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

发布时间: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

中国国家天文,天文爱好者,目前国内最有名、历史最久的天文杂志;希望能有帮助.....@杂志铺订阅杂志

感觉还可以,但是个人推荐中国58期刊网的《大科技》《大科技》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海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国际刊号:ISSN1004-7344,国内统一刊号:CN 46-1030/N。邮发代号:82-907。全文上数据库。《大科技》现开设:科技论坛、百科探索、管理科学、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技术理论、学术争鸣等。《大科技》杂志刊物影响:科技论坛: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教育研究:为教育教学新成果的暂时提供阵地。百科探索:各领域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园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学报是c刊。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信息显示,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杂志创刊于1981年,北京地区出版,国内刊号111859V,期刊级别为CSCD期刊,即c刊。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航空类优秀期刊。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编辑单位:《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编辑部社长:王浩主编:侯深渊主任:居自强地址:北京市9622信箱邮政编码:100086国内刊号:CN 11-1859/V国际刊号:ISSN 1000-758X定价:10元/期 想知道审稿多久等问题,可以登陆万方数据库(百度搜索:中国数字化期刊群),输入你要查找的刊物名称,里面有编辑部的联系电话和邮箱,你可以通过电话或电邮的形式询问审稿周期,以及收稿范畴(通过率)。 如还有疑问可追问。

期刊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简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筹备于1981年,1986年10月30日国家科委(1986)第0758号文批复中国科协同意成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12月4日中国科协(1986)第418号文正式接纳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加入中国科协。1987年3月5日我会正式成立。 1987年3月5日我会第1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翁永庆当选为理事长,鲁星当选为秘书长。 1991年4月14日至18日我会第2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江苏无锡举行,翁永庆当选为理事长,丁乃刚当选为秘书长。 1995年6月15日至21日,我会第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山东长岛召开,会议选举孙枢院士为理事长,选举何世沅为秘书长。 2000年9月11日至14日我会第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丁乃刚当选为理事长,李军当选为秘书长。 2004年9月6日至9日我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丁乃刚当选为理事长,姚希彤当选为秘书长。 本会名称: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英文名称:China Editology Society of Science Periodicals 本会会员:4315人 团体会员:786个 本会组织机构:学会下设办公室和十个工作委员会:组织、学术、青年、 国际交流、科普、教育、咨询开发、网络化、地方、医学 国际组织:已加入国际科学编辑联合会 出版物:《编辑学报》 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姚希彤(主任) 张 霞 鲁平翁 郭砚青 刘智蓉 本会宗旨: 本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提倡辩证唯物主义,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奉献、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团结广大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交流经验,推动科技期刊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本会业务范围: (一)开展科技期刊编辑学的研究; (二)组织本学会的年会、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三)编辑出版科技期刊相关领域的书刊; (四)开展科技期刊编辑咨询工作; (五)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 (六)宣传贯彻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法令、法规和规范; (七)培训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编务人员; (八)开展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建立与国外同行间的友好联系; (九)向有关部门推荐人才; (十)举办为会员服务的其它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736室 (100081) 电话:62147743(兼传真)、62103359 网址: E-mail: 。 一级还是二级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这两个还行。

《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级期刊,《科学与技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疆阿勒泰地区科协主管,新疆阿勒泰地区科协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杂志以“关注科技前沿、交流创新成果、加快科技推广、营造创新氛围”为办刊宗旨,努力为科技工作者搭建科技成果交流的平台。

扩展资料

《科学与技术》关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最新动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与交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指导性、实用性,主要发表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方面的文章,以及刊登我国当前科技、经济、管理、工程、交通等各领域的优秀学术论文

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

《科学与技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疆阿勒泰地区科协主管,新疆阿勒泰地区科协主办的 学术性期刊。《科学与技术》杂志创刊于1983年6月,国际标准大16开本,半月刊。《科学与技术》杂志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9716;国内 统一刊号:CN65-1078/Z;邮发代号:58-53。是一个国家级期刊,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1673-0836]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扩展库(E)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 - 第32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建筑科学类 - 第28位主题分类:TU:建筑科学: TU:建筑科学现代隧道技术 [1009-6582] 本刊收录在: Ei Compendex (2013年)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公路运输 - 第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公路运输类 - 第8位主题分类: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U4:公路运输: U4:公路运输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为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隧道技术 不仅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是美国工程索引(EI)期刊。好与坏,显而易见。

空间信息技术论文期刊排名

高校老师评职称参考刊物的影响力,他们注重核心期刊,不管什么国家级省级,只有中小学老师评职称单位才会有什么国家级省级期刊的分别,所以这也导致了期刊市场的混乱。\r\n国家级刊物没有那么容易发表的,建议还是发个比较好的省级刊物就行,国家级刊物确实加分多,但如果发表是不正规的甚至是非法期刊,可能就一分也不加了。\r\n我说是的实情,如果需要发表,本人可以帮你推荐。

这年有点难找,过好几年了,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世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发表期刊要看那个出版社是在哪里注册的,

好多出版社是在香港或者什么地方注册的,

在大陆是不认的

空间技术论文

预知天气的变化、提供多彩的卫视节目,甚至用太空食品丰富我们的餐桌,看似高深奥妙的空间科技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20世纪50年代,人造地球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开始了人类探测、研究空间环境和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新纪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说,太空是继陆地、海洋、大气后,人类开发的第四环境。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朱毅麟研究员介绍说,航天技术有三大主要领域,第一是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第二是载人航天,第三是深空探测。在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领域,我国已基本具备了不同轨道、不同功能的多种应用卫星,但是这还不能完全满足开发空间资源、服务人类的要求。载人航天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从而能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朱毅麟先生说,我们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的天气预报是我国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功劳。其中风云一号穿越地球南北两极运行,对全球进行风、湿度、温度等观测。风云二号卫星定点在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主要观测我国地区和西太平洋的天气变化,每半个小时发回一张卫星云图。气象卫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地区。通过对云图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前3天判断台风的生成、预报其发展路线。像1986年,气象部门就根据卫星提供的资料,提前72小时做出了台风将在广东汕头登陆的预报,有关部门通知3000多艘渔船提前返港,300多万亩水稻提前收割,35座水库加固护堤,减少损失达10亿元。 以前我们的电视只能看几个频道,现在的节目多得看不过来,这都归功于通信卫星。比如说,以前北京的电视节目要传输到广州,用微波的话,要每隔50公里建一座50米高的微波站,两地相距2000多公里,就要建40多个站,而且微波是直线性传输,线路铺到广州,就只能在广州和沿线地区收到电视信号。而卫星覆盖的是一个面,凡在这个面内的地点都能收到信号,比微波传输范围广,更快捷。除了电视节目,现在我国的国际电话都是通过卫星传输的,移动电话更是如此。 空间生命科学是空间科学中最时髦的话题之一。40年来,许多生物卫星和其他航天器将一些动物和植物种子载入太空,科学家们一直饶有兴趣地观察、试验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空间环境对各种生物细胞和器官的影响,特别是空间的辐射和微重力效应对生物发育、修复、免疫和骨骼等的影响程度,以及研究防治失重和辐射引起的免疫功能改变、骨质丧失、肌肉松弛、空间运动病和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损伤等症状;二是寻找地外生命和研究生命的起源。 朱毅麟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自1987年开始,我国已经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10多次、4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搭载,经70多个单位参与地面试验,获得了许多科研成果。比如1988年搭载的“农垦58”号水稻种子,经过四代筛选,现在亩产已经稳定在600公斤以上。还有像西红柿,上天以后,产量比原来提高了20%以上。最奇特的是花卉,1996年搭载的万寿菊,原本花开两个月即谢,太空育种后开到4个月还无败象。 航天器轨道飞行提供的高真空和微重力环境被科学家们看做宝库,它为人们提供了地面上难以获得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工艺条件,可以进行地面上无法或难以进行的科学实验,生产地面上难以生产的材料、工业产品和药物。 高真空提供一种超洁净条件。微重力则提供一种重力影响很微弱的极端物理条件。如由重力引起的自然对流基本消除,扩散过程成为主要因素;流体中的浮力基本消失,不同液体密度引起的组分分离和沉浮现象消失,液体仅由表面张力约束;润湿和毛细现象加剧;流体静压消失。 在零重力或微重力条件下,进行无容器冶炼,不会有任何杂质混入,可以获得高纯度、高品质的合金;可将不同比重的金属或非金属均匀地混合,获得新型合金材料;可以克服地面加工存在的组分不均匀和密度大等缺陷,生长出高质量、大直径的单晶体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可以生产百分之百圆度的轴承滚珠等圆球工业产品。而在地面上,由于重力的影响,轴承滚珠等总不是真正的球形。 太空制药是真空和微重力环境利用的重要方面。在地面上制药,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培养物会发生沉淀,处在沉淀中的微生物会因缺氧而死亡;如输氧搅拌,所形成的低压小气泡又会破坏细胞;如加防泡剂,则会降低氧的溶解度,有碍微生物的繁殖,形成恶性循环。而在微重力环境中,培养物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气泡,也不会沉淀,微生物可随时获得氧气,生长速度比地面快一倍以上,可高效率、高纯度地制造许多药物,如治疗烧伤的表皮生长素、治疗贫血的红血球生长素、防治病毒感染的免疫血清、治疗肺气肿的胰蛋白酶抑制素、治疗癌症的干扰素等。

我的航天技术论文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例如,就载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运行而言,它对通信、遥感、推进、测量、材料、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进步。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它在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一些前沿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一些国家已经在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准备建造太空工厂,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另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那么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开发矿藏呢?这是科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为类似载人登月等许多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话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还能作为特殊武器的试验场。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就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第1次、2次海湾战期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对战区进行了大量观测活动,取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在信息社会中,航天技术的作用将变得更巨大,终将彻底改变地球上的面貌。下面是由我整理的航天技术论文2000字,谢谢你的阅读。

航天技术与信息现代化

摘要介绍了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应用卫星的需求,并论述了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经由卫星实况转播这个 短语 是航天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象征,随着卫星通信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个短语已逐渐被人们省略,而成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公认的传播方式。卫星通信用电波把整个世界既快又准确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一旦中断,经济发展的速度将会大大放慢。

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最为活跃的生产力。应用信息技术可提高工农业和服务行业的效益及竞争能力,促进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推动国民经济各部门逐步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信息社会中,航天技术的作用将变得更巨大,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最终将彻底改变地球上的面貌。航天技术与计算机的融合,形成了在地球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将逐步进入千家万户,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的方式,并加速人类文明和 文化 的传播,增进互相理解和全球意识。因此,加速发展航天技术,从多方面、高效率地利用航天技术, 特别是充分利用空间信息资源,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流、物流和能量流的利用率,增进文化交流和人民间的理解和信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一、空间信息高速公路

世上本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国汉朝开辟了经西域通往西方的道路,沟通了我国同西方许多国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被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185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实用的内燃机汽车。当他驾驶这辆木制的三轮汽车,在自己的院子里行走撞到墙上的时候,还没有想到路。7年之后,福特发明了汽车,并于10年后形成产业的时候,人们开始把目光盯在汽车的跑道上,于是1913年柏林西南部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在此后的数年中,高速公路这种具有魔力的通道,使世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信息革命的基础设施和通向21世纪的神奇通道,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信息资源,确保竞争优势的筹码。1993年,在美国政府 报告 中,对信息高速公路给出了明确的概念:它是一个能够向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具体地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铺设新型光缆作为信息流通的干线,通过光缆和多媒体向全国提供 教育 、科研、卫生、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颇为广泛的服务。

所谓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可形象地将它理解为以卫星——光纤为主体,再辅之以 其它 通信手段作为“公路”,并利用集电脑、电话、电报、传真等为一体的多媒体,使信息能够高速传递并可共享的通信网络。这种网络可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在中国,则将它称之为国家经济信息化基础设施, 其内涵包括4项要素:网络与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化设备、信息资源与服务、人与信息化环境。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利用通信卫星群和光导纤维网组成混合型全球通信网,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双向交流;另一个特征就是用多媒体技术普及计算机的使用。卫星通信和数字网络光缆就像高速公路一样,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它不仅指地面光缆数字通信网络系统,而且还包括通信卫星、卫星定位和导航、环境和灾害监测信息系统。此外,还应包含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和自然资源数据库系列,以及宏观调控、规划决策和工程设计服务、知识库、逻辑推理人工专家系统。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以信息流代替人流、物流与能量流。

在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中,卫星无线电通信频带宽,极容易实现双向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和可视电话业务,并且适用于单向多路的电视节目传输,也非常适合于大型跨国企业间的业务联系。由于地面信息高速公路的成本昂贵,需要10~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建成,是一个无法在短期内普及服务的巨额投资项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可弥补通信基础设施差, 以及区域性通信空缺的不足。

地面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和用户的移动化都十分困难,而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网络却很容易实现,因此,用它进行全球移动通信,在数率不特别高的情况下,便能实现诸如可视电话之类的双向传输。

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更具有能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各地区差别悬殊的特点。在中国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加强卫星远距离教育和电视广播,对于提高西部地区的文化素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消灭贫困愚昧落后现象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一方面利用了光导纤维传送信息量大、信号几乎不失真、速度快而且保密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利用了通信卫星的通信方式极其方便、覆盖面十分宽广、特别适合于移动终端和全球个人通信的特点。这两者组合,形成了优势互补,可以认为是最佳的方案。

二、信息社会对应用卫星的需求

1?静止通信卫星网

美国休斯空间通信公司提出了建设全美卫星通信网络的计划。建设投资6?6亿美元,计划发射2颗静止通信卫星,从1998年开始以无线形式向美国用户提供高速双向数据传输和可视电话业务,在美国电信业务中,率先开发频率宽度可根据用户需要而变化的传输业务项目。最近又提出, 到2000年,将美国全国性的卫星通信网络,扩大成全球通信网络,最终发展成全球性空间信息高速公路,设计总投资约32亿美元,由9颗静止通信卫星组成可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

2?低轨道卫星群移动通信系统

在通信方面除可利用静止通信卫星网以外,还可利用低轨道上位于不同轨道面的多颗卫星,来转发地面用户的信号。目前全世界已出现了十几种较为有名的方案,有些方案正在付诸实施。例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的“铱”卫星系统,由6个极地、近地、近圆轨道面上运行的66颗小型通信卫星组成,每个轨道面均匀分布着11颗卫星。由于这一卫星系统中的卫星轨道距地球表面较低,只有400~500公里,所以无线电信号很强,个人手持式无线电话机很容易获得清晰的信号和语音。“铱”卫星系统的地面设备则由系统控制中心,以及分布在世界各用户国家和地区的关口站和终端设备等组成。又如,美国呼叫公司与其它有关公司创建的全球无线通信网,也称之为全球通信系统。由于以宽带传送,因而能传送电视及高速数据。这一耗资90亿美元的庞大通信网络,将由 840颗低轨道(700公里高度)现代小型通信卫星来覆盖地球95%的地区,它可以双向传输包括电视图象在内的各种信号,以及个人语音通信,具有数据、传真、寻呼和定位功能。该系统的主要特征, 是利用通信卫星群和光纤网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双向交流,并将成为二次信息革命的主要物质基础与保障。

3?大容量激光卫星通信

激光与普通光源相比,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譬如激光辐射在“时间”上高度集中,很适合用于快速保密通信。激光辐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方向性很强,而且具有高增益,因而用于通信可以传递得非常之远。激光辐射在“波长”上高度集中,因此波长分布范围很窄。激光的相干性、单色性和方向性,使它成为通信的理想载体。在理论上,光的频段宽度达到10?13~10?15赫,这样大的带宽,对每路仅4千赫的电话,可容纳100亿路之多;对带宽为10兆赫的彩色电视,也可同时传输1000万套电视节目而不相互干扰。由此可见,一旦激光卫星通信投入实际应用之后,由于其具有容量大和抗干扰性强等特点,不仅能扩大通信容量,缓和通信频段拥挤的局面,而且可避免洲际通信时的时延现象发生,是实现空间通信和准确快速、保密性强的军事卫星通信的重要途径。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无论是在静止轨道上的卫星,还是低轨道的卫星、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以及深空探测器,都可以利用激光通信技术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无形的光学链路,使信息畅通无阻,因而空间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名符其实的高速公路。

中国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且已经列入国家计划。面对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挑战,为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高速公路,而不失时机地推动信息化,中国以“金字”工程为生长点,与卫星通信相结合,逐步形成信息产业。通过“金字”工程的实施,建立国家数据通信基干网和一系列专用网,为发展信息产业奠定基础。根据宏观分析预测,中国目前使用的卫星转发器不到50个,到 2000年中国大约需要145~150个卫星转发器,到2010年,将需要588~837个卫星转发器。

三、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工商企业和整个社会处于一场革命之中,而这场革命的规模和效果是难以预测的。对其发展前景,现初步分析如下:

1?巨大的商业利益

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计划共同投资400多亿美元。根据预测,2010年, 信息高速公路产业所创造的市*2?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人们便能充分利用信息,大大提高物质生产的效率,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率,有可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终将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解放出来。将出现电视电话、可视电话会议、电视购物、电视教学、家庭影视室、家庭图书馆、家庭数据库、在家中办公等等一系列新生事物。随之而来的将会给教育、卫生,保健等部门带来一场革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向所有图书馆要求检索所需资料,浏览有关图书;随时随地可通过联机方式,立即获得最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其它社会需求服务,医院遇到疑难病症时,可以向远距离的医学专家请教,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以美国为例,仅医疗支出这一项,每年可节省1000亿美元。此外,可为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缓解 方法 。

3?推动高新技术发展

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计划,将成为发展各种高新技术的驱动力。美国认为,在执行“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应优先发展的技术包括:半导体与微电子学、计算机、通信、高速网络、多媒体技术、光电子、高清晰电视、应用软件等。比如计算机,必定要向功能更多、性能更优、速度更快、容量更大、体积更小的方向发展,这就对超高速集成电路,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微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采用大量的专用集成电路,对高速信号处理器、视听信号压缩与解压缩、调制解调器、数据存贮器、图象识别、语音识别等器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航天技术论文2000字

  • 索引序列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
  • 期刊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 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期刊
  • 空间信息技术论文期刊排名
  • 空间技术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