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小脸
古琴音乐传播困境及创新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琴音乐传播困境及创新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作为四艺之首的琴艺,更是在众多中国传统乐器当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时代更迭、审美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多样化民间音乐的兴盛,古琴艺术逐渐走向没落,甚至在“文革”时期被当作“四旧”打压,一度沦为不被大众所接受的“博物馆艺术”。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拯救非遗财产——古琴艺术,世界各地的琴人们开启了为复兴古琴艺术等一系列活动。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古琴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困境,并对其进行现象性原因分析,以及琴人们为使古琴这门传统艺术重新走向社会、走出国门,重回大众视野所做出的改革研究以及如何将古琴艺术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等创新研究。
关键词:
古琴;音乐传播;创新研究;
引言: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古往今来,诸多名流大家都写有夸赞琴声旋律优美的诗词歌赋,例如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等,这些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渲染着文人墨客对于琴的喜爱,更能从其中感受到古时琴艺所传递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这是《听弹琴》的后半句。大意是,我虽然很喜欢这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已经不大弹奏了。从最后两句不难看出,琴乐当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普通群众的欣赏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古琴也逐渐走向衰落,成了鲜有人欣赏的小众乐器,更出现了古琴“不中听”的说法。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旋律通俗、和声丰富、节奏严谨的现代音乐,相对比之下,节奏自由、缺乏清晰旋律的传统琴乐似乎并不被大众所推崇。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知较少,另一方面也有琴乐本身的问题。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节奏是构成旋律最重要的部分,而古琴的节奏相对自由,主要根据演奏者的呼吸节奏来配合。节奏的高自由度以及节拍的不确定造成古琴旋律缺乏清晰度,同时也是造成琴乐发展困难的重要原因。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古琴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6年将其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古琴艺术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折点。随着古琴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古琴艺术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了古琴事业当中,传统文化研究者也开始了以古琴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打谱为主的琴学理论研究工作。专业的作曲家们也更多地与古琴展开了合作,重新审视其作为乐器所具有的基本职能。下文主要针对古琴的传播困境与古琴的旋律特征及创新方式进行分析。
一、琴乐发展困难原因分析
(一)记谱法的影响
减字谱为古琴专用的记谱法,由文字谱简化而来,有别于西方的五线谱,它主要记录了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及琴弦、徽位等要素,通过弹奏位置来间接确定音高,是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亦为指法谱。由于减字谱中对于琴曲节奏的粗疏记载,琴人们只能通过旁注标示,如“急、缓、轻、重、连、息、跌宕”等,或是通过像“轮、历、滚拂、打圆、锁”这类套头指法来判断琴曲的大致节奏与速度。“对于启示性节奏的掌握和乐曲气息的处理,有赖于琴家们的大量传统曲目积累和古代文化艺术的修养。”琴人们就根据这些节奏信息加上自己对于曲目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也就是“打谱”,力图恢复琴曲本来的面貌。节奏的不明确也使得大部分琴曲都得依靠师承传授来传承下去,无师承的曲子就由琴家们根据自己在演奏当中所产生的独到见解和不同的音乐审美进行打谱,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也出现了大量同曲不同版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记谱法导致的'节奏节拍的不确定性。但同时,减字谱给予琴人的高自由度也使琴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虽是同一首琴曲,但每位琴家打出的谱子却都截然不同,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与审美倾向。到了清代后期,由于时局动荡,琴乐开始衰落,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初全国善琴者仅剩数人,琴乐的衰落导致大量琴曲没有师承传授,很多琴曲的结构风格、演奏技法也逐渐失传。后来在近代琴家的努力下,才开始有了“视打谱为严肃的恢复古乐原貌的学术活动,在打谱中自然尊重原谱,不做随意更改”11,所打琴曲也开始有了相对严谨准确的结构与节奏。
(二)琴乐传统审美情趣倾向
在琴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了儒家与道家精神的审美影响,开始强调琴乐的教化功能和伦理秩序,包括主张“琴者禁也”的说教,强调“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审美情趣,等等。古时候,琴主要是为士阶层所服务的,是文人追求“大音希声”的工具。不论是从音乐性还是从文化角度来说都脱离了群众。正如成公亮先生所说:“传统琴乐并不注重琴曲的旋律美,许多琴曲的演绎不具备流畅的、歌唱性的旋律,或者说旋律的表达不很明晰。”22过分强调古琴的政治作用,从而严重影响了它的艺术发展。古人们对于“清微淡远”“中正平和”“自然、无为”等艺术形式的追求,将弹琴当作参透禅宗哲理的一种艺术活动,已经偏离了它作为一件乐器的基本职能,更将其当作一件法器,是与天地万物交流的工具,其音乐性并没有受到重视。在当时的这些主流思想影响下,琴乐将重点都放在了如何表达“韵”上。区别于西方音乐注重对旋律的勾画,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更注重于对“韵”的表达,在琴曲当中,一个音往往会通过使用“吟猱绰注”等不同装饰性乐音来增添这个音的“韵”味。在明代后期至清代的琴谱当中记载了许多“韵多声少”的琴曲。不可否认这些审美倾向对于琴乐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过于偏颇也使得琴乐的风格逐渐变得狭隘,过于强调“清微淡远”的风格从而排挤“繁声促响”的琴曲,也使得古琴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三)古琴形制的影响
古琴的形制与其他乐器不同,它的琴体长,在实际演奏时由于音位跨度大,弦间音程关系又近,所以对于速度快,音密集的曲目演奏起来更加困难。相比于其他乐器炫技式的演奏,古琴的演奏看起来就略显平淡。如果将琴曲中的快曲以同样的速度在其他乐器上演奏实与它们的慢曲无异。所以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古琴更适宜缓奏。
在钢丝尼龙弦研制出来以前,古琴一直是使用丝弦来演奏的,但丝弦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弹走手音的时候会发出较重的摩擦声,这种“杂声”在演奏过程中甚至盖过了乐音的音量,特别是在演奏一些“声少韵多”的琴曲时,对于旋律的进行和音乐的听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清代开始,琴人们慢慢接受了这种摩擦声的存在,并将其作为琴乐审美的一部分,常将这种摩擦声当作古琴演奏时“韵味”的表现,这种审美倾向与琴弦技艺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音乐美感的流失,极大影响了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性能表达。
二、古琴旋律特征及创新
古琴虽是单声部旋律乐器,但不论是他的音色还是音域,在弦乐器当中都是极为突出的。古琴有散音、按音和泛音三种不同的音色,每种音色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弹奏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繁复的演奏手法与音色相组合,使原本单调的旋律变得更加立体。同时古琴还拥有跨越四个以上八度的广阔音域,繁杂的演奏手法也使琴曲中经常出现八度或者八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这种通过使用不同音色、不同音区的差异对比丰富了古琴旋律的进行,大大加强了琴曲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琴曲当中也有很多旋律性强的作品,例如《酒狂》《潇湘水云》《广陵散》等这类耳熟能详的器乐曲都注重旋律的表达。经过老一辈琴家们的努力,这些琴曲重新焕发了自己的光彩。琴曲的节拍也并非都是一板一眼,如姚炳炎先生所打谱的《酒狂》采用的是三拍子的处理,这种节拍在传统琴曲的打谱中还是极为罕见的。还有采用大量散拍子的琴曲,像张子谦先生打谱的《龙翔操》,整曲风格自由跌宕,正如他对此曲的评价:“肃穆逍遥,无我有我。”
自1949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众多专业的作曲家与古琴演奏家参与到了琴曲创作当中,新琴曲的出现也为琴乐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这些新琴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音乐内容、技术技巧、表现手段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发展,表现了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或一方风土人情。”22如许国华、龚一共同创作的具有西域风情的古琴独奏曲《春风》,成公亮创作的描写“地、水、火、风、空、见、识、如来藏”这八个佛学哲理题材内容的《袍修罗兰》套曲,金复载所作关于描写师徒情的琴曲《山水情》以及李祥霆的表现船夫号子的作品《三峡船歌》等。在音乐内容方面,琴曲创作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称颂帝王、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而是开始探索类似生命哲学等更多元化的主题内容。
(一)演奏技法的创新
新琴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借鉴并发明了大量新的演奏技法,例如《春风》中,为了表现出作品明快抒情的旋律以及人们春意盎然、奋发向上的欢乐情绪,借鉴使用了琵琶的琶音,即将三至四个音以分解和弦的形式演奏出来。李祥霆先生在《三峡船歌》中为了表现出船夫号子热情高昂的情绪,借鉴新疆少数民族乐器都塔尔独有的弹拨指法,运用到古琴上形成了“剌、托、擘、拨”的指法,同时也使用到了古筝的摇指。摇指的使用几乎贯穿了全曲,将作品中船员们紧张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王建民的作品《古舞》当中,除了摇指的运用,还使用到了打击乐中拍打板面的技巧。这些大胆的创新和借鉴,不仅扩大了作品的张力,也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完美地传递给了听众,让古琴在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方面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减字谱的革新
从“动越两行,未成一句”的文字谱到记录指法徽位的减字谱再到今天常用的二行谱,如何使古琴记谱法更为精确,琴人们不依靠师承传授就能够了解与掌握琴曲的音乐框架,一直是历代琴家所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能够清晰地从谱面上表现出古琴的音高、节奏、节拍、速度等基本音乐信息,突出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基本属性,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小组研究并改良出了“五线琴谱”,这种直视音谱的方法,使人们不再单纯依赖于减字谱,如龚一先生所说:“应将指法思维与旋律思维相结合。将减字谱中的‘徽位概念’改变为‘音位概念’”33,“五弦琴谱”的出现也使得琴人更加重视古琴的音乐性,注重旋律线条的勾画,对于音与音、句与句之间关系的把握以及音乐内容的处理也更加到位,使演奏者能够更为精确地演奏出琴曲。
(三)演奏形式的多样化
早期,古琴一直作为伴奏乐器,常与瑟、歌咏配合在一起,以“弦歌”的形式出现,如《诗经》中所记载的“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音乐的变革,弦歌逐渐被琴歌所替代,到了隋唐时代,古琴更是吸收了大量民间歌曲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开始向独奏艺术发展,“进一步发挥了乐器的表现性能,丰富并提高了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力”44。到了近代,古琴的演奏形式也不再拘泥于独奏、与琴箫合奏,走向更大的舞台,开始尝试与其他乐器合作,不仅限于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也包括大提琴、钢琴、长笛等西方乐器。与此同时,古琴的合奏、重奏曲目开始增加,更有与大型的民族乐队和交响乐团的合作,如朱践耳先生创作的以古琴与吟诵为主旋律的《第十交响曲——江雪》,青年作曲家王鹤菲为古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丹青》,唐建平为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所作《云水》,王建民为古琴与钢琴所作的《古舞》,等等。可以看出,不论是从创作题材、演奏技法,还是从舞台形式的表现上来说,古琴作为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所蕴藏和待发掘的潜力都是不可限量的。作曲家们也都不留余力地在尝试古琴演奏形式的多种可能性,使古琴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结语
古琴艺术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其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三千多年的生命历程也显示出了它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焕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古琴艺术正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尝试打破人们对于其陈旧、封建的思想框架,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持续推陈出新,使古琴艺术能够常新长存。正是如此,我们应重视其作为一件传统乐器的基本属性,充分发挥其音乐性,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到古琴特有的艺术魅力与音乐价值、让更多人欣赏到古琴艺术背后厚重的文化内涵。随着越来越多专业琴人的重视,古琴艺术正走向更广阔的平台。笔者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专业音乐家与学者参与到古琴艺术的创新与研究当中来,使古琴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出国门,能够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白小白爱吐槽
摘自陆莎莎硕士论文《王建民古筝作品中的音乐色彩》1、《幻想曲》:此曲是王建民以云贵地区的民族音乐为素材进行、于1989年创作的古筝独奏曲,体现出苗族飞歌的音乐风格。乐曲开始是由一段散板的引子将飞歌的骨干音调以自由演奏的形式引出,这段音乐表现了虚幻而空灵的色彩,与乐曲标题的涵义相吻合,骨干音是将飞歌的音调以现代的作曲技法进行处理,使听众既能感受到民族素材的风格,又能将主题旋律有新色彩的出现,不落俗套。乐曲中部还加入了一些当地富有特点的音乐节奏,制造出一种打击乐的效果。这首作品浓缩了多元化筝乐创作阶段的诸多特点,是90年代筝乐创作精神的一个缩影。曾获由文化部举办的1995年“东方杯”青少年古筝演奏大赛优秀作品奖。2、《长相思》:此曲创作于1991年,是作曲家王建民根据李白的同名诗作《长相思》创作而成。乐曲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表现了诗人李白在离开长安之后,对自己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的复杂心情的抒发。依此内容,作者将陕西民歌的一些旋律和中国古代歌曲中的音调融合,创作出一部具有浓郁传统旋律风格的作品。乐曲在一段自由演奏的引子之后,以左手的古琴音调为固定音型演奏四小节,继而引出带有忧伤色彩的主题旋律。古琴音调和主题旋律纵向的紧密结合,既表现了“长相思,摧心肝”的相思之情,又能使听众很好地将乐曲和传统古诗词赋予的主题内容连接融合。这首作品也曾与1991年12月获江苏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器乐独奏曲创作一等奖。3、《戏韵》:此曲以传统京剧曲牌为主题,在新的“人工调式”的基础上,既增强了筝曲的表现力,又展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以不同的节奏和情绪表现出戏曲的韵味。《戏韵》的定弦是采用梅西安的人工调式,运用多调的连环叠置的排列方法,非八度周期定弦人工模式化音组定弦,即按一定的音程比例关系以固定规律进行成组的连锁上行创作而成。乐曲在结构上还体现了戏曲音乐中“散——快——慢——散”等不同板式变化的特点。此曲曾于1996年7月获“中国少年儿童建邺杯古筝邀请赛”优秀作品奖。4、《西域随想》:此曲创作于1996年1月,运用了很多有特色的复合拍子及多变的节奏,通过力度、速度、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疆地区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虽是一首创新作品,但曲中的音乐框架还是和传统创作中的散、慢、中、快、散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散板部分,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与传统创作作品的散板相似,乐曲的散板也是运用主题旋律的音调,通过自有的节奏展现西域的美好景色。5、《莲花谣》:此曲的主要主题的旋律特征来自于江南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莲花落”的曲调,在乐曲中,将这种曲调加以修改变形,描绘了一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妙画卷。全曲共分包括引子在内的五个部分,按照其整体速度布局,乐曲具有唐代大曲的结构特征,速度由慢而快,分为三部分:散序(散板部分)——中序(慢板部分)——破(从小快板始直至乐曲结束)。同时以作品材料特征为划分依据,乐曲又具有明显三部性的特征,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6、《枫桥夜泊》:此曲创作于上世纪末。王建民先生根据诗人张继的古诗《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创作了这首同名筝曲。这首作品不仅在取材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联想有了一定的根据;而且在创作上也展现了古筝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丰富的音乐演奏技法的运用,与诗歌完美的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在曲调上亦吸取了昆曲、苏州民歌、江南丝竹等音调特色,以昆曲音调作为素材,雅乐音阶广泛应用,唱腔优美,对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进行改革。7、《婵歌》:这首乐曲是中国四大美人主题音乐会“满庭芳”中的《貂蝉》一章,原是一首古筝、萧与打击乐的作品,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在2008年将其改编成筝乐队版和筝与钢琴版,并更名为《婵歌》。乐曲主题采用了古代雅乐调式,整首作品曲调悠扬、节奏错落有致、音色交替呼应。
雪莉小姐的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项斯华饮誉中国乐坛、蜚声海内外的当代中国筝乐大师项斯华,1940年生于上海,早年专修钢琴,後师承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又从曹正、郭鹰学习其它流派筝乐,毕业於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在校期间,首次尝试双筝演奏,初露锋芒,深获好评。 毕业後,项斯华先後在北京电影乐团、上海乐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任古筝独奏演员,并任教於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筝研究会理事。 一九八一年,项斯华移居香港,为香港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及永久会员、香港艺术家联盟成员,东方乐舞交流学会理事,上海中国古乐团特约演奏家,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并获吉林艺术学院名誉教授荣衔。著有《中国筝乐的源流及风格》和《项斯华演奏中国筝谱》两集。 八十年代初,中国唱片社、日本东芝EMI株式会社分别出版了项斯华演奏的古筝专集《渔舟唱晚》和《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此系首次出版中国民族器乐的个人演奏专集。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岸边成雄博士所监制的《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亦荣获日本文部省艺术祭大奖。此款录音,於香港发行,早己逾金唱片销量,也成为中国筝曲的经典录音之後,香港及台湾的唱片制作公司等又出版项斯华的专集.《出水莲》、《灯月交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梁祝》及《望乡吟》等多集。她在改革筝上成功地演奏了转调筝曲《东海渔歌》、《思想起》和京剧唱腔音乐《文姬归汉》等。其演奏风格朴实,深刻细腻,富有韵味。周延甲秦筝教育家、演奏家,男,山西省闻喜人,汉族,大学专科,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1953年考入西安音专(今西安音乐学院暨附中前身)主修古筝,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1960年整理编订了陕西流派《古筝迷胡曲集》等,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陕西筝曲16首被列为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学习曲目。撰文倡导和奋力实践“秦筝归秦”活动。先后发表论文《榆林古筝考查报告》(合作)、《继承和发扬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秦筝归秦,贵在实践》等十多篇,并主编《秦筝》杂志。创作并演奏合带《姜女泪》、《绣金匾》、《凄凉曲》、《秦桑曲》(此曲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作品一等奖)等筝曲,赴香港演出《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演奏会》、《秦声粤调音乐会》、《秦土情筝乐演奏会》,赴韩国、新加坡演奏陕西流派筝乐。报界评论称“曲调特点鲜明,风格突出、就是秦筝乐派。”筝坛宗师曹正教授生前说,“具有西秦风格的‘秦声’,使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艳,大放异彩。”1999年《周延甲筝曲选》(周望编)出版发行,2001年录制《中国筝曲.陕西篇》CD盘,2002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中国古筝流派名家音乐会》。培养学生200余人(获国家级奖9人,省级名次奖20人)。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多次被聘任全国古筝学术会议委员和大赛评委。业绩被收录《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音乐家传记》等。 任洁(青年演奏家)南京人,6岁习筝,师从古筝教育家阎爱华教授,并受到古筝名家王中山的教益。8岁考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担任古筝独奏小演员,从此开始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先后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被誉为“神奇的音乐小神童”。考入南艺音乐学院之后,凭着卓越的音乐天赋、高超的古筝技艺,任洁成为该学院的尖子学生,得到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庄耀等教师的信任,首演了一批古筝新作,如《西域随想》、《山的遐想》,受到筝界名家王中山悉心指导,从传统底蕴到最新技术,任洁都有了进一步更全面的掌握。2001年在“龙音杯”国际民族器乐(古筝)比赛获专业组优秀奖。200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获青年专业组银奖。在此之前,任洁已是六次金奖的得主了。罗小慈上海民族乐团独奏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师从筝教育家、演奏家郭雪君女士、何宝泉先生、孙文妍女士。进入民族乐团后,罗小慈便开始了她的演奏家道路。由她演奏或首演的《临安遗恨》、《林冲夜奔》、《西楚霸王》受到关注与好评。2000年首演筝�6�1乐�6�1诗《陆游与唐婉》,将筝演奏、现场书法、交响合唱、诗词吟诵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在中国民乐界开创先河。曾被评为上海文化新人、传媒十大青年才俊。 袁莎袁莎,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创办国内第一所古筝专业高等艺术院校--北京兴华大学古筝艺术学院,并亲自任院长及教学总监。曾是两大国际和国内最具权威古筝演奏大赛的冠军获得者,是享誉中外的当代中国杰出青年古筝演奏家。林玲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早年师从潮州古筝名家杨秀明,一九七七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一年转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曹正、邱大成、李婉芬教授及古筝名家项斯华等。一九八五年大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推举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免试的古筝研究生,一九八七年以学术论文《论潮州筝演奏艺术》获硕士学位。 周望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筝派代表人物。 1977年进入中国歌舞团後,一直活跃於国内外乐坛,兼收南北各派所长,并大力介绍陕西筝乐,1979年由中国唱片社首录《秦桑曲》,为陕西流派的发展和振兴奠定了基础。1985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後留校任教至今。 录制古筝专辑镭射唱片《高山流水》、《名家名曲.北派古筝精髓》、《传统古筝专辑》、《中国筝曲-陕西篇》;出版了由自己创作、演奏和主讲的VCD教学带《古筝教程》、《古筝名曲解析》、《名家名曲-中央音乐学院古筝考级示范教学VCD》及《古筝基础教程》。出版专著《古筝速成演奏法》及《周延甲古筝曲集》,发表学术论文《秦筝.秦人.秦声》及《古筝名称的由来及其他》。 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优秀表演奖”,1986年获“全国首届江南丝竹比赛演奏一等奖”。多次出访港、澳、台及东南亚、美国及日本等地讲学及演出。1991年作为中国十大民乐演奏家之一赴香港、澳门、珠海及深圳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赞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出众多古筝专业演奏人才,并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作为中国古筝领域的优秀人才,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及《中国名人录》。 李萌著名演奏家、古筝专业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中国古筝艺术》刊物编委。近年,分别在北京、汉堡、澳门、台湾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1992年全国第二届江南丝竹比赛演奏一等奖、并获中央音乐学院第二届民乐作品比赛优秀奖、1995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园丁奖"。多次出访各国,好评如潮。出版的个人专辑有《粉蝶采花》、《高山流水》、《跟我学-中国古筝演奏教程》、《中国古筝名曲欣赏与演奏》。出版多种乐谱并创作大量作品,在各民乐大赛中担任评委。 王中山出生于河南南阳,蒙古族,曾得到十多位民间筝家的指导,后师从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一九八六年,王中山以全新的高难度技法演奏了《打虎上山》及《井冈山上太阳红》等筝曲,轰动了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后,师从古筝教育家李婉芬教授。曾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古筝第一名。 王中山现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在教学之余,他还参加各种大型演出活动,并为多部影视剧配乐,曾出访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在古筝演奏技法上,他有许多新的创意并付诸实践,如在一九八六年“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他开拓性地运用了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羲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令古筝面貌一新。目前,有些新的演奏形式在中国的各个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中已经得到了推广,显示出这些新技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应香港、台湾、澳门和北京、长沙、沈阳、乌鲁木齐、常德、襄樊、大连、青岛、东港、大同等地邀请,他先后举办了许多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大力推广古筝艺术;他还出版了《王中山古筝曲集》,与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录制了多张演奏专辑。 对于他的艺术成就,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音乐周报、音乐生活以及海外报刊都给予了采访和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北京音乐台等宣传媒介,也多次播放他创作演奏的《溟山》、《汉江韵》等乐曲,并作专题介绍。他的艺术生平现已选入《国乐精粹》、《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阎爱华性 别: 女 民 族: 汉 出生日期: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音协会员、古筝学会理事 学习工作经历: 1977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南艺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及专业特长: 古筝演奏 主讲课程及教学优势: 古筝演奏 著作 1993年《筝艺新探——线谱古筝教程》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年《筝艺新探——线谱古筝教程》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古筝现代演奏技法训练》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边弹边唱——古筝演奏抒情曲集》 江苏文艺出版社 创作1982年 《大浪淘沙》筝琶二重奏1982年 《水乡高歌》筝琶二重奏1982年 《月下瘦西湖》筝琶弹唱1983年 《筝与筝曲》1993年 《春江引》(古筝独奏)1994年 《如来一叶》(古筝与乐队)1998年 《雪山春晓》(古筝独奏)1999年 《高山流水》(古筝独奏)1999年 《苏武牧羊》——阎爱华古筝独奏专辑(CD)2000年 《拨根芦柴花》筝二重奏2000年 《达姆"达姆》古筝独奏2000年 《葬花吟》古筝与乐队“最”这个字实在难指定给某一位名家。只能说弹的好,没有说弹得最好。因为都很棒嘛。以上几位是很优秀很优秀的了。
音乐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音乐系是培养能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具备音乐教学和教育研究能力的中等学校教师及社会文艺工作者的专业学科。以下是我为您
蓝白相映的陶瓷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唐朝,学术界称其为“唐青花”和“宋青花”,但无论从质量上或数量都上都未形成气候,可是到了元代,青花突然以一种全新的、成熟的面貌引导
《王建民古筝曲选》、《王建民二胡曲选》
导读:历史上不乏知识分子在真诚地为民请命的时候,却导致祸国殃民的后果,对此,当代知识分子还刚刚开始觉醒。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正致力于疏理自己与官方政治社会的关系,
简介谚语yànyǔ[old saw;aphorism;proverb] 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