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关于满族刺绣的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满族刺绣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满族刺绣的论文参考文献

说文,虞书,尚书,事物原始,广绣,在这些古典文学中都有关于刺绣的记载;我认为这种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中国的古典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满族刺绣来源于古代满族祖先女真人在渔猎生活中的皮革绣。后来满族改为农耕生活,皮革绣被纺织品刺绣所取代,但满绣的针法仍然保留了皮革绣的很多工艺,比如:反向行针、X形锁边、大弧形角度的图案造型.....等等。 满绣的风格与汉族刺绣派系不同,满绣没有 袍服、被褥面、门窗帘、桌床罩等大形刺绣。其工艺主要集中在小物品方面,比如:烟袋、香包、刀鞘、箭袋、弓袋、发带、帽顶、围巾、鞋面、枕头顶、马鞍垫、萨满裙带....等。

一般而言,考古成效断代只有断为最低值,即最迟不超过的时代。大家如今考古的最开始的东西,也很可能在看到的东西以前也依然存有。因此,大家从考古发觉的刺绣和刺绣专用工具原材料两层面来剖析。1933年,考古工作人员在北京山顶洞人遗迹中看到了一枚骨针,此骨针长,孔径,出现异常锐利,经评定,其时代为至今已有18000年前,那时候号称之为最古第一针。我国刺绣的发源,中华传统文化中刺绣的来源和发展趋势

但之后,也发觉了比它更早的骨针。1981年,考古工作人员在辽宁海城小孤山遗迹中又出土文物了制做优良的三枚骨针。经评定,其时代为至今已有约45000年前。伴随着时间的变化,针的资料也发生了转变。之后,考古工作人员在太原市赵卿墓中看到了一枚长7公分的黄铜针。在湖北江陵包山2号楚墓中挖出了一枚长的钢钉。融合走线绸缎、线丝和针的发生,大家觉得,在至今已有6000年上下,刺绣就已经发生了。刺绣,古时候称“黹”、“针黹”,今别名“刺绣”。它以针导线,按设计方案的花式,在面料上穿刺术运针,以绣迹组成图案设计或文本,故又名“针绣”。

大家在史前时代用刺青、纹面、纹缋服饰等形式装饰日常生活,之后则用线将纹路缝钉在衣服上,从而造就出了刺绣。因为传统式刺绣多见女士所作,也常称之为“女红”。从产生之日起,刺绣自始至终相对于同阶段的别的纺织产品主要表现出更随意的形状。伴随着刺绣加工工艺的工艺进步和具体内容丰富,其纹样图案也日益表明出多元性和多变性。而刺绣不但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是一种体现古时候中国人民聪慧和审美观念的工艺品。

由于刺绣加工工艺的完善,汉朝已经在无形之中逐渐区别应用刺绣的群体级别和类型,刺绣尽管是在工作中由劳动者写作造成,可是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是享受不会起高端棉织刺绣品的。一般的劳动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用简洁明了的刺绣加工工艺来装点服装服装鞋帽等实用品。极具标志性的是湖南长沙市马王堆出土文物的刺绣碎片,他们虽已在地底下掩埋了数千年,但出土文物时依然独具一格,颜色、针工都应用得恰如其分,让当今的绣工们都自叹不如。

说文,事物原始,虞书,这些都有着一定的记载,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文化,对其材料刺绣图案以及色彩使用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非常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苗族刺绣论文参考文献

据相关传说是一位女首领为了记住路线,于是就用彩色的线路进行了记录,于是就发明出了这样的刺绣。特点就是颜色非常的鲜艳,颜色搭配很新颖,刺绣非常的细腻,不会出现任何的损坏。

苗族刺绣 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样式、风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 苗族刺绣围腰,以白色为底色,上面满绣有蝴蝶、蜈蚣龙,造型飞舞张扬。绣品以蜈蚣龙为主纹样,下面三层另有蝴蝶、小蜈蚣龙等,为苗族绣品的传统典型纹样。 苗族刺绣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 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欢用粉红、翠蓝、紫等色,较为素净。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欢红、蓝、粉红、紫等颜色。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图案,喜欢大红、大绿、涤蓝等颜色。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苗族的工艺给予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古藏衣上刺绣的蝴蝶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文化,除了蝴蝶纹绚丽的因素外,还与苗族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蝴蝶妈妈相关。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妈妈、大宇鹡鸟是苗族的始祖,是创业者,把这些蝴蝶、鸟纹绣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这些图案还有明显的阴阳结合、创造生命的寓意。表达了苗族祖先对自然、宇宙、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认识。

苗族刺绣的艺术特色苗族刺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具有吸引力和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花,刺绣,苗语称“能贺”或“能蒙”。苗绣有着悠久的历史。苗族刺绣作为一种工艺,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不管在纹样构成、纹样造型特征和精雕细刻的工艺上都有这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一、纹样构成的独特形式苗族刺绣的图案纹样构成主要可以归纳为抽象化构成、复合化构成和随意性构成三类。 (一)抽象化构成:苗族刺绣中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故事的描写通常都采用一种高度概括的的归纳方法,用点、线、面几何纹样表现。整个纹样造型别致,具有很强的抽象形式美感。 (二)复合化构成:复合化构成是指运用“互椮性”原理,将各种具有一定内在规定或联系的动物或植物等形象,通过联想、幻想等造型方法,使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一种新的形象。 (三)随意性构成:随意性构成是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一只能够常用表现方法,苗族刺绣造型的随意性特别的明显,这种创作的方法随心所欲,轻松自如,对于客观事物的描述并不拘泥于客观的真实性,而是以一种主观的随意的创作,创作者吧按吧自己挚爱的物象情感化,是一种自由自觉和目的性的表现,在这些主观唯我的创造中,审美主题和客体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在苗族刺绣中这种随意性表现为想怎么修就怎么绣,具体表现为野猪只长三条腿,不同季节发的花朵可以同时开放,不同空间、时间、地点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描绘在同一个画面中,在现实生活中看来不合情理的事物通过刺绣者的双手表现得淳朴、自然、天真、可爱。二、纹样造型的特征混沌思维的群体创作意念表达是苗族刺绣造型的重要特征,同时苗族刺绣造型还具有承传性。地域性、互渗性,以及原始意念下的感知性造型、理念观察下的寓意型造型等特征。三、集体传承式特征苗族刺绣造型是苗族妇女集体共同创作的一项艺术活动,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的妇女们人人能织布,个个会绣花,如此庞大的创作群体在中国民间工艺品制作活动中式很少见的。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分布不同地域的苗族历经时代变迁,语言难以统一,未有苗绣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包含的审美情趣和意念,作为程式化的文字符号在民俗中得以传承,使得苗族刺绣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形成一种为稳定的民俗文化元素,传承后世并得以延伸。四、地域性特征由于苗族历经多次迁徙以及苗族内部由不同的原始部落发展而来等多种原因,苗族社会内部发展及不平衡,各地的苗族文化,风俗,审美意念出现差异,直接影响到苗族刺绣纹样造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皇清职贡图》关于各种苗族不同服饰的描绘就证明苗族刺绣造型具有地域性特征。五、互渗性特征文化和艺术与时代息息相关,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苗族服饰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苗族内部个支系之间文化交融密切,二是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融,这都致使苗族服饰文化特别是服饰刺绣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六、感知性造型的特征感知造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通过知觉、视觉和触觉进行综合而得到的某种概念上的认识的造型方法,他是用以对事物的全部意念和感受来表现客观对象,不追求微妙的光影变化与精确地比例关系,二是重在情理,重在心理感觉和视觉的审美需要,苗绣中这种感知性造型表现得很明显,如在苗族刺绣中龙的形象是由鄂头、蛇身、鹰爪、鱼翅、鸡尾等形象综合而成。七、寓意性造型寓意性造型是指一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触、感知、感觉、印象的认识,进行综合、整理、加工、创造,表达某种情感和意境。在苗绣图案中很多作品都含有一种潜在的与异性象征意义。主要造型方法有:谐音造型(年(莲)有余(鱼))、假借造型、联想造型、象征造型(万字不封口,象征富寿无尽头)、反义表达造型(如在小孩子的肚兜上绣五毒用以辟邪、消灾的意念表达)等。苗族刺绣的审美价值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形载体和无形表征,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苗族刺绣纹样表现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显示了苗族原始古朴的崇尚意识,也反映出渗透和交融其他民族和当代艺术多姿多彩的和谐美。苗族刺绣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又表现出“使用”与“审美”的双重机制。苗族刺绣中的美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和真联系在一起,苗族刺绣纹样组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如实描摹如花草鱼虫、鸟兽禽畜、日月星辰等。这一类纹样没有多少人工制作的生硬痕迹,因而显得原始、真实、生动和传神。是创作者用本真的心灵感觉来倾述表达的对自然的由衷的赞美,也让使秀出来的纹样表露出难以掩饰的自然天的情韵,看起来十分美丽。另一类是通过变化重构的纹样,如各式各样的龙、凤、麒麟以及人兽组合、万字纹等等,这一类纹样最突出的特点是幻想与真实的交织,抽象与具象手法并用。这些纹样几乎没有一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固定视角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对象或场景,但是作者心灵的真实表现,是心与物的自然和谐,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虽然有些合情不合理,但让人看了仍然觉得亲切、和蔼、美丽、动人。由于苗绣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这种艺术活动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交织,创造了既有实用价值又融合了审美功能的产品——苗族刺绣,苗绣通过依附于服饰,体现了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是物质的实用性与精神的审美功利性相统一的审美创造,表现出本民族独特审美情趣。因此,可以说苗族刺绣是生活的艺术,实用的审美,既是苗族妇女的才智、审美价值的体现,又是苗族历史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的记录,同时也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3] Heider, .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报纸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4.论文集【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研究报告【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条例【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8.译著【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三、注释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5.学位论文【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举例】[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苗族刺绣的毕业论文题目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1、交互式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的融合与设计优化探讨2、论人性化包装设计在商业环境下的体现3、绿色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4、基于芒编与纸盒相结合的包装设计研究5、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6、探究包装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7、浅析地域文化在秦皇岛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8、国潮文化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9、植物纤维制可分解包装袋的营销策略10、艺术品包装设计理念分析--以书画类艺术品为例11、折叠结构在快餐包装设计中应用所思12、浅析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13、文化旅游创意视角下的信阳毛尖包装设计14、蔚县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及对策探究15、情感化设计在食品包装中的运用(本回答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

你知道有哪些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1.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

2.北京市某织染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3.体验消费与染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4.医院内污染织物收集转运过程感染管理现状调查

5.水墨染织--服装材料设计中的染缬艺术传承与创新

6.壮族传统纺织工艺及其文化研究

7.湘西传统染织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8.美孚黎女子服饰的现代设计应用

9.日本絣织及其代表性纹样特征探究

10.长三角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

11.手绘在服装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2.染织厂染织混合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13.试析元代染织纹样在茶艺表演类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4.日本传统染织艺术之旅--以东京、冲绳两地为例

15.中亚地区伊卡特织物图案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研究

16.爱马仕丝巾图案设计与艺术研究

17.浅析草木染的发展与现状

18.草木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与应用

19.从模仿绘画到图案设计的日本近代染织艺术

20.中、日传统染织工艺及其纹样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1.以环保为主题的纺织材料装置艺术的设计与研究

22.论乡土织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

23.长三角地区染织文化的研究

24.试论近世初期风俗画中小袖和服的绘画表现

25.传统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6.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前景展望

27.景宁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研究

28.染色废水处理改造方案研究与实施

29.论黎族织锦植物染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30.民间手工印染艺术在现代居室软装饰中的价值

31.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要素探析

32.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

33.探析吉祥观与景德镇明清彩瓷表现的图饰特点

34.日本近代染织技术的引进与革新

35.碱减量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36.黎族传统纺线技艺研究

37.明代工艺美术色彩赏析

38.山竹壳天然染料对真丝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

39.丰富设计素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40.抗战前细纱交易困境及民族染织厂的应对

41.海南黎族织锦中基本纹图案探究

42.与大自然合作--染织产品设计的创意新思维

43.凉山彝族服饰传统染织工艺研究

44.渐变形式在当今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45.棉麻手工染织面料在创意服装中的应用

46.黎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

47.浅谈唐代染织纹样的审美特征

48.浅述染织中的棉纤维及手工艺表现

49.民族传统染整工艺的现代价值

50.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以染织工艺为例

51.云南大理扎染视觉审美研究

52.用形式美法则剖析中国传统染织纹样之特点

53.中国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54.自然主义风格在日本纤维艺术中的表现与思考

55.我国印染织物产品标准与服装产品标准比较

56.隋唐染织工艺在敦煌服饰图案中的体现

57.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

58.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结合的创新设计研究

59.棉麻织物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探究

60.浅谈酶催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61.西南少数民族染织艺术中的色彩美学

62.台湾花布的图案装饰特色研究

63.河北民间传统染织工艺现状及发展策略

64.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艺术特色对比及应用研究

65.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66.洗礼中重生--谈传统染织艺术的现代性转型

67.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对策研究--以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为例

68.品色衣制度的发展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

69.中亚伊卡特图案初探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70.传统手工编织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初探

71.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的比较研究

72.基于变函数Julia图形的黑白装饰图案丝巾设计方法

73.湘西染织艺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教学思考

74.汇泉染织打造更时尚面料

75.关于染织设计教育的思考--从芬兰设计说开去

76.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研究

77.民间染织遗产:就地保护就近研究

78.地域文化背景下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探索--以湘西染织艺术为例

79.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融入室内设计主题空间的教学探讨

80.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资源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81.高等院校染织纤维专业教学模式设置与设计大赛互动实践研究

82.天门蓝印花布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83.佩兹利纹样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装饰研究

84.中国民间图案色彩的抽象表现

85.染织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索

86.我国印染织物产品标准与服装产品标准的差异

87.后申报时期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忧与思--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88.丝织物印花中仿蜡染图案设计及工艺的研究

89.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染料及其文化内涵

90.从敦煌藻井图案谈现代染织纹样设计

91.服装面料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仿生设计

92.手绘技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使用

93.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图案构成特征研究

94.医院社会化洗涤污染织物收集转运过程中医院感染质量控制

95.基于数学图形的染织图案设计研究

96.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97.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

98.软雕塑艺术语言对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启示

99.海南纺织史若干问题的探讨

100.可溶PVA伴纺高支纯棉色织面料的生产工艺路线

101.关于纤维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

102.论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染织纹样

103.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

104.浅议市场需求对高校染织设计教学的影响

105.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

106.染织排水对日本青鳉幼鱼和胚胎的毒性效应

107.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思考

108.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改革的思考

109.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设计研究

110.论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染织绣技艺之美

111.染织艺术设计新论

112.关于染织专业学生手工台板印花实践的思考

113.染织美术教学中设计要素浅论

114.从材料的运用看中国染织工艺的发展

115.齐国染织工艺及对后世的影响

1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117.浅论中国传统染织中的生命树纹样

118.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119.染织设计中的中国画元素

120.作业成本法在染织业的推广与应用

121.手工染织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苗族民俗风情-苗族四月八 贵州省的贵阳、惠水、龙里一带苗族人过"四月八节",又称"亚努节"。每逢节日这天,附近的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古代英雄亚努。每年叁加节日的人在20万人以上。人们在一起吹 笙 跳舞 唱山歌 荡秋千 上刀梯 玩龙灯 耍狮子等,人山人海,场面极为壮观。 传说苗族祖先原来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他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因恶霸垂涎此地,前来抢夺。苗族首领亚努率领苗胞起义,反抗压迫剥削,在强大的敌人进剿下,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可是,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被统治阶级杀害,於四月初八光荣牺牲。每逢他的遇难日,苗胞总要到墓地(现贵阳喷水池附近)来纪念这位古代民族英雄。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在麻江且隆昌寨欢度"四月八",还有另一种传说。远在三国时期,随着诸葛亮到隆昌的有王家三兄弟和一个名叫阳工的人。他们在荒山坡上修梯田种包谷和水稻,给荒凉的苗寨带来了繁荣。后来王老大和阳工留了下来,且子孙满堂,在这里安居乐业。若干年后这里就发展成了两个村寨 ,后辈为纪念他们开荒发家的功绩,就将他们到隆昌的日期四月初八作为祭祀日。节日期间,除了到祖坟边举行隆重的祭礼外,还要全部上山"闹春"。青年人唱情歌 跳笙;老人上山打猎,妇女带着孩子去游坡,村村寨寨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之中。 王吉刚 22:11:14 民族风情:苗族民俗风情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 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 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云南苗族人口万,占中国苗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区以及武定、禄劝等县。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 “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 出入

刺绣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的刺绣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至于中国刺绣的起源则是很难说清楚的。刺绣制品的特殊性质,造就了它根本无法长期的保存和遗留下来,这样就无法证实它出现的朝代。 中国的农耕文化在一定的方面带动了刺绣的发展,因为农业的发展其实是带动了丝织产业的发展的,当刺绣遇到丝织,就像转角遇到爱的感觉是一样,刺绣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开始也是进一步让刺绣走近大家的视野,家庭从事桑麻,和丝织也是为了以后的刺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刺绣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狮鹫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因为刺绣的外形精美,价格高,而且是以针引线要求的耐心程度极高。

对凤对龙纹绣浅绢面衾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做法。 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刺绣形象细长清晰,留白较多,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中国最大刺绣在湘诞生

作品地址:

湘绣《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完工,长7米,高3米,即将送往人民大会堂向国庆献礼

巨幅湘绣作品《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昨日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问世,将于9月20日启运北京,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向国庆55周年献礼。这幅作品长7米,高3米,创下湘绣乃至中国刺绣史上最大尺寸纪录。

色彩用了400多种

记者在省湘绣研究所刺绣大厅见到了这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绣面上共57人,毛主席走在最中央,神采奕奕,神情亲切,各族人民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喜笑颜开,民族大团结的场面十分热烈。据介绍,整幅绣品用了30多种针法,将人物的肤色和五官表现得惟妙惟肖,神情灵活,线条流畅;同时,工人们用了400多种色彩,将少数民族服饰的斑斓亮丽非常质感地表现出来。

创中国最大刺绣作品

今年2月,省湘绣研究所曾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成功绣制第一批湘绣产品《张家界》、《岳阳楼》及毛主席诗词手迹《沁园春·长沙》。其中,单面绣《张家界》高2.3米,宽4.9米,双面绣《岳阳楼》高2.05米,宽4.25米,当时分别创下湘绣单双面绣尺幅之最。此次绣制的《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是送往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的第二批绣品,其规模更大,创下中国刺绣史上最大尺寸纪录。

80多人绣了216天

这幅绣品取材于著名艺术家侯一民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同名油画,描绘了毛主席与56个民族在一起的热烈场景。据介绍,为了将这幅名画移植成湘绣,省湘绣研究所组织了工艺美术大师宋定国,湘绣大师刘爱云、饶碧友以及总工艺师王小辉、王坚毅等在内的一批设计和刺绣能手共80多人,历时216天,花费工时17万个。参与制作的刘爱云说,以往绣油画,以乱针绣为主,只是远看效果好。这次刺绣突破传统,以交叉针为主,辅以乱针、斜针等针法绣制人物脸部肌理,绣像更加自然、细腻。业内人士称叹:这幅作品不仅具有油画原作的厚重感,而且在再创作中又增添了新时代所特有的恢宏气势。

《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刚一亮相便受到各界交口称赞,据湘绣研究所所长周策介绍,正是敢为人先的湘绣人二破传统,才铸就了这幅巨型精品。

人物脸像的刺绣难度最大,传统绣像是通过丝线折射光线使人物生动传神,而油画人物的色彩丰富,更具厚重感,不能有反光,否则会导致人物变形抢光,影响主次关系。以往绣油画以乱针绣为主,只能远观。此次,湘绣研究所艺人们以交叉针为主,辅以乱针、斜针法绣制人物脸部肌理。肤色和五官在色彩转换、针路走势、用线粗细上根据不同情况处理,眉眼发梢绣得极细,情感热烈奔放使得脸部块面灵活流畅,收到了不反光效果。

第二难点就是人物的服饰,也是本次作品中最出彩的方面。主席的呢子大衣、工人的粗布制服、维吾尔族姑娘的绸裙、苗家女儿的织锦等,或厚实、或粗犷、或轻盈、或飘逸,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服装,斑斓亮丽的色彩、浓郁的民族特色,让人眼花缭乱。刺绣艺人们用了近30个针法体系,再配合绣线的粗细来体现质感。比如,艺人们创造性地将毛衣编织针法运用到刺绣中表现草编饰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绣线捻合在一起刺绣民族服饰的绑腿、衣襟、袖口等部位,更能体现出粗犷细致的特色美。同时,作品中,绣线用色大胆、丰富,整幅绣品色彩多达400种,充分利用湘绣“万色俱备”的特点,既绣出特色,又服从主体,突出中心。

这些字差不多够了,希望这是你想要的。

关于传统刺绣的毕业论文

问些与你论文有关的问题。想你写的是陕西民间刺绣, 就会问些有关刺绣的问题,说不定老师突发奇想问问你对其他绣派认识也是有可能的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二、中国刺绣源流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间始变发达。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露香园顾氏绣,盖所谓画绣也。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享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随着苏绣的发达与创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许多新的刺绣,如乱针绣、束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精微绣、彩锦绣等。另外还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织绣,亦充分表现原始风格的自然美与拙朴之美。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广及书画之制作,渐乃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时代最早者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为清代。经历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几乎皆为精品,绣工匀整,针线细密,设色精妙,深得书法精髓,且均裱装成册轴卷,使观赏者往往误以为书画,欣赏珍藏艺术价值极高。 三、中国刺绣流派 苏绣:历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采。清末时沈寿首创“仿真绣”,饮誉中外,她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绘绣科主任杨守玉,创始乱针绣,丰富了苏绣针法。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针法有几十种,常用的有齐针、抢针、套针、网绣、纱绣等。绣品分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品,有被面、枕套、绣衣、戏衣、台毯、靠垫等;一类是欣赏品,有台屏、挂轴、屏风等。取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山水、书法等。双面绣《金鱼》、《小猫》是苏绣的代表作。苏绣先后有80多次作为馈赠国家元首级礼品,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国外作刺绣表演。在1982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双面绣《金鱼》杂1984年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了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早期湘绣以绣制日用装饰品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劈丝细致,绣件绒面花型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以特殊的鬅毛针绣出的狮、虎等动物,毛丝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湘绣荣获金杯奖。 粤绣:亦称“广绣”。泛指广东近2、3个世纪的刺绣品而言。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都描述:远在明代,粤绣就用孔雀羽编线为绣,使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使粤绣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轮廓花纹,自然工整”。至清代粤绣得到了更大发展。国内收藏以故宫藏为最多而有代表性。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善留水路。粤绣品类繁多,欣赏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实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和绣服等。一般多作写生花鸟,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妇女衣袖、裙面,则多作满地折枝花,铺绒极薄,平贴紬面。配色选用反差强烈的色线,常用红绿相间,眩耀人眼,宜于渲染欢乐热闹气氛。18世纪纳丝绣,则底层多用羊皮金(广东称“皮金绣”)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1982年粤绣以《晨曦》、《百鸟朝凤》等作品,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发展有很多绣花铺,既绣又卖。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题材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针法经初步整理,有套针、晕针、斜滚针、旋流针、参针、棚参针、编织针等100多种。品种有被面、枕套、绣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挂屏等欣赏品。以绣制龙凤软缎被面和传统产品《芙蓉鲤鱼》最为著名。蜀绣的特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绣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问些与你论文有关的问题.

刺绣是土族妇女最拿手的绝活,就像这里的枕头片是一种在文化艺术中保留了很多年的嫁妆,具体出现的时间也无人问津,它是经过土族妇女尽心设计和用双手巧妙缝制成的,当我们细细看它时,一针一线是那样的别致,当我们再细细观察,也不难发现很多都是鸟兽和花草,这就能说明我们的民族与这些的和谐相处。这些古老的艺术中也常常隐藏着文化,女人出嫁不能靠天靠地,也不能靠父母和亲友,这只能靠自己,不上学的女孩也就提前为自己准备嫁妆了。枕头片的制作过程就是这样的,首先,要用面浆将几块不用的布粘好,然后,把它裁成方块状,在它上面绣上花草和鸟兽,最后,给它缝边就行了。不妨大家行动起来,亲手来感受我们艺术的风味吧!看到这一幅美丽的图案你可能会猜到这也是一个嫁妆,因为这里有双喜,是的,这的确是一个嫁妆,美丽的花朵显得那样迷人,花花绿绿让人变得心旷神怡。来到土族妇女的家中,你一眼就能看到叠着整齐的被子上盖着衫毯。它是土族女儿为自己做的嫁妆,她们结婚后把它盖在被子上,一方面,可以显示出她们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保护被子被灰尘所污,还看起来比较美观。做它的方法是,在一片白布上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然后,就用针刺就行了,这一种针与普通的针不一样,是一种通式的,虽然它穿线比较难,但在我们的手里不算什么,用头发一穿那就是最简单不过了。如果你在家闲着,你也可以行动一下,感受它的魅力

  • 索引序列
  • 关于满族刺绣的论文参考文献
  • 苗族刺绣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苗族刺绣的毕业论文题目
  • 刺绣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传统刺绣的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