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3

玲珑金月
首页 > 期刊论文 > 孙晓玲的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y的天空

已采纳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60 评论

刘阳780210

1. 个人情况孙晓玲,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2. 职业经历1) 2009-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任助理。2)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rof. Consuelo De Morase实验室合作研究。3) :德国马谱化学生态研究所Prof. Wilhelm Boland实验室进行技术培训。4) 2006-2009: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5) :加拿大林务局大西洋林业中心合作研究。4.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昆虫与植物互作的化学与分子生态学、利用化学生态学原理进行茶树害虫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揭示虫害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以及害虫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化学与分子机理。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茶树诱导防御反应的生态学功能与分子机理;植食性昆虫适应茶树防御反应的化学与分子机制;茶树害虫综合治理。5. 主持与参加的主要课题1) 茶尺蠖幼虫唾液蛋白Cc1H和Cc2H调控茶树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编号:31272053),国家基金面上项目,80万,主持。2) 害虫和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机制(编号:2012CB114104)。,“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00万,主持。3) 两种茶尺蠖幼虫唾液蛋白抑制茶树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分子机理(编号:311718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万,主持,已完成。4) 茶尺蠖性信息素增效剂的研究与应用(编号:2011BAD01B02)。,“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子课题,40万,主持。5) 基于性信息素的茶尺蠖引诱剂的研究与田间应用(编号:2011C22043)。,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15万,主持,已完成。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树,2011-2015,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350万,第2。7) 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编号:200903004-43)。,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80万,第2。8) 茶丽纹象甲行为调控剂的研究与应用(编号:2009C32052)。,浙江省科技厅面上农业项目,15万,主持,已完成。9) 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尺蠖无害化防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编号:SN200808)。,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计划,25万,主持,已完成。10) 基于zNose和GC-MS建立害虫危害后茶树挥发物的指纹谱(编号:[2008]27)。,中国农科院科技计划项目,6万,主持,已完成。11) 挥发性信息物在茶园生态系中的时空特征和种群调控功能,(编号:307714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万,第2,已完成。12) 甲基茉莉酸酯诱导茶树抗性的生理生化机理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编号:305712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万,第2,已完成。13) 茶尺蠖幼虫拒食剂和天敌引诱剂的研制与应用的研究,(编号:2006BAD06B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80万,骨干参加,已完成。14) 茶树害虫拒食剂和天敌引诱剂的研究,(编号:nyhyzx07-021-X 3-35)。,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00万,骨干参加,已完成。15) 基于茶树挥发物的生物农药及新香型茶的研制,(编号:2007C12053)。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150万,第3,已完成。6. 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的代表性论文SCI文章 (*为通讯作者)1)SUN ., WANG ., GAO Y., ZHANG ., XIN ., CHEN . Volatiles emitted from tea plants infested by Ectropis obliqua larvae are attractive to conspecific moths. J Chem Ecol, (Accepted)2)XIN ., ZHANG ., CHEN . *, SUN .*. 2014. Salicylhydroxamic acid (SHAM) negatively mediates tea herbivore-induced direct and indirect defense against the tea geometrid Ectropis oblique. J Plant Res, Doi: )XIN ., Zhang ., ZHANG ., CHEN .*, SUN .*.2014. A tea hydroperoxide lyase gene, CsiHPL1, regulates tomato defense response against 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 and Alternaria Alternata f. sp. Lycopersici by modulating green leaf volatiles (GLVs) release and jasmonic acid (JA) gene expression. Plant Mol Biol Rep,32:62–)YANG ., DUAN ., JIN S., LI ., CHEN ., REN . SUN .* 2013. Regurgitant derived from the tea geometrid Ectropis obliqua suppresses wound-induced polyphenol oxidases activity in tea plants. J Chem Ecol, 39: )SUN .*, WANG ., GAO Y., CHEN . 2012. Screening and field evaluation of synthetic volatile blends attractive to adults of the tea weevil, 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Chemoecology, 22: )SUN ., WANG ., CAI ., JIN S., GAO Y., CHEN . 2010. The Tea Weevil, 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Is Attracted to Volatiles Induced by Conspecifics. J Chem Ecol, 36: )ZHANG ., SUN ., LUO ., BIAN L., CHEN . 2014. Dual action of Catsia tora in tea plantations: repellent volatiles and augmented natural enemy population provide control of tea green leafhopper. Phytoparasitica, DOI )Bian L., SUN ., LUO ., ZHANG . CHEN . 2014. Design and selection of trap color for capture of the tea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by orthogonal optimization. Entomol Exp Appl, 151: 247–)CAI ., SUN ., DONG . WANG . CHEN . 2014. Herbivore species, infestation time, and herbivore density affect induced volatiles in tea plants. Chemoecology, 24: )CAI ., SUN ., DONG ., WANG . CHEN . 2012. Var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ea weevil-induced volatile emissions from tea plants with different weevil densities, photoperiod, and infestation duration. Insect Science, 19: )JIN S., CHEN ., Backus ., SUN ., XIAO B. 2012. Characterization of EPG waveforms for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sca vitis Göthe (Hemiptera: Cicadellidae), on tea plan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tylet activities. Insect Physiol, 58: )KONG ., SUN ., WANG ., ZHANG Z., ZHAO . BOOIJ . 2011. Identification of components of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of the Simao sine caterpillar moth, 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 J Chem Ecol, 37: ) QI ., ZHOU ., YANG ., ERB M., LY ., SUN ., CHENG ., LOU . 2011. The chloroplast-localized phospholipases D α4 and α5 regulate herbivore-induced direct and indirect defenses in rice. Plant Physiol, 157: 1987-1999.其它论文(*通讯作者)1) 边文波, 王国昌, 龚一飞, 李元喜, 孙晓玲*. 2012. 19种植物精油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驱避和拒食活性,应用昆虫学报, 49(2): ) 孙晓玲**, 高宇, 陈宗懋. 2012.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 对植食性昆虫的行为调控. 应用昆虫学报, 49(6):) 孙晓玲, 蔡晓明, 王国昌, 高宇, 王德强, 陈宗懋. 2011. 茶园中广翅蜡蝉成虫对不同颜色的趋向选择. 茶叶科学, 31(2): ) 孙晓玲, 马春雷, 蔡晓明, 王国昌, 陈宗懋. 2011. 茉莉酸甲酯和机械损伤对茶树叶片多酚氧化酶时序表达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31(9): ) 段晓娜, 任炳忠,陈宗懋, 孙晓玲*. 2011. 植物多酚氧化酶的诱导. 2011.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 孙晓玲, 程彬, 刘国东, 高长启. 2011. 云杉八齿小蠹的扬飞与物候观测. 中国森林病虫, 30(2): ) 程彬,付晓霞,韩启,张宝民,张大明,高长启,孙晓玲*. 2010. 虫害诱导的家榆挥发物对榆紫叶甲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林业科学. 46(10):) 孙晓玲, 陈宗懋. 2009. 基于化学生态学构建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茶叶科学, 29(1): ) 王国昌, 孙晓玲,董文霞,蔡晓明,陈宗懋. 2010. 不同温度下鞍形花蟹蛛亚成蛛对茶尺蠖3 日龄幼虫的捕食功能. 茶叶科学, 30(3): ) 蔡晓明,孙晓玲等. 2009. 应用zNoseTM分析被害茶树挥发物,生态学报, 29(1): .书1) 茶树病虫害简明识别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主编.2) 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3. 副主编3) 中国北方小蠹虫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2. 副主编4)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农业出版社). 2012. 编委5) 化学生态学前沿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编委9. 获授权的专利1) 高长启, 孙晓玲, 程彬. 一种利用信息素诱集云杉八齿小蠹的方法 (200810051469).已批准.2) 孙晓玲, 程彬, 高卓. 一种用于诱集云杉八齿小蠹的引诱剂 (200910101313).3) 孙晓玲, 陈宗懋. 茶丽纹象甲引诱剂及茶丽纹象甲引诱剂诱芯的制备方法 (201010581797).10. 学术兼职1) 中国生态学学会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 委员2)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 委员11. 期刊审稿人与评审专家1)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特约审稿人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285 评论

qian520xing

怀念孙犁先生铁凝 铁凝(1957~),河北赵县人,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中短篇小说集《哦,香雪》、《午后悬崖》,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等。上世纪60年代后期,因为时局的不稳定,也因为父母离家随单位去作集体性的劳动改造,我作为一个无学可上的少年,寄居在北京亲戚家。“革命”正在兴起,存有旧书、旧画报的人家为了安全,尽可能将这些东西烧毁或者卖掉。我的亲戚也狠卖了一些旧书,只在某些照顾不到的地方遗漏下零星的几册,比如床缝之间,或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腿儿底下……我的身高和灵活程度很适合同这些地方打交道,不久我便发现了丢落在这些旮旯里的旧书,计有《克雷洛夫寓言》,《静静的顿河》电影连环画等等,还有一本书脊破烂、作者不详、没头没尾的厚书,在当时的我看来应属于长篇小说吧。我胡乱翻起这本“破书”,不想却被其中的一段叙述所吸引。也没有什么特别,那只是对一个农村姑娘出场的描写。那姑娘名叫双眉,作者写她“哧哧的笑声”,写她抱着一个小孩用青秫秸打枣,细长身子,梳理得乌黑明亮的头发披在肩上,红线白线紫花线合织的方格子上衣,下身是一条短裤,光脚穿着薄薄的新做的红鞋。她仰头望着树尖,脸在太阳地里是那么白,眼睛是那么流动……细看,她脸上擦着粉,两道眉毛那么弯弯的,左边的一道却只有一半,在眼睛上面,秃秃地断了……以我当时的年龄,还看不懂这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土改时期,不知道这双眉因为相貌出众,因为爱说爱笑,常遭村人的议论。吸引我的是被描绘成这样的一个姑娘本身。特别是她的流动的眼和突然断掉一半的弯眉,留给我既暧昧又神秘的印象,使我本能地感觉这类描写与我周围发生的那场革命是不一致的,正因为不一致,对我更有一种“鬼祟”的美的诱惑。那年我大约11岁。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破书”的作者是孙犁先生,双眉是他的中篇小说《村歌》里的女主人公。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16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时至今日,我想说,徐光耀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他在那个鄙弃文化的时代里对我的写作可能性的果断肯定和直接指导,使我敢于把写小说设计成自己的重要生活理想;而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在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的润泽、力量和奇异神采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 那时还没有“追星族”这种说法,况且把孙犁先生形容成“星”也十分滑稽。我只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他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但是一个机会来了。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就是我的机会,而我却面露难色。可以说,这是我没有见过世面的本能反应;也因为,我听人讲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向我介绍孙犁的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无法忘记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15000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当时我只是一个刚发表几篇小说的业余作者,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作自己对文学的深意有了一点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也使我对孙犁先生永远心存感激。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倾注的一个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天性。滋养作家心灵的,始终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所以,当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曾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我第四次与孙犁先生见面是去年10月16日。这时他已久病在床,住医院多年。我知道病弱的孙犁先生肯定不希望被频频打扰,但是去医院看望他的想法又是那么固执。感谢《天津日报》文艺部的宋曙光同志和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女士,他们满足了我的要求,细心安排,并一同陪我去了医院。病床上的孙犁先生已是半昏迷状态,他的身材不再高大,他那双目光温厚、很少朝你直视的眼睛也几近失明。但是当我握住他微凉的瘦弱的手,孙晓玲告诉他“铁凝看您来了”,孙犁先生竟很快作出了反应。他紧握住我的手高声说:“你好吧?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他那洪亮的声音与他的病体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在场的人十分惊异。我想眼前这位老人是要倾尽心力才能发出这么洪亮的声音的,这真挚的问候让我这个晚辈又难过,又觉得担待不起。在四五分钟的时间里,我也大声说了一些问候的话,孙犁先生的嘴唇一直嚅动着,却没有人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在他身上,盖有一床蓝底儿、小红花的薄棉被,这不是医院的寝具,一定是家人为他缝制的吧,真的棉布里絮着真的棉花,仿佛孙犁先生仍然亲近着人间的烟火,也使呆板的病房变得温暖。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犁先生。 “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直至今年7月10日孙犁先生逝世,我经常想起孙犁先生在病床上高声对我说的话。 我想,我已经很久没读孙犁先生的小说了,当今中国文坛很久以来也少有人神闲气定地读孙犁了。春天的时候,我因为写作关于《铁木前传》插图的文章,重读了《铁木前传》。我依然深深地受着感动。原来这部诗样的小说,它所抵达的人性深度是那么刻骨;它的既节制,又酣畅的叙述所成就的气质温婉而又凛然;它那清馨而又讲究的语言,以其所呈现的素朴大美使人不愿错过每一个字。当我们回顾《铁木前传》的写作年代,不能不说它的诞生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奇迹;而今天它再次带给我们的陌生的惊异和真正现实主义的浑厚魅力,更加凸现出孙犁先生这样一个中国文坛的独特存在。《铁木前传》的出版距今45年了,在45年之后,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坛是少有中篇小说能够与之匹敌的。孙犁先生对当代文学语言的不凡贡献,他那高尚、清明的文学品貌对几辈作家的直接影响,从未经过“炒作”,却定会长久不衰地渗透在我的文学生活中。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四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作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薄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倘若我们读过他为《孙犁文集》所写的前言,便会真切地知道他对自己有着多少不满。因此我更愿意揣测,在他“孤傲”的背后始终埋藏着一个大家真正的谦逊。没有这份谦逊,他又怎能甘用一生的时间来苛刻地磨砺他所有的篇章呢。1981年孙犁先生赠我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 “采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发天人之奥明死生之变此论理之文如列御寇庄周之作是也别黑白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之所作是也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录此叙事之文如司马迁班固之所作是也”。 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他亦坦言他受着这些遗产的涵养。前不久我曾经有集中的时间阅读了一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我看到在艺术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自天而降的才子或才女。当我们认真凝视那些好画家的历史,就会发现无一人逃脱过前人的影响。好画家出众不在于轻蔑前人,而在于响亮继承之后适时地果断放弃。这是辛酸的,但是有欢乐;这是“绝情”的,却孕育着新生。文章之道难道不也如此么。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在前人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学遗产面前,我再次感到自己的单薄渺小,也再一次对某些文化艺术界的“狂人”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莫名其妙的自大生出确凿的怀疑。 在我为之工作的河北省作家协会,有一座河北文学馆,馆内一张孙犁先生青年时代的照片使很多人过目不忘。那是一张他在抗战时期与战友们的合影,一群人散坐在冀中的山地上,孙犁是靠边且偏后的位置。他头戴一顶山民的毡帽,目光敏感而又温和,他热情却是腼腆地微笑着。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只同他见过四面的我,这是一个遥远的孙犁先生。然而不知为什么,我越来越相信病床上那位盖着碎花棉被的枯瘦老人确已离我们远去,近切真实、就在眼前的,是这位头戴毡帽、有着腼腆神情的青年和他的那些永远也不会颓败的篇章。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孙晓玲的毕业论文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

    玲珑金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黄晓明的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

    尛嘴亂吃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晓庄毕业论文系统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本文从开题、写作直至最终定稿,李老师给予了诸多建设性建议,并在百忙之中三阅其稿。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治学方法、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神

    Dianping达人0459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张晓娟毕业论文

    译自 Environment Geo1ogy,2003(43):503~512。 Mowen Xie1Tetsuro Esaki1Guoyun Zhou1Yas

    糖小婉爱吃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孙杰的毕业论文

    孙杰: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同年分配到成都,在成都歌舞团任主要演员。1986及1987年间获全国舞蹈比赛三等奖。1988年自编自演

    欧阳小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