在人工应激环境下被认为是适应环境,并可以刺激类似于环境适应性的反应。当环境适应性是因生活在高原而导致时,适应环境可以从早期的呼吸含氧量少的气体或在高原帐篷中休息开始。当确定了比赛前多久运动员抵达高原时,应该考虑两件事情。首先是尽量减少运动员高原反应症状,其次是身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缺氧情况。6.什么时候抵达除非运动员赛前能在高原至少训练两周,否则他们应该尽量在临近比赛时抵达。高原上发生的生理变化在10~14天对运动成绩的破坏程度最大。随后几周,身体会产生适应,这种变化的结果就不太严重。例如高原训练一周后,可以观察到新生成的血红细胞携带氧气。然而,环境适应性并不能完全缓解高原的基础压力,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不能恢复到平原时所具有的特性。尽管比赛前几天抵达不能使身体有足够的适应时间,且还增加了患急性高原反应的机会,但是立刻参加比赛不会损害选手的成绩,同比赛前一周抵达的效果差不多。抵达高原后的前48小时,运动能力仍然与平原时相似。除此之外,许多运动员并没有出现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7.热量的摄入和体液的损失在高原,由于基础代谢率增加,所以对热量摄入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当运动员抵达高原时,应该食入更多。不仅如此,在高原仅呆两周,体重就会出现下降,这也反映了需要增加饮食。在高原,体液损失增加,使脱水的问题比在平原更受关注。体液的损失降低了血流量并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血液粘稠度增加平衡了到达收缩肌肉群的血流量和氧气。因此,重要的是,当运动员抵达高原时,应该增加液体的摄入,特别是摄入有助于保持体液的液体如运动饮料和含有钠或水与丙三醇混合的饮料。8.免疫系统高原会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然而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更高的高度(大于4270米)而非较低的高度(小于3050米)。抗氧化补充物如维生素A,C,和E,或这些补充物的混合物会有助于保护免疫系统,特别是如果运动员的饮食缺乏这些营养物时。维生素C的饮食来源包括椰菜、桔子、柚子和草莓;而维生素E的食物来源包括蔬菜油、绿叶蔬菜、坚果、家禽和一些谷类;维生素A在西红柿、胡萝卜和南瓜中非常丰富。每一名教练员都希望自己的运动员有更好的成功机会。这意味着,运动员不仅要做好处理心理和生理压力的准备,而且还要做好对环境压力的准备。由于许多长距离跑选手生活和训练在平原,却在高原比赛,所以,重要的是了解这种特殊的环境压力是如何影响赛跑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当赛跑选手在高原比赛时,能意识到将发生什么,也许会有助于减少高原的一些神秘色彩。

239 评论

Greta:)杨婷

浅论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探讨论文关键词:足球;体能训练;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训练论文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和综述等方法对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分析,探讨符合足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对足球运动员训练包括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其中,体能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要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首先要了解项目的特点和运动特征。足球比赛具有对抗激烈,攻守转换快速,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而足球运动员的运动可分为走动、慢跑、中速跑、冲刺跑、带球跑、后退跑等6种基本形式。而这6种运动形式的交替出现则产生了不同强度的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出现,而且还要在不同的运动距离上完成各种足球技术动作。1.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据统计,一场高水平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活动的总距离为8706—14274m,快速冲刺跑200次左右,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爆发性动作,其中走步占,慢跑占,快速冲刺跑占“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肌肉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物质的有氧氧化”ATP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供给,首先起动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其次起动乳酸原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功能系统“因此足球运动对三大供能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它是以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足球运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ATP—CP系统提供的,但无氧能量的产生也非常重要,这是高强度运动的需要,在比赛中一流球员大约要进行200多次3s以内的冲刺,这就是由无氧系统提供的能量“在足球运动中,乳酸的浓度和部分田径项目有所不同,糖酵解供能强度是较低的,比较集中于有氧供能和非乳酸无氧供能”因此,足球比赛时能量供应较集中于有氧和非乳酸无氧供能,无氧糖酵解能力则相对较低,运动员无需很强的耐乳酸能力。2.当前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在平时训练中,并不需要一味地去强调体能测试要求,而要合理有效地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解决好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身体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以及身体训练与比赛等关系,一般把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准备期,恢复和促进运动员身体状态的手段或为比赛需要,来保持运动员身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而采取的一种练习手段,并要求运动员自觉的、长期的、不间断地进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不是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作为课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训练,而是在技战术训练课中,将体能训练的要求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这样可使运动员不会感到训练的枯燥与乏味,且能达到进行体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安排技术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循环练习法手段,在单位时间内,强调运动员练习的数量及质量,减少练习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采取不等时的间歇方法或在模拟比赛对抗的情况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技战术组织配合“采用非同等情况下的对抗等方法“延长练习的时间,控制练习质量,因此,在技、战术训练的过程中,同样达到了体能训练的目的,最终达到训练为比赛服务的目的”。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运动员一般和专项耐力的强度控制主要有四种方法,分为持续法、间歇法、重复法、比赛法。现代足球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征是糖与脂肪交替供能,快肌、慢肌纤维交替活动,研究证明,目前足球运动员体能的决定性限制因素并非球员的心肺功能,而是球员的肌肉耐力水平,特别是肌肉无氧耐力水平“所以重点发展足球运动员肌肉无氧耐力水平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是特别重要的。有氧耐力训练在有氧耐力训练中应注意适宜的强度,目前运动生化学以无氧阈为标准,即由有氧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供能的临界点为强度指标,这种有氧与无氧的混合代谢区域是指把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的有效区分“每分钟心率以不低于150次作为基本强度标准”,这种训练手段对提高耐力项目的最大有氧能力非常有效。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没有间歇”每次负荷时间不应少于30min“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达到60—100min”。重复训练法:“它是在发展有氧耐力的同时,还能发展专项或比赛能力,负荷强度比较大,每次练习应得到完全恢复以后,在重复进行”。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就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训练,由于身体在缺氧条件下的应激作用,能促进红血球和血红素的提高,血乳酸可达到平原训练达不到的水平从而提高了机体无氧糖酵解和抵抗酸性物质的能力”。交替跑训练:“由三组运动员在同样的距离内进行往返交替跑,如A、B两组在一边,C组在另一边,练习由A组运动员开始跑向C组一边,当A组跑至C组一边时,C组跑向B组所在的一边,然后,当C组达到时,B组在迅速跑向A组的一边,依次往返进行交替跑,距离可定在30—60m之间;练习时间可控制在20—30min,通过交替跑的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无氧耐力训练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攻防战术的需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反复冲刺跑,对无氧耐力水平的要求较高,无氧耐力训练也需注意以下几点:无氧耐力训练必须保证运动员机体在活动中有高的乳酸值产生。为此,大强度和必需的持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应在10s以上、1min以下,如果时间过短,主要发展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时间过长,则因强度降低而形成有氧耐力训练。间歇训练法是当今足坛普遍用以发展无氧耐力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掌握合理的间歇时间,是训练效益的决定因素。当间歇时间过长时,血乳酸值会随休息时间长而减少,形成主要发展速度素质。因此,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状况安排适当的间歇,保证机体始终处于高乳酸值状态,是无氧耐力训练目的实现的根本保证。随运动员无氧耐力素质的改善,为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教练员应及时地调整训练方法,如不变间歇时间、加长练习时间、或不变练习时间、缩短间歇时间等。无氧耐力训练是一种大强度活动,运动员需要在练习前做好准备活动,在间歇期应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免因突然停止大强度活动后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头脑发生昏厥现象。间歇训练法用于无氧耐力训练,是以产生乳酸值为基本准则的,任何一种间歇训练方式,只要能满足这一基本准则的要求,都可在实践中采用。

295 评论

馋猫也优雅

没有提纲,,直接给你打文章吧。中长跑经典训练方法面面观 2005-03-05 15:51:00 华奥星空 一、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简单,出现在20世纪初,基本上依赖运动员自己的天赋,运动员以自我练习为主,量和强度都很小,其特点是训练的距离和时间远远超过比赛的距离和时间,且用速为匀速,地点一般在野外。 1、方法的改进:上世纪20年代后,人们对这种训练方法作了改进,主要做法是把度训练和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跑的量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并且对全年的训练时期作了一定的划分。各训练阶段的训练手段有明显区别。准备阶段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量和强度;比赛时期的速度训练内容有较大增加。“接近或达到比赛距离的强度跑”这一训练手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以芬兰人为代表。30年代后,以美国教统员米·黑非为代表的美国、英国、芬兰的中长跑界在使用郊外长时间匀速训练的基础上,采用田径场地圳练,主要是一些速度训练。 2、理论依据:训练时间长于30分钟的不间断跑的心率保持在140——160次/分钟,对于发展运动员心脏功能和提高有氧能力,效果明显。 3、取得的成绩:芬兰运动员帕·努尔米于1924年第8届奥运会中长跑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其后10年间13次打破5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受益于这种训练方法的还有美国运动员比采恩伦,他在1934年以3分48秒8的成绩创造了1500米的世界纪录。 这种训练方法是瑞典中长跑被教练员古斯塔·赫迈尔创造发明的,“法特莱克”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其训练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如田野、树林、沙地等进行走、慢跑、快跑的练习、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及游戏使运动员的心理比较放松,很好。训练的距离一般为10——20公里。加速的距离一般为600——2000米。 1、理论依据:“法特莱克”训练法通过野外变化速度跑的方式.将运动员的心率控制在130——180次/分钟之间,既发展了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又发展了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同时,对运动员的心理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2、取得的成绩:在“法特莱克”法的训练下,瑞典运动员黑格和安德森创造了20年不败的神话。 (三)间歇训练法 此方法是德国中长跑教练员波·格施勒和生理学家莱因德尔,于20世纪40年代共同创造的。间歇训练法是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训练中将间歇训练分为三种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A、B型)、发展性间歇训练。高强性间歇训练时间小于40秒,心率19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很不充分。强化性间歇训练A型训练时间小于40——90秒,心率18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大,间歇不充分;B型训练时间小于90——180秒,心率170次/分钟恢复为120——140次/分钟,强度较大,间歇不充分。发展性间歇训练时间大于5分钟,心率160次/分钟恢复为120次/分钟,强度中等,间歇不充分。间歇方式均为走和轻跑。 1、理论依据:通过严格的间歇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功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功能能力或糖酵解与有氧代谢混合功能能力或有氧代谢功能能力得到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肌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2、取得的成绩:通过间歇训练的应用,使德国运动员在20世纪40——50年代先后3次打破世界纪录。 (四)重复训练法 训练中多次重复几个固定的段落,段落可以短、等于或者稍长于比赛段落,休息间歇时间较长,心率恢复到110——100次/分时继续训练。重复训练法的核心是五大结构(段落长度、跑的速度、重复次数、间歇时间、休息方式)和三种类型,即短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小于30秒,强度最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30秒——2分钟,强度次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长时间重复训练法(时间2——5分钟,强度较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或坐)。 1、理论依据:通过重复训练,可使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发挥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2、取得的成绩:重复训练成功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时运动员罗·莫恩斯,在1955年打破了保持16年之久的800米1分45秒7的世界纪录。 (五)马拉松训练法 60年代新西兰的里迪亚德推崇“公里数创造冠军”的理论,创造了马拉松训练法。运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两个奥运会冠军并创造了5项世界纪录。从而使世界中长跑分为在自然环境中的匀速和任意变速的训练方法与跑道上间歇训练方法两大训练体系。 (六)高原训练法 受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启示,中长跑又创造了强化训练手段——高原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促进了世界中长跑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二、要求 (一)准备期:训练重点放在发展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和一般专项能力,方法主要以不间断长跑训练法和“法特莱克”训练法,结合速度和一般力量练习,发展运动员的有氧水平,提高运动员跑的能力。 (二)竞赛期:以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重点,方法可以选择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对运动员的跑量和强度通过心率加以控制,逐步形成竞技状态,并将最佳竞技状态保持到比赛。 (三)恢复期:以慢跑、带有游戏特点的“法特莱克”跑、球类活动以及医学和心理学措施进行身体恢复和心理疲劳的消除。 三、应用 (一)磷酸原无氧供能系统的训练以6——10秒的爆发力练习为主,练习采用30——60米的重复跑和行进间跑、10秒左右的跳跃、越野中30——50米的冲刺跑等。糖原无氧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采用10——120秒的间歇训练法。 (二)采用持续训练法,中等强度用长时间持续跑40——100分钟,无氧阈强度持续跑15——30钟,心率160次/分左右。 (三)采用间歇训练法,短段落间歇次数多,心率150——160次/分左右(200米快/100米慢14——16次,400米快/100米慢10——12次),长段落间歇次数少,心率160——170次/分左右(例如1000米快/200米慢8——10次、2000米快/200米慢4——6次等)。 我们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有多种的长跑的方式:不同距离的跑走交替、400米的耐久跑、50×4的耐久跑、绕自然地形跑、变速跑、定时跑等,不管什么形式长跑都要注意它的一些事项。第一在思想上要教育学生让他们知道长跑运动是一项比毅力、比耐力的运动,贵在坚持,不要“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冬练三九,下练三伏”,长期不间断的坚持下去,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教育学生不仅在课上跑步,也要坚持在家里进行长跑锻炼。(要选择安全、环境优雅、没有污染的地方进行锻炼) 第二就是要注意长跑的动作要领,其中要注意的有呼吸的方法:一般我们采用嘴和鼻同时呼吸,不单用嘴呼吸或鼻呼吸。有呼吸的节奏:一般采用“三步一吸,三步一呼”或“两步一吸,两步一呼”这看各人的运动能力和水平(呼吸的节奏可在原地练习,来感受一下这一方法)。还有跑步的动作:要注意的就是跑步时一定要放松、协调。这就要求建立在正确动作的基础上,脚的着地应用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过渡到前脚掌蹬地。上体正直放松,两臂自然有力的摆动。 第三要注意的是“极点”它是中长跑中的术语,它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使氧气的供应暂时落后与肌肉活动的需要,再加上肌肉活动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的运走,因此,跑一段时间后,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困难、胸不发闷、四肢无力、跑速下降,产生难于继续跑下去的感觉。在这时候就应该以顽强德意志坚持跑下去,同时加深呼吸,调整呼吸的节奏,在调整跑速,便会克服“极点”。 第四要注意的是长跑前的准备运动和锻炼后的整理放松运动。上面提到的内脏器官的惰性,这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把身体充分的调动起来(我们通常所说的热身),把身体各关节韧带活动开来,这样可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后要做好整理放松,这样肌肉得到放松,可使身体迅速的恢复过来,把肌肉活动产生的代谢产物运走,使身体更加的健康。 第五长跑要注意体育卫生:衣着,不要图省事而致着凉,特别是冬季长跑时,应等全身发热时才脱外衣,长跑结束后应立即披上外衣,以防伤风感冒。长跑时所穿的鞋袜应柔软和脚,以免引起脚伤。不要带病(伤)蛮练,及时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还要注意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跑的距离和速度要适当,循序渐进,有小到大,逐渐增加,不要急于求成,以免产生不良的反应。 看我打这么多字的份上就给我吧

288 评论

小v爱火锅

高原为海拔高度,过高的地区,含氧极少,因为树木,花草生长缓慢,氧气无法停留和产生,通常10000米以上为高原。在高原训练的,一般为当地人居多,因为他们长期生活与此。肺泡含氧量,远远高于平原地区,他们吸一口气,等于你的三倍。所以在环境上就截然不同。主要是你是否能适应,当地低压的环境?你是否能驾驭,当地恶劣的天气。我刚刚讲了高原运动,一般为当地人。因为他们长期生活与此,与平原隔离,他们的身体早已适应了环境。而普通低氧训练的环境,是人为可控制,可干预的。在强度上自然不如,在自然条件下的高原训练,所产生的结果。所以2者区别很大!

198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中议论文片段训练研究论文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高中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极好途径。多看一些议论文范文学习下吧。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美林小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田径训练研究方法论文

    没有提纲,,直接给你打文章吧。中长跑经典训练方法面面观 2005-03-05 15:51:00 华奥星空 一、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简单,

    周某某先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高原研究生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致谢1 时如白驹过隙,两年半的求学生涯巳接近尾声,而这段学习生活经历给予我的成长与进步让我在这个毕业季对一切充满感恩与不舍。 感谢恩师!李教授是

    A明天你好!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高原训法研究论文

    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进展王跃新 译自澳大利亚《体育教练员》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

    Bulabula78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原创民商法研究生论文

    《论我国税收立法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长虫虫的橘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