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科院1区文章

中科院1区文章

发布时间:

中科院1区文章

不好发。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官网查询显示一区、二区刊物投稿难度较大,所以电气类中科院一区文章不好发。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成立于一九六三年,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区内,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的研究所。

中科院一区期刊是很不错的层次。

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这两种分区的影响因子标准有所不同,不论是哪一种分区,二区期刊都是属于影像影子比较高的期刊,分区一般有四个区,其中一区期刊影响因子最高,四区最低,二区属于比较靠前的期刊,无论是影响因子还是期刊的学术价值,都是比较高的期刊。

简介

发表二区期刊在发表sci论文要求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有些行业中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中,发表二区期刊是基本要求,三区四区期刊的认可度和在晋升中的加分状况是不及二区期刊的,二区期刊发表作用明显,但不易发表,对文章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

综上所述,二区期刊在sci期刊中属于级别较高的期刊,仅次于一区期刊,对作者的个人晋升作用明显,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具有很高的发表价值。

1、论文名称:《Ti3C2Tx MXene contained nanofluids with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super colloidal stability and low viscosity》

发表刊物:《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Volume 406:126390, ISSN:1385-8947》作者(导师)

作者(导师):包志杰(邴乃慈)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2、论文名称:《Metal-organic frameworks derived CoOx/Carbon composites array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发表刊物:《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Volume 13:41649-41656, ISSN:1944-8244》

作者(导师):黎阳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3、论文名称:《Phase change mediated graphene hydrogel-based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 with low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for thermal management》

发表刊物:《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ume 219:109223, ISSN:0266-3538》

作者(导师):杨家伟(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4、论文名称:《Highly efficient energy harvest via external rotating magnetic field for oil based nanofluid direct absorption solar collector》

发表刊物:《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Volume 6:298-307,ISSN:2096-2797》

作者(导师):王德兵(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5、论文名称:《3D porous copper foam-based shape-stabilized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or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storage》

发表刊物:《Renewable Energy,Volume 175:307-317,ISSN:0960-1481》

作者(导师):张宏云(汪玲玲)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6、论文名称:《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supported form-sta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sola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发表刊物:《Renewable Energy, Volume 173:926-933, ISSN:0960-1481》

作者(导师):邴乃慈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7、论文名称:《Photothermal applications based on graphene and its derivatives: A state-of-the-art review》

发表刊物:《Energy, Volume 216 :119262, ISSN:0360-5442》

作者(导师):李芝静(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8、论文名称:《Optimized Output Electricity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by Match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and Thermoelectric Material for Intermittent Heat Sources》

发表刊物:《Energy,Volume 233:121113, ISSN:0360-5442》

作者(导师):田园园(王元元)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9、论文名称:《Ternary molten salt energy storage coupled with graphene oxide-TiN nanofluids for direct absorption solar collector》

发表刊物:《Energy and Buildings,Volume 253:111481, ISSN:0378-7788》

作者(导师):张宏云(汪玲玲)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10、论文名称:《Solvothermal growth of Nb2O5 films on FTO coated glasses and their electrochromic properties》

发表刊物:《Ceramics International,Volume 47: 9651-9658, ISSN:0272-8842》

作者(导师):禹超(祝向荣)

中科院分区:SCI(一区)

11、论文名称:《3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erogel supported TiO2-x for shape-stable phase change composites with high photothermal efficienc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发表刊物:《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Volume 226:111068, ISSN:0927-0248》

作者(导师):奚少博(汪玲玲)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2、论文名称:《Significant solar energy absorption of MXene Ti3C2Tx nanofluids via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发表刊物:《Solar Energy Materials &Solar Cells, Volume 220:110850, ISSN:0927-0248》

作者(导师):王德兵(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3、论文名称:《Experimental optimization of nanofluids based direct absorption solar collector by opt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发表刊物:《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Volume 182: 116076,ISSN 1359-4311》

作者(导师):汪孔祥(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4、论文名称:《Identification of Thermal Barrier Areas in Graphene Oxide/Boron Nitride Membranes by Scanning Thermal Microscopy: Thermal Conductivity Improvement through Membrane Assembling》

发表刊物:《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Volume 4:4189-4198, ISSN 2574-0970》

作者(导师):李一凡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5、论文名称:《Reducing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by a novel elastomeric polyethylene glycol/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graphene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发表刊物:《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21,127: 105553,ISSN 0735-1933》

作者(导师):刘长青(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6、论文名称:《MnFe2O4 nanoparticles-decorated graphene nanosheets used as an efficient peroxidase minic enable th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

发表刊物:《Microchemical Journal, Volume 166: 106240-106247, ISSN 0026-265X》

作者(导师):赵雪伶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7、论文名称:《3D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phase change composites with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rapid heat storage and release》

发表刊物:《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Volume 0: 7710-7720, ISSN:2574-0962》

作者(导师):包志杰(邴乃慈)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8、论文名称:Graphene double cross-linked thermally conductive hydrogel with low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flexibility and self-healing performance

发表刊物:《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Volume 127: 105537, ISSN:0253-231X》

作者(导师):杨家伟(于伟)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19、论文名称:《Flexible fabric gas sensors based on reduced graphene-polyaniline nanocomposite for highly sensitive NH3 dete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发表刊物:《Nanotechnology,Volume 32:305501, ISSN:0957-4484》

作者(导师):罗贵芳(解丽丽)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20、论文名称:《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annular and flat-plat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for cylindrical hot source》

发表刊物:《Energy Reports,Volume 0: 413-420, ISSN:2352-4847》

作者(导师):张梦君(王元元)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21、论文名称:《Mulberry-likeBiVO4 archite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hotocatalysis》

发表刊物:《CrystEngComm, Volume 23:4028-4037,ISSN:1466-8033》

作者(导师):魏剑刚(朱路平)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22、论文名称:《Sisal-like Sn2+ doped ZnO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synthesis, growth mechanism,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hotocatalysis》

发表刊物:《CrystEngComm, Volume 23: 7314-7323, ISSN:1466-8033》

作者(导师):王小雨(朱路平)

中科院分区:SCI(二区)

文章1区2区指什么

1区、2区、3区、4区是sci期刊的分区。

sci有两类期刊,一类是jcr,一类是中科院。这两类期刊非常相似,都分为四个区。至于不同专区期刊的差异,比较明显的是这四个专区从高到低排序。第一区是影响因子最高、学术价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期刊,第四区是四个区中的影响因子。

注意:

不管是jcr的区,还是中科院的区,只要是区内期刊,都是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这部分期刊谁都很难发表,普通作者都很难,更别说写文章了,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可能也有一定的门槛。

第一区的期刊不适合不同作者发表。一般能在一区发表的都是一些专家学者,知名高校的教授,或者一些在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

ⅱ区期刊仅次于ⅰ区,国内作者发表的期刊相对较多。目前国内一些标准明确要求发表II区及以上的期刊,所以II区是很多国内作者的首选。II区发表期刊难度略小,但也要看具体学科和具体期刊。总的规律是II区的期刊比I区的容易。

一区二区论文什么意思介绍如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是sci期刊的分区。

一区期刊不论是jcr分区的一区,还是中科院的一区,只要是一区期刊,都是国际上知名的。

二区期刊仅次于一区期刊,二区期刊国内作者发表的就相对多一些了,目前国内一些标准中明确要求发表二区及以上期刊,所以二区是很多国内作者的首选,二区期刊发表难度略小,但也要看具体的学科和具体的期刊。

三区四区期刊的发表难度就会更低一些,但三区四区期刊在国内有些许争议,就是因为上述我们提到的硬性要求,有些单位和高校是不认可二区以下的刊物的。

相关信息

二区期刊的发表相对容易一些,所以国内发表sci论文的要求中,二区期刊的发表要求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博士生毕业论文发表,副高级职称晋升或者高级职称晋升,发表二区期刊论文的要求是很普遍的,普通作者用于个人发展发表sci论文,选择二区期刊就足够了,如果对刊物分区没有特殊要求,发表三区四区期刊都是可以的,分区越靠前发表难度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要清楚适用于哪一种分区标准,sci期刊有两种分区标准一个是中科院设置的另一个是jcr分区,两种分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分区标准的影响因子区间不同,所以是略有差别的,对于sci期刊分区的更多疑问可以咨询职称驿站在线编辑。

1、将所有SCI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前5%是一区,前20%是二区,前50%是三区,剩下的是四区。 2、或者这样子说:一般SCI论文分四个区。一区都是国际顶级期刊,二区次之,三区和四区是一般的SCI期刊。

科普文章中科院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的作用:吸引读者的兴趣,将大众眼中笨重、迟钝的恐龙和轻灵的鸟类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人们对恐龙的固有印象,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同时这个题目也揭示了文章主题,即介绍恐龙的演化史。《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主要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主要介绍了一种科学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全文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作者《飞向蓝天的恐龙》的作者是徐星。徐星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单独或合著在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著名学术刊物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近40篇学术论文。本文是徐星的一篇科普文章。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第一只鸟儿是怎么飞向蓝天的?人类进化史上有几个非常吸引人的不解之谜。一是为什么发明了轮子?二是既然轮子的效率那么高,人类的腿为什么没有进化成轮子?第三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没有学会飞翔?(翅膀比轮子的效率更高)人没有进化出轮子,也没有进化出翅膀,但人类从关注自身的角度出发,开始对鸟儿感兴趣了。大家知道,鸟儿是地球上几乎是唯一的会飞翔的动物(昆虫和蝙蝠也会飞,但飞翔的路程和鸟儿根本不能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上有一篇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我是看了这篇课文之后才想起写这篇文章的。长期以来,鸟类飞行起源一直存在两大假说:鸟类飞行树栖起源说和鸟类飞行起源奔跑起源说。最早流行的奔跑起源学说,这个符合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常识,比如,飞机就是现在地上飞速地奔跑,然后再从地上突然起飞的。很多大鸟的起飞过程也要有个奔跑的阶段。但第一只鸟儿是这样飞翔的吗?别忘了,那个最先的鸟儿(老祖宗)的翅膀可能发育得并不完全。翅膀发育不完全的鸟儿如何飞行呢?我们可以看看蝙蝠。蝙蝠具有一对假翅膀,它是靠滑翔学会飞行的。所以,第一只鸟儿因为飞行结构发育不完善,借重力通过滑翔开始飞行更有可能。那么,第一只鸟儿依靠滑翔飞行有没有证据呢?第一只鸟儿是由谁演变过来的呢?答案是恐龙。 2000年后,人们在辽西地区陆续发现了很多带羽毛的奔龙类化石,这些化石从形态上看很可能是赵氏小盗龙或者类似的物种。2002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诺雷尔博士和他的中国同行以及另外一个中美联军研究小组对其中的一些化石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类似赵氏小盗龙的奔龙类发育有和现代鸟类一样的羽毛,一些羽毛左右两侧的羽片不对称,一些很长的羽毛长在后肢上。这些新发现促进了人们对于恐龙向鸟类转化过程的理解。2001年和2002年,徐星对同类型的标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工作揭示了一个恐龙演化过程中完全未知的阶段,而这一阶段恰恰可能是鸟类飞行起源的一个关键性阶段;新标本证实了徐星以前对赵氏小盗龙所做的推测:恐龙世界中存在树栖恐龙,鸟类的飞行始于树栖生活。在这些标本当中,徐星不仅观察到了前人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比如这些恐龙的皮肤结构不仅具有现生鸟类羽毛的形态,甚至还显示了空气动力学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徐星注意到发育在这些恐龙后肢上的羽毛形态和分布与鸟类翅膀上的羽毛惊人地相似。由此徐星推论,这些恐龙长着四个翅膀,不仅前肢羽化为翼,而且后肢也羽化为翼;这些恐龙生活在树上,可能借助四个翅膀进行滑翔;鸟类的祖先很可能借助重力,在经历一个滑翔阶段之后才产生强大的主动飞行能力。徐星的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英国里兹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瑞讷博士称四翼恐龙是始祖鸟之后在鸟类演化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发现;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塞雷诺博士称之为“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但是并非所有的学者都同意徐星的结论,许多问题尚存争议或者有待解决。有人提出,顾氏小盗龙的后肢是否能够形成翅膀?后肢的羽毛是否可能用于展示,吸引配偶或者恐吓敌人?徐星提供的证据显示,后肢羽毛的空气动力学特征非常明显:羽轴两侧的羽片不对称,而不对称程度和鸟类翅膀一样,越靠近远端越明显;羽毛的着生方式和长度变化与鸟类翅膀也一样。羽轴两侧的羽片不对称是鸟类飞行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指示标志。著名鸟类学家美国学者费多西亚和他的同事发现,鸟类的飞行能力越强,其翅膀上飞羽羽轴两侧的羽片宽度差异越大;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其飞羽的羽片显得相对均称。因此,顾氏小盗龙的这些羽毛特征表明后肢羽化为翼的可信度是很高的。还有学者提出,后翼的姿态和已知恐龙的骨骼结构似乎矛盾,如何解决?四翼代表一个演化的旁支还是鸟类演化的必经阶段?徐星在进行相关工作的时候对这些问题曾做过探讨,已经有了一些线索和思路。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彻底消除人们的疑虑,为鸟类飞行起源树栖滑翔说提供最终的判定意见。有关顾氏小盗龙的深入研究正在继续,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对这些问题做出很好的回答。

如果要给孩子讲科学家被好奇心驱动, 探索 未知的故事,你会想起谁?是被苹果砸中的牛顿,还是尝试了1500多次才发现合适用于灯丝材料的爱迪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的周忠和先生在回忆自己的科学启蒙时,说到一个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情景: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1970年中国 第一个人造卫星 上天的情景,虽然那时我才5岁,但广播里传出的《东方红》乐曲以及周围人群的惊讶表情,留给了我人生第一个永恒的记忆,或许还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第一颗 探索 未知的种子。 上面这段文字,来自周忠和先生在《科普时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播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的文章,他希望重视孩子的科学启蒙,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仰望星空、 探索 未知的种子。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王倩,拿到她与几位作者和乐乐趣童书共同创作的《嫦娥探月立体书》,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用心”。 我之前结识不少航天人,无论是院士,项目负责人,还是普通的管理工作者,他们都给我留下了“奉献”和“质朴”的美好印象。中国的航天事业数十年来为国人带来了无数的骄傲时刻和震撼心灵的画面。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大家常常容易忽略的是,一项项科研技术的艰苦攻关,以及近乎苛刻的严谨与一丝不苟。诚然,国家对航天事业的支持是巨大的,然而公众常常并不了解的是,航天 科技 工作者的生活条件与待遇,与目前被许多高校趋之若鹜的“带帽”人才们相比,事实上要寒酸许多。可是,他们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阵地。翻看《嫦娥探月立体书》,会时时让我联系起中国航天人的精神。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总结,但我知道这其中一定包含了科学精神与奉献精神。这本面向儿童的科普作品,可以说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爱心。科学 探索 与科学普及本来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词汇。前不久,航天英雄杨利伟还欣然担任了“科普中国”的形象大使。中国的航天事业还需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1970年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的情景,虽然那时我才5岁,但广播里传出的《东方红》乐曲以及周围人群的惊讶表情,留给了我人生第一个永恒的记忆,或许还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第一颗 探索 未知的种子。 2019年1月15日,在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在万众瞩目中发芽。这株播撒在月面上、承载生命的希望之种,引起了国人对于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更多的关注,其中不乏对星空充满幻想的孩子们。仰望星空的孩子们,往往怀揣着旺盛的 探索 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而是期盼着真正地踏上月球,探究宇宙奥秘。然而,航天知识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内容,没有专业背景的大人们都很难吃透,将其介绍给好奇的、渴求知识的小朋友们,则是更大的挑战。 4位作者和乐乐趣童书合作,接受了这个挑战。打开他们联合创作的《嫦娥探月立体书》,辽阔的星空瞬间跃入眼帘,神秘的月球触手可及。宇宙起源、嫦娥探月工程,甚至于中国未来航天计划,这些晦涩的知识点都被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立体书”这种新颖的形式,打破了平面思维的限制,让读者参与到解码的过程中,与文本形成有效互动,从而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使得 探索 知识的惊喜与乐趣无处不在。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预言,人类终将会进入太空,不仅仅是收集月球岩石,而是建立月球基地,拓展另一片生存的乐土。在本书中,这些曾经的科学幻想不再遥远,而是有了现实的归宿,孩子们已经可以跟随“嫦娥工程”的脚步,从“无人月球探测”的实现,到“载人登月”的规划,最终找到 “建立月球基地”的途径。虽然探月历程充满挫折与艰辛,但是小朋友也能在本书中充分感受到科学 探索 的快乐。2018年,《嫦娥探月立体书》受到读者们的肯定,入选 科技 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吸引少儿的科普读物,成年人在与小朋友共同阅读此书时,也许能唤醒他们曾经的好奇心,激发对宇宙的无穷想象,从而获得灵感,滋生新的智慧。这本书也激发了我另外一个感想:中国的航天人已经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这背后是国家科学与技术整体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 在航天 探索 的基础科学研究方面,还鲜见中国人自己的标志性成果。科学研究本身确是没有国界的,中国行星科学如何在人类 探索 太空的征程中提出世界影响的发现和假说? 中国的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嫦娥探月立体书》或许又为我们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从宇宙起源,到嫦娥探月,再到中国未来航天计划,《嫦娥探月立体书》深度介绍了宇宙太空的知识,还介绍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的精彩故事及有意义的 历史 事件。书中设有70余组互动机关,翻翻页、小册子、大立体等多种互动机关,让小朋友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探月工程的曲折与精彩,在玩乐中学习宇宙知识。《嫦娥探月立体书》被中国 科技 部评为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向全 社会 推荐阅读。一直以来,月球、太空都是孩子好奇和热爱的,《嫦娥探月立体书》可以给家里的航天迷一个仰望星空, 探索 星空的引导,打开书,带孩子一起漫步月球,轻松愉快的阅读, 探索 未知。

中科院一区期刊

中科院一区期刊是很不错的层次。

中国科学院(英文名称: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这两种分区的影响因子标准有所不同,不论是哪一种分区,二区期刊都是属于影像影子比较高的期刊,分区一般有四个区,其中一区期刊影响因子最高,四区最低,二区属于比较靠前的期刊,无论是影响因子还是期刊的学术价值,都是比较高的期刊。

简介

发表二区期刊在发表sci论文要求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有些行业中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中,发表二区期刊是基本要求,三区四区期刊的认可度和在晋升中的加分状况是不及二区期刊的,二区期刊发表作用明显,但不易发表,对文章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

综上所述,二区期刊在sci期刊中属于级别较高的期刊,仅次于一区期刊,对作者的个人晋升作用明显,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具有很高的发表价值。

法律分析:sci 一区、二区 、三区、四区指的是SCI论文分区,SCI期刊分区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种是 Thomson Reuters 公司制定的分区(简称汤森路透分区);第二种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汤森路透分区,汤森路透每年出版一本《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JCR对86 000多种SCI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统计。JCR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25%(含25%)期刊划分为Q1区,前25%~50% (含50%)为Q2区,前50%~75% (含75% )为Q3区, 75%之后的为Q4区。汤森路透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均匀分为四个部分。中科院分区,中科院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13 大类。然后,将13大类期刊分各自为4 个等级,即4 个区。按照各类期刊影响因子划分,前5% 为该类1 区、6% ~ 20% 为2 区、21% ~ 50% 为3 区,其余的为4 区。在中科院的分区中,1区和2区杂志很少,杂志质量相对也高,基本都是本领域的顶级期刊。法律依据:《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通知》 一、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中科院四区期刊

中国科学院四区是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会被引用次数较多。另外,中国科学院四区也是一个高质量、高影响力的期刊,因此文章发表在其上通常可以获得更高的评分和认可。

中科院三区,地球科学综合分类下的4区期刊。

naturalhazards是《自然风险》期刊,应该是中国的。因为他的分类在中科院目录下。详见:地球科学综合分类下的4区期刊中科院杂志分区,所属大类别: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区、所属小分类:地球科学综合3区、气象与大气科学3区、水资源3区。

Natural Hazards(NH)这个期刊,虽然是中科院三区,但文章质量还可以,最重要的是期刊发文量大。如果是读了本研究领域大量的文献之后,会知道相关的期刊就那几个,但是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文章为了灌水,打了擦边球发在了一些综合类的期刊。

期刊分区注意

现在各高校都是按照中科院的分区,但好多行业的主流期刊分区并不高,比如本研究领域JHR、JHE这两个老牌期刊都是三区,JFM这样的流体的期刊竟然是二区。

当然有些学校会根据不同的领域根据本行业内的认可度,制定更为合理的期刊分级标准,比如上海交大,比如我当年听说如果有人发一篇JFM,可以直接评教授,等等。

  • 索引序列
  • 中科院1区文章
  • 文章1区2区指什么
  • 科普文章中科院
  • 中科院一区期刊
  • 中科院四区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