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自卑心理的研究和策略论文

自卑心理的研究和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

自卑心理的研究和策略论文

我从小就没有自信,甚至不知道自信是什么。看着别人微笑着、大笑着、乐呵呵的一次又一次取得各种各样的荣誉时,我知道我只能默默地看着,因为我知道,也很了解,哪个地方,不属于我。受了委屈,我常常会一个人悄悄地躲在角落里哭泣,不会告诉任何人,生怕说了,别人又会说我是爱哭鬼,又会对我冷嘲热讽。就算是老师也好,家人也好,偶尔也会表扬表扬我,哪个时候的我,才是最快乐的。只有在哪个时候,我才能会和同龄人一样,放肆的笑出来。可是,欢笑过后,又是一阵沉默。。。。可是,就是因为一场比赛的关系,彻底的改变了我,改变了一个从小就不知道自信是什么,整天活在自卑了的一个小女孩,也改变了她对人生的态度。也让她拥有了自信,明白了自信,“自卑”这个词,也离她越来越远,最后,直到完全消失在她的生活中。五年级的时候,学校举办了一次现场命题目的作文比赛。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的题目叫《生命的感动》。我提起笔,写起来,那篇文章中,我写了一个热门,一位已经离我远去的亲人。我忘了时间,忘了这还是在考场,只是静静地沉静在自己的文章当中,一件件使我心酸的往事,在我脑海里不停的回放,像放电影一样,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每一件事,我都历历在目,再也挥之不去。它好象在催促我用笔把那一件又一件“美好”回忆的事,一字一句地写出来。一个星期后,成绩下来了,我一脸无所谓的等待着校长的宣布。我朋友还和我开玩笑的说到:“我猜呀,这次一定会有。。。。”我只是转过头,静静地听着,时而勾起嘴角,勉强笑笑,做为我的答复。“一等奖,五年级四班的。。!”我瞪大眼睛看着主席台,是我?真的是我?周围传来祝贺的声音。我立刻离开位置,非奔过去,风呼呼地在我耳边作响,而我听不到,听到的,只有同学们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我拿着那“沉甸甸”的奖状,我笑了,那次,是我最舒心的笑脸。回到家,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之后,我终于忍不住,抱着妈妈哭起来。虽然眼泪不停的往下滴,可是,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大。。。。原来,我不是一无是处,我不是笨,我也有优点,我也有一件值得我骄傲的事了。我战胜了自卑,变的开朗起来,变的自信了,从那以后,在我的世界里,没有了自卑,有的只是自信和快乐!自卑,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因为我已经战胜了它

下面是我找到一篇关于自卑心理疏导的论文:自卑心理一般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自卑心理是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个别情况下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重视和研究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社会因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征、需求、利益和文化形态和社会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改革浪潮的冲击,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触动最敏感的社会群体——大学生。较一般青年而言,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和素质,这无疑是值得倡导和庆幸的。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和变化正在直接影响和困扰着当代的大学生,并导致他们中一些人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急剧扩招和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令人关注的问题。最典型的是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上的某些情景:在某些比较热门的、待遇条件比较高的招聘台前簇拥着一堆堆的博士生、硕士生,而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们则抱着自己的应聘材料远远地站在圈外无奈地观望,一脸茫然与尴尬——某种程度的失落与自卑不禁油然而生。接下去,你稍微提点自己的建议再总结一下就好了!

只要改变心态,将自卑变为发奋的动力,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战胜自卑的心态,其实就是战胜一种丧失信心的自我。丧失自信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前面所说暂时性丧失信心,一种则是从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自卑感并非无法克服,就怕你不去克服。纵观世上,许多成功者都是在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后走向成功的。他们能,你也能。譬如,你在与比你强的人相处时总觉得自己矮半截而坐立不安,这便是自卑心理所造成。若不设法克服,这种想法会经常给你带来困扰。 曾经有一位推销员,他在开始从事这份工作之前,也常为自卑感到苦恼。每当他站在某位大人物面前,就会变得局促不安,结结巴巴地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最后他终于利用下面的方法克服了这种困难。 他在开始从事推销工作之初,非常胆怯,虽然对方亲切地款待他,但他总觉得站在人家面前自己变得很渺小。他透露当时的心情说:“在那些人面前,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小孩。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当时我脑袋里一片空白,原已演练多遍的推销辞令变成乱无章法的喃喃自语。坐在大人物面前,我只觉得自己不断地缩小,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可怕的巨人!” “但这种现象我没让它持续下去,因为我警觉到如果不想办法扭转逆势,这种工作再干下去也没什么意思。而且那时候我也快被自卑感逼至崩溃边缘,但我又一想,把大人物看成是穿开档裤的小娃儿又会是什么情况?”“从我开始有了这种想法,便开始尝试,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当然,他们并不是真正变成了小孩子,只是在我眼里他们都成了十四五岁的毛头小伙子。不过,事情真的是有所转变,他们都像朋友一般,说起话来非常自然。我也一样,自从能站在平等立场与他们交谈之后,我的心情就变得轻松自然多了。从此之后,我的观念就有了180度的大转变,自卑感也不见了!”自卑是自信的俘虏,当你树立了自信之后,自卑也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起自信心,就应该像清扫街道一样,首先将相当于街道最潮湿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树立信心,并加以巩固。如果信心得以树立,则新的工作机会就会伴随而来。在树立信心的过程上,首先你应观察自己的自卑感相当于前面所提到的哪一种,找到相似之处,便应马上溯其根源。你发现原来自己的自我主义、胆怯心、忧虑及自认比不上他人的感觉小时候就已存在,而自己和家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摩擦即为这些否定感觉充塞敏感之心所导致。若对此能有所了解,你就等于踏出了克服自卑感的第一步。为了证明你不再是孩子,你若能将小时候不愉快的记忆从内心消除,即表示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成长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扫除自卑障碍的同时,你不妨将自己的兴趣、嗜好、才能、专长全部列在纸上,这样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另外,你也可以将做过的事制成一览表。譬如,你会写文章,记下来;你善于谈判,记下来;另外,你会打字,你会弹奏几种乐器,你会修理机器等,你都可以记下来,知道自己会做哪些事,再去和同年龄的人做比较,你便能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世界是多彩的,生活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挑战。你愿意在家当懦夫,还是希望出去闯一闯呢?当然你希望自己能出去闯,有计划地闯!想想看,当做好一件工作时,你便能获得进一步的信心,同时又可为自己带来物质上的报酬,获得别人的赞美,进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些连续美好的反应,难道不值得你去闯吗?此外,这些反应也成为你走向成功的推进器,使你爬得更高、看得更远,彻底发挥所长,并做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望阅读愉快~~O(∩_∩)O~~满意就请及时采纳我吧,即使不采纳也请点一下右下角的【赞同】谢谢啦~~PS:如有问题,1、继续追问 2、私信我哦

中职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贵州省研究生婚恋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 贵州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朋辈心理互助研究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 儿童打斗行为形成与平息机制及其亚文化特征比较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 高中生生活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青年人格发展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上海市高中女生减肥群体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学习动机干预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 不同情境中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和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 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 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作用的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型构建 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 童年中期关系攻击行为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及其关系的研究 贵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记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黄石地区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的心理维度及其发展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中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类型及违背效应研究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人格特征、价值观、生活事件对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时间管理倾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 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高考成绩关系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度的初步建构 大学生死亡焦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干预机制研究6-8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及社会技能训练研究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课堂互动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审美能力发展特点及其相关研究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 两个联想学习过程中的刺激类化 高中生亲子冲突的初步研究及原因探析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小学儿童的自尊感与归因模式的关系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 以行为疗法为中心的儿童心理治疗个案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沙盘游戏治疗在早期不安全依恋儿童中的应用研究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其系统家庭治疗初探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分析取向的整合治疗模式对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探索高师创新教育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研究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大学生成功恐惧及其预测因素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从四所高职院校调查看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矫治策略教师职业倦怠 关于语文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高校贫困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坚持性的关系研究 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问卷的编制及适用研究儿童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初中生创造性的负性人格量表初步编制大学生学习自主性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关于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的预测因素研究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理性情绪教育对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实验研究中小学生教师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高中教师成就目标及其与工作满意感、教学效果认知的关系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 小学生欺负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的初建 初中生自卑感调查及其认知干预研究 初中生在欺负情境中的参与者角色与同伴地位 初中生感知的学校氛围与欺负的关系 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不同情境下成就目标定向对寻求反馈行为的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儿童青少年行为归因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中学生创造力的结构、发展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以元认知策略训练为基础培养学习者自主性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两岁儿童延迟满足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青少年人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 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青少年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3-9年级自我动机的发展研究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影响学习成绩的四大因素的因果模型之研究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调节作用研究 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珠三角地区职业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研究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研究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非智力原因及其相应的教育对策研究中学化学认知策略教学方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第三学段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研究 数学教学心理研究 高中生利他行为与移情、道德判断关系研究 改善初二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学校、家庭人际关系干预研究 中职生自卑心理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困境与出路 民族中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现状及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不同提问类型的初中生问题意识和学习策略的研究 教师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自尊的状况及其关系研究 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昆明市小学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理论研究 通过系统干预手段转变学业不良小学生的实验研究 湖北、广西、浙江6-7岁儿童智力特点及其比较研究昆明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对策教师期望、学业自我概念、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表征过程的案例研究 中小学生控制变量能力发展的案例研究 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及创新素质培养 河南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 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调适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高中生积极情绪调查及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研究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辅导对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 童年中期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 大学生心理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 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特点及其对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当代中学生个体性学习动机研究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任务价值各要素与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大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转型期教师人格研究 星象学对中国学生的影响的人格心理学研究 学习成功感研究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科特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被忽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 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 网络成瘾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适应于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能力观培养途径研究 小学六~八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策略研究 上海市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自评量表的研究 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及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上海市辅读学校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初中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城乡苗族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比较研究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黔南民族师院贫困生心理健康调查及训练研究 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自我调节学习中意志控制的作用研究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焦虑大学生干预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青少年恐惧情绪及调节发展的fMRI和EEG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 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大学生不确定人格的初步研究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 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低出生体重儿童认知、气质和行为发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研究 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沿海地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疏离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微探 运用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提高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及消除策略 小学生自我概念训练的实验研究 小学生应对同伴冲突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情绪教育对初一学生情绪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民、普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生活事件相关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差异研究及其教育建议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 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情绪自我教育与初中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实验研究纠错策略影响下的学生情感 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 初中学业不良学生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培养的研究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研究 蒙汉初中生自我控制、学习适应性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 中学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学生心理健康观的比较研究 警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论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伤害情境下青少年宽恕的发展研究 论当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独生子女群体的思想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 关心心理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初中学生解决理科综合问题思维过程的研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人格、社会支持及心理控制源关系的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高三学生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高考成绩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工作控制感、工作家庭冲突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 广东省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编制研究 催眠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治疗中的应用探索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人格及人际依恋间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动物意象呈现及整合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高、低分组初中生动机调节策略、学习策略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大学生的失恋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城郊初中心理品质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化学教学整合模式的初探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职专生成就归因特点研究及教育建议 贵阳市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研究 高中生的EFL学习风格 初中生学校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分析 高考生焦虑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大连市农村小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研究 关于培养青少年挫折承受能力的理性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研究 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问题及教育对策 小学生竞争的心理结构与发展特点研究 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 文化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教师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与教师压力状况的相关研究 湖北高校心理咨询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超越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的修订 小学生团体咨询式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研究 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碍调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与教育 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生的班级环境、成就目标定向对其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研究 中小学班级环境与学生学业效能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与初中生叙事语篇阅读中主题推理能力与协调性整合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 初中生英语学习应激模式与干预方案研究 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不同交往水平的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 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职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小学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及教育对策 高、低分组初中生动机调节策略、学习策略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其落实 心理因素对学生品德发展影响的研究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自我调节学习关系的研究 在学习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 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中学生延迟满足与自我调节学习关系的研究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 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职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摘 要:这个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 厌学 人际关系 青春期 挫折 对策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这个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那么,常见学生心理问题有那些呢?其影响因素有那些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二、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这个时期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

2.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第一,遗传因素。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第二,病菌或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证明,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第三,脑外伤或化学中毒。由种种原因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亦可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

第四,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这方面的影响也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原因之一。

2.心理活动因素

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第一,认知因素。认知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动。一旦某一认知因素发展不正常,就会产生认知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和焦虑,于是想极力减轻或消除。如果这种需要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不能实现,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第二,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

四、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信件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

5.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五、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丁志强主编教《教育管理心理学》.

[2]张承芬 孙维胜主编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宁鸿彬主编 《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论文

村小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留守儿童自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少年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一个新型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相比于非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形成、人际交往、价值观以及情绪认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状况。政府应当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责任,学校也应当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长应当与孩子多多沟通,促进孩子与家人,社会和学校的互动。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村中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打工、工作超过半年,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戚、祖辈、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近几年,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融入,开始在城市中打工赚钱。但是,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生活条件等的限制,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长辈或者同辈人照应孩子,这就使得一种新型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出现。据有关调查,我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2000万,而且这个数量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不会减少,甚至会进一步扩大。数量不断扩大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1.性格缺陷

现如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太多自卑与内向。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它亲戚代为抚养,所以,孩子比较缺少父爱母爱,因此对孩子疼爱过度造成溺爱孩子,通常会为孩子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事实上,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就被剥夺了,而且,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长此以往下去,就使得孩子的性格特点趋向胆小、内向。另外,小孩子一般都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往往缺少安全感,和非留有儿童相比,这些孩子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孩子的情绪和认知障碍

孩子和家长之间良好的沟通会有助于学生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别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多是缺少亲子沟通的机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很少,由于缺少必要的沟通以及父母关爱,很多留守儿童都会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学习。据有关调查显示,不少留守儿童有焦虑倾向,有的留守儿童有被遗弃的感觉,有的留守儿童称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有些留守儿童往往不知道该向谁诉说困难和困惑。

3.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对学习的组织的集体活动都不是非常感兴趣,因此,也不愿意和同学一同参加各项活动,明显表现出不合群的现象。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不喜欢和他人接触,比较喜欢独来独往,而且他们的性格有些孤僻,严重的可能会有自闭的倾向。长此以往产生了交往障碍;也有些留守儿童都是别人叫才会跟着参加集体活动,很内向,表现不积极;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比较喜欢且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政府要担负起关心留守儿童的责任

首先,政府必须要承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大责任。现如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身心健康发展好坏都直接政府制定的措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此种情况,各地区的政府要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逐渐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把此问题纳入到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来,认真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留有儿童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接收农村外来打工人员的地区政府,要尽量减少人口歧视,并且要尽量提高这些外来打工人员的收入,这样一来,这些外来打工能够承担的起孩子在城里上学的费用,而且,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可以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从而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

2.学校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学校作为教育育人的基地,应当特别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在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城里的孩子和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情上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因此,学校要尽可能的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例如:规范要求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教育留守儿童要尽量使自律和其它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加以科学教育,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骤。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校更要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样一来,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克服其父母不在家而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而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明确了解学生的情况,开设亲情电话,能够让学生的家长方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

3.家长应当与孩子多多沟通

建立亲子沟通渠道,促进父母与孩子间更多的沟通。外出务工的家长往往与孩子缺少正常的沟通渠道,不能与孩子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及亲子互动。这样一来,严重的剥夺了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而且,这同时也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的家长要在有意识和无意识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进而来弥补留守儿童心理上存在的缺点。外出打工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的学校以及班主任多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学习情况等,有时还要抽时间到学校去看望孩子,在身心发展和学习上也可以进行必须的教育与引导;外出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多多沟通,尽量减少孩子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不同,让他们觉得自己父母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关心着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宏翰,权方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3]丁同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董自正.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可能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3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关爱、帮助、责任正文: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方法

(一) 平等的爱,担负起“师长”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千万不能随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成长环境,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形象也不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教师应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不能因为家长的身份、地位左右自己的观点、态度。这就要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切实担负起“师长”的责任,善于走进每位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是出于教育人的需要。

(二) 真情的爱,抚平受伤的心灵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陶行知教导我们:“教育是叫人化人,化人者也能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同学,特别是那些留守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会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起天赋与个性。老师要用真情的爱,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让每个留守学生都能体味成功的愉悦。“没有常识,也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为了赏识而来人间的。”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们点滴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是啊,真正自暴自弃的学生是没有的,只要老师不用暴力语言伤害学生,不抛弃学生,学生是不会自我抛弃的。

(三) 真挚的爱,加大帮扶的力度师爱的职业收获是育人。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启发我:越是有“问题的学生”,越需要老师真挚的爱。只有老师拿出真挚的爱,才能加大对留守学生帮扶的力度。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首先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以居住地集中为片进行登记,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动态档案,本着需要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给予帮助。其次是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家访力度。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定期联系制度,要求家长每周要和子女电话联系至少一到两次,并经常进行书信交流。我还为每位留守儿童准备一份成长记录袋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及思想等情况。留守儿童一旦有困难,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四) 无私的爱,搭起潜能的平台《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但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为留守学生搭起发挥他们潜能的平台。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新课程标准及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关爱、帮助、责任

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

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如亲子教育的缺失、亲密度较低、不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教育上存在着内容狭窄、监护人与儿童交流不足、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可能健全,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恶劣的住房条件、昂贵的借读费用、无安全保障等),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现状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2.性格缺陷,任性、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长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儿童的任性、自私的现象尤为突出。

3.人格发展呈不健全趋势,道德现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是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一起生活,他们主要负责孩子的吃喝问题,学习上要么不管不问,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上也出现两种极端,要么过分溺爱,要么放任自流。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都会养成封闭的个性,古怪的性格,松懈对自己的要求,荒废自己的学业,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平时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过分的溺爱,使有的学生染上了爱吃零食的恶习。平日里,祖父母隔三差五的会给些零花钱够他们买些学习用品或早餐之用,慢慢的,随着欲望的增加,他要买更多的零食甚至是玩具,甚至还会出现偷偷拿祖父母的钱出去花的现象。

4.耐挫力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学阶段正是留守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而父母在此阶段并不能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缺乏,这就容易造成他们在对事情的认识、价值观上产生偏离,个性及心理发展出现异常,有些甚至会因此逐渐走向极端。同时由于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留守儿童,毒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2.是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而非教”监护模式。老人的教育能力与正确教育方法的缺失,在老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不出现安全问题就是尽到了责任,因此在照顾孩子过程中,要么过分溺爱娇纵,要么粗暴放任自流,很少在情感上关心孩子。孩子与老人家彼此间过大的年龄差距也是与孩子之间有效沟通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3.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师资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数学、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非常辛苦,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在挣钱的同时,多想想孩子,不要无视孩子的存在,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同时,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应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这比挣钱,更有价值——因为有孩子才有将来。

(二)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辅导

家庭情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生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地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2.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活动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洗脸、刷牙、洗脚,作息习惯,就餐方面的指导的挑战活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关注和爱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

3.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

把一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了解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从而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4.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心理和社会等专业人员要积极的关注。让我们行动起来,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的社会。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教育可谓是面积最广,承担教育任务最重的。虽然社会提倡教育均衡发展,可与城市教育相比较,差距还非常大。这样的差距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资源,更多的是师资的不均衡、缺乏,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繁重等方面。特别是农村教师受到信息闭塞、教学担子重等因素的影响,对教育的理解便很肤浅,工作缺乏耐心,简单粗暴,一些“常规”却不能禁止的偏激教育方式层出不穷,给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都有自己的长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是赤金,是完人,片面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严重受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居高临下,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如:教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感觉无地自容。二是不讲求激励,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不分析学生,不了解学生,不鼓励学生,而是一味的“恨铁不成钢”的强势教育,把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学生学习不上进,教师教学不顺心,常常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学生反感教师,讨厌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往往和教师的期望成反比,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教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3遍,再错,罚做6遍,依次翻番。”结果学生因一错再错而教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不鼓励,却连续被罚,学生觉着学习实在是天大的难事,不但毫无学习的兴趣,甚至开始反感教师,使教学变成了一种负担,便产生了和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三是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如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一句简单而又充满习惯性的语言,果真在第二天早晨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不了门”,便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等。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其实蕴含着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由于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农村小学大面积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那么,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何积极意义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载体。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分量之重。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学生心理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那教与学便处于一种和谐的环境下,这样的教学效果那是显而易见的。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教师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三、农村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曾几何时,农村教育也变得非常功利,为了应付学校的考核,我们的教师往往只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时机。如:开展专题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活动教育一定要注意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种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会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再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从关怀爱护入手,消除品德问题孩子的对立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建立深厚的情谊。中外教育家一致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要建立深厚的情感也需要爱。我这里所说的爱最有效的是平等和谐的友爱,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的爱。友爱,可以使学生心里充满阳光,产生积极的、友好的、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慢慢地,师生双方有了共同语言,又有了一个共同愿望,孩子就会愿意自我衡量。这里,浓厚的情感、互相的信任十分重要,不然会使学生把表扬当讽刺,把批评当刁难,会适得其反。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重点所在,特别是小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保证孩子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很难一帆风顺的走下去。只有学校重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塑造学生完美的人生。

自卑心理论文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自卑的心理。自卑心理并不可怕,关键要懂得克服和治疗。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自卑心理的治疗 方法 吧。自卑心理治疗方法 1、童年 教育 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不应 对子 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要客观地观察并承认子女的天赋条件。要着重培养其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并设法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成才需要坚定的毅力,应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格。 2、化不利为有利 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3、系列摆脱法 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人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这叫做系列摆脱法。 4、共鸣性理解 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5、集体心理治疗 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疗中的说理开导、分析评价、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疗时还把有同样经历的人组织成集体小组,相互慰藉,共同探讨,鼓励进取,消除自卑。对个人单独难以克服的自卑者,参加这类有组织的自助小组,开展自救心理治疗会有更多裨益。 6、伴同心理障碍的治疗 若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当求医辅用适当药物同时治疗。当自卑感伴同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身疾病等时,最好短期住院治疗。 7、行为矫正法 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自卑者的主要表现 1、怨天尤人 他们总是抱怨自己所得到的待遇不公正,恼火于为什么自己总是遇上倒霉事,实际上,这是在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用抱怨他人来掩饰自己,用责备他人来抬高自己。 2、缺少密友 一般讲,自卑心理强的人通常没有亲密的朋友,这些人或是表现出清高,独来独往,或是没有勇气与人交往,封闭自己。由于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了解,所以也就很难与他人深交,更谈不上建立长期的友谊。 3、愁眉不展 因为对自己和自己想干一番事业的能力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是对自己感到“应该”完成,但却没有完成或怕完成的事忧心忡忡。 4、依赖性强 由于缺乏对人、对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所以总是过高地估计别人,过低地估计自己,总是对自己的缺陷或不足之处感到难堪,常有愧不如人之感,于是,做事拘谨小心,甚至张惶失措,不置可否,最后决断时也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5、自私自利 由于对自己的无能感到痛心,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要求和欲望,所以便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它们。由于对自己考虑得过多,也就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 6、优柔寡断 自卑的人常常伴随着对犯错误的异常恐惧,在决定某事和干某事的过程中总是怕出错,于是对自己所要办的事总是犹犹豫豫,能少干就少干,即使干起来也很勉强。 7、自寻短见 这是自卑者采取的最极端的自责形式。这些人不是面对自己问题的根源,想办法找出最好的摆脱烦恼的方式,却总是在想“为什么命运这么不公正地对待自己,使自己总是受到伤害?”恼怒和痛苦交织在一起,长期困扰着这种人的内心世界,又无力走出困境,最终,他便寻求“结束一切”的悲观做法。 总之,自卑者一般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多愁善感,意志脆弱,缺乏自信和毅力。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在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很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出现都与自卑心理处理不当有关。 所谓自卑是指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而严重缺乏自信的孩子,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后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因此,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从主观上说,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由于 自我评价 不当而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来讲,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聪明、伶俐而常被人夸奖和宠爱,长大后他就容易形成一种自信的性格。而由于某些原因,那些整日生活在斥责和鄙视环境中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就可能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 总之,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会过成功的喜悦,或从未得到过他人的赞赏,他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压抑,自卑心理就会日趋严重;一个屡受挫折甚至怀疑自己存在价值的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 预防和调整自卑心理的方法 (1)童年教育: 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不应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要客观地观察并承认子女的天赋条件。要着重培养其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并设法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成才需要坚定的毅力,应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格。 (2)化不利为有利: 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3)系列摆脱法: 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人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这叫做系列摆脱法。 (4)共鸣性理解: 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5)行为矫正法: 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6)集体心理治疗: 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疗中的说理开导、分析评价、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疗时还把有同样经历的人组织成集体小组,相互慰藉,共同探讨,鼓励进取,消除自卑。对个人单独难以克服的自卑者,参加这类有组织的自助小组,开展自救心理治疗会有更多裨益。 (7)伴同心理障碍的治疗: 若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当求医辅用适当药物同时治疗。当自卑感伴同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身疾病等时,最好短期住院治疗。 另外再教你三招帮你克服自卑心理 第一,你要首先克服你的这种心理暗示,不要总是在内心不断的暗示自己,“我不自信,我不自信”,而是相反的,说我能行! 第二,学习各方面知识和沟通技巧,知识的完善是沟通的基础,知识面丰富了,看的书和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会形成你个人的系统和独到的见解。而沟通技巧的学习能够让你与别人沟通变得更加的自然,沟通的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人在不断和社会、环境、周围的人不断互动而学习,积累来的,所以,你可以通过某些 渠道 去学习沟通技巧,让自己的沟通变得更加的轻松! 第三,勇于实践,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的本能,这个是一个集体的潜意识,我们怕自己的观点被别人驳回或者攻击,有意的隐藏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我们总是在追求完美,这个是向你这样的人的内心的矛盾的地方,有渴望去表现自己,有怕遭受攻击!但是,我们必须得勇敢的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对了,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如果错了,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改正自己的不足的地方,然后不断的完善自我的知识和视野!何乐而不为呢? 看过自卑心理治疗方法的人还会看: 1. 自卑心理论文 2. 大学生自卑心理改正方法 3.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4. 自卑社交恐惧症怎么办 5. 大学生自卑心理与网瘾问题的个案分析论文

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损伤。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

摘 要:自卑是个体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大学生自卑的表现、危害和原因几个方面,探究大学生自卑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心理 原因 对策

自卑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无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地位、健康水平如何,人们都在生活中多多少少地体验自卑。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成熟时期,在面临重大压力和激烈竞争下,大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不断地舞出人生辉煌的一面。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有效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环境,反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说自卑、焦虑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高达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这些心理障碍给自卑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自卑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因此,关注大学生自卑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负性

很多学生的自负倾向恰是由自身的自卑带来的,自负的根底是深层的自卑,这是自卑的一种变相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有时会争强好胜、高傲自大、吹嘘自己有很强的能力,或夸耀自己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财富。其实,这只是通过炫耀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和缺陷。

敏感性

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损伤。他们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估计偏低,怕他人看不起自己,常会把他人的一些无关言语和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和攻击,甚至会怀疑他人在私下里说自己坏话。

泛化性

自卑的泛化性表现在把由于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波及到其它方面,进而对自己各方面做出普遍否定。例如,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受到冷落和排斥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常常会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认为自己在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也不如别人,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

2 大学生自卑的危害

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进行社会交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过程,而自卑的大学生往往以闭锁的自我被动与他人交往,他们不会轻易对别人袒露心迹,显得比较封闭和保守。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离。

产生健康问题

自卑大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其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中各器官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容易产生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等。

影响个性发展

大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中,常以他人的性格特征和反馈信息为参照,进行客观全面地认知自我,并在平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应对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自卑的学生往往会敏感多疑,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缺少有效的交流。这样,个人在自我的狭小空间,与新生事物缺乏联系,观念陈旧,从而影响了个性的全面发展。

3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个体内在因素

生理因素

人的外表,如容貌、身材等对大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所以每个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容貌身材等自身条件与因素。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长相不如别人,或受到他人的冷漠轻视,便会引起自卑,由此远离他人,封闭自我。大学生身体有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我评价不合理

心理学家A・艾利斯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如自卑、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自卑心理的实质就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时常是歪曲、片面和不合理的,表现在单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全面的否定。与成人相比,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与理想自我相匹配,因此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通常会产生自卑心理。

社会外在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小时候家庭条件贫困的学生,由于很多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不了,会形成失落和焦虑的感受,缺乏安全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父母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有些父母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采取忍让、示弱的心态,时间长了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的种子,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性格。

学校教育滞后

(1)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2)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多是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理论和经验的兼职人员。(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还不健全,学校通常采取授课和讲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缺少有效的、直观的双向交流。

4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内外在两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全面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不仅包括对自我的身体、性格、能力、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也包含着对自我的整体评价与情感体验。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往往因为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形成正确的认知自我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客观性。大学生需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信息反馈和反复多次的印证结果,来客观准确地认知自我,任意夸大或贬低自己某方面品质的做法都是不客观的。(2)全面性。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出发,以偏概全思维和盲人摸象的片面思维,都是不全面的。(3)动态性。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个人的动态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树立自信

自卑与自信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形成和发展与个人的意志品质息息相关。充满自信的人,积极乐观,不会轻易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低头。意志坚强的人,不易自卑,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次成功奠定基础。因此,高校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来克服自卑心理,战胜困难,迎接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走出心理困境。

积极补偿自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象征,如果个体一直保持着勇气力求补偿缺陷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进身边所处的环境,将自卑感转变为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以求得优越感,那么此时的补偿便是有效的,此时的自卑感起到了积极作用。生理上的补偿有盲人尤明、聋者尤聪等现象,除此,人还有心理上和才能上的补偿,如勤能补拙、扬长补短等。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吕蒙由“目不识丁”到最后“刮目相看”,便是通过后天积极补偿的结果。

有效开展心理咨询,矫正自卑行为

(1)各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规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队伍,针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尝试建立朋辈辅导队伍,在符合条件的同学中培养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生,为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方便。

5 结语

总之,综合分析大学生产生自卑的表现和原因,充分认知到自卑的危害,勇敢地去克服自卑心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完成学业、形成健全的人格,还有助于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艺敏,孔克勤.国内自卑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6).

[2] 陈冬云.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山西科技,2006(1).

[3] 孙瑞权.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9).

[4] 张继如.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5] 李望舒.关于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4(2).

[6] 张国民.大学生自卑心理及防治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 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

[8] 刘刚,杜彦杰.大学生自卑心理危机与认知干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3).

[9] 翟贤亮,徐莉,孟维杰.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J].心理研究,2012(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

浅谈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损伤。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

摘 要:自卑是个体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大学生自卑的表现、危害和原因几个方面,探究大学生自卑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心理 原因 对策

自卑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无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地位、健康水平如何,人们都在生活中多多少少地体验自卑。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成熟时期,在面临重大压力和激烈竞争下,大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不断地舞出人生辉煌的一面。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有效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环境,反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说自卑、焦虑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高达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这些心理障碍给自卑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自卑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因此,关注大学生自卑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负性

很多学生的自负倾向恰是由自身的自卑带来的,自负的根底是深层的自卑,这是自卑的一种变相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有时会争强好胜、高傲自大、吹嘘自己有很强的能力,或夸耀自己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财富。其实,这只是通过炫耀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和缺陷。

敏感性

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损伤。他们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估计偏低,怕他人看不起自己,常会把他人的一些无关言语和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和攻击,甚至会怀疑他人在私下里说自己坏话。

泛化性

自卑的泛化性表现在把由于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波及到其它方面,进而对自己各方面做出普遍否定。例如,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受到冷落和排斥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常常会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认为自己在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也不如别人,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

2 大学生自卑的危害

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进行社会交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过程,而自卑的大学生往往以闭锁的自我被动与他人交往,他们不会轻易对别人袒露心迹,显得比较封闭和保守。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离。

产生健康问题

自卑大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其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中各器官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容易产生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等。

影响个性发展

大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中,常以他人的性格特征和反馈信息为参照,进行客观全面地认知自我,并在平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应对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自卑的学生往往会敏感多疑,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缺少有效的交流。这样,个人在自我的狭小空间,与新生事物缺乏联系,观念陈旧,从而影响了个性的全面发展。

3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个体内在因素

生理因素

人的外表,如容貌、身材等对大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所以每个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容貌身材等自身条件与因素。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长相不如别人,或受到他人的冷漠轻视,便会引起自卑,由此远离他人,封闭自我。大学生身体有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我评价不合理

心理学家A・艾利斯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如自卑、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自卑心理的实质就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时常是歪曲、片面和不合理的,表现在单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全面的否定。与成人相比,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与理想自我相匹配,因此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通常会产生自卑心理。

社会外在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小时候家庭条件贫困的学生,由于很多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不了,会形成失落和焦虑的感受,缺乏安全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父母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有些父母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采取忍让、示弱的心态,时间长了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的种子,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性格。

学校教育滞后

(1)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2)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多是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理论和经验的兼职人员。(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还不健全,学校通常采取授课和讲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缺少有效的、直观的双向交流。

4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内外在两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全面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不仅包括对自我的身体、性格、能力、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也包含着对自我的整体评价与情感体验。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往往因为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形成正确的认知自我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客观性。大学生需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信息反馈和反复多次的印证结果,来客观准确地认知自我,任意夸大或贬低自己某方面品质的做法都是不客观的。(2)全面性。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出发,以偏概全思维和盲人摸象的片面思维,都是不全面的。(3)动态性。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个人的动态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树立自信

自卑与自信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形成和发展与个人的意志品质息息相关。充满自信的人,积极乐观,不会轻易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低头。意志坚强的人,不易自卑,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次成功奠定基础。因此,高校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来克服自卑心理,战胜困难,迎接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走出心理困境。

积极补偿自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象征,如果个体一直保持着勇气力求补偿缺陷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进身边所处的环境,将自卑感转变为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以求得优越感,那么此时的补偿便是有效的,此时的自卑感起到了积极作用。生理上的补偿有盲人尤明、聋者尤聪等现象,除此,人还有心理上和才能上的补偿,如勤能补拙、扬长补短等。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吕蒙由“目不识丁”到最后“刮目相看”,便是通过后天积极补偿的结果。

有效开展心理咨询,矫正自卑行为

(1)各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规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队伍,针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尝试建立朋辈辅导队伍,在符合条件的同学中培养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生,为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方便。

5 结语

总之,综合分析大学生产生自卑的表现和原因,充分认知到自卑的危害,勇敢地去克服自卑心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完成学业、形成健全的人格,还有助于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艺敏,孔克勤.国内自卑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6).

[2] 陈冬云.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山西科技,2006(1).

[3] 孙瑞权.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9).

[4] 张继如.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5] 李望舒.关于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4(2).

[6] 张国民.大学生自卑心理及防治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 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

[8] 刘刚,杜彦杰.大学生自卑心理危机与认知干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3).

[9] 翟贤亮,徐莉,孟维杰.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J].心理研究,2012(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

《对大学生心理困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目前呈上升局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思考;对策

本学期初,从农村考入某学院的一男大学生因电话骚扰本班女生而在本班甚至在本班学生家长中引起波动。学院要求该生由家长领回在家休息一段时间。经过一个时段的休息、心理调整和做思想工作,该生进入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班级中的波动随之正常。心理学家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现在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逐渐增多,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问题更为严重。

1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恐学症:艺术类学生表现最为突出。这类学生看上去开朗、乐观、活跃,但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迟到,甚至旷课。此类学生一般家庭情况好,中学阶段学习不努力,基础差,高考成绩一般。

厌学症:学习打不起精神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总觉得学习无意义,甚至常常想弃学。这类学生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对自己的前程比较渺茫。这类学生的心理现象与家庭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爱情综合症:这类学生独钟于找异性朋友,善于在异性面前表现其突出才能,以引起异性注意。若无异性,表现一般,甚至不积极参加活动。假如在有异性朋友面前受挫,从此又怕异性,不敢与异性接近,易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自闭症:这类学生一般家境贫寒,从边远农村考入大学,学习成绩一般不错。入校后,发觉同学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有的同学家庭条件非常好,在食堂吃最好的菜,有手机电脑等。而他只能吃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容易产生“我处处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特殊心理问题。比如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还有些学生对社会态度不良,甚至怀有敌意等表现,容易走向极端行为。

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比如,以往的恋爱问题以失恋或单相思居多,而今出现了网恋、同居以及性行为引发的其他心理问题相当普遍。同时,还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模糊、价值取向迷茫等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点。

2心理问题应高度重视

一项针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当今休学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休学的几乎占一半。根据有关权威统计:有16所高校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37%,因精神疾病退学的占64%。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滞后和长期以来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多数人以为只有强烈的精神病表现才算是心理问题和疾病,而对一些心理问题和现象不予承认和重视,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道,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却很少有人愿去看心理医生和进行心理咨询。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并非完全是大学生自身造成的,很多问题是个体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

为什么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你有心理疾病的困惑吗”等问题含糊或者不作答?为什么不敢正视这一现实,不愿意去心理咨询?这一问题,不是某一位大学生能够勇敢迅速回答的问题。

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笔者在某学院大学生中了解到,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认为到心理咨询中心去没面子。即使咨询,绝大多数也是通过电话进行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对这一问题的偏见所致,大学生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认识上存在偏见。其次是对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存在不科学的认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往往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归结于心情不好、一时的不快和冲动等等。

3面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

尽快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明确教育对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所谓的“调试”、“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多途径教育和落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而是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用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防患于未然。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只是对个别问题的抉择困难。应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先告知学生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

运用心理学技巧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课。建立健全各级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并经常请学者专家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学术报告。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改变人们对心理咨询认识上的误区。开设《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等课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花大力气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人员队伍,尽快改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师资缺乏的现状。

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制度、培训、教学特别是心理学教学及辅导、平时关注等各方面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及其调适.重庆大学出版社

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所忽视,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心理问题,事实上,优秀大学生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因此,对探究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寻找解决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及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剧增,与此同时会产生不同的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会在这种压力下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成了一个至关紧要的话题。

【关键词】大 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学业问题。迈入大学校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同学、老师……如何迅速的融入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给自己重新定位,就成了每一个大一新生必须面对的难题。没有了中学时代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父母陪身边的呵护,也没有了高考前夕的紧张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所以直接导致许多大一新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整天浑噩度日,荒废大好青春。因此,就要求每一位同学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最精神的一面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技能。高中时期,地域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小,交往物件简单、多为熟悉的同学等;进入大学,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交往物件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兴趣特长和人生价值观等的不同。现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过多关注,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较为敏感的人格特征,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却渴望获得一份纯洁的友谊,总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在遇到人际摩擦、冲突时,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无所适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破坏与人的正常关系,严重时更会走向极端,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情绪问题。第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当听到背后有人笑或低声议论什么时,你会觉得他她们是在议论自己吗?自卑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引起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孤独心理。孤独者缺乏与人的交流,会有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经常沉默不语,兴趣爱好比较少。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家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德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正确的教育态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父母还应保持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避免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的激烈冲突。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差别太大,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极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形成。

二社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重新形成,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要能在钜变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心态,面对挑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可引起心理的不适。大学之前,老师、父母对生活的干预较大,没有形成较强的独立性;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许多事需要自己做主,但因前期没有独立生活过,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在获得久违的自由时另一方面有患得患失,容易对新生活产生迷茫。虽然大学生渴望独立,但当真正独立生活的时候,又表现的像个小孩子,不知如何处理问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与中学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难度的加大、教学方式的改变,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出现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电话、网路、谈话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加强对新生、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尽快交给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要不排挤、不排斥,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反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路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意见》的要求,高校应着力做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主动和家人保持沟通。家是心灵的港湾。也只有在家里,人才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所以家长或监护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展开中要给予大力支援,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进入大学,大多数同学远离父母,往往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学校也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自己主动调控 。除家庭、学校帮助协调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还应该主动适应调解,如:倾诉、宣泄、转移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途径,减轻压力;积极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敞开心扉走出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友谊;正确看待恋爱问题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配合共同关注的。大学生个人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人格,书写美丽的人生。

  • 索引序列
  • 自卑心理的研究和策略论文
  • 中职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 村小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 自卑心理论文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浅谈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