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边城》论文提纲,希望大家喜欢。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品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论文题目: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乡情美论文
一、序论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小说文本,是文学牧歌传统中顶峰之作。沈从文的《边城》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为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刻画了众多鲜明独特、至善至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沈从文心中的女神翠翠形象的塑造,她是爱的天使,人类的精灵。是爱与美最完美的体现。作品极力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和谐、优美、纯净,令人钦慕。沈从文用诗意的笔触点染的边城和当时动荡社会相比,简直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而且达到了极致,为读者所仰慕。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过去统洁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走进六朝古都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于是他只能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固然,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二、本论
(一)《边城》乡情美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描写山水风情之美,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还可爱的湘西来展现的。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二)《边城》展现乡情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
(三)《边城》展现乡情美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的。
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四)《边城》乡情美的第四个方面是通过邻里之间的和谐与自然体现了最宝贵的乡情美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点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五)《边城》乡情美的第五个方面是通过对风俗的描写来体现《边城》中对风俗的描写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对端午节这种娱乐民俗的描写。譬如,作品的第三节这样写到:“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庆祝胜利的鞭炮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蕴含着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
三、结论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没有丑恶,只有善美,纯然是一曲人性美的牧歌。《边城》写的是往日的湘西,是现代文明所未曾浸染的封闭的乡村社会。活跃在这里的人物,不论是管码头的顺顺,老军人杨马兵,还是掌渡船的爷爷同翠翠,都是靠自身的劳动生活,都是存心于人为善存心待人以诚。都不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只是默默地忠实地劳动着,都信奉着灵魂的天真,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极和谐的,因而洋溢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活脱脱的“生命”。这种“生命”还处于自在状态,从相依为命的撑渡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到同爱着翠翠的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每人都无不善良,正直,热情。他们有简单而执着的信仰,在宁静纯朴的生活中跃动着生命坚韧的活力。
在沈从文看来,湘西世界是一个“神性”的世界。是“爱”与“美”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边城》就是这个王国中的一座丰碑,在《边城》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风俗淳朴,便是作野气的卖身女,粗俗的水手,迟钝的山民也因了家乡边地淳朴的风俗,原始的活力而显得浑厚可爱,对一切不抱偏激的态度,在宽容中欣赏一切有生。这种飘逸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美学观说明沈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美在沈心中是确切而可感知的,其参数值是稳定的。
1、翠翠的身世悲剧
小城没有收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保持的古朴的韵味,但传统的思想对人性也产生的束缚。翠翠的神十很可怜,本来她的家庭很美满,有恩爱的父母,但是她的父亲在爱情与责任无法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那个时候翠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翠翠出生后,妈妈自杀殉情。只剩下翠翠与爷爷,不用想就知道这一老一小的生活该是多么艰难和悲凉。爷爷对翠翠虽然很关心,但是毕竟没有女人那么细腻的心思,能够在爱情方面指导翠翠。在还没结婚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苦无依,但是她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
2、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
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互相喜欢上了对方。本来两个人两情相悦,应该会有个好的结局。但是,傩送的哥哥也喜欢上了翠翠,为了躲避情伤成全弟弟,外出闯滩死了,这让傩送觉得,如果坚持和翠翠结婚就对不起哥哥,而船总觉得大儿子喜欢翠翠,现在大儿子死了,也不好将翠翠嫁给傩送。[]因为从小没有妈妈,没有人告诉翠翠该如何处理感情,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傩送的追求,而选择了逃避,她羞怯的.个性,让傩送到最后都不知道翠翠其实是喜欢他的;而爷爷在对这件事的处理上,表现的很委婉,让傩送误会了他的意思,而且对于哥哥,傩送始终是觉得愧疚,最终选择了离开。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之花,还没来得及开放就凋谢了,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悲剧,主要是因为男女主人公对各自的命运都没有很好的把握,而错失了机会。
3、天保的感情悲剧
在《边城》中,天保是一个悲剧人物,感情悲剧是他人生的标签,他爱上了翠翠,这是多么纯美的女子,可是偏偏也是弟弟傩送的心上人,那么天保就必须面对两难处境:成全弟弟的感情,自己奔走异乡;或者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翠翠,成就美好姻缘。在这种选择下,天保的悲剧命运便注定了,作为哥哥,善良的天保不会和弟弟抢夺爱人,所以他选择成全。他对翠翠是真心的,虽然退出了,内心却是痛苦的、落寞的,为了走出情伤、摆脱这种负面的情绪,天保选择离开家去闯滩。因为情绪受到影响,使他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失去的以往的冷静和判断,不小心掉到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天保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他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
4、爷爷的命运悲剧
小说中爷爷的命也很苦,女儿在他中年的时候自杀死了,身边只有女儿留下的孩子陪着他。爷爷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翠翠找个婆家,让心上人能够呵护翠翠,使得翠翠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爷爷是经历岁月洗礼的,他有细致的心思,并且努力的促成翠翠和傩送两个人的婚事。可是,由于他处理事情总是不那么直接,使得顺顺这个船总对他不满,天保的死也打击了傩送,使其由负罪感。爷爷年纪大了,原本应该子孙满堂、幸福闲适的度过晚年,可是却不得不操持生计,忧心于外孙女的婚姻大事。爷爷是坚强的,同时也是落寞的,这使得这个人让人同情,对孙女的疼爱,对生活的奔波,年岁不饶人,最终死在了一个风雨骤起的夜晚,使其悲剧一生画上了不圆满的句号。
《边城》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边城》中,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另一方面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其他人物比如说天保、傩送、翠翠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善良、热情真诚的品质更是优秀青年的代表。
三、人际关系的和谐美
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美可以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关系看出,《边城》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具有些许原始氏族遗风的宗法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矛盾的阶级仇恨。船总顺顺是富人,老船夫是穷人,然而他们可以和谐相处往来,当老船夫到顺顺家中去时都可以得到一位老人应有的尊重,顺顺看到老船夫与翠翠生活困难,还常常派人给老船夫送财务。第二,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从朋友之间的交往看出:《边城》中几乎所有人都能够真心实意的对待朋友,杨马兵年轻时曾经喜欢翠翠的母亲但却没有走到一起,而他却并未对老船夫一家有所记恨,反倒是和船夫成了忘年交。老船夫去世之后,杨马兵便搬到船夫的家中,肩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和翠翠两人相依为命,一起等待傩送归来。最后,人际关系的和谐美也可以从长辈对晚辈的疼爱怜惜看出来,天保向翠翠提亲时,老船夫是同意的,而当他了解到自己的孙女喜欢天保的弟弟,于是便尊重翠翠的意愿,尽可能的帮助孙女实现她的愿望。
四、民风的淳朴之美
在《边城》所创造的社会中,处处都能够发现真善美,船总顺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小说中描写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友、慷慨且能帮人解决燃眉之急。顺顺对于因为船只失事而破产的船家都慷慨解囊,尽自己可能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在顺顺的身上我们看不到现代人的自私与拜金,而是一种朴素的正直与光明磊落的品德,而这些优点我们也可以从天保兄弟的身上找到。天保兄弟都爱上了翠翠,在他们心中,真正的爱情是与金钱、地位、名利无关的,它代表的是付出与奉献而非索取,但当自己的幸福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他们都愿意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这一点直接的表现了出了天保兄弟自我牺牲的精神,他们以一种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彰显出了一种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让读者都为之动容。恰恰就是这些乡民所具备的美德让这块土地形成了淳朴的民风,而这样淳朴的民风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演绎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美丽故事 。
五、结语
沈从文借小说《边城》着力刻画了人性的美,同时把这些美集中在一个“情”字之上:两性之情、亲子之情、朋友之情。透过这些情感来描写了人和人之间的淳朴、友爱以及人内心的善良真诚,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人都可以保持做人的美德、人人都可以守住灵魂的纯洁,是一个没有经受世俗污染的自然和谐的社会。
一、包含死亡意蕴的水———终结生命的力量
《边城》中的水意象不仅具有清澈透明的柔美气质,同时还包含着刚烈凶猛的死亡意蕴,小说中有三个美好而纯净的生灵因为水而死亡。首先是翠翠的母亲。这位老船夫的独生女不愿违背道德和责任的规范,最终为了成全爱情的忠贞而殉情———产后吃冷水而死,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同时也间接造成了翠翠的悲剧。翠翠这个可怜的孤雏从出生起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在小说中翠翠也常常冒出“若爷爷死了呢”这样可怕的念头,而老船夫也对女儿的去世无法释怀,每每想起都颇为伤心,也忍不住会担忧翠翠可能会与她母亲有着共同的命运,同时也会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呢?你将怎么样?”可见水带走了翠翠母亲的命,同时也使翠翠陷入一种极其脆弱的人生状态中。其次是顺顺的长子天保。在经历了月下唱歌之后,天保毅然决定乘船离开茶峒这个地方,不料却在茨滩下溺水而亡。随着天保的死亡本来简单的爱情故事变得误会重重,天保的死在船总顺顺和傩送心中对老船夫埋下了极深的芥蒂,为傩送和翠翠原本纯真的爱情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由此翠翠的爱情悲剧似乎已成定局。最后是翠翠的爷爷老船夫。一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翠翠醒来,发现雨水冲毁了屋旁的菜园地,冲垮了屋后的白塔,更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次颠覆性的打击,如果说傩送的顺水而下使翠翠失去了爱情的着落,那么失去爷爷则使翠翠的生命失缺了依靠和荫庇。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依靠,她从此只能孤苦无依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等待那个不知归期的爱人,悲剧气氛在此达到高潮。
二、虎耳草———纯美少女的朦胧情爱
虎耳草作为小说中重要的一个植物意象,小说中一共提到了六次,前五次是在梦中,最后一次是翠翠在现实中摘了一把虎耳草。虎耳草这一意象是翠翠纯真情爱的象征,而从梦中到现实的这个过程则预示着翠翠情爱意识一步一步地自我觉醒。翠翠在回味着爷爷诉说的母亲与父亲白日对歌的爱情故事中睡着了,“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虎耳草这一意象在文中的第一次出现。父母的爱情故事,加上傩送那夜在月下的歌声促使着翠翠在梦中展开了一段情爱幻想,而虎耳草则正是翠翠的相思意象,是少女对心上人歌声在梦中所做的心有灵犀的感应,而飞到悬崖上摘虎耳草这种大胆的幻想则预示着她对情爱的追求与期盼。小说第十五节中,爷爷给翠翠唱傩送给她唱过的情歌时,翠翠不是在梦中而是在口中说出“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这颗少女的心已情窦初开了,也使得爷爷最终明白了孙女心归何处。小说第十七节中,翠翠上山去掘竹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这是小说中最后一次提到虎耳草,也是唯一一次翠翠在现实中摘的虎耳草。这一情节暗示着翠翠的纯真情感由暗中期待转变成显性展示。正如闫晓昀所言:“‘虎耳草’同‘翠翠的爱情’正是在这种相互映照的过程中实现了双向建构,在‘恰到好处’的出现中,虎耳草具备了超越审美价值的语义阐释功能,仅着六处笔墨,便已能替代繁琐的描述,将翠翠复杂的情爱心理变化凝练地呈现。”
三、碾坊与渡船———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碾坊与渡船是小说中一组相对的人文意象,分别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整体反映出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甚至还有人认为“碾坊和渡船这两个意象,不仅反映了湘西的时代特征和民间习俗,而且凸显了一个封建宗法关系与原始民性交织的社会”70。单纯从傩送的角度出发,他的爱情生命中存在着两位为他守候的女子,一个是与他一见倾心的翠翠,另一个则是主动求亲的团总家的小姐。如果说碾坊是团总家小姐的陪嫁物,那么渡船则可以看作是翠翠的陪嫁物。渡船背后所代表的生活和价值观:从老船夫的口中我们知道摆弄渡船是有口粮的:三斗米和七百钱,这便是祖孙二人所有的收入。翠翠与天保初遇时,顺顺让天保将鸭子给翠翠,并提及“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可见守着渡船的祖孙俩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即便生活如此清苦,当客人硬是要给祖孙俩额外的渡钱时,他们就硬拽住客人把钱还给他们,还自备上好的烟招待渡客。而碾坊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小说第十节中,傩送邀翠翠和老船夫到城中看热闹时,老船夫到新碾坊看水碾子时,听到熟人介绍碾坊值大钱七百吊。翠翠在河边也听到妇人们的谈论:“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雇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由此可知,得到碾坊可以过富足无忧的生活。渡船是流动的,碾坊是固定的,渡船是不带来财富的,而碾坊是可以带来财富的,从这两种意象的不同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渡船是边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意象,是与边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相生相伴的,是依水而生的边城人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边城人民的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离开渡船的,它象征着一种古朴、淳厚,虽清苦但安适、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反映的是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而“碾坊”则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衍生出的新兴意象,在当时是作为一种“罕物”而存在的,是平常人求之不得的,代表的是一种富足却庸俗的生活方式,传达出重利轻义的现代价值观。通过翠翠耳朵,我们知道河边的妇女曾这样议论过:“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可见,在茶峒人民的最初观念里,碾坊和渡船这两个意象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不存在任何好坏优劣之分,只要各人“心里爱”便就是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价值观的不断入侵,“利”观念逐渐加入,两相比较,明眼人都可看出“在河边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只渡船多变化,有趣味”,而且“一个撑渡船的若想要有座碾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妄想”,这几乎快成为整个茶峒人民的整体思想观念了。这也反映出现代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当然作者也透过傩送选择只有渡船的翠翠而放弃有碾坊作为陪嫁的富家女的这一决定,表露他自己对传统价值观的肯定。正如罗才平所说:“正是因为怀着对民族美德丧失的深切忧虑和重建的责任,沈从文才在《边城》中对那亘古的‘渡船’寄寓了丰富的象征意蕴。它既是老船夫高尚人格乃至民族品德的一种象征,又是两兄弟对翠翠的真挚爱情的实质之所在;既寄寓了作者人性皆善的社会理想,又在理想人生与理想社会的描绘中揭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93笔者希望能够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为《边城》的解读开辟全新的视角,以期达到为后来者抛砖引玉的作用。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下面是《边城》读后感范文三篇,欢迎阅读。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背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会升华。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我们总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独自的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
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沈从文先生的一本《湘行散记》将我们带入了那陌生而又神秘的湘西,而他的《边城》让我们认识了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人民。
在我初读《边城》一书时,书的内容似乎只是一个发生在湘西苗族异地略带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再次细读两遍之后,其实沈从文还在全书中表达了些更深层的东西,除了爱情,更反映了当时湘西的一个社会。
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文化的眷恋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正如这位“对于农民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也正是在这“朴素的叙述”和《边城》中的几个普通角色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漪澜万状,莫可方物。在全书中既有湘西温婉矫健的民俗风韵,更有着深入骨髓肌里的东方神韵,同时也不乏作者对于潜藏忧患的深层思考。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啾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也正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发自心底的对于湘西苗族人民的热爱。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麋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首先翠翠的身世就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而其后,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同时爱上只与那象征着苗族古老历史的爷爷相依为命的翠翠,更是沈从文先生对于湘西苗族文化应有的未来进行的第一次更深层的审视。
很显然,大老代表的是依旧固我的传统苗族文化,而二老则代表着超越传统,逐渐发展的文化。他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沈从文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世界的处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湘西文化也同样面临是保持现状或是发展进步的问题。但翠翠仍徘徊在大老与二老之间,自始至终未作出抉择。最终,爷爷死了,大老死了,这不正意味着湘西苗族文化不能再固坚自守?而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二老最终会回来吗?这也许也是沈从文先生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吧!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边城》是在悲与欢之间摇曳不定的,沈从文用略带忧伤的笔触,描绘着这一段纯美的初恋。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边城赏析和感悟10篇 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边城赏析和感悟1
拿起《边城》这本书,它的封面中透露着一股朦胧与平静,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抚平了你蹙起的眉头,抚去了你内心喧嚣的迷雾。它朴实而富有诗意,像一个经过时间沉淀的老人自然纯净。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进。然而就是那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但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 事迹 ,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命的真谛。
沈从文曾说:“我要表现的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于人生的形式。”在他的笔下,边城风土人情的描绘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但文字中不免透出丝丝凄凉,像一块剔透的卵石贴在水面上。翠翠与傩送朦胧又脆弱的爱情,似一朵阳光下的花朵,清新又健康,没有生离死别的感人泪下,没有险象环生的来之不易,没有充满铜臭的权势交易,没有如幻如梦的大团圆结局。明明是你情我愿,心心相印,为什么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还是以悲剧结束呢?
李健吾先生在评论边城说:“作者的人物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染到悲哀的力量。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是显得悲哀。”在青山绿水、黄狗素人、号子歌声的边城中,翠翠接下了祖父的责任,平静地摆着渡,梦里浮起了那个遥远的歌声。目前的悲剧似乎还有一线转机,因为“这个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赏析和感悟2
这些人都是拥有了一双美丽的手;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陈老师,虽然只是开学的第三个星期,但是您循善的教导,有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了每个学生的心田,陈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题记!的孩子就会“挺身而出”替人受过。还是画出绿遍沙漠。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曾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湘西的凤凰古城。"这凤凰古城大抵就是边城之所在了吧,也就是沈从文从小生长的地方。
边城的 故事 虽不甚长,却是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它就像一部描写自然风光的小诗,使历过尘间繁杂的人们耳目一新。它又像一泓清泉,轻轻敲击我们的心灵,留下的是一片冰凉。既让我们深深为之陶醉,又担忧因为鲁莽而打扰了它的灵境。
《边城》之名,不禁使我们心动神驰。似乎那一块土地离我们甚远,但又有一种冲动,似是对它有所目的,有所企及。人世间美的地方大抵不多,所以东方人在陶渊明的时代就已经只能寄幻想于桃花源了,而西方人较幸运的则是稍晚才发出乌托邦的感叹。但沈从文却告诉我们世间美的地方不只是一个幻想,一个梦,因为还有边城。为了使我们相信,他说不仅他曾在那里生活过,并请了翠翠,老爷爷等一干人为他作证。边城确实是美的,美得让我们只看到文字,就已目迷神醉了。
边城吸引我们的不只是那一道自然风光,那一份民风民情,还有翠翠那一份等待的爱情。也许这份爱就像戈多一样永远等之不来,空劳牵挂。但我们却不言之悲壮,不言之凄美。这份爱就像流动的水,永远不死去。自然是因于翠翠的那一颗执着,坚定的心。"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沈大师的话似乎赋予我们无限想象的权力。不知道美妙的歌声能否唤醒心爱之人的归来,但既然翠翠有等待的勇气,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边城的一切,包括爱情也是完美的吧!
知道凤凰古城的人,不知是否都因于《边城》,但不去凤凰古城的人,似乎是永远也无法理解《边城》的。作为凡尘中人,我们确实应对月夜的凤凰古城的流光溢彩抱一份幻想,有朝一日亲身历之。
边城赏析和感悟3
这个冬天,阳光温暖,伸出温暖的手,让人感觉很舒服。刚吃完午饭,我坐在椅子上,抬头看《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写的。刚看的时候会觉得语言平淡,情节甚至很一般。然而,当你仔细阅读时,你会被镇上的休闲和舒适、爷爷的简单、崔璀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美丽和诗意所吸引。看书看书,似乎我也融入了这个多年前的故事。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的天真少女,一只忠诚的黄狗。没有喧嚣和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这在我们看来可能很无聊,但对于那些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中的人来说,他们仍然对这种生活有着充分的品味。
本该如此悠闲,但在一个热闹的 端午节 ,崔璀走上了爱情的“道路”.
在那次盛大的会议上,崔璀遇到了年轻英俊的水手,他给崔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诺送的哥哥也喜欢崔璀。两兄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决斗,而是用唱民歌的公平浪漫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情,让崔璀从中选择。诺松是个好歌手。天宝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他肯定是远航去做生意了,可惜淹死在了汹涌的旋涡里。因为天宝的死,诺松自责,愧疚,于是自己一个人下桃源。
悲剧并没有停止.
夜里雨下得很大,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崔璀不怕,崔璀说不怕。两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雨声和雷声。第二天,崔璀起床发现船被冲走了,房子后面的白塔倒塌了。崔璀害怕去找她的祖父,却发现老人在雷死的时候已经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死后解开了心中的心结,但他们答应只要愿意,就娶崔璀为妻。于是崔璀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想起了原来的那句话是这样的:“冬天,倒塌的白塔又被修复了。但是那个在月光下歌唱的年轻人,那个让崔璀在睡梦中歌唱,让他的灵魂轻轻浮动的年轻人,还没有回到茶洞。这个人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再来吧!"
这样有多难过.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边城.
边城赏析和感悟4
作者用细腻,平滑的手法描绘又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车马的喧闹,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闭塞,但依旧有着它的悠闲自得。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描述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间往事,却透露着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细水长流,却不是如水一样无色无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同样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拥有的那份慈爱,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
不由的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不由得为祖孙间的关爱,兄弟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感情而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批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边城赏析和感悟5
第一次读边城,是不完整的读,准确的来说是看了一遍电影,当时的感受是由于爷爷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剧。
这次,当我再次拿起边城,细细品读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而又淳朴的地方,发生在淳朴善良的人中间。美丽的茶峒啊,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这里的人如水一般纯净。
爷爷已经历过一次女儿感情的不顺,心中最挂念的就是翠翠了,当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欢翠翠的时候,心中想的也不过是依着翠翠的意思,不妨碍翠翠的选择。奈何他说话弯弯绕绕,不直截了当,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桩喜事,弄得乱七八糟。
第一次看边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为何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我再次读这个故事时,我原谅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处境。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单纯、有天然的女子的娇羞。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样处理感情的事情呢,况且爷爷也未能给她做出正确的引导。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尘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说话做事爽朗,为人正直。当兄弟之间发现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公平竞争。很喜欢傩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气,磊落的为人。第一次读,到结尾时,我以为傩送生了翠翠的气,所以出走,为此还暗自伤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傩送是因为时势,在那种情况下,船总定是让他娶王团长的女儿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爱的女人,最终他远走他乡,但我相信,或者说是希望,“明天”他会回来的。
这是一个人美丽的故事,不用去追责究竟是谁造成了它的悲剧,因为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遗憾一样,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一份子。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淳朴的地方,这个故事还没有结尾,“明天”他会回来的,然后继续这个小城的安详与幸福!
边城赏析和感悟6
时间总由清澈流向浑浊,然后,又从浑浊的边缘处透漏出一丝怀旧的泪光,那是遗留在脑际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种眷恋,亦是感怀时光匆匆而过却无以名状的一丝遗憾……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想起这么一个地方——凤凰,那里曾给过你期盼与欣喜。或许,在那烟雨朦胧的水面上,在那枯黄败落的秋叶上,在那光滑静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或许,在风雨飘零的夜里,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里,你依稀可以看见一个老人颤动的孤影。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记起这么一个人——沈从文,他曾用一种既恨又爱的笔调刻画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态变迁。而如今,他却又留下了一个让世人追逐的梦——《边城》。他以一颗热切的心安息在沱江边上,那里只有山泉绿树、鸟鸣虫吟为伴,简易素朴的石碑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绝笔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当你带着《边城》的梦,风尘仆仆的奔赴凤凰,而当你去过了凤凰,并带着凤凰的现实又重新回到沈从文勾画的梦中《边城》时,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凤凰因沈从文而名著,还是沈从文因凤凰而不朽?这里没有唯一的答案。也许,沈老也不曾想过。
与世辞别二十余载,然而,还有无数陌生的过客,慕名而来,伫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鲜花。游客们这种不约而同的真挚情思,必定是在坚持着或守望着一个似真似幻的梦——边城凤凰。这个梦,曾因沈从文先生的勾画与现实神似而变得临近,但如今却又因现实的破碎而变得更加遥远。游客们高高兴兴地来,却又悻悻地离去,没能寻到最初设想的安慰,却装了满腹的苦水。可是,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却依然不知疲倦、不听劝告地从五湖四海虔诚而来,冲动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梦。
难道真有一个清晰淡雅、淳朴寡欲的世界?也许有。这个只有沈从文先生知道。
城市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高楼林立之间,奔波于平滑笔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适的空调温室里,当他们从沈从文先生虚构的故事里,开始遥想这么一个梦幻与现实巧合相遇的凤凰古城时,一种顿然开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们想从喧闹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后隐没于略带寂寞的古城小镇。白天,临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渔夫,听着那竹篙与江水拍打时清丽的哗哗声。晚上,徒步江边,看渔火闪烁,听着酒家里的稀落耳语,眺望着异乡的皓月。把烦恼忘于脑后,把身心寄托于清闲与宁静,这是何等的惬意!
可是,他们看到的却只能是一个与想象中相差太远的地方。当一串串的五颜六色的彩灯被嵌在每家每户的屋顶上的时候,凤凰就已经失去了黑夜里的那份神秘。当一个个酒吧一窝蜂地占据了沱江两岸时,凤凰就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与清闲。当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着计算着一丝一毫的金钱利益时,凤凰就是去了骨子里的朴素与单纯。游人们离凤凰近了,可他们的心却离凤凰远了,现实中凤凰的陌生感带给了他们失落后的深深感叹。
沈从文先生虚构的边城也许只是一个象征之地,《边城》中的真与善也许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应该一直追逐的方向。
当你再一次来到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会理解墓碑上的这句话:“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这是每一个墓碑前的过客必定会轻声吟诵的一句话。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沉浮跌宕,在艰难困苦中认识自己、 雕刻 自己,最终欣赏自己,也不至于辜负了半生光阴。从沉浮跌宕中平静下来,回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豁达的心境便驰骋于天地,世间恩情真善猛然间浸入心怀,坦坦荡荡,洒脱超俗,这样也不至于穷途末路,落得个遗臭万年。这也许就是沈从文先生《边城》所要告诉大家的最真实最虔诚的人生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边城”,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是一个向往边城的人,可是他已经走进了边城,因为边城早已经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凤凰,只想魂归故乡。他不想给世人留下断残的现实,却不料留下了一个误解后的念想。
一群群远道而来的人们,带着虔诚的心,畅游在他所勾画的梦中,欢声笑语,充盈耳畔。可是,梦醒之时,却凄凉满地,失望连连。
我想,从那一刻起,当第一个仓皇的脚步走进凤凰时,沈老就开始走向孤独了。在某个能听得见泪水滴落的夜晚,沈老从耀眼的霓虹灯下走过,并在昏暗中留下孤独的背影……
边城赏析和感悟7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的喧嚣,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情节简朴优美。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 爱情故事 。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翠翠、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 文化 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着光辉!
边城赏析和感悟8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 情书 。张兆和,据说就是书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倾心的年华遇见了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不仅是作者沈从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们。
边城,由书中所说,应处在川湘边界,由一条官道延伸过去,有山有水的一个地方。说是凭水依山,但水显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据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赛会,沿河的吊脚楼,载着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无一不是水的恩赐。翠翠和她爷爷就住在一条溪水的旁边,老船夫管着过溪的渡船。这溪水就汇入了白河,白河就流进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如此,它还将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彻。
翠翠是纯真的女孩,傩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纯真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正是傩送的正直使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如果给善良的人一个美满的结局,《边城》就不会如这般直击人心。如果作者在营造了这般蕴藉温婉的意象之后,又去亲手将其打破,才成就了一个永远追不回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虽然深深为茶峒旖旎明澈的风光吸引,为茶峒人的质朴洁净感动,但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彻骨凉薄。这之中,不仅是对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追叹,也有对那美好边城徒劳无功的寻求。
边城在哪里?“边”,就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在我们视野中招摇,而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安居一隅。我们仅仅是知道,那里有高脚楼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桨声和夜晚悠长的歌调,有从容飘去的空豆荚和满满一篮子的虎耳草。这一切都装进了湘西的一个水乡,云雾缭绕的某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爱情,就正应属于她的这个年纪,纯澈却凄凉。走过那么多路,行过那么多桥,看过那么多次云,喝过那么多种酒,但那个在月下 唱歌 ,使我们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真的不回来。
边城赏析和感悟9
《边城》这本书读过好多遍了,第一本《边城》是生日的时候同学送的,封面还有祝语,第一次看完用铅笔在书上留了很多记号,写了很多深刻的 句子 ,直到 毕业 我才拿出来看第二次,发现了那些画过的痕迹。后来断断续续看过几次,在深圳的时候还买了一本新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再也找不到了,前段时间又买了一本,原本也没有打算再看,连塑料膜都没有撕开就带回家去了,那天在家准备收好,顺手拿起来,也就开了个头,既然已经开始看了,总要看完的。
《边城》并不长,很薄一本,字数不多,但是故事却回味无穷。我最早看的时候觉得湘西的茶洞真像 传说 中的世外桃源,景那么美人又是那么朴实,在那里生活似乎很惬意,不需要想很多,大家都那么和睦那么坦诚。大概我以前是不懂爷爷的那份心思的,只是觉得爷爷想太多,又不够坦诚,只会旁敲侧击试探翠翠和二老,很像不招人待见的老头。现在似乎能明白一点了,他是怕了,他害怕翠翠会像她母亲那样,再丢一个曾孙给他,他老了,已经没有办法承受住这样的打击,也不可能再抚养一个小翠翠了,他不得不害怕啊。他有足够的爱,可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岁月了,他硬朗了一辈子,终究还是赢不了天,他不得不变成这样的小老头,他需要变成这样。我不止理解,甚至开始同情他了,老天没能让他看到翠翠的好结局,我也觉得挺难过。
大老和二老,不止顺顺偏心二老,连作者也这样偏心他的,大老实在,二老更多带着浪漫情怀,他有很多的闪光点,就像电视剧里的男主角,相貌堂堂且身手不凡,又那样有情趣,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磨坊”,确实是正宗的男主角了。
为什么那样好的人又都钟情于翠翠呢?除了美,总有别的其他原因吧,是啊,这样的翠翠又有谁会不喜欢呢?那样美那样天真那样可爱又那样质朴,就像一朵长在深山里一尘不染的洁白的花,谁能不爱?作者自然是爱的,大老二老自然是爱的,你也爱,我也会爱,这就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有人甚至会怀疑,是否当真会存在翠翠这样的人,可是要是没有,作者怎就想象得出来这么美好的一个形象呢?我不知道翠翠的结局当是如何,或者作者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希望二老在“明天”就出现在翠翠的门前,为她唱那未完的歌。
边城赏析和感悟10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合上书总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读这篇小说时,我仿佛被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茶峒这个地方孕育了淳朴的人们,有祥和的气氛,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置身于其中,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无比惬意。
这里风景优美,气氛祥和。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这里的人们友好、热情、善良,他们互相帮助却从未想过要什么回报。十五六岁的少女与七十多岁的祖父相依为命彼此依赖,他们之间的亲情让我们为之动容,即使两人在某些事情上会有代沟,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祖孙二人的感情,反而像一段美好的插曲。
就像沈从文所说: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端午节的一次偶遇,让二老傩送与翠翠一见钟情。但造化弄人,二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欢上了翠翠。面对感情,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让人为之感到温暖。大老与二老对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纯粹,他们愿意娶翠翠,接手祖父的渡船为人摆渡,愿意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情歌,他们的爱没有任何杂念,他们乐意付出却没有想要回报。祖父去世后,船总顺顺和杨马兵老人对翠翠的照顾,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难得的真情!
读完这本书,总觉着有些遗憾。疼爱翠翠的爷爷和白塔一起死去,大老溺水而亡,二老离开翠翠下桃源,我总是想让所有的美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我不忍心看到一次次离别亦或生离亦或死别。但仔细想想,生活就是如此。它无数次让你跌倒但你要无数次爬起与其斗争。也许在一次次斗争后,生活会善待你,就像我相信书中的二老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一切都会变好。
但是这本书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作者也想通过《边城》,赞美这里生活的纯真,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仿佛疏远了许多,哪里还有千里送鹅毛?即使门对门也不一定会经常来往。是啊,我们的确应该 反思 ,反思那些被我们逐渐遗忘的美德,那才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我们应该传承、弘扬那些美德。
无论如何,当我们不断与命运抗争时,我们会得到好的结果。所有的美好也一定会如约而至!
边城赏析和感悟10篇相关 文章 :
★ 2022《边城》读后感一等奖10篇
★ 边城的感悟精选范文
★ 关于《边城》读后感500字10篇
★ 名著《边城》读后感最新范文10篇
★ 边城读书笔记与感悟初一作文10篇
★ 学生边城读后感精选10篇
★ 《边城》读后感高二优秀作文范文10篇
★ 《边城》读后感精选5篇
★ 《边城》读后感及启迪精选五篇
★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5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城市的边缘,现代文明的边缘,战争的边缘的一个 故事 。下面是我整理的沈从文《边城》 读后感 800字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读后感相关内容推荐↓↓↓
关于《呐喊》读后感800字10篇
《根鸟》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论持久战》读后感精选5篇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精选5篇
《边城》读后感1
《边城》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水的平静,没有战争的那股硝烟。它描写的是住在山区的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翠翠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朴素的人的一张张面孔。
作者曾经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
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 教育 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达到处境是非常之艰难的。
《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边城》读后感2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边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溪边小船收渡。犹如一幅泼墨的 山水画 ,我不经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也细腻而且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觉间已然泪落满面。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却不似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清澈纯净。在阅读时,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意识到自己的年老,担心死后翠翠无人照顾,总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岁的少女翠翠也带着青春年少的羞涩。爷爷不好明说,只是远远的观望,小心翼翼地探问。他是真心为翠翠好,却不知由于他的关心和太深的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可是有的时候,爱,也会成为一种负担,父母永远是天底下最爱子女的,含辛茹苦,只为孩子能避开一切灾祸拥有灿烂的笑靥,他们的付出无私,无怨,但是当父母的爱逐渐成为孩子的闯荡世界的牵绊,当至亲之情终于缠绕住我们的脚步,我们变得如此懦弱与无助。长期处于父母阴蔽下的稚弱的翅膀,又该怎样去搏击风雨?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我们担不起太重的爱!
整本书,三年的时光被浓缩进了三个美丽的 端午节 。三年前的那个夜晚,翠翠与二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开的情窦,却怎知最终落得一人孤身守独船,为了一个未必会归来的人做无尽的期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又一次重演。
“或许他永远不会回来,或许他明天就会回来。”故事终于哀而不伤,在凄婉中结束。
大老与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优秀青年,情深似海,却爱上了同一个女孩。但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胸怀,他们没有勾心斗角,而是彼此鼓励,彼此谦让。两人约为翠翠 唱歌 的夜晚动人以极。二老的歌声美如山间的竹雀,自他开口那一刻,大老便已得知自己的命运,为了成全弟弟,大老决然出走。
两颗双子星,一颗在这头,一个在那头。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傩送,在岸上遥遥地观望,他一半的热情随哥哥的死而消失了,内心的自责又将另一半的隐去。在某个寂寞的早晨,二老悄悄离开,带着满心的伤痛,去寻找自己的命途。
《边城》读后感3
看着眼前柔美而宁静的景色,远离了都市的喧器与浮华。让我不禁想起之前欣赏过的沈先生的《边城》。 文章 的由始至终都是以翠翠、傩送与天保三人之间的情感写起。他们之间的爱情坎坎坷坷,最终却以悲剧告终。
茶桐、小溪、溪边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户人家,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就这样勾出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翠绿的山、清澈的水,孕育着茶桐小镇一般敦实而又朴素的人。沈先生用他独有的细腻的语言带着我走近了这座真实的边城,走近了那些鲜活的人与事。
这部小说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却处处透露出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安抚着我那颗浮躁的心。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便展现出翠翠和爷爷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的爱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船总的儿子老大、老二同时喜欢上了翠翠,刚刚开始竞争,老大的殒命却让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老二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了偏见,而爷爷的木讷让船总和老二对他产生了误会。
小说接近尾声时,一场暴风雨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同样它也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
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有些酸涩。《边城》就像一首带有淡淡忧愁的钢琴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一丝丝凄凉和哀伤。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悲剧之所以让人流泪,正是因为它的缺憾。《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翠翠在喃喃自语,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如果有了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也不是这一个边城了。
在文章的结尾,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虽然那场暴风雨带走了很多东西,但风雨过后,活着的还是要勇敢的活着。
沈先生也许只是在单纯的叙述一个故事,但我们又能在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中,品出许多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这便是《边城》的魅力所在。
《边城》读后感4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沈从文《边城》
在书中,我们得以使自己单薄的时间得以延伸十倍、百倍。第一次在课本中读到《边城》,我便对那个仿佛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所深深吸引——茶峒山城,一个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孑然独立的世界。小河街中的人间烟火气是那么地丰盈,吊脚楼下的群雌粥粥是那么地亲切,生命在水中流淌的老船夫仿佛在船头驻守了千年……
《边城》讲述了在湘西瓦蓝瓦蓝的天空下成长的翠翠与爷爷平凡而宁静的人生,而这平凡宁静中又始终带着淡淡的寂寞与忧愁。在沈从文清淡而隽永的笔调下,翠翠经历了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感情。而在这段经历中,湘西小镇淳朴的风土人情、如诗如画的景致像这根细线中的颗颗珍珠,即使合上书后,依然在读者的心中璀璨。本书推动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的线索主要是三年的端午节。第一年的端午节,由翠翠的回忆缓缓迈入。翠翠与傩送的初遇仿佛静止于时光中的书签——翠翠的那一低首,回眸间却又不胜凉风的娇羞。第二年的端午节,遇雨,翠翠和爷爷在顺顺吊脚楼上避雨;翠翠与爷爷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热情好客,送了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爷爷送他们过河,不收分文。在如今这个钢筋水泥铸就的现代城市中,如此温暖而热烈的邻里情是多么令人向往啊!然而,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由纷至沓来,最终走向结局。
阅读沈从文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熨帖和自然。《边城》不像《桃花源记》那样,将桃花源写成一个美梦,而是大量加入方言野语,却丝毫不显粗鄙。沈从文鼻尖的尊重与厚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摸去,仿佛如实白描。三四十年代的座驾如茅盾、冰心等,受到西洋文学影响,加上白话文萌芽不久,偏好用词遣句搭架文章,总少了些灵动。而沈从文则不同,他自然中的韵味是如此悠长……我相信,有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后,我再度翻开《边城》,一定会有一番新的感悟。或许那时,我更能品出这其中的苦涩,还有那苦后的回甘。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写道“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这不仅是在述说沈从文对纯真感情的永恒向往、质朴期盼,更是在描绘书本跨越时空的力量。百年之后,沈从 文化 迹于他的故乡湘西,与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不信,翻开《边城》,你定能望见那美丽的湘西山水,瞧见那片天空下始终坚守的人,闻到这书本充满古韵的馨香。
《边城》读后感5
翻开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纸书页间,我的心情就此沉静下来,如淡泊的湖水,倒映着苍穹的颜色。一位青衣长衫的老者乘舟而行,喑哑低沉的嗓音宛若诉说着岁月的光景。
忠实善良的老船夫,从时光深处穿行而来,带我走进那不曾经历的动荡年代,探寻我未曾亲眼目睹的曾经。一辈子居身渡口,与之相伴的只有孙女翠翠和那敦厚忠诚的黄狗。虽然生活困苦,日子倒也安然。怎奈命运从不心慈手软,平淡的表面下也藏着生活难以言语的苦难,女儿女婿的悲惨离世本已经让老船夫感到悲伤,到后来连一手养大的外孙女都要重蹈母亲的覆辙,这令老船夫彷徨又无助。可是万语千言终究化成一句安慰,“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片土地上。”一句诚挚话语,带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如涓涓细流,灌入我的心脉,令我泪眼潸然,也令我心潮澎湃。
无论是在那临水而居的湘西吊脚楼里,还是在如今的钢筋混泥土的森林里,平平淡淡的生活从来都是大人们的心之所向,纵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仍然应该放平心态。徜徉在岁月中,体会那藏在罅隙中的安然与恬静。无论是书中人的刚毅不屈,还是那时正在与灾情作战的河南人民,他们都表现出了血脉中流淌的坚强与刚毅,即使面对诸多苦难,命途多舛,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之心,与命运抗衡。他们以清瘦身躯,岿然不动地立于足下的这片土地上,站成巨人之姿。
艰难困苦从不曾宽恕任何人,但他们总会向坚强的人俯首称臣,只要我们坚强的站在这片土地上,所有风雨必将绕路而行,没能战胜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愈加强硬。
我们要直面突如其来的变数,也要有守住平淡生活的坚持,如那老船夫兢兢业业的坚守,纵然河水奔流,但那份初心不改,他始终保持自我,硬挺依旧,质朴依旧,刚强依旧……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在学习上,生活中也带上那股韧性与拼劲,去抵挡生命中的不美好,实现一个又一个奇迹,开辟一个又一个传奇。留下恢弘诗篇,供岁月传唱不朽。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相关文章:
★ 《边城》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 《边城》读后感800字范文五篇
★ 边城读后感800字高二范文5篇
★ 《边城》读书笔记800字范文5篇优秀作文
★ 高一边城读后感800字5篇范文
★ 边城读后感800字高二五篇
★ 《边城》读书笔记精选5篇
★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心得【5篇精选】
★ 《边城》读书笔记800字5篇大学生优秀范文
《边城》 读后感 怎么写?《边城》的开头就向我们展现了一片宁静自然的乡村景象,作者把湘西小镇茶峒上老艄公祖孙相依为命的平凡生活的 故事 婉婉道来。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边城》读后感800字 范文 五篇_读《边城》有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800字【一】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
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
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
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现在谁会放弃自己的爱情呢?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完美的爱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
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
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
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她们俩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爱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边城》读后感800字【二】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慈祥善良的摆渡老人,乖巧伶俐的孙女,还有一条黄狗。他们靠渡船为生,过着淳朴快乐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么淳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美好总是存在那么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边城》为我们展现一场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黯然驾船下辰州,却不幸遇难。天保的永远离开在傩送和翠翠之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即使傩送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虽然我希望翠翠不用白等一场,希望故事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能为茶峒这个美丽的小山城添一分亮丽色彩。但我更相信“明天”再也来不了。无论是公主和王子,还是灰姑娘的故事,永远只可能发生在 童话故事 里。小孩子总相信,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失败,但结局总是美好的。因为他们还活在完美的童话世界里。可是,长大了,明白了,也懂了现实总是现实,而“童话里都是人的”。《边城》是一个有关 爱情的故事 ,可它不是那些赚读者好心情的言情小说。它描写了一段现实中的爱情,一段有喜有悲,又笑有泪,恋爱过后也可能曲终人散的爱情。
这或许不是一段令人满意的故事,却可让我们享受其中。不要纠结于他的不完美,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
《边城》读后感800字【三】
“一条小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还有一条方头渡船。”《边城》的开头,如同一位长者悠悠地讲着故事一般,于平静处见着波澜,于朴实处透着光辉。
故事发生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溪,青翠山坡上坐落着美丽的白塔。终日摆渡于两岸之间的年轻小伙子仿佛是青山绿水的钟摆,在似水流年中日渐苍老。在他笑容堆起来的皱纹里,有着人类最深刻的悲哀:对幸福的渴望及对渴望落空的恐惧。翠翠,老船夫的孙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夫的幸福—找个好人家。船总顺顺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滩送。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摆渡老人的孙女。这幸福本来看得见也摸得着,可近在手边的幸福却突遭意外—天保大老死了。这件事的发生,让老船夫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无法像从前那样从容地而对大老的父亲和二老滩送,他的举止中多了一份不知所措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里添了一份馅媚。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临死之前为翠翠幸福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在他撒手人间的刹那又一次落空了。址后的结局是,所有的幸福都不会回来了……
这本小说,哦,也许应该叫它故事。文中的用词极简练,每-个字都承担着表达作者意图的重任,人物间的对白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地方,一个与尘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没有尘世喧嚣,没有怨恨欺,每个人都那么善良质朴。文中的翠翠、老船夫、大老、二老、顺顺……他们虽是虚构的人物,但各自都有鲜明的性格:翠翠的天真调皮,船夫的忠厚老实……
作者沈从文描绘出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使我们这些习惯了喧器,曹杂,在冷漠的水泥森林中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间真情:翠翠与祖父浓厚的亲情,二老、大老对翠翠朴实的感情,翠翠对二老美好单纯的爱情。
人间美好的真情,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在竟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许多人迷失了自己,对社会,朋友、师长或许都存有戒心。过多的猜忌是阻止人们真情显露的重要原因。同时,有的人为了打例对手,面对别人的请教则尽最多留一手,生怕自己的秘方外泄。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点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乐。活得轻松一点吧,世间有许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恋的东西,真情就是那最宝贵的财富。
《边城》读后感800字【四】
“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边城》读后感800字【五】
刚刚读完了沈从文的《边城》,感触颇深。
小说并不长,却把我带入了长长的思考当中。小说以川湘边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当时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基本,以渡船人的孙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而展开。
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其父母迫于内心的道德压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与老人相依为命。虽然身世有些许凄惨,但也许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长大的原因,触目为青山绿水,翠翠却依然长得天真活泼,单纯害羞,惹人怜爱。她不谙世事,只懂得乖巧地尽力帮忙爷爷守好渡船。就是这种朴素的美丽,也使得当地船总的两少爷都喜欢上了翠翠。
爱情是美好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够轻易拥有的。大少爷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傩送与翠翠,但却不幸溺死,在原本有发展机会的翠翠与傩送之间形成了隐形的障碍。守船老人因操心孙女的幸福而不断的向人试探,更加深了船总顺顺与傩送对他的误会,使得傩送好几次见面都表现冷漠。翠翠的羞涩,本应是翠翠美丽的一面,但却让傩送错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冲倒了白塔,爷爷的死让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许真的再也听不到曾触动她的歌声了,也许美丽的爱情终究注定在悲剧中让人留下遗憾。原本只要说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这样在读者眼前生生地错过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乐,却就这样在现实中硬生生地被错过了。
这似乎也在启示我们,很多时候,该勇敢时候就千万不要懦弱。
之前我听有些同学说过“《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主义的幻灭’”,我做不出如此深奥的评价,但我却能深刻感受到沈对他自己笔下世界的向往。那里的人民善良热情,淳朴勤劳,人与人之间没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帮助与理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钱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后从腰间拿一小束草烟扎到渡客包袱里的场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过路人使用他的药方,喝那一碗解暑的凉茶;我仿佛可以听到竹篁里黄鸟与杜鹃的叫声,和回荡在山间如竹雀叫声一般的傩送的歌声;我仿佛能感受到满眼碧绿,流水潺潺的惬意与悠闲。这是一个美丽而难以寻得的世界。
《边城》读后感800字范文五篇相关 文章 :
★ 《边城》读后感范文800字5篇
★ 《边城》读后感范文精选800字5篇
★ 《边城》读书笔记800字范文5篇优秀作文
★ 关于《边城》读后感800字6篇
★ 关于《边城》读后感800字5篇
★ 《边城》800字5篇读书笔记高中范文
★ 《边城》读书笔记800字5篇大学生优秀范文
★ 高一边城读后感800字5篇范文
★ 边城读后感800字高二五篇
★ 阅读《边城》5篇读书笔记高中800字范文
《边城》是在悲与欢之间摇曳不定的,沈从文用略带忧伤的笔触,描绘着这一段纯美的初恋。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边城赏析和感悟10篇 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边城赏析和感悟1
拿起《边城》这本书,它的封面中透露着一股朦胧与平静,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抚平了你蹙起的眉头,抚去了你内心喧嚣的迷雾。它朴实而富有诗意,像一个经过时间沉淀的老人自然纯净。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生活仍将在平淡中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进。然而就是那场风雨带走了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或许他就是为这里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当渡船被冲走时,作者给予了他们俩相同的命运。生命就是这样,总会有消亡,也总会有继续。如老船夫的渡船被冲走,但新渡船又会出现。也如继承了祖父遗志的小孙女一样,仍然在做着摆渡人的事情。
没有轰轰烈烈的 事迹 ,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下,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命的真谛。
沈从文曾说:“我要表现的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于人生的形式。”在他的笔下,边城风土人情的描绘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但文字中不免透出丝丝凄凉,像一块剔透的卵石贴在水面上。翠翠与傩送朦胧又脆弱的爱情,似一朵阳光下的花朵,清新又健康,没有生离死别的感人泪下,没有险象环生的来之不易,没有充满铜臭的权势交易,没有如幻如梦的大团圆结局。明明是你情我愿,心心相印,为什么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还是以悲剧结束呢?
李健吾先生在评论边城说:“作者的人物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染到悲哀的力量。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是显得悲哀。”在青山绿水、黄狗素人、号子歌声的边城中,翠翠接下了祖父的责任,平静地摆着渡,梦里浮起了那个遥远的歌声。目前的悲剧似乎还有一线转机,因为“这个人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边城赏析和感悟2
这些人都是拥有了一双美丽的手;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陈老师,虽然只是开学的第三个星期,但是您循善的教导,有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了每个学生的心田,陈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题记!的孩子就会“挺身而出”替人受过。还是画出绿遍沙漠。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曾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湘西的凤凰古城。"这凤凰古城大抵就是边城之所在了吧,也就是沈从文从小生长的地方。
边城的 故事 虽不甚长,却是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它就像一部描写自然风光的小诗,使历过尘间繁杂的人们耳目一新。它又像一泓清泉,轻轻敲击我们的心灵,留下的是一片冰凉。既让我们深深为之陶醉,又担忧因为鲁莽而打扰了它的灵境。
《边城》之名,不禁使我们心动神驰。似乎那一块土地离我们甚远,但又有一种冲动,似是对它有所目的,有所企及。人世间美的地方大抵不多,所以东方人在陶渊明的时代就已经只能寄幻想于桃花源了,而西方人较幸运的则是稍晚才发出乌托邦的感叹。但沈从文却告诉我们世间美的地方不只是一个幻想,一个梦,因为还有边城。为了使我们相信,他说不仅他曾在那里生活过,并请了翠翠,老爷爷等一干人为他作证。边城确实是美的,美得让我们只看到文字,就已目迷神醉了。
边城吸引我们的不只是那一道自然风光,那一份民风民情,还有翠翠那一份等待的爱情。也许这份爱就像戈多一样永远等之不来,空劳牵挂。但我们却不言之悲壮,不言之凄美。这份爱就像流动的水,永远不死去。自然是因于翠翠的那一颗执着,坚定的心。"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沈大师的话似乎赋予我们无限想象的权力。不知道美妙的歌声能否唤醒心爱之人的归来,但既然翠翠有等待的勇气,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边城的一切,包括爱情也是完美的吧!
知道凤凰古城的人,不知是否都因于《边城》,但不去凤凰古城的人,似乎是永远也无法理解《边城》的。作为凡尘中人,我们确实应对月夜的凤凰古城的流光溢彩抱一份幻想,有朝一日亲身历之。
边城赏析和感悟3
这个冬天,阳光温暖,伸出温暖的手,让人感觉很舒服。刚吃完午饭,我坐在椅子上,抬头看《边城》。
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写的。刚看的时候会觉得语言平淡,情节甚至很一般。然而,当你仔细阅读时,你会被镇上的休闲和舒适、爷爷的简单、崔璀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美丽和诗意所吸引。看书看书,似乎我也融入了这个多年前的故事。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的天真少女,一只忠诚的黄狗。没有喧嚣和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这在我们看来可能很无聊,但对于那些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中的人来说,他们仍然对这种生活有着充分的品味。
本该如此悠闲,但在一个热闹的 端午节 ,崔璀走上了爱情的“道路”.
在那次盛大的会议上,崔璀遇到了年轻英俊的水手,他给崔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诺送的哥哥也喜欢崔璀。两兄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决斗,而是用唱民歌的公平浪漫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情,让崔璀从中选择。诺松是个好歌手。天宝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他肯定是远航去做生意了,可惜淹死在了汹涌的旋涡里。因为天宝的死,诺松自责,愧疚,于是自己一个人下桃源。
悲剧并没有停止.
夜里雨下得很大,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崔璀不怕,崔璀说不怕。两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雨声和雷声。第二天,崔璀起床发现船被冲走了,房子后面的白塔倒塌了。崔璀害怕去找她的祖父,却发现老人在雷死的时候已经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死后解开了心中的心结,但他们答应只要愿意,就娶崔璀为妻。于是崔璀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想起了原来的那句话是这样的:“冬天,倒塌的白塔又被修复了。但是那个在月光下歌唱的年轻人,那个让崔璀在睡梦中歌唱,让他的灵魂轻轻浮动的年轻人,还没有回到茶洞。这个人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再来吧!"
这样有多难过.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边城.
边城赏析和感悟4
作者用细腻,平滑的手法描绘又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车马的喧闹,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闭塞,但依旧有着它的悠闲自得。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描述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间往事,却透露着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细水长流,却不是如水一样无色无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同样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拥有的那份慈爱,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
不由的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不由得为祖孙间的关爱,兄弟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感情而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批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边城赏析和感悟5
第一次读边城,是不完整的读,准确的来说是看了一遍电影,当时的感受是由于爷爷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剧。
这次,当我再次拿起边城,细细品读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而又淳朴的地方,发生在淳朴善良的人中间。美丽的茶峒啊,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这里的人如水一般纯净。
爷爷已经历过一次女儿感情的不顺,心中最挂念的就是翠翠了,当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欢翠翠的时候,心中想的也不过是依着翠翠的意思,不妨碍翠翠的选择。奈何他说话弯弯绕绕,不直截了当,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桩喜事,弄得乱七八糟。
第一次看边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为何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我再次读这个故事时,我原谅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处境。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单纯、有天然的女子的娇羞。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样处理感情的事情呢,况且爷爷也未能给她做出正确的引导。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尘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说话做事爽朗,为人正直。当兄弟之间发现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公平竞争。很喜欢傩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气,磊落的为人。第一次读,到结尾时,我以为傩送生了翠翠的气,所以出走,为此还暗自伤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傩送是因为时势,在那种情况下,船总定是让他娶王团长的女儿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爱的女人,最终他远走他乡,但我相信,或者说是希望,“明天”他会回来的。
这是一个人美丽的故事,不用去追责究竟是谁造成了它的悲剧,因为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遗憾一样,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一份子。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淳朴的地方,这个故事还没有结尾,“明天”他会回来的,然后继续这个小城的安详与幸福!
边城赏析和感悟6
时间总由清澈流向浑浊,然后,又从浑浊的边缘处透漏出一丝怀旧的泪光,那是遗留在脑际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种眷恋,亦是感怀时光匆匆而过却无以名状的一丝遗憾……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想起这么一个地方——凤凰,那里曾给过你期盼与欣喜。或许,在那烟雨朦胧的水面上,在那枯黄败落的秋叶上,在那光滑静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或许,在风雨飘零的夜里,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里,你依稀可以看见一个老人颤动的孤影。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记起这么一个人——沈从文,他曾用一种既恨又爱的笔调刻画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态变迁。而如今,他却又留下了一个让世人追逐的梦——《边城》。他以一颗热切的心安息在沱江边上,那里只有山泉绿树、鸟鸣虫吟为伴,简易素朴的石碑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绝笔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当你带着《边城》的梦,风尘仆仆的奔赴凤凰,而当你去过了凤凰,并带着凤凰的现实又重新回到沈从文勾画的梦中《边城》时,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凤凰因沈从文而名著,还是沈从文因凤凰而不朽?这里没有唯一的答案。也许,沈老也不曾想过。
与世辞别二十余载,然而,还有无数陌生的过客,慕名而来,伫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鲜花。游客们这种不约而同的真挚情思,必定是在坚持着或守望着一个似真似幻的梦——边城凤凰。这个梦,曾因沈从文先生的勾画与现实神似而变得临近,但如今却又因现实的破碎而变得更加遥远。游客们高高兴兴地来,却又悻悻地离去,没能寻到最初设想的安慰,却装了满腹的苦水。可是,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却依然不知疲倦、不听劝告地从五湖四海虔诚而来,冲动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梦。
难道真有一个清晰淡雅、淳朴寡欲的世界?也许有。这个只有沈从文先生知道。
城市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高楼林立之间,奔波于平滑笔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适的空调温室里,当他们从沈从文先生虚构的故事里,开始遥想这么一个梦幻与现实巧合相遇的凤凰古城时,一种顿然开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们想从喧闹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后隐没于略带寂寞的古城小镇。白天,临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渔夫,听着那竹篙与江水拍打时清丽的哗哗声。晚上,徒步江边,看渔火闪烁,听着酒家里的稀落耳语,眺望着异乡的皓月。把烦恼忘于脑后,把身心寄托于清闲与宁静,这是何等的惬意!
可是,他们看到的却只能是一个与想象中相差太远的地方。当一串串的五颜六色的彩灯被嵌在每家每户的屋顶上的时候,凤凰就已经失去了黑夜里的那份神秘。当一个个酒吧一窝蜂地占据了沱江两岸时,凤凰就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与清闲。当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着计算着一丝一毫的金钱利益时,凤凰就是去了骨子里的朴素与单纯。游人们离凤凰近了,可他们的心却离凤凰远了,现实中凤凰的陌生感带给了他们失落后的深深感叹。
沈从文先生虚构的边城也许只是一个象征之地,《边城》中的真与善也许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应该一直追逐的方向。
当你再一次来到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会理解墓碑上的这句话:“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这是每一个墓碑前的过客必定会轻声吟诵的一句话。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沉浮跌宕,在艰难困苦中认识自己、 雕刻 自己,最终欣赏自己,也不至于辜负了半生光阴。从沉浮跌宕中平静下来,回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豁达的心境便驰骋于天地,世间恩情真善猛然间浸入心怀,坦坦荡荡,洒脱超俗,这样也不至于穷途末路,落得个遗臭万年。这也许就是沈从文先生《边城》所要告诉大家的最真实最虔诚的人生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边城”,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是一个向往边城的人,可是他已经走进了边城,因为边城早已经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凤凰,只想魂归故乡。他不想给世人留下断残的现实,却不料留下了一个误解后的念想。
一群群远道而来的人们,带着虔诚的心,畅游在他所勾画的梦中,欢声笑语,充盈耳畔。可是,梦醒之时,却凄凉满地,失望连连。
我想,从那一刻起,当第一个仓皇的脚步走进凤凰时,沈老就开始走向孤独了。在某个能听得见泪水滴落的夜晚,沈老从耀眼的霓虹灯下走过,并在昏暗中留下孤独的背影……
边城赏析和感悟7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的喧嚣,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情节简朴优美。在小说中,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善良而清纯。他们依着绿水,伴着黄狗,守着渡船,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城乡民的古道热肠。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 爱情故事 。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换你心,始知相忆深”而愿“两心永相依”的美好爱情的萌芽,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翠翠、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美好的 文化 精神所打动。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美好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着光辉!
边城赏析和感悟8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 情书 。张兆和,据说就是书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倾心的年华遇见了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不仅是作者沈从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们。
边城,由书中所说,应处在川湘边界,由一条官道延伸过去,有山有水的一个地方。说是凭水依山,但水显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据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赛会,沿河的吊脚楼,载着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的篷船,无一不是水的恩赐。翠翠和她爷爷就住在一条溪水的旁边,老船夫管着过溪的渡船。这溪水就汇入了白河,白河就流进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仅如此,它还将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彻。
翠翠是纯真的女孩,傩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纯真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正是傩送的正直使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愧疚。如果给善良的人一个美满的结局,《边城》就不会如这般直击人心。如果作者在营造了这般蕴藉温婉的意象之后,又去亲手将其打破,才成就了一个永远追不回的美好。读完这本书,虽然深深为茶峒旖旎明澈的风光吸引,为茶峒人的质朴洁净感动,但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彻骨凉薄。这之中,不仅是对两位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追叹,也有对那美好边城徒劳无功的寻求。
边城在哪里?“边”,就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在我们视野中招摇,而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安居一隅。我们仅仅是知道,那里有高脚楼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桨声和夜晚悠长的歌调,有从容飘去的空豆荚和满满一篮子的虎耳草。这一切都装进了湘西的一个水乡,云雾缭绕的某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爱情,就正应属于她的这个年纪,纯澈却凄凉。走过那么多路,行过那么多桥,看过那么多次云,喝过那么多种酒,但那个在月下 唱歌 ,使我们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真的不回来。
边城赏析和感悟9
《边城》这本书读过好多遍了,第一本《边城》是生日的时候同学送的,封面还有祝语,第一次看完用铅笔在书上留了很多记号,写了很多深刻的 句子 ,直到 毕业 我才拿出来看第二次,发现了那些画过的痕迹。后来断断续续看过几次,在深圳的时候还买了一本新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再也找不到了,前段时间又买了一本,原本也没有打算再看,连塑料膜都没有撕开就带回家去了,那天在家准备收好,顺手拿起来,也就开了个头,既然已经开始看了,总要看完的。
《边城》并不长,很薄一本,字数不多,但是故事却回味无穷。我最早看的时候觉得湘西的茶洞真像 传说 中的世外桃源,景那么美人又是那么朴实,在那里生活似乎很惬意,不需要想很多,大家都那么和睦那么坦诚。大概我以前是不懂爷爷的那份心思的,只是觉得爷爷想太多,又不够坦诚,只会旁敲侧击试探翠翠和二老,很像不招人待见的老头。现在似乎能明白一点了,他是怕了,他害怕翠翠会像她母亲那样,再丢一个曾孙给他,他老了,已经没有办法承受住这样的打击,也不可能再抚养一个小翠翠了,他不得不害怕啊。他有足够的爱,可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岁月了,他硬朗了一辈子,终究还是赢不了天,他不得不变成这样的小老头,他需要变成这样。我不止理解,甚至开始同情他了,老天没能让他看到翠翠的好结局,我也觉得挺难过。
大老和二老,不止顺顺偏心二老,连作者也这样偏心他的,大老实在,二老更多带着浪漫情怀,他有很多的闪光点,就像电视剧里的男主角,相貌堂堂且身手不凡,又那样有情趣,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磨坊”,确实是正宗的男主角了。
为什么那样好的人又都钟情于翠翠呢?除了美,总有别的其他原因吧,是啊,这样的翠翠又有谁会不喜欢呢?那样美那样天真那样可爱又那样质朴,就像一朵长在深山里一尘不染的洁白的花,谁能不爱?作者自然是爱的,大老二老自然是爱的,你也爱,我也会爱,这就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有人甚至会怀疑,是否当真会存在翠翠这样的人,可是要是没有,作者怎就想象得出来这么美好的一个形象呢?我不知道翠翠的结局当是如何,或者作者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希望二老在“明天”就出现在翠翠的门前,为她唱那未完的歌。
边城赏析和感悟10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合上书总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读这篇小说时,我仿佛被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茶峒这个地方孕育了淳朴的人们,有祥和的气氛,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置身于其中,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无比惬意。
这里风景优美,气氛祥和。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这里的人们友好、热情、善良,他们互相帮助却从未想过要什么回报。十五六岁的少女与七十多岁的祖父相依为命彼此依赖,他们之间的亲情让我们为之动容,即使两人在某些事情上会有代沟,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祖孙二人的感情,反而像一段美好的插曲。
就像沈从文所说:我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端午节的一次偶遇,让二老傩送与翠翠一见钟情。但造化弄人,二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欢上了翠翠。面对感情,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让人为之感到温暖。大老与二老对翠翠的爱情是那样纯粹,他们愿意娶翠翠,接手祖父的渡船为人摆渡,愿意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情歌,他们的爱没有任何杂念,他们乐意付出却没有想要回报。祖父去世后,船总顺顺和杨马兵老人对翠翠的照顾,这些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难得的真情!
读完这本书,总觉着有些遗憾。疼爱翠翠的爷爷和白塔一起死去,大老溺水而亡,二老离开翠翠下桃源,我总是想让所有的美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我不忍心看到一次次离别亦或生离亦或死别。但仔细想想,生活就是如此。它无数次让你跌倒但你要无数次爬起与其斗争。也许在一次次斗争后,生活会善待你,就像我相信书中的二老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一切都会变好。
但是这本书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这些,作者也想通过《边城》,赞美这里生活的纯真,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仿佛疏远了许多,哪里还有千里送鹅毛?即使门对门也不一定会经常来往。是啊,我们的确应该 反思 ,反思那些被我们逐渐遗忘的美德,那才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我们应该传承、弘扬那些美德。
无论如何,当我们不断与命运抗争时,我们会得到好的结果。所有的美好也一定会如约而至!
边城赏析和感悟10篇相关 文章 :
★ 2022《边城》读后感一等奖10篇
★ 边城的感悟精选范文
★ 关于《边城》读后感500字10篇
★ 名著《边城》读后感最新范文10篇
★ 边城读书笔记与感悟初一作文10篇
★ 学生边城读后感精选10篇
★ 《边城》读后感高二优秀作文范文10篇
★ 《边城》读后感精选5篇
★ 《边城》读后感及启迪精选五篇
★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5篇
《边城》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边城》论文提纲,希望大家喜欢。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品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论文题目: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乡情美论文
一、序论
《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小说文本,是文学牧歌传统中顶峰之作。沈从文的《边城》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为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刻画了众多鲜明独特、至善至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沈从文心中的女神翠翠形象的塑造,她是爱的天使,人类的精灵。是爱与美最完美的体现。作品极力表现的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是那么地和谐、优美、纯净,令人钦慕。沈从文用诗意的笔触点染的边城和当时动荡社会相比,简直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人在命运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边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而且达到了极致,为读者所仰慕。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过去统洁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走进六朝古都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于是他只能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固然,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二、本论
(一)《边城》乡情美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描写山水风情之美,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还可爱的湘西来展现的。
《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二)《边城》展现乡情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
(三)《边城》展现乡情美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的。
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四)《边城》乡情美的第四个方面是通过邻里之间的和谐与自然体现了最宝贵的乡情美
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点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
(五)《边城》乡情美的第五个方面是通过对风俗的描写来体现《边城》中对风俗的描写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对端午节这种娱乐民俗的描写。譬如,作品的第三节这样写到:“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作者把赛龙舟的整个过程细致地叙述出来,内蕴着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作品中描写的那如雷般的鼓声、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庆祝胜利的鞭炮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向世人传达着湘西这一古老民族的强悍与旺盛的生命力。这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湘西古老民俗活动,蕴含着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
三、结论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没有丑恶,只有善美,纯然是一曲人性美的牧歌。《边城》写的是往日的湘西,是现代文明所未曾浸染的封闭的乡村社会。活跃在这里的人物,不论是管码头的顺顺,老军人杨马兵,还是掌渡船的爷爷同翠翠,都是靠自身的劳动生活,都是存心于人为善存心待人以诚。都不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只是默默地忠实地劳动着,都信奉着灵魂的天真,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极和谐的,因而洋溢在作品中的是一种活脱脱的“生命”。这种“生命”还处于自在状态,从相依为命的撑渡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到同爱着翠翠的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每人都无不善良,正直,热情。他们有简单而执着的信仰,在宁静纯朴的生活中跃动着生命坚韧的活力。
在沈从文看来,湘西世界是一个“神性”的世界。是“爱”与“美”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边城》就是这个王国中的一座丰碑,在《边城》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风俗淳朴,便是作野气的卖身女,粗俗的水手,迟钝的山民也因了家乡边地淳朴的风俗,原始的活力而显得浑厚可爱,对一切不抱偏激的态度,在宽容中欣赏一切有生。这种飘逸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美学观说明沈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美在沈心中是确切而可感知的,其参数值是稳定的。
1、翠翠的身世悲剧
小城没有收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保持的古朴的韵味,但传统的思想对人性也产生的束缚。翠翠的神十很可怜,本来她的家庭很美满,有恩爱的父母,但是她的父亲在爱情与责任无法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那个时候翠翠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翠翠出生后,妈妈自杀殉情。只剩下翠翠与爷爷,不用想就知道这一老一小的生活该是多么艰难和悲凉。爷爷对翠翠虽然很关心,但是毕竟没有女人那么细腻的心思,能够在爱情方面指导翠翠。在还没结婚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苦无依,但是她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
2、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
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互相喜欢上了对方。本来两个人两情相悦,应该会有个好的结局。但是,傩送的哥哥也喜欢上了翠翠,为了躲避情伤成全弟弟,外出闯滩死了,这让傩送觉得,如果坚持和翠翠结婚就对不起哥哥,而船总觉得大儿子喜欢翠翠,现在大儿子死了,也不好将翠翠嫁给傩送。[]因为从小没有妈妈,没有人告诉翠翠该如何处理感情,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傩送的追求,而选择了逃避,她羞怯的.个性,让傩送到最后都不知道翠翠其实是喜欢他的;而爷爷在对这件事的处理上,表现的很委婉,让傩送误会了他的意思,而且对于哥哥,傩送始终是觉得愧疚,最终选择了离开。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之花,还没来得及开放就凋谢了,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悲剧,主要是因为男女主人公对各自的命运都没有很好的把握,而错失了机会。
3、天保的感情悲剧
在《边城》中,天保是一个悲剧人物,感情悲剧是他人生的标签,他爱上了翠翠,这是多么纯美的女子,可是偏偏也是弟弟傩送的心上人,那么天保就必须面对两难处境:成全弟弟的感情,自己奔走异乡;或者是不顾一切的追求翠翠,成就美好姻缘。在这种选择下,天保的悲剧命运便注定了,作为哥哥,善良的天保不会和弟弟抢夺爱人,所以他选择成全。他对翠翠是真心的,虽然退出了,内心却是痛苦的、落寞的,为了走出情伤、摆脱这种负面的情绪,天保选择离开家去闯滩。因为情绪受到影响,使他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失去的以往的冷静和判断,不小心掉到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天保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所以他的爱情无法开花结果。
4、爷爷的命运悲剧
小说中爷爷的命也很苦,女儿在他中年的时候自杀死了,身边只有女儿留下的孩子陪着他。爷爷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翠翠找个婆家,让心上人能够呵护翠翠,使得翠翠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爷爷是经历岁月洗礼的,他有细致的心思,并且努力的促成翠翠和傩送两个人的婚事。可是,由于他处理事情总是不那么直接,使得顺顺这个船总对他不满,天保的死也打击了傩送,使其由负罪感。爷爷年纪大了,原本应该子孙满堂、幸福闲适的度过晚年,可是却不得不操持生计,忧心于外孙女的婚姻大事。爷爷是坚强的,同时也是落寞的,这使得这个人让人同情,对孙女的疼爱,对生活的奔波,年岁不饶人,最终死在了一个风雨骤起的夜晚,使其悲剧一生画上了不圆满的句号。
《边城》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比较简单:在湘西茶峒山城一里外有一条小溪,溪边住着一个摆弄渡船的老人,他有一个名为翠翠的孙女,老船夫和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在城内码头上掌事的龙头老大名为顺顺,他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钟情于弟弟傩送,老大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下游,结果出事淹死,弟弟由于哥哥的死而内心非常纠结愧疚;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死了,虽然傩送也爱着翠翠但始终没有回来,留下翠翠一人生活。
一、生命的优美、健康
生命的健康与优美一方面指的是体魄和容貌上的自然与美丽,在《边城》中,青年人身体结实强健,充满了生命力。沈从文为了描写这一特点,常常使用动物来描写人物的体魄,比如说用“结实的小公牛、小老虎”来描写天保和傩送,用“一只天真活泼的小兽物”来描写翠翠。作者完全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对这些年轻人所散发出的自然灵动的气息充满喜爱。翠翠的容貌也具有自然的美感,沈从文这样描写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的这种天然质朴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另一方面是爱情的自然与美丽,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非常含蓄:第一次两人在黄昏时相遇,一见钟情;第二次傩送上青浪滩,翠翠并未见到他;第三次,翠翠与傩送在龙舟比赛中偶遇,两人对视微笑。当天保发生意外之后,傩送内心歉疚,黯然离乡,而翠翠早晚等在他离开的渡口。虽然二人之间的爱情铭心刻骨,但他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却非常短,沈从文也用了非常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爱情是严肃而庄严的,充满了神性的美 。
二、人格品质纯美高尚
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拥有诚实、勇敢、热情、真诚的优美品格,在这个小城中几乎无人不善。比如说老船夫将摆渡当作是自己的天职,一辈子任劳任怨,从未收取过客的财务,偶尔一些不得已而得到的好处,老船夫也想方设法超量的回报;船总顺顺仗义疏财、正直大气,受到了很多穷人的尊重,比如说船工在水上失事后,他经常赠送财务帮助其周济,而当船工之间产生纠纷时也常常会让他来做出裁判,顺顺总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其他人物比如说天保、傩送、翠翠等,他们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善良、热情真诚的品质更是优秀青年的代表。
三、人际关系的和谐美
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美可以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关系看出,《边城》中所描写的是一个具有些许原始氏族遗风的宗法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矛盾的阶级仇恨。船总顺顺是富人,老船夫是穷人,然而他们可以和谐相处往来,当老船夫到顺顺家中去时都可以得到一位老人应有的尊重,顺顺看到老船夫与翠翠生活困难,还常常派人给老船夫送财务。第二,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从朋友之间的交往看出:《边城》中几乎所有人都能够真心实意的对待朋友,杨马兵年轻时曾经喜欢翠翠的母亲但却没有走到一起,而他却并未对老船夫一家有所记恨,反倒是和船夫成了忘年交。老船夫去世之后,杨马兵便搬到船夫的家中,肩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和翠翠两人相依为命,一起等待傩送归来。最后,人际关系的和谐美也可以从长辈对晚辈的疼爱怜惜看出来,天保向翠翠提亲时,老船夫是同意的,而当他了解到自己的孙女喜欢天保的弟弟,于是便尊重翠翠的意愿,尽可能的帮助孙女实现她的愿望。
四、民风的淳朴之美
在《边城》所创造的社会中,处处都能够发现真善美,船总顺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小说中描写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友、慷慨且能帮人解决燃眉之急。顺顺对于因为船只失事而破产的船家都慷慨解囊,尽自己可能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在顺顺的身上我们看不到现代人的自私与拜金,而是一种朴素的正直与光明磊落的品德,而这些优点我们也可以从天保兄弟的身上找到。天保兄弟都爱上了翠翠,在他们心中,真正的爱情是与金钱、地位、名利无关的,它代表的是付出与奉献而非索取,但当自己的幸福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他们都愿意忍痛割爱,成人之美。这一点直接的表现了出了天保兄弟自我牺牲的精神,他们以一种健康自然的生命形式,彰显出了一种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让读者都为之动容。恰恰就是这些乡民所具备的美德让这块土地形成了淳朴的民风,而这样淳朴的民风也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演绎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美丽故事 。
五、结语
沈从文借小说《边城》着力刻画了人性的美,同时把这些美集中在一个“情”字之上:两性之情、亲子之情、朋友之情。透过这些情感来描写了人和人之间的淳朴、友爱以及人内心的善良真诚,创造出了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人都可以保持做人的美德、人人都可以守住灵魂的纯洁,是一个没有经受世俗污染的自然和谐的社会。
一、包含死亡意蕴的水———终结生命的力量
《边城》中的水意象不仅具有清澈透明的柔美气质,同时还包含着刚烈凶猛的死亡意蕴,小说中有三个美好而纯净的生灵因为水而死亡。首先是翠翠的母亲。这位老船夫的独生女不愿违背道德和责任的规范,最终为了成全爱情的忠贞而殉情———产后吃冷水而死,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同时也间接造成了翠翠的悲剧。翠翠这个可怜的孤雏从出生起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在小说中翠翠也常常冒出“若爷爷死了呢”这样可怕的念头,而老船夫也对女儿的去世无法释怀,每每想起都颇为伤心,也忍不住会担忧翠翠可能会与她母亲有着共同的命运,同时也会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呢?你将怎么样?”可见水带走了翠翠母亲的命,同时也使翠翠陷入一种极其脆弱的人生状态中。其次是顺顺的长子天保。在经历了月下唱歌之后,天保毅然决定乘船离开茶峒这个地方,不料却在茨滩下溺水而亡。随着天保的死亡本来简单的爱情故事变得误会重重,天保的死在船总顺顺和傩送心中对老船夫埋下了极深的芥蒂,为傩送和翠翠原本纯真的爱情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由此翠翠的爱情悲剧似乎已成定局。最后是翠翠的爷爷老船夫。一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翠翠醒来,发现雨水冲毁了屋旁的菜园地,冲垮了屋后的白塔,更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一次颠覆性的打击,如果说傩送的顺水而下使翠翠失去了爱情的着落,那么失去爷爷则使翠翠的生命失缺了依靠和荫庇。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依靠,她从此只能孤苦无依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等待那个不知归期的爱人,悲剧气氛在此达到高潮。
二、虎耳草———纯美少女的朦胧情爱
虎耳草作为小说中重要的一个植物意象,小说中一共提到了六次,前五次是在梦中,最后一次是翠翠在现实中摘了一把虎耳草。虎耳草这一意象是翠翠纯真情爱的象征,而从梦中到现实的这个过程则预示着翠翠情爱意识一步一步地自我觉醒。翠翠在回味着爷爷诉说的母亲与父亲白日对歌的爱情故事中睡着了,“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这是虎耳草这一意象在文中的第一次出现。父母的爱情故事,加上傩送那夜在月下的歌声促使着翠翠在梦中展开了一段情爱幻想,而虎耳草则正是翠翠的相思意象,是少女对心上人歌声在梦中所做的心有灵犀的感应,而飞到悬崖上摘虎耳草这种大胆的幻想则预示着她对情爱的追求与期盼。小说第十五节中,爷爷给翠翠唱傩送给她唱过的情歌时,翠翠不是在梦中而是在口中说出“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这颗少女的心已情窦初开了,也使得爷爷最终明白了孙女心归何处。小说第十七节中,翠翠上山去掘竹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下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大把虎耳草”。这是小说中最后一次提到虎耳草,也是唯一一次翠翠在现实中摘的虎耳草。这一情节暗示着翠翠的纯真情感由暗中期待转变成显性展示。正如闫晓昀所言:“‘虎耳草’同‘翠翠的爱情’正是在这种相互映照的过程中实现了双向建构,在‘恰到好处’的出现中,虎耳草具备了超越审美价值的语义阐释功能,仅着六处笔墨,便已能替代繁琐的描述,将翠翠复杂的情爱心理变化凝练地呈现。”
三、碾坊与渡船———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碾坊与渡船是小说中一组相对的人文意象,分别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整体反映出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甚至还有人认为“碾坊和渡船这两个意象,不仅反映了湘西的时代特征和民间习俗,而且凸显了一个封建宗法关系与原始民性交织的社会”70。单纯从傩送的角度出发,他的爱情生命中存在着两位为他守候的女子,一个是与他一见倾心的翠翠,另一个则是主动求亲的团总家的小姐。如果说碾坊是团总家小姐的陪嫁物,那么渡船则可以看作是翠翠的陪嫁物。渡船背后所代表的生活和价值观:从老船夫的口中我们知道摆弄渡船是有口粮的:三斗米和七百钱,这便是祖孙二人所有的收入。翠翠与天保初遇时,顺顺让天保将鸭子给翠翠,并提及“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可见守着渡船的祖孙俩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即便生活如此清苦,当客人硬是要给祖孙俩额外的渡钱时,他们就硬拽住客人把钱还给他们,还自备上好的烟招待渡客。而碾坊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小说第十节中,傩送邀翠翠和老船夫到城中看热闹时,老船夫到新碾坊看水碾子时,听到熟人介绍碾坊值大钱七百吊。翠翠在河边也听到妇人们的谈论:“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雇十个长年还得力一些”,“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由此可知,得到碾坊可以过富足无忧的生活。渡船是流动的,碾坊是固定的,渡船是不带来财富的,而碾坊是可以带来财富的,从这两种意象的不同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渡船是边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意象,是与边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相生相伴的,是依水而生的边城人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边城人民的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离开渡船的,它象征着一种古朴、淳厚,虽清苦但安适、自由、浪漫的生活方式,反映的是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而“碾坊”则是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衍生出的新兴意象,在当时是作为一种“罕物”而存在的,是平常人求之不得的,代表的是一种富足却庸俗的生活方式,传达出重利轻义的现代价值观。通过翠翠耳朵,我们知道河边的妇女曾这样议论过:“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可见,在茶峒人民的最初观念里,碾坊和渡船这两个意象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不存在任何好坏优劣之分,只要各人“心里爱”便就是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价值观的不断入侵,“利”观念逐渐加入,两相比较,明眼人都可看出“在河边管理一个碾坊比管理一只渡船多变化,有趣味”,而且“一个撑渡船的若想要有座碾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妄想”,这几乎快成为整个茶峒人民的整体思想观念了。这也反映出现代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强烈冲击。当然作者也透过傩送选择只有渡船的翠翠而放弃有碾坊作为陪嫁的富家女的这一决定,表露他自己对传统价值观的肯定。正如罗才平所说:“正是因为怀着对民族美德丧失的深切忧虑和重建的责任,沈从文才在《边城》中对那亘古的‘渡船’寄寓了丰富的象征意蕴。它既是老船夫高尚人格乃至民族品德的一种象征,又是两兄弟对翠翠的真挚爱情的实质之所在;既寄寓了作者人性皆善的社会理想,又在理想人生与理想社会的描绘中揭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93笔者希望能够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为《边城》的解读开辟全新的视角,以期达到为后来者抛砖引玉的作用。
额,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 ,“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
看图片吧
渡船悠悠 情爱涓涓——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倘若我们抛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从文学本身的自然魅力(即伦理道德)来审视沈从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们盛赞沈氏的根由了。他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人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管窥蠡测不足以道万一。从以上三个方面的陈述,我们可看见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市立瑞祥高中&fnum=1985&laddle=9111一●相关书讯:<边城>是一本短篇小说,像是在叙述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宝地,在那宝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这就是生活。难得的是,作者从未踏进学校的大门,全靠自修成为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细腻感人绝对超出想像的细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达在社会变动之下被大家所遗忘的、放弃的关怀之情,他希望带领一些人一起走进对社会的省思,作者也不讳言这本书只预备给小人物看,并无刻意要给文学批评者或理论家看,他只是将他的关怀写在书上并传播给关心社会的人。二●内容摘录: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於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p.103-104>三●我的观点:沈从文,他的作品向来氤氲著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像长长的诗篇,吸引人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淳朴的灵魂。看多了现代都市小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麼、遗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一次偶然翻阅中,我被沈文从的作品给震住了,原来被我所遗忘的就是关怀社会,忘了去关心一个我生长的国家、我周遭的环境,总是觉得那是大人们的事,政治人物们自己在玩的游戏,与我无关。然而我却忘了人生很苦很苦,因此寻找感动成了维持生命意义的重要动力,有了感动它可以美丽,它也可以多采多姿,但是,感动的前提就是要付出关心,一直一直付出,即使可能不会有回报。在<边城>一书中,我看见了乡下人的质朴、勤奋、正直,还有他们的宽容,这使我倏然的心酸,从前从前台湾人的历史也曾经是这麼述写著,一切的一切彷佛看过、听过,甚至这气息也是这麼的熟悉,强烈的撼动我的内心,啊!真怀念小时后的一切,想想从前的台湾也处处蕴育著最美最美的人情味,最浓最浓的乡土情,所以它曾是座名叫福尔摩沙的宝岛,这让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却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后却彼此关怀之间只能择一,我会选哪一个?社会会选择哪一个?难道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然而这好像是一种世界无奈的趋势。本书描写的爱情,有著若即若离的飘飘感,将乡下人的含蓄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作者对孙女<翠翠>情窦初开的情事描写,宛如爷爷低喃著一篇长长的诗,美丽而凄凉,自从那晚美丽的梦在翠翠灵魂深处发了酵,那美妙的歌声就一直眷恋在翠翠的心窝,就像质朴的乡下小姑娘,相对於现代社会纷乱的男女关系,可爱多了也简单多了。但结局是翠翠心爱的人因气愤蒙蔽双眼而看不清事实产生误会来作句点,虽然这误会增加了故事的美却更加的残忍,人和人之间总是会发生这些事,它保留一个故事美感,但它终究是个遗憾、缺陷,一个不完美的句点。再者<祖孙情>也是撼动人心的情节之一,祖父与翠翠的细腻互动强烈散出的亲情,令人心生羡慕,反观,现今社会可以散发出如此强烈亲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减少,居然还有女儿告母亲上法庭,孩子弑双亲、打父母的,三四十岁的人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成砍死双亲的,试想,这个社会到底出了什麼问题?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难道文明油气又与亲情犯了冲,还是社会在改变,人的观念也在变,最后连人心也都丢了,这是算社会进步还是退步呢?然而书中的祖父因为爱的太深所以处处寻找他以为对翠翠是最好的选择,却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颗闪亮的水晶,因一时的失手,顿失光彩成了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为挺令人气恼的,但,想想这块闪亮的水晶是谁一点一滴琢磨出来的呢?纵使这颗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闪亮、晶莹透彻,但是石子仍拥有自己独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欲望,她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独,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虽然在爱情上它可能是个完结篇,但是对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绝对是个序曲,因为她走出了一条与母亲不一样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处於顺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至少是很认真的在过生活,但总觉得现今社会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小,看看从前台湾清苦的生活,喊苦的没几个更不会有人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反倒是现在,社会富裕了许多,但失去的似乎更多。本书另一特点,就是它的景色描写,沈从文先生所描绘的四川湘西茶峒拥有著与现代都市文明所不同的魅力,吸引我的是它的辽阔还有那深幽的气息,像对著山谷唱歌般,我的内心也产生了回响,稚荡在空气中随著微风飘出云河,缓缓蔓延至天际,就是这种可以包容一切的舒畅,也许是因为台湾太小的缘故,因此要感受到大自然的澎湃气势有点难,但总觉得如此壮观辽阔的景象会为人带来感动,和莫名的满足。这本书最最难得的地方,就是它总是巧妙的启发我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它在情感方面的描写虽然是淡淡的,但却意外在我体内却产生强烈的共鸣,那是一种因怀念平凡而产生的情绪,深深感动著它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就像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等待即将没入沙中的夕阳,静静的,悄悄的,感受它的永恒。四●讨论议题:现代社会在各方面不断的进步、革新,然而人类对许多事情处理的方法、态度却好像一直在退化,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呢?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不多人去真正的正视这个问题,它一直都存在,并且恶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但人类处理它的速度却很迟缓,它有益加严重的趋势。《边城》新论——对“牧歌情调”说的批判《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一部极富诗意、极美的抒情中篇,是他对极推崇的屠格涅夫“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的创作方法的成功尝试,也就是常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牧歌情调的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要全面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仅就作品特定的环境、情节等的探讨是很不够的。要正确地分析沈从文反映湘西独特风貌的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他“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决非易事。他不是将认识、道理、伦理观念粘附于作品外部,而总是将道理和情感倾向隐蔽在现象描绘中,用那种笨拙而独特的文字句式,那种舒缓从容的叙述节奏,那种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态,传达他那“乡下人”的独特感受,让意象展示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和微妙性。只有深入地探究他生活的历程,他的文学观点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等,才可能比较全面地理解他何以独树“人性”大旗,甘受不为“多数人”理解的寂寞与孤独,矢志走完了自己的文学历程。沈从文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的“镇簟”。一那里有一条曾经为屈原溯江而行的长年澄清的沅水,在那块充满了原始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二“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三这是他魂系神往一生的地方。但是,当二十岁的沈从文,满怀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奇迹般“呆头呆脑”地出现在北京街头的时候,他首先得到的是城里人对“乡巴佬”的愚弄。“从湘西到北京,沈从文跨越的不只是几千里的地理距离,他同时跨越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空间。”四求学愿望的不能实现,日常生活的拮据和困难,讥饿与寒冷,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更全面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他看到了都市上流社会绅士阶级人物的虚伪与卑鄙,愚昧与贪婪,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堕落。他常常感叹:“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血液的我,二十七岁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所有值得称为高尚的性格,如象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五他说:“我真愿意到黄河岸边去,和短衣汉子坐在黄土窖里,面对汤汤浊流,寝馈在炮火铁雨中一年半载,必可将生命化零为整,单单纯纯的熬下去,走出这个琐碎、懒惰、敷衍、虚伪的衣冠社会。”六其厌恶、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城市对他的轻慢,逼迫他回首,他的内心深处翻涌起无法遏止的思乡情绪。那澄澈的河水,青翠的山峦,那老少无欺的淳朴,自生自灭的自在状态,唤醒了他的梦,他所体验过的亲切和快乐。“我喜欢同‘会朋’那种人抬一箩米到溪里去淘,看见一个大奶肥臀妇人过桥时就唱歌。我羡慕‘夫妇’们在好天气下上山做呆事情。我极高兴把一支笔画出那乡村典型人物的脸同心。……在那上面我解释我生活的爱憎……”七这种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共同的趋向,罗素说过:“正象所有开化得很快的社会一样,希腊人,至少是某一部分希腊人,发展了一种对原始事物的爱慕,以及一种对于比当时道德所裁可的生活方式更为本能的,更加强烈的生活方式的热望。”八因而,他不惜用尽笔墨,和着心血去呕歌,去展示那充满了宗教神秘,剽悍和原始的,与清水流云,青山秀林融为一体的湘西世界。以此来反衬那腐败、没落的城市文明。作家努力实现着这目的,以便能使读者越过形象的主体,“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九沈从文这个身上流淌着苗族血液的作家,在那凄风楚雨的世界里,性灵受到陶冶。对上下求索,百折不悔的屈原的尊崇,对以柔胜刚,以退为进的老庄的认可,铸成他酷爱虚空静美,向人的“生命”底蕴探索,企图寻回现今世界失去的“生命”的自然本质的倔强性格。他广泛地接触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传统,但都被他所具有的本位文化同化了,他显得不卑不亢 ·····
《沈从文与张兆和之恋》------刘洪涛专访(下)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30日 17:36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从文家书》 刘洪涛:比起大多数作家,沈从文的婚恋并没有太多的传奇色彩。在文人的婚恋里边,他们两个人是少有的白头偕老的典范。 1928年9月,沈从文当时在上海受聘,经过徐志摩的推荐,被胡适聘到中国公学去任教。沈从文不是一个好老师,他的湘西土话很多人听不懂,而且他的声音又非常的小。据说他第一次在上海公学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有十多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但是他是一个知名的作家,所以他的讲课,他在上海公学任教本身,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当时张兆和也在上海公学读书,这使他们有机会相识。 沈从文见到张兆和之后,很快就迷恋上了这位大家闺秀。虽然他在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遭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他知道这件事情对他非常重要,所以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追求,给她写过很多的情书。事情发生转机是因为张兆和拿了这么多的情书,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所以就拿着沈从文的情书去找校长胡适。结果胡适反而劝张兆和,他说我劝你嫁给他。这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就是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机。那么校长的这个态度,使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它等于是张兆和接受了沈从文的追求。两个人的恋爱进入到正常的这样一种轨道。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的出许多更好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 ——沈从文《湘行书简》 刘洪涛: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你比如说张兆和的相貌很清秀、肤色微黑,另外张兆和在张家姊妹里面她是排第三,这种体貌特征和亲族关系就被沈从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一再地利用。 沈从文写到湘西的女孩子的时候,只要涉及到肤色总是黑。你看《边城》里面的翠翠,她的皮肤是黑黑的;《长河》里面的夭夭也是黑而俏。这些都是取张兆和的肤色的特点。此外我讲过,张兆和在张家姊妹里排第三,这个“三三”是沈从文经常给张兆和写信的时候,对张兆和的一个称呼。那么这个“三三”也是沈从文的一篇小说《三三》的标题。在这篇小说里他写了一个乡间小女子朦胧的初恋,这个女子没有说她叫三三,三三看起来跟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没有什么关系。她为什么要叫三三呢,除了从张兆和的这个角度来解释,没有任何的可能,没有其他的理由了。所以这是张兆和和沈从文的婚恋,对他创作影响的一个最显在的一个层面。 另外一点就是说,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恋爱的过程,就是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过程,实际上通过他的系列的作品也直接地反映出来了。由于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成功,所催生出来的一组最优秀的作品是《月下小景》故事集。《月下小景》故事集里边有9篇11个故事,实际上都跟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可以用沈从文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他说:“这文章的写成,同《龙朱》一样,全因为有了你。”这是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直白,而且非常真实的一段话,是事实。 沈从文的的确确是因为在追求、爱恋张兆和的过程中,他写下这些文字的。这些文字的写成跟他们的婚恋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我讲这段文字的时候,就是沈从文给张兆和的一封信里面他说:“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一些爱和幸福,便自然而然会写的出好文章。”他相信有爱的存在,还会继续的写出更优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话是兑现了的、是实践了的,就是后来1934年《边城》的完成。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回答者: 黎彦 - 总监 九级 3-30 09:35-------------------------------------------------------------------------------- 他老是这一套,好多回答里都是这些,虽然不错,但是很少合适的。毕竟论文的雷同率很小。只能参考一下了,可别抄。嘎嘎
你好,我认为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不能再从大家都能想到的大方面入手,以免会落入俗套而且各文学学者大家都已经对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很有深度的见解和理论,所以想写出优秀且有新意的文学论文必须足够了解所选定的作者以及作品。可选的方向太多,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作者生活写作年代背景写沈从文与《边城》的联系,沈从文写作风格的体现,甚至炼字方面。寻找自己拿手最有体会的方向来写,才能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希望能有所帮助。
渡船悠悠 情爱涓涓——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倘若我们抛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因素,从文学本身的自然魅力(即伦理道德)来审视沈从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们盛赞沈氏的根由了。他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这种情调若和当时由卑鄙的人渣组成的动荡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从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坐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声,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为此她便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咽着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当别人“无意中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等到这种盼望日久天长在心中扎下根之后,她那少女的纯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天保为爱离家出走落水而死,傩送寻兄归来过溪时,又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了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管窥蠡测不足以道万一。从以上三个方面的陈述,我们可看见作者那“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市立瑞祥高中&fnum=1985&laddle=9111一●相关书讯:<边城>是一本短篇小说,像是在叙述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宝地,在那宝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这就是生活。难得的是,作者从未踏进学校的大门,全靠自修成为一流作家,尤其故事的细腻感人绝对超出想像的细密,除此之外,作者想表达在社会变动之下被大家所遗忘的、放弃的关怀之情,他希望带领一些人一起走进对社会的省思,作者也不讳言这本书只预备给小人物看,并无刻意要给文学批评者或理论家看,他只是将他的关怀写在书上并传播给关心社会的人。二●内容摘录: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於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p.103-104>三●我的观点:沈从文,他的作品向来氤氲著一种与世隔绝的调调,像长长的诗篇,吸引人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淳朴的灵魂。看多了现代都市小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麼、遗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一次偶然翻阅中,我被沈文从的作品给震住了,原来被我所遗忘的就是关怀社会,忘了去关心一个我生长的国家、我周遭的环境,总是觉得那是大人们的事,政治人物们自己在玩的游戏,与我无关。然而我却忘了人生很苦很苦,因此寻找感动成了维持生命意义的重要动力,有了感动它可以美丽,它也可以多采多姿,但是,感动的前提就是要付出关心,一直一直付出,即使可能不会有回报。在<边城>一书中,我看见了乡下人的质朴、勤奋、正直,还有他们的宽容,这使我倏然的心酸,从前从前台湾人的历史也曾经是这麼述写著,一切的一切彷佛看过、听过,甚至这气息也是这麼的熟悉,强烈的撼动我的内心,啊!真怀念小时后的一切,想想从前的台湾也处处蕴育著最美最美的人情味,最浓最浓的乡土情,所以它曾是座名叫福尔摩沙的宝岛,这让我不禁思考著:如果在文明富有却彼此生疏和文明落后却彼此关怀之间只能择一,我会选哪一个?社会会选择哪一个?难道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吗?然而这好像是一种世界无奈的趋势。本书描写的爱情,有著若即若离的飘飘感,将乡下人的含蓄描写的淋漓尽致,而作者对孙女<翠翠>情窦初开的情事描写,宛如爷爷低喃著一篇长长的诗,美丽而凄凉,自从那晚美丽的梦在翠翠灵魂深处发了酵,那美妙的歌声就一直眷恋在翠翠的心窝,就像质朴的乡下小姑娘,相对於现代社会纷乱的男女关系,可爱多了也简单多了。但结局是翠翠心爱的人因气愤蒙蔽双眼而看不清事实产生误会来作句点,虽然这误会增加了故事的美却更加的残忍,人和人之间总是会发生这些事,它保留一个故事美感,但它终究是个遗憾、缺陷,一个不完美的句点。再者<祖孙情>也是撼动人心的情节之一,祖父与翠翠的细腻互动强烈散出的亲情,令人心生羡慕,反观,现今社会可以散发出如此强烈亲情的家庭正一滴一滴的减少,居然还有女儿告母亲上法庭,孩子弑双亲、打父母的,三四十岁的人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成砍死双亲的,试想,这个社会到底出了什麼问题?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难道文明油气又与亲情犯了冲,还是社会在改变,人的观念也在变,最后连人心也都丢了,这是算社会进步还是退步呢?然而书中的祖父因为爱的太深所以处处寻找他以为对翠翠是最好的选择,却不幸弄巧成拙,以致於翠翠的人生由一颗闪亮的水晶,因一时的失手,顿失光彩成了一颗普普通通的石子,乍看之下祖父的行为挺令人气恼的,但,想想这块闪亮的水晶是谁一点一滴琢磨出来的呢?纵使这颗水晶成了石子不再闪亮、晶莹透彻,但是石子仍拥有自己独特的光亮,就算失去了一切翠翠仍有活下去的欲望,她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即使她可能一直孤独,也可能下一秒她就能得到幸福,虽然在爱情上它可能是个完结篇,但是对翠翠的人生而言,它绝对是个序曲,因为她走出了一条与母亲不一样的路,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直处於顺境的,就算在逆境,也要活的有特色,至少是很认真的在过生活,但总觉得现今社会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小,看看从前台湾清苦的生活,喊苦的没几个更不会有人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反倒是现在,社会富裕了许多,但失去的似乎更多。本书另一特点,就是它的景色描写,沈从文先生所描绘的四川湘西茶峒拥有著与现代都市文明所不同的魅力,吸引我的是它的辽阔还有那深幽的气息,像对著山谷唱歌般,我的内心也产生了回响,稚荡在空气中随著微风飘出云河,缓缓蔓延至天际,就是这种可以包容一切的舒畅,也许是因为台湾太小的缘故,因此要感受到大自然的澎湃气势有点难,但总觉得如此壮观辽阔的景象会为人带来感动,和莫名的满足。这本书最最难得的地方,就是它总是巧妙的启发我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它在情感方面的描写虽然是淡淡的,但却意外在我体内却产生强烈的共鸣,那是一种因怀念平凡而产生的情绪,深深感动著它平凡之中的不平凡,就像站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等待即将没入沙中的夕阳,静静的,悄悄的,感受它的永恒。四●讨论议题:现代社会在各方面不断的进步、革新,然而人类对许多事情处理的方法、态度却好像一直在退化,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呢?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不多人去真正的正视这个问题,它一直都存在,并且恶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但人类处理它的速度却很迟缓,它有益加严重的趋势。《边城》新论——对“牧歌情调”说的批判《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一部极富诗意、极美的抒情中篇,是他对极推崇的屠格涅夫“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的创作方法的成功尝试,也就是常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牧歌情调的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要全面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仅就作品特定的环境、情节等的探讨是很不够的。要正确地分析沈从文反映湘西独特风貌的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他“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决非易事。他不是将认识、道理、伦理观念粘附于作品外部,而总是将道理和情感倾向隐蔽在现象描绘中,用那种笨拙而独特的文字句式,那种舒缓从容的叙述节奏,那种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态,传达他那“乡下人”的独特感受,让意象展示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和微妙性。只有深入地探究他生活的历程,他的文学观点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等,才可能比较全面地理解他何以独树“人性”大旗,甘受不为“多数人”理解的寂寞与孤独,矢志走完了自己的文学历程。沈从文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的“镇簟”。一那里有一条曾经为屈原溯江而行的长年澄清的沅水,在那块充满了原始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二“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三这是他魂系神往一生的地方。但是,当二十岁的沈从文,满怀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奇迹般“呆头呆脑”地出现在北京街头的时候,他首先得到的是城里人对“乡巴佬”的愚弄。“从湘西到北京,沈从文跨越的不只是几千里的地理距离,他同时跨越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空间。”四求学愿望的不能实现,日常生活的拮据和困难,讥饿与寒冷,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更全面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他看到了都市上流社会绅士阶级人物的虚伪与卑鄙,愚昧与贪婪,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堕落。他常常感叹:“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血液的我,二十七岁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所有值得称为高尚的性格,如象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五他说:“我真愿意到黄河岸边去,和短衣汉子坐在黄土窖里,面对汤汤浊流,寝馈在炮火铁雨中一年半载,必可将生命化零为整,单单纯纯的熬下去,走出这个琐碎、懒惰、敷衍、虚伪的衣冠社会。”六其厌恶、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城市对他的轻慢,逼迫他回首,他的内心深处翻涌起无法遏止的思乡情绪。那澄澈的河水,青翠的山峦,那老少无欺的淳朴,自生自灭的自在状态,唤醒了他的梦,他所体验过的亲切和快乐。“我喜欢同‘会朋’那种人抬一箩米到溪里去淘,看见一个大奶肥臀妇人过桥时就唱歌。我羡慕‘夫妇’们在好天气下上山做呆事情。我极高兴把一支笔画出那乡村典型人物的脸同心。……在那上面我解释我生活的爱憎……”七这种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共同的趋向,罗素说过:“正象所有开化得很快的社会一样,希腊人,至少是某一部分希腊人,发展了一种对原始事物的爱慕,以及一种对于比当时道德所裁可的生活方式更为本能的,更加强烈的生活方式的热望。”八因而,他不惜用尽笔墨,和着心血去呕歌,去展示那充满了宗教神秘,剽悍和原始的,与清水流云,青山秀林融为一体的湘西世界。以此来反衬那腐败、没落的城市文明。作家努力实现着这目的,以便能使读者越过形象的主体,“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九沈从文这个身上流淌着苗族血液的作家,在那凄风楚雨的世界里,性灵受到陶冶。对上下求索,百折不悔的屈原的尊崇,对以柔胜刚,以退为进的老庄的认可,铸成他酷爱虚空静美,向人的“生命”底蕴探索,企图寻回现今世界失去的“生命”的自然本质的倔强性格。他广泛地接触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传统,但都被他所具有的本位文化同化了,他显得不卑不亢 ·····
看图片吧
边城的主线就是爱情故事这样纯粹的爱情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少见了或许可以从物质与爱情的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