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庄子论文题目建议

庄子论文题目建议

发布时间:

庄子论文题目建议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庄 子 【智海踏浪】 见《庄子"杂篇"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 意思是说: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又何况是大贤大德的人呢? 《徐无鬼》,《庄子》中的一篇。篇名由篇首人物的姓名而得。本篇共十七章,除前二章外,其余各章各具主旨,互不连贯。道家提倡“不言”,他们认为贤人一般都不善言。所节的话中,以狗不因善叫为好狗喻指人不以善言为贤士,言外之意是看一个人是否贤能,不能以他是否能说会道为依据,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有才有德,看人关键要看他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 【知心小语】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借这句话警示我们,不能把是否“善言”当作评判是否贤能的标准。庄子的话之所以是警示,是因为我们至今仍然还可能在这方面犯错误,这就是人类的弱点。 说到人类的弱点,喜欢听恭维的话估计就是其中的一个。即使庄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告诫了我们不要被“善言”所迷惑,但我们又改变了多少呢?有时候,明知道对面这个人说的是假话,但我们还是喜欢听。在日本这个赞赏别人十分吝啬的国家,居然出现了一个靠“拍马屁”为生的职业。有两个名叫小山和水野的年轻人,在东京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打开了他们的道具:一块大大的布告板,上写“奉承屋”,每分钟100日元;一件鲜红色的汗衫,上写“职业奉承者”。这个“奉承屋”生意非常兴隆,一方面反映出那里人际关系的冷漠,工作紧张,有人情愿拿钱来买恭维话听,试图调节一下低沉的情绪;另一方面,小山和水野看准了这一点,因此投其所好,趁虚而入,100日元听一分钟好话,钱可谓赚得容易。 奉承是不分时代、社会制度和国家的。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在他的名作《吝啬鬼》里,借一个名叫法赖尔的角色之口,把这种“奉承哲学”形象地说了出来:“要人宠信,根据我的体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的面前,投合他们的爱好,称道他们的处世格言,恭维他们的缺点,赞美他们的行事。你用不着害怕殷勤过分,尽管一望而知,你是在戏弄他们,可是他们一听奉承话,就连最精明的人也甘心上当。” 当然,奉承话偶然听一点无伤大雅,但倘若养成一种癖好,专爱听奉承话,不爱听不同意见,这对做领导工作的人来说,就隐藏着某种危险。一位西方哲学家曾说:“许多吻你手的人,也许就是要砍你手的人。”这样的教训,从古到今不胜枚举,因此每个人既要善于说奉承话,说善意的奉承话,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奉承话,辨清真善还是伪善。 就是说 不是说得多就厉害 引申下去也可以说是光能口头上或纸上谈兵 实际上不会办事的人不是真的贤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 “自然美”、“虚静、物化美”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关键词语 庄子 美学 核心《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 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一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自然朴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骇。二“虚静”、“物化”说;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⑩这里主要阐述养生学,列举了二十四种困扰、侵蚀和削损人之真性的因素,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项:“勃志”(扰乱意志)、“谬心”(束缚心灵)、“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们德干扰和役累,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自然本性、达到养生美学所要求的目的。《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言不尽意”讨论的虽然是道与言的关系,但对于文学艺术美的启示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学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东西,又往往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文学之中的美是那些微秒的意趣、复杂的情感、玄远的境界、悠长的韵味等等。三《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才能达到美与丑、善与恶、欢喜和悲伤上升到缘于自然的境界。重视自我,人性与生活完全和谐统一,这才是庄子最想要留给后人美学的思想精髓。参考文献1.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19932.曹础基.庄子浅论.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第一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陈鼓应.庄子浅说.第一版.三联书店,19994.张荣明.庄子说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王孝鱼.庄子内篇新解 庄子通疏证.第一版.岳麓书社,19836.童庆柄.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谈审美虚静

庄子议论文题目

庄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写的庄子很受后人的敬仰,他的思想流传至今

文/沈仰佑 农历丙戌年为狗年。闲居无事,拾掇些“狗”事,仅供读者诸君一哂。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训练有素的狗,不仅能助人放牧、看家,随主人打猎、送信,而且还可以带路、找矿、报震、救人、追捕罪犯、缉私、搜索爆炸物等等。 狗对人类的功用,不只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在诗文和言语表达中所起的艺术功能也不可小觑。 在古诗文中,“狗”常用来状景抒情。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中古农村恬静质朴的生活情景,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张戒说:“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工巧,终莫能及。”(《岁寒堂诗话》卷上)清代郑燮有诗云:“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潍县竹枝词》)用“数声鸡犬”反衬出山村的佳美清幽,流露出对治下清明安泰世象的向往。 “狗”经常用来喻事明理。例如,“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以狗不因善叫为好,喻指人不以善言为贤士,言外之意是看一个人是否贤能,不能以他是否能说会道为依据,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有才有德,看人关键要看他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有“狗猛则酒酸”之句,这句话的背景是:宋国有一个卖酒的人,酒好量足,态度也好,只因他养了一条凶猛的狗,别人不敢去买酒,最后酒变酸了。韩非子用“狗猛”喻指君主身边的位尊权大的重臣。每当有才之士抱着治国良策准备献给君主时,这些重臣为了保住自己的禄位,或为了掩盖自己的劣迹,就像猛犬一样,扑上去狠狠地猛咬。这样,国家就无贤士了。韩非子这个比喻旨在提醒君主,要想成帝王之业,就必须用权术来控制这些“猛犬”。 在日常交往中,语中带“狗”往往具有幽默或讽刺意味。有则笑话:一位酒客见同席者吃喝太猛,便问他属什么,那人回答属狗。酒客说:“幸好是属狗,若属虎,连我也吃了。”(《笑林》)。《清裨类钞·讥讽》写道:王少香学习作诗,连平仄都不协调,却自谓为诗人了。某年,王来到京城,经常作诗赠人。李九溪看到后,在诗稿上批了“放狗屁”三个字。有人问李:“为何作这样的恶骂?”李说:“这仅是第一等评语,还有二等三等,那才是恶骂。”人请问详情,李说:“放狗屁,是人在放狗屁,说明其中还有人话,只是偶尔放了狗屁。第二等为狗放屁,狗并非终日都在放屁,屁还不算多。第三等为放屁狗,这狗以放屁命名,说明全是放屁。”狗屁一文不值,足见王诗质量之低劣,何炫耀之有? 《宋裨类钞·纰谬》中有个“李斯狗枷”典故,说刘宋江夏王刘义恭喜欢收集索要古董,侍中何勖很是不满。于是将人们丢弃的狗枷用箱子装上,冠以“李斯狗枷”(秦朝宰相李斯受赵高诬陷,以谋反罪被诛灭九族)的美名送给刘义恭,等于当面挖苦了这位“酷爱”古董的王爷一顿,出了心中一口恶气。至于“狗苟蝇营”、“狗头军师”、“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等词语也具体形象,极富表现力,就不一一列举了。

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展开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我不爱总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一致时,我会拍手称快,愿意和他做朋友,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时,我会静静的听着,包容他的观点,保留我的观点,因为我明白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人们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像庄子,许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消极,当然做出这种评判的有很多种人,有根本没有了解过庄子人云亦云的,有了解过但了解的很肤浅的,也有很了解但就是认为庄子很消极的,其实,不管哪种人,在我看来,都不是很重要,我不是没有我的观点,而是我觉得人的认识本来就有不同的层次,争论才是没有必要,所以我总是淡淡的一笑。我对庄子的认识是,作为一种思想,根本不是单纯的消极与积极的问题,思想是一种境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乐在其中,而庄子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就是超脱,这种超脱早已跨越了人们那种对事物的狭隘的理解,这种超脱是一种包容的超脱。我想这就是我对庄子的认识,也是庄子对我的一种影响。收起

10分就给你写作文?

庄子研究论文的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一) 1. 论《聊斋志异》中的华妖狐魅形象 2. 论元杂剧中的水浒杂剧 3. 论《西游记》的游戏笔墨 4. 论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 5.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6.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7. 论明清传奇的曲词艺术 8. 论《红楼梦》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 9. 论孙悟空的孝义 10. 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11.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精神探析 12. 论李贽思想对晚清小说世俗化倾向的影响 13. 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14. 《莺莺传》主题嬗变浅议 15. 论关羽艺术形象的悲剧色彩 16. 试论《金瓶梅》的文学史地位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二) 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6、论《诗经》的婚恋诗 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 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0、孔子与《诗经》 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三) 1. 西蜀词与南唐词艺术特色比较研究 2. 论春秋笔法的内涵与外延 3. 庄子《逍遥游》本义考 4. 论春秋战国时代行人在先秦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5. 唐代咏侠(或僧,或道)诗创作论 6. 初唐宫体诗与南朝宫体诗异同论 7. 陈子昂文学史地位浅论 8. 李白歌形体诗艺术成就浅论 9. 李白咏月诗浅论 10. 白居易闲适诗浅论 11. 韩愈文学主张得失论 12. 晚唐咏史诗浅论 13.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14. 浅谈杜甫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2.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文化方向论文题目 5. 2017文化方向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以庄子为素材议论文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庄子 【智海踏浪】 见《庄子"杂篇"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 意思是说:狗,不因为它善叫就认为是好狗;人,不因为他能说会道就是贤人。又何况是大贤大德的人呢? 《徐无鬼》,《庄子》中的一篇。篇名由篇首人物的姓名而得。本篇共十七章,除前二章外,其余各章各具主旨,互不连贯。道家提倡“不言”,他们认为贤人一般都不善言。所节的话中,以狗不因善叫为好狗喻指人不以善言为贤士,言外之意是看一个人是否贤能,不能以他是否能说会道为依据,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有才有德,看人关键要看他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 【知心小语】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借这句话警示我们,不能把是否“善言”当作评判是否贤能的标准。庄子的话之所以是警示,是因为我们至今仍然还可能在这方面犯错误,这就是人类的弱点。 说到人类的弱点,喜欢听恭维的话估计就是其中的一个。即使庄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告诫了我们不要被“善言”所迷惑,但我们又改变了多少呢?有时候,明知道对面这个人说的是假话,但我们还是喜欢听。在日本这个赞赏别人十分吝啬的国家,居然出现了一个靠“拍马屁”为生的职业。有两个名叫小山和水野的年轻人,在东京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打开了他们的道具:一块大大的布告板,上写“奉承屋”,每分钟100日元;一件鲜红色的汗衫,上写“职业奉承者”。这个“奉承屋”生意非常兴隆,一方面反映出那里人际关系的冷漠,工作紧张,有人情愿拿钱来买恭维话听,试图调节一下低沉的情绪;另一方面,小山和水野看准了这一点,因此投其所好,趁虚而入,100日元听一分钟好话,钱可谓赚得容易。 奉承是不分时代、社会制度和国家的。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在他的名作《吝啬鬼》里,借一个名叫法赖尔的角色之口,把这种“奉承哲学”形象地说了出来:“要人宠信,根据我的体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的面前,投合他们的爱好,称道他们的处世格言,恭维他们的缺点,赞美他们的行事。你用不着害怕殷勤过分,尽管一望而知,你是在戏弄他们,可是他们一听奉承话,就连最精明的人也甘心上当。” 当然,奉承话偶然听一点无伤大雅,但倘若养成一种癖好,专爱听奉承话,不爱听不同意见,这对做领导工作的人来说,就隐藏着某种危险。一位西方哲学家曾说:“许多吻你手的人,也许就是要砍你手的人。”这样的教训,从古到今不胜枚举,因此每个人既要善于说奉承话,说善意的奉承话,又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奉承话,辨清真善还是伪善。 就是说 不是说得多就厉害 引申下去也可以说是光能口头上或纸上谈兵 实际上不会办事的人不是真的贤

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我不爱总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一致时,我会拍手称快,愿意和他做朋友,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时,我会静静的听着,包容他的观点,保留我的观点,因为我明白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人们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像庄子,许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消极,当然做出这种评判的有很多种人,有根本没有了解过庄子人云亦云的,有了解过但了解的很肤浅的,也有很了解但就是认为庄子很消极的,其实,不管哪种人,在我看来,都不是很重要,我不是没有我的观点,而是我觉得人的认识本来就有不同的层次,争论才是没有必要,所以我总是淡淡的一笑。我对庄子的认识是,作为一种思想,根本不是单纯的消极与积极的问题,思想是一种境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乐在其中,而庄子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就是超脱,这种超脱早已跨越了人们那种对事物的狭隘的理解,这种超脱是一种包容的超脱。我想这就是我对庄子的认识,也是庄子对我的一种影响。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 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 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 可以写“生命的超然”“稀释欲望”等等话题

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展开庄子之于我,与其说是影响,不如说是一种成长。先前读庄子,固然淡泊掉我心中的恐乱,也一度崇拜那大彻大悟中的逍遥,对世间的事淡然到及至,也曾认为庄子很消极,可能是当时的心情,恰恰迎合了一种思想表面的现象。等长大了几岁,渐渐的明白,当初的自己对庄子的认识是多么的浅显,现在想来,总觉得好笑。在成长的过程中,才知道,庄子一直在我心中没有挥去。作为圣人,作为一种思想,看破了名,看破了利,看破了生死,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是,我想这只是人们对庄子最最肤浅的认识,人都是这样,在看问题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与标准去评价,这很正常,我以前也是这样。常常去评判周围的事与人,从来不忌讳自己的言行与观点,每每说起话来,意气盎然,以为自己说的做的就是对的,颇有几分张狂,随着我的成长,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划分,所以人要学会宽容,宽容世界的多样性,这种宽容让我习惯沉默,不再那样轻狂,后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宽容的顿悟,而老子天下第一者居多,总想压倒别人者居多,所以我开始变的喜欢静静的听,然后淡淡的笑。我不是智者,但是我明白真正的智者说话会给别人留有余地,这也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我不爱总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一致时,我会拍手称快,愿意和他做朋友,当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不一致时,我会静静的听着,包容他的观点,保留我的观点,因为我明白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人们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就像庄子,许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消极,当然做出这种评判的有很多种人,有根本没有了解过庄子人云亦云的,有了解过但了解的很肤浅的,也有很了解但就是认为庄子很消极的,其实,不管哪种人,在我看来,都不是很重要,我不是没有我的观点,而是我觉得人的认识本来就有不同的层次,争论才是没有必要,所以我总是淡淡的一笑。我对庄子的认识是,作为一种思想,根本不是单纯的消极与积极的问题,思想是一种境界,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乐在其中,而庄子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境界,就是超脱,这种超脱早已跨越了人们那种对事物的狭隘的理解,这种超脱是一种包容的超脱。我想这就是我对庄子的认识,也是庄子对我的一种影响。收起

庄子哲学论文主题

庄子的思想,可分为三个主要内容。一、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二、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诗词了)。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怎么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人不可能实现,因为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总是会死的,康熙都还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三、齐物论。论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知识的第一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一切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人的站队,得不到真理。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是知识的第一阶段。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于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庄子的人生哲学【1】

【摘要】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人生哲学更是其思想中的精华。

尽管它是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细细品来,依旧令人回肠荡气。

他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如何超越人的有限存在以获得无限的大道,实现逍遥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庄子哲学的主题。

在“道”的自然观基础上,他的人生哲学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六大困境:生死之困、物欲之困、道德之困、情欲之困、自我之困、及本性之困。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境界;逍遥;道

一、庄子人生哲学与道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他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

他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改造,对道进行重新阐发,赋予了新意。

《庄子》中所阐述的“道”的内涵: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由此可知他的“道”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1)道是宇宙万物总体实在。

(2)道是一种自然无为境界。

前者是从本体论角度讲,其主要含义是:“道”是世界的总根源,无条件、无目的、超时空、超现实;后者是从人生论理想人格境界观上讲的。

两者是统一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基础,后者是前者在人生论上的实践,是目的归宿所在,从《庄子》全书来看,庄子并不特别关心宇宙万物生成问题,引入道主要是为建构人生哲学体系打基础。

本体之道是既超越又内在,表现了永恒性、整体性、无目的性和不可言说性等特点,而无目的性是道的根本特点。

道作为表征与儒家有为原则相对立的价值原则出现,在庄子那里开出了一个与儒家仁道有为境界既相对立又相补充的自然无为境界。

填补了儒家哲学留下的精神空间。

他对这个内在超越的本体之道的追求体现着一种价值理想:自然主义无为境界。

作为本体论意义的道,他将个体存在和永恒的宇宙自然实在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人在自然中被赋予超越和永恒的意义,使人从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托、慰藉和保证,因此,道的本体论意义正是为人的个体存在提供了一个终极性的价值目标,是一个终极性的存在,它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可见,他的本体论为人生论提供了前提基础,本体论最终走向人生论。

二、庄子人生哲学的人生理想

1.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人往往为各种物欲所支配,就会终身“役役”。

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真正摆脱了功、名、利、禄对自己的奴役。

他的朋友请他去作官,他拿庙堂上的神龟做比喻,他说神龟在庙堂上高高在上,受人敬拜、但却失去了性命,还不如在泥塘中自由自在来的痛快。

这正说明了他所追求的是物中蕴涵的本质道,只有这样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道是藏于万物与自然的,道虽不可知、不可言、不可行,但他认为这是对那些仍“物于物”的人而言的,对那些能够达到“无己”境界的人、道是可知、可言、可行的。

2.超越生死的豁达人生态度

在庄子看来,道是无始无终的,“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作为“杀生者”,道不死,作为“生生者”,道不死。

可见,道是超越生死的。

倘若人们真正认识了道,对生死也就超然度外了。

他认为生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之变,他向死而生,通过对死的理解来体悟生的意义。

在他妻子死后,竟能鼓盆而歌在他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时,面对厚葬自己的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如此对待生死,多么豁达!

3.超然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是超然的,他能让心——那个非感性的抽象自我在内心自由中逍遥游,却不能让身——那个感性的现实中的自我在“吾何有之乡”中逍遥游,因为身只能游于尘垢俗世。

显然,在现实的人生与世俗的矛盾冲突之中,逍遥游的超世自由是无法解决的。

如何才能使得心与身达到完美齐一,他有着自己特色的处事之道——顺势安命:(1)让自己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这样免于为尘世所累。

(2)力求做到外化而内不化。

乘道德而浮游,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即对于赞誉和指责都无所谓,顺着时事的变化,时显时隐,与物俱化,不固执于一种行为,时进时退,这样自由游于世,但是始终做到乘道德而游。

他认为以此处世,方能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这才是最符合道的处世方法。

4.本真无为的人格境界

当庄子把天人作为对立概念使用时,天指自然即无为,人指人为即有为,自然是指法天贵真的本然状态,人为是指一切有害人生命主体的文化行为与经验活动。

他主张顺乎自然,反对人为。

《秋水》篇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道在这里被释为“真”,即自然,体现了一种追求生命本真,反对人为矫饰的价值理想。

“真”与“伪”相对“伪”的最初含义是人为,求真即是去“伪”即去掉人为的因素。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自然于人之重要:(1)自然之身。

《应帝王》篇有则:南海之帝为修,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忽,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忽二帝按照日常世界的认知活动和价值标准来对待浑沌。

结果导致浑沌丧失生命本真与自由。

这则寓言隐喻着背离自然将给活着的人带来主体生命的沉沦和扭曲。

因此,人必须“反其真”,与道为一,回归自然感悟人的真实存在,彻底消解人为的东西。

他以混沌开窍喻指世俗的修养,开窍而死则表示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心。

(2)大自然本身的美。

《则阳》篇中:“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

意思是天生美的人,自己不知道比别人美,没有炫耀之心,这样的人别人也总是乐意欣赏其美。

(3)大自然的道德。

他认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是人为、违背自然的东西,而真正的道德是不用善恶来评价,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自然,才是道之所在。

三、庄子人生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哲学的要意不仅仅在于它具体地提出了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它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他开显了能与孔孟“仁”的精神境界相对立而又统一的道的理想精神境界。

庄子哲学中洋溢着对生命的关切,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他确信生命与宇宙万物的本质是息息相通的,因而他肯定生命的本真自然之性,珍爱生命的存在。

庄子哲学中激荡着对自由的渴望,抨击“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突出个体存在,倡行对独立自主的人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的追求。

我们从庄子对待生死、外物、道德、情欲,及对待自我及本性的态度,不难看出,他的理想就是追求超越,回归自然,过一种合乎道的生活。

他不仅热情向往精神的最大自由,更向往在现实中过着一种淡泊、超脱、朴实的生活。

我们现时代,随着物质的丰富,人在物质面前显得更加渺小,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是一种充满欲望的动物,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使内心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庄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达到自我内心和谐的方法——无心,无欲。

他对社会采取的是一种超出眼前狭隘功利的放达的生活态度。

他告诉人们只要被名利诱惑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只有把心胸放宽,就不会跌如万丈深渊中就能领悟“忘我”的真谛,从“我”的禁锢中走出来,摆脱为物役为物累的状态,达到淡薄名利逍遥于世的境界,享受到内心的真正的自由。

他的“安命处顺”不失己的处事方式,可以为那些既想坚守“自我”又不被社会异化为“非我”的人,提供了一剂良方。

外化而不内化,就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诱惑面前能坚定自若,他们可积极参与,却不同流合污,他们可追逐物质却不迷失自我;他们始终能保持内心世界纯洁,最终也就实现了他们自身价值与内心追求的完美结合。

他为人们提供的这种社会和谐的处事方式使我们的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

在当今社会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山、水、不再美,它们甚至开始报复人类,长此以往人类生存将不在,何乐之有?而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强调要尊重人的本性,崇尚自然朴素,主张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人非自然的主宰,要人们一切顺其自然,追求自由无待,尽情驰骋于天地之间,那快乐也就不期而至。

他希望让人们懂得享受真正的生活,自由呼吸,尽情放松,徜徉自然风光,品味生活乐趣。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方面。

在当今社会庄子的生死同状思想,会引起失意的人自杀;他的安时顺命思想带有宿命论色彩,可能在人们心中形成逆来顺受,不求抗争的观念思想;他的“无欲”、“忘己”则可能成为一些人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借口。

所以,对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一个清醒的态度,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于丹.庄子心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郁建兴,王建华.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浙江大学学报.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4]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

[5]张小梅.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J].

[6]杜喜容.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庄子的人生哲学【2】

【摘要】庄子的人生观是以其天道观为基础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天命而行,因为人无力胜天,只有顺应自然,所以庄子讲人们要“安之若命”“与天为一”“乐天知命”。

本文就其对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要从人生困境中解脱出来争取自由的观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与天为一;绝对精神;命

一、天人关系

所谓人生哲学肯定就离不开何谓人?人从何处来?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如何?等哲学所研究的问题。

在庄子那里,他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

同老子一样,庄子也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本根,道生天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源于道,一切事物都是道所产生的,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变化的根据,人既然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也就受道支配着。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就是说道决定了人的相貌,天决定了人的形体,同此,在《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一段话:

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人的形体,生命,性命,就连子子孙孙都并非自己所拥有的,而是由天地所委付的,可见而知,人所有的一切也都是由天地所产生的,都是源于天地,是天地造化的结果。

《庄子•知北游》中还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这也是说,人的生命始于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聚合,终结于阴阳二气的分散 ,人的生死也是天地所赋予的,是自然的过程。

在天人关系方面,庄子和老子有着一定的分歧。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老子虽主张自然无为,但是他也强调人的地位,只是讲不要过度的人为,庄子却摒弃了人的作用,认为天性圆满自足,无须人为,反对以人助天,他不是不要过度人为,而是不要人为,他把人等同于万物,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小小的一分子,根本不具有什么重要地位,“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人是自然的存在形式之一,所以人也应该像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一样遵守自然法则,做到无为而治。

“与天为一”就是庄子对于天与人关系的态度,他认为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合一,就是与天同类,认为天与人不合一,就是与人同类,他主张天与人要一致和谐,不过天能影响人,但是人却不能影响天,人只能顺从地适应自然的变化,而却不可以人为地改变自然。

在这点上,庄子虽然像老子一样,肯定了自然的变化法则,肯定了事物的自然状态,但是他抹杀了人的作用,只是片面地强调了天,自然,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没有意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人的实践的重要性。

二、“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命,在庄子看来是事物先天具有的属性,认为在万物未形成之前“命”就已经存在了,它具有绝对的性质,绝对的必然性,所以对于人来说也是不可抗拒的,对于人生的一切变化,人都要安之若命,随遇而安。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庄子•德充符》)

庄子认为,对于大自然中的一切,人都是无可奈何的,人不能认识和改变“命”,所以对于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不要过于计较,而要平静地面对和接受,在庄子看来,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都是天所赋予的 ,是合情合理的,圆满自足的,人为地改变只能破坏合理的自然状态,换来的就是不合天理的,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人对待上天的安排,对待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顺天安命。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或是令人欣喜的,或是令人沮丧的 ,就拿生老病死来说,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按照庄子的思想,这是非常普通的自然而然的自然现象,无须过度悲哀,一个人的生是由于偶然的机会,一个人的死也是顺自然的规律,生死存亡等都是事物的变化,命的运行,人们是无法掌控事态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在自然面前只能顺应,这样就不会有心情上的大起大落了,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逃避自然规律,就不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和悲痛,就可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人在命运在自然面前,是无办法可言的,是无能为力的,他主张的就是听命如此顺其自然,喜怒哀乐皆不露于表,亦不进入到心里,这样就得到了自由和自在,这一点,在养生方面,依我看来无疑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益的!

三、逍遥游

庄子的人生哲学最具特色的就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理想,试图从人生所存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争取自由的实现。

他并不是企求生命的永存,而是要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庄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的宇宙本体。

道自然无为,作为道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性也是自然无为的,人应该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

不要人为地去追求一些名利,那样只会破坏自然本性,使心灵得不到安定,也就无法得到解脱,相反,只会越陷越深,自然天放的人性理论是庄子人生理想追求的目的,也是对于人性异化进行批判的根据。

庄子认为,世俗之人终生为之操劳,为之奋斗的功名利都是实现人生理想境界的障碍,对名利的追求就是祸害的源泉!所以要得到解脱,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就要舍弃对名利的追求,那就需要保持心灵的虚静,做到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精神的绝对自由在庄子那里就是逍遥游,就是指无拘无束,自由的境界。

庄子指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没有独立的不受限制的自由,都是“有待的自由”,这就不算是完全的自由。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如果我也随其变化而变化,物来顺应,不肆意妄行,这样与天为一,与道为一,自然无处不自得,无时不自在,自己也能适应一切的变化,就这能达到纯粹的自由了。

就像《庄子•天下篇》评论庄子那样: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结者为友。”

庄子的这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虽说是很洒脱很自在,给人们的精神除去了一道枷锁,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不现实性,有一种逃脱现实生活和真实人生的韵味。

四、对庄子人生观的想法

虽然庄子的这种顺自然,依天命,求自由的人生观以及他对天对自然的态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后世是有一定影响的,他教人们开始走向洒脱,学会自我精神解放,使人学着逐渐从悲观的极端释放出来,减轻人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并用文字为人们开创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庄子•知北游》

[2]《老子•二十五章》

[3]《庄子•德充符》

[4]《庄子•天下篇》

庄子的人生哲学初探 英语题名: 关键字: 庄子;人生困境;自然无为;"道"; 作者: 黄琳斌 摘要: 庄子反对为外在的一切献身,特别关注死亡对生命的威胁,情欲和智谋使人忙着争名逐利,无时不在损害人的生命.要想解脱困境,先要做到齐同万物,无是无非;认识到人的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然后通过"心斋"等途径修"道",彻底消除物我对立,这样才能观照到自然无为之"道",实现精神的彻底独立和自由. 详情请见:

“朝三暮四”新解

  • 索引序列
  • 庄子论文题目建议
  • 庄子议论文题目
  • 庄子研究论文的题目
  • 以庄子为素材议论文
  • 庄子哲学论文主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