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论取名艺术毕业论文唐颖

论取名艺术毕业论文唐颖

发布时间:

论取名艺术毕业论文唐颖

宋代画家李公麟《饮中八仙图》,以郊外山林为背景,共描绘三十五位人物,或饮、或诗、或画、或睡,各具神态。衣纹线条用笔柔中带刚,静中似动,每位人物神情意态的刻画形象逼真,山石树木则以浓墨烘染而成,与白描人物形成对比。整幅画面将八位酒仙的风流倜傥表现得非常传神而生动

唐颖1982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来去何匆匆》,著有《海贝》、《不要作声》等作品,至今共发表中长篇小说及话剧、影视剧共100万字左右,其中长篇小说《美国来的妻子》获全国城市报刊连载作品一等奖。唐颖是当代中国女作家中最有味儿的一种,不过写的小说量不算太大(也有百万字之多),题材也比较窄(基本上只写当代上海人),再加上不事张扬,在这个“操作”“炒作”盛行的国家里名气也就不算大。上海女作家唐颖的两本小说集《无性伴侣》和《多情一代男》最近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作家在作品中演绎了当代都市生活中令人深感兴趣的故事。两本小说集共收入唐颖的《随波逐流》《无力岁月》《冬天我们跳舞》《无性伴侣》《理性之年》《告诉劳拉我爱她》等六部中篇小说。唐颖九十年代以来的作品,大多描写繁华都市中的人生故事,她笔下的人物均为具有上海特色的小市民,她因此而被誉为“新市民文学”的代表。这两本集子中的作品,都是唐颖最近两年的新作,它们愈发显示了她对现实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都市人物所作的思考。《唐颖作品目录》《来去何匆匆》(中篇小说《上海文学》86/7?)《青春的梦魇》(中篇小说《青春丛刊》88/2,转载于同年的《作品与争鸣》)。《那篇阳光还在》(中篇小说《萌芽》89/5)。《海贝》(中篇小说《上海文学》90/3)《不要作声》(中篇小说《上海文学》90/10)。《美国来的妻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出版发行),云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出修订版。台湾九歌出版社改名为《无爱的上海》于2002,5月出版)《糜烂》(中篇小说《小说界》95/3)。《无力岁月》(中篇小说《收获》95/5)。《红颜》(中篇小说《上海文学》95/9)。《不属于我的日子》(中篇小说《钟山》96/6)《丽人公寓》(中篇小说《上海文学》96/6)。《随波逐流》(中篇小说《收获》97/2,被选入中国作协创联部编选的《中国中篇小说精选》)。《爱的岁月最残酷》(中篇小说《上海文学》97/9)《纯色的沙拉》。中篇小说(中篇小说《上海文学》98/6)。《困倦的波浪》(短篇小说《北京文学》98/4)。《无性伴侣》(中篇小说《北京文学》99/12)《冬天我们跳舞》(短篇小说《收获》00/2)。《理性之年》(中篇小说《收获》02/1)。《告诉劳拉我爱她》(《小说界》02/2)。《瞬间之旅》(中篇小说《收获》03/1)《阿飞街女生》(长篇小说《收获》增刊2003春夏卷)云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是唐伯虎画的,《饮中八仙图》,以郊外山林为背景,共描绘三十五位人物,或饮、或诗、或画、或睡,各具特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Freudenberger和Maslach在研究中发现:护士作为服务于人群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的倾向增加。针对这一现象,Freudenberger首次使用了倦怠(burnout...

论取名艺术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一半,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四个艺术设计毕业论文题目的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1.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2.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4.醒目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艺术类毕业论文题目的拟定最重要的就是找好切入点。也就是找准你要写的论文的内容是哪一个方面的。艺术类的范围十分广乏,包括了音乐,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每一个内容下面又包括了很多小的分类,若是在写论文之前不结合自身的情况的话是很难选定一个论文题目的。 其次,在艺术类毕业论文题目的拟定中,我们还需要找准论文选材的难易度。这种情况适用于对多个艺术门类都有比较好的了解的人。在几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我们首要选择的肯定是资料比较丰富,比较好找的艺术种类。因为如埙这种偏门乐器,在历史上也仅仅是有记载而已,这方面的相关调查却并不多。如果我们选择这方面的内容来写的话,无疑会被找不到资料而困扰。 另外,在艺术类毕业生论文题目的拟定中我们不仅需要对艺术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还应该对所有的文化百科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为艺术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谈到艺术就必定离不开文化。

毕业论文选题目录 第一类 一、语言文字学 1、反义词分类的逻辑基础 2、形容词的限制功能和修饰功能研究 3、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相声中的运用 4、现代汉语复句的逻辑分析 5、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6、论辩与批判性思维 7、叙事文本的叙事逻辑分析(可选择一个文本分析) 8、幽默中的逻辑问题 9、广告语中的逻辑错误分析 10、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逻辑问题研究 11、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 12、“才”与“就” 13、“还”与“更” 14、谈谈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15、《红楼梦》语言现象分析 16、女字旁汉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17、论地名中的文化蕴涵 18、论取名艺术 19、论广告语 20、网络用语浅析 21、《水浒传》中语言现象分析 22、上海店名考 23、中学文言文的注释 24、谈谈新词新语 25、汉英语言比较 26、论比较句 27、从流行语透视社会心态 第二类 二、教材教法与写作 1.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2.新生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3.新锐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4.当代乡土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5.当代游记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6.当代女性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7.当代随笔写作特色研究 8.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研究 9.对“美文”“不美”教学现象的思考 10.新课标与高中语文教材 11.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教材 12.高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 13.初中语文阅读课的研究 14.高中语文写作课的研究 15.初中语文写作课的研究 16.关于高中阶段语文考评的研究 17.关于初中阶段语文考评的研究 18.关于高中阶段语文课的书面练习 19.关于初中阶段语文课的书面练习 20.语文高考试卷中的阅读题目 21.语文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目 22.语文高考阅卷研究 23.师范生毕业实习常见问题研究 24.从实习效果看师范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三类 三、文艺理论 1、文学的形象与意象 2、形象思维之我见 3、类型化人物与典型化人物 4、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5、文学的叙事方法研究 6、文学创作的发生学研究 7、神话与神话思维 8、隐喻与艺术思维 9、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0、精神分析与作家 11、大众文学与大众文化 12、文化市场与现代社会 13、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14、知识分子与文学 15、关于崇高、悲剧、喜剧 16、中西美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四、古代文学 1、古代神话研究 2、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 3、《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 4、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 5、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6、唐宋八大家简论 7、宋诗与宋词 8、江西诗派评述 9、欧阳修散文风格论 10、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比较 11、两本文学史(游编和章编)对辛弃疾的评价 12、李清照的词和词论 13、《沧浪诗话》的主旨与影响 14、元散曲分析 15、元杂剧的艺术 16、明代长篇小说中评价 17、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 18、论清诗四种韵派 五、现当代文学 1、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2、论苏曼殊的言情小说 3、论《阿Q正传》的艺术结构 4、论胡适《尝试集》在新诗发展上的地位和意义 5、论老舍的短篇幽默讽刺小说 6、《骆驼祥子》研究 7、《茶馆》的语言艺术 8、林语堂研究 9、周作人研究 10、鲁迅小说研究 11、鲁迅杂文研究 12、郭沫若诗歌与时代精神 13、赵树理小说对现代中国小说艺术的贡献 14、张爱玲小说对洋场人性的开拓 15、闻一多、徐志摩比较研究 16、论张资平的爱情小说 17、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研究 18、延安文学研究 19、田汉及其剧作 20、夏衍及其剧作 21、高行健研究 22、周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23、沈从文论 24、茅盾论 25、论“荷花淀派” 26、论“山药蛋派”与民间文学 27、论彭瑞高 28、论汪曾琪 29、“寻根小说”论 30、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 31、余华论 32、朦胧诗研究 33、样板戏研究 34、都市小说研究 35、毛泽东诗词研究 36、王小波研究 37、白先勇论 38、台湾政治小说研究 39、网络小说得失谈 40、新生代诗歌的美学追求 六、外国文学 1、《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风格比较 2、论《俄狄浦斯王》与古希腊命运观 3、论《神曲》中的象征手法 4、《十日谈》与人文主义 5、论《堂吉诃德》的讽刺意义 6、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7、论《威尼斯商人》的喜剧手法 8、《伪君子》与古典主义“三一律” 9、《鲁滨逊漂流记》与近代市民文化 10、论《浮士德》与浮士德精神 11、《抒情歌谣集》与浪漫主义诗论 12、论《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 13、论《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再现法 14、《红与黑》与个人奋斗 15、论《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原则 16、《简·爱》与女性尊严 17、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18、论《罪与罚》中的“罪”与“罚” 19、悲剧英雄:论《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 20、论《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特征 中文03级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题目(补充) (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除以下题目外,也可参考上面的选题,更提倡自己寻找有关的题目) 1.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建议:凡对比研究,最好只做一个小的方面,不要面面俱到。) 2.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3.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4.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5.汉语和韩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 6.汉语和韩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7.汉语和韩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8.汉韩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9.汉语日语对比研究 10.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 1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1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1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1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15.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16.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17.面向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 18.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就知道这些了!给点分吧!呵呵!o(∩_∩)o...

毕业论文赵农唐代工艺美术

叶佑天《传统工艺美术中吉祥图案的文化意蕴》【M】湖北美术学院,2006张道一《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艺术教育》[M] 2005赵农 《中国艺术设计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M】2004 望采纳 码字不容易 最近也在写毕业论文 希望大家都能顺利通过。

我不是学历史的,但对秦国时期兵器标准化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粘过来你参考一下: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帝国地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 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这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 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这个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ZHE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在工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唐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如下:

(1)人的意识的解放。

(2)装饰生活的情趣化。唐代的装饰,一变以前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特点,开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摆脱了拘谨、冷静、神秘、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

(3)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人们充满自信,采取开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识得以解放,这是唐代工艺美术在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4)装饰技法的应用。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运用洒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织工艺有蜡缬、拓印等印染法;从造型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从色彩看,多运用色彩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

从装饰纹样看,植物纹中多以牡丹为主题,早期清秀、工整,受传统图案影响,中期(盛唐)富丽、丰满,表现手法有色称和对比,有撇丝晚期则比较洗练、简朴。卷草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唐三彩的艺术特点毕业论文

唐三彩是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盛得于初唐。它的釉彩有黄、绿、褐、蓝、黑、白等色。所以它的确切而又符合实际的名称应该是“唐代彩色釉陶器”。但又因这种彩色釉陶是以白、绿、黄三种颜色为其主要色调,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唐三彩。我国古代有以三、五为多数的意思,因此三彩也有多彩的含义。其珍品大批发掘于九朝古都的洛阳,故又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当时的陶瓷除一些日用品与陈设品外,三彩釉还大量应用于陶俑、陶马等作为殉葬品的明器上。"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不仅表现在雕塑艺术上,更突出的是色彩绚丽灿烂。“唐三彩”在釉彩上使用了我国独有的流串工艺,在煅烧过程,制陶艺人利用铅釉流动性强,烧制时候往下流淌的特点,把施釉技巧和装饰手法互相结合,造成色泽典雅富丽的艺术效果。制陶艺人用黄、褐釉表现马和骆驼的鬃毛,用蓝、绿表现人物的肌肉,……这完全是中国绘画中的“随类赋彩”在雕塑上的应用,生动的雕塑作品再加上这些自然缤纷的色彩,终于构成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唐彩色釉器。唐三彩施用的绿釉所用原料有氧化铜、红丹、石英长石等;白釉用石英、长石、白铅粉、氧化锌等;黄釉则用氧化铁、红丹、石英、长石等配合,有从棕红色到浅黄色的不同变化。几种釉色虽然简单,但经艺人们精心创作,成品素烧(1000-1100℃)再施釉经850-900℃的氧化气氛烧成,即呈现出一种斑驳晕缬,十分富丽的艺术效果,成为后代的宋三彩,辽三彩,乃至对我国明清时代的颜色釉和釉上彩瓷器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特别是钴料的应用,为元代以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外的波斯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无不是在我国的唐三彩之后,显然受到了唐三彩的一定影响。

唐三彩的第一彩——白色。 这是一种简约到极致的色彩,所以一动笔,便想到了“计白当黑”这四个字。- “计白当黑”的说法,不常见。但画家们对这四个字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画家从来没有把白色当作“无”,而是视其为最有表现力的颜色之一。画家在画面上大量留白,这些空白处虽不着墨,却是整个画面的一部分,空白的地方与有颜色的地方相互映衬,形象就更加鲜明了。留白是为了映衬,“用简”是为了“驭繁”,“计白当黑”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 唐三彩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渊源到流变,可以写成一部大书,但花开千朵,咱只表一枝,让我们在简约的白色光影里,先来了解一下唐三彩的历史吧。 一 唐三彩诞生于1300多年前的唐高宗统治时期,也有人说唐三彩早在南北朝时已经萌芽了。其实要考证一个事物的来源,能在时间上追溯很远,但这些考证,有时候真的是既繁琐又牵强,弄来弄去的,反而把唐三彩真正成型的年代弄混了。所以,既然是“唐三彩”,就是唐代生产的,记住这一点便是了。- 唐三彩中的白色,似乎给人的印象不深,人们记住的是绿色和黄色。洛阳人只要走到七里河中州桥桥头,溜达几步就到了涧东路,就看到了一溜商店,就看到了三彩马。三彩马的颜色,绿色和黄色占的比例大,白色少一些,似乎只能在马嘴和马鬃上见到一点儿,要不就是马底座的背面。- 白色,在所有的色彩中最为特别,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白色是不设防的自由空间,人们的想象可以在白色中充分展开,所以白色是想象者的平台,看似无,却是有,白色里存在着辩证法。 按照惯常的说法,唐三彩取材于白炼土,但我跑到唐三彩作坊里一看,所用的土全是灰白色的。作坊里的工人说,这种土叫高岭土,在河南省,只有巩义、济源和我市的宜阳等地有。巩义的唐三彩窑址在站街镇的黄冶村,那里离诗圣杜甫的故里南窑湾村不远,属于丘陵浅山地带,地表是一层厚厚的黄土,已经干涸的黄冶河蜿蜒北上,通向黄河,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 说是土,其实跟石头差不多,摸起来很硬,但这种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吸水性能好,黏结起来十分牢固,晾干后又不会开裂,素胎烧成后更结实。就是这种土,被人们赋予了韧性和灵性,被制成了唐三彩,书写了唐三彩从无到有的全部历史。 二 唐三彩之称谓,在唐代的文献中寻不到。就是唐三彩“本人”,也是深藏地下1000多年,到了近代才被人发现。 发现唐三彩纯属偶然。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为改善东西交通条件,清政府开始修筑陇海铁路,途经洛阳和邙山。 邙山横卧黄河之南、洛阳城北,是汉唐以来著名的墓葬区,老早就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的民谚。历朝历代,古墓重叠,这里“几无卧牛之地”,所以修铁路的时候,难免挖掘出大量古墓。在唐墓中,人们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各种随葬物品,唐三彩也在其中。 当时的民工看到这些从古墓里出土的唐三彩,觉得这不过是陪葬品而已,阴森森的,留着觉得晦气,遂将其砸碎,抛洒在工地上,但古玩商懂得这是宝贝,就将这些出土的三彩陶器运往北京。 这些东西到了北京后,立即引起金石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的重视,一时间洛阳唐三彩蜚声海外,外国商人纷至沓来,重金购买。唐三彩因此成为盛唐的象征,位列中华艺术瑰宝。 专家学者研究后发现,唐三彩与唐文化密切相关,首先是它的出现与厚葬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国力雄厚,经济发达,统治阶级生前极尽奢华,也影响了当时的丧葬习俗。 古人笃信灵魂不灭,而讲究礼仪孝道又促成厚葬之风。厚葬,成为生者寄托哀思的主要手段。唐朝中央政府设“门下省”,下辖的“甄官署”专门负责皇亲国戚陵墓所需的明器。明器就是冥器,是供人死后“享用”的。由于当时的人都相信灵魂不灭,所以大家都“事死事,如生事”,让死者把其生前拥有的财富带到阴间继续“享用”。这些陪葬品,大到马匹车辆,小到盆盆罐罐,都一股脑儿地弄到墓里去了。人们为了显示墓葬的规格和品位,纷纷购置明器,互相攀比、炫耀,极大地刺激了唐三彩的生产。 皇室也鼓励厚葬。唐典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死后可领取大小不等的三彩陶器陪葬。这就为唐三彩的生产开了绿灯,三彩作坊成为优先发展的“企业”,唐三彩的“成长”和壮大,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三 唐三彩器物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器皿类、俑像类和动物类。 器皿的种类很多,有水器、酒器、饮食器、文具以及建筑模型等,样式新颖,色彩绚丽。人物主要有妇女、文官、武士、伎乐俑、牵马俑、胡俑、天王等,大体是根据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往往面部胖润,肌肉丰满,梳着各式发髻,着彩服。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勇猛英俊,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彪悍。动物类有鸟、狮、骆驼、马、牛等。其中以马的塑造手法最为出色,有的扬蹄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形态生动逼真。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唐三彩陶器的窑场多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有河南巩义、陕西铜川、河北临城。除此之外,四川邛崃也有所见。唐三彩的品种很多,有静物器具、立体塑像、明器和生活用具,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称得上是最贴近生活的手工艺品。在唐代,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手工艺品在种类上能超过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它用高岭土作胎料,经过提炼,精选出颗粒细、杂质少的材料。洛阳和巩义出土的唐三彩,胎土洁白,胎质坚硬,某些产品底部还有支钉的痕迹;西安出土的唐三彩,胎土白中闪红,胎质相对较软,有的用指甲一划可显出痕迹;而扬州地区出土的三彩陶器,有白色、淡红、淡黄等几种颜色。烧制唐三彩的温度较瓷器略低,在800°C~1000°C,其中三彩俑的烧制温度为900°C左右,三彩器皿的烧制温度在1000°C左右。 初唐时期,唐三彩制作的工艺较为简单,品种也较少,多在挂釉后加以彩画。盛唐时期,是唐三彩制作的极盛时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产量很大。唐天宝以后唐三彩的产量逐渐减少。“安史之乱”之后,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衰落。宋代初年,唐三彩已经很少生产了,巩县(今巩义)的黄冶窑也突然停烧了,但在黄冶河两岸还有小作坊继续烧造瓷器。后来,考古专家在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第二烧造区东北部,清理出8座唐代窑炉,其中有5座窑炉保存相当完整。巩县离洛阳不远,历史上多次划归洛阳管辖,实际上属于洛阳地域。改革开放以后,唐三彩首先在孟津县恢复生产,孟津的民间艺人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改进了原料配方,提高了烧制温度,使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 “唐”是一个世界性的符号。唐代生产的唐三彩以其简约的造型和亮丽的色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唐代,唐三彩已经走出国门,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一只只彩色的骆驼,有双峰的,也有单峰的;牵引骆驼的胡俑,高鼻深目,分别来自西域和更遥远的异国。这些骆驼和胡俑,传达了丝绸之路上商业往来的重要信息。 佛教艺术对唐三彩的影响也很大。唐三彩中的天王力士俑,与龙门石窟的同类造像十分相似,凡是天王力士俑,都是身材高大、金刚怒目,不是挥舞着拳头就是单脚踩着一个魔鬼。古人塑造出如此骇人的形象,并将其放进墓中,本来是用来镇墓驱邪的,熟料无意中折射出了佛教艺术对唐三彩的影响。- 唐三彩是唐朝与世界接轨的一个见证,它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同时又以辐射的姿态影响着世界文化。凡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大唐的各种工艺技术、奇珍异物、宝相花纹,都成为当时唐三彩再次表现和刻画的对象。- 当时的大诗人杜甫,曾写过“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东来囊驼满旧都”等诗句,足见当时西域商人纷至沓来的景象是多么热闹。源于生活的艺术品唐三彩,最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景象。当然,阅人无数的杜甫,肯定欣赏过许许多多唐三彩,想必当他面对这些彩虹般的艺术品时,心情也会愉悦和激动。 但唐三彩也有衰败的时候,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王朝一个可怕的梦魇,全国死了那么多人,却再也无力厚葬,唐三彩制造业随之萧条,这种釉陶作为一个多彩的梦,渐渐被稀释成一杯残酒。 如今洛阳人见到的唐三彩,多是仿制品,而且多为彩马和彩驼,但你只要走进洛阳博物馆,就会看到真正的唐代生产的唐三彩,在那里,这种文物多得很。若是三彩马,必是马首微垂,神态安详,初看好像是完全放松的状态,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马的四只蹄子已经开始躁动,肥壮的身躯蕴藏着磅礴的力量;马的眼睛虽然看着地面,但分明有着广阔的视野,它是看到了战场还是看到了漫漫旅途?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三彩驼比马的个子大得多,却没有马的色彩艳丽,好像还残存着丝绸之路上的风沙征尘。驼峰上,平展展地置一平台,驮着沉重的货物,载着歌手乐手,这些伎俑或吹羌笛,或弹琵琶,似乎有了这个“移动的歌舞团”,漫漫的通商之旅也不寂寞了。唐三彩就这样一路走来,一路挥洒奇彩,直到现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它吸取了我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3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

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复色、兼色等,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也是需要马,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那么人们经商可能就是从东往西,从西往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有关。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这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现在的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为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人们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毕业论文取名

可以。论文题目可以与别人相同,但是要特别注意内容不能相同。各自独立研究同一课题,写出题目相同,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不同的论文是可以的。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要看别人的论文,以免受到影响,产生雷同。这样即便论点有所相同,但是具体的心得体会、表述方式不会相同,各自有自己的分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不会影响通过。在写作的过程中多与老师联系,让老师及时了解题目相同这一情况,只要老师不提出异议就可以。

金代大宁宫西苑在金代称作大宁宫,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离宫御苑,水面辽阔,以水景取胜,人工开拓的大湖之中筑大岛名琼华岛,岛上建广寒殿。大宁宫内共有殿宇九十余座。琼华岛的山体形象以艮岳为蓝本,琼华岛上的人工山石据说也是东京旧物。金人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将北宋汴京艮岳遗留的太湖石运至西郊御苑,名曰“折粮”,西苑琼岛的历史由此开始。二、元代西苑元代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建大内御苑。图片园林布局沿袭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其中“一池”为园林水景太液池,“三山”为万岁山(金代琼华岛)、圆坻、屏山三个岛屿。池中三个岛屿呈南北一线布列。元代西苑中最大的岛屿为金代的琼华岛,后改名万岁山。万岁山的堆筑是为模拟仙山琼阁的境界。万岁山的地貌依然保留金代模拟宋代艮岳万岁山的旧貌,其山顶依旧为广寒殿,广寒殿是岛上最大的建筑物,山的南坡中间为仁智殿,左右为延和殿、介福殿。岛上建筑布局呈现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太液池中的其余二岛相对较小,一名“圆坻”(夯土筑成的圆形高台),一名“屏山”(西苑中最小的山,在“圆坻”之南,上植木芍药)。

答案如下: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论文题目可以这样取1.不同古典园林景观空间对大众身心恢复效果的影响研究2.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美学对景观桥形态的评价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景观视角下的民族乡土聚落研究 4.苏州园林型风景名胜区古典风貌规划研究5.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型创意的产业园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6.城市滨水绿道景观空间视觉如何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研究

论文学校有统一的封面下发的吧,要装订的,就按照封面的样子抄一份。如果没有的话,就写姓名:XXX 这是比较正式的,最好要写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等。

  • 索引序列
  • 论取名艺术毕业论文唐颖
  • 论取名艺术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赵农唐代工艺美术
  • 唐三彩的艺术特点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取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