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论文

有。通过查询合作办学资料了解显示得知,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本科有毕业证书的, 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考核合格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可获得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分别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那可不一样,那不一样,这个香港中文大学在世界上排名还是有的,这个澳门的话好像没有

这个看你们学校的要求哦,我只知道,一般汉斯出版社的期刊,投稿要求是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建议字数5000-8000,超过20页就要额外付超版费

澳门大学和港大博士毕业要求一样。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论文下载

这个看你们学校的要求哦,我只知道,一般汉斯出版社的期刊,投稿要求是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建议字数5000-8000,超过20页就要额外付超版费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论文用英语写,没毛病。

形式上的要求:主要是指学数要求和论文格式要求。学数要求因专业而异,如香港中文大学对博士论文字数规定为:每篇非理科论文中文不超过15万字,英文不超过10万字,理科论文中文不超过7万5千字,英文不超过5万字。另外,各校对论文摘要的字数也有规定,如香港大学要求博士论文摘要为200-500字英文。格式要求包括语言、字号、纸张规格、页边距、摘要的形式、装订的形式和颜色、呈递的册书、论文的电子版本,等等。内容上的要求分为两种:一是对论文组成部分的要求,二是对论文原创性的要求。关于前者的规定为论文正文前必须包括完整的目求、摘要、声明(声明论文中的任何内容末被用于其它学校申请其它学位)正文必须包括导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论证过程等若干章节。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结论及其论证,论证要有说服力,否则结论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原创性,各大学都提出了详尽的规定,虽然对于“原创性”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总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点:①论文有助于扩充该领域的知识,体现出发现新事实和独立批判能力;②在即使并非原创性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原创性的方法、视角、观点或结果。专家们在审查论文时,就是以这样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原创性”。360教育集团称,为了使学生对论文的写作要求有明确的认识,有的大学还专门开设了介绍论文写作的课程。例如,香港大学研究生院就开设了此类课程,作为哲学硕士和博士的必修课,总学时为24小时从论文的内容和组织到如何使每一章节的语言起到成功的交流效果,该课程几乎涵盖了论文写作的所有方面。课程还会讨论与论文本身相关的话题:如研究空白的发现、研究问题的提出、对他人成果的致谢、对相关文献的评价、对本人研究发现的论证和对结论的表达等等。此外,还要让学生练习论文摘要、研究计划的写作。并使他们熟悉引用和参考书目的书写格式。实践表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撰写论文的不同阶段都有了系统的认识,为顺利地展开论文创作做好准备。第二,论文的答辩。博士学位候选人要在论文答辩前四个月提出递呈论文的申请。论文要提交给由3 -5名著名学者组成的论文审查委员会,每位委员都必须对该论文写出书面意见,辨明论文的优劣及能否授予博士学位的理由。论文提交后,四个月内举行学位论文口试或笔试,,即答辩。答辩通过的学生将被授子相应的博士学位。如果论文被认为符合学位标准,但不能通过答辩考试,则可一一年内再复试一次,若仍不通过,那么此次申请宣告失败。审查委员会在考试后必须做出决定:或颁授博士学位,或聘请新委员来解决有关争论,或建议修改论文再行复试,或准予毕业但不授学位,或建议改颁相应硕士学位等。通过以上对申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的解读和香港博士申请的学位授予介绍,很多计划去申请香港大学博士的人应该可以准备博士学位申请的材料了。

香港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其实香港的每个大学对分数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学校的每个专业对申请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些要求都是一个基本的门槛,达到了要求不代表会被录取。所以其实学校的申请要求,更大的作用是给自己明确一个努力的方向。下面我们用香港大学为例,给大家说一下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准备,目标分数是多少。申请香港大学研究生条件如下:1、内地学校的本科毕业证及学士学位证,一般来说985、211院校背景的学生更容易申请成功。2、大学4年完整成绩单,包括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成绩。3、语言成绩要求:雅思要达标(传媒类专业要求总分不低于7,单项不低于6,;金融和经济专业要求总分不低于7,单项不低于;工科类总分不得低于6,单项不低;个别专业,如医学及法律要求雅思总分)。4、GPA:研究型研究生GPA应达到85,授课型研究生应达到80,港大的话最好达到85。成绩单要中英文的,一般找学校教务处要,信封密封,盖骑缝章(封口处还要盖章)5、GRE/GMAT成绩:部分学校要求GRE成绩,部分商科专业要求GMAT成绩。虽然不强制要求GMAT,但是优先考虑具备这个成绩的申请者。如: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需要两年的全职工作经验,需要GMAT成绩。留学志愿参考系统:其实大家完全可以通过留学志愿参考系统,看看自己依照自己的院校背景和成绩申请到那些那大学,作为自己申请知道,或是努力的目标。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使用方法:把你的GPA、语言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匹配出与你成绩情况类似的同学案例,可以依据自己的条件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留学案例,了解一下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人,他/她们都去了哪些院校,作为自己选择院校的参考。(如下图)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各个学校的入学要求,进入网站后也可以通过大学院校库: 了解香港的大学各个学校的入学要求。

关于香港授课型研究生毕业用写论文吗需要的同学。毕业论文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准备过程。最好要自己去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找专业的老师去辅导。避免无法通过毕业!

香港研究生中包括两类,一类是授课式,另一类是研究式。 授课式研究生主要适用于毕业后就工作的学生,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上课形式以讲课为主,实习为主,研究偏少。 研究式研究生主要适用于毕业后继续做研究的学生。培养的是研究式的人才。

如果是申请香港学历学位认证,必须是持学生签证全日制本地就读取得的学位证书,还的看你就读的院校被不被教育部认可,如果是非全日制的话申请学历认证,一般来说留服中心是不会受理的。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要写毕业论文吗

目前我读的EMBA,是这样要求的,首先要学分足够,才有写毕业论文的资格,论文审核很严,论文通过后,才可以拿学位。考试很水,就是卡学分和毕业论文。

是的,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非常重视文章的出版,并仔细检查发布的文章内容以确保质量。博士后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在各种知名学术期刊上,也可以在专业会议上报告。此外,博士后可以与受欢迎的会议或期刊出版社合作开展新的研究,以满足更广泛的受众。

EMBA没有MBA那么严格,一般是不用写论文的.这是香港中文大学EMBA的课程毕业要求.你可以参考下.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学员的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至少要达到分。任何学员第一年的平均成绩低于分,或前九门课程平均成绩低于分,或第一学期 (前6个月) 平均成绩低于分,或超过3门课程得分低于B-,或超过 1 门课程得分为 D+、D、F,将被勒令退学。任何课程得分为 D+、D、F,将被要求重修或选修另一门课程。课程的原始成绩将被记录在学员成绩单中,但计算其总 GPA 时将只会使用重修/补修科目的成绩。同时,学员须满足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能力测试(IT proficiency test)要求,方可毕业。

是的,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需要撰写文章。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的文章要求比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因为它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实际经验和更多的资源。此外,文章要求还要求撰写者具有良好的写作技巧,以及充分理解和掌握研究领域的知识。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

1.《〈五行〉学说与〈荀子〉》,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2. 《论汉代〈诗经〉著述之内外传体》,刊载于《国学研究》第三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3.《学术上的闻一多:论〈古典新义〉之新》,收入《古典新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出版。4.《说评点》,刊载于《文史知识》2011年第11期。5.《论屈原诗歌的比体艺术》,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被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6期,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2012年第2期“论点摘编”部分摘要介绍了本文的部分论点,题为《〈离骚〉的比体艺术》。6.《中国寓言研究反思及传统寓言视野》,刊载于《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7.《简帛〈五行〉篇与〈尚书〉之学》,收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主编《先秦两汉古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8.《论楚辞文化学研究的问题——以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为考查中心》,刊载于《中国诗歌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2010年5月。9.《〈庄子〉和先秦道家散文艺术》,收入熊礼汇主编《中国古代散文艺术二十四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10.《“纯绿”还是“纯缘”:一个〈诗经〉学的误读》,刊载于《文献》季刊,2010年第1期;被收入《北大中文学刊》(201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11.《论简帛〈五行〉篇与〈诗经〉学之关系》,刊载于《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又收入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编《燕园论诗:中国古代诗歌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12.《〈离骚〉三论》,刊载于《国学研究》第2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收入《北大中文学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3.《简帛〈五行〉篇与孟子之学》,刊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又被摘要收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文摘》第1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14.《〈史记〉:那个时代的“文学”》,刊载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5.《〈诗经〉学误读二题》,刊载于《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6.《理解孔子》,刊载于《在北大听讲座》第17辑,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2月。17.《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自恋倾向:以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为考查中心》,刊载于台湾远东科技大学《远东通识学报》第1期,2007年7月。18.《〈两都赋〉新论》,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获得“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3月3日)。19.《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的〈诗经〉学史价值》,刊载于《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05年8月。20.《先秦两汉文学与哲学》,收入《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傅璇琮、蒋寅总主编,赵敏俐、谭家健分卷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21.《现状和困境:近年来〈诗经〉研究平议》,刊载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22.《归乡情悲:〈采薇〉新释》,刊载于《文史知识》2005年第6期。23.《论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的〈诗经〉学史价值》,收入《立雪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4月。24.《关于先秦寓言的追问》,刊载于《文史知识》2004年第6期。25.《论屈原作品中的“男女关系”隐喻》,收入《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26.《卫宏作〈诗序〉说驳议:兼申郑玄子夏作〈大序〉、子夏毛公作〈小序〉说》,刊载于《中国学术》第十四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27.《史学、文学、经学:〈史记〉特质三层》,刊载于International Chinese StudiesⅡ(《国际中文研究》第二辑),博特拉大学出版社(UNIVERSITI PUTRA MALASIA PRESS)2001。28.《孔子天命意识综论》,刊载于《孔子研究》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马列哲学政治及社科类)1999年12期全文转载。29.《论〈诗经〉汉学宋学之异同》,刊载于《文史哲》1999年第4期。30.《论共时性理解对〈诗经〉、〈楚辞〉研究的意义》,刊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31.《史记:司马迁人格的完成》,收入孙以昭主编《中国文化与古典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32.《试论荀子的人文意识》,刊载于《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33.《论〈诗经原始〉在〈诗经〉学史上的进展及其保守性》(合作),刊载于《学术交流》2011年第8期。34.《朱子〈诗〉学特征论略》(合作),刊载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35.《历史性:汉字阐释的原则》(合作),刊载于《人文杂志》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36.《关于汉字构形功能的确定》(合作),刊载于《安徽教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37.《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合作),刊载于《学术界》1995年第1期。38.《汉字形义关系的疏离与弥合》(合作),刊载于《语文建设》1994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3期全文转载。39.《〈说文解字〉与儒家传统》(合作),刊载于《江淮论坛》1994年第6期。40.《汉字阐释与图腾遗风》(合作),刊载于《东南文化》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94年第6期全文转载。41.《论屈原的理性精神》(合作),刊载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一)城市社区中的国家与社会 《从“去单位化”到“去社区化”——城市基层社会再整合的“结”与“解”》,发表于《学术论坛》(CSSCI),2011年第6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朝向底层”与“深度在场”——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立场及其底层关怀》,发表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11年第3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行动者”的缺席抑或复归——街区邻里政治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方法论自觉》,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7期,约16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全文转载,2010年第10期; 《街区邻里政治的动员路径与二重维度——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的分析》,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CSSCI),2010年第4期,约14000字,独立作者;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全文收录; 《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CSSCI),2008年第1期,约14000字,第二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全文转载,2008年第4期;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8年第10期;被《山西日报》(2008-07-21)C1版论点摘编;被《鹰潭日报》(2008-06-10)A3版“论苑”论点摘编; 《转型时期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的重建》,发表于《东南学术》(CSSCI、中文核心),2006年第5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 《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伦理型塑与转型重建》,发表于《重庆社会科学》(CSSCI扩展版),2006年第6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006年第16期; 《制度变迁与社区公共物品生产——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发表于《城市发展研究》(CSSCI、中文核心),2006年第5期,约14000字,第二作者; 《老人群体与社区照顾》,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4期,10000字,第二作者; (二)慈善、公益与公民社会想象 《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从“恻隐之心”到“公共责任”的价值跃迁》,《中州学刊》(CSSCI),2013年第10期,独立作者; 《回归国家责任——公益慈善之资源动员及群众参与的新传统》,发表于《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0年第5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1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文摘》部分转载,2011年第1期; 《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发表于《东南学术》(CSSCI),2010年第4期,约14000字,独立作者; 《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发表于《福建论坛》(CSSCI),2010年第2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发表于《学术论坛》(CSSCI),2009年第12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0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文摘》转载,2010年第2期;入选《吉林大学第二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发展慈善事业不能迷信“公民社会”》,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12月1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以制度创新突破慈善“发展瓶颈”》,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9月1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构建中国慈善发展模式的三个结合点》,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7月30日,约3000字,独立作者; 《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公民精神的培育》,发表于《道德与文明》(CSSCI),2009年第2期,约12000字,第二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2009年第7期;被《当代社科视野》部分转载(约1200字),2009年第6期;被《羊城晚报》(2009-06-14)A08版“学界观澜之诸子百家”论点摘编;获得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一个中心”与“三种主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发表于《中州学刊》(CSSCI),2011年第3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 《“和而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分殊与经验会通》,发表于《中州学刊》(CSSCI),2010年第6期,约12000字,独立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工作》全文转载,2011年第3期; (四)其他研究成果 《制度化维稳与情境化维权——国企工会在工人劳动保护中的角色冲突》获得吉林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一等奖,入选《吉林大学第四届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约8000字,独立作者; 《两岸环境风险与社会抗争比较分析—对台湾反核运动、吉化“中毒”、厦门、大连反PX事件的调查研究》,入选《201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成果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约16000字,独立作者; 《生活方式失范: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互构中的犯罪研究》,发表于《犯罪与生活方式》(第1季),张旭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约13000字,第一作者;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人大复印资料)“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篇)1.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2.“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3.《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4.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5.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人大复印资料)3.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4.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5.《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人大复印资料)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人大复印)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复印)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1篇)1.“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8.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9.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1.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4.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5.“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复印)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新华文摘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8.“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1.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2.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篇)1.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3.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4.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5.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6.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7.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8.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复印)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2.“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3.“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4.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5.“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8.《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2.“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4.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6.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暨南大学出版社)7.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8.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9.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1.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2.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3.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5.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6.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7.“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 索引序列
  •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论文
  •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论文下载
  • 香港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要写毕业论文吗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