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重点楼上的。。。|||《新青年》150001哈尔滨南岗区阿什河街11号 胡蕊、陈大霞
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新青年》《前进报》
1、《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2、《前进报》创立于1876年10月1日,是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机关报。1875年5月召开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哥达合并大会决定,两派的机关报暂时并列为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机关报。1876年的党代表大会上专门讨论了党的机关报问题。
扩展资料:
《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
单独一期是4元,青年文摘是半月刊,分为红版和绿版。因为是一体的,好像不能分开订,一年24期,96元。
至于一本,不同地方价格不同,合定的要10、11、12、…… 不等,书店有售,网上也有出售。
这个杂志现在还有呀...好勇呀
5天,一期15元(零售)
新周刊 1996年8月18日。创刊号。新闻纸。64P 1997年9月5日。改为铜版纸。增至112P2001年9月15日。改为充粉纸。增至128P 被一些读者视为时代前沿观察家;前期曾致力于新闻的整合,类似于目前的新闻类杂志,后与新闻类杂志渐行渐远,成为以城市议题设置,炒作概念为主。该刊的议题设置对国内媒介造成了一定影响,比如前期的《中国不踢球》、《砸烂电视》,中期的年度榜、《第四城》,最近的《F40》对新周刊影响重大的人物有:封新城、何树青、肖锋、令狐磊等从令狐磊任新周刊最年轻的创意总监后,该杂志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离新闻越来越远,离城市类杂志越来越近,形成了中外都没有的一种独特杂志风格,很时尚,但和新闻有一定关系,有新闻,但并没有感觉到其严肃与犀利。不得不提的是,令狐类任新周刊创意总监期间,新周刊影响力下滑明显。5年来,《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2001年9月15日,《新周刊》开始第二次全面改版:立足新观察、新观点,凸显把握时代脉搏的睿智与锐气研究新世纪读者的阅读趋向,重构内容版块,全新资讯组合,聚焦“社会观察”与“生活方式”新的采写方式,新的视觉风格,时刻体现求新求变。全面接轨国际形态,扩版16P,改为128P充粉纸全彩印胶装,逢月初、月中出版,零售价15元不变
《新周刊》杂志在 包年优品 上 一年298块 ,一共24期, 大概每期12块左右。
你是不是看鲁豫有约了 哈哈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主办单位: 群益书社创刊时间:1915年9月15日出版周期:月刊,6期为一卷主编:陈独秀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有名的篇章: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发表《贞操问题》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发表《随感录四十》创刊辞的几大方面: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胡适。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
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
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青年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3、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4、《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
5、《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
如果是单纯文字录入,3元/千字,(有打印稿的那种)。如果是手写稿:5元/千字。如果有黑白图,有原稿的,就2元/幅。如果要设计的。1P/300元。如果是要大幅度设计的:1P/500元。你会算了吗?
什么是个性杂志?个性杂志就是与众不同的杂志,他在设计风格、内容特点、印制方式上与市场销售的杂志不同。我们这里说的个性杂志,其实是指“个人杂志”,说个人,主要是针对个人或小范围的群体,如:情侣之间、同学之间、亲朋之间、同事之间等等。个人杂志中的个性,主要是在设计风格上以时尚、独特、唯一为表现方式。内容以个人亮点和生活故事主要线索,如:情感故事、结婚、婴儿百日、周岁生日、学校生活等等。个人杂志,注重的是内容和设计,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彩的故事、精彩的生活亮点,特别是现在社会,人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相机,通过自己的相机,将自己看到的、玩到的,或者与情侣之间的温馨美好瞬间都通过照片记录下来,然后再通过文字表述所拍到的,所看到的。个人杂志,也可以说是一本过去的日记。特别是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很多人都通过博客或邮件的形式,将自己一些生活经历记录下来,但是,时间长了,日记也越来越多,需要将一些有意义的日记保存下来,而保存的方式,最好的就是将这些日记汇集起来,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成一本个人杂志,或者个人书籍,这样在寂寞的时候,在晒着太阳喝着咖啡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自己个人日记,阅读过去的故事,那是自己对自己心的一种心理保养。市面上很多做个性杂志的,其实就是在模板的基础上让用户随意排版或组合照片和文字,其实这样的个性杂志,还不算称个性杂志。做一本个性杂志,光在设计上,需要花很多时间,页数越多,设计时间就越长,成本也就越高,我不相信几十元或100来元就能设计一本个性杂志,那确实太便宜了,除非是模板套用,这样,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做好,由此成本也就便宜了。个性杂志注重的应该是图文结合,图文并茂,否则,就是相册或画册。一本个性杂志,封面除外,没页照片大概在2到5张比较合适,这还要看照片的质量和大小,有些照片也可以设计成整版,效果很漂亮,大小搭配,文字补充,就能体现个性杂志的真实意义。51kuben的解答希望让你满意。也欢迎你到我空间来找我咨询。
制作杂志相册价格在20-50元不等首先要根据文件选用的装订方式和纸张还有数量来决定价格。常见的杂志册有骑马订、无线胶装,纸张铜版纸和哑粉纸居多,纸张越厚价格越贵,同等规格的,数量越多单价越便宜
制作相册,杂志多少钱一本?可以上网上查一下,看看多少钱一本就会知道的。
无法订阅。
Nature和Science这两种杂志的纸本在国内订阅起来有些麻烦,出版社只允许全年订阅。通常针对科研机构,高校这些地方,价格也相对昂贵。
简介
目前Science和Naure已经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开放了国内个人订阅服务,价格总体还能接受,《Science》3000多,全年51期。《Nature》贵不少,10000多,也是51期。订Nature还给提供一年的个人电子版。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
这个郑州估计外文书店都不会卖,你可以电话咨询国家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看看能不能订阅到,貌似是40元一期吧,一周一刊,不提供单本订阅,或者你可以去淘宝,亚马逊这些网站看看 如满意还望采纳。
官网,或者是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