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1683维也纳之战研究论文

1683维也纳之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1683维也纳之战研究论文

1683年发生在维也纳的战役,不仅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开始,更是欧洲人反攻东方的前奏。这场由偶然因素引发的战争,在当时就成为了世界局势变化的关键一战。这场战役成功地阻止了奥斯曼帝国攻入欧洲的行动,并维持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的霸权。同样,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也是波兰翼骑兵最后的辉煌,之后因为火器的进步,翼骑兵逐渐丧失了作战优势。波兰也不断遭受到普鲁士、奥地利与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压迫,最终落得个被瓜分的命运。所以说维也纳之战是奥斯曼帝国和欧洲文明的命运拐点。

1683年,奥斯曼军队对设防的维也纳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他们用大炮轰炸维也纳的城墙,但由于奥斯曼帝国制造大炮的技术仍在30年前,因此大炮对城墙的损毁程度简直微乎其微。于是奥斯曼军队使用了一招屡试不爽的攻城技术——坑道战术。奥斯曼人围城经验丰富,两日之内就在维也纳城外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帐篷和营地。大量苦力挖掘了狭长的战壕,彻底断绝了城内和城外的联系。

维也纳驻军也采取了各种反包围措施,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对抗,奥斯曼军队在维也纳城墙上炸出来了一个巨大缺口,但在守军的猛烈反击下,缺口被暂时封住了。很快,奥斯曼军队再次炸毁了一个缺口。虽然进攻再次被成功反击,但维也纳的军队和食物短缺,局势岌岌可危。在奥斯曼军队认为维也纳唾手可得之际,但是因为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索别斯基率领2万多名援军赶到,德意志和东欧各地的4万多名援军也开始集结,准备向维也纳进发。尽管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数量众多,但他们也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战斗力严重削弱。最后维也纳战役以德意志联军获得胜利而结束。

1683年的维也纳战役无疑是欧洲文明和奥斯曼帝国命运的转折点。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在欧洲大陆几乎未有败绩。因为他们在不断吸收欧洲的技术成果的同时,还不断地用武装的军队入侵欧洲。但随着这场战斗的失败,他们对欧洲腹地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终止了。

《1683维也纳之战》((英) 安德鲁·惠克罗夫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1683维也纳之战

作者:(英) 安德鲁·惠克罗夫特

译者:黄美瑜

豆瓣评分: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3

页数:316

内容简介:

全景式回顾17世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绝地反击!

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两种文明的激烈碰撞,一段充满血与火、胜利与失败、光荣与耻辱的历史

世界史上的关键冲突,影响了现代欧洲的政治发展格局。如果维也纳陷落,欧洲的发展将全面改观。这场战争使咖啡豆传入欧洲;欧洲人发明牛角面包;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文化认同逐渐成形;东南欧的民族组成更加复杂……

这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数百年前的战斗为主题,围绕着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而展开的悠久故事。作者表面上以1683年的那场维也纳围城战为基础,实际上整本书如剥洋葱般,一层一层地揭开许许多多的故事,让读者一步一步进入这场战争的核心,了解和明白维也纳之战的来龙去脉。

土耳其人热衷扩张,虽然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自认为是真正的罗马帝国的主宰者。神圣罗马帝国,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权两百年,他们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后保卫者。双方在维也纳一决高下:一方猛烈攻城,另一方誓死捍卫。

一攻一守,战事惨烈,双方发挥了独特的作战创造力,斗智斗勇。土耳其人挖地道,引爆地雷,强攻坚固的城墙。哈布斯堡军队紧急应变,构筑简易的防御工事,没想到发挥出极大的效果,令土耳其人久攻不破,撑到援军前来解救。这是运气,还是天命?

作者简介:

安德鲁•惠克罗夫特(Andrew Wheatcroft)

现任MVA(Maclean Veit Associates)联合公司首席顾问,从事中国图书市场的版权交易,2009年开始担任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专家,为多家中国出版社和出版公司提供针对英国市场的顾问服务。曾任教于苏格兰的斯特灵大学(University of Stirling),是国际出版与通信中心的教授,出版研究中心的主任。此书耗费了他20多年的精力,他的足迹遍布欧、亚、美等地。

3月16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近卫第9、第4集团军组成的突击集团发起进攻,在塞克什白堡以北突破德军防御,尔后向帕波、肖普朗方向及维斯普雷姆方向推进,企图与第27集团军一起合围德军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19日,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进入交战。次日,第27 、第26集团军向波尔加尔迪和莱普谢尼发起进攻。为免遭合围,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边打边撤。29日,第57集团军和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在巴拉顿湖以南转入进攻,4月2日解放匈牙利重要石油城瑙吉考尼饶,尔后向西北推进。4日,方面军主突集团从南面进至维也纳接近地。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近卫第2机械化军组成的突击集团于3月17日转入进攻,突破德军多瑙河以南防御后向杰尔方向发展进攻,把德军压向多瑙河;另以部分兵力推进至科马罗姆地域,切断匈牙利第3集团军西逃之路,会同多瑙河区舰队于27日将其歼灭。28日,方面军攻占杰尔,4月2日推进至奥匈边界,5~8日强渡多瑙河,从北面迂回维也纳。苏联红军向维也纳方向突击至此,两个方面军对维也纳形成合围,经激战于13日攻占该市,随后追击溃退的德军残部,15日推进至摩拉瓦河、施托克劳、圣珀尔滕、格洛格尼茨以西、德拉瓦河北岸一线。此战,苏联红军击溃德国及其盟军32个师,俘敌13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解放匈牙利西部和奥地利东部地区,使德军“E”集团军群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3月16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突击集团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发起进攻。这一进攻出德军意料。近卫第9、第4集团军在塞克什白堡以北突破防御后,开始向西和西南推进。3月19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在近卫第9集团军地带内进入交战。敌军凭借大量隘路、狭窄山间通路、江河,对进攻的军队进行顽抗。3月20日,第27第26集团军向波尔加尔迪和莱普谢尼方向转入进攻。方面军粉碎了德军的抵抗,于4月4日日终前进抵维也纳接近地。3月29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左翼(第57集团军和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在巴拉顿湖以南转入进攻,于4月2日解放匈牙利石油区中心瑙吉考尼饶市以后,向西北方向发展进攻。南斯拉夫第3集团军在其左侧进攻。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的突击集团于3月17日转入进攻,突破德军多瑙河以南防御后,开始向杰尔方向发展进攻,以部分兵力进至科马罗姆地域,切断了德军埃斯泰尔戈姆—托瓦罗什集团西逃之路,会同多瑙河区舰队于3月27日前肃清了该集团。第46集团军于3月28日前肃清了多瑙河南岸埃斯泰尔戈姆至拉包河口地段的德军,攻占了科马尔诺、杰尔,并于4月2日进抵多瑙河与新锡德尔湖之间的奥匈边界。4月4日,匈牙利全境从德军手中获得解放。集团军突破边境防御地区后,于4月5日日终前抵达海因堡、基特塞、布鲁克一线。 在4月5—8日期间,第46集团军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指示,在布拉迪斯拉发地域搭乘多瑙河区舰队的舰艇,渡至多瑙河北岸,以便从北面迂回维也纳。近卫第4集团军受领了向维也纳东南郊进攻的任务,被调到第46集团军地带。4月5—13日,在维也纳近接近地和市内进行了激战。守卫该城的有敌1个机械化师、8个坦克师、另约15个独立营。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4月5日一整天内未能粉碎德军的抵抗,进展不大。4月6日,该方面军同时从数个方向——近卫第4集团军从东南,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以及近卫第9集团军一部从西南、西面和西北——实施突击。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沿多瑙河左岸向施托克劳进攻。在夺取维也纳的战斗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被调到初见战果的近卫第9集团军地带。4月6日,苏联红军突入维也纳市郊,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号召市民坚守岗位,帮助苏联军人,防止德军破坏城市。4月9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重申苏联政府坚决履行关于奥地利独立的莫斯科宣言。4月13日,苏联红军经顽强战斗后攻克维也纳。乌克兰第2方面军第46集团军向西北追击德军被击溃兵团残部,于4月15日前进抵摩拉瓦河、施托克劳一线;乌克兰第3方面军进抵圣珀尔滕、格洛格尼茨以西、马里博尔以东及德拉瓦河北岸一线。 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Yakovlevich Malinovsky) 生于公元1898年11月23日,卒于公元1967年3月31日,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敖德萨。1914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2月随俄国远征军赴法作战。1919年回国后参加红军。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在东方面军对白卫军作战。1920年初级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任机枪排长、机枪队长、副营长和营长。1926年加入联共(布)。1930年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曾任骑兵团参谋长、骑兵第3军参谋长。1937~1938年作为国际纵队成员参加西班牙内战。1939年起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苏德战争期间,曾任步兵军长,集团军司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率部参加边境交战,斯大林格勒会战、顿巴斯战役、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布勒森战役、布达佩斯战役、维也纳战役等重大作战行动,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1945年7月起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苏日战争中,率部遂行主要突击任务,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使用坦克集团军于方面军第一梯队,周密组织协同,保证了进攻的高速度。因指挥有方获苏联英雄称号。战后任外贝加尔-阿穆尔军区司令、远东部队总司令、远东军区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1957年10月~1967年3月任国防部长,为加强苏联武装力量建设做出贡献。获列宁勋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卫和平》、《胜利的伟大意义》和《俄国士兵》。 苏联红军顺利行动的结果使匈牙利获得解放,奥地利东部及其首都维也纳的德军已被全部肃清。德国失去了匈牙利各重要石油产地和维也纳大工业区。苏联红军在进攻过程中击溃敌32个师,生俘13万敌军官兵,并缴获大量军事技术装备和武器。德军巴尔干集团陷于孤立,被迫退却。苏联红军进入奥地利,恢复奥地利国家体制的基础业已奠定。维也纳战役可资借鉴之处是:周密组织了两个方面军与江河区舰队之间的协同,广泛采取了大战役军团的机动。苏联红军功勋卓著的50个部队和兵团荣获维也纳部队和兵团的荣誉称号。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了“攻克维也纳”奖章,授予万名苏联军人。

维也纳战争鼓舞了欧洲人民的勇气,而且也鼓舞了抗击土耳其的决心,人们的信心得到统一之后,才能够帮助国家获得胜利。

与行走维也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竟争日益激烈,人与人的交往日趋重要。然而礼仪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进行礼仪交往时了存在不少差异。本文从礼仪的基本概述、中外礼仪的差异、形成中外礼仪差异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几个问题来对本文进行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更好促进国际间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关键词:礼仪;国际礼仪;差异; 习俗一、国际礼仪的概述(一)国际礼仪的基本涵义礼仪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具体形式。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用以规范行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互尊互敬、促进了解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准则,是一个民族道德修养、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国际礼仪 也称为涉外礼仪,是指由于地区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对于礼仪的认识各有差异。在长期的国际往来中,在对外国人表示友好、尊重的各种礼仪,以及进行各种活动和庆典的仪式中,逐步形成的对外礼仪规范。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往日益频繁,涉外礼仪日趋重要。一方面,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它在一定意义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二)国际礼仪的发展及过程1、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狩猎者相互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没有猎获什么,也要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致扫兴而归。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2、在阶级社会时期, “礼”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且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在长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3、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兴起,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节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交际礼仪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4、现代的国际关系。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中有的已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三)国际礼仪的特点1、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际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过去的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象之间关系不同;也与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我们认为现代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因此,现代的国际礼仪也应当能体现这种主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2、多边来往大量增加。由于前面讲到的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国家之间,除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外,多边来往急剧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必然出现一些新做法。3、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来往,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社会团体、民间来往更含有大量的社交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4、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在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相互访问的代表团人数注意控制,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而较少铺张等。总之,礼宾程序和礼仪做法,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应当不断加以注意和研究。(四)学习国际礼仪的意义国际礼仪是一种跨国际交往的交际规范。认真学习正确运用,就会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成为我们达到预期目的的得力助手。1、为进一步强化全民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科教兴镇战略,全面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提升自己的内强素质。作为现代人,你跟别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职工作也好,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3、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也好,在国内交往中也好,员工的个人形象,就是代表组织形象,就是代表产品和服务形象。4、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习礼仪有助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如说话时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它有游戏规则。对此,我们要了解,更要遵守。二、中外国际礼仪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习惯等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现主要以西方国家来说,具体如下: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三、在宴客方面的差异。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和星期五。五、待客和做客的差异。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在餐桌上,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浓烈。而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参加革命吃请喝。六、时间安排上的差异。西方人大多时间观念很强,日程安排很紧凑。如果要拜会或宴请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预约,预约时间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没有预约而突然拜访或临时约请对方,对方一般会拒绝你。而且,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里进行。七、在送礼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不是很重视送礼,尽管他们也常常在节日、生日和拜访时向亲朋好友赠送礼物。他们一般不看重礼品的价值,而是赠送一些小礼物,只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已。而中国人大多比较看重礼品的价值,礼品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礼人的情意。上述提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与外国人交流、合作,更好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对西方的精华进行吸取,从而取得社会文明的进步。三、造成中外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一)地域型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对文化的生成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它们对人类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思维方式、社会文化潜在地发挥制约作用。我们可以把中外文化分别归强求为地域性文化差异。相对闭塞的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样中华文明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古希腊处于整个地中海区域的中间位置,使得希腊人拥有海上交通便利的天然优势。海洋带来激烈的竞争形成其开放的文化品格,造就其灵活、开放、进取的民族精神。(二)习俗差异由于社会的背景不同导致在习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不然,这足以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首先是因为龙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即人们把龙当作主宰风雪雨露的神来敬重。实际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只不过是观念上的东西,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或某几种东西的附会和异化。龙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的是,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的邪恶势力的象征。(三)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一些思想。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形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四)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导致国际礼仪差异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但主要都是因为历史发展的背景所导致的。所以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礼仪必须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背景,从而进行有效的国际沟通。四、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外交往日趋频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国际礼仪呢?主要从以下三个基本要求和三个基本原则来说明:(一)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国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大方。第二个要求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工作你分工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各国皆然。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公司,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其次我们强调要尊重交往的对象,不仅要自尊,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我们一般要讲五句话:“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这五个方面,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要尊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礼于人,尊重为本。(二)国际交往礼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指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第二个原则是指重视对方。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视对方,但他找人家毛病。第三个原则是赞美对方。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说明你谦虚,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你在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等。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是为了2008年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构建和谐、安详的国际社会关系。

太多太多了!给个网站你自己去学习想学的吧!里面关于礼仪的全都有。

] 李淼. 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 , 2005 [2] 李怀兰. 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 广西大学 , 2004 [3] 窦清. 论旅游体验[D]. 广西大学 , 2003 [4] 袁凯. 核心—外围格局的演化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5] 邹艳芬. 中国股票价格理论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001 [6] 公学国. 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研究[D]. 山东大学 , 2006 [7] 张颖. 重庆都市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 2003 [8] 李国卿. 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 2005 [9] 谢峥. 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及提升对策[D]. 四川农业大学 , 2005 [10] 郑聪辉. 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 2006

音乐之城——维也纳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多瑙河南岸、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城市依山傍水、绿荫环绕、景色秀丽,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被比作“多瑙河的女神”。 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18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华尔兹舞曲的故乡。 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拥有众多的歌剧院、电影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布全城。最显赫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这里曾经首演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19世纪欧洲所有著名歌剧作家的作品,都在这里上演过。194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来的样式重新建造。每年这里都有音乐比赛,是全世界的歌剧中心。漫步维也纳,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音乐对这个城市的影响。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不少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园里或广场上。在内环路的城市公园里,可以看到伟大的约翰·斯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小提琴;沿着内环路,还会看到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英姿。这些音乐大师都曾在这座音乐名城中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这座音乐名城还为音乐爱好者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到这里深造、创作并从事演出活动。每当夏季,许多交响乐队走出音乐厅为人们演奏。优美的旋律把人们带到蓝色的多瑙河上,带到静静的维也纳森林里,带到高雅的艺术境界中……维也纳的城市布局层次分明,415平方千米的市区,分为“三环一带”,即内城、外城、郊区和一条玉带般的多瑙河。内城街道狭窄,有许多政府机关和历史建筑物。19世纪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环形马路(内环路),宽50米,长4千米,沿街分布着现代化建筑群。外城是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的住宅区。外环路的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边缘,有众多的公园、宫殿和别墅,参天的山毛榉环绕城市,构成了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 历史名城维也纳,一直是东、西欧的重要门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交通孔道。除了纽约、日内瓦以外,它还是第三个驻有联合国机构的城市。

纳爱斯的战略变革研究论文

产品组合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品牌形象的塑造,以“亲情”为诉求点就是很好的运用了4C的理念,未来的竞争很可能会出在产品升级方面,现在的洗浴、清洁用品花样越来越多,80后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特点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图个新鲜”,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了这潜在的商业价值,都在抓紧分析目标消费群体,所以不久后就会有其他强势的品牌与雕牌抗衡。

这个选题范围比较小,要求的参考文献比较新,可以写个不错的文章。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纳爱斯其产品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牙膏、牙刷、洗发水等个护产品,也包括洗衣液、清洁剂等洗护产品。 纳爱斯集团旗下的品牌有:奥妮、莱然、西亚斯、百年润发、裕暘、纳爱斯、超能、雕牌、妙管家、西丽、李字、伢伢乐,一共有12个大的品牌,是中国日化用品的巨头企业。

未来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就是当人家也跟上脚步的时候你还能领先他们吗?

赤壁之战研究前沿论文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与袁绍残部。第二年,荆州牧刘表因病突然去世,被其所庇护的刘备失去依靠,且荆州陷入刘琦与刘琮的争权中,荆州顿时大乱。汉中张鲁痴迷道术,西蜀刘璋正不断打压反对政治势力。这一年,曹操受献帝刘协拜相封侯,是汉朝最后一位丞相。荆州由于蔡氏的搅局,刘琮击败刘琦,正式担任荆州牧。曹操经过上半年的厉兵秣马,率军南征,到达新野地界时刘琮望风而降。刘备也在曹操的猛攻之下仓惶逃走,后经过诸葛亮与鲁肃的努力,孙刘两家正式结盟。曹操利用荆州蔡氏的势力,在江北大力兴练水军。孙权将兵权全权托付于周瑜,经过多次挑选后,周瑜选择在夏口屯兵。在《赤壁之战考辨》中:曹操号称“八十万”,是虚张声势,他南下率三十万众,并荆州兵约十万,总计四十万。但曹操驻防新得荆州,分散了兵势,用在赤壁之战的第一线兵力只有一半。刘备有二万人驻夏口,孙权有十万之众屯柴桑。联军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刘、关、张率二千人助阵,共三万二千。曹操自挥师南征以来,士兵俱劳,而孙刘方面恰好是以逸待劳,且曹操“以疲病之卒(自身所携军队)御狐疑之众(收编的荆州军)”,虽说有数十万战力,却存在着士气的大问题,所以周瑜才发出“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的感叹,以前曾对赤壁之战这场战争特别入迷,就找了很多资料想要一睹这场被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战斗,也好奇孙刘临时组成的军队是如何打败曹军来史这场战争青史留名,成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但是除了《三国演义》外,都没有对这件事情太多的描述,没有对战争场面惊心动魄的描写,没有孔明和公瑾斗智斗勇的经历。那么说到底,赤壁之战并无太多亮点,其战役能出名全靠罗贯中衬托,而以少胜多这四个字也是非常玄妙的。为何?因为此战曹操必败,孙刘必胜。《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3年,208年)秋七月,(曹)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刘)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当年的12月,大战爆发,曹操南征时,荆州方面不战而降更多的是荆州高层统治集团的决定,而荆襄士族却并未统一态度,且刘备一直在反抗,所以曹操只得到了荆州高层的认可,在人心方面却未有足够的时间去笼络。在我们的印象中,孙权以少年而御江东,把周瑜、张昭等一班叔伯辈的文臣武将整的服服帖帖,而刘备以其仁义和武力而立足于世,实际这一点相反。后世的裴松之就当时情况得出结论: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当然以现在来看,裴松之离赤壁之战有两百多年,说出这番话不免带着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是在曹操南征以前,谋士贾诩就曾向曹操进言:“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 服矣。”曹操不听,结果“军遂无利”。这一幕与十年前田丰进谏袁绍屯兵养民以败曹操,而袁绍不听,毅然攻打曹操,乃至在官渡之战被打掉基本盘的那一幕十分相似。而曹操也是在一统北方的成就下,其内心变得膨胀起来。被赞“有谋略”的程昱就曾经提醒过曹操:“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在曹操的计划里,是打算先伐刘备,再伐孙权,他自己也清楚关张二人的武力,所以选择更稳定的计策,但他万万没料到的是在自己的威逼下,刘备竟与孙权结盟,从而形成一股抗拒自己一统天下的力量。那么在这里先说下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大败而告终,其具体战斗过程,书中记载不详。在《后汉书·孝献帝纪》中,对赤壁之战描写言简意赅: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在《三国志》里,从魏蜀吴三方角度来看,此次战役也都是一笔带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刘备)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曰:“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在这里有两点很奇怪:曹操的水军真是传说中的铁锁连舟?当天诸葛亮真的借到了东风来烧掉曹军的战船?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里记载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后“(曹)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疲,死者大半”。要知道在曹操南征孙权以前,他是没有水军的,在北方更多是在平原和山地作战,所需要的是能征善战的步兵和骑兵。直到刘琮投降,曹操才利用之前的水军将领蔡瑁训练了一支水军。水军的武器是什么?是船。曹操究竟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导致他要烧掉所有战船来阻挡联军的攻击?要知道他只需要上岸,孙刘联军是绝对不敢追杀的。战争爆发地点位于江汉平原一地,只要周瑜敢派人上岸,曹操从青州带来的骑兵绝对会教孙、刘做人。但是曹操似乎不是诱敌深入,而是真的打不过联军,居然自己烧掉了自己的船只,从而挡住联军进攻的步伐,为自己创造逃生的时间。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里提到过:时曹公军众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也就是说曹军在与联军开战前就已有传染病肆虐,所以导致曹军战斗力下降,在赤壁之战败退后不得不烧掉战船来阻挡联军进攻步伐。这一点在现代学者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论文中也有提到,我就不节选了,这个名字说明一切。但是疑问点还有,如果说爆发吸血虫病,那么联军方面应该也躲不过,又怎么会出现以少胜多的这个情况。退一步来讲,联军方面因为长期在江边,所以对此疾有所免疫,可曹军的水军大部分是由荆州水军改编的,战争爆发地点处于荆州与扬州接壤的地方,不可能联军能免疫而曹军无法免疫。所以其疾病应为曹军自北方所带来,或是北方士兵无法习惯长江地区冬季的水土不服症状。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虽然是不符合史实的,但也有具体的来源,在《三国志·吴书·黄盖传》中就有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在这里,黄盖确实是诈降,也说了要烧掉曹操的战船,但结果是烧掉了岸上的军营……那么让我们来采访下当事人曹操,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里,曹操给孙权的信中写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虽然曹操可能会带着不服的心态来写这封信,但他却不会在写给敌人的信里还说谎,而这一点也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记载相符合。在《乐府诗集》里恰好有一篇对于此战的描写: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命将周瑜逆击之於乌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在《辩亡论》里写到: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这两份后世的随笔资料里丝毫未提此战的经过,也不曾提“东风”的经过,更是对这把大火毫无记录。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因为自己是晋朝官员,而晋朝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必须把立场坚定在曹魏上,但自己的故乡又是西蜀,因此对蜀国也抱有思念,所以他写的史书里使用春秋笔法的地方不少。何为春秋笔法?他曾夸奖魏文帝曹丕的书法和文章写的极好,看似在夸奖曹丕的文学修养,实际在贬低曹丕作为一个帝王除了文学外什么都拿不出来。但是这些春秋笔法是有人能看懂的,这一千多年来,只有裴松之能读出这本书里的春秋笔法,所以“裴注”的史料价值极高。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裴松之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读到现在,赤壁之战的这把大火到底是谁放的我们不得而知。如果非得说个一二三四出来,不如各打五十大板:曹操放了一把火,周瑜放了一把火。还有所谓的东风,遍览资料除了裴松之的一句“凯风自南”,都未记载这场大风,但是这东风又不是风刮来的,可能真是诸葛亮借的东风。而对于这场大败,在各方面的史料中也未记载这场战役的影响。绝大多数资料中对于这场战役都是一笔带过,如(以下内容节选自陈寿《三国志》中从个人角度描写在这场战争中的经过):(曹)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谥号武帝,庙号太祖)不从,军遂无利。《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 ①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②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蜀书·诸葛亮传》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吴书·先主传》 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乌林,围曹仁於南郡。乐安平定,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②《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这场战役在《三国演义》中被神话过渡,当深探其竟,的确是一场无太多亮点的一次战斗。同样,在演义中为了突出关羽报恩、义薄云天的性格,出现了“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故事,可真相不可能真的有这么简单。事实上,真相比这个还要简单,对于曹操败走华容道一事,只有一则资料,《山阳公载记》曰:(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赢:老弱。赢兵:战斗力低下或无战斗力的士兵。)关羽压根没来过华容道,而这个地方是直到元朝才得到开发,而当时诸葛亮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曹操会从这走。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的史实原来散见于晋人陈寿所著记传体史书《三国志》的《吴主传》、《周瑜传》、《鲁肃传》、《蜀先主传》、《诸葛亮传》 等篇。《赤壁之战》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 润色而综合写成的。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 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 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 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 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 ―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 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 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 ,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 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 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 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 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 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 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 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 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 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 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 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 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 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 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 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

关于国际战争之俄乌战争研究论文

这几天媒体都在报道俄罗斯与乌克兰开战的新闻。一天早上,老公也在客厅吧嗒吧嗒讲这事,大概是看了新闻。老公说,现在乌克兰住高层的老百姓可倒霉了,停电停水停天然气,买不到东西(商铺都停业),物价还飞涨,猕猴桃涨至一百元一斤。我问,那一百块是乌克兰币还是人民币呢?老公回答不清楚,抖音上也没讲。不论以上信息是否属实,但战争中受伤害最深的一定是底层生活的普通老百姓。谈起战争,我们这代人没有啥太大的感受,因为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我们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更不知道战争为何物。以下是俄乌战争给我带来的三点思考。 一,让孩子了解战争。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没什么压力,导致他们责任感和上进心有所欠缺。比如,不爱做作业,不爱家务劳动,所有费脑出力的事情不愿意干,仿佛所有的事都是爸爸妈妈天经地义该做的。了解战争,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就知道活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有多么的幸运,应该珍惜和感恩。具体做法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纪录片、看爱国电影,买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历史书籍等。二,战争离我们远吗?一天上午,我在公交车站等车,身旁站着一对年轻情侣,其中男生望着对面小区办公楼门前飘扬的五星红旗说,红旗多鲜艳啊,要是在乌克兰,咱现在还上个屁班啊!虽然话有点粗鲁,但话粗理不粗,生在祖国强大的怀抱中,我们是何等幸运。他国的战争,并非与我们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几天,网上报道因为我国有些网友在网上随意评论乌克兰国家,导致乌克兰的有些人对在乌的华人产生敌对情绪。还有我切身感受到的是我们粮油店的供货商告诉我们面粉要涨价,食用油要涨价,至于涨多少,还在待定。抖音上也说,小麦的涨幅达到14年来的新高。听很多分析俄乌战争的报道,我们也知道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是唇寒齿亡的道理,我们更希望俄乌战争快点结束,早日实现和平。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也不要在网上随意恶意去评论乌俄之战。也许我们普通人做不了啥,但我们可以保存心底的那份善良,同情乌克兰和俄罗斯人民,如果换位思考,我们同他们不也是一样的心情吗?三,我们普通人如何应对战争恐慌?那打仗了,我们要不要反应过度呢?这几天,朋友圈、公众号都被俄乌战争的新闻刷屏了,分析战争原因的,分析战争局势的,还有告诉大家如果发生战争如何逃生的,确实有一种我们置身于战争之中的感觉。我老公的反应是赶紧给家里买了两件矿泉水,然后告诉我,我们家住高层,家里一定得备点水和吃的。有道理,最好再备一个救生包之类的玩意,以防万一。我认为这些反应都属正常,粮食备个两个月的,矿泉水饼干之类的也买点,以防停水停电,或者疫情反扑,到时不会乱了方寸。然后,该干嘛干嘛,努力工作,谨慎投资,节约消费,保持家中有一定的现金流。家是千万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管好自己,国就有了强大的力量。最后,相信党相信伟大的祖国,有能力守卫我们美好的家园。

俄乌战争已经进入第53天,现在战争的焦点已经集中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这些天,这片土地上的局势风谲云诡,令外人难以捉摸。     这几天媒体的焦点集中在俄罗斯海军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的事件上。这件事很吸眼球,这艘巡洋舰的沉没鼓舞了乌克兰军民的士气,对俄罗斯军心也有影响,但是从军事角度来看,对俄乌战争的影响却不大,因为黑海舰队从开战以来对战局起的影响很小。而之前的另一件事情可能将对战局却很大,那是普京任命南部军区司令亚历山大·德沃尔尼科夫为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的战区司令官。     俄乌战争开战以后,虽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明显看出俄军三个战役方向的进攻似乎没有统一的行动,空天军的行动似乎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不要说跟美军的军事行动相比较,即使是回顾一下1945年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苏军进军我国东北,与乌克兰相近的作战地幅,同样三个战役方向对日军的进攻,组织、策划、指挥堪称完美。这次战争的指挥、作战、后勤保障如此混乱,稍微有点军事素养的人都看不明白。     德沃尔尼科夫大将久经战阵,历经车臣战争、叙利亚战争,同时又是南部战区司令,乌东地区正是他的预定作战方向,应该对这个作战方向的敌情、地形特点、天候气象水文、社民情很熟悉,而且对战役保障有完整的计划和网络,不象上个月前来视察的东部战区柴科上将,该战区是为了与我军作战的。如果俄总参谋部赋予德沃尔尼科夫应有的权限,能将对乌作战的所有陆海空、民兵等作战力量、保障力量和顿、卢二州民政当局的力量整合起来,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乌军构成更大的威胁。     泽连斯基总统日前对记者说,战争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乌克兰能得到多少武器装备的援助,二是俄罗斯能受到多大的制裁,这番话有一定的道理。53天的战争,乌克兰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勇气已经得到证实,无论是乌克兰族还是俄罗斯族,面对俄军入侵时他们都表现出同仇敌忾的意志,配合俄军作战的极少。但是光有精神力量不够,物质的东西还要用物质来摧毁,制裁是长期才能见效的事,所以关键的因素在于乌克兰能得到多少武器装备的支援。     自从三月底俄军从基辅北线战场撤离后,兵力兵器就一直在往乌东地区集结。作战双方相互使用火炮、导弹攻击,俄空天军的轰炸行动也有增加,主要战场还是是马里乌波尔、赫尔松地区,在克拉斯诺霍里夫卡、利西昌斯克、北顿涅茨克和波帕斯纳等地,也展开激烈争夺战。但是除了马里乌波尔,作战双方特别是俄方的火力很猛烈,步兵装甲兵的攻防规模却不大。     马里乌波尔的战斗从开战之初一直战斗至今,曾多次传出消息说乌军投降或被全歼,最后都证实是虚假消息。最近的消息是乌军已被压缩到亚速钢铁厂一块狭小地幅内,据俄军称残敌还有一千多人,乌军称还有四千多人。不管有多少人,这些守城官兵,已经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冷战后历次战争,一支孤军,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没有后援、没有胜利的希望,面对战略轰炸机、战术轰炸机、空地、地地导弹、重型火炮、火箭炮,使用榴弹、钻地弹、混凝土破坏弹、温压弹、白磷弹等各种威力极大的弹药狂轰滥炸,坚守住了阵地。他们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他们的英雄业绩,已经超越了二战期间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斯摩棱斯克、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先辈英雄们。     目前从双方的兵力来看,相差不大,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分析,俄军大约集中了二十五万以上的地面兵力,这里包括了俄陆军、地方分离武装、车臣及其他编入正规作战的武装,不包含民兵组织,大约五千辆左右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乌军的资料较少,综合各种信息判断,能够投入战斗的正规军、武装警察与后备役兵力大约有二十万左右,坦克及装甲车辆一千辆左右。     俄军拥有制空权,配备装甲突击集群,占据很大的优势,但是乌军配备了大量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开战至今已经让俄军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如果俄军破解不了乌军的反坦克和防空能力,占据优势的坦克集群和空军就不敢贸然出击,无法围歼乌军重兵集团。而乌军缺乏先进的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坦克装甲车辆、重型火炮也远远不够,不足以发动大规模反攻,无法消灭俄军主力,这个状态不改变,战事肯定会拖延下去。     上周三美国追加一批8亿美元的武器援助,从清单上看,包含200辆M113装甲运兵车,18门155毫米口径榴弹炮和4万发炮弹、11架米-17直升机、100辆“悍马”军车、,还有300架“弹簧刀”无人机,500枚“标枪”反坦克单兵导弹,3万套防弹衣和头盔,超过2000个光学和激光测距仪,另外,还有重要的10部AN/TPQ-36反火炮雷达;两部AN/MPQ-64“哨兵”空中监视雷达等。     从上述武器及之前援助的武器看,无论是美国或者北约其他国家,提供的绝大多数武器种类都只能支撑乌军的防御作战,无法支持进攻作战。特别是德国,竟然准备将50辆“豹1”坦克提供给乌克兰,要知道豹1坦克当年是对标苏军T-54/T-55坦克的,皮薄炮小,前装甲只有约70mm厚,根本对付不了俄军现役坦克,反而会徒增乌军官兵的牺牲,这种打发叫花子的做法令人反感,难怪泽连斯基不欢迎德国总统访乌。   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一个134亿美元的租借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现在要看拜登政府的胆量了,美国只要敢将提供给伊拉克和阿富汗政府军相同的武器装备提供乌克兰,伊拉克拥有F-16战机、阿帕奇直升机、M1A1坦克,乌克兰军队如果拥有这些武器,以目前的情况看,俄军在顿涅兹克、卢甘斯克和克里米亚大概率是守不住的,普京的底裤都会输光。但是普京底裤里还有核武器,这个是拜登不得不考虑的事。     战事如何发展,除了战场上见高低以外,还考验双方政治领导人的决心。现在不打一下谁也退不了,打完之后应该赶紧喊停,不然两个国家都会拖垮。     全世界都在屏住呼吸,等待顿巴斯之战了……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各国的根本利益。而国际关系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好与坏归根结底是国家利益的成立与否。 从宏观上看,这是国际关系的体现。从微观上看,这是人际关系的体现。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在前公司遇到的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件事。 前领导用个人职权为牟取个人私利,向下属索要提成分成利益,如果不给会想办法给对方穿小鞋。站在公司层面上是不允许任何腐败行为的,但是由于领导的杰出贡献,在公司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他并不担心和惧怕,深谙人性,所以有恃无恐。 没有分配给他利益的人自然被踢出局,反而他让给他利益的人上位。这种行为于公司而言长久是损失,导致尸位素餐。 后来有个空降的领导,主要就是治理公司的腐败行为,严查腐败行为,结果发现前领导有一系列的腐败行为,与其对峙起来,两人外表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公司监察部下地方调查发现了一系列的腐败,但并没有进行彻查,中间的利益纠葛牵扯人员不得而知。 人物可以分为:中领导,下领导,下属1,下属2,下属3,其他(与公司有直接利益者) 如果把下属1比作是乌克兰,下属2比作是白俄罗斯,下属3比作是北约,其他比作是中国,下领导比作美国,中领导比作俄罗斯。 这个关系便一目了然。下领导拉拢下属为其谋利益,不让下属去跟中领导沟通反馈腐败行为,拿人好处为人消灾,如果下属1违抗那最后的结局就如同乌克兰。下属1不得不作出选择,也就是站队,殊不知他已经掉入圈套。下属2,下属3也是观望状态,他们也都不想得罪。但总要表态,如何战队,至关重要,不仅需要考虑当下的利益还需要考虑未来发展的局势。其他属于观望状态,但倾向中领导,因为中领导可以为其提供直接利益。 浅谈结局,最后的输家是乌克兰已毋庸置疑。大胆猜想下,最后乌克兰加入不了北约,并且被俄罗斯孤立,十年二十年可以生存,五十年后这个国家会消失。最终会成为俄罗斯的领土。而美国会继续拉拢其他联盟国对抗俄罗斯和中国,这场俄乌战争只是导火索。经济局势动荡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是危言耸听。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争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索引序列
  • 1683维也纳之战研究论文
  • 与行走维也纳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纳爱斯的战略变革研究论文
  • 赤壁之战研究前沿论文
  • 关于国际战争之俄乌战争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