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女性心理学论文文献

女性心理学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女性心理学论文文献

作为女性,在婚姻经营中,这几个心理学常识你不可不知道

而在如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女性消费者逐渐成为了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女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女性消费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广阔市场。据调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其中当代都市白领女性是众多商家商讨的“黄金群体”。女性消费者数量之多,在购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了解现今女性的消费心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家庭财务收支有了明显的独立权,并且女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是大部分购买行为的决策者。经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做出。在我国,从人口上来讲,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就高达亿人之多。由于在家庭中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重角色,使他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同时还要为大多数的 儿童 、老人等购买商品,成为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说女性购买群体是庞大的。不同阶层女性在消费中的需求明显不同,因而认真研究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女性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女性消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女性在消费市场中的消费活动常常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因店家打着“特价商品”的旗号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在服装和美容方面投入和自己收入不相匹配的金钱, 购物时喜欢货比三家, 选择相对最优惠的产品等等。发掘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对提高销售量和产品质量,降低自身的产品价格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 对于企业增加生产和销售,如何改进产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留住老顾客,开发新顾客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虽然当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但却统一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的主动性

很多女性自认为打理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她们经常会不自主的关注市场动态,如遇到某些家庭用品市场短缺,便会到多个商店购买,以买到为目的。在逛超市的时候女性会不知不觉的买很多用品,也许当时不需要,但是因为打折或者其他因素而预先购买。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会有计划的提早囤货,一般不会出现断档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烈的消费主动性。

(二)消费的实用性心理

如今社会各个工作阶层都能看见女性工作的身影,但是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对购买方式和产品的实用性上更加关注,例如,现在很多职业女性会选择网上购物等省时省事的方式,通常喜欢购买速食产品或者冷冻产品等。

(三)消费的品牌忠诚度高

当今女性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已区别于传统女性依附于丈夫的消费理念,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高档产品。同时购买名牌产品对女性个人形象的树立和公关关系的巩固都有很明显的推进作用,并据调查众多女性认为名牌产品更具有质量的保证。女性比男性在购买商品方面比较“长情”,一旦选择了某一品牌,将会一如既往的追寻,而且在她们心理觉得只有这个产品适合她,所以女性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还是更愿意使用老牌子。

(四)消费的攀比从众心理

如今大部分女性都是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在消费商品时女性朋友间会不自觉的比较谁的服装比较得体,或者谁使用的产品品牌比较响亮,在她们看来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谁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家庭地位比较好,当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羡慕的眼光,在心理上自觉高人一等。并且同一阶层的女性中,只要有什么人率先购买某一产品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他人就会跟风似的购买。

(五)消费的心理侧重点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来说,消费的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总的分为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来做调查。未婚女性尤其是年轻姑娘更愿意为自己消费,把自己装扮的时髦靓丽,而且大部分调查研究显示未婚女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作为个人支出。已婚女性则明显不同于未婚女性,她们因为有过多家庭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消费是在家庭,丈夫,孩子,老人身上,逛街时会不自觉的为他们购买商品而忽略了自己。

三、针对女性消费心理而做出的策略调整

根据女性消费的市场重要性和女性消费的众多心理特征而做出了如下几点销售策略建议:

(一)商家调查女性购买的主体商品比例来制定推销方案

商家的推销产品的时候要打出醒目的 广告 术语,在术语上要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优势的介绍。女性看见商家打着“跳楼价”或者“节假日三折”等营销策略,很容易形成购买行为,促进销售。针对女性购买商品的主体部分,商家可以分需求分批次进货,从而为商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二)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功能

现如今女性不仅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所以绝大多数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更注重这些商品是否经济实用,如一些家庭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女性在使用。这些商品在设计上要注意细节部分,方便女性使用。

(三)制定针对不同阶层女性及不同年龄女性而做出不同现场推销方案

现在的女性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女性都希望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得到顾客是上帝的优待,但是不同阶层女性的消费能力大不相同,销售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要仔细区分不同女性的消费需求,从而推销适合她们的商品,进而使她们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的审美等方面各有不同,销售员在推销的时候尤其注意产品的色彩、款式及效果方面,针对她们年龄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策略,进而达到交易的成功。

(四)商家要注重女性顾客的长期效应并作出相应的创新

女性顾客远比男性顾客争取来的快,例如在某一方面让她们有了感受之后,她们就会利用她们特有的表达力,传播力来为商家做免费宣传,然而这些宣传既有效又省时。女性一旦认为此类产品优秀就会一直关注并且希望得到新的产品效果,商家适时的作出产品更新换代,不仅可以保持住原有的女性客源,还可以通过她们获取更多的女性消费者,从而为商家扩大经营范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随着女性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在消费时候应更具有理性,也就是要加强理性化的消费心理。很多女性已经不满足于化妆品或者家用品等小物件上的支配权,她们更热衷于买房或是买车等高品质消费品上占据主导权。但是男性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女性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将来的女性消费应该在不丢失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加强个性化消费的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耿黎辉.消费心理学[M].西安: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2008(2).

[3]陈真.女性消费心理研究[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2008(8).

【摘要】随着女性经济收入和社会身份地位的提高"决定了其具有较为强大的自主消费能力、影响力和巨大潜力,女性消费者追求时尚、注重形象的消费行为特质,正加速消费市场的拓

展,推动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群体"。企业营销应充分了解女性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消费心理 经济收入

一、女性消费的主要心理特征

(1)爱美与追求时尚心理。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爱美是女性的天性, 这种心理反应在消费活动中, 所有女性都希望通过消费活动既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美, 又能增加修饰美。她们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 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外包装、色彩和艺术美, 重视商品对人的美化作用, 对环境的装饰作用和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而追求时尚心理与爱美心理是互相融通和相互关联的两种相似的心理。女性往往以时尚为美, 所以也可以说时追求时尚理是爱美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们倾向于时新和先行, 乐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在这类消费群体中,中青年女性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性,比如在校大学生是其中显著的群体。这是一种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在女性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有特色的商品,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穿着类商品和日用商品,常常由于某种原因,在一个地区的一段时间内甚为风行,成为众多女性消费者踊跃购买或积极使用(或穿戴)与追求的对象,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趋向。

(2)关心消费的健康和安全的心理。在消费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现代女性更加关心消费以及消费品对自己、家人的健康、安全问题的关心在不断增加。女性的采购消费行为往往占家庭消费的主导地位,在大多数家庭中,整个家庭的日常消费用品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负责采购,因此,现代社会中,女性们更是会非常重视所选商品的安全性能,及其健康指数。例如,在食物方面,她们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自然食品,低脂肪、低胆固醇、多营养食品等;在家居用品方面,她们会更重视其绿色环保健康指数,如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产品有无任何化学毒副作用等。

(3)自尊、虚荣、求名、攀比炫耀心理。人人都有自尊,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女性消费者更是如此,这种心理在中青年女性中尤为突出,她们在生活上喜欢和人攀比, 总希望比自己的同事、亲友过得更舒适, 显得更富有。她们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往往以购买的内容和购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女性的自尊自重心理表现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同,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在购物过程中她们仍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当代女性,尤其是家庭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喜欢在生活中与人攀比,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她们想要拥有别人别人所没有的。通过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 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4)方便、实惠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就业率越来越高,又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学习,又要从事家务劳动,因此,她们希望能够减轻生活压力,缩短家务劳动时间。所以在购买产品时,对购买过程和使用产品的方便性、实惠性要求日益突出,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其家务劳动的方便消费品(包括食品和生活用品,他们都乐于接受。在商品的实惠性方面,一些中老年女性一般掌管家务,最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来之不易,她们崇尚节俭,精打细算,讲求实用,鄙弃奢华,这类女性消费群体,她们要求所购买的商品能发挥大的实用性效益,尤其是购买基本生活资料时,对商品实用性要求较高。

二、女性消费的行为特征

(1)女性容易受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在个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即感情丰富、细腻,心境变化剧烈,富于联想和幻想。温馨的广告提示也会触动女性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产生某种情感而产生不是那么理性的消费行为。她们易于在情感的支配和影响下即时产生对某种产品的喜爱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食品的诱人气味、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每每商场或超市的柜台前被挤的水泄不通,多半是打折、特价销售。我们常会看到一个本打算去购买洗洁净的女性会抱回一大堆衣服。

(2)女性容易产生情绪化消费行为。大部分女性会很热衷于逛街,并且很多时候一逛街就会不由自主地买回一大堆实际用不上的东西。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感情丰富, 联想能力很强, 在购物时, 常常把自己放进去联想, 想象自己使用某种商品之后所获得的愉悦情景。此外, 她们还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联想, 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 联想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此外, 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商品, 一句吸引女性眼球的广告词, 一段优美的旋律, 一股特别芬芳的香味, 都能成为一种女性购买行为产生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在心情低落时,总会把购物当作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通过大量的采购来释放自己,并且大多数的女性对一时的冲动所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感到后悔。

(3)女性消费行为容易受购物环境、氛围和导购引导的影响。如果商场和超市的购物环境优雅、舒适,会比较容易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尤其是在“妇女节”、“ 母亲节 ”等节假日购物氛围的营造中,当商家推出一系列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赋予产品以感情,更容易赢得女性信赖,从而产生购物行为。另外,导购热情体贴的服务态度,也很容易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心,从而产生因对享受服务及人的好感而购物的行为。

浅谈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2. 有关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3. 关于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4. 产品设计中消费群体的心理研究论文

5. 超市消费心理学论文

6.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心理学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心理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文学心理学初探》

摘 要:通过分析唐诗宋词、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作品中呈现的心理折射,分析文学和心理学的内在相互联系,探索在文学创作作中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和努力,深化和升华作品的思想,控制人性刻画的方向和力度,打造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心理折射;渗透;控制

通过文学作品窥探人性,领悟心理的奥妙是很多读者有过的体验;运用心理学的道理和法则构造文学作品的思想,丰富文学作品的人物和情感,调整文学作品的结构和情节也是很多作者有过的体验。文学心理学也渐渐走进了学术的视野,那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分析心理,如果将文学和心理学两门学问合二为一,如何将心理学和现代文学结合,打造优秀的震撼人心的作品呢?笔者显出如下的浅见。

一、文学作品的心理折射

文学作品离不开描写人,也离不开描写心理。要探究文学心理学的奥妙,首先就要从文学作品中捕捉心理的折射,下面选了唐诗宋词、一篇现代小说,两篇外国小说进行说明。

比较心理是最为广泛存在的一种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由它可以带来压力、紧张、沮丧、嫉妒、兴奋等一系列的心理表现。崔颢曾在黄鹤楼作诗《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在黄鹤楼上看到这首诗时,写下了四句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写惯了优美豪迈的诗歌的他竟然写下了这样四句平白的打油诗,个中的心理变化是很值得推敲的。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当看到崔颢这首浑然一体、意境高妙的作品时,比较之下,他很想超越,但又无法一时超越,紧张之下,压力使其生出“拳打脚踢”的字眼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游遍山水,经历世事的他的心胸还是比较开阔的,并没有出现后世越发普遍的“文人相轻”,所以他坦率承认“崔颢题诗在上头”。他的赞美是极为含蓄的,“在上头”可以理解为在我之上,也可以理解为普通地刻在黄鹤楼的上面;“道不得”可以理解为因为比不上而道不得,又可以理解为因为我眼前有景,心中有诗,只是为了谦让和成全崔颢,所以就不道了。而李白又是好胜的,这种暂时的无法超越他一直记在心上。所以后来,他在游金陵凤凰台时就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的结构,风格、形式都与《登黄鹤楼》很相似,只是在具体的内容表达和意境刻画上,李白处处显示要与崔颢不同,甚至要胜于他。当然哪一首更为优胜实在是难以判断的,因为很多诗歌的艺术价值实际是后人的挖掘和添加。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时空和世界观是胜于李白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历史感怀和人生观的;而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蕴又明显要比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蕴要丰富、立体,情感也更为高远。或者李白正是要超越,正是要不同,而任何的诗歌都是不完美的,于是他的用心只能造成前句的落败和后句的优胜。当然,这些微妙的心理、具体的心理是不是与事实相符,那就无法去验证了。

自信和自卑的心理贯穿于人的一生,自信的时候仿佛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做不到,自卑的时候仿佛世界上所有事都做不到。在唐诗宋词中,家国、身心的变化、成功与失败等引发了无数词人诗人的自信和自卑,在字里行间,我们好像都能看见他们的神采和愁容。岳飞的《满江红》,就集中体现了自信和自卑。词是这样写的: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的开头是自信的,“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也许正是八千里路的征战,也许正是三十而立的功名,让他有了这份让人敬畏的自信;然而秦亏的陷害,金兵的强大,将士的伤亡都让他心力交瘁,也许他已发现自己的白发了,虽然他用“莫等闲”来激励了自己和他人一番,但“白了少年头”,“犹未雪”,“何时灭”,这些都透露出自卑;不过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于是就有了后来振聋发聩的自信――吃胡虏肉,喝匈奴血,收拾旧山河。虽然他的理想并没有成为事实,但也足令后人学习他人性的光辉了。唐代的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诗句中的自信可以话是绝领风骚,而自卑也可以话是酸透人心的。我们可以在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诗仙的豪迈,也可以在诗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中感受他与普通人一样的伤感自卑。我们可以在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句中感受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可以在他后来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句中感受他的顾影自怜。实际上他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透露着一丝改变社会的无奈,也可以说是他对自己能做的事的一点自卑感吧。

以下的文字摘自郭敬明的《小时代》:

北京崭新的T3航站楼里,此刻有两个带着巨大到可以遮掉他们三分之二脸的墨镜巨星,正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以他们两个完全目不斜视的气势来判断,足以让所有人相信他们是两个时尚的瞎子,所有人纷纷一脸同情(并困惑)地闪避开来,让他们两个端着星巴克的绿色咖啡纸杯冲向安检口。没错,他们两个就是顾里和Neil两姐弟。他们用准确的对话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女瞎子说:“我难以理解为什么好好的一个飞机场,非要把自己搞得像个灯笼!这种只能用惨烈来形容的土红色简直就是一种光污染!难道北京人还嫌自己平时被沙尘暴和汽车尾气吹得不够沧桑么!”

男瞎子说:“你可以让自己把这个颜色想象成卡地亚的盒子,也许会让你好受一些。”

女瞎子又说:“而且他们那几条环线修得简直就是有毛病,整个北京堵得跟什么一样,停车的时间比开车的时间多,我能够在车上化出一个完整的妆来!所以我非常困惑,为什么还会有人在上班时间觉得没有精神,他们明明可以在来的路上睡到自然醒!” 男瞎子又说:“……算了,你想想他们的地铁……”

女瞎子继续说:“他们还有甲流!”

男瞎子补充道:“之前不是还闹过‘非典’么?”

……

――为什么他们两个没有在机场被北京人民当场打死至今也是一个谜。

上文中对墨镜明星、星巴克、所有人的同情(并困惑)的描写反映了作者一种内心阴影和地域记忆的折射,也预示着作者企图以平民视觉讨好读者的目的,更深层次也有一种大众叛逆心理和掩饰性的蔑视。

两人的对话内容从谈论北京机场的环境、北京的天气和堵车到流行性疾病,显示作者企图把握社会的最新脉络,讨好读者的目的,显示了他挑战权威的信心,但他的成长似乎充满了善良的爱,所以对于人物内心的一种分裂式的渲染有点不到位。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他早年也写过一本书《枯枝败叶》,被认为是《百年孤独》式的早期作品。从这两本小说中可以窥探一下作者的心理成长过程。

以下是《枯枝败叶》的一段:我想到了瘦骨嶙峋、又干又瘪的雷薇卡太太。从衣着到眼神,她活像一个幽灵。她坐在电风扇前,纱窗在她脸上投下晦暗的阴影。火车在最后的弯道那里消失时,雷薇卡太太探着身子把脑袋伸向风扇。燠热的天气和胸中的积怨折磨着她。她心中的风车翼正如风扇的叶片一样飞快地旋转着(然而转的方向恰好相反)。她一生都被生活琐事紧紧缠住,只听她嘟嘟囔囔地说:“到处都有魔鬼捣乱。”说完,她不仅打了个冷战。

用心中的风车翼的相反方向旋转、在炎热的天气打冷战,将不如意归咎为魔鬼的捣乱来描写人物内心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敏感、善良和善于观察生活。

以下是《百年孤独》的一段:雷贝卡又开始吃土,她第一次这么做多半是出于好奇,以为讨厌的味道将是对付诱惑力的良药。实际上,她立刻就把泥土吐了出来。但她烦恼不堪,就继续自己的尝试,逐渐恢复了对原生矿物的癖好。她把土装在衣兜里,一面教女伴们最难的针脚,一面跟她们议论各种各样的男人,说是值不得为他们去大吃泥土和石灰,同时却怀着既愉快又痛苦的模糊感觉,悄悄地把一撮撮泥土吃掉了。

用吃泥土、谈论男人、教针脚、痛苦而愉快的感觉来形容人物内心的本质、疯狂、混乱和悲哀,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精确体验、悲悯和智慧。

从两段都是描写人物内心冲突的文字所反映的作者心理变化,就是越发地成熟、越发的聪慧和慈悲。作者越来越能把握和捕捉复杂内心变化的细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作者会取得伟大的成功。

二、文学与心理的联系

瑞典的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按照笔者的理解,一切文学的创作者都是怀着简单或复杂,稳定或变化的心理在创作文学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反映创作者的心理,阅读者的心理和普遍的人类心理(人性)。所以,文学与心理学其实是互相渗透,互相贯穿,互相作用,互相支持的学科关系,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就更为明显和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学科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哲宏教授对文学心理学有很深的造诣,更开创性地在其博士方向增加了文学心理学的研究,也写了一系列心理学小说。

有趣的是,荣格作为心理学家,他认为作品中个人的东西越多,也就越不成其为艺术。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个人色彩在艺术中是一种局限甚至是―种罪孽。艺术创作和艺术效用的奥秘,只有回归到“神秘共享”的状态中才能发现,即回归到经验的这样一种高度,在这一高度上,人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整体生活着,个人的祸福无关紧要,只有整个人类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客观的和非个人性质的,但同时又丝毫不影响它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

而按笔者的理解,在文学创作中脱离创作者的心理并不是这么容易做到的,从上文的文学作品分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或者它需要时间、阅历和智慧才能做到。普遍的人性需要有一种分裂式的强有力心理控制。如果文学作品中过多地呈现了创作者的心理,确实会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扰。好像读先锋派的一些诗人的诗歌,一些明显针对阅读心理的热门小说都会有这种疑惑。文学和心理学的关系或者也是像金字塔型的,两者稳定在大众文化层,形成多面台体;两者拔尖在精英文化层,形成多棱椎体。对于文学和心理学互相影响的作品,我们需要的是平视视界的理解和宽容,仰视视界的欣赏和共鸣。

三、现代文学如何与心理学结合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必须注意目的和使命的平衡,注意心理和技巧的平衡。如果说写作是很单纯的,也许会为很多人向往。但实际上,水看上去很单纯,但其实也有很多杂质。所以,笔者并不鼓励过分地单一强调目的或者使命,单一地追求心理本质或者写作技巧。

心理学和现代文学的结合必须有一个控制的持久力,写作经常会绕过自己的灵魂,如果在写作一部作品时,能不时停下来审视一下,看看其中明显或不明显的心理折射,会对下一步的写作有一个较好的领悟基础。但创作者的心理如果是比较敏感的,那又会很容易否定自己的写作和改变下一步的写作方向、内容和方式,这样的结果是写作会戛然而止或是一事无成。所以,控制力至关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上文中,李白审视过自己的诗歌,那会不会觉得羞愧而不再写诗呢,马尔克斯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高了很多而止步于艰苦的写作呢。现代文学创作中,笔者都遇到过刚提到的这种心理假设状况,所以笔者的写作也一直是兜兜转转的,面向大众而快速改变,遭遇挫折而朝秦暮楚,有所领悟而空虚无为,这些都是写作的双面刃。文学是一项事业,一步一台价地上,伴随着心理的变化、融化和造化,一定能够在聪慧的创作者的努力下,取得无比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思履.唐诗宋词[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 郭敬明.小时代:刺金时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 加西亚?马尔克斯,范晔.百年孤独[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

[4] 加西亚?马尔克斯,刘习良,笋季英.枯枝败叶[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3.

[5]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谢晓健.荣格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论文2000字

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犯罪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提及女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善良、温柔、贤淑,然而古往今来都不乏“坠落天使变恶魔”的 故事 。在现代社会,女性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她们正逐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然而,女性在取得成就和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违法犯罪日趋增多的问题。也许是无知让她们误入歧途,也许是物欲让她们坠入深渊,也许是畸爱让她们迷失方向,每一起女性犯罪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都有她们特殊的心理过程。本文在近年来女性刑事案件办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女性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希望能为预防女性犯罪提供思路。

关键词 犯罪 情感 心理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0592(2013)11-283-02

一、基本情况

从案件类型来看,女性犯罪罪名较为集中,主要为侵财型犯罪(盗窃、),故意伤害、性犯罪和毒品犯罪。据统计,上述四类犯罪约占我市女性犯罪案件总数的50%以上。女性由于体力上明显弱于男性,心理上胆小怕事,因此多实施轻体力、隐蔽性的智力型犯罪,较少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同时,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多为被保护对象,因此社会上对女性的警惕心理容易降低,女性更为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并且女性也善于利用该性别优势,因而女性实施等侵财犯罪活动与男性相比容易得手。

从受 教育 程度来看,女性罪犯多集中于小学、初中 文化 。文化程度是影响犯罪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教育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文化程度低则认识水平也相应较低,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性格偏激、狭隘,遇事容易感情用事,易采取片面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受教育水平与法律意识水平成正比,低文化水平人群多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不知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再者,受教育程度低者过早地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因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到他人的唆使、欺和利诱而走上犯罪道路。最后,文化程度低导致找工作受限,迫于生计,也有女性走上盗窃、卖淫的犯罪道路。

从犯罪频率上看,女性罪犯基本为初犯,累犯和再犯的几率较小,累犯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盗窃、、贩毒案件中。

二、女性犯罪特点

(一)情感犯罪居多

女性是天生的情感动物,感情细腻、丰富、敏感,且多为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女性控制感情的能力明显不足,情绪稳定性差。司法实践中发现,许多女性暴力犯罪的动因源于情感问题,她们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发生了扭曲,犯罪对象也多为她们感情的倾注者(如丈夫、情夫,近年来针对第三者的暴力犯罪有增多趋势)。当女性对某人倾注了感情,做出了牺牲,换来的却是冷漠、打骂、背叛、甚至抛弃时,女性往往会产生愤怒、嫉妒、仇恨心理。该些负面心理如没有畅通的排解 渠道 ,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强烈刺激下,仇恨的洪水就会冲破理智的闸门,从而产生残酷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报复行为。

(二)加害者受害者难分

在很多案件当中,女性犯罪嫌疑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两者之间存在转化过程。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女性在受到伤害后(例如家庭暴力、丈夫婚外情等),通常会委曲求全,希望以此挽回感情,但现实又常事与愿违。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强烈的报复仇恨嫉妒心理,在该心理的驱使下,部分女性实施了暴力犯罪。另外,一些青少年女性在本应茁壮成长的年纪,因缺少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和正确引导,走上犯罪道路;再如一些被性侵害的女性,因无法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自暴自弃,最终身陷囹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法律上,她们的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法意;但情感上,她们本身也是受害者,有“情有可原”之处,社会应当弥补对她们缺失的关爱。

(三)多团伙作案,女性在其中扮演从属性角色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要求女性“在家从父、嫁夫从夫,夫亡从子”,因而女性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这主要是由其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现代社会,女性仍对男性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女性多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同时她们一般不是主犯,多带有胁从、被教唆、帮助犯的特点。

三、女性犯罪心理

女性犯罪多由于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情感与归属需求(如爱情、婚姻)、尊重需求(如成就、地位)未被满足而实施过激行为,以致触犯刑律。以下着重分析几种常见的女性犯罪心理。

(一)嫉妒、仇恨、报复泄愤心理

相比较男性,女性一般承担更多的家庭职责,投入在家庭建设上的时间和心血也更多,因此女性对于婚姻家庭的期望和重视程度远超男性,一般表现为希望婚姻延续、家庭幸福。但现如今婚外情现象日益蔓延,使得部分家庭陷入情感危机;家庭暴力现象仍屡禁不止,为女性犯罪埋下不定时炸弹。

1.家庭暴力

封建时期男子凌驾于女子之上,认为可以对妻子随意打骂,该种思想至今仍有残余,尤以农村为甚。执法机关一般不插手普通家庭纠纷、居委会村委会不管也是常态,这也导致女性在家庭暴力中长期处于无助境地。加上性格懦弱、经济不独立,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妇女受到家暴后常选择默默忍受,这又进一步助长了丈夫的暴力倾向。当仇恨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性格偏激者会产生“鱼死网破”的复仇心理,此时琐碎的小事就会触动“情绪的扳机”,用她们特殊的方式发泄对婚姻的不满,因此我们看到弱女子身上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大案。

2.婚外情

除了家庭暴力外,夫妻之间的不忠实也是造成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当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弱化,诱惑因素逐渐增多,一些人产生了扭曲的婚恋观,对家庭不负责任,纵情过度,男性在该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学上认为女性的原则性、精神性较强,对婚姻的期望值也高于男性,因此一旦婚姻家庭出现变化,女性极难接受变故,心理极易发生扭曲,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原则,以求精神上的慰藉。此类案件中,被害者多为丈夫或情夫,但近年来“原配怒杀小三”的恶性犯罪增多,影响恶劣。杀死情敌固然存在一时激情冲动犯罪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对扫除障碍、恢复原有家庭生活的向往。同样的,作为第三者的女性,也会因为被冷落、抛弃而产生仇恨心理,或是出于为自己的感情扫除障碍的目的,采取极端的 方法 解决感情问题。 (二)逞强斗狠心理

心胸狭窄、小心眼也是女性的标签之一。心胸狭窄的女性自我排解情绪的能力普遍差,极易产生争强好胜心理。平日细小的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如没能及时化解,容易形成积怨以致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例如我市2011年发生的一起恶性杀人案件,邻里间因琐事产生纠纷,长期不合。案发当日,母亲、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共同商议如何报复,并积极准备作案工具。傍晚在家门口遇到被害人一家后,儿子、母亲、女儿、儿媳分别持匕首等工具共同打击手无寸铁的被害人,最终造成三人死亡、一人重伤、数人轻伤的严重后果,最终上述几人均以故意杀人罪定罪。这种因邻里纠纷而导致的恶性凶杀命案并不多见,而全家人一起作案更是罕见。双方多年的恩怨,难解的怨气,酿成了一个人间惨案。该案件三名女性罪犯的犯罪动机外表上看只是个“气”字,其实质是心中没有法制观念,因为某些微小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受到损害便放纵宣泄,逞强斗狠,走上犯罪道路。

(三)铤而走险心理

在现代社会,女性在继续相夫教子责任的同时,也部分地承担起了家庭供给,更有单亲妈妈等群体几乎需要独自供养家庭。然而,女性在就业、待遇等方面极易受到歧视及不公正待遇。部分女性无一技之长,无固定职业及住所,缺乏生存能力,为生计容易为财而铤而走险,实施盗窃、、色情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爱慕虚荣、急功近利心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投入最小、利益最大”的功利性也潜移默化着民众的价值观,女性爱攀比、好嫉妒的性格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象。当现实与理想无法平衡时,部分女性迷失方向,有的走上盗窃、、贪污、受贿的不归路,有的贪婪地出卖肉体换取不义之财;有的甘愿做第三者,埋下犯罪隐患。心理学研究分析,女性的意志力弱于男性,在具有同样的接触钱财物的情况下,女性更容易为贪婪所侵袭。并且,女性的认知系统较为薄弱,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的低级需要和直接 经验 为标准,因此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诱惑,从而沦为他人的犯罪工具。

(五)自暴自弃,放纵心理

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如男性,因此在遇到挫折、创伤后容易颓废,产生消极厌世情绪,进而“破罐子破摔”走上犯罪道路,该种情况在性犯罪中多见。对于性过错,社会对女性的批判明显多于男性,在强大压力面前,一些女性不敢、不愿、甚至不能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继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沦为卖淫女,进而极有可能演变为组织卖淫、强迫卖淫者。

(六)无知、盲从心理

该种情况多发生在未成年女性,该群体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时即接触社会,从而误入歧途。

女性犯罪虽然在绝对数量少远低于男性犯罪,但其上升势头明显,其对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对女性犯罪心理的分析,针对不同的犯罪心理,设计不同的应对策略,可以为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提供思路。笔者倡导在社会上多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多打温情牌、亲情牌,及时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化解,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犯罪诱因。当然,女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女性自身、家庭、社会多管齐下,将保障女性权利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各类事务中来,但是与此同时也导致女性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女性犯罪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防范措施。

关键词 女性犯罪 心理分析 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瞿业,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40-02

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条重要的维系纽带,那就是女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心理特征相对于男性来说,最突出的在于富于更多的情感,因此女性的神经系统兴奋程度更高,在受到刺激时很容易产生各种敏感的反应。基于此,女性的犯罪现象要比男性少很多,不过一旦女性成为罪犯,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情节。最近几年以来,女性犯罪行为逐渐增加,阻碍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女性犯罪心理,提出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成为了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

(1)暴力犯罪。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暴力犯罪的现象要少很多,不过随着妇女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大,女性暴力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加,特别是现阶段女性故意伤害及杀人犯罪等问题愈加严重,而被伤、被杀对象则主要为丈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被动性。(2)财产犯罪。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女性财产犯罪的概率也有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盗窃、贪污及罪等,该类犯罪是女性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3)性犯罪。在整个女性刑事犯罪案件中,性犯罪的比率最为突出,并且严重腐蚀到了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其主要特点为流动性、隐蔽性及依附性等,主要表现为聚众淫乱、引诱或容留妇女卖淫罪等。

(二)女性犯罪的具体特点

(1)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具有被动性。虽然目前社会发展中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男权主义仍然在家庭关系中广泛存在,家庭暴力问题的频繁发生导致很多妇女无法再继续忍受虐待,一部分女性并没有通过法律形式维护自身权益,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女性犯罪的主体具有年轻化、高文化程度的特点。有调查研究发现,女性犯罪的特点越来越趋近于男性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的犯罪在逐年增加,而且女性犯罪存在年轻化的特点。(3)女性犯罪的手段具有明显的欺性。由于性别差异,女性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通常都不会直接采用暴力手段,而是通过、投毒以及盗窃等方式来达到犯罪目的。(4)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由于女性受到生理条件的局限,在体力上弱于男人,因此在社会中是一类较为弱势的群体,所以很多女性犯罪人多会为男性犯罪人进行踩点或者为其提供更多的犯罪工具,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团伙犯罪当中。

二、女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一部分女性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人格缺陷。相关部门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甚至是在一些关系破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都存在冷漠、阴郁等特点,而很多少女为了逃避家庭带来的不愉快,过早的在社会中游荡,想要从中寻找更多的安慰,不过由于其在社会中接触了很多不良因素,最终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2)家庭暴力可以说是家庭美满生活的腐蚀剂,同时也破坏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很容易造成婚姻的破裂,子女在此时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而在农村,发生家庭暴力的概率要比城市高很多,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在这些家庭中的女性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地位较低,受到丈夫的打骂是经常的事情。一部分男性由于受到男权主义的影响,认为丈夫永远要比女性地位高,可以随便打骂妻子,甚至于一些女性觉得在遭受到暴力虐待之后是一种家丑,难于对外人启齿,因此一旦这种伤害超出妇女的忍耐底线,她们都会直接通过伤害或者杀害的方式来反抗丈夫,从而形成犯罪。

(二)社会因素

(1)社会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而且儒家文化中推崇女性要“三从四德”,千百年来压制着女性的自由发展,导致很多女性的心理遭受到长期以来的压制。(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逐渐开始塑造现代新型女性,导致很多女性产生了强烈的“高消费”欲望,很多女性的“拜金”行为明显,她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财富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外界传媒的不良诱导也是女性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黑色反动的、黄色淫秽的文化传播,直接影响到了女性正常人格的塑造和形成。

(三)个人性格因素

从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身因素来看,通常可以分为不良心理、变态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症状等三个大类。其中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遭受长期的压抑而变得暴躁,产生较强的报复心,还包括较强的贪婪欲望及明显的自私心理等。另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一些妇女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渐产生了严重的贪婪心态,导致其愈加爱慕虚荣,使得其为了尽可能的满足自身产生的畸形需要,不惜采取犯罪手段来谋取利益。此外,还有一部分女性在刚开始时通常都处于被害状态,但是由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维权意识淡薄,逐渐在后期从被害者的身份转化为害人者,伴随着其强烈的报复欲望最终发生犯罪行为。

(四)个人生理因素

在女性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性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女性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首先,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青春期变化要早一到两年,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量多于男性的雄性激素,因此会过早的对异性产生更为敏感的体验。其次,生物学上认为,当女性在处于月经期、怀孕期以及绝经期等各个生理周期时,会直接对其生理状况及心理状况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一部分女性还会由于植物神经的紊乱,导致大脑皮层失调,很容易产生心烦易怒的情绪,一旦受到不良刺激,将会大大增加女性犯罪的几率。 三、女性犯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女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力度

女性犯罪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并且会给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反思 。因此,应该将加强女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力度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女性进行 心理 健康知识 的教育力度,通过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及相关讲座等,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橱窗等各类型的宣传媒介,营造女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另外,还要加强女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咨询及治疗机构的建设,在市场机制的促进下,促进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要充分的认识到,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人的努力,因此提高教育团队的素质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在保证数量的同时,针对现有的教育工作人员,大力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必要技能的培训工作。最后,还应该不断完善女性心理健康的测评制度。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女性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不断的从信息反馈中寻找问题、改正问题,确保心理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加强女性思想水平的认识程度

一方面,要重塑妇女的传统观念。中国儒家文化自古以来推崇女性应该“三从四德”,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随着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女性婚姻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大部分女性犯罪就是因为在处理家庭婚姻矛盾时发生的,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家庭矛盾已经成为了这些女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现阶段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倡导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在遭受到家庭暴力的破害时,在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诱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通过正确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一部分女性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而改变这些女性的思考方式也是一个重要任务,帮助女性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有利于降低女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对女性犯罪个体进行心理治疗

针对女性犯罪个体,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进一步加快相关心理矫治机构例如劳教所、戒毒所以及监狱等的建设,同时要做好犯罪个体的心理治疗工作。由于现阶段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很多机构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严重缺乏专业的心理治疗人员,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加强与大专医学院校以及医院等的合作力度,配合社会力量来做好女性犯罪个体心理治疗工作。另外,我们要不断的更新和借鉴现阶段心理科学的相关知识与原理,根据我国女性犯罪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尽可能的起到改善女性犯罪心理治疗的效果。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女性犯罪个体的心理治疗并不是特殊的治疗,其与一般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一样的,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她们当作犯人来看待,而是应该将其作为病人,尊重她们的人格,与他们友好沟通,建立融洽的治疗氛围,增强她们的自我整合能力,改变她们的心理结构,使其逐渐对其生活方式感到满意,从而改善女性犯罪个体的心理状态。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女性犯罪需要得到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犯罪心理进行了分析,因此女性犯罪的预防措施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预防并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魏颖.试论女性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控制.法制与社会.2009(8).

[2]肖兴政,郝志伦主编.犯罪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海燕.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中外企业家.2008(2).

[4]王海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政法学刊.2005(1).

[5]王金玲编.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王骏.新时期女性犯罪原因论.鄂州大学学报.2004(1).

浅谈女性犯罪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关于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

2. 浅谈青少年犯罪论文

3. 大学犯罪心理学论文

4.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论文

5.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女性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女性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女性,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就是男女性别心理差异。现代女性心理,女性心理健康,性别角色的含义。特点。多样性。男女心理差异的形成。认知的性别差异和情绪的性别差异。

作为女性,在婚姻经营中,这几个心理学常识你不可不知道

一.阿德勒 1.《超越自卑》阿德勒:2.《理解人性》阿德勒:3.阿德勒《西方的智慧+-+伟大书籍:4.理解人性阿德勒:5.阿德勒疗法6.生活的科学.7.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对一个女人生活故事的观照与审视 阿德勒.三.马斯洛 12.存在心理学探索:13.动机与人格:14.洞察未来:15.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6.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7.自我实现的人:四.大众心理学 18.【大众心理学丛书】+01+崇拜心理学.19.【大众心理学丛书】+03+爱情心理学.20.【大众心理学丛书】+04+嫉妒心理学.21.【大众心理学丛书】+05+逆境心理学.六:弗洛姆: 31.《人心》弗罗姆.32《生命之爱》弗洛姆.33.《占有还是生存》弗洛姆.34.被遗忘的语言.35.弗洛姆_爱的艺术.36.弗洛姆-健全的社会.37.为自己的人.七:森田疗法: 38.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39.行动转变性格+森田式精神健康法.40.走出强迫的泥潭.八:弗兰克: 41.活出意义来:42.追寻生命的意义.十:百家争鸣 51.[自我暗示术--用潜意识的奇功开发脑力.52.《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53.《变态心理揭秘》_作者:王溢嘉.54.《创意心理学》.55.《当代西方心理学评述》.56.《噩梦的心理与生理》厄内斯特�6�1哈.57.《犯罪心理学》作者:闪苍.58.《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59.《孤独心理学》箱崎总一.60.《唤起心中的巨人》.61.《解密男性》.part1.:62.《解密男性》.part2.《解密女人》..《解密女人》..《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65.《看透别人的心+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66.《罗曼蒂克心理学》纳萨坦尼�6�1布莱.67.《内心枷锁》勒尔.68.《女性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奇妙的自我心理暗示》.72.《人格与心理治疗》约翰�6�1多拉德&尼.73.《如何成为心理治疗师-成长的漫漫.74.《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埃利希�6�1诺.75.《疼痛——为痛苦而生的科学》帕特.76.《体验悲哀》维雷特�6�1卡斯特.77.《投资心理学》78.《拓扑心理学原理》勒温.79.《外国心理学思想史》.80.《文化心理学》坎托.81.《心理的力量》.82.《心理调节一日一箴言》.83.《心理学的故事》墨顿.亨特.84.《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85.《心灵学:现代西方超心理学》吉尼.86.《心我论--对自我和灵魂的奇思冥想》.87.《性格解析》.88.《一颗找回自我的心》.89.【情境中的文本】心理学的尺度.90.【威廉�6�1詹姆士】心理学原理.91.【心理学】与众不同的心理学.92.二十几岁要懂得的处世心理学.93.(直面内心的恐惧). 心理学教程.95.爱情心理学.96.奥修-奥秘心理学.97.超个人心理学.98.地震应对指南: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99.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100.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101.佛教心理学.102.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卡尔�6�1罗杰斯.103.怪诞心理学.104.管理中的心理学全文阅读.105.害羞心理学.106.教育心理学第三版.107.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108.莱恩-分裂的自我.109.老板必备的心理学.110.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课件.111.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112.皮亚杰-儿童心理学113.强迫症改变人生.114.色彩妙用的秘密:每天懂一点色彩心.115.少有人走的路.116.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117.心理黑洞-曼哈顿心理诊所手记.118.心理危机及成人心理学.119.心理学经典效应. 120.心理学量表大全.121.心理学-潜意识说服法则. 122.月光族的财富秘笈:小白领购物心理.

而在如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女性消费者逐渐成为了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女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女性消费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广阔市场。据调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其中当代都市白领女性是众多商家商讨的“黄金群体”。女性消费者数量之多,在购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了解现今女性的消费心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家庭财务收支有了明显的独立权,并且女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是大部分购买行为的决策者。经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做出。在我国,从人口上来讲,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就高达亿人之多。由于在家庭中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重角色,使他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同时还要为大多数的 儿童 、老人等购买商品,成为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说女性购买群体是庞大的。不同阶层女性在消费中的需求明显不同,因而认真研究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女性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女性消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女性在消费市场中的消费活动常常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因店家打着“特价商品”的旗号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在服装和美容方面投入和自己收入不相匹配的金钱, 购物时喜欢货比三家, 选择相对最优惠的产品等等。发掘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对提高销售量和产品质量,降低自身的产品价格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 对于企业增加生产和销售,如何改进产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留住老顾客,开发新顾客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虽然当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但却统一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的主动性

很多女性自认为打理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她们经常会不自主的关注市场动态,如遇到某些家庭用品市场短缺,便会到多个商店购买,以买到为目的。在逛超市的时候女性会不知不觉的买很多用品,也许当时不需要,但是因为打折或者其他因素而预先购买。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会有计划的提早囤货,一般不会出现断档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烈的消费主动性。

(二)消费的实用性心理

如今社会各个工作阶层都能看见女性工作的身影,但是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对购买方式和产品的实用性上更加关注,例如,现在很多职业女性会选择网上购物等省时省事的方式,通常喜欢购买速食产品或者冷冻产品等。

(三)消费的品牌忠诚度高

当今女性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已区别于传统女性依附于丈夫的消费理念,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高档产品。同时购买名牌产品对女性个人形象的树立和公关关系的巩固都有很明显的推进作用,并据调查众多女性认为名牌产品更具有质量的保证。女性比男性在购买商品方面比较“长情”,一旦选择了某一品牌,将会一如既往的追寻,而且在她们心理觉得只有这个产品适合她,所以女性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还是更愿意使用老牌子。

(四)消费的攀比从众心理

如今大部分女性都是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在消费商品时女性朋友间会不自觉的比较谁的服装比较得体,或者谁使用的产品品牌比较响亮,在她们看来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谁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家庭地位比较好,当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羡慕的眼光,在心理上自觉高人一等。并且同一阶层的女性中,只要有什么人率先购买某一产品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他人就会跟风似的购买。

(五)消费的心理侧重点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来说,消费的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总的分为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来做调查。未婚女性尤其是年轻姑娘更愿意为自己消费,把自己装扮的时髦靓丽,而且大部分调查研究显示未婚女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作为个人支出。已婚女性则明显不同于未婚女性,她们因为有过多家庭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消费是在家庭,丈夫,孩子,老人身上,逛街时会不自觉的为他们购买商品而忽略了自己。

三、针对女性消费心理而做出的策略调整

根据女性消费的市场重要性和女性消费的众多心理特征而做出了如下几点销售策略建议:

(一)商家调查女性购买的主体商品比例来制定推销方案

商家的推销产品的时候要打出醒目的 广告 术语,在术语上要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优势的介绍。女性看见商家打着“跳楼价”或者“节假日三折”等营销策略,很容易形成购买行为,促进销售。针对女性购买商品的主体部分,商家可以分需求分批次进货,从而为商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二)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功能

现如今女性不仅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所以绝大多数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更注重这些商品是否经济实用,如一些家庭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女性在使用。这些商品在设计上要注意细节部分,方便女性使用。

(三)制定针对不同阶层女性及不同年龄女性而做出不同现场推销方案

现在的女性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女性都希望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得到顾客是上帝的优待,但是不同阶层女性的消费能力大不相同,销售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要仔细区分不同女性的消费需求,从而推销适合她们的商品,进而使她们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的审美等方面各有不同,销售员在推销的时候尤其注意产品的色彩、款式及效果方面,针对她们年龄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策略,进而达到交易的成功。

(四)商家要注重女性顾客的长期效应并作出相应的创新

女性顾客远比男性顾客争取来的快,例如在某一方面让她们有了感受之后,她们就会利用她们特有的表达力,传播力来为商家做免费宣传,然而这些宣传既有效又省时。女性一旦认为此类产品优秀就会一直关注并且希望得到新的产品效果,商家适时的作出产品更新换代,不仅可以保持住原有的女性客源,还可以通过她们获取更多的女性消费者,从而为商家扩大经营范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随着女性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在消费时候应更具有理性,也就是要加强理性化的消费心理。很多女性已经不满足于化妆品或者家用品等小物件上的支配权,她们更热衷于买房或是买车等高品质消费品上占据主导权。但是男性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女性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将来的女性消费应该在不丢失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加强个性化消费的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耿黎辉.消费心理学[M].西安: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2008(2).

[3]陈真.女性消费心理研究[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2008(8).

【摘要】随着女性经济收入和社会身份地位的提高"决定了其具有较为强大的自主消费能力、影响力和巨大潜力,女性消费者追求时尚、注重形象的消费行为特质,正加速消费市场的拓

展,推动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群体"。企业营销应充分了解女性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消费心理 经济收入

一、女性消费的主要心理特征

(1)爱美与追求时尚心理。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爱美是女性的天性, 这种心理反应在消费活动中, 所有女性都希望通过消费活动既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美, 又能增加修饰美。她们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 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外包装、色彩和艺术美, 重视商品对人的美化作用, 对环境的装饰作用和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而追求时尚心理与爱美心理是互相融通和相互关联的两种相似的心理。女性往往以时尚为美, 所以也可以说时追求时尚理是爱美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们倾向于时新和先行, 乐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在这类消费群体中,中青年女性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性,比如在校大学生是其中显著的群体。这是一种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在女性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有特色的商品,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穿着类商品和日用商品,常常由于某种原因,在一个地区的一段时间内甚为风行,成为众多女性消费者踊跃购买或积极使用(或穿戴)与追求的对象,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趋向。

(2)关心消费的健康和安全的心理。在消费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现代女性更加关心消费以及消费品对自己、家人的健康、安全问题的关心在不断增加。女性的采购消费行为往往占家庭消费的主导地位,在大多数家庭中,整个家庭的日常消费用品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负责采购,因此,现代社会中,女性们更是会非常重视所选商品的安全性能,及其健康指数。例如,在食物方面,她们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自然食品,低脂肪、低胆固醇、多营养食品等;在家居用品方面,她们会更重视其绿色环保健康指数,如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产品有无任何化学毒副作用等。

(3)自尊、虚荣、求名、攀比炫耀心理。人人都有自尊,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女性消费者更是如此,这种心理在中青年女性中尤为突出,她们在生活上喜欢和人攀比, 总希望比自己的同事、亲友过得更舒适, 显得更富有。她们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往往以购买的内容和购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女性的自尊自重心理表现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同,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在购物过程中她们仍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当代女性,尤其是家庭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喜欢在生活中与人攀比,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她们想要拥有别人别人所没有的。通过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 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4)方便、实惠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就业率越来越高,又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学习,又要从事家务劳动,因此,她们希望能够减轻生活压力,缩短家务劳动时间。所以在购买产品时,对购买过程和使用产品的方便性、实惠性要求日益突出,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其家务劳动的方便消费品(包括食品和生活用品,他们都乐于接受。在商品的实惠性方面,一些中老年女性一般掌管家务,最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来之不易,她们崇尚节俭,精打细算,讲求实用,鄙弃奢华,这类女性消费群体,她们要求所购买的商品能发挥大的实用性效益,尤其是购买基本生活资料时,对商品实用性要求较高。

二、女性消费的行为特征

(1)女性容易受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在个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即感情丰富、细腻,心境变化剧烈,富于联想和幻想。温馨的广告提示也会触动女性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产生某种情感而产生不是那么理性的消费行为。她们易于在情感的支配和影响下即时产生对某种产品的喜爱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食品的诱人气味、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每每商场或超市的柜台前被挤的水泄不通,多半是打折、特价销售。我们常会看到一个本打算去购买洗洁净的女性会抱回一大堆衣服。

(2)女性容易产生情绪化消费行为。大部分女性会很热衷于逛街,并且很多时候一逛街就会不由自主地买回一大堆实际用不上的东西。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感情丰富, 联想能力很强, 在购物时, 常常把自己放进去联想, 想象自己使用某种商品之后所获得的愉悦情景。此外, 她们还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联想, 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 联想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此外, 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商品, 一句吸引女性眼球的广告词, 一段优美的旋律, 一股特别芬芳的香味, 都能成为一种女性购买行为产生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在心情低落时,总会把购物当作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通过大量的采购来释放自己,并且大多数的女性对一时的冲动所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感到后悔。

(3)女性消费行为容易受购物环境、氛围和导购引导的影响。如果商场和超市的购物环境优雅、舒适,会比较容易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尤其是在“妇女节”、“ 母亲节 ”等节假日购物氛围的营造中,当商家推出一系列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赋予产品以感情,更容易赢得女性信赖,从而产生购物行为。另外,导购热情体贴的服务态度,也很容易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心,从而产生因对享受服务及人的好感而购物的行为。

浅谈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2. 有关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3. 关于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4. 产品设计中消费群体的心理研究论文

5. 超市消费心理学论文

6.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女性健康心理学论文

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犯罪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提及女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善良、温柔、贤淑,然而古往今来都不乏“坠落天使变恶魔”的 故事 。在现代社会,女性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她们正逐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然而,女性在取得成就和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违法犯罪日趋增多的问题。也许是无知让她们误入歧途,也许是物欲让她们坠入深渊,也许是畸爱让她们迷失方向,每一起女性犯罪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都有她们特殊的心理过程。本文在近年来女性刑事案件办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女性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希望能为预防女性犯罪提供思路。

关键词 犯罪 情感 心理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0592(2013)11-283-02

一、基本情况

从案件类型来看,女性犯罪罪名较为集中,主要为侵财型犯罪(盗窃、),故意伤害、性犯罪和毒品犯罪。据统计,上述四类犯罪约占我市女性犯罪案件总数的50%以上。女性由于体力上明显弱于男性,心理上胆小怕事,因此多实施轻体力、隐蔽性的智力型犯罪,较少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同时,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多为被保护对象,因此社会上对女性的警惕心理容易降低,女性更为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并且女性也善于利用该性别优势,因而女性实施等侵财犯罪活动与男性相比容易得手。

从受 教育 程度来看,女性罪犯多集中于小学、初中 文化 。文化程度是影响犯罪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教育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文化程度低则认识水平也相应较低,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性格偏激、狭隘,遇事容易感情用事,易采取片面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受教育水平与法律意识水平成正比,低文化水平人群多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不知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再者,受教育程度低者过早地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因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到他人的唆使、欺和利诱而走上犯罪道路。最后,文化程度低导致找工作受限,迫于生计,也有女性走上盗窃、卖淫的犯罪道路。

从犯罪频率上看,女性罪犯基本为初犯,累犯和再犯的几率较小,累犯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盗窃、、贩毒案件中。

二、女性犯罪特点

(一)情感犯罪居多

女性是天生的情感动物,感情细腻、丰富、敏感,且多为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女性控制感情的能力明显不足,情绪稳定性差。司法实践中发现,许多女性暴力犯罪的动因源于情感问题,她们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发生了扭曲,犯罪对象也多为她们感情的倾注者(如丈夫、情夫,近年来针对第三者的暴力犯罪有增多趋势)。当女性对某人倾注了感情,做出了牺牲,换来的却是冷漠、打骂、背叛、甚至抛弃时,女性往往会产生愤怒、嫉妒、仇恨心理。该些负面心理如没有畅通的排解 渠道 ,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强烈刺激下,仇恨的洪水就会冲破理智的闸门,从而产生残酷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报复行为。

(二)加害者受害者难分

在很多案件当中,女性犯罪嫌疑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两者之间存在转化过程。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女性在受到伤害后(例如家庭暴力、丈夫婚外情等),通常会委曲求全,希望以此挽回感情,但现实又常事与愿违。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强烈的报复仇恨嫉妒心理,在该心理的驱使下,部分女性实施了暴力犯罪。另外,一些青少年女性在本应茁壮成长的年纪,因缺少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和正确引导,走上犯罪道路;再如一些被性侵害的女性,因无法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自暴自弃,最终身陷囹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法律上,她们的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法意;但情感上,她们本身也是受害者,有“情有可原”之处,社会应当弥补对她们缺失的关爱。

(三)多团伙作案,女性在其中扮演从属性角色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要求女性“在家从父、嫁夫从夫,夫亡从子”,因而女性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这主要是由其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现代社会,女性仍对男性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女性多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同时她们一般不是主犯,多带有胁从、被教唆、帮助犯的特点。

三、女性犯罪心理

女性犯罪多由于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情感与归属需求(如爱情、婚姻)、尊重需求(如成就、地位)未被满足而实施过激行为,以致触犯刑律。以下着重分析几种常见的女性犯罪心理。

(一)嫉妒、仇恨、报复泄愤心理

相比较男性,女性一般承担更多的家庭职责,投入在家庭建设上的时间和心血也更多,因此女性对于婚姻家庭的期望和重视程度远超男性,一般表现为希望婚姻延续、家庭幸福。但现如今婚外情现象日益蔓延,使得部分家庭陷入情感危机;家庭暴力现象仍屡禁不止,为女性犯罪埋下不定时炸弹。

1.家庭暴力

封建时期男子凌驾于女子之上,认为可以对妻子随意打骂,该种思想至今仍有残余,尤以农村为甚。执法机关一般不插手普通家庭纠纷、居委会村委会不管也是常态,这也导致女性在家庭暴力中长期处于无助境地。加上性格懦弱、经济不独立,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妇女受到家暴后常选择默默忍受,这又进一步助长了丈夫的暴力倾向。当仇恨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性格偏激者会产生“鱼死网破”的复仇心理,此时琐碎的小事就会触动“情绪的扳机”,用她们特殊的方式发泄对婚姻的不满,因此我们看到弱女子身上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大案。

2.婚外情

除了家庭暴力外,夫妻之间的不忠实也是造成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当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弱化,诱惑因素逐渐增多,一些人产生了扭曲的婚恋观,对家庭不负责任,纵情过度,男性在该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学上认为女性的原则性、精神性较强,对婚姻的期望值也高于男性,因此一旦婚姻家庭出现变化,女性极难接受变故,心理极易发生扭曲,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原则,以求精神上的慰藉。此类案件中,被害者多为丈夫或情夫,但近年来“原配怒杀小三”的恶性犯罪增多,影响恶劣。杀死情敌固然存在一时激情冲动犯罪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对扫除障碍、恢复原有家庭生活的向往。同样的,作为第三者的女性,也会因为被冷落、抛弃而产生仇恨心理,或是出于为自己的感情扫除障碍的目的,采取极端的 方法 解决感情问题。 (二)逞强斗狠心理

心胸狭窄、小心眼也是女性的标签之一。心胸狭窄的女性自我排解情绪的能力普遍差,极易产生争强好胜心理。平日细小的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如没能及时化解,容易形成积怨以致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例如我市2011年发生的一起恶性杀人案件,邻里间因琐事产生纠纷,长期不合。案发当日,母亲、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共同商议如何报复,并积极准备作案工具。傍晚在家门口遇到被害人一家后,儿子、母亲、女儿、儿媳分别持匕首等工具共同打击手无寸铁的被害人,最终造成三人死亡、一人重伤、数人轻伤的严重后果,最终上述几人均以故意杀人罪定罪。这种因邻里纠纷而导致的恶性凶杀命案并不多见,而全家人一起作案更是罕见。双方多年的恩怨,难解的怨气,酿成了一个人间惨案。该案件三名女性罪犯的犯罪动机外表上看只是个“气”字,其实质是心中没有法制观念,因为某些微小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受到损害便放纵宣泄,逞强斗狠,走上犯罪道路。

(三)铤而走险心理

在现代社会,女性在继续相夫教子责任的同时,也部分地承担起了家庭供给,更有单亲妈妈等群体几乎需要独自供养家庭。然而,女性在就业、待遇等方面极易受到歧视及不公正待遇。部分女性无一技之长,无固定职业及住所,缺乏生存能力,为生计容易为财而铤而走险,实施盗窃、、色情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爱慕虚荣、急功近利心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投入最小、利益最大”的功利性也潜移默化着民众的价值观,女性爱攀比、好嫉妒的性格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象。当现实与理想无法平衡时,部分女性迷失方向,有的走上盗窃、、贪污、受贿的不归路,有的贪婪地出卖肉体换取不义之财;有的甘愿做第三者,埋下犯罪隐患。心理学研究分析,女性的意志力弱于男性,在具有同样的接触钱财物的情况下,女性更容易为贪婪所侵袭。并且,女性的认知系统较为薄弱,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的低级需要和直接 经验 为标准,因此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诱惑,从而沦为他人的犯罪工具。

(五)自暴自弃,放纵心理

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如男性,因此在遇到挫折、创伤后容易颓废,产生消极厌世情绪,进而“破罐子破摔”走上犯罪道路,该种情况在性犯罪中多见。对于性过错,社会对女性的批判明显多于男性,在强大压力面前,一些女性不敢、不愿、甚至不能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继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沦为卖淫女,进而极有可能演变为组织卖淫、强迫卖淫者。

(六)无知、盲从心理

该种情况多发生在未成年女性,该群体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时即接触社会,从而误入歧途。

女性犯罪虽然在绝对数量少远低于男性犯罪,但其上升势头明显,其对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对女性犯罪心理的分析,针对不同的犯罪心理,设计不同的应对策略,可以为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提供思路。笔者倡导在社会上多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多打温情牌、亲情牌,及时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化解,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犯罪诱因。当然,女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女性自身、家庭、社会多管齐下,将保障女性权利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各类事务中来,但是与此同时也导致女性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女性犯罪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防范措施。

关键词 女性犯罪 心理分析 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瞿业,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40-02

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条重要的维系纽带,那就是女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心理特征相对于男性来说,最突出的在于富于更多的情感,因此女性的神经系统兴奋程度更高,在受到刺激时很容易产生各种敏感的反应。基于此,女性的犯罪现象要比男性少很多,不过一旦女性成为罪犯,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情节。最近几年以来,女性犯罪行为逐渐增加,阻碍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女性犯罪心理,提出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成为了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

(1)暴力犯罪。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暴力犯罪的现象要少很多,不过随着妇女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大,女性暴力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加,特别是现阶段女性故意伤害及杀人犯罪等问题愈加严重,而被伤、被杀对象则主要为丈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被动性。(2)财产犯罪。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女性财产犯罪的概率也有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盗窃、贪污及罪等,该类犯罪是女性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3)性犯罪。在整个女性刑事犯罪案件中,性犯罪的比率最为突出,并且严重腐蚀到了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其主要特点为流动性、隐蔽性及依附性等,主要表现为聚众淫乱、引诱或容留妇女卖淫罪等。

(二)女性犯罪的具体特点

(1)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具有被动性。虽然目前社会发展中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男权主义仍然在家庭关系中广泛存在,家庭暴力问题的频繁发生导致很多妇女无法再继续忍受虐待,一部分女性并没有通过法律形式维护自身权益,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女性犯罪的主体具有年轻化、高文化程度的特点。有调查研究发现,女性犯罪的特点越来越趋近于男性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的犯罪在逐年增加,而且女性犯罪存在年轻化的特点。(3)女性犯罪的手段具有明显的欺性。由于性别差异,女性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通常都不会直接采用暴力手段,而是通过、投毒以及盗窃等方式来达到犯罪目的。(4)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由于女性受到生理条件的局限,在体力上弱于男人,因此在社会中是一类较为弱势的群体,所以很多女性犯罪人多会为男性犯罪人进行踩点或者为其提供更多的犯罪工具,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团伙犯罪当中。

二、女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一部分女性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人格缺陷。相关部门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甚至是在一些关系破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都存在冷漠、阴郁等特点,而很多少女为了逃避家庭带来的不愉快,过早的在社会中游荡,想要从中寻找更多的安慰,不过由于其在社会中接触了很多不良因素,最终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2)家庭暴力可以说是家庭美满生活的腐蚀剂,同时也破坏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很容易造成婚姻的破裂,子女在此时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而在农村,发生家庭暴力的概率要比城市高很多,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在这些家庭中的女性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地位较低,受到丈夫的打骂是经常的事情。一部分男性由于受到男权主义的影响,认为丈夫永远要比女性地位高,可以随便打骂妻子,甚至于一些女性觉得在遭受到暴力虐待之后是一种家丑,难于对外人启齿,因此一旦这种伤害超出妇女的忍耐底线,她们都会直接通过伤害或者杀害的方式来反抗丈夫,从而形成犯罪。

(二)社会因素

(1)社会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而且儒家文化中推崇女性要“三从四德”,千百年来压制着女性的自由发展,导致很多女性的心理遭受到长期以来的压制。(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逐渐开始塑造现代新型女性,导致很多女性产生了强烈的“高消费”欲望,很多女性的“拜金”行为明显,她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财富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外界传媒的不良诱导也是女性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黑色反动的、黄色淫秽的文化传播,直接影响到了女性正常人格的塑造和形成。

(三)个人性格因素

从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身因素来看,通常可以分为不良心理、变态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症状等三个大类。其中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遭受长期的压抑而变得暴躁,产生较强的报复心,还包括较强的贪婪欲望及明显的自私心理等。另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一些妇女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渐产生了严重的贪婪心态,导致其愈加爱慕虚荣,使得其为了尽可能的满足自身产生的畸形需要,不惜采取犯罪手段来谋取利益。此外,还有一部分女性在刚开始时通常都处于被害状态,但是由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维权意识淡薄,逐渐在后期从被害者的身份转化为害人者,伴随着其强烈的报复欲望最终发生犯罪行为。

(四)个人生理因素

在女性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性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女性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首先,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青春期变化要早一到两年,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量多于男性的雄性激素,因此会过早的对异性产生更为敏感的体验。其次,生物学上认为,当女性在处于月经期、怀孕期以及绝经期等各个生理周期时,会直接对其生理状况及心理状况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一部分女性还会由于植物神经的紊乱,导致大脑皮层失调,很容易产生心烦易怒的情绪,一旦受到不良刺激,将会大大增加女性犯罪的几率。 三、女性犯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女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力度

女性犯罪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并且会给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反思 。因此,应该将加强女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力度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女性进行 心理 健康知识 的教育力度,通过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及相关讲座等,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橱窗等各类型的宣传媒介,营造女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另外,还要加强女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咨询及治疗机构的建设,在市场机制的促进下,促进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要充分的认识到,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人的努力,因此提高教育团队的素质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在保证数量的同时,针对现有的教育工作人员,大力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必要技能的培训工作。最后,还应该不断完善女性心理健康的测评制度。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女性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不断的从信息反馈中寻找问题、改正问题,确保心理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加强女性思想水平的认识程度

一方面,要重塑妇女的传统观念。中国儒家文化自古以来推崇女性应该“三从四德”,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随着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女性婚姻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大部分女性犯罪就是因为在处理家庭婚姻矛盾时发生的,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家庭矛盾已经成为了这些女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现阶段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倡导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在遭受到家庭暴力的破害时,在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诱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通过正确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一部分女性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而改变这些女性的思考方式也是一个重要任务,帮助女性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有利于降低女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对女性犯罪个体进行心理治疗

针对女性犯罪个体,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进一步加快相关心理矫治机构例如劳教所、戒毒所以及监狱等的建设,同时要做好犯罪个体的心理治疗工作。由于现阶段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很多机构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严重缺乏专业的心理治疗人员,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加强与大专医学院校以及医院等的合作力度,配合社会力量来做好女性犯罪个体心理治疗工作。另外,我们要不断的更新和借鉴现阶段心理科学的相关知识与原理,根据我国女性犯罪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尽可能的起到改善女性犯罪心理治疗的效果。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女性犯罪个体的心理治疗并不是特殊的治疗,其与一般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一样的,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她们当作犯人来看待,而是应该将其作为病人,尊重她们的人格,与他们友好沟通,建立融洽的治疗氛围,增强她们的自我整合能力,改变她们的心理结构,使其逐渐对其生活方式感到满意,从而改善女性犯罪个体的心理状态。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女性犯罪需要得到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犯罪心理进行了分析,因此女性犯罪的预防措施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预防并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魏颖.试论女性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控制.法制与社会.2009(8).

[2]肖兴政,郝志伦主编.犯罪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海燕.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中外企业家.2008(2).

[4]王海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政法学刊.2005(1).

[5]王金玲编.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王骏.新时期女性犯罪原因论.鄂州大学学报.2004(1).

浅谈女性犯罪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关于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

2. 浅谈青少年犯罪论文

3. 大学犯罪心理学论文

4.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论文

5.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工作压力与女性心理健康论文

一、压力的来源

所谓压力,心理学上指外界的刺激与主体的反应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对环境中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经大脑思考后对其性质表现的反应。在这方面,个体的差异很大,比如说一个刺激具有威胁性,但个体不能认知其有威胁性,对他(她)自然构不成威胁。还有当个体确知刺激情境具有威胁,但他(她)的能力和经验足以克服困难时,对他就不会形成压力。我们谈到压力,往往是指消极性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生活、工作和职业、心理三个方面。

关于生活方面,生活的改变往往形成压力。心理学家制定有专门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将生活改变从重到轻列出几十项,最后以得分多少判断压力大小。列在前面的有:配偶亡故、离婚、夫妻分居、亲人亡故、个人患病或受伤、新婚、失业、退休、家庭中有人生病、怀孕、性关系适应困难、借债、改变职业与工作岗位、子女成年离家、涉讼等。

职业和工作方面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不是按从重到轻排列):刚参加工作或新改换工作岗位、个人能力不适应工作、个人身体不适应工作、与上级或同事关系不睦、进升受挫、工作中失误或发生错误、受到处分或降职、对工作本身或工作环境厌倦、对报酬和待遇不满意等。工作的压力中,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机关工作者尤应注意此点。

心理方面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挫折、一是冲突。所谓挫折是指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因而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从心理学上讲,重要的不是挫折,而是对于挫折的感受。一件事情,一个人认为是挫折,别一个人可能觉得无所谓。理想的做法是持中。对挫折的感受既不可太强,也不可没有。细分一下,对挫折的反应,可以分成理智的和感情的两类。理智方面可以认为是挫折,但感情上能做到,不为挫折影响意志和情绪这是最好的。政治家最需要的是这种素质。因为政治家的生涯中,充满挫折,甚至可以说是变幻莫测。如果不能承受挫折,也就不能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冲突是指心理冲突,指个人内心里同时怀有两种动机而无法同时满足所形成的心理困境。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三种。人的生活是多层面的,有不同的层面,有事业的层面,也有社会的层面。在不同层面中遇到的问题, 都需要个人选择判断。在做出选择与判断时,有的重在感情,有的重在理性,更有的因患得患失而不得不考虑各种利害关系。如此看来,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心理冲突的困扰在所难免。也许能力越高越强的人,面临的心理冲突越多,因为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动机与追求的目标。动机与目标既多,在选择上又怎能避免冲突的困扰呢?

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可引起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反应。生理方面可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如公认的A型性格容易患心脏病、C型性格易患癌症等。较多见的心理压力引发的身体症状有:心悸、头痛、脖子紧、失眠、胡思乱想、常觉胸口闷紧、手脚麻酸、注意力不集中等,这种情况下,如果身体检查没有明显的、严重的躯体疾病,可说明心理压力已经比较严重了。压力作用于人的心理,容易引发如恐惧、焦虑、抑郁、冷漠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是引起心理适应困难与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压力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面对同样一种压力,个体可以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内向还是外向、敏感与否等)、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可预期性和或控制性、如何解释刺激、社会支持系统有无和多少有关。

二、缓解压力的方法

我们讲缓解压力,前提应该明白,适度的压力有利工作,也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但凡事有个度,超过了个人能够承受的程度,就必须及时缓解。如何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呢?专家们认为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是回避和远离压力来源。这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没有对每一个人统一适应的模式。比如买股票,如果你心理承受能力低就不要买。再如美国小说《飘》中主人公斯卡利特碰到难受的事时常说:我现在不去想它,我现在若是老想着它,我会发疯的。我且等明天再去想它吧。

第二是恰当地合理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举例如合理化,即对压力给以合理的解释,比如被领导批评以后,想关键是自己没有做好工作,领导应该批评,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是合理的,自己可能心平气和了。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压抑、投射、升华等。

第三是重新评价事件或者情境。问题也许没有你当初想的那么严重。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可能会豁然开朗。即使是失误或错误也还有补偿的机会。

第四是寻求支持。当心理压力过大时,可以适当地向亲戚、朋友、心理医生倾诉和求助。不要硬撑。其实承认自己在一定时期软弱,然后通过外部有益的支持降低紧张、减弱不良的情绪反应是明智之举。

第五是适当的运动和培养多种爱好。当一个人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或者不良的心境状态中的时候,坐在那里苦思冥想、发愁、哀叹,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重负面情绪。走出室外散散步、跑一圈、打打球,做体操、游泳运动,都会释放心理压力,调整情绪。最近这样的一条消息:在武汉的白领女性中,最新兴起习武风。据荆楚在线报道,在汉口体育馆、洪山体育馆的数家运动俱乐部里面,办公室小姐练拳击、跆拳道、柔道和摔跤,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她们大多是就职于写字楼的白领女性。谈及习武原因,武汉某中学英语教师王小姐告诉记者,她把练习跆拳道当作健身的一种方法。每个星期练上几次,一身汗流下来后,浑身备感轻松,平时工作起来也感到精神百倍。启示:运动是生命之本,是保持青春活力的最佳途径。有些白领女性喜欢在有限的空闲时间喝茶、看书,喜静不喜动。要知道,运动是一种主动的休息,可以让你疲惫的神经得到彻底放松。

让生活丰富多彩、有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是让生活轻松的诀窍。下班后学点好玩的技艺吧,可以让你忘掉工作压力,有效地保持心理健康,陶冶性情,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到事业中去。

有人写道:为了释放工作上的压力,有人喜欢逛商场,有人喜欢去泡吧,而我既不热衷逛商场也不热衷泡吧,却偏偏爱到超市去看一看是否又有新鲜的食品上市了。来点荷美尔的小排、福成的羊腿,最好再亲自捞上几尾生命旺盛的鱼,好了,一个星期的荤菜基本上就备齐原料了。当青菜倒入热热的油锅,随着“哧拉”一声,菜香溢出来了,哎,那份快乐真是无法形容!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疲惫,都在这方寸之间的厨房中伴着葱香、蒜香、菜香,化为虚幻。

第六是主动采取行动消除压力。如果一个压力是客观的,一味回避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采取有效的行动,改变现状才是上策。这要解决两点认识问题。一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二是采取行动才能改变。比如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缺少知己,与人不能沟通,由此心理压力很大。确定上述的两点认识之后,开始找原因。有别人的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别人是难以直接改变的,或者说只有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别人改变。

在职业和工作方面的压力中,人际关系好坏,是直接影响个人心理健康,并进而影响一个组织的凝聚力、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从个人方面说,在一个集体中,能与绝大多数人友好相处,精神就愉快,工作效率高,本来累的工作也会觉得很轻松。那么,什么是公认的容易被别人接纳的个性呢?一般认为,值得信赖、待人忠厚、热心且富感情、爱帮助人、诚恳坦率、有幽默感、个性独立、健谈、有智慧的人受欢迎。

而缺少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由于:

1、缺乏社交技巧,不能在与人接触时体察别人,并适度表现自己。

2、过分重视自我爱好的立即满足,忽略别人的权益与需求,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3、对人缺乏同情心与同理心,不能感人之所感。

4、自责倾向过重,与人交往时过分患得患失,因恐惧心理影响而导致对社会活动的退缩与逃避。

5、个性悲观,对人无信心,与人交不能坦诚相对,不能表露自己的特点,因而不能获得对方的欣赏与尊重。

一个单位或组织的领导,应该随时注意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使成员长期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下工作,因为这样难以为继。员工感到压力大,往往是由于:

1、工作时间太长,破坏了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

2、工作环境恶劣,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方面。

3、员工感到受到了欺负和不公正的待遇。

作为领导者,应针对以上找出具体原因加以改进。不能让员工长期加班,这样会造成他们对工作厌倦并降低效率。设法缓和上下级的关系,允许员工批评、提意见、发泄不满情绪。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是具有民主作风,善于发现并利用员工的长处,应能了解员工每一个人不同的需求,并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创造机会与员工共同参加一些聚会活动,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具有一定的幽默感,适当与人开开玩笑。与异性保持合适的距离等。

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压力与矛盾,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心理咨询就是为人们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的一种新兴的职业。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于2000年颁布了《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并从去年开始在全国主持了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对合格者颁发了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正规化、职业化的道路。

女性心理学论文题目

女人心里一般都是嫉妒心强 小肚鸡肠 喜欢贪图小便宜 不过什么也不是绝对的 也有不是这样的女人

而在如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女性消费者逐渐成为了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女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女性消费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广阔市场。据调查统计,我国女性消费者有亿之多,占全国人口的,其中当代都市白领女性是众多商家商讨的“黄金群体”。女性消费者数量之多,在购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了解现今女性的消费心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家庭财务收支有了明显的独立权,并且女性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是大部分购买行为的决策者。经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做出。在我国,从人口上来讲,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就高达亿人之多。由于在家庭中担任女儿妻子母亲主妇等多重角色,使他们不仅为自己购买所需商品,同时还要为大多数的 儿童 、老人等购买商品,成为家庭用品的主要购买者。因此说女性购买群体是庞大的。不同阶层女性在消费中的需求明显不同,因而认真研究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女性消费群体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各样的环境刺激,女性消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女性在消费市场中的消费活动常常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因店家打着“特价商品”的旗号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在服装和美容方面投入和自己收入不相匹配的金钱, 购物时喜欢货比三家, 选择相对最优惠的产品等等。发掘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对提高销售量和产品质量,降低自身的产品价格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女性消费心理特点分析

研究女性的消费心理, 对于企业增加生产和销售,如何改进产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留住老顾客,开发新顾客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虽然当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 但却统一表现出以下显著的心理特征:

(一)消费行为的主动性

很多女性自认为打理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她们经常会不自主的关注市场动态,如遇到某些家庭用品市场短缺,便会到多个商店购买,以买到为目的。在逛超市的时候女性会不知不觉的买很多用品,也许当时不需要,但是因为打折或者其他因素而预先购买。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会有计划的提早囤货,一般不会出现断档的现象,表现出很强烈的消费主动性。

(二)消费的实用性心理

如今社会各个工作阶层都能看见女性工作的身影,但是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职业的双重角色,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因此,对购买方式和产品的实用性上更加关注,例如,现在很多职业女性会选择网上购物等省时省事的方式,通常喜欢购买速食产品或者冷冻产品等。

(三)消费的品牌忠诚度高

当今女性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已区别于传统女性依附于丈夫的消费理念,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高档产品。同时购买名牌产品对女性个人形象的树立和公关关系的巩固都有很明显的推进作用,并据调查众多女性认为名牌产品更具有质量的保证。女性比男性在购买商品方面比较“长情”,一旦选择了某一品牌,将会一如既往的追寻,而且在她们心理觉得只有这个产品适合她,所以女性在选择商品的时候还是更愿意使用老牌子。

(四)消费的攀比从众心理

如今大部分女性都是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女性,在各自岗位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在消费商品时女性朋友间会不自觉的比较谁的服装比较得体,或者谁使用的产品品牌比较响亮,在她们看来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谁的经济实力比较强,家庭地位比较好,当然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羡慕的眼光,在心理上自觉高人一等。并且同一阶层的女性中,只要有什么人率先购买某一产品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他人就会跟风似的购买。

(五)消费的心理侧重点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来说,消费的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总的分为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来做调查。未婚女性尤其是年轻姑娘更愿意为自己消费,把自己装扮的时髦靓丽,而且大部分调查研究显示未婚女性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作为个人支出。已婚女性则明显不同于未婚女性,她们因为有过多家庭的责任感,而更多的消费是在家庭,丈夫,孩子,老人身上,逛街时会不自觉的为他们购买商品而忽略了自己。

三、针对女性消费心理而做出的策略调整

根据女性消费的市场重要性和女性消费的众多心理特征而做出了如下几点销售策略建议:

(一)商家调查女性购买的主体商品比例来制定推销方案

商家的推销产品的时候要打出醒目的 广告 术语,在术语上要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优势的介绍。女性看见商家打着“跳楼价”或者“节假日三折”等营销策略,很容易形成购买行为,促进销售。针对女性购买商品的主体部分,商家可以分需求分批次进货,从而为商家带来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二)女性商品设计要注重实用性功能

现如今女性不仅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家庭,所以绝大多数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更注重这些商品是否经济实用,如一些家庭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女性在使用。这些商品在设计上要注意细节部分,方便女性使用。

(三)制定针对不同阶层女性及不同年龄女性而做出不同现场推销方案

现在的女性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女性都希望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得到顾客是上帝的优待,但是不同阶层女性的消费能力大不相同,销售员在推销商品的时候要仔细区分不同女性的消费需求,从而推销适合她们的商品,进而使她们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不同年龄的女性在购买商品时候的审美等方面各有不同,销售员在推销的时候尤其注意产品的色彩、款式及效果方面,针对她们年龄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策略,进而达到交易的成功。

(四)商家要注重女性顾客的长期效应并作出相应的创新

女性顾客远比男性顾客争取来的快,例如在某一方面让她们有了感受之后,她们就会利用她们特有的表达力,传播力来为商家做免费宣传,然而这些宣传既有效又省时。女性一旦认为此类产品优秀就会一直关注并且希望得到新的产品效果,商家适时的作出产品更新换代,不仅可以保持住原有的女性客源,还可以通过她们获取更多的女性消费者,从而为商家扩大经营范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随着女性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在消费时候应更具有理性,也就是要加强理性化的消费心理。很多女性已经不满足于化妆品或者家用品等小物件上的支配权,她们更热衷于买房或是买车等高品质消费品上占据主导权。但是男性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女性占据一定的优势,所以将来的女性消费应该在不丢失传统观念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加强个性化消费的主观判断。

【参考文献】

[1]耿黎辉.消费心理学[M].西安: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2008(2).

[3]陈真.女性消费心理研究[J].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2008(8).

【摘要】随着女性经济收入和社会身份地位的提高"决定了其具有较为强大的自主消费能力、影响力和巨大潜力,女性消费者追求时尚、注重形象的消费行为特质,正加速消费市场的拓

展,推动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女性消费者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目标群体"。企业营销应充分了解女性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制定切合实际的营销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消费心理 经济收入

一、女性消费的主要心理特征

(1)爱美与追求时尚心理。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爱美是女性的天性, 这种心理反应在消费活动中, 所有女性都希望通过消费活动既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美, 又能增加修饰美。她们在购买专用商品时,往往比较强调美的效果, 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外包装、色彩和艺术美, 重视商品对人的美化作用, 对环境的装饰作用和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而追求时尚心理与爱美心理是互相融通和相互关联的两种相似的心理。女性往往以时尚为美, 所以也可以说时追求时尚理是爱美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她们倾向于时新和先行, 乐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在这类消费群体中,中青年女性较为普遍,尤其是青年女性,比如在校大学生是其中显著的群体。这是一种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在女性现代消费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有特色的商品,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穿着类商品和日用商品,常常由于某种原因,在一个地区的一段时间内甚为风行,成为众多女性消费者踊跃购买或积极使用(或穿戴)与追求的对象,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消费趋向。

(2)关心消费的健康和安全的心理。在消费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现代女性更加关心消费以及消费品对自己、家人的健康、安全问题的关心在不断增加。女性的采购消费行为往往占家庭消费的主导地位,在大多数家庭中,整个家庭的日常消费用品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负责采购,因此,现代社会中,女性们更是会非常重视所选商品的安全性能,及其健康指数。例如,在食物方面,她们喜欢购买绿色产品,自然食品,低脂肪、低胆固醇、多营养食品等;在家居用品方面,她们会更重视其绿色环保健康指数,如甲醛含量是否超标,产品有无任何化学毒副作用等。

(3)自尊、虚荣、求名、攀比炫耀心理。人人都有自尊,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女性消费者更是如此,这种心理在中青年女性中尤为突出,她们在生活上喜欢和人攀比, 总希望比自己的同事、亲友过得更舒适, 显得更富有。她们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往往以购买的内容和购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女性的自尊自重心理表现在购物时,希望得到销售人员的尊重和认同,即使事实不是这样,在购物过程中她们仍会有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当代女性,尤其是家庭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喜欢在生活中与人攀比,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她们想要拥有别人别人所没有的。通过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 来显示自己经济上的富有、地位上的优越、情趣上的高雅,从而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重。

(4)方便、实惠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就业率越来越高,又由于女性担任着家庭和事业双重角色,既要工作、学习,又要从事家务劳动,因此,她们希望能够减轻生活压力,缩短家务劳动时间。所以在购买产品时,对购买过程和使用产品的方便性、实惠性要求日益突出,每一种新的、能减轻其家务劳动的方便消费品(包括食品和生活用品,他们都乐于接受。在商品的实惠性方面,一些中老年女性一般掌管家务,最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来之不易,她们崇尚节俭,精打细算,讲求实用,鄙弃奢华,这类女性消费群体,她们要求所购买的商品能发挥大的实用性效益,尤其是购买基本生活资料时,对商品实用性要求较高。

二、女性消费的行为特征

(1)女性容易受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在个性心理的表现上具有较强烈的情感性特征,即感情丰富、细腻,心境变化剧烈,富于联想和幻想。温馨的广告提示也会触动女性消费者敏感的神经,产生某种情感而产生不是那么理性的消费行为。她们易于在情感的支配和影响下即时产生对某种产品的喜爱进而产生购买欲望,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例如,食品的诱人气味、广告渲染的温馨气氛、服饰的款式和色彩等,都会对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每每商场或超市的柜台前被挤的水泄不通,多半是打折、特价销售。我们常会看到一个本打算去购买洗洁净的女性会抱回一大堆衣服。

(2)女性容易产生情绪化消费行为。大部分女性会很热衷于逛街,并且很多时候一逛街就会不由自主地买回一大堆实际用不上的东西。这主要是由于女性感情丰富, 联想能力很强, 在购物时, 常常把自己放进去联想, 想象自己使用某种商品之后所获得的愉悦情景。此外, 她们还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联想, 在给丈夫、子女、父母购买商品时, 联想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此外, 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商品, 一句吸引女性眼球的广告词, 一段优美的旋律, 一股特别芬芳的香味, 都能成为一种女性购买行为产生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女性消费者在心情低落时,总会把购物当作一种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通过大量的采购来释放自己,并且大多数的女性对一时的冲动所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感到后悔。

(3)女性消费行为容易受购物环境、氛围和导购引导的影响。如果商场和超市的购物环境优雅、舒适,会比较容易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 尤其是在“妇女节”、“ 母亲节 ”等节假日购物氛围的营造中,当商家推出一系列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赋予产品以感情,更容易赢得女性信赖,从而产生购物行为。另外,导购热情体贴的服务态度,也很容易打动女性消费者的心,从而产生因对享受服务及人的好感而购物的行为。

浅谈女性消费者心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消费心理的论文

2. 有关女性消费市场论文

3. 关于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4. 产品设计中消费群体的心理研究论文

5. 超市消费心理学论文

6.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论文

作为女性,在婚姻经营中,这几个心理学常识你不可不知道

《第二性》中的存在主义女性心理学思想概论程治磊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并已发表的心理学毕业论文,任何引用以及转载等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合作!欢迎对此课题及对女权主义感兴趣的朋友留言探讨!摘要: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女权主义经典著作《第二性》中,系统阐明了导致女性与男性相比,在某些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的劣等性的根源在于,女性作为真正的人所拥有的成为主体的必然要求,以及追求超越的本质需求与整个生存处境对她的目标和行动的限制之间的矛盾,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女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先天劣等性存在的观点。波伏娃运用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深入考察了女性生存处境中的各种因素,并结合人的本质及主客体关系,论述了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两性差异。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为女性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同于实证科学的理论思路。关键词:女性心理学;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生存处境;人的本质一、导言:女权主义著作《第二性》在女性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女性心理学(feminine psychology)可以被称作半个人类的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强调以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而女性主义心理学(feminist psychology)则强调女权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一般来说,“不管采用什么途径进行性别比较,性别研究和女性心理学都根植于女权主义的观点。”[1](P3)女权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最早兴起于美国。波伏娃的《第二性》虽然发表于1949年,但是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P108-109)第二次浪潮直接促成了女性心理学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发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作为一名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作家和女权主义(feminism)学者,并非正统的心理学家。然而在她传世不朽的经典力作《第二性》当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她对女性气质(femininity)、女性生存处境、人的本质、两性关系以及两性差异的深刻解析不仅激荡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声响,而且具有浓郁的心理学色彩。她所提出和揭示的诸多女性问题,至今仍是女性心理学的永恒主题;她所阐释和论证的许多观点,依然代表着很多女权主义者和女性心理学家的基本立场。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心理学的关系是这两个学术领域之间的紧密关系的一个缩影,由此可以确定《第二性》在女性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西方女性主义同心理学有着特殊的关系,因为女性主义的主旨是改变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平等的性别关系,而形变关系与男性和女性的主体意识有关,同两性的情绪和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特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因此女性主义者需要心理学的知识作为基础。”“从一开始,女性主义就同心理学建立了紧密联系,事实上,许多女性主义者本身就是心理学家。”[3](P412-413,P261)在此意义上,波伏娃完全可以被视为西方女性心理学的先驱者。欲进入当代西方女性心理学的领域,必须途经女权主义的道路。随着后现代主义对价值中立的否定和质疑,当代几乎所有的女性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中坚持贯彻女权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她们相信科学知识永远不可能是完全客观和价值中立的。[4]这也是解读《第二性》中的心理学思想的意义所在。二、女性的生存处境女性不同于男性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究竟是先天因素命中注定的,还是由后天因素塑造而成的,这是在女权主义、女性心理学、社会性别研究以及性别差异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重要问题,对此不同的回答直接决定着人们在女性问题上的价值取向,“限定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5](P22)围绕着女性与男性相比在某些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劣等性(inferiority)的根源问题,波伏娃从生存处境这一角度所作的分析,构成她的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她间接地为女性心理学研究所贡献的主要思想。波伏娃认为,女性的劣等性特质是在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生存处境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生就的。同时,波伏娃一方面坚信在构成女性生存处境的所有相关因素中,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够成为唯一决定和价值恒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她坚信只有运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才能对生物学事实、经济地位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女性形成中的作用进行正确的考察和评估。波伏娃把女性的生物学特征作为构成女性生存处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加以考察[6](P36)。她对先天决定论的观念提出了置疑,她认为以生物学术语表达的生物学事实是被生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实。她敏感地意识到了在被揭示的客观事实的表象之下所掩盖着的被赋予的主观价值。因此。她一方面承认“物种对女性的奴役以及对她各种能力的限制都是极其重要的事实,女人的身体是她在世界上的处境的主要因素之一”[6](P40);另一方面,她坚决否定弗洛伊德“人体结构即命运”的观点。她认为“精神分析只有在历史环境中才可以确立它的真理性”[6](P53)。也就是说,虽然生理因素对女性的存在状态有着特定的影响,但却根本不能决定女性的存在在本质上就必然是先天劣等的。波伏娃指出,“所有的特性都含有价值,每一种所谓的客观描述都含有道德背景” [6](序P24)。她谴责精神分析学家们“一直都不接受选择这个观念以及相关的价值观念” [6](P49)。她相信“主体不仅作为一个身体,而且作为一个服从禁忌和法律的身体去意识自我并实现自我” [6](P40)。人们总是根据某些价值观念而不是身体特征本身去评价他自己,而“人的价值和态度可决定什么东西有可能成为事实。”我们不难理解波伏娃作为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然而真正表明她的存在主义立场的是她对经济因素的考察。正如她没有完全否认身体以及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一样[6](P49),她也没有完全忽视经济因素在“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6](P59)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虽然波伏娃并不完全认同于经济一元论的观点,但是她对经济因素的重视程度远甚于她对生物学事实的有限认可。无论生物学的事实被赋予怎样的主观价值,它毕竟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而经济地位却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并确实在改变。然而在经济问题上,波伏娃在历史中又和生物学事实不期而遇。因为最初导致女性成为男性附庸的原因在于她所受到的生殖的束缚[6](P70),这样一种自然功能和任何设计无关。女性受生育功能的奴役这个根本事实从历史一开始就注定她要做家务劳动,妨碍她参与塑造世界[6](P137)。而“从人类最初时起,男性在生物学上的优势,就使得他们能够肯定自己作为唯一的主权主体的地位” [6](P87)。生物学上的差异导致男女两性在经济上的不平等,致使“女人在私有财产出现以后便被废黜了” [6](P93),从此成为一个“永久的未成年者” [6](P99,105)。直到女性开始参加生产劳动,开始摆脱生殖奴役,女性的生存处境才开始发生重大变化[6](P141)。经济一元论同生物学事实一样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女性在本质上是否劣等性存在的问题。波伏娃不断向历史注入存在主义的观点,她认为“私有制要出现,主体就必须从开始就有一种认为自己在根本上是个主体,并坚持他生存的自主性和分离性的倾向”以及“生存者只有通过疏远,通过异化,才能够顺利发现自我”的倾向[6](P62)。因此波伏娃得出结论:“如果人的意识不曾含有他者这个固有的范畴以及支配他者这种固有的愿望,发明青铜工具便不会导致女人受压迫” [6](P63)。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弱势因素所导致的最初的经济地位的软弱只是为女性走上劣等性的命运提供了客观条件,而波伏娃则试图通过揭示在这一客观现实下面所隐藏的人的主观意识的本质特征来说明使生存处境的因素在两性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由于女性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任何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的进程。如果把上述生物学的事实看作女性历史发生的第一要素,那么经济因素则可以看作是女性历史发展的第一要素。历史蕴含在文化当中,文化所反映的是历史的真理。女性的整个生存处境使她注定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6](P214)。“男人付出他的行动,女人付出他的人格” [6](P267)。社会文化所反映并塑造的女性气质不可能超越于被历史规定的女性形象。因此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艺术作品当中,女性大部分情形下都扮演着“绝对他者”的角色,反映着男性的主体地位和主权意志。女性气质成为女性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劣等性的代名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就是显得软弱、无用和温顺” [6](P387)。波伏娃以嘲讽的语言写道:“在女人身上,甚至连轻浮、任性和无知也是令人倾倒的美德” [6](P212)。女性就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当中非自然地生成,经历着和男性不同的成长历程。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化过程交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女性气质。波伏娃的观点力图说明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7](导论)在《第二性》的第二卷,波伏娃从女性的个体发展史出发,并以各类女性(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神秘主义的女人或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妇女等)为对象进一步阐释了她对女性生存处境的理解,详细讨论了女性心理特质与行为方式与其生存处境之间的关系,包括神经质症状、情绪化、惰性化、自恋、消极被动与被虐倾向、虚伪与不真诚的态度、自制力低下、爱慕虚荣、迷信和盲目崇拜等等。波伏娃在拷问女性灵魂的同时,也在控诉整个文明,她认为“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6](P309)。同时,她指出这种文明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 [6](P309)。女性的生存处境为实现这种干预提供了条件,而也只有这种干预的存在,女性的整个生存处境才能发挥它的模塑作用,女性角色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干预必定导致人的异化(alienation)。波伏娃认为“作为女性化女人本质特征的被动性,是一种从她小时侯发展而来的特征……它实际上是教师和社会强加于她的命运” [6](P323)。综上所述,波伏娃认为女性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女性气质的劣等性本身并不能说明她的存在在本质上是必然劣等的,女性的个体成长史也表明她的劣等性特质是在他人的干预之下,经过社会化而逐渐形成的。生存处境的限制使女性成为一个被动的他者,一个绝对的他者具有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可能性。三、人的本质波伏娃在探讨女性的生存处境时,始终围绕着存在主义对人的本质(essence of manhood)的理解。可以说,生存处境本身即包含着人的因素。女性的生物学特征,女性的经济地位以及女性置身其中的社会文化不可能脱离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而发挥作用。波伏娃从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以及主客体二元论的观点出发,进一步揭示了导致两性心理和行为差异以及性别冲突的人性根源。在其理论中隐约可见以对人的本质和两性关系的描述为核心的两性关系心理学的雏形。人之存在的价值取决于人的本质,或者说取决于个体对他自身本质的反思性规定。黑格尔在论述本质的概念时曾经说过:“本质映现于自身内,或者说本质是纯粹的反思。”人的存在并不直接等于人的本质。“自由选择”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成立的道德前提,而“追求超越”又是对“自由选择”的价值限定。波伏娃把“追求超越”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本质特征,即是对人的本质的反思性规定。波伏娃认为,每个生存者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根本需求在于通过自由选择去设计自己的未来,并通过超越性(transcendence)的行动去获取存在正当性的证明(或生存理由),从而寻求并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生命本身不具备存在(being)的理由,而这种理由比生命本身更重要” [6](P72)。海德格尔说:“从存在的证明而来,任何一个存在者才回转到它所是的和所能是的东西中。”[9](P359)人的存在必然不同于物的存在,使男女两性相互区别的一切特质都不如我们都是人这个事实更加重要[6](序P25)。实现人的超越性需求的是人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主观意志[6](P75),生存的价值源于行动,困于想象。“每个主体都要十分明确的通过开拓或设计去扮演自己的角色,而这种开拓或设计被视为一种超越方式[6](序P25)。“一个生存者,除了他扮演的角色什么也不是。……在纯粹的主观性那里,人什么也不是,应当根据他的行为对他进行评估”[6](P296)。从前文对生物学事实、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的整个生存处境为男性实现他的超越性需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女性却受到了限制。作为拥有共同需求的人,两性本无差别;而作为特定生存处境中的人,两性产生了分化。这种分化成就了男性作为主体的超越性需求的实现,造就了女性沦为客体的内在性(immanence)状态的完成。黑格尔说:“本质之所以是本质的,只是因为它具有它自己的否定物在自身内。”[8](P247)超越性作为人的本质需求,它的否定物就是内在性。如果作为主体的人主动放弃追求超越的行动或者整个生存处境使这种追求成为不可能,那么人就会陷入内在性的存在状态中,内在性毫无创造生存价值的可能性。波伏娃将陷入内在和停滞的生存状态称之为退化。如果主体同意这种退化,就会造成道德过失;如果这种退化是强加的,就会造成挫折与压迫[6](序P25)。女性的生存处境为她的两种退化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最终完成了女性在人类文明中的贬值。女性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受限事她无法开辟未来,因此只能“回落到空虚的内在性中” [6](P668)。女性作为人所拥有的成为主体的要求,以及追求超越的需求,和生存处境给她限定的被动命运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波伏娃在论述女性个体发展史的时候,指出了生存处境对这种要求和需求的压抑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女性只能在内在性中证明她们生存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只能在内在性的范围内实现超越的需求[6](P70)。她无法通过自主选择的行动达到自我实现[6](P726),而只能借助男性这个中介去和世界和未来发生间接联系。她是根本没有机会而不是没有能力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确定她的主体地位,并在自我超越中创造具体而非抽象的价值。女性的特质“没有一种可以证明她的本质或意愿原本就是堕落的:它是处境的反映” [6](P694)。人的本质的需求和生存处境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两性之间主体与客体(subject and object),此者与他者(the one and the other),主要者与次要者(the essential and inessential),相对他者与绝对他者的对立统一。这种看似和谐的不平衡的两性关系造成了两性在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两性在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历史中的男性为了实现他作为主体的本质需求,不仅把自然界,而且也把处于劣势的异己的女性作为一种“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10](P35)正因为每个存在者都有成为主体的要求和追求超越的需求,所以“两种类别的人在一起时,每一种类别都想把他们的主权强加给对方” [6](P69)。一方面,任何一个主体只能在对立中确立他作为主要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主体会自觉自愿的变成客体和次要者[6](序P12-13)。生存处境对于女性成为主要者的限制使她“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自主生存与客观自我——做他者(being-the-other)的冲突” [6](序P25-26)。波伏娃说:“要做一个真正的女人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客体,成为他者。”“女性魅力对超越的需求,是把自身贬为内在” [6](P777)。波伏娃认为,在女性的生存处境中,还包含着一种危险的诱惑,使女性最终接受了她与男性之间的共谋关系。生存处境在剥夺女性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应有的超越性的同时,也赐予她作为一个真正的女人所能够不劳而获的作为主体的幻觉。波伏娃认为“和想获得主权自由的主体的真实要求一起出现的,还有生存者对顺从和逃避的非真实渴望” [6](P344)。“在这条路上,可以避免真正生存所包含的极度紧张” [6](序P17),“使她无须做什么就实现自己的欲望” [6](P392)。因此,“男人一旦把女人变成了他者……她也可能不要求有主体地位” [6](序P17),从而成为一个“荒谬地带有主观性的客体” [6](P ),这种荒谬性就是一个人的“欲望与等待着他的现实之间的矛盾”[11](P35)。波伏娃正是从女性作为主体所拥有的主观意志与她作为客体所在的生存处境之间的矛盾当中找到了女性的劣等性特质的根源。波伏娃认为,“女人不是一个完成的现实,宁可说是一个形成中的过程,正因为她在形成她才应当与男人相比较,就是说她的潜能应当得到解释” [6](P37),“她有能力在她坚持超越和被异化为客体之间作出选择” [6](P54)。随着生存处境的改变,两性关系应当也必将在女性通过超越性的行动实现她的真实的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得以重建。女性的劣等性特质也将在这种重建之后不复存在,所谓的“异化只是一种历史现象。”[12](P133)四、简评:理论的假设需要现实的检验波伏娃运用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系统的回答了女性在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劣等性的根源问题。男性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需求和生存处境对于女性的限制共同造就了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的二元关系;而女性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要求和她的生存处境之间的冲突成为女性的劣等性存在充满矛盾的根本原因。生存处境的因素使女性的异化过程具有了可能性,而人的本质需求使这种异化成为必然。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理论为女性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同于纯粹实证科学研究的哲学思路。用内在性和超越性的术语来描述男女两性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本质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波伏娃对女性历史进程的考察,对文化产品的分析以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应用不仅对女权主义的理论建设有帮助,也对女性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罗格"梅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他人不是我的工具,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客体或对象,而应是一个目的,一个主体,一个生命精神和自由意志的所有者。[13](P296)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许多方面和波伏娃的理论有着共同之处,因为两者都根植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土壤。波伏娃的理论对女性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成为分析女性问题发生的根源的途径。波伏娃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来考察女性问题,这既是她的贡献,也是她的局限。黑格尔说:“哲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假设。”[8](导言P38)存在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界说本身也是一个预定的假设,它既不能被未知的先验所证实,也无法被多样的经验所认同。尽管波伏娃也认为超越性和内在性,主体身份和客体身份并存于每一个生存者身上[6](P293,P492),但是她把超越性作为人的本质需求,视内在性毫无创造生存价值的可能性。文化女权主义(cultural feminism)的观点与之有所不同。文化女权主义强调和男性相比,女性所具有的某些被认为占优势的积极品质,如养育和关心他人。文化女权主义比自由女权主义更重视两性的差别而不是相似,认为社会应该在重视合作性而不是攻击性的基础上进行重构[14](P6)。无论内在性,还是超越性,作为一体的两面,它们各自本身既包含着积极的品质,也包含着消极的品质,既蕴藏着建设性的力量,也蕴藏着破坏性的力量。而在波伏娃的理论当中,最难以令人接受的可能就是她对于家庭观念和母性本能或曰母性行为的否定,她在1975年与弗里丹的谈话中更加坚定地表明了她的立场:“只要家庭和家庭的神话、母性的神话、母亲的天性不被消灭,妇女就仍将受到压迫。”[15](P403)对此,弗里丹持相反的意见。在女性心理和行为与男性相比所表现的劣等性方面的根源问题,波伏娃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理论解释,但是只要反对者和批评者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相信或承认男女在较高层次上具有同样水平的追求超越的本质需求,波伏娃的理论对于不完美的现实而言也就丧失了任何意义,波伏娃也意识到,只有和男性当中的少数伟大人物相比较,女性的劣等性才极其显著(P796,P805)。只要女性心理学的研究缺少现实例证的支撑,在理论上就必然陷入自绝的困境。我们从西方女性心理学著作中所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附着在女权主义信念之上的各种支离破碎的事实。生物学因素在两性差异形成中的作用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尚存争议的难题,性别的早期发展显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16](P35)而“由于现代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从超微观的生物遗传因素入手,重新探讨人类行为的先天和遗传倾向。”[17](P78)生物学答案的暂时缺席使女权主义运动具有了社会实验的性质,也增强了女性心理学研究在理论上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也是一种“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卷入进来的宏大实验。但是在任何意义上这都不是一种在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18](P227)女性群体中究竟能否有人像波伏娃所期待的那样忘掉自我,肩负起世界重任,这是对她的女权主义理论的合法性进行检验的惟一途径。参考文献:[1]Claire A. Etaugh &Judith S. Bridges.女性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朱易安,柏桦.女性与社会性别.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Rhoda Unger & Mary and Gender:A Feminist Psychology(2nd ed).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xII[5]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6]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8.[7]达维逊,果敦.性别社会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8]黑格尔.小逻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9]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2004.[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1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5.[13]杨广学.心理治疗体系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4]Margaret W. Psychology of Women(5th ed.) .[15]贝蒂"弗里丹.女性白皮书. 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16]Edited by Mary Roth Walsh .Women ,Men and Gender: Ongoing University .[1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研究生女性性心理学论文范文

不同的犯罪人具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女性犯罪人除具有一般犯罪人所具有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因素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女性犯罪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提及女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善良、温柔、贤淑,然而古往今来都不乏“坠落天使变恶魔”的 故事 。在现代社会,女性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妻子”“母亲”“女儿”的角色,她们正逐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然而,女性在取得成就和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违法犯罪日趋增多的问题。也许是无知让她们误入歧途,也许是物欲让她们坠入深渊,也许是畸爱让她们迷失方向,每一起女性犯罪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都有她们特殊的心理过程。本文在近年来女性刑事案件办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女性犯罪特点及犯罪心理,希望能为预防女性犯罪提供思路。

关键词 犯罪 情感 心理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9-0592(2013)11-283-02

一、基本情况

从案件类型来看,女性犯罪罪名较为集中,主要为侵财型犯罪(盗窃、),故意伤害、性犯罪和毒品犯罪。据统计,上述四类犯罪约占我市女性犯罪案件总数的50%以上。女性由于体力上明显弱于男性,心理上胆小怕事,因此多实施轻体力、隐蔽性的智力型犯罪,较少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同时,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多为被保护对象,因此社会上对女性的警惕心理容易降低,女性更为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并且女性也善于利用该性别优势,因而女性实施等侵财犯罪活动与男性相比容易得手。

从受 教育 程度来看,女性罪犯多集中于小学、初中 文化 。文化程度是影响犯罪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教育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文化程度低则认识水平也相应较低,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性格偏激、狭隘,遇事容易感情用事,易采取片面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受教育水平与法律意识水平成正比,低文化水平人群多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不知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再者,受教育程度低者过早地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因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到他人的唆使、欺和利诱而走上犯罪道路。最后,文化程度低导致找工作受限,迫于生计,也有女性走上盗窃、卖淫的犯罪道路。

从犯罪频率上看,女性罪犯基本为初犯,累犯和再犯的几率较小,累犯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盗窃、、贩毒案件中。

二、女性犯罪特点

(一)情感犯罪居多

女性是天生的情感动物,感情细腻、丰富、敏感,且多为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女性控制感情的能力明显不足,情绪稳定性差。司法实践中发现,许多女性暴力犯罪的动因源于情感问题,她们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发生了扭曲,犯罪对象也多为她们感情的倾注者(如丈夫、情夫,近年来针对第三者的暴力犯罪有增多趋势)。当女性对某人倾注了感情,做出了牺牲,换来的却是冷漠、打骂、背叛、甚至抛弃时,女性往往会产生愤怒、嫉妒、仇恨心理。该些负面心理如没有畅通的排解 渠道 ,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强烈刺激下,仇恨的洪水就会冲破理智的闸门,从而产生残酷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报复行为。

(二)加害者受害者难分

在很多案件当中,女性犯罪嫌疑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两者之间存在转化过程。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女性在受到伤害后(例如家庭暴力、丈夫婚外情等),通常会委曲求全,希望以此挽回感情,但现实又常事与愿违。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强烈的报复仇恨嫉妒心理,在该心理的驱使下,部分女性实施了暴力犯罪。另外,一些青少年女性在本应茁壮成长的年纪,因缺少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和正确引导,走上犯罪道路;再如一些被性侵害的女性,因无法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自暴自弃,最终身陷囹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法律上,她们的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法意;但情感上,她们本身也是受害者,有“情有可原”之处,社会应当弥补对她们缺失的关爱。

(三)多团伙作案,女性在其中扮演从属性角色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要求女性“在家从父、嫁夫从夫,夫亡从子”,因而女性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这主要是由其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现代社会,女性仍对男性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女性多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同时她们一般不是主犯,多带有胁从、被教唆、帮助犯的特点。

三、女性犯罪心理

女性犯罪多由于安全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情感与归属需求(如爱情、婚姻)、尊重需求(如成就、地位)未被满足而实施过激行为,以致触犯刑律。以下着重分析几种常见的女性犯罪心理。

(一)嫉妒、仇恨、报复泄愤心理

相比较男性,女性一般承担更多的家庭职责,投入在家庭建设上的时间和心血也更多,因此女性对于婚姻家庭的期望和重视程度远超男性,一般表现为希望婚姻延续、家庭幸福。但现如今婚外情现象日益蔓延,使得部分家庭陷入情感危机;家庭暴力现象仍屡禁不止,为女性犯罪埋下不定时炸弹。

1.家庭暴力

封建时期男子凌驾于女子之上,认为可以对妻子随意打骂,该种思想至今仍有残余,尤以农村为甚。执法机关一般不插手普通家庭纠纷、居委会村委会不管也是常态,这也导致女性在家庭暴力中长期处于无助境地。加上性格懦弱、经济不独立,以及“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妇女受到家暴后常选择默默忍受,这又进一步助长了丈夫的暴力倾向。当仇恨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性格偏激者会产生“鱼死网破”的复仇心理,此时琐碎的小事就会触动“情绪的扳机”,用她们特殊的方式发泄对婚姻的不满,因此我们看到弱女子身上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大案。

2.婚外情

除了家庭暴力外,夫妻之间的不忠实也是造成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当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正在弱化,诱惑因素逐渐增多,一些人产生了扭曲的婚恋观,对家庭不负责任,纵情过度,男性在该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学上认为女性的原则性、精神性较强,对婚姻的期望值也高于男性,因此一旦婚姻家庭出现变化,女性极难接受变故,心理极易发生扭曲,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原则,以求精神上的慰藉。此类案件中,被害者多为丈夫或情夫,但近年来“原配怒杀小三”的恶性犯罪增多,影响恶劣。杀死情敌固然存在一时激情冲动犯罪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对扫除障碍、恢复原有家庭生活的向往。同样的,作为第三者的女性,也会因为被冷落、抛弃而产生仇恨心理,或是出于为自己的感情扫除障碍的目的,采取极端的 方法 解决感情问题。 (二)逞强斗狠心理

心胸狭窄、小心眼也是女性的标签之一。心胸狭窄的女性自我排解情绪的能力普遍差,极易产生争强好胜心理。平日细小的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如没能及时化解,容易形成积怨以致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例如我市2011年发生的一起恶性杀人案件,邻里间因琐事产生纠纷,长期不合。案发当日,母亲、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共同商议如何报复,并积极准备作案工具。傍晚在家门口遇到被害人一家后,儿子、母亲、女儿、儿媳分别持匕首等工具共同打击手无寸铁的被害人,最终造成三人死亡、一人重伤、数人轻伤的严重后果,最终上述几人均以故意杀人罪定罪。这种因邻里纠纷而导致的恶性凶杀命案并不多见,而全家人一起作案更是罕见。双方多年的恩怨,难解的怨气,酿成了一个人间惨案。该案件三名女性罪犯的犯罪动机外表上看只是个“气”字,其实质是心中没有法制观念,因为某些微小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受到损害便放纵宣泄,逞强斗狠,走上犯罪道路。

(三)铤而走险心理

在现代社会,女性在继续相夫教子责任的同时,也部分地承担起了家庭供给,更有单亲妈妈等群体几乎需要独自供养家庭。然而,女性在就业、待遇等方面极易受到歧视及不公正待遇。部分女性无一技之长,无固定职业及住所,缺乏生存能力,为生计容易为财而铤而走险,实施盗窃、、色情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爱慕虚荣、急功近利心理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投入最小、利益最大”的功利性也潜移默化着民众的价值观,女性爱攀比、好嫉妒的性格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象。当现实与理想无法平衡时,部分女性迷失方向,有的走上盗窃、、贪污、受贿的不归路,有的贪婪地出卖肉体换取不义之财;有的甘愿做第三者,埋下犯罪隐患。心理学研究分析,女性的意志力弱于男性,在具有同样的接触钱财物的情况下,女性更容易为贪婪所侵袭。并且,女性的认知系统较为薄弱,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的低级需要和直接 经验 为标准,因此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诱惑,从而沦为他人的犯罪工具。

(五)自暴自弃,放纵心理

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如男性,因此在遇到挫折、创伤后容易颓废,产生消极厌世情绪,进而“破罐子破摔”走上犯罪道路,该种情况在性犯罪中多见。对于性过错,社会对女性的批判明显多于男性,在强大压力面前,一些女性不敢、不愿、甚至不能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继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沦为卖淫女,进而极有可能演变为组织卖淫、强迫卖淫者。

(六)无知、盲从心理

该种情况多发生在未成年女性,该群体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时即接触社会,从而误入歧途。

女性犯罪虽然在绝对数量少远低于男性犯罪,但其上升势头明显,其对于家庭、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通过对女性犯罪心理的分析,针对不同的犯罪心理,设计不同的应对策略,可以为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提供思路。笔者倡导在社会上多些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多打温情牌、亲情牌,及时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化解,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犯罪诱因。当然,女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减少和预防女性犯罪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女性自身、家庭、社会多管齐下,将保障女性权利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各类事务中来,但是与此同时也导致女性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女性犯罪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防范措施。

关键词 女性犯罪 心理分析 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瞿业,六盘水市广播电视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240-02

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条重要的维系纽带,那就是女性,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心理特征相对于男性来说,最突出的在于富于更多的情感,因此女性的神经系统兴奋程度更高,在受到刺激时很容易产生各种敏感的反应。基于此,女性的犯罪现象要比男性少很多,不过一旦女性成为罪犯,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情节。最近几年以来,女性犯罪行为逐渐增加,阻碍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研究女性犯罪心理,提出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成为了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

(1)暴力犯罪。相比于男性来说,女性暴力犯罪的现象要少很多,不过随着妇女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大,女性暴力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加,特别是现阶段女性故意伤害及杀人犯罪等问题愈加严重,而被伤、被杀对象则主要为丈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被动性。(2)财产犯罪。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女性财产犯罪的概率也有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盗窃、贪污及罪等,该类犯罪是女性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3)性犯罪。在整个女性刑事犯罪案件中,性犯罪的比率最为突出,并且严重腐蚀到了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其主要特点为流动性、隐蔽性及依附性等,主要表现为聚众淫乱、引诱或容留妇女卖淫罪等。

(二)女性犯罪的具体特点

(1)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具有被动性。虽然目前社会发展中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男权主义仍然在家庭关系中广泛存在,家庭暴力问题的频繁发生导致很多妇女无法再继续忍受虐待,一部分女性并没有通过法律形式维护自身权益,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女性犯罪的主体具有年轻化、高文化程度的特点。有调查研究发现,女性犯罪的特点越来越趋近于男性犯罪,尤其是青少年的犯罪在逐年增加,而且女性犯罪存在年轻化的特点。(3)女性犯罪的手段具有明显的欺性。由于性别差异,女性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通常都不会直接采用暴力手段,而是通过、投毒以及盗窃等方式来达到犯罪目的。(4)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由于女性受到生理条件的局限,在体力上弱于男人,因此在社会中是一类较为弱势的群体,所以很多女性犯罪人多会为男性犯罪人进行踩点或者为其提供更多的犯罪工具,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团伙犯罪当中。

二、女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1)一部分女性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人格缺陷。相关部门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甚至是在一些关系破裂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都存在冷漠、阴郁等特点,而很多少女为了逃避家庭带来的不愉快,过早的在社会中游荡,想要从中寻找更多的安慰,不过由于其在社会中接触了很多不良因素,最终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2)家庭暴力可以说是家庭美满生活的腐蚀剂,同时也破坏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很容易造成婚姻的破裂,子女在此时会受到严重的伤害。而在农村,发生家庭暴力的概率要比城市高很多,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在这些家庭中的女性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地位较低,受到丈夫的打骂是经常的事情。一部分男性由于受到男权主义的影响,认为丈夫永远要比女性地位高,可以随便打骂妻子,甚至于一些女性觉得在遭受到暴力虐待之后是一种家丑,难于对外人启齿,因此一旦这种伤害超出妇女的忍耐底线,她们都会直接通过伤害或者杀害的方式来反抗丈夫,从而形成犯罪。

(二)社会因素

(1)社会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存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而且儒家文化中推崇女性要“三从四德”,千百年来压制着女性的自由发展,导致很多女性的心理遭受到长期以来的压制。(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遭到了彻底的颠覆,逐渐开始塑造现代新型女性,导致很多女性产生了强烈的“高消费”欲望,很多女性的“拜金”行为明显,她们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财富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3)外界传媒的不良诱导也是女性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黑色反动的、黄色淫秽的文化传播,直接影响到了女性正常人格的塑造和形成。

(三)个人性格因素

从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自身因素来看,通常可以分为不良心理、变态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症状等三个大类。其中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遭受长期的压抑而变得暴躁,产生较强的报复心,还包括较强的贪婪欲望及明显的自私心理等。另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一些妇女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渐产生了严重的贪婪心态,导致其愈加爱慕虚荣,使得其为了尽可能的满足自身产生的畸形需要,不惜采取犯罪手段来谋取利益。此外,还有一部分女性在刚开始时通常都处于被害状态,但是由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维权意识淡薄,逐渐在后期从被害者的身份转化为害人者,伴随着其强烈的报复欲望最终发生犯罪行为。

(四)个人生理因素

在女性犯罪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性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女性个人生理因素的影响。首先,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青春期变化要早一到两年,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量多于男性的雄性激素,因此会过早的对异性产生更为敏感的体验。其次,生物学上认为,当女性在处于月经期、怀孕期以及绝经期等各个生理周期时,会直接对其生理状况及心理状况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一部分女性还会由于植物神经的紊乱,导致大脑皮层失调,很容易产生心烦易怒的情绪,一旦受到不良刺激,将会大大增加女性犯罪的几率。 三、女性犯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女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力度

女性犯罪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并且会给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 反思 。因此,应该将加强女性心理知识的教育力度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女性进行 心理 健康知识 的教育力度,通过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及相关讲座等,推广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橱窗等各类型的宣传媒介,营造女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良好氛围。另外,还要加强女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咨询及治疗机构的建设,在市场机制的促进下,促进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要充分的认识到,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人的努力,因此提高教育团队的素质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在保证数量的同时,针对现有的教育工作人员,大力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必要技能的培训工作。最后,还应该不断完善女性心理健康的测评制度。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女性心理健康测评工作,不断的从信息反馈中寻找问题、改正问题,确保心理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加强女性思想水平的认识程度

一方面,要重塑妇女的传统观念。中国儒家文化自古以来推崇女性应该“三从四德”,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随着新时代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女性婚姻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大部分女性犯罪就是因为在处理家庭婚姻矛盾时发生的,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家庭矛盾已经成为了这些女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现阶段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倡导女性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在遭受到家庭暴力的破害时,在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诱惑时,一定要保持冷静,通过正确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一部分女性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而改变这些女性的思考方式也是一个重要任务,帮助女性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有利于降低女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对女性犯罪个体进行心理治疗

针对女性犯罪个体,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进一步加快相关心理矫治机构例如劳教所、戒毒所以及监狱等的建设,同时要做好犯罪个体的心理治疗工作。由于现阶段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很多机构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严重缺乏专业的心理治疗人员,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加强与大专医学院校以及医院等的合作力度,配合社会力量来做好女性犯罪个体心理治疗工作。另外,我们要不断的更新和借鉴现阶段心理科学的相关知识与原理,根据我国女性犯罪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尽可能的起到改善女性犯罪心理治疗的效果。在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女性犯罪个体的心理治疗并不是特殊的治疗,其与一般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一样的,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她们当作犯人来看待,而是应该将其作为病人,尊重她们的人格,与他们友好沟通,建立融洽的治疗氛围,增强她们的自我整合能力,改变她们的心理结构,使其逐渐对其生活方式感到满意,从而改善女性犯罪个体的心理状态。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女性犯罪需要得到社会各界长期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犯罪心理进行了分析,因此女性犯罪的预防措施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一定要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的预防并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魏颖.试论女性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控制.法制与社会.2009(8).

[2]肖兴政,郝志伦主编.犯罪心理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海燕.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中外企业家.2008(2).

[4]王海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政法学刊.2005(1).

[5]王金玲编.社会转型中的妇女犯罪.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王骏.新时期女性犯罪原因论.鄂州大学学报.2004(1).

浅谈女性犯罪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关于变态犯罪心理学论文

2. 浅谈青少年犯罪论文

3. 大学犯罪心理学论文

4.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犯罪心理与预防论文

5.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心理学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其实用性非常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其心理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有效教育七要素的心理学分析及思考》

关键词:有效教学;七要素;心理学

摘要:EEPO有效教育提出“看、听、想、讲、做、动、静”七个学习要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七种学习要素。其中每种要素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人的心理过程,它们遵循着各自的心理学规律;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络、相互促进的。若教师能正确认识并掌握它们的规律,将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笔者尝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心理学方面对此七要素进行分析。

一、对“看”、“听”的心理学分析

“看”、“听”在心理学上属知觉范畴,因为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知觉具有选择性,所以人的“看”、“听”是具有选择性的。故在教学中教师也能使学生在“看”、“听”的学习过程中做出选择.而且是有效的选择。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物件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物件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学中学生对“看”、“听”的有效选择主要是由教师正确、有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生的认知、学习方法和习惯所决定的。学生要对“看”、“听”的资讯进行有效选择离不开教师有效、正确的指导,教师指导时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教会学生怎样去有效地接收资讯目的要明确、选择要关键。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认知、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资讯有效、有选择性地接收也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的方法、习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主要来自于以往所学和亲身经历过、听说过的事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认知的有效方法和习惯莫过于直观、简单、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所以,直观教学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中包括了语言直观、实物直观、图形直观等。例如:教学“平行与平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双杠”插图并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联想来说明什么是“平行”比如“铁路的两根铁轨”、“斑马线”等。因为铁轨、斑马线等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已经认识。所以通过这样的图形和语言,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想”包括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简单来说,思维就是对资讯的加工改造。因此思维也要以感性客观事物为基础。思维可分为:具体思维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学中。学生在有效地接收资讯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以“平移与平行”这节课中的“试一试”2来说明,在此处用到了形式思维。所谓形式思维就是凭借概念,并按形式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思维。其过程为:概念一判断一推理。首先,通过有效的“听”、“看”,学生已经理解了“平移与平行”的概念,并且认识了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接下来要让学生找出:“小鱼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在学生的脑中就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推理过程:平移或平行概念-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判断-小鱼平移前后其相对应的线段也是平行的推理。通过这样的形式思维过程,学生便能很快得出答案了。又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常常用数手指头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动作思维。在讲故事的时候,讲故事者借助的便是形象思维。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的关键在于脑中旧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若课本上没有插图,学生要凭借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展开想象来形成桂林山水的形象,才能顺利地学习课文。虽然有些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桂林山水,但在他们的脑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关于青山、河流、小溪等表象,所以当他们读到文中关于描述桂林山水的文字时。脑中的这些表象便会自然再现,同时自觉地经过选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生“自认为”的桂林山水的形象。表象的数量越丰富.质量越好,形成的形象就越接近真实的桂林山水,反之就差得越远。学生在读课文时产生了再造想象,甚至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就是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再造出符合该物件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不但能如此,他们还把“桂林山水”的表象通过思维中分析与综合的作用与其他事物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在自己的脑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创造想象。想象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讲”、“做”要以“看”、“听”、、“想”为基础

其实,“讲”、“做”是学习效果向教师、其他学生甚至学习者本人的一种资讯反馈,包括了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讲”的同时,一定要辅以有效的“听”。例如:教师让某学生归纳讲述某段文章的中心大意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要运用有效的“听”来接收资讯,才能知道该学生刚才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他讲得好,其他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可以借此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如果他讲得不够全面,其他的学生可以通过“想”来为他补充完整。这样,便收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样,做练习、讲评、讨论批改也是同一个道理,在此就不详论了。另外,教师亦可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调节教学的进度和方式。

四、以“动”和“静”的转换调节注意力

“动”、“静”的转换在课堂中是必要的。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小学生在有意注意下进行学习时注意稳定的程度较低,比不上无意注意的稳定性。因为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因此,若要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就要进行“动”、“静”转换,以使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一直保持。以“平行与平稳”一课为例,在“静”时学生实现了对“平行”、“平移”的理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分“小组”试画出“平行线”,先自己画,再分4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这样,学生的注意便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使学习效果实现最大化。

“动”、“静”的转换要合理,特别要注意“动”、“静”的转换次数不宜过多。次数过多会适得其反,会分散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注意力,从而使学习效果下降。在“静”的时候要提高学生注意稳定性的程度。如果学习的内容是较复杂、有逻辑、生动、多变化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稳定和持久。例如,学生在一幅风景画上所能保持注意的时间的长度,远不如在一部电影上所能保持的时间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提高注意的稳定程度。但无意注意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周围嘈杂的声音,一些与学习无关但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声音或事物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习应该尽量在一个安静简朴的环境中进行。反之,利用有利的一面可以提高注意的稳定性。首先,可以利用 *** 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例如:突然停止讲课,提高声调,加重语气,利用鲜明、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凡是与学生的爱好和知识经验有关的事物或给学生增加新知识的事物都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注意,为利用有意注意深入学习做好基础,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看、听、想、讲、做、动、静”这七个学习要素在心理学方面的简单分析,笔者相信,只要掌握了这七要素在学习中起作用的规律,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通过对本省几所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抽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并对成因进行梳理、阐述,提出缓解职业压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杨志刚1973―,男,浙江海宁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教育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一、问题提出

在我国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有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职业,职业上的持久压力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此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还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对教师整体水平要求的提高,教师的压力也在增大,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既给广大高职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界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研究较多,关注较多。但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却研究不多。

教师职业压力有关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此后,教师职业压力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本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行为三个方面。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对教师职业压力存在的普遍性和消极影响给予关注的同时,也对其压力源进行了探讨,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而关于如何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措施,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1]内涵十分丰富。学者基里亚克将其看做是“由高校教师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状况对其自尊和健康构成威胁这一知觉过程而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也有研究者将高校教师压力定义为对高校教师个体要求与教师个体应付这些要求的能力不相符合的程度。还有的研究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超过了其个体要求水平及由此产生的焦灼不安等一系列不良情感体验。尽管上述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概念内涵的表述在语言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还是清晰的,即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是指高校教师由于工作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紧张情绪。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从教师在社会、职业生涯、学生管理面临的任务入手,通过对本省几所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抽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并对成因进行梳理、阐述,提出缓解职业压力的对策。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 索引序列
  • 女性心理学论文文献
  • 女性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 女性健康心理学论文
  • 女性心理学论文题目
  • 研究生女性性心理学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