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2020研究论文

2020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2020研究论文

据学术堂了解,对于每所大学来说,研究生毕业论文重复率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以南京大学研究生论文重复率标准为例:1、毕业论文重复率小于5%,直接进行送审或答辩。2、毕业论文重复率在5%~20%之间的研究生,需要经导师审核,并负责认定论文的原创程度,判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根据导师的认定结果,做出具体的处理。3、毕业论文重复率在20%~35%之间的同学,可以到指导老师处填写《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重新检测申请表》,申请论文修改,在进行检测一次,合格后可参与答辩。4、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结果在35%以上的同学,必须延期答辩,研究生必须对论文重新认真修改,在经过老师的严格审批,在半年之后填写《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重新检测申请表》,在将修改之后的论文提交,检测通过之后准予答辩。大家完成论文之后可以提前去知网论文查重网进行知网论文检测。当然每个学校的标准都不尽相同,一般都是在30%以内,所以太高的就去想办法降重,多去学校的教务处网站去看下,还有论文格式的修改一样都是多去学校的官网去看看。

每逢这个毕业季,各大企业大学教育毕业生都要写自己毕业论文,不仅是一个本科生,还有硕博毕业生,都要写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毕业论文。本科也许是第一次接触写论文,但硕士生毕竟是经历过一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人,不要太慌张,但研究生论文的标准比本科生要高,研究生论文的论文查重率标准又是怎样的呢?先看一下,硕士毕业论文的字数也是有标准的,一般是三万字开始,要求严格的学校甚至能达到七万字,比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万字要严格得多。不仅字数比本科生多,论文审查率的规范也比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严格,硕士生已经写过本科毕业论文,知道本科毕业论文审查率一般在30%以下才能申请答辩,硕士生的标准是什么?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率当然要比本科生高一些啦,同学们可别抱着幸运生理,认为论文字数请求会比本科生高一点,实在否则,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率普通都在20%以下才能申请答辩,不仅字数多了,重复率要求也比本科生高一点哦,如果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率大于20%小于40%,就有一个不超过两天的修改机会,修改后还不通过就会延期答辩,如果论文查重率超过40%,答辩直接延期6个月。这个是硕士论文的正常检测标准,当然具体检测还是要根据所学专业而定,严格要求自己写论文,认真负责,祝大家的论文检测顺利通过喔!

简述: 英文研究生论文审查率要求在20%以内,部分理工科专业英国研究生要求论文查重率在15%以下,研究生用户在写论文时建议将论文查重率降至15%以下。 正文: 研究生作为大学和社会重点培养的学术研究人才,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研究生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在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学术论文方面,硕士研究生论文查重非常严格,对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生来说,英问的研究生论文的查重率是多少如何降低论文的重复? 一.英文研究生论文查重率合格多少? 英文研究生论文查重率合格标准和中文查重本质上没有区别。一般来说,英文究生论文查重率的要求在20%以内,一部分理工科专业的英文研究生论文查重率在15%以下,研究生用户在写论文时,建议将论文审查率降到15%以下,但由于不同大学的英文研究生论文查重率合格要求不同,研究生们必须以自己大学领导的论文查重率为论文查重标准写论文。 二.如何降低论文的重复。 英文研究生论文调查率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因此在写研究生论文时,需要了解降低论文重复的技术。 1.图表显示数据。 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用户来说,论文中需要研究数据,这些研究数据是检验论文论点的必要点,但由于逻辑规律相似,这些研究数据非常容易重复,标红显示,计算论文重复率,因此需要降低这些研究数据的论文重复率,研究生们可以用图表显示这些研究数据 2.修改内容。 英文研究生在降低论文重复时,也需要降低论文内容重复,通过同义词替换关键词,增加或删除修饰语,将自主句改为被动句,降低论文中的连续重复字数,降低论文查重率,顺利达到英问研究生合格论文体重率的要求。

1.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 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3. 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4. 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

7. 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8.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9.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10. 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11. 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13. 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14. 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5.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大学为例

16. 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17.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18. 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学为例

19. 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2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21. 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1、中小城市社区服务调查研究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研究

3、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研究

4、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

5、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6、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

7、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8、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9、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发展

10、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

11、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12、社区居民社会支持初探

1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4、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1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16、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17、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

18、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

20、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广告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2020研究生论文复核

抽查学位论文非常好,因为有的人呢,他的学位证书都是偷的,都是盗窃的,很影响这个。有很多人剽窃非常不好,这样以后可以查询,如果谁有剽窃就取消谁的学位资格,所以这样非常好我觉得。

当然,要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光靠“论文抽检”这把利剑还不行,还需要高校教师严把论文质量关,多做接地气、有实效的指导工作。比如,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渗透论文写作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组织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开展有探究性的主题阅读活动等,通过长期积累和训练,激发学生的论文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总之,高校要严格落实此《办法》,引导教师、学生真正树立学术诚信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调查研究、论文写作的机会。这样,学生、指导老师、高校在写作、指导、审核等环节才不会沦为走过场,才能真正实现“督促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把好毕业出口质量”的美好初衷。

论文复审就是论文审核的第二阶段

复审我们常常提到,复审在论文发表中也就是外审,是外部审稿专家完成的外审,因此,复审一般特指外审这个环节,而再审是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审稿环节的,特别是外审中,出现再审的几率是很高的。那么,论文发表复审和再审有什么区别?

一、什么是论文发表复审

复审指的是审核过程中出现意见不合难以进行下去的时候进行的审核,是编辑部以外的专家审核的,当然肯定也是这个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家。如果复审的专家对论文比较认可的话,那么论文离顺利发表就不远了,审核需要的时间比较久的,审核过程中我们要耐心的等待。

复审主要针对论文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以及丰富性来看的,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针对政治或者民族比较有争议的活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来撰写,论文发表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一定要提前一段时间来准备。

二、什么是论文发表再审

初审和终审其实也会出现再审的情况,比如初审一审没有通过,作者修稿过后再投稿文章重新进入初审,也算是再审,终审中如果一轮开会讨论没有最终结论,也有可能会进行第二轮研讨,这些情况其实都可以算是再审。

当文章处于外审环节,就很容易遇到再审的情况,所谓再审也就是再次审稿,为什么外审中更容易出现再审?这是因为外审需要数位外审专家达成一致意见,外审才算是通过,只要有外审专家持不同意见,那么外审就会出现再审的情况,也就是重审进入新一轮外审,有些情况还会选择新的外审专家,这种情况都会进行再审。

这个是一般在论文中选出百分之多少抽出来送到别的学校的老师或自己学校的教授,但一般都是外校的再重新读一遍审核,如果觉得有写的不行的地方就要重新改。一般应该只查一次。

研究生论文抽查2020

会的,硕士毕业一年后是有可能再次查重论文的,不过不会全部查,主要是以抽查的方式,硕士论文抽5%左右,博士论文抽10%左右,会不会查到你,就看运气好不好了

这是抽检的政策,没有说撤销学位的,只是说和学校有关。我是今年被抽中的,所以我找了些东西,希望对自己和以后被抽中的朋友有所帮助。各学位授予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高我省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号),研究制定了《辽宁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暂行)。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辽宁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 辽宁省教育厅2015年1月8日附件:辽宁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暂行)第一条 为强化学位授予单位、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加强学位授予管理,保证和促进硕士学位授予质量,进一步做好全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学位办”)组织实施。第三条 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硕士学位的论文。除军队系统、中科院系统学位论文外,所有省内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的学位论文均列入抽检范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度授予硕士学位论文总量的5%左右。第四条 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的原则是:随机抽取、突出重点、兼顾均衡、科学公正。学位论文采用一般抽检和重点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一般抽检采用随机方式抽检。对学位授予人数较少的学位点,连续三年内至少抽检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二)重点抽检对象包括:1.新增学位授权点的学位论文。2.上一年度抽检中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导师所指导的学位论文。3.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4.保密期限已满自行解密的硕士学位论文(解密后一年内)。第五条 建立辽宁省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各学位授予单位在每年9月底以前将抽检年度的全部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报送省学位办,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学位论文。在数据库建成前,抽检论文暂由学位授予单位提供,且必须与存档论文一致。第六条 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专家按照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和评议要素对论文提出评议意见。第七条 3位专家中有2位以上(含2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第八条 3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再送另外2位同行专家进行复评。2位复评专家中有1位以上(含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第九条 专家评议意见由省学位办向学位授予单位反馈,同时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第十条 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的使用(一)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数据、抽检结果、专家评议意见等在全省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公开。(二)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质量约谈。(三)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四)学位授予单位应将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意见,作为本单位导师招生资格确定、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第十一条 学位论文抽检坚决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抽检工作的正常进行,参与评议工作的专家要公正公平,独立客观地完成评议工作。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学位办负责解释。

1、硕士毕业后论文抽检(已获得硕士学位)不会判定为不合格,只会判定为是否抄袭。2、如果论文判定为抄袭则会被取消学位证。3、如果只是判定为论文质量或者水平不高则不会被取消学位证,因为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的问题。

论文抽查已成为常态肯定会抽查的

2020年企业研究论文

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 财务管理 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对企业因赊销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形成的应向客户收取的资产进行核算监督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 企业应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

摘要:应收账款(Receivables)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期已到而未能收到款项的商业承兑汇票。笔者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以及因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失;就如何对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与监督、账款风险的转嫁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办法和具体 措施 ,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强市场竞争力,不得不采用赊销赊供的办法去争取客户;另一方面由于商品销售成交的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经常不一致,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产生。

一、应收账款过多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1.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比较高

赊销方式在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和实力,扩大销售,增加收益,节约存货资金占用,降低存货管理成本等方面有着其他结算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相对于现销方式而言,赊销方式毕竟意味着应计现金流入量与实际现金流入量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以会出现拖欠账款、且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2.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增大了经营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可能产生一些坏账损失,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

赊销并未真正使现金流入增加,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去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使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及回收成本增加,造成企业现金的流出。

如何控制应收账款额度,尽可能降低坏账损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二、加强事前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1.制定适当的职责分离制度。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好坏,取决于对销售收入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就要制定严格的销售收入控制制度,如应收账款的记账人员不能同时成为应收账款的收款人员。

2.建立正确的授权审批制度。要建立正确有效的授权审批制度,就应明确授权的责任,并建立经济业务授权审批程序。如在进行赊销业务之前,就应按程序进行审批,未经部门领导及企业主管领导的批准不得发出货物,以防止企业因为向虚构的或无力支付货款的客户发货,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3.建立应收账款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了坏账,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企业,都要追究其责任。

三、加强事中检查,建立日常管理机制

企业向客户赊销产品,就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应进行经常性分析、检查、控制。

1.建立用户信用档案: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的变化等。

2.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其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现象,并注意检查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

3.控制用户拖欠债务的期限,及时掌握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变动情况,以便与用户取得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

4.分析用户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周转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同期计划及同行业同类指标对比,藉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及时修正信用条件。

5.考察用户的拒付状况。考察应收账款被拒付的百分比,如通过实际坏账损失率是大于或还是低于预计坏账损失率,来看企业信用标准是否定的过于太松或太紧,从而修正信用标准。

6.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通过对应收账款账龄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

四、加强事后监督,建立账款回收机制

1.制定定期寄送对账单制度。定期与企业外部的客户进行账款的核对工作,为了保证该项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企业应考虑指定一位独立于现金出纳、销售人员以及应收账款管理人员以外的人,对企业的销售往来业务,进行定期全面的检查与监督。

2.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款项被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以降低风险和损失。

3.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账款清欠小组,定期进行催讨,使款项足额入库。

4.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或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诉诸法律。

5.确定合理的讨债 方法 。若客户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一般做法是对应收账款进行债权重组:接受欠款户按市价以低于债务额的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的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偿债条件,甚至减少本金,激励其还款;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协助企业扭转亏损,以达到收回账款的目的。

6.企业应遵循谨慎性会计原则,对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进行估计,提取坏账准备金。

企业要想降低应收账款损失,规避坏账风险,应主要有以下途径:

(1)应收账款证券化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特点和财务安排的具体要求,委托银行对该应收账款实行证券化融资,借助证券化提供一种偿付期与其资产的偿还期相匹配的资产融资方式,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具体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盘活现存资产,增加资产流动性。

(2)应收账款的抵借

应收账款的抵借是将企业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获得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分为整体抵借和特定抵借。应收账款的抵借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3)应收账款的无追索权让售

就是企业将应收账款作为商品卖给代理商、银行或金融机构,这样,就使应收账款的风险得以及时有效的转移。

(4)取得第三方担保

当某客户被评定为高风险等级时,企业一般只与其进行现金交易,但是如果有第三方愿意为其提供担保,承担连带责任的话,也应该考虑对其采用赊销结算方式,一旦发生坏账损失,可以向第三方追讨账款。

总之,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成为 企业运营 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引起 企业管理 层的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才能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并及时收回账款。

《 应收账款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及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探讨 》

摘 要:企业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赊销、提供劳务后应得收入,或者其他应收款项。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防止坏账的发生,减少收账费用及财务损失,是企业十分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应收账款的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应收账款 周转率 经营风险 建议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总量逐渐提高,这已经成为企业良好运转的一大弊端。这不仅对企业的资金流及资金周转带来了损害,而且也加大了企业的财务和运营风险,导致资金链断裂。面对企业应收账款的严峻形势,充分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急于打开营销局面,争夺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运用商业信用促销,与客户签订赊销合同时,在资金回笼上给予客户较大的信用额度和较长的赊销期限,产生了账面的高收入、高利润。但大量相似的行为往往很少考虑赊销资金时间价值,忽视了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是否能及时收回的问题,造成应收账款急剧增加,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生产建材为主要业务的某企业为例,从2007年~2011年末,商品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应收账款资金的比重却居高不下,大量资金被占用,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一个用来衡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效率的财务比率。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现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否则,企业的营运资金会过多的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资金的正常周转。(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从表1分析可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由2007年的元万上升至2011年的万元,增长率为;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由2007年的元上升至2011年的元,增长率为,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从周转率分析来看,应收账款周转率由2007年的次下降至2011年的次;周转天数由2007年的48天上升至2011年的75天,由此可见,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低,平均收现期长,应收账款大量占用公司资金,影响该企业的现金流。

年以上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比重分析

企业两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总应收账款的比重由2007年的13%上升至2011年的19%,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企业可收回应收账款数额并不多,发生坏账的机率也比较高,相对形成损失的风险也就比较大。进一步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弱,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分析

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由2007年的15%上升至2011年的18%,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企业发生赊销的几率比较高、应收账款的余额多,所以,即使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很大,但还是导致其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周转困难,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2.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

上面以某企业为例从应收账款周转率、2年以上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比重、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三个侧面,对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正常运营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根据企业运营中的实际情况,笔者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周转资金

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认真研究、了解、把握市场,并分析预测市场需求的前景,及时开发研制新产品,以开拓新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生产出有特色的、差异化的,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产品。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强化创新意识,争创名牌商标,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另外,企业要根据发展对外贸易,开辟国际市场的需求,创造条件,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进产品外观等措施来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只要有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企业的产品,就会有更多的客户来选择企业,企业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客户,选择那些信用品质好、赖账可能性小的客户,以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从而增加公司的周转资金,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客户信用制度、赊销责任制度和可行的收账政策。第一,建立客户信用制度。企业首先要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企业性质、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财务状况、经营规模、信誉等资料,建立客户档案,为信用评价提供相对完整和科学的依据。第二,建立赊销责任制。企业在实行销售大承包和销售回款计酬办法的同时,应建立赊销责任制。即赊销款的回收由销售人员负责,销售人员工资、奖金除了视销售业务的开展情况外,还应与赊销的回收率挂钩,从而增强销售人员的责任心。而在确定赊销时,应根据客户的资金信誉程度而确定。第三,制定可行的收账政策。企业如果采用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投资,减少坏账损失,但会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减少收账费用,但却会增加应收帐款投资,增加坏账损失,这样就要求企业依据市场经济环境和自身状况科学地设计回收策略。企业除了要适时地使用现金折扣、适度地利用担保制度外,还应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和讨债方法。

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①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用户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②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巳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③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④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计算出超时长短的款项各占多少百分比,估计有多少欠款会造成坏账,如有大部分超期,企业应检查其信用政策。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企业应加强公司领导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务实的作风,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把各种应收账款的清、收、管理作为盘活资金、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一条重要措施来抓,成立专门清收管理班子,领导挂帅,财务督促,部门专抓,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作为考核个人和部门业绩的组成部分,与 承包合同 ,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其次,加强员工业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企业应加强对员工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 法律知识 、经济知识、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同时,还应加强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培训,营造良好的 企业 文化 。

3.结语

应收账款的发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不可避免的。企业只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才能降低企业因赊销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刁风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15):10-21

[2]郭美清.浅析应收帐款的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55):55-56

《 浅析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 》

一、应收账款的概述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未在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时收取现金而形成的债权。

总体而言,导致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无非源于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二是减少企业库存,降低库存费用和存货管理费用;三是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一般来说,市场竞争导致的赊销是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象也主要是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收账款占企业流动资产的份额越来越重,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企业应收账款都要经历进入企业、存在于企业当中、退出企业的生命周期,应收账款的管理也是针对其存在的全过程进行的,有关的管理问题也就相应的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据此,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大方面:

(一)应收账款事前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未能建立有关往来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对往来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和科学分析,并建立有效的动态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的质量。但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占领市场,纷纷忙于如何提高销售,更多的争取客户,而对客户的资信情况、信誉程度和付款能力缺少必要的了解,致使形成的应收账款风险增加。常此以往,大量账款无法收回,呆坏账大量形成,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2)内部缺少有效的职责分工和牵制制度

企业要实现高效运作,前提之一就要明确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做好各部门的配合工作。但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的现状却是:部门间缺少沟通,各行其是,内部分工协作不合理,职责不明确,更很少有企业专门设置信用审批部门对赊销进行审核批准,或即使设置了也没能发挥好自己的职能。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在应收账款管理上的职能“完全独立”,当出现问题后部门间互相推诿责任。

(二)应收账款事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应收账款实时情况缺乏必要的追踪分析

在企业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企业在应收账款产生至收回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完善的约束机制,对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的成因以及账龄等因素未能进行经常性分析和风险等级调整,自身对应收账款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从而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到期及长期拖欠的货款,账龄越来越长,资金流动周转速度降低,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没有有效的对账机制来发现已存在的大量呆账、坏账

在销售与收款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和记录发生误差等错误,与客户定期对账能及时明晰交易双方的债权债务及未了事项,将可能发生的错误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然而有的企业怠于对账,有的即使对了账也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达不到对账的真正目的。

(三)应收账款事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收账制度不完善,未建立有效的催账体制

很多企业并未事前针对本企业的客户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收账政策和程序,收账责任不明确,使得收款与赊销不能很好的衔接。管理应收账款账目的财务人员对应收账款未实施有效监督,应收账款历史记录混乱,没有根据客户欠款情况进行分类建档,账目不清。由于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基本上是靠企业自身,如果财务部门在货款到期时没有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则催收工作就不能及时展开,坏账产生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三、加强企业应收管理的建议

(1)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客户的主体情况,重点关注本企业的大额往来客户及经常发生业务的客户

首先,企业应广泛收集客户信息。企业一般可以从客户的内外部收集有关的信息:首先,查阅和分析客户历年的财务报表,分析其变动趋势;其次,如果客户有进行过信用评级,企业可以向信用评估机构咨询客户的信用级别;再次,可以利用客户开户银行的证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公布的一些企业信用方面的资料、客户的借款还款情况以及客户与其供应商之间的日常结算及时性等信息。接着企业再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优、中、差的赊销客户信用等级管理系统,以后的赊销审批就可以以此为依据。

(2)建立和完善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体系及有关制度。

一是要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和严格的赊销审批制度。针对应收账款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职责分工制度,促使各部门之间,尤其是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保证业务活动能够相互制衡中有效地进行。二是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做好赊销审批的正确授权。信用管理部门定期报出客户信用分析 报告 ,并据此提出销售策略和客户欠款警戒线金额,以便及时调整销售方案。在赊销审批方面,企业可以制定销售限额,但对于超过限额以上的业务必须报上级专门的部门审批。三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财务部门通过计算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将得出的有关客户的信息及时反映给销售部门。

(3)应收账款出现诸如逾期或债务人偿债出现困难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企业应确保内部有严格、完善的坏账准备和核销程序。企业在发生坏账时,应及时作出处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转入坏账损失,不宜任坏账日积月累。同时,当债务人偿债出现困难,企业也可以考虑将应收账款转化为其他资产形式,债务重组、债转股或接受债务人的非现金资产偿债等方式都是可以考虑采取的应收账款转化方向,以尽可能的减少坏账损失。

(4)企业可以利用应收账款融通资金,缓解流动资金压力

对应收账款较多的企业来说,可能会经常发生由于应收账款未到期、而企业又急需流动资金的情况。此时,企业可选的一种主动的做法是积极利用应收账款进行融资,获取所需资金,比较普遍的方法有应收账款贴现、应收账款抵借、应收账款证券化及应收账款出售等。

参考文献:

[1]李粮余.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M].现代商业,2009.

[2]金福玲.透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M].辽宁经济,2009.

[3]王宁.浅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M].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

有关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论文推荐:

1. 有关应收账款管理论文

2. 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论文

3. 辽宁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的特点分析论文

4. 浅论南晶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论文

5. 浅论江门远鸿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论文

6. 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论文

7. 快递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之思考论文

创新意识的缺乏和创新能力的薄弱一直都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企业运营 管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 企业运营管理研究论文 》

摘要:重大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企业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然后着重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新模式。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运营风险管理

近年来,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商业巨头相继倒闭,株冶、中储棉、新加坡中航油和中盛粮油等巨亏事件连续发生,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企业运营风险更是因为其“操作程序、人员和系统上的不足或失误或外部事件会直接或间接造成公司重大损失”的特征成为企业风险防范的重点。

风险的产生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只要能及早发现,做到“防微杜渐”,将风险及早发现并控制,就能避免更大的风险事件发生。风险有来源于企业外部的,也有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但人们通常只关注企业外部风险,较为忽视企业内部风险。一项错误决策、一次操作失误都会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正如前例所示,内部风险已成为企业的最大隐患。当前,我国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盲目投资、扩大规模、生产流程无序、信息管理失败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问题就会显露出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这些风险因素无处不在,又难于把控。因此,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研究要从理论上探讨企业运营中风险因素的管理 方法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为企业的运营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运营风险管理体系使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形成一套防范风险的工作机制,使运营流程中的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提高企业运营绩效。

一、国内外关于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发展研究的状况

1.国外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虽然运营风险的思想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但运营风险管理的提出却经历了大约80年的时间,它是在风险管理的发展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如下:

(1)20世纪3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萌芽。20世纪30年代,风险管理最早应用于 保险 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博士1930年在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1932年,美国成立了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思想的初步兴起。保险是转移企业运营过程中纯风险的损失,对保险的管理也就是对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运营风险管理的思想也在萌芽。

(2)20世纪5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风险管理”最早出现在1950年Russell Gallagher的调查 报告 “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对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则以梅尔与赫尔奇斯1963年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和Williams&Heins1964年出版的《风险管理与保险》为标志。同时,成本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极力推动了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业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其结果是产生了著名的《巴塞尔协议》(1988)。该协议提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规范,标志着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性研究的开始。

(3)20世纪90年代:运营风险管理的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后,非金融领域中严重的风险事件(即运营风险和战略风险)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绩效,而且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企业主们发现这些风险因素绝大部分能够管理却没能得到有效管理,风险管理逐步向监督、管理和控制有关组织机构和流程的方向发展。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 热点 。

国际结算银行在2001年1月在发放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首先给出了运营风险的准确定义,并在修订案中要求“为运营风险专门拨出法定资本金”及“建立适当的管理和控制架构”。2001年新加坡的《证券和期货法案》则要求确认、解决并监控所有与业务活动相关的风险,要求核实内部政策是否得到遵守,自行决断的权限及运营和会计程序等是否得到遵守和监控。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法案),要求所有美国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以确保提交的财政报告的正确性。Jack・L・King在《运作风险:度量与建模》中也提出运作风险管理通过降低影响公司收益的整体风险来增加股东价值,其代表了一个新的前沿学科。

2.国内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6年的“期限管理”为起点,以1993年7月开始的“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推进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为风险管理实质发展的开始。之后,国家先后出台的一些法规政策,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等,极大的推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为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6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提出了运营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对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代表着国内企业运营风险管理实践发展的新方向。

在国内学术界,1984年台湾学者宋明哲出版了《风险管理》一书,1987年郭仲伟出版了《风险管理与决策》,1990年金润圭出版了《企业风险与管理》,林义出版了《风险管理》。1993年香港保险总会出版了第一本《风险管理》手册,1997年王诚出版了《竞争策略与风险管理》,1998年赵曙明出版了《国际企业风险管理》,这些著作主要是针对财务风险进行的研究。1999年张纪康出版的《企业经营风险管理》、2004年严晖出版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张坤等出版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等这些著作中逐渐开始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研究,不过大部分的研究只是提出了运营风险的初步概念,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作为一门学科,运营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二、企业运营风险管理的研究

本文在 总结 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建立了一套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如下:

(1)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因素:首先对企业的运营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企业运营系统中价值创造流程,确立企业运营系统的核心流程。其次是通过对价值链模型的分析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模型。再次通过对企业运营价值创造活动的分析确立企业风险因素的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分解模型。

(2)建立运营风险评估体系: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确定后,必须对运营系统的核心流程进行风险管理。本部分主要是通过确定指标权重的分配、制定量化公式和规则、定位数据来源、确定控制目标、区分管理周期等步骤来分析风险因素指标的体系,采用控制图法来实现对关键运营风险的有效管理。

(3)建立组织体系保障:我们拟在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引入了运营监控单元(OCU)的概念, OCU单元负责管理企业日常运营流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OCU管理层,然后监督相关部门的风险控制成果,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的管理过程。具体设计如下图:

(4)建立集成化运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运营风险管理体系运用于实际,通过建立各级OCU单元(运营监控单元),利用各种有效沟通 渠道 传递信息,及时反馈,确保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三、总结

运营风险管理体系是根据企业运营风险的特点建立,对企业内部的运营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而集成化运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形象化的操作界面、清晰明确的风险等级和完备的风险数据库,不仅使风险管理的过程简单明了,而且实现了信息集成和共享,有助于风险的防治。

作者单位:童利忠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李国祥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王旭香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振钦,崔子栋.风险管理的研究与 教育 [J].北方经济,2007,4:42.

[2]陆晓明.银行风险管理的方面――全面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1999,8:51.

[3]严复海,党星,颜文虎.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管理现代化,2007,2:30.

《高速公路运营 企业管理 决策科学化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国内高速公路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其起步晚,发展受限,与西方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并且为当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本文拟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决策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国内高速公路管理滞后的问题,探索其决策科学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高速公路的管理模式,改善国内现有的高速公路管理的不足,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高速公路 运营企业 管理决策 科学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的出行越来越离不开快捷的交通方式。就目前形势来看,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经济发展保持鲜活的动力奠定基础。由于中国历史条件和历史发展的限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高速公路建立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发展比较晚,把高速公路投资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是近些年来的事情,因此, 中国高速公路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如何加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1.国内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国内高速公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为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弱点和缺陷慢慢地凸现出来。

高速公路建设和高速公路管理相分离

在中国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和高速公路管理脱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他们之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性,给高速公路的建设规划带来很大的阻碍,对高速公路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我国目前的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在初期,由于国内很多省市投资的影响,使得公路建设刚开始的时候面对的问题比较多,任务比较繁重,无暇顾及后期管理和规划,就形成了管理和建设相分离,影响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实施。

高速公路运营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运营方面长期以来缺少较高力度地管理,使高速公路运营体制出现不完善不合理等现象。当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个强大的网络化体系,不可分割,这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管理不仅要注意其统一性,还要提高其效率,保证其高效性,而对于集成性和跨区域的协调性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当前国内的高速公路管理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分段建设,分割管理,很少采用跨省联网,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一路多制的问题,管理主体的混乱性给高速公路运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当前的高速公路管理主要采取的模式是政企分开,这就使政府对于高速公路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督不严格,这就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盈利,而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民众甚至整个社会对于高速公路运营单位有很多的误解,对于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做法不了解,不熟悉,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这给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又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高速公路投资和融资体制不健全

当前社会的发展给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高速公路的投资和融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高速公路在投资和融资方面的步伐越来越跟不上时代需要,存在着很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内高速公路管理模式大多是高速公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融资主体和建设经营主体也相分离,这就为融资和投资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当高速公路建设所用的贷款到期后,融资主体就承担着很大的风险,经营主体不能真正体会到融资的困难,在资金使用方面便不懂得节约和利用,这为融资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养护 措施 不到位

高速公路亦属于消耗品,只有充分重视其养护,才能提高高速公路的利用率。但是当前国内高速公路的养护效率极其低下,养护机构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养护制度和规则,对于高速公路的维修维护也没有科学的管理措施、规划和方法,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使用率低,养护费用高,维护周期短,维护相对频繁,维护费用利用率低,加之,很多高速公路养护设备都比较陈旧,因此在对高速公路进行维护的时候,效率水平低,很多应该养护技术不到位,养护手段陈旧落后,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时代背景下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出现的这些问题与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交通需求,国内高速公路供求之间不平衡,甚至存在很大矛盾,加之高速公路网储备不足,滞后性明显,投资力度不够,管理部门协调性差,融资制度滞后,给国内高速公路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地障碍。

管理体制多样化

当前,我国《公路法》中提出,高速公路建立可以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框架,目前,很多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已经入手实施,但是很多具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细化,很多问题都是由相关的地方政府自行解决,这就影响了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和统一性,自然也会对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我国目前有关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各地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各种侵犯高速公路产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车辆违章现象也屡见不鲜,给民众安全和高速公路管理带来的极大隐患。

管理单元分散化。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都是采用谁投资谁经营的模式,这就给多元化的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造成了分散化的管理局面,加之,恨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合理,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管理规范的实施。加之,我国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其相关的管理内容均由交警及交通部门分开管理,分别负责,这就造成管理职能的分割,影响高速公路管理的集中性、统一性、高效性,并时时造成冲突的发生,这对于高速公路建设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收费系统与标准的差异性 当前,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系统收费系统与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体制多样,管理疏散,收费不统一,设备收费各异,各路段收费标准没有一致的统计方法,使民众难以理解和认同,这对于高速公路后期的建设有很大阻碍。

2.国内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措施

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很多相关部门也了解到了其中的问题,同时认识到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高速公路的作用和利用率,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整体效益。

建立完善的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管理模式

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模式的统一性、健全性、规范性、科学性、精简性、高效性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促进高速公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资金规划和管理

资金是一个企业的根基,加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资金规划和管理是提高运营企业利润的最有效的方法,加强投资管理,完善投资体制,增加融资渠道,保证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充足,才能确保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促进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统一高速公路管理体制

高速公路建设应该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对于当前的高速公路建设来说,公路的规划建设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大片区域的统筹规划,加之高速公路建设的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这就决定了必须统一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法律法规,提高监督力度,才能提高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完善高速公路管理法规体系

高速公路管理是复杂的,专业性强,专业化要求高,因此晚上高速公路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只有加强高速公路立法建设,才能保证高速公路的良性发展,才可以使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企业有法可依,为国内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设奠定基础。

提高信息化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方面,高速公路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来,高速公路建设里程越来越长,业务越来越多,而传统的高速公路信息采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速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信息化管理,会显著提高高速公路的工作效率,改善传统公路建设中错位现象,而且可以实现高速公路运营企业不同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高速公路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整体效率。

3.结语

高速公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促使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管理要紧跟公路建设的步伐,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时代化为背景,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保证管理的科学化,才能充分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利润与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建忠.我国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体制的探讨[J].山东交通科技,2002(10): 16-22.

[2]刘细茂,秦旌力.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8):123-124.

[3]朱军,刘建锋.中国高速公路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4( 7):71-72.

有关企业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推荐:

1. 运营管理研究论文

2. 企业运营管理论文

3. 企业经营管理研究论文范文

4. 服务运营管理论文

5. 有关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6. 企业经营管理分析论文范文

7. 运营管理方向论文

8. 有关公司经营管理论文

2020年政治学研究论文

我国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分析[英 文 名] analysis on the aim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a ’s constitution [内容摘要] 我国宪法的现代化应当基于两个维度:一是针对原有宪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尊重宪法的普适性价值。就我国而言,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确立**保障与**价值,二是推进宪法的形式化。 [关 键 词] 宪法 现代化 ** ** 价值 形式主义 引言:“不一样”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是对传统的变革与创新,或者对传统的扬弃。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模式是以已经现代化的国家即发达国家为原型来描述的,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现代化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对于落后国家,现代化是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或超越的过程。就“面向过去的运动”而言,由于各民族国家背负传统的差异,在变革与创新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各国现代化的过程具有特殊性。而对“指向未来的运动”而言,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内容与过程都必然带有某种普遍性。这些普遍性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因此,现代化必然既是一个转化传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吸纳普遍性的过程,其结果是:尽管各国的现代化在结果形态上大体一致,但若将各自确立的现代化目标分解成若干细目,则可发现在这些细目的选项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代化目标和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国家相比,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不一样”的现代化。这是在现代化问题上传统因素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普遍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国家宪法的现代化也是“不一样”的。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考虑两个维度:一是要针对原有宪法及实施中存在的特有问题确定解决方向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从发达宪政国家的现代宪法中概括出基本的普遍性要素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确定为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就我国而言,宪法现代化的目标应当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确立**保障与**价值,一是推进宪法的形式主义。 一、厘清宪法的价值承载 (一)价值在宪法中的意义 1、价值判断与宪法学 根据哈耶克的研究,18世纪到19世纪初,科学尚未分化。像政治经济学这类现在看来非常明确归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在当时既可以称科学的一支,也可以称为道德哲学或社会哲学的一支。19世纪上半叶,科学日益局限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并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而科学的成功导致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出现了狭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①]实证主义正是这种“专制”的哲学解读——它“坚持‘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主张社会科学必须将自己的范围严格限制于事实领域,因为事实领域可以应用经验的或自然科学的方法,以从中求得确定无疑的规律。”[②]韦伯也主张,“社会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它不是应当价值中立,而它就是价值中立的”。[③]19世纪下半叶,实证主义侵入了包括法律科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一切分支。法律实证主义为了追求客观性,它也运用所谓“物理的”科学的方法,试图消除科学家的任何主观因素,法律科学家必须审慎地避免把自己的价值观带到调查中。[④]“实证主义导致一切价值判断都是非理性的说教”。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个人的或者集体方式相同的基本评价,也就是说,人员对某一对象物的种种感觉状况转换解释为该对象物的一些特征,亦即被客观化。东西不是美或者丑,行为不是善或者恶,等等,而是一些人员或者人员圈子对它们的中意还是不中意,赞成它们还是不赞成它们。[⑤]价值判断被认为是主观的,而且仅仅是一种统计学上的确认:如果多数人对某物持共同评价——他们赋予其相同的用途,或者期待它在相关的人看来具有相同的效用,那么,该事物就有价值。实证主义理论的致命之处在于:它无法真正做到所谓“价值中立”或“摆脱一切价值”。 与法律实证主义相反,一些学者把他们的研究完全置于价值判断之上,如古斯塔夫·拉特布鲁赫。对他来说,整个法哲学是“法的价值的观察”,法哲学必须探索各种价值,在各种价值的基础上,某一种实在法的法制显示出是公正的或是不公正的,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法。[⑥] 事实上,法学研究不可能离开价值判断。边沁认为法学研究的任务是,“(1)确定法律是怎样的;(2)确定法律应当怎样。”[⑦]宪法学的研究也应该是要达到这两个目的:一是确定宪法是怎样的,二是确定宪法应当怎样。无论你如何小心,只要你冀望确定宪法应当是怎样的,则无法避开价值判断。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看到(seeing),从任何重要的意义上来看,都依赖于我们的看(looking),看反映了关切、理论、目的和理念的整个系统,它们引导我们去追寻所考虑的事物中这一个而不是另一个本性。[⑧]马丁·洛克林反问道:我们真的能够在不选择任何价值立场的情况下辩识和安排关于英国宪法的“事实”吗?他说,在我看来,这一学科中的知识必定关系到人的目的以及我们赋予给周遭情境的意义。这标明:首先,知识必须到意义中去寻找;其次,知识是关系性的。知识的这些特性表明:我们不可能在人类目的的社会背景之外来确定真理或谬误。[⑨] 可以得出结论,价值判断在宪法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价值判断决定了宪法学研究的方向与路径。任何一个从事宪法学研究的人,他必须先为自己预设必要的价值判断,至少他必须确认对宪法学的研究这一活动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个价值判断构成了他研究的出发点,他在研究中可能改变其价值判断,而在改变之前,他一定又接受或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其次,价值判断决定了宪法学研究成果的性质与历史意义。再次,价值判断的多元化所导致的宪法学内部的分歧与多样性,是宪法学学术进步的前提。黑格尔曾从哲学的角度强调了一个学科内部的分歧与多样性对于该学科的重要性:“哲学系统的分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⑩] 我国传统宪法学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一种单一的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其他价值判断的存在。这导致宪法学研究的单调,缺乏创新,研究本身不过是对某种价值判断的注释。 2、价值与宪法文本(或宪法规范)。 林来梵博士将宪法规范喻为“单纯的容器”,认为它具有价值中立的特性,不排除任何一种特定的价值。因此,事实与价值可以相对分离,任何价值均可以通过竞逐而注入宪法规范。[11]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事实上,并不存在价值中立或者不含任何价值观念的宪法规范。首先,事实上,宪法所特有的价值理念,如权力、权利、正义、**等价值观念都是先于宪法观念之前而产生的。[12]制定宪法的动议及制定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一定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宪法在制定时就已经被预设了价值理念。此时,价值是制宪者为宪法预设的道德目标。宪法规范只是作为这种价值理念的实现手段才被确定下来的。因此,宪法规范根本不可能与价值分开来,“单纯的容器”是不存在的。正如马丁·洛克林的断言:“不存在关于英国宪法的价值无涉的事实。”[13]其次,并不是宪法文本中每一个宪法规范或每一具体条文都能读出价值内涵。但这并不排除一些规范或条文,如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直接表述宪法的价值,这类规范可以称为宪法的价值规范。其他不直接表达宪法价值的规范可称为非价值规范,它又可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类。从形式上看,相同或类似的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在任何一部宪法都可以找到,它似乎不含任何价值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在一部宪法中,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总是要与价值规范结合在一起才构成宪法规范的整体,而且,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只有在促进价值规范的实现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即使内容完全一样的技术性、社会性宪法规范,在纳粹德国和其他真正实行**宪政的国家,实践中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倾向。从根本上讲,宪法的价值是通过所有宪法规范组成的规范系统所发挥的整体功能来体现的。再次,宪法一旦颁布实施,其价值作为一个系统或整体隐藏在规范的背后。价值必须借助于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尽可能精确地转化为调整具体宪法行为、宪法关系的规则体系,才有可能在具体的行动领域得以彻底、全面的贯彻。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宪法规范获得了正当性,另一方面也为宪法规范及宪法规范的具体适用过程获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我们以往的宪法并非没有确立价值,而是所确立的价值仅停留在纸上,换句话说,宪法文本叙述的价值与宪政实践中的实际价值诉求并不一致。 (二)将**保障确定为宪法的核心价值 1、对**保障作为宪法价值的一般考察 (1)西方国家一开始就将**保障确定为宪法的首要价值,其经典表述是: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 自近代以来,宪法在西方世界一直是一个极具价值意义的概念。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为我们建立起一套关于以**保障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学说。同时,为实现**保障价值,他们还绞尽脑汁设计出以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为特征的政制方案。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特别是1791年获得批准的“权利法案”,使这套价值体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制方案在北美洲率先实证化。美国宪法“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成了现实。”[14]1789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宣言》宣称:“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15]**价值成为宪法存在的前提,法国革命者们情绪化地高喊:“无宪法,毋宁死!”[16]法国1791年、1793年、1795年宪法都将《**宣言》置于篇首作为宪法所依据的基本原则;[17]1946年、1958年两部宪法序言虽未将《**宣言》置于篇首,但都确认了1789年《**宣言》所载权利与自由。至此,“**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理论了”。[18]美、法两国宪法极具示范效应,以**价值迅速获得了普遍认同。到上个世纪,亨金宣称:“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19]**保障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宪法的首要价值,几乎在当今170个国家的宪法中都被奉为神圣。[20] (2)近代以来中国接受宪法的直接动机是富国强兵,**保障未成为宪法的核心诉求。 在中国,宪法是舶来品,对宪法的接受不是基于价值认同,而是别有原因。面对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的强烈挑战,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21]先是在器物上感到不足,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举办洋务。及至中日甲午一战,洋务运动破产,人们才痛切地认识到,西方国家强大的原因不止于器物,更在于其政治制度的优越,[22]“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23]于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24]立宪强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基本共识。1904年的日俄战争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信念:“日本的立宪政治,虽然还不曾得到真正民权自由;但是他施行钦定宪法没有多年,便以区区三岛打败庞大专制的中国,再过十年,又打败一个庞大专任的俄国;于是大家相信‘立宪’两字是确有强国的效力了;仿佛一纸宪法,便可抵百万雄兵”。[25]孙中山说:“我们要想把中国弄成一个富强的国家,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呢?这个方法,就是实行五权宪法。”[26]毛泽东在谈到1954年宪法时也说:“我们现在要团结全国人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宪法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27]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清末以来的各种政治力量之所以“接受”宪法,其实都是将宪法当作某种政治工具来看待的,[28]保障**未成为宪法的价值诉求。哈耶克曾追问:“难道宪法的作用仅仅在于使政府顺利且有效地运转,而不管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吗?”[29]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追问:难道宪法仅仅在于富国强兵或者国家稳定,而不问国家的目的? 不过,1949年后的几部宪法在形式上似乎更关心**,但其理论基础并不是前面提到的**保障的价值哲学。几部宪法在价值上都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始终没有将**保障确立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宪法的主要目标仍然不是保障**,每一次修宪都发生在国家重大政策、方针发生变化之后,每一次对宪法的修正都不过是为新的政策、方针提供“合法性”。第二,即使宪法文本中将“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或者把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得特别完善、全面,但由于未规定违宪审查、宪法诉愿等制度,这些基本权利的规定常常停留在纸面上,难以落到实处。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全面规定并将这部分内容放在显著的位置,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第三,强调国家或民族的集体权利如发展权、生存权等,忽视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公民个体权利。一般认为,**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但在笔者看来,**主体主要是公民个体,集体或团体仅仅是作为个体的延续、或者被视为一定程度上具有个体人格时,它才享有部分的权利。而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只有针对公民个体才具有实在的意义。过分强调国家目的或集体权利,其代价必然是牺牲公民个体权利。 2、将**保障确定为宪法的核心价值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彻底贯彻,仍然是我国宪法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这一目标意味着:(1)要确立**保障价值相对于秩序、效率等其他价值的优先地位。这意味着**保障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终极性,在**价值与其他价值冲突时优先保障**,不能在秩序、效率等的名义下损害乃至牺牲**价值。(2)要将这一价值贯穿整个法律体系,保障**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精神。这就是说,不仅是宪法,而且其他法律规范体系也都要以**保障为其价值目标。(3)价值是制度和规范的灵魂,但价值不会自动实现,它必须化为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即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及其保障制度)并通过制度与规范的执行来实现。这要求**保障制度如宪法诉愿、违宪审查等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4)为避免绝对化的理解,我们还必须明确:强调**保障价值对于宪法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价值是绝对的。相反,“权利观念承认对权利的一定限制是允许的,但限制本身应受到严格限制。”[30]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在以下两方面是可以被接受的:一是平等的要求。即人人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为保证每个人都平等拥有权利而产生的限制是可以容忍。二是紧急状态的要求。国家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瘟疫及严重的社会动乱如战争等紧急状态下,为防止因紧急状态的发生导致整个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可依法对公民合法权利进行一定范围、一定限度的限制乃至剥夺。但这种限制或剥夺,其范围和程度必须事先严格限定,而且还应当有一个确定的底线。根据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以下公民权利是不得克减:人的生命权,不得施用酷刑,不得使用奴隶,不得仅仅因无力履行约定而被监禁,不得把追究溯及既往的行为定为犯罪,人格权受尊重,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不可侵犯,等。当然,还必须明确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受侵害时必要的救济手段和途径。[31]在这一底线之下,国家在紧急状态下对公民其他权利的限制与剥夺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廓清宪法的**价值,实现政治的**化与**的法律化。 1、代议制成为实现**的根本形式。 在十八世纪的英美世界,**是“表示由人民治理的政府”,即“它不只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而且实际管理政府的权力也在人民手里。”[32]这种理解在当时被称为简单**或纯粹**制,也即后来所谓直接**。美国制宪时代的思想家们并不看好甚至反对**,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将**理解为直接**。[33]根据卢梭的教导,由于规模等难题,直接**是不可行的。[34]同时,当时的思想家们还存在另外一个担忧:多数决定原则可能导致“多数的暴政”。[35]古希腊时期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法国大革命时期以“**”的名义对**的践踏与忽视,都是“多数的暴政”的显例。由于这样的原因,在美国宪法中通篇找不到“**”的字眼。但是,美国的宪法确实是对**的确认!不过,这种**即美国早期称为“共和”的代议制度,而非直接**。代议制度被认为是“用少数来取代多数”,最早来源于英国。十八世纪的英国人相信,在下院他们有自己的代表,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自由建立起制度的保障。他们将“**制”(即代议制)一词与君主制和贵族制合在一起使用,都作为其混合政府或者平衡政体的一个核心部分。[36] 2、宪法对**的确认。 现代宪法理论认为,**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宪法是对**的确认和保障,是**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37]各国宪法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确认了**: (1)对“人**权”原则的确认。“人**权”原则是**的精髓,[38]它已经成为各国宪法的通则。美国宪法序言写道:“我们合众国人民……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1958年法国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的原则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第3条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第4条规定:各政党和政治团体“必须遵守国家主权原则和**原则。”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20条规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的社会合作的联邦国家”,“全部国家权力来自人民。”[39]我国1949年以后的几部宪法也都规定了这一原则。1982年宪法第2条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规定代议**的制度构成和程序。**在本质上是一套程序。程序对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宪法就是要通过严格的程序确保代表或议员不会偏离选举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使他们能始终代表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是一种多数决策的过程,在决策前并不存在预设的实体结果,人们之所以接受这个结果仅仅是因为他们事先接受了形成这个决策的程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程序决定了实体。在这方面,我国的宪法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一、宪法规范的内容重实体而轻程序。宪法对**的程序规定篇幅很少,残缺不全。[40]二、宪法中未确定正当程序原则。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立宪主义的核心是“正当过程”条款(the due process clause)。[41] (3)规定对代议**的制约和补救。从各国宪法来看,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创制、复决权。这实际上是承认一定条件下公民享有直接立法权,以克服或纠正立法机关在立法时不能有效地反映民意甚至违背民意的现象。二是规定全民公决。这是通过由全体公民投票来决定某一重大问题的制度,它通过公民以主权者的身份直接行使的决断权。三是规定对代表或议员的监督与罢免。我国宪法未规定公民享有创制、复决权,也未规定全民公决制度。对代表的监督与罢免的规定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3、**应当成为我国宪法现代化的重要价值目标。 当代西方学者对**制度极为推崇。美国弗朗西斯·福山甚至认为,自由**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42]因为,自由**制度不存在根本性的内在矛盾,“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于是“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可能不再进步了”。[43]笔者对所谓“历史终结”抱有谨慎的疑虑,但仍然非常赞同福山的初步断言: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找不出比自由**理念更好的意识形态。”[44] **原本具有手段的意义,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但人们逐渐发现,**早已超越了其手段或技术的意义,而具有独立的价值——对**的程序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比实体保障更为根本,**的实体保障最终通过程序保障来实现。**本身也成为宪法的价值诉求。 从**的价值出发,我国宪法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化。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而作出决策和将付诸实施的活动。[45]权力是政治的基本要素,政治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获得和运用。因此,政治**化意味着,所有公共权力必须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所有公共权力的运行必须反映人民的意愿。 (2)**政治法律化。公共权力的获得和运行都必须有宪法和法律上的依据,或者都由宪法和法律进行规范。这要求宪法对公共权力的获得与运行要作出完备的规定。**可分为人治**即以人治方法实行的**和法治**即以法治方法实行的**。法治**的基本特征包括,用法律来集中和反映人民的意志,并按照“服从法律的就应当是法律的创造者”的精神与要求来制定法律;法律至上;国家权力受宪法和法律限制;已制定的法律得到严格实施。[46]法治**所蕴涵的正是**政治的法律化。 (3)建立以权力制约机制,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就我国目前而言,最关键、最紧迫的是,尽快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二、推进宪法的形式化 (一)形式合理性优先:宪政的法律之维 理性在启蒙运动以来被用以为价值之源和对现存事物批判的标准。启蒙运动的开展及其对宗教的猛烈批判,整个社会表现为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即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过程,这实质上就是一个世界走向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是韦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他对经济、法律、政治和行政管理等社会制度合理化发展的分析工具。在韦伯那里,形式合理性指的是可以准确计算的合理性。而实质合理性则指由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来衡量的合理性。实质合理性从根本上不具有可精确计算的属性,因为用以判断实质合理与否的价值是无限多的,不仅仅有来自于政治上、伦理上和习俗上的各种各样的相互矛盾的理论、观念和原则,就是在那些信奉同一种政治和伦理学说的人们中间,也不大可能有两个人的价值标准在一切方面都完全一致。[47]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摘 要】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被提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严峻挑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挑战的积极表现。在新形势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有利于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迎接挑战。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贡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对策

引 言

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共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了党的指导思想,指导当前我国各项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科学化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的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它认为:“当前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反映” [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建设与其它工作的中心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是以规律性、真理性作为贯穿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的主要线索,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科学性,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是合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他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必要性。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这门科学的学科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科学化,具备科学的指导思想、内容、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情况来看,存在着少数工作者素质不高、教育方法落后等问题,要想彻底改善这种局面,适应时代与实践的客观要求,就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来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遵循其规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2、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存在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从提出到发展经历三十多年,很多学者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在这些理论成果中,由于大量引用相关学科知识,没有与本学科的理论知识的严格整合,存在着问题概念阐述不一、理论缺乏逻辑性、理论阐述缺乏论据的支撑等问题 [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充足的经验,所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经验型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经验可以为科学理论提供借鉴,但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实际工作中根据新问题、新情况,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创新。

3、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为人们指引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必须具备科学性。认识来源实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必须要以客观的事实为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认识,再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就要进行实践调查,在实践中研究理论。在研究理论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内容、方法、作用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3]。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目的。辩证法观点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不同的学科之间总有一定的联系,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会起到相互佐证的作用,另外,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社会教育学科,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可以广泛地借鉴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

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生观、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法纪观等,是人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实质内容,不可忽略任何一方面内容[4]。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系统的理论教育,全面开展这些内容的教育。可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将相关内容渗透到行政管理、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从各方面统筹兼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多角度、多渠道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纪观教育有机统一,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从而实现人们思想品德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4、结论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求得发展的过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就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韩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范畴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6).

[2]陈婧.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探讨[J].教育论丛,2011(6).

[3]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

[4]杨振斌.在新的起点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 索引序列
  • 2020研究论文
  • 2020研究生论文复核
  • 研究生论文抽查2020
  • 2020年企业研究论文
  • 2020年政治学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