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今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现状,从现状入手,着手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呼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过于死板,不讲究创新性。 教学目标通常流于表面,意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有的老师对这些目标缺乏“质”的认识,流于表面,对目标的结果过分看重,过于死板,使得教学任务模糊化,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设计的课程无法遵循学生的想法。有些老师为了做到教学效果,刻意模仿名师讲课,矫揉造作效果却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本学校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高的课堂效率。 (二)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缺乏条理性。 在语文课堂上,重点讲究的是领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上课又随意,很容易造成教学氛围松松垮垮,看则随意,实际杂乱无章。语文不比别的学科如数学,有正确的答案和解析思路,语文比拼的是文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课堂氛围缺乏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 在课堂上,老师负责在讲台前授课,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现象,但不意味着老师需要放弃原先的模拟训练。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引,课堂的提问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因此会失去阅读的活力和思考的效率[1]。 (四)课后作业流于表面,无法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培养学生重点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形式上缺乏模拟训练,作业流于表面的抄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缺少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效的思考习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些作业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则只有几个人在说话,凑热闹,变成形式主义,效率较低。 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实施方法多样化。 语文的教学围绕着经典和古文展开,特别是古典诗词,只有在古典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突破,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深入其中。在阅读方面,引领学生多多朗读文言文,在语境的环境下去体悟其中的含义,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意思。在课后,多促使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只有引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有潜力的学生。 语文离不开阅读理解和写作。写作部分作为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常常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部分。如何写好作文,和日常的积累分不开。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应将作文与学生的人格构建、实际生活、阅读、口语交际等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写作时指导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构建自信心”,“更好地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在写作时处于主体地位,写其所思所想而非作业任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写作潜力,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生活,观察生活,拓展积累素材的途径。 (三)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和写,读和写是相辅相成,互为重要的环节。在阅读过程中激发灵感,引导学生将所思所想写下来是教师教学目的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模仿文章的语言体系,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学习文章中的精华,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创作,借鉴,构思写作思路和锻炼表达能力,从人格修养精神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在文章的选材上强调作者的立意和观点,从中学到相关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文章实践中去,反复比较和揣摩,用手中的一支笔撰写生活的趣味,体验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本文以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描述当今中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强调教学策略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走入书本,有兴趣地学习,将教学过程看成是一场对话和沟通,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全新的空间和机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析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当前不少普通高中的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写作教学的问题更大。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只要多读多写,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与写之间搭架一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练习写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就“教”的方面看 1.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切实际,严重脱离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的基础现状。而且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 2.作文教学的地位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之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本来不多的作文课时往往又沦为阅读教学课时的后补;有时还存在随意压缩“综合性学习”及“写作、口语交际”的训练时间,使“以说助写”等环节成为形式。 3.割裂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当前的阅读教学大多只是讲阅读技巧,纯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布局谋篇的技巧,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做到阅读材料的“物尽其用”,而且影响了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4.作文训练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老师会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类的家庭作业,但少有认真加以批改和讲评者。 5.因材施教做得不到位。据笔者观察,很少有老师考虑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要求与本班学生实际作文水平间的差距而采取差异化的训练方法。 (二)就“学”的方面看 1.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 写作困难主要表现为:文章写不出新意;不知该写什么;知道该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作文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此外,部分学生觉得作文拟题和开头比较困难,更有部分投机取巧者以抄袭来应付作业,他们对作文训练不感兴趣。 2.作文难写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练笔次数和写作能力等息息相关。 首先,这些学生多来自农村,有的家境贫寒,有的父辈们并不重视读书,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因此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容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学习态度。其次,这些学生社会信息摄取量少,因而拥有的写作素材不够;阅读量少,而且少量的读往往又是盲目的读,没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再次,他们缺少有效的写作训练,没能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而这又往往打击了他们坚持写作训练的兴趣。最后,他们生活内容较为单调,思想和视野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很难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来。 二、读写结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这个时期是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边境地区高中生的作文水平呢?有人片面地强调阅读,似乎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提升。有人则片面地强调写,认为写能锻炼语言的组织能力,只要多动笔便能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唯有读写结合才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理想选择。 因为这是基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写作现状得出的选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低,单纯强调读或单纯强调写,他们都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会丧失信心和兴趣。但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坚持仿写或是将阅读过程的点滴感悟通过诸如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并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而在写的过程中常阅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写作,还能帮助他们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语言素材的积累反过来又能对写作提供帮助。 关于读写要有机结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先生又再次提到:“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强烈反对将阅读与写作人为割裂开来的做法。目前,各学校非常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为什么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这种潜意识中的分割直接导致“读”和“写”的教与学的分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坚持读写结合,在读中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在写的过程中返回去阅读提高读的兴趣。 作文水平是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传统的语文教学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其结果是事倍功半。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须读写并重,统筹兼顾。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为阅读而阅读”的教学现状,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素材和行文技巧,并充分给予学生大胆模仿练习的机会,加强作文训练。“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读后要督促学生多动笔写。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把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学生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黄麟生教授说:“语文强,语文能力强,尤其写作能力强,学生个人发展的后劲就强。”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备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读写应当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双管齐下,激发学生多读多写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掘读写结合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达到读写互利共赢 1.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有意指向读写迁移,体现读是为写作储备的理念。 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再分别加以训练。故事性强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能力;写作方法巧妙的文本,就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和赏析写作方法;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文笔优美的文本,则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句;对诗词歌赋,则可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对文本中有留空的部分,则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能力进行补写或续写,等等。这样设计的目标,一改刻板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任务简单,指向明确,假以时日,便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精心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 新课改倡导“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发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元素,要善于把阅读材料变成写作情境。这样,大量的阅读训练实际上同时也是写作训练,不断地为作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借鉴,阅读教学也真正落到了实处。 3.在阅读教学中学写作,强化读写迁移。 阅读教学除了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外,还有积累词汇与写作技巧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达到作文教学目标最有利最高效的途径和方法。作文技巧来源于阅读文本,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本身就是作文教学的范本,最终会成为学生的作文语言和能力。学生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之后,它反过来又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于是读和写既各得其所,又相得益彰,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理想境界。 (二)以读促写,引导读写结合,达到互利共赢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下笔才会越有神。”鲁迅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以上观点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广博的阅读对写作有巨大促进作用。因为只有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作者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否则他心中纵有万千思绪,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文学作品是优美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诉诸学生的情感,因此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但是能博览群书的学生为数不多,时间、精力、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学生的阅读,因此方法就尤为重要了。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专题阅读还是自由阅读,笔者都有意引导读写相结合。 1.课内阅读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处理文本这是先决条件。 除了前文所谈的目标的处理外,课前的自我预习环节要把握好。积累的词汇可连词成话,积累摘抄文中经典语句并适度仿写,对经典句子段落的写法、篇章的构思技巧进行初步的点评赏析,并写出读中所悟、所感、所惑。而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突出阅读目标外,应有意引导作文教学技巧方面的训练。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当堂训练,或通过改写、续写、仿写、同题异构、学后随笔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使读和写自始至终形影不离。 2.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课本所选文本有限,而课外时间和课外阅读作品相对“无限”。当然,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向学生推荐优秀阅读材料,并适当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条件时还可以组织学生互动交流。课外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专题阅读。平时我们的阅读仅限于初步了解人物、情节等浅层次的内容,不利于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尽管对有些文章,没有必要“细嚼慢咽”;但对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饱含写作技巧的作品则要“咬文嚼字”,不仅要读要想,还要做读书卡,写好读书摘记随笔。 (三)激励强化兴趣,培养意识习惯,达到互利共赢 任何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活动,要想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必须先要激发兴趣,逐渐形成意识,然后才能在行为方式上有所呈现。所以读写结合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兴趣和意识习惯上做文章。具体做法如下: 1.竞赛、评比、展示、交流。创造多种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锻炼平时的积累。通过以点带面,以优帮困,提高整体水平。 2.选读、选摘、选登。精选学生优秀习作当堂朗读点评,这既可以激励优秀习作者,又能为写作困难者树立学习的榜样;选摘就是鼓励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经常从各类文章中摘录值得反复学习的内容,形成语文积累;选登就是把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挑选出来放在校刊、橱窗或其他刊物上刊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感受阅读和写作带来的乐趣。 3.办报、办文学社、办博客。以读写结合为主题,创办校报、手抄报、黑板报、文学社、个人博客。通过媒体展示、发表、互动点评等交流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用活动来强化学生兴趣及意识习惯,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促进学生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提高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对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以读促写”和“以写助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果。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语文教师把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在读中悟写,在写中练读,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1.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2.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 3.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4.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5.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参考范文 6. 关于教育研究的论文范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大量的阅读储备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宽眼界与知识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1:《浅谈小学群文阅读》 摘 要:鼓励孩子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能让孩子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语文素养;然而,许多孩子没有这方面的传条件。我们语文教师要为孩子解决书源,指导阅读 方法 ,引导自主选择、开展丰富的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孩子创设好群文阅读的环境,让孩子能自觉的利用节假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关键词:书籍保障;方法指导;开展活动;阅读氛围;引向课外 群文阅读就是一节课完成多篇 文章 的阅读,是架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是高效活课堂之一,也是课改内容之一。进行群文阅读可以积累知识,扩大视野,提升境界,因为阅读挑战的是我们的主动思维和 想象力 ,阅读过程中促进我们去思考和提升。群文阅读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文学让精神成长,让一个人可以因为阅读而有自信,有内涵,有梦想。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要认真组织学生群文阅读,让孩子们在每一次的阅读中进行思考,触碰心灵的火花。然而,仅靠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就只能放在课外,教师应该尽力为孩子创设群文阅读的环境。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孩子们提供书籍 班级图书角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甚至是其他 渠道 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班级图书角不仅可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加强学校 文化 建设,扎实推进素质 教育 ,还让学生体验到:好书伴我成长!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图书;对于爱看书的学生多多进行表扬,让其起到带动的作用。班级图书角里书不一定要在校内阅读,可以给图书编上号,让学生借回家,为了便于管理,我在班里找一部分学生做图书管理员,让他来负责借阅和归还。当然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爱护图书。在学校读书,老师可以指导和检查,可是在家里就有一些问题了,而学生在家里读书的时间又是最多的,并且在家里读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定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还必须取得家庭的配合,给家长讲明读书的计划,利用家长会、家访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家长也会很好的配合。 二、培养群文阅读的能力,将群文阅读引向课外 群文阅读应该彰显阅读的过程,准备展示交流的过程,充分展示交流的过程,充分展练交流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群文阅读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匆匆读几篇文章,连学生字词读错了,也来不及纠正,还没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就下课了,更别说遣词 造句 ,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对比等。所以,课内培养群文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自觉进行群文阅读才是上策。 (一)培养学生群文阅读方法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会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这充分的说明了教师在课内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内的阅读教学是与学生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课堂上,教师定期给学生提供设计优良的群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结合合作学习,探究而发现群文奥秘,再来进行精彩的展示、交流,在共享中共同建构意义;让学生自主发现群文中的主题。在引导学生从体裁、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善于质疑,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养成“读、说、思、写结合”的习惯 练自读能力,练信息提取能力,练质疑能力,练探究能力,练思辨能力,练表达能力,练表现能力等是群文阅读的宗旨。教师定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方法指导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的习惯。然后,教师将群文提供给学生,放手由学生阅读,并按提示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再精彩地展示和交流,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的,合作和探究。 鼓励学生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 名人 名言 等摘抄下来背一背,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质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导学生写一写阅读感受,并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鼓励学生利用闲聊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交流对象自由选择,介绍一篇自己最近阅读的(或是自己喜爱的)文章。学生们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乐趣,学生们都满腔热情地投入,课外积极的寻找阅读资料,认真阅读,交流时各抒己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自主选择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章 在教学时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文章,争取每周用一节课进行学生的群文阅读选文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还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自主选择群文阅读的材料。 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时,我就选了表现“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异国朋友的爱”三篇文章进行课内群文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主选择、明白拓展延伸、运用于社会生活中。 四、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营造群文阅读氛围 孩子们天性贪玩,课外阅读不积极、不主动,可以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读书交流活动类型有: (1)“书海拾趣”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孩子们把自己在本周从书本中知道的有趣的 故事 讲给同学们听。 (2)“故事讲演”比赛。每两周进行一次。 (3) 手抄报 比赛。每一期手抄确立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内容,由老师、班委、中队委、共同打分,考虑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阅读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分组比赛。 (4)“积累册”展示,“ 读书笔记 ”展示,读书征文等活动。将孩子们的作品摆放在走廊,与孩子们零距离,让孩子们徜徉在其中感受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孩子们耳濡目染,读书就会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一篇篇诱人的题目驱动着学生去读,去看。 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把课本运用于生活,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增强信念、扩大胸襟,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以达到群文阅读的目的。 鸡蛋从外打破仅仅是一盘菜,从内打破才是生命。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孩子生长的环境等特点,为孩子创设阅读的情境,设法激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实现高效活课堂,跟上课改的步伐。 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2:《谈谈小学群文阅读教学》 摘 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的课文越来越多,类似的课文和片段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把相似的文章或片段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作者就此谈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方式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主旨,给所学课文正确分类 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好文章,或者将原有的文章加以正确分类。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教师就很难将原有的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这一点,其实教师稍加思考就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常见的就有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的人文内涵、作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把文章分为不同主题。 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考虑确定主题 以事物为主题的,如“故事中的狐狸”、“千姿百态的荷花”群文教学;以时间为写作主题的,如“春天的 儿童 诗”的群文教学;以人物为写作主题的,如“老舍笔下的人物”;以事件为主题的送别诗等都是很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材料。 2.从文章的人文内涵角度考虑确定主题 以人物的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的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以爱心为主题的,如“人与动物和谐发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如“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这样的分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尝试。 3.从作者写 作文 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 童话故事 ”、“ 寓言故事 ”、“儿童诗”,等等。 二、多种结构地呈现群文,让课文巧妙地出场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能提高整体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以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式、分组递进式、反复重读式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等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合理设计问题,让群文纵横交错 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以单篇 文章阅读 作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1.设计比较性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四篇童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设计迁移性问题 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于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3.设计冲突性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为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四、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理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 神话故事 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的不理想的效果走向“多快好省”的行之有效的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4、5、6期. [2]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7、8、9期. [3]新课程导学.2013年10、11、12期. [4]学苑教育.2013年1、2、3期. 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数量,可谓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小学生进行多种类文章的阅读,从而能够大大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升。本文在分析了小学群文阅读的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人们的日常阅读活动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即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多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效果,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实施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互关联的文章。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的拓展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数量和速度的培养以及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其具体意义如下。 (一)合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阅读多篇与教学相关联的文章。通过尽可能多的阅读来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模式,也是一种值得传承的宝贵 经验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的课文阅读十分重视。但是,仅靠教材的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小学共有 语文教材 12册,大约每册含包30篇课文,以每篇500字来计算,小学语文教材的总阅读量大约为15万字,用6年阅读这些文字显然不够。实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使得学生在一堂课当中能够阅读大约五篇文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拓展阅读覆盖面,从而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恰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诞生。为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就要培养出 快速阅读 的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快速阅读需要进行长期的培养与训练。而目前通行的语文教学,按照教学计划,一篇大约500字的精读课文一般需要花费两个课时,即使是略读课文也得需要一个课时,这种缓慢的阅读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阅读大约五篇文章,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目前国内小学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一篇课文要花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读完了,也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在剩余的时间内只能不断提问、不断讲解,学生也只能被动回答、被动听讲,由此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一堂课中可让学生阅读大约五篇文章,且内容多样,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陈述、多倾听,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产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读得更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的建议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重视朗读和默读。目前我国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集中在某节课上的某篇课文中,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有感情的朗读,可谓是一种精读与朗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虽然精读的优点很多,但是群文阅读,更容易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让学生读到不同风格的作品,并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式来实现阅读的多样化,使略读和默读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进行深入阅读提供了可能。 二、小学语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阅读文章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筛选好文章,通过确定一个主题而将多篇具有相关内容的文章集聚起来,进而避免了阅读内容的杂乱无章。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从中找出阅读主题。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等,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背景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地筛选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阅读材料。 (二)根据结构层次来设计和组合文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语文教学正是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但纵观文言文教学现状,情况并不乐观。本文从文言文教学现状谈起,对造成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自主 诵读 积累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是学生孜孜不倦开拓的文化“瑰宝”,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载体。经典的文言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阅读文言文,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阅读文言文,可以让人懂得美、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能“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性”“气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及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更是成为我们教师课改中的关键点之一。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学生今后更加深入的研读起着奠基作用,新课标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但纵观文言文教学,目前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令人乐观。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畏难情绪,究其原因,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字词理解,轻“读”文本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学习时吃力,缺乏兴趣,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这点固然重要。但这样做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影响,认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2.重课文分析,轻情感感悟

对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还采用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学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教师先串讲,疏通文意,再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而没有注意利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去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去学习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僵化、呆板导致学生本来就“畏惧”的文言文,兴致更加缺乏。而教师又不能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会消极等待,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4.重课内知识,轻课外练习

大部分教师对课内所选文章非常重视,务必做到:精讲细讲,巧设各种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知识,这样做固然强化了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具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遇到新的陌生文言文,学生照样不会阅读,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仅重视了课内知识,而忽略了课外联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迁移和活用能力依然较差。

二、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和改革。

1.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文言文“爱”起来。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导语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语设计,应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熏陶。好的导语,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成功的导语,如同初启的屏幕,可以让学生看到精美的舞台布景;如同乐章的序曲,可以是学生置身于唯美的意境中;又像是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吸引着学生走进殿堂。

2.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预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课下注解、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会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适时给予帮助释疑,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课堂朗读,品味文章的形、意、情、理。传统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师先串讲、疏通文章,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事实上,学生如果事先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彻,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效果不佳。反之,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在粗略懂得字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观点、体味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情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复诵读,并进行指导阅读(可齐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比读等),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文中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多意字的读音;读清句读,明确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读出语气、语势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把语气助词要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情感读出来;对加强语气的副词要重读;对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和结构所传达的语势和情感要读出来。

当然,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还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让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自见。在反复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平时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由字到句到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以上是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些建议,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不是割裂的,而应该综合运用,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心浮气躁,而应掌握正确的方法,平时注重积累,夯实基础,这样我们的古文阅读水平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中华 文化 博大精深,根据我国的 教育 体制,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升华。作为整个初中教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扬中华文化的重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论文 范文 一: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的构建 方法

摘要:语文教学是初中的重要课程,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全面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目前,新课改实施的如火如荼,教学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各科教师都将高效课堂作为了自己对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语文则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非常耀眼的部分,它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只有学好了语文,提高了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才能更加轻松,也会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不算太好,教师经常为教学效率的低下而感到苦恼。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 措施 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 总结 了一些相关的 经验 ,现对此进行一些浅显的研究与论述。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不断更新,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探究进行和合作精神进行培养。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所能做的就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我们要通过教学观念的改革促进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好、更快地实施,使学生具备探究的精神和能力。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迎来高效。如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学习时,为了使学生对本文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 文章 利用“说”和“做”两个方面对闻一多先生进行描写,作者是怎样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2)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能够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闻一多先生?(3)文章中描写“说”部分有哪些?描写“做”的部分有哪些?(4)文章的开头是用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引入课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在文中,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晚年时的“一月不梳头”的 典故 ,为什么要这样引用呢?作者的用意为何呢?随后,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本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与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去请教教师,要努力在阅读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感知,他们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就能够由此得到更好的体现。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感知力也会加强,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要想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能实现高效,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改变自己的 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积极地完成知识的获取,主动去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以饱满的热切和昂扬的斗志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如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意境,我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述方法,而是为他们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利用情境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的心神全都融入当时的情境之中。具体做法如下:我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首经典名曲———《送别》。悠扬婉转的歌声轻轻响起,时时回荡在学生的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歌声中,学生感受到了知己相交的珍贵,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学生的情绪会随着这首歌而产生起伏,不用教师再做过多的铺垫和引导,也不用对教学进行多么精心的设计,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并主动进行阅读和探索。利用音乐的力量,我为学生创设了与课文中的情感和体会大致相似的情境。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所渲染的情境下顺利地进入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促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本文的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谓“以景促情”,即指适当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提供更加坚实的保证。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并不只是依靠德育教师来完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明确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书面知识的传授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与道德的培养,这种做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道德素质跟不上,成绩再好也是枉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包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利用 语文学习 完成思想道德的培养,并帮助学从中获得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通过运用朗读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以深切感受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然后再利用情景设置法,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斑羚跳过悬崖时的幻灯片,使学生自然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从而促使学生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进而学会关爱动物,能够善待其他的生命,珍惜每个生命的存在,并珍爱自己的人生,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条件。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并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对此付出长期的努力和探索。我愿意和广大语文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和总结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初中语文课堂在我们的带领和学生的配合下,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先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2]胡范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S1):284.

[3]潘德会.初中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讨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7).

[4]熊依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8).

初中语文论文范文二:初中语文活用课本资源的写作策略

摘要: 作文 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应积极挖掘课本资源,开发和利用课本中的优美语句、生活事例以及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词句、写作素材、人生经验和写作技法,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活用;渗透;积累;强化

初中语文活用课本资源的写作策略研究是指教师使用课本中的资源,挖掘作文资源指导训练学生写作的研究。课本资源主要是指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还包括课文中的文境、作者常识、课前导语部分、课后研讨与练习、课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空白”,教材第一页起的彩图,每个单元的目标,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往往相对成课,各自精彩。如何利用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活用课本资源进行指导和训练学生写作,进行了尝试。

一、在备课中渗透

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新课程标准为纲,弄清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 作文指导 方向,弄清所教的内容在单元、整册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弄清课本中的作文点,利用课本,充分挖掘利用课本资源,找准、找好教与写的结合点。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全书六单元,单元编排依次为“亲情“”青少年学习生活“”写景诗文“”人生、生命“”科学探索”“想象作品”。解读七年级上册单元作文 写作指导 课,内容按单元顺序有“: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归结起来就是 记叙文 的选材、构思和语言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拟七年级上册的写作指导策略为:训练学生写好记叙文,写“生活真情作文”,把好选材与语言文字关。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都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至少能把握文章如何选材的问题,挖掘其独具匠心的语言,进行作文教学渗透是备课的方向。莫怀戚的《散步》是描写幸福和谐的家庭,尊老爱幼的美德,中年人的责任感和生命的礼赞。作者围绕“散步”这平凡的小事来写,通过一家在田野散步的分歧,田野的风光来展现。我在备课时,抓住文章选材的“生活”味、“以小见大”的写法进行解读。语言,需最欣赏它的浓墨重彩。“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不仅凝练点题,开门见山,而且意味深长,就能让人读出此散步的不同寻常,非常干净。我预设当堂作文“难忘的一件事”。纵观学生作文:有写父母的爱,如放学时雨中送伞,早饭准备,生日、生病时的父母的陪伴;有写友情的;有写学习生活,如老师的教诲,难忘一堂课,考试,读一本好书, 毕业 的那一天;有写童年生活的,如摸鱼、抓虾、玩游戏、放风筝;有写成长的,如学会做饭、 炒菜 ,学会骑自行车、 游泳 、下棋。还有些学生很会捕捉,就以自己刚刚结束的入学 军训 为素材,写出了军训的苦与乐。读着学生的作文,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最后,我布置课后作业:修改“难忘的一件事”作文,要求:运用《散步》“以小见大”、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修改开头和结尾,语言简洁,扣题点题。

二、在阅读中积累

活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策略的研究,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阅读、积累课本资源。课文是一篇篇很好的阅读、训练的范本。每篇文章都有其出彩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积累。我是这样指导的:让学生对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进行理解,或 造句 ,或仿写。研读,是对文章中 好词好句 的品味推敲、语段的赏析。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妙处,这是每篇课文必做的积累。如《春》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我们可以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的“钻”字进行推敲,用换字法,让学生探讨改为“长“”探”好不好。学生思考讨论“:长”只写出动作,没有神韵,显得死气;改成“探”字,加了“调皮劲”,有生机;但“钻”字最能体现小草对春天的渴盼,有破土而出的挤劲,最能突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对于每一幅春天的图画,在比较中揣摩,在体味中涵咏,培养了学生欣赏景物的角度,学习了描写景物的方法。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文章,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人物描写,找出图中人物,并指导学生在人物对号入座的同时,抓住人物描写的 句子 ,品读人物,尝试语言表达形式,把握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积累有关人物描写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语言,内化、运用语言,可领悟到这几种细节描写方法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去运用它们,就能让作文生动、具体起来。

三、在训练中强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因此,教师在把握课本资源中的写作点时,应当堂进行训练强化,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写作语言指导的好素材。作者在文中选取了“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等东北特有的物产,大量运用了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并运用排比、比喻修辞等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作者还在文中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呼告”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非常直接,强烈。在学完之后,我当堂布置课堂练笔,写“我的家乡”,要求用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学生写得特别好。又如,《风雨》中的侧面描写的写法非常突出,文中不见“风雨”却时时感受到“风雨”的存在。于是,我当堂布置让学生完成一篇练笔“:夏天的烈日”片段作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写。有的学生写出了“整个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汗大得似雨帘遮住了眼睛”的妙语。作文的修改训练不容忽视,我始终都坚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为教师的指导指明了方向。因此“,扣住题目选材“”叙述的具体生动“”开头入题、结尾扣题说点道理”一直是我训练的重点。学生在修改文章时也注意内容选择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从而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活用课本资源进行写作研究,只要找准两者的契合点,作文教学的天地会更宽延。

参考文献:

[1]周晓美.活用课本资源,丰富 议论文 写作素材[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0.

[2]陈燕香.活用语文课本资源辅助 中考作文 复习[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2).

[3]赵亚萍.活用教材资源,促进有效写作[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2):165-166.

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初始阶段,但大多数小学教师都不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 一年级语文 阅读教学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一:《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分析及策略》 摘 要: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教学不论在任何一个学段都是一个重点,但由于部分教师认识不足,从而带来指导上的盲目性及阅读环境创设的无计划性,加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样认识不足,从而放松了对课外书籍的阅读。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阅读 分析 策略 一年级是阅读教学的最初始阶段,但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拼音、识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组织课程时,很少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忽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由于学校设施、教学大纲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开展举步维艰。加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样认识不足,孩子在家空闲时间多用来看电视、玩游戏,从而放松了对课外书籍的阅读。本文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 经验 ,企图尝试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培养阅读兴趣 1.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处在童真幼稚阶段,认知能力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也爱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课外书要有较大的兴趣,给学生以表率的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自己首先要喜欢读书,可以把自己读过的适合孩子看的书推荐给孩子,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办公室里,让学生知道原来老师也要不断读许多新的书。 2. 故事 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如果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刚进入小学时,他们的识字量比较少,根据这个实际,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我会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结果。这就是“悬念激发兴趣”法,这种 方法 可以说非常有效。只要我讲过的故事书都会成为班上的“抢手货”,孩子们都会争着亲眼目睹一遍我讲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歌集》都成为孩子们的读物。 二、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 教育 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强调读书的姿势,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到“反复教,教反复。” 三、多方位指导方法,多样性的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老师戴上头饰扮演燕子,全班同学做棉花姑娘,引导学生理解燕子想帮却帮不上忙时,教师可很为难地说:“听了你们这样请求,我特别想帮你们。可是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帮不了你们的忙。谁来教教我,我该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有的摆手,有的摇头,有的叹气地教起老师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学生读得非常投入,特别入情。剩下的两个并列段不用老师引导,学生就能读得津津有味。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 4.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表演朗读是一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阅读形式,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很好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有趣的故事,通过小鱼、燕子、老牛的对话,再加上老师适当地引导和指挥,班上的朗读气氛非常热烈,也知道了各个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和感情朗读,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在语文课堂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只能是读,在读中学习字词,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仍是新课标要求下较为重要的任务,多年教学经验归纳还应从听、说、读、写、思五个基础方面着手,善于观察,积极引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也会让老师感受到教书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 学生 乐趣 1 听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人们常常将集中点放在学生的说和读上。而忽视了听。然而听作为一项重要的 学习方法 和能力,应该是我们注重培养的重点部分。例如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此之前没有系统的训练和严格要求,仍然保持幼儿园的随意习惯,上课要随便吃东西、玩玩具等,意识不到“认真听课”的重要性,因此,刚入学的他们,需要接受“一二三,坐端正”、“小眼睛,看黑板”等儿歌式的教育,这便是“听教育”的开始。 为了让学生保证在听我说话,对学生的要求是:老师说话时一定要抬起头用眼睛看着老师,老师说话还要用眼神和同学们交流,并通过请同学起来复述老师讲的内容来激励他们认真听课,这样也就无形中培养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另外,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虽然拼音在开学一个月之内就学完了,后面的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带有拼音,但能熟练拼读的孩子毕竟少,所以,很多时候课文还是离不开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因为一年级孩子却往往是先背会简短的课文,再对号入座认准每个字的读音,为避免孩子听错音,所以不能一味齐读,应采用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尽量听到每一位孩子的声音。 2 说 首先,关于说的训练,除了前面在听的内容中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学着同学说的说一说,还要学着书上的话说一说。其实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所以孩子们很感兴趣,都抢着说,当老师的看到这种积级场面当然也高兴,而且有时孩子们的答案能让老师彻底放松。如我在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时,文中有好多类似“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的词语,这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机会,于是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说几个类似这样的词语,有的学生很聪明,由“大大的”想到了“小小的”,接下来就集体发懵了,我及时引导:天空——?学生马上答“蓝蓝的”,“苹果——?”“——红红的!”学生的兴趣来了,我想让学生的思维再开阔些,我继续引导“天上的星星——”,本来我想让孩子们“闪闪的”一词,没想到全班同学居然异口同声,兴奋地来了一个词:“眨眨的!”天,还能这样说,我一时无语,可孩子们还一脸期待地等着我的夸奖,真有趣! 当然了,我们还要时刻提醒孩子说完整话,主要做法是如果孩子不会说,请其他同学帮着说,然后再自己说。积累语言我认为不是那几个语言丰富的孩子说出来就过去了,更重要的是让说不上来的孩子记住这个词,多数做法是有了好词语,让大家都跟着说一遍。 3 读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在课文朗读教学上。由于识字不多,学生读文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的学生拖腔拖调。轻者在词与词之间拖音,如“小小的——船儿——”,重者字与字之间也拖音,没有词的感觉,如“小——小——的——船——儿——”。如果不是教师的刻意引导,后者比较多。这类学生读词也一样拖音,一个词非得拆成一个一个字来读,如“语——文——”。 有的读书停顿不当。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遇到翻页,停顿的时间就是最长的,一句与一句之间,一段与一段之间,正确的停顿就更难;有的学生音量不对。学生有的轻如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像在吆喝什么似的,还有一些学生不会正确出声,从喉咙底下挤出声音来,这不但让人听起来不舒服,而且会伤害自己的声带。 另外,有些孩子在齐读课文时看似读得很好,声音洪亮,口型正确,感情充沛,一旦个别读,反而读得结结巴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紧张的缘故,后来发现是因为孩子的 记忆力 好,一篇课文在齐读、范读、领读过程中已经会背了,他齐读时根本没看书,而是跟着大家的朗读在“背”,也就是说他没有自己真正跟文字接触,他自己读就糊涂了:好些字不认识,一个一个去拼拼音。就读不好了。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逐渐在朗读教学中改进方法,针对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 注重朗读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今天我的读书着重训练消除拖读,明天我着重训练停顿,或者这一节课我要学生重点读哪几句话,哪几个自然段,要有所侧重。老师要每一次读书要有不同的要求,每一个阶段的朗读也应该有重点要求。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读课文就是生活中的说话。 朗读的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并要重视范读的作用,遇到长 句子 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4 写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写”的重点我想谈谈“写字”。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写字来说,虽说在幼儿园时也有写过,但那只是尝试,并没有规范地学习,所以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在刚开始书写时不仅要告诉孩子如何执笔,还要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写,而且这时的教只靠老师的范写和学生的书空,有时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孩子根本不会落笔,这就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去教。其实,这只是一道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一次就足够了。 所以,指导孩子写字不要急于先让孩子写好,而是先教会孩子正确的执笔方法,会写基本的笔画。在指导孩子写字时,要求要严,指导要细。要求学生,横要写平,竖要写直,大小要适中,笔顺要正确,写慢一些不着急,鼓励学生先慢些写努力把字写好,争取一次写好,不要频繁使用橡皮擦,然后再要求既快又好。 勾画生字的方法。把要求学会的生字和要求认识的生字,按生字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生字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不同的记号标示出来。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指导。 标示自然段的方法。在每个自然段空两格的位置标示自然段。 朗读的基本方法,如词儿连读、遇到标点符号要停顿、不要唱读等。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并保护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设计有效并且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老师可以用语言鼓励学生,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物质奖励学生。要让被表扬的学生受到鼓舞,要让其他的学生充满向往,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培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也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关注课文的知识点,从每篇 文章 提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在阅读中不断扎实。 5 思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虽然课标一直都在强调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读好,轻读懂,但同时又提醒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不要低幼化。即使是轻读懂,也要对文章有理解的底限,在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就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过程和前面的读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如果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言积累丰富了,也会思考了,也会表达了,学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三:《试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得到快速的发展, 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合作交流探究理念的引导下,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学的时效性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学者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领域取得较大成果,但在情境创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试分析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效性。 一、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而小学语文阅读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分析教材、领悟作者思想并把握教学目标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小学各个年级 语文教材 中阅读材料的特点、课文内容重点,在此基础上创设自然情境、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做到胸有成竹。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意说、乐意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至教材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以“汉字”为阅读主题的综合单元,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我国古代汉字 文化 ,将汉字文化融入至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 想象力 。 2.角色体验,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将材料作为话剧文章,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进行表演,使教学情境真切地重新在学生面前,深刻体会阅读文章中的情感,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文章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领悟,最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 童话故事 情境中,笔者试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扎实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4.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生动形象。笔者在教学中常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 四、及时、适时创设情境,确保阅读课堂良好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开展对话的契机。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根据具体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阅读话题;在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注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在学生对文章理解偏差时,及时创设情境,实现对话沟通。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巧妙的选择阅读话题情境,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利用不同的话题情境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多开展小组探讨,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研读和理解。 五、利用阅读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 作文 ,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来很优美的语言。但是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来说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进行学习情境教育,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度,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感情。老师之间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能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导语: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的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要注意不是所有课文、所有段落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默读的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语速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①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②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

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①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②“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通过上下文,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的“就教学而言,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不必多作要求。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去阅读。

四、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备较强阅读能力的。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外阅读的书。“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学,但笔者认为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方式下的中国教育,最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虽然目前对于传统的讲授法提出了大量的批评,但是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变,这种传统的讲授法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论文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教师

一、缺乏思考只会被动的解决问题

兰姆曾经说过:“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多于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作。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天文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问题,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的题目,中国的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做为一名中国的小学教师,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给学生灌注大量的知识,把很多的公式定理强迫学生背下来。我们教会学生思考了吗?我们为什么每天要留给学生浩如烟海的作业,让学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呢?一个美国小学生的作文是在图书馆和电脑前完成的,往往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我们中国小学生的作文是用两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几乎以背诵的形式完成的。所以,我们这种以灌注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造就的就是擅长考试而不擅长思考的学生。再由于我们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方法,造成很多学生过早地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为我们就是只要求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当一个学生不懂得思考,每天都在应付大量的记忆性作业的时候,他的阅读和写作又怎么会提高?因为阅读和写作更关注的学生自身对文章或者事情的理解,而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灌注,自己很少去单独的思考或者解决问题,每天大量的作业其实就是量的重复和堆积而已,直到小学毕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二、缺乏大量读书积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乐之邦,自古就非常重视读书国度。但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的,中国人却渐渐地远离了读书,即便读书也是功利性的,就是为了有用,没有用的书根本就不会读。据统计,以色列人平均每年读三十余本书,而中国人人均还不到二本书。尤其是在今天电脑、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每天都在用鼠标点来点去,用手指滑来滑去,把大量的时间消耗了,离书香味却越来越远。反映到小学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所读的书,也仅仅是围绕着书包里的几本教科书而已,甚少读几本课外书。而阅读和写作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技巧性的内容,可是对于阅读和写作更多是学生自己的理解,那理解水平的高低很大部分决定于学生的阅读量有多少。一个阅读量很大的学生,他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一定不会很低,而一个没有阅读量的学生,他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不会很高。因为他对摆在自己眼前的文章缺乏深层次的体悟,而这种体悟就是来自于他大量的阅读量,语文课本上的那三十二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三、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过早的厌学

教师站在讲台上呕心沥血地去讲,生怕学生掌握不了重点,生怕学生对于课文不理解,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一遍又一遍。结果呢,教师累得嗓子都哑了,学生还是执迷不悟。事实上,传统的讲授法教师所讲的仅仅是教师自己所理解的,学生未必理解。教师所强调的,仅仅是教师自己看重的,未必能被学生们所接受。于是,在课堂上会发现,尽管一个知识点教师强调了许多遍,可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考试时照样会出现错误。甚至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图省事,课堂上总爱叫那么几个聪明、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呢,这几个人掌握得不错了,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不是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能落落大方地站起来,然后精彩地对你的'问题做出回答。反而造成了班级里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尤其在阅读和写作课上,教师更是代办的更多,因为他发现自己累死累活地在课堂上喊,结果学生掌握的效果却不是很好,所以老师就自编自导自演,代替学生说出了答案,然后让学生去背诵问题的答案而已。这样满堂灌或者满堂问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反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当一个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已经非常厌倦了,又谈何能提高语文成绩。所以,我们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方面,很多专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有了这些良好的理论储备之后,再加上我们的实践,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成绩是不无可能的。

四、结语

总之,阅读和写作是学生今后非常实用的两种技能,也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学,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我们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浅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析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有着一定的价值意义,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知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比如提高群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等等,都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教学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

群文阅读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及培养小学生思考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及小学生的喜爱。在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以教材基本体系为前提,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学进度及文本内容主体,提高对群文教学的编排及组织,以满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目标。

1、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

1.1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如果能够长期坚持群文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不过目前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中的教材仅仅只是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与度量。所以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教师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自由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能够扩大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及知识面。

1.2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目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社会中,学生要想能够与时俱进,就要获取足够先进及丰富的信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的信息量。目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为了保障自己的讲课质量,会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放慢自己的讲课速度。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全面理解小学课文中的内容,但是也大大抑制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1.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使用单篇文章进行教学的模式,只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另外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自己的教学进度,往往会忽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问题。为了教学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那么群文阅读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小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群文阅读任务的时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并且找出问题的答案,能够潜意识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4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整堂课都围绕同一篇文章进行讲解,内容也都是以文章中的知识为主,完全忽视了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归纳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具有正确阅读方式。

2、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

目前小学语文中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同类题材编排的`课程体系,每个单元都可以作为一个群文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年级层次进行教学。

2.1以主题为基础进行阅读:中心议题体现着教学的目标,是群文阅读课堂的中心。教师在备课的阶段,要设置好议题,把握好议题的难易程度。议题既要有挑战性,也要有可学习性。议题的选择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教师在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一个或者几个议题。议题的选择要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主题为基础进行阅读指的是以小学生目前的阅读能力水平为基础,以主题为前提,使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计划及教学计划进行的群文阅读活动。此阅读活动有两种方式:其一,完善型。教师以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为基础,包括学生对不同主题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一些掌握较为薄弱的主体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其二,提升型。教师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通过展开不同的主体进行阅读指导。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及基础知识为前提,进行的高层次的阅读指导。比如在进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知识的阅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充满矛盾但是却被统一的现象,通过此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从这个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主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归纳知识,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和整体,使学生能够在搜集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2.2以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以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指的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进度,并且结合教学中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使其能够服务教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其一,预习型。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前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使学生阅读类似的文章,了解文章中的内容,为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复习扩展型。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掌握文本知识的程度,开展学生课外时间的阅读活动,使学生能够完善自身的知识面,并且充分的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环境、生态之类的群文,使学生了解目前的生态环境及环保状况,这样小学生能够充分认知课文中的危机。并且还可以使小学生体验身边的污染现象,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地球状况,那么就自然而言的完成文本的学习。

2.3充分运用群文阅读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需要的课文之外,教师可以选择有对比性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在差别中看到学习方法和规律,提高语文文章的鉴赏力。联想阅读是学生联系自己的自身经历,体会不同文章的情感。对于部分摘抄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全文,使学生关注作者的选材以及情感的表达。在课堂上开展群文阅读之后,可以在课下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体裁或者相关作者的文章,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结语

人们在生活及工作中的阅读方式主要分为单篇阅读、多篇阅读及整本书阅读三种,为了使学生能够具有多篇文章阅读技能,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更新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思想,创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意义以及教学对策,以为同行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B版,2014,(1):60-60.

[2]李晖.链接生活,点击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5,(4):169.

[3]陈玲.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54):37-38.

[4]甘玉林.群文阅读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路解读[J].小作家选刊,2016,(25):170.

[5]杜娟.起承转合---浅谈小学语文与群文阅读的联系[J].东方教育,2015,(6):188-188.

[6]易文慧.试论小学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与策略[J].读与写(上,下旬),2015,(16):72-72.

初中语文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课堂,传统的阅读教学文章少而精,学生视野较窄,缺乏对同类文章思考的空间,群文阅读的出现打破了单篇文本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实现既聚焦课堂又走向社会、家庭的阅读视野。群文阅读的课堂需要用心、用智、选对文、选好文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获益,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组合选文的策略。

一、以作者为中心选文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初中语文阅读可以从教材选定的作者出发,对该作者的文章进行精心筛选,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对作家的文风有更深刻的认知。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就可以选择老舍同样写济南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让同学一起学习,看老舍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增加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样还可以选择老舍的散文如《北京的春节》《养花》《草原》《猫》等,通过群文阅读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选文以及名家文风,学习名家风范,积累见识和学识。

二、以“体裁”为中心选文

以体裁为中心选文,把同一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了解掌握该类体裁的写法。文章的体裁无外乎有六大类即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等形式。语文教师在选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难易适中同类体裁的文章,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古今中外的议论文杂糅在一起,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丰富性。例如可以将古代名家苏轼、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议论文、现代名家鲁迅、梁启超、钱钟书等人的作品以及国外名家的议论文放在一起,以供学生欣赏,同时精心讲解其中的一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时代、国别、地域、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视野的目的。

三、以“同文”为中心选文

所谓“同文”就是主题相同甚至题目相同的文章,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现象,甚至同样的题目有多个人写,但是写作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教师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同文”,让经典与经典对话,“以文解文”,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文经典的作品总是有内在的契合,尤其是同样主题的文章,语文教师在解释文章的过程中,有时也不能把经典文本的意思内涵解释得十分到位,那么让经典“互文”,无疑是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绝妙法则。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便是“同文”中的经典,另外古诗文中“同文”的作品就更多了。古人喜欢吟咏同一对象,例如边塞诗,有一个边塞诗派,王昌龄、高适都是写作边塞诗的高手,同一篇《出塞》,王昌龄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等诗文。唐诗中送别诗也很多,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和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同样送别却寄托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怀。这些阅读的经典,无论是针对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都有着丰富的作品,出现在课堂上,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群文阅读组文的方式

上文讲了从文章的作者、体裁甚至“同文”方面去选文,是选文的一个思路,但是选出的文章会有很多篇、很多种,怎样巧妙组合到一起也是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前人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种组文的方式:

(一)以“拓展强化”的方式组文

顾名思义,拓展强化就是在一个水平基准线上进行不断完善,达到不断强化的目的。比如围绕社会的话题会有很多文章,也有很多科技、过年、特产、奉献等话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切合时代的作品,根据已有的教材篇目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在上文诸如以作者为中心选择的文章基础上,根据文章深度层层递进强化,也可以补充其他作者类似的文章,交叉进行,补充文章作者风格单一的不足,进行拓展强化。

(二)以“完善增补”方式进行组文

根据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类型的文章缺失,例如有关家庭教育、自我认知类型的文章较少。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时期,对自我认知不太明确,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对家庭教育不理解,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此时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完善增补此类型的文章,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优点,正确与家长沟通,表达情感,帮助他们成长。可以说很多作家都以自身家庭故事和自己成长经历创作,趣味性强,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诸如《傅雷家书》《名人传》等励志型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推荐对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群文阅读组文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教师可以不同的选文里自由组合,达到拓展强化、完善增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即可。但是选文时目标要明确,根据难易程度螺旋上升,切不可超越学生理解阅读能力之上,否则一些枯燥的文章反而降低学生阅读兴趣,适得其反。群文阅读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发现,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围绕课程要求和标准,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面,在选文、组文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素材,选择名家、经典文学作品,确保文章不难不易、恰到好处、阅读性强,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切实落实群文教学为阅读教学服务的目标。群文阅读自由性、创造性较强,组文更是千差万别,这是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筛选合适的素材,组文技巧上要求很高。笔者在此提出了组合选文的几种方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学术界多加研究。

  • 索引序列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
  • 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