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大班数学论文

大班数学论文

发布时间:

大班数学论文

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摘要:幼儿是民族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数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幼儿阶段就为他们打好理性思维的基础,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应重视和深究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对如何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及差异化教学活动设计开展数学教育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能通过教育活动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数学;学习心理;教学环境;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092-02

一、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

教育活动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育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首先分析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

一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他无关特征。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甚至借助于动作从对具体事物的抽象中获得,他们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

二从个别到一般

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存在一个逐渐摆脱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水平的过程,同时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上,也存在一个从理解个别具体事物到理解其一般和普遍意义的过程。例如,当幼儿对数的概括意义还不完全理解时,在按数取物的活动中,幼儿往往会认为与一张数字卡相对应的只能取放一张相同数量物体的卡片,只有当他真正理解了数的概括意义以后,才会认为可以取多张,只要数量相等就行。对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幼儿也经历了同样的概括过程。

三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

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经常伴随着外显的动作。比如,年龄小的幼儿,在数数时往往要用手来一一点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计数能力的提高,他们能逐渐把动作内化,能够依靠视觉在头脑中进行数和物的对应,甚至能直接用目测来确定1O以内物体的数量。在幼儿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初期阶段,特别需要这种外部的动作。大班幼儿已具有了较强的动作内化能力,他们在学习l0以内的加减时,已经具有在动作水平上进行加减操作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内化,而不是凭空出现在头脑中的。

四从不自觉到自觉

心理学所说的“自觉”,指的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幼儿往往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自我意识,他们思维的自觉程度和动作的内化有关。如,小班幼儿在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类时,往往会出现做的和说的不一致的情况。不少幼儿能根据感官判断其共同特征如形状特征并进行归类,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出现了不一致。显然,幼儿这时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不随意的,仅仅作为动作的伴随物,而不是思维过程的外化。

二、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开展数学教育

创设数学环境时,教师不能着眼于活动室的一面墙、一个角,而是把幼儿周围的所有环境都充分利用起来,变单一为多种,变平面为立体,变视觉 *** 为多种 *** 。

一活动室

主要是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墙面和角落。室内墙面有大有小,在设计时,要根据墙面的大小把材料制成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画面,并在下方设有活动材料,供幼儿操作。例如,在大班活动室的主墙上,布置上组成、加减、时间、空间、分类:守恒、排序等方面的数学内容,下方留一块空间,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验证。在利用活动室角落设计数学角时,要注意到: 材料和工具要便于幼儿取放,每个数学角的内容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更新。

二盥洗室

结合幼儿爱玩水的特点,可以把吹塑纸剪成各种几何图形,供幼儿在盥洗室开展“水贴画”游戏。幼儿只需将吹塑纸片放入水中溼一下,然后往平滑的瓷砖墙上一贴,图形就牢牢地贴在墙上了。刚开始幼儿可能只是无目的地利用各种图形进行简单的拼贴、排列,后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会逐渐有目的、有主题地根据图形的特点拼贴、排序、分类,比较大小以及加减运算。幼儿在兴致勃勃的“玩”中增长了知识,并且发展了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及观察力。

三卫生间

幼儿在卫生间中相对来说是比较放松的,因此,要通过创设了一定的数学环境,以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让幼儿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如在平滑的瓷砖上用水将各种几何图形拼贴成一些可变换的图案,让幼儿观察、操作。

四楼梯

可以通过在楼梯上设计各种颜色的数字及与之相对应的圆点,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感知数序、序数、相邻数。同时,把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及按规律排序等多方面的内容也融到其中,幼儿在进进出出、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力。

五阳台与走廊

阳台与走廊虽然并不开阔,但它是幼儿经常玩耍的地方,所以,要也充分利用这一环境,如在地板上画迷宫、房子,让幼儿自由地游戏。

三、通过差异化教学活动设计开展数学教育

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教师可以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将各种型别操作活动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此,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开展需要我们创设数学活动角,投放丰富、可操作、安全而有吸引力的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与内在需要,自主地选择、操作,探索、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孩子在操作中可以学会自我纠正、归纳、发现规律。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师在观察的同时,适时帮助幼儿体验成功,使他们学会自信、自主、自立、合作,产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呈阶梯状层层递进,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以发挥个体的优势和整体功能。

在数学活动中,操作型别单一,不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操作组织形式一致,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于渗透教育的随机性。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合适的操作型别,合理选择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并有机配合,使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有关归纳、概括,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二等份的过程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教师给每组幼儿提供足量的不同材料,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体验将各种形状的纸张、不同长度的绳、一定量的米和水分成二等分,请幼儿说说自己进行二等分的方法;其次,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巩固对二等分含义的理解并探索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后,幼儿通过交流体验后再去体验并继续交流,在创造性操作活动中,感知同种物体和不同物体二等分的多种等分形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过程环环相扣,操作型别相辅相成,幼儿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二等分的数学内涵。

此外,在数学活动中应拓展语言操作形式,采用多样的方式提问。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语言可促进孩子理解数学概念、增强逻辑思维。数学活动中的提问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都不利于促进幼儿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教师的启导语必须生动、简洁、准确,并进行同一问题多角度提问,积极引导幼儿理解数学情景中的多种逻辑关系,启迪幼儿发散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幼儿数学思维的空间,提高幼儿分析、理解、判断能力,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结束语:总之,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要树立“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的基本观点,贯彻“数学教育联络儿童生活”的原则,并抓住教育内容、活动目标、活动情境和实施途径等几个关键点将数学教育生活化真正落到实处。最终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设计使幼儿喜欢学习数学,并体验数学对其生活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菊琴.浅谈幼儿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12.

[2]吴连琴,许魂霖.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方法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3]王雪珍.亦谈幼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8.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幼儿数学教育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幼儿教育的原始净地,对幼儿教育的人文化显得日益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中(以下简称《纲要》)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依据这一理念,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一、游戏的定义以及功能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经过大量研究,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二、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班数学教育原因各学界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学前班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班数学教育(1)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此游戏还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2)创设环境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 。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数字6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去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3)精心设置游戏中的教具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精致的教具是最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工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教具的设置加以重视。教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4)发挥教师的作用1.改变传统的观念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幼儿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做好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1)游戏的选择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2)游戏的长短根据皮亚杰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终目标。(3)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不仅让幼儿喜欢上数学课,而且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步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渗透。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有效的实施好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时期重要的学习内容。幼儿的思维是一个整体结构,在数学教育中,幼儿的数学发展只是表面现象,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结构的发展。数学知识是变化的,而数学思维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对他们深入的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意义。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班开展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引导幼儿探索、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互换关系、互补关系、分合的有序性,应该说是赋予幼儿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智力上的潜在能力,帮助幼儿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幼儿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特别是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如果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那么,就会失去数学知识对幼儿大脑、思维等各方面的开发过程,不能使幼儿得到有效的培养。为此,在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将计算作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将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对数学的兴趣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积极的通过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实现变“苦学”为“乐学”,变 “低效学习”为“高效吸收”。只有这样,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去引导孩子积极学习,在使孩子学习好知识的同时,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二、数学学习应积极发挥趣味游戏的作用

数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更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与乏味。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教学中班数学——守恒教育的内容时,笔者用自制的扑克牌,通过玩“抽牌配对”或“抽牌比大小”的游戏帮助学生学习守恒的相关内容。对于水平较低的幼儿,提供给他们的是同一花色的扑克牌,形状和颜色相同,且排列的形式也比较规则和单一。让幼儿彼此抽出一张牌,比一比谁的牌大或谁的牌小,对于水平较高的幼儿,则使用不同花色的扑克牌。由于这些扑克牌中花色、形状、颜色及排列的形式都不同,他们就必须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多向的思维,排除多种因素的干扰,去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牌中花色图案的数量,使每个幼儿在不同起点上都得到发展。再如,笔者设计游戏《铺路》的主要意图就在于,使幼儿在铺路的过程中,掌握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在游戏《逛超市》中,幼儿通过认识超市物品——摆超市——购物的途径,轻松掌握了分类、对应、感知物体数量的数学知识。玩水、玩沙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来感知容量守恒。此外,沙子和水泥合成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幼儿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抢椅子游戏,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幼儿能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幼儿年龄小,记忆力都不是很强,在数学的学习中,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学习而没有实践,孩子则不会记忆太久,会很快忘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特别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更为明显。为此,在幼儿中大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的同时,教师还应极其的重视让学生的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引导孩子实践,巩固、强化所学习的知识,培养能力,让孩子明白学有学有所用。例如,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加减后,教师可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十块钱,让学生当顾客,教师当商家,出示一些布娃娃、玩具等之类的商品,标上价格,让学生用手中的钱来买东西,看看手中的钱能买到些什么,钱不够了该如何?超过了又该找回多少?等等。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进行实践体验,在强化孩子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当然在学习数的组成过程中,仅仅依靠正式的集体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简单、耐玩,又具有数组成功能的学具,放在幼儿容易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儿选择、调换、整理、取放。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使这些非正式活动的操作经验为幼儿正式学习组成奠定初步认知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发现,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数学、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乐意与同伴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自己的教学,幼儿的发展进行反思,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真正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同时收获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不在感觉到数学是枯燥无味,怕学数学的心理,同时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喜欢学科学。

幼儿园大班数学论文范文

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范文一:10以内的减法列式计算

活动目标:

1、能从画面中,对应出每个人钓鱼的数量,并转换成数字。

2、让幼儿练习多少关系的比较以及10以内的减法列式计算。

活动准备:

1、图画纸、回纹针、磁铁、竹筷子、蜡笔、毛线、海报纸、笔、大水盆。

2、1-5数字卡三份,减法卡、等于卡。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问幼儿有没有看过钓鱼?告诉幼儿我们要自己来做一些鱼,这样就可以准备进行钓鱼比赛了。

2、教师示范一次钓鱼道具的制作:

⑴用图画纸画鱼,并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回形针夹在鱼的嘴巴上,一只鱼就完成了,鼓励幼儿制作不同种类的鱼。

⑵接着,利用竹筷子、毛线、磁铁制作钓竿:将毛线的一端绑上竹筷子,另一端绑磁铁。如果担心不牢,可用胶带固定,不要缠太厚的胶带即可。

二团体活动

1、将幼儿制作的鱼,全部放在一个在水盆里面,让幼儿可以尽情地钓鱼。但同时要告诉幼儿,现实生活中钓鱼,不能钓太多,够吃就好。

2、教师限定时间,时间到后,请幼儿收竿,带着钓到的鱼,请教师帮忙把数量记录在海报纸上。

3、教师回收所有的钓鱼道具,请幼儿集合,让幼儿专心于学习数学活动。

4、教师随意举两个人为例,提问:这两个人谁钓得多?谁钓得少?多多少?少多少?并问幼儿怎么判断多多少?少多少?

5、引导幼儿以算式表达数学概念,教师用数字卡、减法卡、等于卡,进行示范。

6、在黑板上,以图卡排出表达式,并用口语表达,例如:强强钓了五条鱼,珊珊钓了两条鱼,谁钓的比较多?多多少?幼儿可能会以手指头或自己的方式找出答案,教师可加入表达式,让幼儿学习抽象符号,并说明,强强比珊珊多钓了三只鱼,五减二等于三:5-2=3

7、让幼儿运用上述方式,任选两位同伴钓鱼的数量做比较。

8、请幼儿将自己练习的成果与同伴分享。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范文二:5以内数的组成

活动目标:

1.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幼儿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的分成ppt。

2.数字、点子、实物卡片。

教学设计一、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嘿嘿我的火车一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复习4的分成),咔嚓、咔嚓,火车开到了草原上,看,他们是谁啊?一共有几只小羊呢?小羊们在青青草原上玩累了,到这2个房子里休息,你们会怎么帮他们安排呢?

二、用数字记录5的分合。

1、师生讨论5的分成,老师记录下来。

小结5一共有几种分法。

师:5有几种分法呢?对,5有4种分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我们来看分合号的两边,左边的一部分和右边的一部分,我们先来看左边的一部分,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不会提示1234),是按什么顺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就跟小朋友排队,小个子在前面,大个子在后面一样,2比1多1,3比2多1,4比3多1,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我们再看右边是按什么顺序,从大到小的顺序,小朋友记住了5的分成一共有4种分法。

2、巩固5的分成。

师:我们一起来看5的分成,如果我们横过看的话,你们能发现什么?哪里是一样的?5分成4和1,只要交换位置5分成1和4,虽然交换位置但是分成是一样的。老师写5分成2和3,请小朋友快速的回答我,还可以怎么分呢?5可以分成3和2。小朋友真棒,太聪明!

三、游戏“找朋友”,复习5的分成。

1、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找朋友”游戏,老师这里准备数字卡片、点子卡片、实物卡片,等会儿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卡片,贴在身上,去找你对应的好朋友,好朋友的卡片和你的卡片合起来要是5,知道了没有?数字卡片的小朋友找数字卡片,点子卡片的小朋友找点子卡片,实物卡片的小朋友找实物卡片。找到好朋友一定要看一看,你跟好朋友的卡片合起来是不是5。

2、找不一样的好朋友,合起来是5。

3、小朋友还想不想玩呢,我们到外面一起去玩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范文三:平面图形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活动分析: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二、活动准备: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三、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我要拿走一根火柴棒,还剩几根?我用五根火柴棒也能搭两个三角形,你们信吗?

4、谁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为什么五根火柴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因为它们有一条公用边,它叫“公用边”)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个别幼儿示范)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1)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正方形。

(2)将你搭出的图形画出来。

(3)记录你所用的火柴棒的数量。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3.活动评价。

四、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三角形。

在幼儿园 教育 中,数学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幼教界非常关注的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 文化 素养之一。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 逻辑思维 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

一、数学学习应有趣味性

数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孩子觉得学习数学很难。如果我们 教学 方法 不得当的话,会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之情。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 经验 。例如:数学活动6的组成。以情境导入: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来到果园,果园里的叔叔请我们帮助来分苹果,要求把6个苹果分成两份,一共有几种方法,边分边进行记录。孩子们在分的过程中学习了6的分成,同时学会了正确的记录方法。老师在 总结 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来探索怎样记录又准确又快。共同寻找有规律的记录方法。最后,大家开心地摘苹果。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朋友只能摘两个苹果,而且两个苹果上的数字相加是6。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地高,开开心心地摘着苹果,摘对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苹果带回家。整节课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6的组成,效果非常好。

二、幼儿数学教学在游戏中进行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编制数学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班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

其次,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第三,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三、尽可能选用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合),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正如一位 儿童 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四、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孩子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能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的抽屉上有自己的学号,这样幼儿不但能记住自己的学号,也能记住同伴的学号,孩子们看着抽屉上的数字还可以进行顺数、倒数的练习,同时进行了单双数的区分。

在我们的活动室里还有着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如:椅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桌子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的活动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他们的大小一样吗?给幼儿点名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今天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我们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对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多媒体以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的吸引着幼儿,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

【关键词】幼儿 多媒体 数学活动

幼儿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能给孩子留下无穷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在这期间孩子天生对色彩和声音极为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宝宝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

利用电脑辅助教学,能圆幼儿在课堂上看动画片的梦,也是当今幼儿教育的新课题。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幼儿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使幼儿“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使我们园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使我们老师的课在也不感到难上了,孩子们更喜欢这片有色彩的学习园地了。以下是我这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1.多媒体是教师手里的魔法棒,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较为枯燥、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和音乐、游戏一样的有趣,好玩,正是多媒体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魅力。如我在讲解 小班“找规律排序”这一课时,我先引用了动画片里“喜羊羊”这一聪明、可爱形象,喜羊羊说:“小朋友,我有一个万能口袋,它能变出许许多多的东西。”老师就接着说: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它的万能口袋里装了什么?这时从喜羊羊的口袋里依次出现苹果、香蕉、苹果、香蕉、这时提问幼儿下一个会是什么?孩子会一起回答苹果,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美羊羊”的出现,同样学习更为复杂的AAB和AABB形式的排序,这些引入激发了幼儿兴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能通过多媒体技术现实情境游戏,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直接进入的引入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借助图像,动态情境,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

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通过一些贴绒教具或实物教具,让幼儿理解数概念及其表达的含义显得更抽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用清晰的图象,形象生动,动态情境,使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数的概念。如我在大班数学《学习4的减法》中,先在电脑大屏幕上出现:草地上有4只可爱的小白兔,其中跳走了两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观看了动态情境后,幼儿很快就能列出算式,并掌握算式中各数字、符号的含义。又如我在大班数学《5的分解》"一课时,我先进行游戏让每位幼儿扮成小兔子到菜地里拔萝卜,并要求每位幼儿只能拨表示数字5的萝卜,之后让幼儿分别把萝卜放到两个筐里,列出对应的分解式。就这我准备了大量的萝卜图片,又费时又费事。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几乎乱做了一团。当我运用了课件效果就不一样了,我让幼儿一起随着电脑娃娃一起来操作,结果作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按传统教学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数卡和幼儿操作材料,而利用了电脑大屏幕后,我们只须准备一份教学课件就能将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可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能帮幼儿突破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节好课就是要看教师怎样把重点突出和把难点攻破,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全面展现出来,可突出重点,又可突破难点.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大班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图形朋友,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一个个都象真的飞到了我们面前似的,展示在了屏幕上来到幼儿面前,幼儿们兴奋不已地报着这些图形的名称。在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时,采用了相对两条线演示重叠使幼儿一眼就看明白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也一样的方法。这就不需要我们去示范去量,也减少了误差,同时掌握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如,教学简单的加法时,首先展示了青蛙在草地和水里的情景图,之后岸上的青蛙下到水里,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幼儿学得非常轻松。

3.多媒体能帮幼儿形成自主探索

听一位老教师说过:“老师教,不如让孩子主动去学”。我感觉说的一点也不错。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如果能启迪幼儿思维,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那幼儿就会把新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教学带来的弊端。例如,如:《认识时钟》一课,认识时钟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于是我设计了生动有趣、蕴涵丰富、色彩明快的课件《有趣的钟》。首先我用了“时间象小马车”这一律动曲导入,之后向幼儿展现我收集的世界各国各种精美的时钟图片,还介绍了古代人们各种记时的方法及工具,再录制了本班孩子们不同时间的生活片段,制作了可转动并报时的时钟,设计了相关的连接“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游戏。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自然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为幼儿创造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空间,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让幼儿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幼儿,打破常规思维束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4.多媒体的运用,体现出幼儿思维过程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变难为易,提身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如,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漫漫地游来了一只黄绒绒的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小朋友们一下来了劲,根据老师的提问,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湖面上游来了一只小鸭子,我问孩子一只鸭子用数字几来表示呀?孩子们说用数字1来表示。一会儿,又游来了一只小鸭子,这次没等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已经说出了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1+1=2的内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东西,通过图象、动画等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幼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5.多媒体的出现,充分的体现了数学美

在大家的心目中,数学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单调学科,没有生机,没有情趣没有色彩,它怎么会体现美呢?当多媒体的引入后就不一样,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当展现在孩子眼前的画面是:鸟语花香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快乐地做游戏、各类可爱的会动小动物……难道你能说不美吗?在课件中孩子即看到大自然的美,活灵活现的动物,又能感到数学学科也象音乐,语言,美术那样是一种美的教育.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利用,使事物形、色、声直接作用于幼儿感觉器官,将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形象,重点突出,难点易破,从而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开拓了幼儿新的视野,让幼儿在一个情境生动的世界里学习。但是多媒体手段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了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

[2]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数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

关键词:数学;操作材料;探索发现

从事幼儿园教育已经十几年,对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我着重从材料的准备和幼儿学数学的方法这两方面讲一讲自己的心得。

幼儿是如何学数学呢,不是看看、记住就算学了,也不是编成儿歌背两遍就是学了,而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这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数学,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一、材料的准备

1.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数学材料。

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数学材料是幼儿园数学材料准备的很重要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向家长说明收集材料的意义所在,让孩子参与收集过程。

其次,收集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比如一些废弃的瓶子,可以用来区分大小、颜色,可以将瓶盖单独收集,可以按大小分,用来练习按大小排序,也可以按颜色分,练习按颜色排序。又如一些旧衣物,一些有图案的衣物,可以从中发现事物排列的规律。

另外,注重挖掘材料的潜在教育价值,拓宽收集材料的范畴,如废弃的扣子,可以点数,可以对应比较,又可以排序,说不定多次的探索后,它们还会有更多的教育价值呢。

2.教师制作的材料

数学有很多材料应该是很精确的,比如各种形状,数字,体现时间的钟表等,这些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以体现数学的准确性。教师制作,在选材上应注意这几点:

首先是材料的安全性,要无毒、无味,保证与幼儿的接触是安全的。

其次数学操作的材料应该是耐用的,幼儿会经常地探索、操作这些材料,所以再选材上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就是材料的多样性,可以是纸制的、塑料的、布料的,以及一些木制的、竹制的等等。

3.幼儿制作,及师幼共同制作的数学材料

这也是幼儿园数学材料收集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幼儿制作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学习数学,比如制作点卡,教师准备好规范的白纸卡片,引导幼儿依次在上面点上一个、两个、三个,及更多的圆点,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巩固了点数的经验,而且幼儿亲手做的卡片,他们会有更多的兴趣支操作、探索的,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这一点体现的更为突出,比如,制作图形卡片,数字卡片,自制的小钟表,认识钟表也许对幼儿来说并不难,但认识整点、半点却不是很容易就能掌握的,所以,让幼儿和老师或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钟表,让幼儿参与其中,不仅培养了兴趣,更加深了印象,非常有助于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

之前已经谈到,幼儿是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的,所以这第一个方法就是操作法,其次就是探索发现法,这两种方法是构建幼儿数学知识结构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下面,我就着重论述一下这两种方法。

1.操作法――幼儿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中,操作法是很重要的,操作法其实就是动手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一种 学习方法 。

首先,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学习的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比如,幼儿学习数字“4”,如果老师对幼儿说这个数字是“4”,并出示4个实物,数给幼儿看,这样,幼儿就掌握了“4”的概念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怎么样做,幼儿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个概念呢,方法就是让幼儿反复地对4个物体摆弄,反复地操作,才能把数字“4”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来,理解“4”是所有4样物品的集合,从而真正理解数字4的真正含义。

其次,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自的体验,即幼儿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身所吸收。

第三,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操作法。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思维还不能摆脱动作的影响。动作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相反,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动作的发展。

2.探索发现法――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探索发现法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反对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幼儿。探索发现法与启发式教学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引导幼儿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但相比之下,探索发现法着重于幼儿主动的探索和积极的思维,给幼儿创造自己发现学习内容的机会。

比如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在通过操作法帮幼儿理解并掌握了2和3的组成以后,就可以引导幼儿探索性地去学习4至10之间的数的组成了。给幼儿提供材料,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分合操作,以2、3的组成为经验,让幼儿总结出4可为分成1和3、2和2、3和1,而1和3合起来、2和2合起来、3和1和起来是4。依次类推,让幼儿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去探索、发现数的组成,让幼儿多动手、多动脑、多思考,既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除此之外,数的守恒、相邻数、单双数等等都可以用探索发现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幼儿学习数学,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当然不能缺乏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的准备和收集当然也是要更利于幼儿的学习,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永远都是我们所渴求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周希冰,《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潜能》,教育导刊, 1999(5).

[5]吴雪英,周俞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学前教育文荟,2000(5).

1.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2. 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3.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4. 有关幼儿园教育论文

5. 大学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6. 数学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幼儿数学教育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幼儿教育的原始净地,对幼儿教育的人文化显得日益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中(以下简称《纲要》)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依据这一理念,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一、游戏的定义以及功能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经过大量研究,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二、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班数学教育原因各学界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学前班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班数学教育(1)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此游戏还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2)创设环境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 。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数字6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去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3)精心设置游戏中的教具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精致的教具是最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工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教具的设置加以重视。教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4)发挥教师的作用1.改变传统的观念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幼儿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做好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1)游戏的选择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2)游戏的长短根据皮亚杰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终目标。(3)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不仅让幼儿喜欢上数学课,而且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

数学论文范文学前班

在幼儿园 教育 中,数学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幼教界非常关注的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 文化 素养之一。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 逻辑思维 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

一、数学学习应有趣味性

数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孩子觉得学习数学很难。如果我们 教学 方法 不得当的话,会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之情。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 经验 。例如:数学活动6的组成。以情境导入: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来到果园,果园里的叔叔请我们帮助来分苹果,要求把6个苹果分成两份,一共有几种方法,边分边进行记录。孩子们在分的过程中学习了6的分成,同时学会了正确的记录方法。老师在 总结 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来探索怎样记录又准确又快。共同寻找有规律的记录方法。最后,大家开心地摘苹果。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朋友只能摘两个苹果,而且两个苹果上的数字相加是6。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地高,开开心心地摘着苹果,摘对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苹果带回家。整节课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6的组成,效果非常好。

二、幼儿数学教学在游戏中进行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编制数学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班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

其次,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第三,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三、尽可能选用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合),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正如一位 儿童 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四、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孩子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能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的抽屉上有自己的学号,这样幼儿不但能记住自己的学号,也能记住同伴的学号,孩子们看着抽屉上的数字还可以进行顺数、倒数的练习,同时进行了单双数的区分。

在我们的活动室里还有着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如:椅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桌子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的活动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他们的大小一样吗?给幼儿点名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今天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我们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对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多媒体以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的吸引着幼儿,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

【关键词】幼儿 多媒体 数学活动

幼儿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能给孩子留下无穷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在这期间孩子天生对色彩和声音极为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宝宝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

利用电脑辅助教学,能圆幼儿在课堂上看动画片的梦,也是当今幼儿教育的新课题。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幼儿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使幼儿“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使我们园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使我们老师的课在也不感到难上了,孩子们更喜欢这片有色彩的学习园地了。以下是我这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1.多媒体是教师手里的魔法棒,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较为枯燥、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和音乐、游戏一样的有趣,好玩,正是多媒体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魅力。如我在讲解 小班“找规律排序”这一课时,我先引用了动画片里“喜羊羊”这一聪明、可爱形象,喜羊羊说:“小朋友,我有一个万能口袋,它能变出许许多多的东西。”老师就接着说: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它的万能口袋里装了什么?这时从喜羊羊的口袋里依次出现苹果、香蕉、苹果、香蕉、这时提问幼儿下一个会是什么?孩子会一起回答苹果,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美羊羊”的出现,同样学习更为复杂的AAB和AABB形式的排序,这些引入激发了幼儿兴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能通过多媒体技术现实情境游戏,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直接进入的引入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借助图像,动态情境,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

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通过一些贴绒教具或实物教具,让幼儿理解数概念及其表达的含义显得更抽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用清晰的图象,形象生动,动态情境,使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数的概念。如我在大班数学《学习4的减法》中,先在电脑大屏幕上出现:草地上有4只可爱的小白兔,其中跳走了两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观看了动态情境后,幼儿很快就能列出算式,并掌握算式中各数字、符号的含义。又如我在大班数学《5的分解》"一课时,我先进行游戏让每位幼儿扮成小兔子到菜地里拔萝卜,并要求每位幼儿只能拨表示数字5的萝卜,之后让幼儿分别把萝卜放到两个筐里,列出对应的分解式。就这我准备了大量的萝卜图片,又费时又费事。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几乎乱做了一团。当我运用了课件效果就不一样了,我让幼儿一起随着电脑娃娃一起来操作,结果作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按传统教学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数卡和幼儿操作材料,而利用了电脑大屏幕后,我们只须准备一份教学课件就能将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可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能帮幼儿突破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节好课就是要看教师怎样把重点突出和把难点攻破,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全面展现出来,可突出重点,又可突破难点.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大班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图形朋友,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一个个都象真的飞到了我们面前似的,展示在了屏幕上来到幼儿面前,幼儿们兴奋不已地报着这些图形的名称。在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时,采用了相对两条线演示重叠使幼儿一眼就看明白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也一样的方法。这就不需要我们去示范去量,也减少了误差,同时掌握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如,教学简单的加法时,首先展示了青蛙在草地和水里的情景图,之后岸上的青蛙下到水里,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幼儿学得非常轻松。

3.多媒体能帮幼儿形成自主探索

听一位老教师说过:“老师教,不如让孩子主动去学”。我感觉说的一点也不错。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如果能启迪幼儿思维,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那幼儿就会把新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教学带来的弊端。例如,如:《认识时钟》一课,认识时钟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于是我设计了生动有趣、蕴涵丰富、色彩明快的课件《有趣的钟》。首先我用了“时间象小马车”这一律动曲导入,之后向幼儿展现我收集的世界各国各种精美的时钟图片,还介绍了古代人们各种记时的方法及工具,再录制了本班孩子们不同时间的生活片段,制作了可转动并报时的时钟,设计了相关的连接“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游戏。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自然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为幼儿创造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空间,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让幼儿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幼儿,打破常规思维束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4.多媒体的运用,体现出幼儿思维过程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变难为易,提身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如,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漫漫地游来了一只黄绒绒的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小朋友们一下来了劲,根据老师的提问,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湖面上游来了一只小鸭子,我问孩子一只鸭子用数字几来表示呀?孩子们说用数字1来表示。一会儿,又游来了一只小鸭子,这次没等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已经说出了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1+1=2的内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东西,通过图象、动画等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幼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5.多媒体的出现,充分的体现了数学美

在大家的心目中,数学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单调学科,没有生机,没有情趣没有色彩,它怎么会体现美呢?当多媒体的引入后就不一样,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当展现在孩子眼前的画面是:鸟语花香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快乐地做游戏、各类可爱的会动小动物……难道你能说不美吗?在课件中孩子即看到大自然的美,活灵活现的动物,又能感到数学学科也象音乐,语言,美术那样是一种美的教育.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利用,使事物形、色、声直接作用于幼儿感觉器官,将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形象,重点突出,难点易破,从而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开拓了幼儿新的视野,让幼儿在一个情境生动的世界里学习。但是多媒体手段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了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

[2]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数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

关键词:数学;操作材料;探索发现

从事幼儿园教育已经十几年,对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我着重从材料的准备和幼儿学数学的方法这两方面讲一讲自己的心得。

幼儿是如何学数学呢,不是看看、记住就算学了,也不是编成儿歌背两遍就是学了,而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这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数学,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一、材料的准备

1.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数学材料。

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数学材料是幼儿园数学材料准备的很重要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向家长说明收集材料的意义所在,让孩子参与收集过程。

其次,收集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比如一些废弃的瓶子,可以用来区分大小、颜色,可以将瓶盖单独收集,可以按大小分,用来练习按大小排序,也可以按颜色分,练习按颜色排序。又如一些旧衣物,一些有图案的衣物,可以从中发现事物排列的规律。

另外,注重挖掘材料的潜在教育价值,拓宽收集材料的范畴,如废弃的扣子,可以点数,可以对应比较,又可以排序,说不定多次的探索后,它们还会有更多的教育价值呢。

2.教师制作的材料

数学有很多材料应该是很精确的,比如各种形状,数字,体现时间的钟表等,这些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以体现数学的准确性。教师制作,在选材上应注意这几点:

首先是材料的安全性,要无毒、无味,保证与幼儿的接触是安全的。

其次数学操作的材料应该是耐用的,幼儿会经常地探索、操作这些材料,所以再选材上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就是材料的多样性,可以是纸制的、塑料的、布料的,以及一些木制的、竹制的等等。

3.幼儿制作,及师幼共同制作的数学材料

这也是幼儿园数学材料收集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幼儿制作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学习数学,比如制作点卡,教师准备好规范的白纸卡片,引导幼儿依次在上面点上一个、两个、三个,及更多的圆点,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巩固了点数的经验,而且幼儿亲手做的卡片,他们会有更多的兴趣支操作、探索的,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这一点体现的更为突出,比如,制作图形卡片,数字卡片,自制的小钟表,认识钟表也许对幼儿来说并不难,但认识整点、半点却不是很容易就能掌握的,所以,让幼儿和老师或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钟表,让幼儿参与其中,不仅培养了兴趣,更加深了印象,非常有助于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

之前已经谈到,幼儿是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的,所以这第一个方法就是操作法,其次就是探索发现法,这两种方法是构建幼儿数学知识结构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下面,我就着重论述一下这两种方法。

1.操作法――幼儿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中,操作法是很重要的,操作法其实就是动手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一种 学习方法 。

首先,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学习的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比如,幼儿学习数字“4”,如果老师对幼儿说这个数字是“4”,并出示4个实物,数给幼儿看,这样,幼儿就掌握了“4”的概念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怎么样做,幼儿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个概念呢,方法就是让幼儿反复地对4个物体摆弄,反复地操作,才能把数字“4”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来,理解“4”是所有4样物品的集合,从而真正理解数字4的真正含义。

其次,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自的体验,即幼儿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身所吸收。

第三,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操作法。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思维还不能摆脱动作的影响。动作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相反,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动作的发展。

2.探索发现法――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探索发现法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反对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幼儿。探索发现法与启发式教学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引导幼儿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但相比之下,探索发现法着重于幼儿主动的探索和积极的思维,给幼儿创造自己发现学习内容的机会。

比如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在通过操作法帮幼儿理解并掌握了2和3的组成以后,就可以引导幼儿探索性地去学习4至10之间的数的组成了。给幼儿提供材料,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分合操作,以2、3的组成为经验,让幼儿总结出4可为分成1和3、2和2、3和1,而1和3合起来、2和2合起来、3和1和起来是4。依次类推,让幼儿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去探索、发现数的组成,让幼儿多动手、多动脑、多思考,既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除此之外,数的守恒、相邻数、单双数等等都可以用探索发现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幼儿学习数学,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当然不能缺乏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的准备和收集当然也是要更利于幼儿的学习,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永远都是我们所渴求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周希冰,《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潜能》,教育导刊, 1999(5).

[5]吴雪英,周俞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学前教育文荟,2000(5).

1.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2. 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3.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4. 有关幼儿园教育论文

5. 大学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6. 数学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关于数学论文范文2000字

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数学论文范文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充满教育契机的、富有挑战性的新气象,在注重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下,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重点,这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的智慧,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意想象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知识性的体验,创设出最佳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视角由原来的“要我学习”转为了“学会学习”,教师在对小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展现出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在学生的主体行为下显露出智慧的光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式和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挥出小学生自主探索和自由发现的天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反思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好奇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又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数学计算中,教师想用“春游”作为情境导入数学课堂,可是在运用情境时过多地介绍了风景,使学生沉溺于风景的想象中而偏离了数学课堂的传授目标,缺失了数学教学目的。

(二)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降低。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并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二)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三、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宗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实现多种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1.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生活是无痕的,生活对学生的体验是最深刻的体验,而“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又是紧密相联和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情境的生活度越高,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越容易被激活,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就越深。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进行人民币的购买情境,把不同的物品贴上不同的价格标签,再由分组的学生进行不同面值的假人民币的购买情境,使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的变换。[1]

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探索的成功体验。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小学生都酷爱故事,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思维想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10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数字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入故事进行形象的学习:在0~9的数字王国里,数字9发现自己是最大的,于是就很神气和骄傲,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都是小不点儿,都比我小,所以你们都要听我的。”其他的数字为了消灭它的嚣张气焰,商量好让数字1和0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数字9看到后低下了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再也不狂妄自大了,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学生们在教师故事的讲述中,也展开了对数字的思维和想象,认识到了10以内数字的基数、序数意义,进行自主性的认知学习。[2]

4.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在问题设置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问题的导入,逐渐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能以深奥、难解的问题来给教学设置障碍,使学生缺乏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意味着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数学“认识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数学性的认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实物钟表的观察、触摸与参与,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到长针和短针的区别,并观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相等的格,学生在对钟表的触摸、观察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学习。小组合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之下完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如在“长方形”的认知中,要各小组进行分组比赛,寻找出最多的长方形者获胜,在大家踊跃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对比、测量等不同手段,了解对生活中“长方形”的认知,如:课本、长方形的长桌、黑板的形状等,大家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规律,并主动性地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

小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教师还要将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要充分利用“温故而知新”的记忆特点,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际应用。例如:在数学“做一做”的课后练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互检式的巩固,还可以进行板演练习、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巩固,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性的巩固和运用,将更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要灵活加以整合和运用,如小学生学习完了图形这一课,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进行准确的认知后,就要进行灵活多变的图形拼板练习,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图形的修剪和粘贴,进行图形自由空间的想象和布局,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层次,进行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在生活引入、故事引入、游戏引入、情境引入的教学策略之下,用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进行数学知识的感知,并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牟瑛.营造充满探索的数学课堂环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2]张大明.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J].成功(教育),2010,(04).

[3]周波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数学这一基础学科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且应用愈来愈广,已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从1992年开始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迅猛发展,为高等数学的应用型教学指引了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一、数学建模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何为数学建模?有人认为,数学模型即以现实世界为目的而做的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也有人认为,数学模型就是将现实事物通过数学语言来转化为常见的数学体系。事实上,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假设、引进自变量、借助各种数学工具实现对现实事物的数字化转变,进而描述或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受广大高校师生青睐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又是什么呢?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大学生参与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应用性,同时兼具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成果以一篇论文的形式上交,要求必须包含完整的建模步骤,包括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假设、变量的引入、建模过程、模型求解与分析、模型检验及应用。

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课程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山西工商学院历年来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选手及其相关指导老师进行调查、走访,并考察其他高校的'情况,笔者发现,相比往年的成绩,各大高校在近几年的竞赛成绩上有了飞速的提高,在学校的组织和鼓励下,参赛人数逐年递增,数学建模教学每年都在不断改革,同时除了参加竞赛,还在课堂外实践了数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过程。然而,通过参阅文献和访谈笔录资料,笔者也总结了近几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竞赛培训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一,参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思想品质方面,数学建模的参赛过程极其艰苦,需要学生具备意志力、求知欲、团队意识。我们的队员往往在此三方面表现一般。同时,在数学能力方面,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软件处理的方法单一,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结构的创新思维并不能良好地展现。

第二,根据上述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不难发现,教师团队在数学建模培训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滞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模式亟待突破,数学建模的教师团队应当做好学生的表率,要吃苦耐劳,要通力合作。

第三,正因为上述问题,数学建模培训也出现了弊端。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只讲求深入而不探索广度,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的内容与建模竞赛不对接。

第四,经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对组织数学建模竞赛的前期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少数高校在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中急功近利。另外,大多数高校在数学建模教学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制度和保障体系。

三、大学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策略

大学生建模竞赛除了能为部分大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和高校获得荣誉外,更能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中,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以创新为起点。建模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真正在选题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以数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教师不能仅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数学博大精深,自身要不断涉猎新知识,不仅要注重数学学习的深度,更应当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为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回归实践。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多么复杂的数学模型,最后都要落到解决后的结果中。因此,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建模,又要教会学生将建模的方法真正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校层面

首先,制定系统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包括合理的学时、学制,保证学生的学习,不能在竞赛前急抓一批学生现学现用。

其次,学校要做好数学建模竞赛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于在校期间参加比赛,获得锻炼。

最后,学校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不能一味地为了获奖而出现教师代替学生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建州.实用数学建模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尚志.数学建模竞赛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赫孝良.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简析与论文点评[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创新形势下的课程标准已经逐渐落实,相比于以往的教育机制,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准确定位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开展更加高效的课堂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因此数学基础教育质量极其重要。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提高,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于理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还能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1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在6周岁左右,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故事的兴趣比公式的兴趣大的多,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先了解该节课程涉及到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不要认为数学是很难理解的课程,让学生在更加放松的心态中去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育中,数学教师都会给学生大量的题目来巩固知识点和公式,部分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课堂内容时就开始做题,答案准确率肯定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先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开始做习题。同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提问和解疑的时间,教师在和学生的问答互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度和敏感度。

2积极开展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的开展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作为支持,如果教师只用数字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无实物情境下的运算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个运算在生活中的价值,而且单纯的思维计算会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扰,小学生更倾向于涉及到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模式。教师在开展运算知识点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水果来创建情境教学的条件,将水果的价格和数量制定好,让学生随意取用一部分水果来计算这些水果的总价格。学生在计算水果价格的时候会减轻对数学的抵触,把思维的重点放在水果的种类和形状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组计算的同时查看学生对于价格结果的讨论情况,发现公式以及口诀上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律,减轻公式记忆法的枯燥和乏味,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学科,解题过程中需要对课题内容及运算方式进行思考,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掌握,教师应提前告诉学生即将学习的单元和知识点,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更有信心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陪同家长购物时关注买卖运算的方式,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教师可以在与家长互动之后将学生反馈的问题一一解答,并就超市买卖中遇到的问题和课本上的知识点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运算公式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数学并非一种固定思维的学科,很多数和图形的运算都不止一种解题方式,虽然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其过程有着很灵活的多变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发现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时,应该首先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很容易打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尽量使用解题方式不唯一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之后的课堂小组讨论中也能更加用心,有助于活跃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做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和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优秀。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数学概念、课堂情境、课前预习以及思维扩展带来的高效影响,为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三”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21~23.

[2]潘海燕.探究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72.

[3]王粉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6.

数学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

导语: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教师们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数学教学。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数学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数学是一门科学学科,不仅向学生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还重在启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由于新课改的深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数学教育教学中出现众多问题。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一味地强调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针对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数学教育应该改变教学途径,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现状;改变途径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众多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在教育改革的路程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成为教育教学的主题。高中数学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数学教育教学水平。

一、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模式出现了种种弊端,例如,传统的教学意识、单一的教学方法、繁重的升学压力等,以下从这几个方面就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现状作简要论述。

(一)传统的教学意识

常言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充分显示出数学教育在人们意识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中,人们对数学教育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人们十分重视数学教育显然是极其正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采取传统的强行教学模式,如死记硬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科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的数学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分数而一味地强调基础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给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带来隐患。

(二)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注重讲授,而并未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讲授过程中忽略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细心、耐心地讲解每一个步骤,让学生理解、吃透每个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每一个步骤,这样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模仿、照搬,而不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及对公式进行推导,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繁重的高考压力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界的学者们也逐渐认识到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育者们提出减负的观念。他们提出这一观念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人们并没有将它的初衷体现出来,而是与初衷出现偏差。针对这一观念出现的偏差是因为教育教学者和学生已经将升学思维根深蒂固于头脑中,这不仅使"减负"这一概念成为名副其实的幌子,而且使教育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育者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培养出来的将是高分数低智能的学生。面对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状况,教育界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改变现状的途径

针对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我国应该改革数学教育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使数学教育教学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以下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改变数学教育现状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学观念有利于正确引导教学高质量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应试教育,不能以分数评价学生。分数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如果教师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就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应该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让他们发挥自身的学习水平,投入到学习中,尽情地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是一门逻辑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在课堂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对数学没有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一些带有趣味性和文学色彩的内容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使沉闷的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与教师看似是两个不同地位的角色,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是相互合作、平等的关系。在学生心里,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在有些教师心里,学生就是学生,与自己的关系是不可逾越的。这些致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在面对老师时,有着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不敢表达自身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教学,而从不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朋友,鼓励学生勇于探求新知识,解除学生的内心疑惑,以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教育教学的背景下,数学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在不断摸索中求发展。数学教师应该适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育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关于大班数学测量的研究论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 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谁测的次数少?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设计意图:

《刚要》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重点:

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活动准备: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用目测的方法测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三、幼儿选择测量工具,两人一组进行测量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四、延伸活动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

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

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

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四、集体讨论:生活中除了可以用木棍、丝带以及我们的手、脚等来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帮助我们得到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教学内容:

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赏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

2.出示、石块、土豆实物、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板书。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师小结。

2.出示石块、瓦片、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趣味游戏,拳王争霸,提示游戏规则。

2.出示P55“试一试”第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P56-57:“分数混合运算( - )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 一寸虫图片 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朋友,它就躲在我的身上,你们猜猜看,它在哪里呢?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3)师:可是它说它不叫毛毛虫,叫一寸虫,什么是一寸虫呢?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它有多大呢?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1)师:我们来看,一寸虫爬到了知更鸟的尾巴上,它要帮知更鸟的尾巴测量了,那谁来说一说,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呢?幼:一个一个连起来的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棒,都学会了一寸虫的测量方法,一寸虫是一个跟着一个,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叠在一起,才能测量出来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3)师:原来,夜莺要请一寸虫测量歌声,一寸虫想想歌声怎么测呢?小朋友说说看歌声能不能测量?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幼儿数学教育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幼儿教育的原始净地,对幼儿教育的人文化显得日益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中(以下简称《纲要》)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依据这一理念,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一、游戏的定义以及功能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经过大量研究,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二、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班数学教育原因各学界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学前班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班数学教育(1)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学前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此游戏还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2)创设环境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 。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数字6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去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3)精心设置游戏中的教具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精致的教具是最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工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教具的设置加以重视。教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4)发挥教师的作用1.改变传统的观念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幼儿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做好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1)游戏的选择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2)游戏的长短根据皮亚杰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终目标。(3)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不仅让幼儿喜欢上数学课,而且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

中班教师数学论文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培养幼儿数学思维,。

▋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数字“1”的概念。例如在给孩子喂饭的时候,可以说“宝宝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对孩子日后数字教育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和孩子做游戏互动

游戏室孩子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赛,或者比赛捡东西的游戏等。通过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和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耐力和竞争意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非常有好处。

▋教孩子做比较

数学启蒙除了数数,还涉及到图形几何、时间空间、逻辑推理、比较分类等。家长们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较、形状配对知识。例如吃饭时让孩子比一比谁的碗更大,装的东西多,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动手操作一下,怎么才能装满它。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数学启蒙,就想到教孩子数数,其实数数随时都可以进行,并不单纯让孩子背数字,而是让孩子理解数字。在教孩子数数前,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轻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后才引导孩子去认识数字1234,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关于数学论文范文2000字

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数学论文范文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充满教育契机的、富有挑战性的新气象,在注重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下,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重点,这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的智慧,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意想象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知识性的体验,创设出最佳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视角由原来的“要我学习”转为了“学会学习”,教师在对小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展现出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在学生的主体行为下显露出智慧的光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式和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挥出小学生自主探索和自由发现的天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反思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好奇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又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数学计算中,教师想用“春游”作为情境导入数学课堂,可是在运用情境时过多地介绍了风景,使学生沉溺于风景的想象中而偏离了数学课堂的传授目标,缺失了数学教学目的。

(二)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降低。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并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二)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三、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宗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实现多种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1.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生活是无痕的,生活对学生的体验是最深刻的体验,而“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又是紧密相联和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情境的生活度越高,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越容易被激活,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就越深。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进行人民币的购买情境,把不同的物品贴上不同的价格标签,再由分组的学生进行不同面值的假人民币的购买情境,使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的变换。[1]

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探索的成功体验。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小学生都酷爱故事,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思维想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10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数字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入故事进行形象的学习:在0~9的数字王国里,数字9发现自己是最大的,于是就很神气和骄傲,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都是小不点儿,都比我小,所以你们都要听我的。”其他的数字为了消灭它的嚣张气焰,商量好让数字1和0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数字9看到后低下了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再也不狂妄自大了,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学生们在教师故事的讲述中,也展开了对数字的思维和想象,认识到了10以内数字的基数、序数意义,进行自主性的认知学习。[2]

4.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在问题设置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问题的导入,逐渐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能以深奥、难解的问题来给教学设置障碍,使学生缺乏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意味着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数学“认识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数学性的认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实物钟表的观察、触摸与参与,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到长针和短针的区别,并观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相等的格,学生在对钟表的触摸、观察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学习。小组合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之下完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如在“长方形”的认知中,要各小组进行分组比赛,寻找出最多的长方形者获胜,在大家踊跃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对比、测量等不同手段,了解对生活中“长方形”的认知,如:课本、长方形的长桌、黑板的形状等,大家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规律,并主动性地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

小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教师还要将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要充分利用“温故而知新”的记忆特点,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际应用。例如:在数学“做一做”的课后练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互检式的巩固,还可以进行板演练习、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巩固,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数学知识的实践性的巩固和运用,将更多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要灵活加以整合和运用,如小学生学习完了图形这一课,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进行准确的认知后,就要进行灵活多变的图形拼板练习,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图形的修剪和粘贴,进行图形自由空间的想象和布局,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层次,进行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在生活引入、故事引入、游戏引入、情境引入的教学策略之下,用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进行数学知识的感知,并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牟瑛.营造充满探索的数学课堂环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2]张大明.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J].成功(教育),2010,(04).

[3]周波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数学这一基础学科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且应用愈来愈广,已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从1992年开始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迅猛发展,为高等数学的应用型教学指引了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一、数学建模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何为数学建模?有人认为,数学模型即以现实世界为目的而做的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也有人认为,数学模型就是将现实事物通过数学语言来转化为常见的数学体系。事实上,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知识从实际课题中抽象、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假设、引进自变量、借助各种数学工具实现对现实事物的数字化转变,进而描述或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受广大高校师生青睐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又是什么呢?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大学生参与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应用性,同时兼具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成果以一篇论文的形式上交,要求必须包含完整的建模步骤,包括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假设、变量的引入、建模过程、模型求解与分析、模型检验及应用。

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课程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山西工商学院历年来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选手及其相关指导老师进行调查、走访,并考察其他高校的'情况,笔者发现,相比往年的成绩,各大高校在近几年的竞赛成绩上有了飞速的提高,在学校的组织和鼓励下,参赛人数逐年递增,数学建模教学每年都在不断改革,同时除了参加竞赛,还在课堂外实践了数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过程。然而,通过参阅文献和访谈笔录资料,笔者也总结了近几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竞赛培训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一,参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思想品质方面,数学建模的参赛过程极其艰苦,需要学生具备意志力、求知欲、团队意识。我们的队员往往在此三方面表现一般。同时,在数学能力方面,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软件处理的方法单一,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结构的创新思维并不能良好地展现。

第二,根据上述学生所表现出的问题不难发现,教师团队在数学建模培训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滞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模式亟待突破,数学建模的教师团队应当做好学生的表率,要吃苦耐劳,要通力合作。

第三,正因为上述问题,数学建模培训也出现了弊端。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只讲求深入而不探索广度,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的内容与建模竞赛不对接。

第四,经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对组织数学建模竞赛的前期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少数高校在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中急功近利。另外,大多数高校在数学建模教学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制度和保障体系。

三、大学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策略

大学生建模竞赛除了能为部分大学生及其指导老师和高校获得荣誉外,更能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中,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教师层面

首先,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以创新为起点。建模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真正在选题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以数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教师不能仅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数学博大精深,自身要不断涉猎新知识,不仅要注重数学学习的深度,更应当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为数学建模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培训应当回归实践。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多么复杂的数学模型,最后都要落到解决后的结果中。因此,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建模,又要教会学生将建模的方法真正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校层面

首先,制定系统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包括合理的学时、学制,保证学生的学习,不能在竞赛前急抓一批学生现学现用。

其次,学校要做好数学建模竞赛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于在校期间参加比赛,获得锻炼。

最后,学校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不能一味地为了获奖而出现教师代替学生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刘建州.实用数学建模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尚志.数学建模竞赛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赫孝良.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简析与论文点评[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创新形势下的课程标准已经逐渐落实,相比于以往的教育机制,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准确定位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开展更加高效的课堂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因此数学基础教育质量极其重要。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提高,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于理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还能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1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在6周岁左右,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故事的兴趣比公式的兴趣大的多,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先了解该节课程涉及到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不要认为数学是很难理解的课程,让学生在更加放松的心态中去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育中,数学教师都会给学生大量的题目来巩固知识点和公式,部分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课堂内容时就开始做题,答案准确率肯定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先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开始做习题。同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提问和解疑的时间,教师在和学生的问答互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度和敏感度。

2积极开展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的开展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作为支持,如果教师只用数字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无实物情境下的运算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个运算在生活中的价值,而且单纯的思维计算会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扰,小学生更倾向于涉及到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模式。教师在开展运算知识点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水果来创建情境教学的条件,将水果的价格和数量制定好,让学生随意取用一部分水果来计算这些水果的总价格。学生在计算水果价格的时候会减轻对数学的抵触,把思维的重点放在水果的种类和形状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组计算的同时查看学生对于价格结果的讨论情况,发现公式以及口诀上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律,减轻公式记忆法的枯燥和乏味,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学科,解题过程中需要对课题内容及运算方式进行思考,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掌握,教师应提前告诉学生即将学习的单元和知识点,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更有信心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陪同家长购物时关注买卖运算的方式,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教师可以在与家长互动之后将学生反馈的问题一一解答,并就超市买卖中遇到的问题和课本上的知识点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运算公式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数学并非一种固定思维的学科,很多数和图形的运算都不止一种解题方式,虽然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其过程有着很灵活的多变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发现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时,应该首先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很容易打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尽量使用解题方式不唯一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之后的课堂小组讨论中也能更加用心,有助于活跃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做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和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优秀。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数学概念、课堂情境、课前预习以及思维扩展带来的高效影响,为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三”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21~23.

[2]潘海燕.探究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72.

[3]王粉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6.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学科,幼儿的逻辑思维都是以具体的、形象的为主要形式,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只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知识。那么,在幼儿园开展数学教学时有哪些方法能使幼儿既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幼儿的智力又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呢?一、故事情境导入法故事情境导入法就是把一个活动主题编成一个故事向幼儿进行引导。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你的活动主题编在一个故事里,引导幼儿,幼儿的兴趣会更浓,更易接受。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倾听能力,更进一步地培养了幼儿对一个故事的理解能力。例如,我们在教学小班数学活动《给图形宝宝分类》的时候,我就把这节活动编在一个故事里,小熊伯伯开了一间超市,里面买了很多饼干,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都想去买饼干,可是,小熊伯伯有要求:什么样形状的盒子里面就只能放什么样形状的饼干。本来很枯燥的一个活动,因为有了这个故事的导入,幼儿一下兴趣就来了,他们都想买小熊伯伯的饼干,就积极动脑筋的来想给每个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故事情境导入法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在这个方法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当节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听了一个动听的故事,真是一举夺得。二、操作法操作活动是幼儿形成数概念和掌握数学技能的基本方法。每位幼儿都要有一套小教具,如雪花积木、小木棒、点子卡、数字卡等,教师利用教具,组织全体幼儿根据内容进行活动。我个人认为操作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研究证明,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及形成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形成的。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采用多种操作方法,不断提要求,要人人动手,手脑并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班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形成》时,如果教师干巴巴的给幼儿讲1个填上1个是2个,幼儿听着就很厌烦,但是,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了雪花积木,让幼儿自己来操作,幼儿兴趣就很浓厚,而且效果非常好,在操作过程中,就掌握了1个填上1个是几个,很快就掌握了10以内数的形成。三、游戏法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最自然的形式。数学游戏内容要符合数、形基本知识和运算能力的训练,游戏的动作要符合幼儿学习数的特点,如运用多种感官看看、听听、摸摸、跳跳等动作来掌握数学知识。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方式。而且《新纲要》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我们的游戏法是多么重要。例如,我们在教学中班数学活动《相邻数》时,我们就可以和幼儿来玩《小鸡找朋友》的游戏,教师给每位幼儿发一张1到5的数的字卡片,然后带上小鸡的头饰,念儿歌:“小小鸡,叽叽叽,4的朋友请上来”。拿到数字卡片3和5的幼儿上来和小鸡握握手,并讲:“我是3,3是4的好朋友。”“我是5,5是4的好朋友。”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就掌握了4的相邻数这个数学知识。四、演示法演示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最直观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具对幼儿进行操作、演示,使幼儿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演示操作活动中,配上优美、动听的语言讲解,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教学大班数学活动《2、3的组成》时,对幼儿首先进行实物演示,我先出示2只茶杯,要放在2只盘子里,怎样放?左边盘里放1只,右边盘里放几只呢?老师有3朵花,要插在2个里,如果左边花瓶里插2朵,右边花瓶里插几朵?通过实物的演示操作,幼儿理解了一个整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整数。我们在使用演示法时,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观察什么,比较什么,以及思考什么,都要提得很明确才行。在演示时,使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使每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每一个动作,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从而使幼儿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这样,我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游戏,在游戏中操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比如比较法、类推法等等。我们在开展活动时,需要遵循的是幼儿的思维特点,又要遵循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幼儿园 教育 中,数学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幼教界非常关注的方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 文化 素养之一。作为学校教育预备阶段的幼儿园,应注重数学教育的启蒙性和生活化,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而为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

数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内容。数学以其自身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成为促进幼儿发展、尤其是 逻辑思维 发展的有效工具。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

一、数学学习应有趣味性

数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孩子觉得学习数学很难。如果我们 教学 方法 不得当的话,会使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之情。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 经验 。例如:数学活动6的组成。以情境导入:秋天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我们一起去摘苹果吧!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来到果园,果园里的叔叔请我们帮助来分苹果,要求把6个苹果分成两份,一共有几种方法,边分边进行记录。孩子们在分的过程中学习了6的分成,同时学会了正确的记录方法。老师在 总结 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来探索怎样记录又准确又快。共同寻找有规律的记录方法。最后,大家开心地摘苹果。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每个小朋友只能摘两个苹果,而且两个苹果上的数字相加是6。孩子们的兴趣非常地高,开开心心地摘着苹果,摘对的小朋友还可以把苹果带回家。整节课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6的组成,效果非常好。

二、幼儿数学教学在游戏中进行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锻炼他们学会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

首先,根据不同的年龄编制数学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游戏中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小班的幼儿以有情景、有角色的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为主。中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他们适宜开展各类游戏。

其次,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中班数学“学习5的序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回家”,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整个数学活动可以采用一个游戏主题贯穿始终,也可以各个环节运用不同形式的游戏。

第三,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性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三、尽可能选用操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幼儿的认识要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幼儿自主的操作和实践中实现的。只有在操作中幼儿才会去探索,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也只有通过操作探索式的学习,孩子才能长出一双数学“慧眼”,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独特视角和策略去解决问题。这样,数学才能走出神秘的象牙塔,成为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成为孩子喜欢的数学!

在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中,首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设计一个《超市》的活动,幼儿按照不同特性摆放商品(学习归类),摆放时要注意美观、方便拿取(学习排序),用多少钱来买什么东西(学习计算),卖出多少,收了多少钱(学习统计、对应)。其次,不直接提供方法或告知结论,留给孩子尝试、讨论、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数的分合”中,我们不直接教孩子应怎样分,有多少分法,有什么规律……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实验:把吸管往杯中抛,看有多少根落在杯中,有多少落在杯外,(分)做好记录。然后把杯里杯外的合起来看是不是总数(合),重新再抛……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总结、归纳出“数的分合”规律……在操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中,幼儿学到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容易遗忘的。正如一位 儿童 对皮亚杰所说的:“一旦你知道了,你就永远知道了,”(当皮亚杰问一位达到守恒认识的儿童“你是怎么知道的”时,儿童说出了上面的话,皮亚杰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四、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促使孩子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能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例如:孩子们的抽屉上有自己的学号,这样幼儿不但能记住自己的学号,也能记住同伴的学号,孩子们看着抽屉上的数字还可以进行顺数、倒数的练习,同时进行了单双数的区分。

在我们的活动室里还有着各种学习数学的机会。如:椅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桌子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我们的活动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他们的大小一样吗?给幼儿点名的时候,我们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今天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来?我们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生活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随时注意观察事物的数量变化,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运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之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幼儿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对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多媒体以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的吸引着幼儿,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

【关键词】幼儿 多媒体 数学活动

幼儿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她能给孩子留下无穷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在这期间孩子天生对色彩和声音极为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看见宝宝睁大着眼睛,全神贯注盯着屏幕的样子,毋庸置疑,动画片会给宝宝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伴侣。

利用电脑辅助教学,能圆幼儿在课堂上看动画片的梦,也是当今幼儿教育的新课题。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幼儿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使幼儿“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使我们园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使我们老师的课在也不感到难上了,孩子们更喜欢这片有色彩的学习园地了。以下是我这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1.多媒体是教师手里的魔法棒,能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较为枯燥、死板的数学教学变得和音乐、游戏一样的有趣,好玩,正是多媒体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魅力。如我在讲解 小班“找规律排序”这一课时,我先引用了动画片里“喜羊羊”这一聪明、可爱形象,喜羊羊说:“小朋友,我有一个万能口袋,它能变出许许多多的东西。”老师就接着说: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它的万能口袋里装了什么?这时从喜羊羊的口袋里依次出现苹果、香蕉、苹果、香蕉、这时提问幼儿下一个会是什么?孩子会一起回答苹果,气氛非常活跃。接着“美羊羊”的出现,同样学习更为复杂的AAB和AABB形式的排序,这些引入激发了幼儿兴趣,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能通过多媒体技术现实情境游戏,避免了枯燥无味的直接进入的引入形式,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以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借助图像,动态情境,加深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

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通过一些贴绒教具或实物教具,让幼儿理解数概念及其表达的含义显得更抽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用清晰的图象,形象生动,动态情境,使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数的概念。如我在大班数学《学习4的减法》中,先在电脑大屏幕上出现:草地上有4只可爱的小白兔,其中跳走了两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观看了动态情境后,幼儿很快就能列出算式,并掌握算式中各数字、符号的含义。又如我在大班数学《5的分解》"一课时,我先进行游戏让每位幼儿扮成小兔子到菜地里拔萝卜,并要求每位幼儿只能拨表示数字5的萝卜,之后让幼儿分别把萝卜放到两个筐里,列出对应的分解式。就这我准备了大量的萝卜图片,又费时又费事。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几乎乱做了一团。当我运用了课件效果就不一样了,我让幼儿一起随着电脑娃娃一起来操作,结果作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按传统教学要准备大量的图形数卡和幼儿操作材料,而利用了电脑大屏幕后,我们只须准备一份教学课件就能将教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可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深了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能帮幼儿突破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一节好课就是要看教师怎样把重点突出和把难点攻破,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全面展现出来,可突出重点,又可突破难点.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大班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向幼儿介绍,今天老师带了几位图形朋友,配合精彩的声音效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一个个都象真的飞到了我们面前似的,展示在了屏幕上来到幼儿面前,幼儿们兴奋不已地报着这些图形的名称。在认识长方形对边相等时,采用了相对两条线演示重叠使幼儿一眼就看明白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也一样的方法。这就不需要我们去示范去量,也减少了误差,同时掌握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如,教学简单的加法时,首先展示了青蛙在草地和水里的情景图,之后岸上的青蛙下到水里,让幼儿清楚地看到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这时在通过屏幕出现加法算式,并且每个加数都逐个由蓝色边成红色,同时还配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做到了数形结合,声情并茂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幼儿学得非常轻松。

3.多媒体能帮幼儿形成自主探索

听一位老教师说过:“老师教,不如让孩子主动去学”。我感觉说的一点也不错。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如果能启迪幼儿思维,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那幼儿就会把新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教学带来的弊端。例如,如:《认识时钟》一课,认识时钟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于是我设计了生动有趣、蕴涵丰富、色彩明快的课件《有趣的钟》。首先我用了“时间象小马车”这一律动曲导入,之后向幼儿展现我收集的世界各国各种精美的时钟图片,还介绍了古代人们各种记时的方法及工具,再录制了本班孩子们不同时间的生活片段,制作了可转动并报时的时钟,设计了相关的连接“说一说”、“画一画”、“填一填”等游戏。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自然生成了幼儿的研究问题,为幼儿创造了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空间,成功地将幼儿引向了对问题的探索,让幼儿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幼儿,打破常规思维束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4.多媒体的运用,体现出幼儿思维过程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的,最终着眼于发展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变难为易,提身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如,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漫漫地游来了一只黄绒绒的活泼可爱的小鸭子,小朋友们一下来了劲,根据老师的提问,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湖面上游来了一只小鸭子,我问孩子一只鸭子用数字几来表示呀?孩子们说用数字1来表示。一会儿,又游来了一只小鸭子,这次没等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已经说出了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1+1=2的内涵。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理解道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数学中抽象的东西,通过图象、动画等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有利于幼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5.多媒体的出现,充分的体现了数学美

在大家的心目中,数学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单调学科,没有生机,没有情趣没有色彩,它怎么会体现美呢?当多媒体的引入后就不一样,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当展现在孩子眼前的画面是:鸟语花香的春天,美丽的大自然,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快乐地做游戏、各类可爱的会动小动物……难道你能说不美吗?在课件中孩子即看到大自然的美,活灵活现的动物,又能感到数学学科也象音乐,语言,美术那样是一种美的教育.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利用,使事物形、色、声直接作用于幼儿感觉器官,将教材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形象,重点突出,难点易破,从而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也开拓了幼儿新的视野,让幼儿在一个情境生动的世界里学习。但是多媒体手段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了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

[2] 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数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

关键词:数学;操作材料;探索发现

从事幼儿园教育已经十几年,对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开展,我着重从材料的准备和幼儿学数学的方法这两方面讲一讲自己的心得。

幼儿是如何学数学呢,不是看看、记住就算学了,也不是编成儿歌背两遍就是学了,而是由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这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想学数学,学好数学,必须实践,而对于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更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必须有充足的操作材料。

一、材料的准备

1.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的数学材料。

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数学材料是幼儿园数学材料准备的很重要的途径之一。

首先,要向家长说明收集材料的意义所在,让孩子参与收集过程。

其次,收集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比如一些废弃的瓶子,可以用来区分大小、颜色,可以将瓶盖单独收集,可以按大小分,用来练习按大小排序,也可以按颜色分,练习按颜色排序。又如一些旧衣物,一些有图案的衣物,可以从中发现事物排列的规律。

另外,注重挖掘材料的潜在教育价值,拓宽收集材料的范畴,如废弃的扣子,可以点数,可以对应比较,又可以排序,说不定多次的探索后,它们还会有更多的教育价值呢。

2.教师制作的材料

数学有很多材料应该是很精确的,比如各种形状,数字,体现时间的钟表等,这些就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以体现数学的准确性。教师制作,在选材上应注意这几点:

首先是材料的安全性,要无毒、无味,保证与幼儿的接触是安全的。

其次数学操作的材料应该是耐用的,幼儿会经常地探索、操作这些材料,所以再选材上要注意这一点。

另外就是材料的多样性,可以是纸制的、塑料的、布料的,以及一些木制的、竹制的等等。

3.幼儿制作,及师幼共同制作的数学材料

这也是幼儿园数学材料收集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幼儿制作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学习数学,比如制作点卡,教师准备好规范的白纸卡片,引导幼儿依次在上面点上一个、两个、三个,及更多的圆点,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巩固了点数的经验,而且幼儿亲手做的卡片,他们会有更多的兴趣支操作、探索的,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在中大班的数学教学中,这一点体现的更为突出,比如,制作图形卡片,数字卡片,自制的小钟表,认识钟表也许对幼儿来说并不难,但认识整点、半点却不是很容易就能掌握的,所以,让幼儿和老师或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钟表,让幼儿参与其中,不仅培养了兴趣,更加深了印象,非常有助于幼儿认识整点和半点。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

之前已经谈到,幼儿是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的,所以这第一个方法就是操作法,其次就是探索发现法,这两种方法是构建幼儿数学知识结构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下面,我就着重论述一下这两种方法。

1.操作法――幼儿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方法中,操作法是很重要的,操作法其实就是动手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一种 学习方法 。

首先,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主动地学习,而主动学习的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比如,幼儿学习数字“4”,如果老师对幼儿说这个数字是“4”,并出示4个实物,数给幼儿看,这样,幼儿就掌握了“4”的概念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怎么样做,幼儿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个概念呢,方法就是让幼儿反复地对4个物体摆弄,反复地操作,才能把数字“4”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区分开来,理解“4”是所有4样物品的集合,从而真正理解数字4的真正含义。

其次,操作法是老师在数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必须通过亲自的体验,即幼儿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身所吸收。

第三,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操作法。幼儿处于直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思维还不能摆脱动作的影响。动作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相反,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动作的发展。

2.探索发现法――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探索发现法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反对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反对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幼儿。探索发现法与启发式教学有着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学,引导幼儿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但相比之下,探索发现法着重于幼儿主动的探索和积极的思维,给幼儿创造自己发现学习内容的机会。

比如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在通过操作法帮幼儿理解并掌握了2和3的组成以后,就可以引导幼儿探索性地去学习4至10之间的数的组成了。给幼儿提供材料,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分合操作,以2、3的组成为经验,让幼儿总结出4可为分成1和3、2和2、3和1,而1和3合起来、2和2合起来、3和1和起来是4。依次类推,让幼儿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去探索、发现数的组成,让幼儿多动手、多动脑、多思考,既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除此之外,数的守恒、相邻数、单双数等等都可以用探索发现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幼儿学习数学,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通过动手去摆弄、操作,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积极性,在老师提供的适宜的数学环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去动手做、动脑想、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当然不能缺乏大量适宜的操作材料,这些材料的准备和收集当然也是要更利于幼儿的学习,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永远都是我们所渴求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肖湘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周希冰,《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潜能》,教育导刊, 1999(5).

[5]吴雪英,周俞慈,《幼儿园数学区域活动的探索》,学前教育文荟,2000(5).

1.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2. 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3.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4. 有关幼儿园教育论文

5. 大学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6. 数学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 索引序列
  • 大班数学论文
  • 幼儿园大班数学论文范文
  • 数学论文范文学前班
  • 关于大班数学测量的研究论文
  • 中班教师数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