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幼儿心理健康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幼儿心理健康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幼儿心理健康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 人际交往 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 文化 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 总结 ,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 方法 ,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 爱好 。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 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 故事 ,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 家庭教育 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之家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 口号 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 儿童 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 百科 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7、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 8、《纲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 经验 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开展 自我评价 :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6):57-58. [5]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问题,分析原因,试图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1.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情绪积极、较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快乐并且无忧无虑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着心理的障碍,他们的嫉妒、孤僻、胆怯等心理,以及因此产生的自私、任性、霸气等行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比较新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相关的积淀浅薄,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有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在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用一些比较零散的书籍,无法形成系统。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幼儿园教师从事了大部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没有达到任职资格,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要求。由于很多教师在校学习时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造成时常会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种种现象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样既不能及时矫治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预见和预防幼儿心理可能导致的疾病。

医学化模式倾向

很多幼儿教育者,在工作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成人化,经常借鉴小学甚至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导致了对幼儿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一些幼儿园老师对有问题幼儿进行心理矫正,照搬一些心理问题治疗方法,而不去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后,对幼儿能否造成消极影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并且缺乏经验,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做普通的个人习惯来对待。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工作来替代,老师经常把幼儿心理问题片面的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所用方法也只是一些思想品德谈话、劝导等方法。

3 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有效对策

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能力。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这样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比如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幼教,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要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通常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不宜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相得益彰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游戏基本上是所有的话题。通过游戏的具体且形象的活动特点,幼儿的心理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游戏的体验与训练中,幼儿不断的表现自我,不断的与他人交流,逐渐学会了自控、自理、自律,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水平。除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应当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重视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一天幼儿的生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德育方面,也要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档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所在的班级、个性心理品质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幼儿园老师评价等。这些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归档,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且要掌握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为家长提供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郑毓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 夏小刚.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学报,2010(2).70-7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里要求有数据支撑论点论文如果你想知道我可以回答你具体的.

幼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 教育 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 儿童 、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 文化 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 自我评价 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 家庭教育 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实施方法》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 经验 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 人际交往 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 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 反思 ,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 报告 ,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 想象力 ,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 故事 、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3.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理论上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问题,分析原因,试图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1. 引言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够达到相应年龄组的平均水平,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情绪积极、较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是同样重要的问题,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只重视身体健康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是快乐并且无忧无虑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存在着心理的障碍,他们的嫉妒、孤僻、胆怯等心理,以及因此产生的自私、任性、霸气等行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有,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比较新兴,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比较落后,相关的积淀浅薄,从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上就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有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在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用一些比较零散的书籍,无法形成系统。

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幼儿园教师从事了大部分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都没有达到任职资格,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要求。由于很多教师在校学习时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扎实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造成时常会对幼儿的心理表现,种种现象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样既不能及时矫治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无法预见和预防幼儿心理可能导致的疾病。

医学化模式倾向

很多幼儿教育者,在工作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成人化,经常借鉴小学甚至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导致了对幼儿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一些幼儿园老师对有问题幼儿进行心理矫正,照搬一些心理问题治疗方法,而不去考虑采用这种方法后,对幼儿能否造成消极影响。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并且缺乏经验,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做普通的个人习惯来对待。很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德育工作来替代,老师经常把幼儿心理问题片面的视为思想品德问题,所用方法也只是一些思想品德谈话、劝导等方法。

3 改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有效对策

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专业的能力。一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这样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比如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幼教,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要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也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通常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不宜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相得益彰

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中,游戏基本上是所有的话题。通过游戏的具体且形象的活动特点,幼儿的心理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游戏的体验与训练中,幼儿不断的表现自我,不断的与他人交流,逐渐学会了自控、自理、自律,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水平。除游戏这种方式外,还应当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中,重视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一天幼儿的生活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要包括德育方面,也要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幼儿园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在教学中注重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幼儿心理档案,家园合作共同促进

幼儿心理档案可以包含以下内容:姓名、年龄、家庭背景、所在的班级、个性心理品质测试、社会适应能力测试、幼儿园老师评价等。这些信息作为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应该对每一个幼儿都进行归档,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幼儿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并且要掌握一部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为家长提供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4.结语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特别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要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影响问题的因素。在教育中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孩子纠正不良性格的倾向,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把自尊、自信、独立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郑毓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 夏小刚.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学报,2010(2).70-7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的开题报告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 关于中等生心理健康教学

一、课题意义(包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等生是在班级中成绩中等,平时表现不突出(既不特别优秀也不特别差),也没有突出特长吸引老师、家长注意的学生。单从心理健康教育 这一点来说,中等生是学校家长和老师最需要关注的群体,其原因其实很简单:相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中等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大。他们是班级的主体,学习 上有一定基础,将来班级升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们,所以老师对他们抱有极大的期望,同样家长对这部分学生也怀着极大的期望,往往在有意无意中给他们加压。而他们自己也同样怀着较大的希望,希望自己能不断进步,力争摆脱中等生的位置。为此他们往往表现得十分懂事,学习上特别刻苦用功,甚至废寝忘食。但由于学习基础、方法、能力和先天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欠佳,一次次冲击都不能如愿,甚至倒退,最终使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把一切失败的根源都归结为一个字:笨,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

更要命的是,这些学生的性格往往内向,平时安分守已,表现良好。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班主任 老师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受“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 格局的影响,往往没有对中等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更谈不上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少数学生甚至发展成为精神病患者。

本论文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上,立足于中等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对不同性别、年级的中等生进行调查,根据其教师、家长的教育 方法,研究对他们成长的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中等生的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

二、文献综述(包括: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3.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等)

(一)理论渊源及其演进过程: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 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这是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早在 19 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 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 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 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学生教育方式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过多方面的相关探索和研究。学生教育方式研究所涉及对象非常宽泛,在年龄段的选择上从以中学生为主,逐渐扩大到小学生 、初中生和高中生以及大学生 。从人群的选择上,研究者选取了正常人,强迫症、神经症、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社交恐怖症患者,成年罪犯,少年犯,吸毒者等不同的人群探讨教育方式的作用。教育方式研究领域从宏观、笼统走向微观、具体。研究者开始从宏观、笼统的理论上的评述逐步地通过多种实证研究探讨家教育方式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具体的'影响。在学生的应对方式问题上,很多研究表明良好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

中等生长期不能收到老师重视及家长的认可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孤僻和抑郁心理状态

少数学生抑郁寡言心烦意乱,脑力迟钝,学习感到吃力,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对未来感到茫然而无信心,忧心忡忡,人际关系很差,不想与人说话。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状态都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引起的。其中以家庭变故和教育不当两种情况最为典型,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心理矫正。教师要主动找这些学生谈心,通过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方式,有意调动其参与,并告诉他,产生此种环境并非自身的错误引起的,而是家庭和教师错误对待的结果,教育其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消极情绪,克服自卑心理,以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对抗和逃避心理状态

在管理中,时常发现有极少数学生,长期由于家长或教师对其要求过份严厉,使其感到精神上或自卑上受到伤害,一种情绪上变得烦 躁 、抑郁、狂燥,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激烈冲突,甚至伤人;另一种情况是逃避,诸如离家出走等。这种心理状态产生,主要是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这就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必须彻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坚持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以情感人,注重平时教育,不要等问题发展到很严重时采取过激行为。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正确理解校长和教师的良苦用心,使其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他人,不致于采取极端行为。

三、焦虑、恐惧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紧张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旧压力等因素引起的。尹某是高二一位女生,学习成绩较好,家长及学校对其期望较高,自己也希望高考时能考出好成绩。于是,她学习非常刻苦,平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少有其他活动,也不同学交流,生怕自己学习成绩会掉下来。由于过分的压力,使她成绩反而有所下降。她感到前途无望,整天胡思乱想,神经高度紧张,时常认为有人想谋害她,恐惧不安,经医院检查属轻度精神分裂。诸如类似的例子在高中学生中为数不少,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重要唯一的出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要加大实施素质教育力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 负担,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嫉妒心理状态

嫉妒通俗说法就是所谓“红眼病”,这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尤其在女同学中更是如此。当某些同学因表现好,成绩好,得到老师表扬,同学们尊重时,少数同学则会产生嫉妒心理。譬如想方设法贬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想方设法抹去他人的成果,想方设法算计他从,甚至通过搜集他人的“隐私”将他人思想搞乱,搞臭。他们总希望自己强于他人,而当他们不如别人时,他们会常常因嫉妒而产生敌意。当他们认为不被人喜欢、欣赏和尊重时就气急败坏等。嫉妒心理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干扰很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把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坚决克服其不良心态。

综上所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教育方式进行过研究。关于教育方式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但是对于中等生的关注,就国内而言,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教育事业比较落后的地区。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大部分未成年人,而不是让少数人受到特别待遇,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本研究就是力求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中等生的教育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中等生教育方式是否存在特殊性,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求能对中等生的教育方式的改进有所帮助。

三、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xx月19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0xx年xx月19日~20xx年2月18日。

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2月18日~20xx年3月25日。

撰写论文定稿 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四、参考文献

论文题目: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

选题来源:

由导师给定的参考方向受到启发,选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方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大量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最终选定了这个题目。

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范围内,研究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将心境当做一个中介变量引入到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考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积极心境(情感)和消极心境(情感)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

(3)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之间的具体关系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说明大学大一新生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情况,以及在生活事件应对中的心境状况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应对方式和心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3)说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

实践意义

(1)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本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调节和改善其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以及引起他们对自身心境的重视[2-3].

(2)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可以引起他们对于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心境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学生离开家上大学之前与其多沟通与交流,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开导。

(3)对于学校来说,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对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处于身心轻度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疏导,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在国内,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4],本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个依据。

研究方案:

被试

随机抽选某大学的200名大一新生

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访谈法

研究工具

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

采用常逢锦的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杨德森修订的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修订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 Baloglu(2001)所编制的量表。共有39个项目,分为两部分:

A.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和来自城乡。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问卷采用五等级计分,先是定性选择:是否遇见过该项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O;如果选择“是”,再定量选择对其身心的影响程度,计分为:1=无影响,2=轻度影响,3=中度影响,4=重度影响。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采用常逢锦根据Bernadette (1991)编制的大学生生活困扰调查表,依据我国大一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后的,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问卷共有26个项目分为三类:心理困扰、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

采用五等级计分评定每个项目,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大多数时间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姜乾金修订的特质应付方式问卷[6]

该问卷为自陈式问卷,共有20个项目,分为两个成分: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采用四等级计分,1=肯定是,2=偶尔是,3=有时是,4=肯定不是。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该问卷共10个项目,分三个维度: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平衡情感。本研究只考察被试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反应情况。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得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得1分。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研究程序

(1)由主试整理好调查问卷,设定好指导语

(2)在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00人发放问卷,指导语统一,当场回收问卷

(3)整理所回收问卷,剔除废卷,保留有效问卷

(4)用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抽取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一新生进行访谈

研究假设

(1)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响

(2)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有关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积极应对能促进身心健康,而消极应对只能使烦恼增多

(4)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理科、城乡上有差异

2.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文献综述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应对的概念

应对(也叫应付)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应对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即它能使人应付无意识的、性行为的和攻击性的冲突事件[7].

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8] 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 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应对的理论

(1)应对特质理论[9]

应对的特质理论认为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采用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自己的应对风格。

(2)应对过程理论

虽然Lazarus提出的应对过程理论认为个体的应对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应激事件会引发个体不同的应对行为,但是也强调“应对行为与其所出现的情境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而且正是这种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对个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10].

已有的关于应对的研究

将应对从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过程》及其随后在1984年与Folkman合作撰写的《压力、评价与应对》书中,明确地将应对从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的防御机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应和直接关注转向积极的认知评价过程,摒弃了以往着重强调特质的倾向。在Lazarus的理论模型中,应对被视为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认知处理,即应对是通过认知评价过程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的。[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回避应对方式”后,被后人完善为:应对方式可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积极应对是指积极对待压力,采取办法解决或消除内心不安。回避应对也叫消极应对,是指消极对待压力,没有任何行动去解决问题,逃避压力和自己的情绪思想。目前国内也多采用这种应对分类。

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以上。[12]

Vitaliano发现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加重压力的负面影响。[13]

关于心境的研究

心境的定义及特点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4].心境具有持续而微弱、稳定而弥散的特征。积极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奋、乐观,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心境使人优闷、消沉、悲观,会明显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种种身心疾病[15].

有关心境的研究

如何评价一个人所处的心境的优劣,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1971年,首先由美国的麦克奈尔()等人编制出一种情绪状态评定量表,即心理状态剖面图[16-17].它包括6个分量表,共65个形容词。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了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BFS[18].

关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研究[19]

20世纪60年代,Bradbm提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随后,有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应激情境中,积极情感发生得很频繁。护理者研究表明,护理者虽然经历很高的应激,并产生有害影响,包括高水平的应激或负担及身心健康问题。但同时,护理者也报告护理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结果,如满意、支持和积极情感。

Silver 和Wortman(1987)也报告了相似的发现,经历极端慢性应激(一组脊髓受损,一组父母双亡)的人,在慢性应激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经历的积极情感显着比消极情感多。在一项253名AIDS男性患者护理者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被试在整个护理期间,都有高水平的压抑心境,并持续到患者死亡后的三年间。除伙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时间外,护理者也经历了至少同消极情感一样多的积极情感。Folkman 和Moskowitz主张:“在一特定时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一起出现。”

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认为,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位,可能有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即痛苦情绪产生时,相对快乐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反之也这样。

斯宾诺说在《哲学的故事》里的观点说明,积极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极情感通常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希望是积极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随着焦虑,因为希望的结果没人能保证肯定出现。[20]

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应对的定义

国内一些学者也为应对下了新的定义并进行相关研究。王淑敏、李雪[21]对应对的界定包含有五层意思:

(1)应对是尝试解决特定压力问题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终解决或消除;

(2)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

(3)应对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

(4)应对受压力情境的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倚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评价;

(5)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应对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和应用应对策略的过程。

应对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国内学者对应对的内涵的界定来看,在对应对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认为应对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发展的还是静态的,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现实倾向的还是非现实倾向的等几个问题的看法上不一致。[22]从单纯的针对外在不良行为或内在不合理认知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到探索具体应激下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在临床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上,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整合运动的兴起上可见一斑[23].

正如宝勇在他的《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24]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应激与应对的文章骤然增加,以“应激”或“应对”为关键词对1984到1998年间的科学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2000余篇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研究的研究成果,随后出现较多的实证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势。

有关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适应和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在这些研究中也发现,问题解决、求助及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比自责、退避与发泄等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5-27].

关于心境的研究

几个概念的区分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关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高级情绪情感。

“情感”(feeling)就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情绪”(emotion)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它是短暂的爆发式的。

“心境”或“状态”(state)是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体验。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它的显着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都影响着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使个体戴着一副过滤镜对事物进行认知。

中国古代有关心境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养心”的内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养生方面主张虚静无为,知足的人才能经常体验到满足的欢乐;只有节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强调“守静”,他认为各种物欲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有精神修炼好了,保持心灵的恬淡,才能使身体完好,达到长寿的目的。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仔细观察,冷静思考,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观事物办事的能力,虚静的心境是十分必要。[28]

国内有关心境的研究

国内对于心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内容和研究人数都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测量量表POMS及BFS对一些学校学生的心境状况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29]

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根据等人的心理状态剖面图修订了POMS即《心境剖面图》。期该量表共由40个形容词组成,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尊感相联系的情绪七个分量表。评价指标是消极情绪纷乱总分(TMD)。TMD分由心境状态的消极得分之和减去心境状态的积极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数100构成,即TMD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十慌乱)一(精力+自尊感)+100.

1995年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博士将由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的BFS(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翻译成中文,并经武汉体院科研所情报室罗君安校对。该量表认为心境状态可区分为两个维度:评价性维度(良好/愉快和恶劣/不快);激活性维度(积极/消极)。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于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BFS共有8个分量表,具体为活跃性(1)、愉悦性(2)、思虑性(3)、平静性(4)、愤怒性(5)、激动性(6)、抑郁性(7)、无活力性(8)。姒刚彦等人在国内进行了两次BFS基本信效度检验,认为在国内使用具有较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并且使用情况是稳定、可靠的。[30]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定标准现状

国内许多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测定多采取单一指标,如抑郁,或国内广泛使用的症状检核表(SCL-90)。虽然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观点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仅仅将是否出现心身症状或心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为个体的一种心身状态,可以表现为行为风格或行为抑制,或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或心身症状,或某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模式。

问题提出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我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付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指导他们顺利应付各种心理紧张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其心理卫生问题更应引起重视。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有关研究也急需开展。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30%左右,严重的占10%左右,大部分是由于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造成的。[31-34]

而在众多的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少有人将心境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去考量这之间的关系的,而我认为心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刚买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远离家乡来到新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都改变了的情况下,心境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还是很有关系的。[35-37]

于是,我想要对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某大学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间有无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城乡差异?大一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的相关关系如何

研究时间安排

(1)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完善研究工作,汇总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取得研究结果。

(4)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根据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5)20XX年X月XX日-X月XX日 打印定稿论文,根据论文答辩的要求,认真准备论文答辩工作。

3.参考文献

[1]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14-16

[2]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1):67-73

[3].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等,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5]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3:47-51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姜莲珍 , 李 为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通过一定行为策略和机制 , 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避免抑郁行为时 , 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积极行为和欣赏音乐。在比较这些方式的有效性时 , 认为社会支持、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宗教活动、锻炼等积极行为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 国外学者还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百余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 初步归纳出回避(从情绪或关注对象中转移注意力)、分心 (寻找注意和行动的替代性焦点) 、面对(对情绪和关注对象的积极活动)、接受(被动地授受发生的结果)四种情绪调节策略。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

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找到幼儿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幼儿的心理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会引领着我们的幼儿在绚烂多姿的学习生活中,自由自在,生机盎然,健康有序的畅游。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找到幼儿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幼儿的心理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达到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真正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一双重目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自信心;交往;心理素质培养;合作;幼儿园教育

正文: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会引领着我们的幼儿在绚烂多姿的学习生活中,自由自在,生机盎然,健康有序的畅游。在幼儿园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找到幼儿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幼儿的心理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达到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真正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一双重目标。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在幼儿园教学中尽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幼儿园的热情,围绕教学需要安排一定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把心理知识的学习与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幼儿们的表现,帮助幼儿们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健康人格,培养自动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幼儿园学习中去。

一、语言、行为的暗示――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行为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家长或老师若要毁掉一个儿童,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每天对他说一遍“你怎么这个做不好”或“你真讨厌”,这样便会使儿童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自己这个做不好”或“那个也做不好”的圈子里。这个事例就是典型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亲和力,既要旗帜鲜明地欣赏每一个幼儿的积极表现,对于那些比较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用言语,更要用行为来暗示,增强其自信。教育家本尼斯说:“只要老师对幼儿抱有很大的希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幼儿的的智商分提高二十五分。”表扬是一种兴奋剂,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增强人的自身活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

二、饱满的自信心――带动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情绪

自信心是幼儿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能学好幼儿园,可是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往往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护其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对话,让幼儿既巩固了知识,又开展了一定程度的交往。如:与幼儿对话时幼儿可以离开座位,自由找一个同学对话,而且每节课都进行小组合作,尝试任务型教学(这样的环节适用于大班的孩子),早上的即兴表演节目时,可以让幼儿自由说出自己学过的歌曲或是儿歌等等,这每天的即兴表演不仅复习与巩固了幼儿所学的新知识,也在巩固的同时给予了孩子一定的自信。

三、友善、和谐的氛围――营造健康的语言和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首要的一点便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幼儿清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幼儿的学习具有潜在的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则会大大抑制幼儿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刻板生硬,死气沉沉。幼儿需要我们要经常对他们说试试看,加油!等激励性话语,并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让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从而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树立信心,坚定学好幼儿园的信念。总之,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老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幼儿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把幼儿园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四、与人合作,共同分享――学会与人交往,积极主动地发表

合作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所以教师要把合作学习和讨论引入课堂,使幼儿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和看法上的碰撞,让幼儿尝试到合作的乐趣,建立民主、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同时让新知识在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当今独生子女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课堂上缺乏探究精神及与别人互动交往、沟通、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幼儿逐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体验。

总之,我们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也要发挥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作者简介:张丽娟(1983―),女,汉,江苏吴江,本科,职称:小高,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 教育 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 儿童 、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 文化 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 自我评价 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 家庭教育 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实施方法》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 经验 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 人际交往 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 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 反思 ,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 报告 ,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 想象力 ,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 故事 、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3.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 人际交往 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 文化 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 总结 ,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 方法 ,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 爱好 。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 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 故事 ,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 家庭教育 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之家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 口号 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 儿童 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 百科 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7、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 8、《纲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 经验 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开展 自我评价 :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6):57-58. [5]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的题目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当前人们压力巨大,各种心理问题频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热点 教育 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浅谈培养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体会

2、关于心理教育行为分析

3、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缓解办法

4、大学生逃课现象心里透视及对策

5、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6、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8、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9、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10、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

11、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12、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 经验 浅探

13、试论学习理论家的人性观

14、错误在学生学科学习中的地位

15、教师的学生观及其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16、试论“举一反三”的心理学基础

17、认知心理学对现代教学论的影响

18、试论概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9、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20、现行组织者―一种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策略

21、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22、学习迁移的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24、试论外语学习中本族语的迁移与干扰

25、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26、人本主义学习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7、谈谈合理的习题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数学教学

29、浅谈教材编写的心理学原则

30、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课堂中举例的心理学分析

32、广义知识观、目标分类教学及其教育意义

33、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学分析

34、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

3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36、试论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37、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

38、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分析

39、试论观察学习的功能与条件

40、学生数学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认知机制

41、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学习

42、学习焦虑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43、浅谈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

44、试论社会性学习的特殊规律

45、论学习兴趣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46、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特殊性

47、试论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48、论体验产生的条件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49、谈谈行为治疗中的学习原理

50、试论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心理学各方向论文题目参考

★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

★ 心理学相关的论文选题方向与题目

★ 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 2000字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2)

★ 本科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论文范文(2)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 人际交往 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 文化 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 总结 ,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 方法 ,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 爱好 。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 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 故事 ,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 家庭教育 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之家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 口号 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 儿童 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 百科 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7、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 8、《纲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 经验 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开展 自我评价 :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6):57-58. [5]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发展水平摘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人终生发展的基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是将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种科学理论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新学科。针对幼儿成长过程中易出现的多方面心理问题,围绕未来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需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日常活动中。心理健康的幼儿,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同伴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冲突、心理辅导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随着一些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门诊开始,人们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有的是出现了问题再进行关注;有的是针对一些问题对幼儿进行矫治等等。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因为生活经验和抗挫能力都有限,在日常中往往会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形成心理冲突。如果不能正确解决就会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失常或疾病。因此,作为家长的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我做为一名有二十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幼儿教师,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孩子一生深远的意义,所以我呼吁普天下的母亲们、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同仁们请重视孩子的心健康教育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二、幼儿心理健康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教育工作者更要先人一步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龄前教育中来,因此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是教师在对待幼儿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产生不安、烦恼、焦虑,形成心理冲突。如果问题解决得愈好,孩子的适应能力就会愈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这些心理矛盾,解决心理冲突,就会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失常或疾病且会在孩子个体发展中留下阴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它的运用非常广泛也非常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辅导。2、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中去。3、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简单的心理常识和心理自我调节技能,增强幼儿自我心理保健能力。4、根据幼儿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如镜子技巧法、情景体验法等。5、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家长工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很大。请家长听专家对家长进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专题培训,共同探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幼儿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尽享愉快的童年生活。四、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发展水平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发展水平是21世纪幼儿教育的第一步,因它不仅全方位的提高了幼儿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赞许。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持提高幼儿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全人类素质的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准确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明确指出必须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这就是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他们常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心理感觉到有压力的幼儿易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自信心不够、有从众心理倾向,现在我们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要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渗透在幼儿的整个日常过程中。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让我们一齐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吧!参考文献摘 自: 《心理科学进展》 《武汉心理咨询网》周 玲: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天津人民邮版社[美] 普劳特、布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李丹 《儿童心理》 中国人口出版社姚本先 《儿童心理辅导》 安徽大学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幼儿心理健康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 幼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题目
  • 心理健康论文的开题报告
  • 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的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