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咬文嚼字杂志内容是什么

咬文嚼字杂志内容是什么

发布时间:

咬文嚼字杂志内容是什么

不可否认,语言文字和这个世界大趋势一样,是变化的,但变化是有风险的。《咬文嚼字》其最大意义可以认为是规避降低语言文字变化中的风险,是一种人类欲望的反作用力,让语言文字更健康地变化延伸。

咬文嚼字——可以邮局订阅,邮发代号: 4-641中知网cnki可以查阅全文主办: 上海文化出版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32开ISSN: 1009-2390CN: 31-1801/H邮发代号: 4-641创刊时间:1995

一百个最常见的别字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极易混淆 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又比如“大拇指”错成“大姆指”,这是三年前学生高考中出错率最高的字。长期出现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曾组织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提供每年差错率最高的词,这批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的别字,便是在10年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认为,认定别字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过程,一定要防止漏判、乱判特别是错判。有些字一般认为是别字,如“好象”的“象”、“陷井”的“井”,但语文界、辞书界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为此没有贸然收入字表。该刊还透露说,公布字表只是第一步,他们还将组织专家,从字形、字义、字史、字用等方面作深入的学术讨论,总结别字的特征和辨析的规律,为纠正这100个字的差错,尽到自己的责任。在继续收集材料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咬文嚼字》还将陆续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字表。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括号中为正确的字)《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与会语文专家认为,这些别字的明确公布,不但为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而且为编辑业务进修和社会语文学习,提供了科学的参照。这100个最常见的别字,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1、按(安)装 2、气慨(概)3、不落巢(窠)臼4、甘败(拜)下风 5、一股(鼓)作气6、烩(脍)炙人口7、自抱(暴)自弃 8、悬梁刺骨(股)9、打腊(蜡) 10、针贬(砭) 11、 粗旷(犷) 12、死皮癞(赖)脸 13、泊(舶)来品14、 食不裹(果)腹15、兰(蓝)天白云16、脉博(搏)17、震憾(撼)18、鼎立(力)相助 19、松驰(弛) 20、凑和(合) 21、再接再励(厉)22、一愁(筹)莫展 23、侯(候)车室24、老俩(两)口25、穿(川)流不息26、迫不急(及)待27、黄梁(粱)美梦28、精萃(粹)29、既(即)使30、了(了)望31、重迭(叠) 32、一如继(既)往 33、水笼(龙)头 34、渡(度)假村 35、草管(菅)人命 36、杀戳(戮)37、防(妨)碍38、娇(矫)揉造作39、痉孪(挛)40、幅(辐)射 41、挖墙角(脚) 42.美仑(轮)美奂43.一幅(副)对联 44、 一诺千斤(金) 45、罗(啰)唆 46、天翻地复(覆) 47、不径(胫)而走 48、蛛丝蚂(马)迹 49、言简意骇(赅) 50、峻(竣)工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53、有持(恃)无恐 54、滥芋(竽)充数55、名(明)信片56、额首(手)称庆 57、世外桃园(源)58、默(墨)守成规 59、追朔(溯) 60、脏(赃)款 61、大姆(拇)指62、 鬼鬼崇崇(祟祟)63、醮(蘸)水64、沤(呕)心沥血 65、金榜提(题)名 66、蜇(蛰)伏67、凭(平)添68、走头(投)无路 69、装祯(帧)70、出奇(其)不意71、趋之若骛(鹜)72、饮鸠(鸩)止渴73、修茸(葺) 74、迁徒(徙) 75、坐阵(镇) 76、亲(青)睐77、 洁白无暇(瑕) 78、旁证(征)博引79、磬(罄)竹难书80、九宵(霄)81、灸(炙)手可热82、入场卷(券) 83、渲(宣)泄 84、九洲(州) 85、声名雀(鹊)起 86、寒喧(暄)87、床第(笫)之私88、发韧(轫)89、弦(旋)律90、姿(恣)意妄为91、搔(瘙)痒病 92、膺(赝)品 93、编篡(纂)94、欣尝(赏) 95、不能自己(已)96、做(坐)月子97、谈笑风声(生)98、尤(犹)如猛虎下山 99、人情事(世)故 100、竭泽而鱼(渔)一百个最常见的别字 (详细解释点这里)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在创刊10周年之际,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这100个别字都是10年来出错频率最高的。据专家统计,若将这100个常见的别字纠正过来,现在出版物上的别字总量将减少一半以上。极易混淆 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又比如“大拇指”错成“大姆指”,这是三年前学生高考中出错率最高的字。长期出现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曾组织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提供每年差错率最高的词,这批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的别字,便是在10年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认为,认定别字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过程,一定要防止漏判、乱判特别是错判。有些字一般认为是别字,如“好象”的“象”、“陷井”的“井”,但语文界、辞书界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为此没有贸然收入字表。该刊还透露说,公布字表只是第一步,他们还将组织专家,从字形、字义、字史、字用等方面作深入的学术讨论,总结别字的特征和辨析的规律,为纠正这100个字的差错,尽到自己的责任。在继续收集材料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咬文嚼字》还将陆续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字表。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括号中为正确的字)《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与会语文专家认为,这些别字的明确公布,不但为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而且为编辑业务进修和社会语文学习,提供了科学的参照。这100个最常见的别字,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1、按(安)装 2、气慨(概)3、不落巢(窠)臼4、甘败(拜)下风 5、一股(鼓)作气6、烩(脍)炙人口7、自抱(暴)自弃 8、悬梁刺骨(股)9、打腊(蜡) 10、针贬(砭) 11、 粗旷(犷) 12、死皮癞(赖)脸 13、泊(舶)来品14、 食不裹(果)腹15、兰(蓝)天白云16、脉博(搏)17、震憾(撼)18、鼎立(力)相助 19、松驰(弛) 20、凑和(合) 21、再接再励(厉)22、一愁(筹)莫展 23、侯(候)车室24、老俩(两)口25、穿(川)流不息26、迫不急(及)待27、黄梁(粱)美梦28、精萃(粹)29、既(即)使30、了(了)望31、重迭(叠) 32、一如继(既)往 33、水笼(龙)头 34、渡(度)假村 35、草管(菅)人命 36、杀戳(戮)37、防(妨)碍38、娇(矫)揉造作39、痉孪(挛)40、幅(辐)射 41、挖墙角(脚) 42.美仑(轮)美奂43.一幅(副)对联 44、 一诺千斤(金) 45、罗(啰)唆 46、天翻地复(覆) 47、不径(胫)而走 48、蛛丝蚂(马)迹 49、言简意骇(赅) 50、峻(竣)工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53、有持(恃)无恐 54、滥芋(竽)充数55、名(明)信片56、额首(手)称庆 57、世外桃园(源)58、默(墨)守成规 59、追朔(溯) 60、脏(赃)款 61、大姆(拇)指62、 鬼鬼崇崇(祟祟)63、醮(蘸)水64、沤(呕)心沥血 65、金榜提(题)名 66、蜇(蛰)伏67、凭(平)添68、走头(投)无路 69、装祯(帧)70、出奇(其)不意71、趋之若骛(鹜)72、饮鸠(鸩)止渴73、修茸(葺) 74、迁徒(徙) 75、坐阵(镇) 76、亲(青)睐77、 洁白无暇(瑕) 78、旁证(征)博引79、磬(罄)竹难书80、九宵(霄)81、灸(炙)手可热82、入场卷(券) 83、渲(宣)泄 84、九洲(州) 85、声名雀(鹊)起 86、寒喧(暄)87、床第(笫)之私88、发韧(轫)89、弦(旋)律90、姿(恣)意妄为91、搔(瘙)痒病 92、膺(赝)品 93、编篡(纂)94、欣尝(赏) 95、不能自己(已)96、做(坐)月子97、谈笑风声(生)98、尤(犹)如猛虎下山 99、人情事(世)故 100、竭泽而鱼(渔)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朱光潜。《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目前,本文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教科书中,录音由郑岚朗读。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

咬文嚼字杂志是什么级别

cssci、A类、B类、C类、核心期刊的区别如下:

一、创刊单位不同。

1、cssci 是南大核心,南京大学评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每两年评一次。

中文全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

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2、核心期刊,通常是指北大核心,也就是平常说的中文核心,北京大学评选的,4年一次。

3、每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自己单位科研领先的专业相近的刊物,通常划归为A类,次之B类,再次之C类。

二、认可度和数量不一样。

1、CSSCI是南大版核心,是在各高校认可度最高的一个核心目录。

2、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3、一般A类是最顶级的期刊,数量很少,比CSSCI目录中的还要少。B类次之。

三、有没有被收录进CSSCI核心目录是A、B、C期刊的分类标准之一。A类、B类、C类这些刊物,多数都是从cssci 和中文核心期刊里面选择出来。

1、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

2、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

3、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

4、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

5、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

扩展资料

期刊鉴别方法:

(1)通过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进行在线查询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在新闻机构查询栏中输入媒体名称,并选择媒体类别,进行检索。

若是正式刊物,会显示该期刊的相关信息;若是非法刊物,会显示“当前大陆地区出版发行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期刊中未搜索到您查询的期刊!”字样。

(2)通过中国期刊网查询中国期刊网已收录了国内大部分刊物文献,通过此网查询可以识别此刊非彼刊。

(3)通过观察刊物“版权页”上的信息查询如果发现刊物可疑,可以通过版权页上的信息查询。此外还可以通过刊物所在地的大学或编辑部门和刊物所在地的出版管理部门查询。

注意事项 发表论文要发表在有正式刊号的杂志上。当前作者发表论文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误区一,发表在论文集上。一些机构打着各种名义编写的论文集,没有正式刊号,在晋升职称时,往往不计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心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属于省级刊物还是国家级主要看他们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省级的还是国家级的,如果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你自己可以买本来翻翻看封面和背后有没有这些字样,再看看他们的主办单位,像萌芽主办单位就是上海市作家协会,应该就不属于国家级的了。还有他们的定位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 ,所以就应该是青年文学类的刊物了。《青年文摘》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所以它就是国家级刊物了吧,也是青年文学。《格言》(月刊,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应该也是国家级吧,然后它是文摘类期刊《读者》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就是省级刊物咯~)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文苑》主 管: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出 版:文苑杂志社,所以也是省级的~~~也应该是属于文摘型。自己查了好久,希望能对你有帮助(*^__^*) 嘻嘻……

cssci、A类、B类、C类、核心期刊的区别如下:

一、创刊单位不同。

1、cssci 是南大核心,南京大学评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每两年评一次。

中文全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

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2、核心期刊,通常是指北大核心,也就是平常说的中文核心,北京大学评选的,4年一次。

3、每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自己单位科研领先的专业相近的刊物,通常划归为A类,次之B类,再次之C类。

二、认可度和数量不一样。

1、CSSCI是南大版核心,是在各高校认可度最高的一个核心目录。

2、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

3、一般A类是最顶级的期刊,数量很少,比CSSCI目录中的还要少。B类次之。

三、有没有被收录进CSSCI核心目录是A、B、C期刊的分类标准之一。A类、B类、C类这些刊物,多数都是从cssci 和中文核心期刊里面选择出来。

1、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

2、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

3、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

4、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

5、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核心期刊

百度百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权威问答:国家从未给期刊划分过级别。 目前对这个问题的最权威回答,来自《学术期刊的级别如何确定——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10月15日)。摘录如下: 在期刊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接到一些读者的来电或来信,就学术期刊的级别等问题进行咨询,现将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统一答复: 问:期刊有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 答: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的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 问: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省一级期刊”、“××省二级期刊”等字样,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有关吗? 答:这种标识确实存在,这是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每年对本地区的期刊进行综合评比的结果,主要是督促期刊不断提高质量。这种评比是滚动进行的,每年评比的结果都有变化。这种由各地组织的评比,由于各地的评比标准不统一,也不是单从学术水平的高低对期刊进行评价,因此不能完全以此来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 问:“核心期刊”是怎么回事? 答:“核心期刊”是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有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未参加过此类评选活动。关于科技期刊级别认定的说明科技期刊级别的认定作如下说明:1.一类期刊:由国家一级学会为第一主办单位的核心期刊(见《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2.二类期刊:除一类期刊外的其他核心期刊(见《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3.三类期刊:未列入《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的其他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4.四类期刊:其他公开出版的有CN刊号的合法期刊(且刊号中不得含有HK或NR字样,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规定,凡境外刊物在大陆出版的均视为非法出版物或非正式出版物。)

咬文嚼字杂志是月

我没记错的话,小学一两年级的时候有订过诶,是一本很小很小的吗

可以联系咬文嚼字杂志社编辑部邮购电话:64372608-399 月刊2元一本,年度合订刊20块一本。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不认识的字他们直接就念了!“不耻下问”这做不到么?本身就是搞教育搞文化的,这不是蒙混人么?身居高位对学问摆出这种姿态,我认为这篇评论并无不妥。反对上面大部分评论,以及什么理工科文科什么的辩解,我是理工科,但不会蒙不识得的字——这是原则问题!对,这是冷僻字,少人使用,可是对学问的态度可见我们出不来诺奖是有群众基础的。发自心底尊重学问,不以地位评价一人的发声,我们做到了么。

这是一本杂志由郝铭鉴任主编,《咬文嚼字》杂志社出版发行的期刊类杂志,创刊于1995年1月,自创刊号起一直是32开、48面,每月出版一期。办刊宗旨“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 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文秘、节目主持人和教师、学生为其主要阅读对象。自1995年创办以来,为了保证刊物的质量,编辑部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每采用一篇稿子,至少要查阅三部工具书;每一期校样,至少要有十个校次;每一期成品,至少要有五人重新审读。针对性强,专门剖析报刊、图书、广告、影视中的各类语文差错;知识性强,尤其有些知识不是课堂里、词典里能等到的;文字生动可读。

咬文嚼字杂志说的什么

1、《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是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管、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针对社会语文运用的期刊。 2、据《咬文嚼字》2015年第10期期刊内页显示,《咬文嚼字》编委会共有顾问2人、编委6人、特约编委5人;《咬文嚼字》编辑部共有责任编辑1人、发稿编辑2人、编务1人、通联1人、封面设计1人、特约编校2人。 3、据2021年1月5日中国知网显示,《咬文嚼字》出版文献共13713篇,总被下载611664次、总被引1926次。据2021年1月5日超星期刊显示,《咬文嚼字》总被引频次为11368次,影响因子(2017年)为。 4、2018年3月,《咬文嚼字》获“2017年百强社科期刊”荣誉。2021年1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1、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3、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i zhū)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4、“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ū),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5、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6、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cén)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7、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8、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9、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dú)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chéng)。 10、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悟清词义,用词准确,方便理解,增强记忆。

本文是一篇文学专论。文章从文学阅读和写作两方面论述了“咬文嚼字”的意义,提倡文学运用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全文紧扣中心论点,以例证法为主,旁征博引,从多个方面作了深入绵密的阐发。本人结构严密,善用古文诗句,照应上下文,承上启下,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转接自然,文脉 贯通,浑然一体。措辞精审、准确,体现了“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016咬文嚼字杂志

套路是用来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

简单来说,一般就是说你这个人不简单,会算计人。或是形容对象十分老练,极具经验从而形成了一类较为成熟的行为,即所谓的“套路”。

套路(武术招式组合)

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应当属于“演法”。旧时称“套子”或“套”。一般由4段或6段组成,应有起势与收势。现行的国竞赛套路类型有国标武术套路、传统套路及对练套路等。

套路(做事方法和做事状态,动词)

形容某人做事有条理,如打麻将,四人打麻将,其中一人说:你又不按套路出牌。打扑克牌同样适用。

这个梗的含义:

1.两个人坐同一条小船,用桨划着。划船器运动是一项流畅且具趣味性和挑战自我的健身运动。

2.如果男的请女孩去划船可能说明对你有好感,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划船或者是逛公园,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两个人。单独的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好感。

3.可能有比较污的意思就是想与你发生性关系,进行不可描述的事情。

这个梗的来源:

无具体来源。

这个梗的用法:

当男生想要进一步跟女生接触的时候,可以邀请女生去"划船"。

套路是一个网络流行词语,是随着竞技游戏的打法流行起来的,用来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针对敌方算计的一个形容词。

套路:tào lù

引用评说

1、社会学家眼中,套路是一种传统沿袭中产生的思维方法、技巧手段和表现形式。

2、心理学家说,套路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低风险的实用主义。

3、文化批评家眼里,套路成了那个你可能刚开始不太喜欢,却不得不接受,最后自己也玩得挺尽兴的东西。

套路的另一种解释

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应当属于"演法"。旧时称"套子"或"套"。一般由4段或6段组成,应有起势与收势。现行的国竞赛套路类型有国标武术套路、传统套路及对练套路等。

现在泛指的是成套的技巧、程式、方法等。用来形容精心策划的一套计划,来源于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你这个人不简单,会算计人,是网络流行语。被人们调侃的一句话是:"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2016年12月14日,关键词"套路"入选《咬文嚼字》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套路

“套路”是指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使用该方式方法的人,往往已经对该方式方法熟练掌握,并且形成条件反射,逻辑上倾向于惯性使用这种应对方法应对复杂的情况,心理上往往已经产生对此方法的依赖性、对人有较深影响,使用某种特定不变的处理事件的方式,对一些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形成“路数”,是名为套路。

扩展资料:

2016年互联网使得“套路”一词重新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简单来说,该词偏中性在具体语境下略含有贬义,一般多指某人做事有所欺瞒或有极具实际经验的处事方法,从而形成了一类行为模式,即所谓的“套路”。网络意义上的套路趣味性十足。幽默、娱乐性质较浓。

2016年12月14日,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

引用评说

社会学家眼中,套路是一种传统沿袭中产生的思维方法、技巧手段和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说,套路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低风险的实用主义。

文化批评家眼里,套路成了那个你可能刚开始不太喜欢,却不得不接受,最后自己也玩得挺尽兴的东西。

参考资料:套路(汉语词汇)_百度百科

  • 索引序列
  • 咬文嚼字杂志内容是什么
  • 咬文嚼字杂志是什么级别
  • 咬文嚼字杂志是月
  • 咬文嚼字杂志说的什么
  • 2016咬文嚼字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