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与金矿业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与金矿业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金矿业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陕西省略阳县煎茶岭金矿床位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勉略阳金三角”北部,行政区划为陕西省略阳县何家岩镇西渠沟。由西北有色711总队于1987年发现并相继进行了地质勘探工作。矿床产在超基性岩与白云岩的接触断裂带含金蚀变白云岩中,受逆冲断裂构造控制,是与超基性岩有关的构造破碎带蚀变白云岩型金矿床,矿床规模大。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区域上,煎茶岭金矿床处在秦岭造山带与上扬子被动陆缘地块之间、摩天岭微地块东端的勉(县)、略(阳)、阳平关(宁强)三角区。三角区北部边界(NW向)以略勉构造混杂岩带与南秦岭拼合,南部(NE向)通过双江逆冲断裂带与扬子地块相接。

煎茶岭金矿床位于勉、略、阳三角地区西北部,紧邻略勉构造混杂岩带的南缘。矿区地层以新太古代渔洞子岩群、中新元古代何家岩岩群和震旦系为主体,分别构成结晶基底、过渡层和浅变质盖层。基底有新太古代鱼洞子群(组)中深变质火山沉积岩(岩石同位素年龄约2600 Ma左右)和中新元古代碧口群(接官亭组和郭家沟组)巨厚的绿片岩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岩石同位素年龄在700~1500 Ma之间);盖层为新元古代震旦系(断头崖组和九道拐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此外,山间盆地有零星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分布。

受南北两大构造单元影响,区域基底构造线在本区北部呈NW—NWW向,南部呈NE—NEE向,中部东端为近EW向并且向西转为NE或SN向,构成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构造岩浆岩成矿区带。盖层以继承基底构造特征为其特点,矿区及其周边地层经多期多阶段变形变质作用,均已构造重建,现存的主导面理S2,S3呈NWW向展布。自南向北由震旦系不同岩组和渔洞子岩群组成的断头崖向斜、九道拐向斜、官地梁向斜和西渠沟背斜等,构成了何家岩复式背斜的主体。断裂构造表现为与主导面理方向一致的NWW向或近EW向逆冲断层组合,发育在超基性岩体与震旦系白云岩接触部位的 断裂带(组)是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

超基性岩(煎茶岭、柳树沟和柳树坪岩体)主要沿断裂构造(或多组构造交会处)侵入。北部超基性岩带伴有后期中酸性岩脉的侵入。煎茶岭岩体是一个以超基性岩为主、其间有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产出的复式岩体,平面上呈薯状,面积约5km2。在煎茶岭超基性岩内及其边缘分别发现大型含钴硫化镍矿床与金矿床。岩体西侧鱼洞子群(组)地层中赋存有大量的太古宙特有的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床与构造蚀变岩型(变粒岩型)金矿点,柳树沟-柳树坪超基性岩体旁侧九道拐组地层中有热液交代型铅锌(银、金)矿床与铁矿床。

2 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基底层为鱼洞子组(2658 Ma),上亚群浅粒岩、变粒岩和绿片岩等;盖层主要为震旦系断头崖组上岩段的一套厚层状、青灰色、微细晶粒状结构的白云岩、硅质白云岩。

矿区内有从晋宁期—印支期的超基性岩—中酸性岩侵入,其中超基性主岩体产于何家岩背斜东部倾伏端 与 两大断裂交会部,位出露面积约5km2,平面呈透镜状,向NEE向侧伏,岩体与不同时代围岩呈断裂接触或不整合接触,其北部沿 断裂侵入的超基性岩墙及其分支,长7000m,宽50~550m,其顶部有断头崖组白云岩、板岩及白云岩捕虏体。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二者侵入有先后之分(全岩钾氩法:主岩体927 Ma,分支岩体405 Ma),可见煎茶岭超基性岩至少为两期侵入的复式岩体。本区的超基性岩均已深度变质,主要发生蛇纹岩化及硅化,岩体则经历多期变质,主要由退化蚀变后的纤胶蛇纹岩、叶蛇纹岩、滑镁岩、菱镁岩及石英组成。

在超基性岩侵入后期有相当强度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包括侵入于岩体南沿的花岗岩岩株及发育于全区的脉岩-钠长斑岩(213~400 Ma,K-Ar法和Sm-Nd法)。

煎茶岭地区构造活动呈现出多期次活动特征,深大断裂及其旁侧的次级断裂及羽裂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它们既是各类岩浆的通道,也是Au元素活化、迁移与沉淀的主要场所,控制了本区矿带矿体的空间分布(图1)。

图1 煎茶岭矿区地质简图

1—石灰岩白云岩;2—铁矿化体;3—镍矿体;4—金矿体;5—断层及编号

断裂是矿区的主控断裂,发育于何家岩背斜核部鱼洞子组地层边缘,即超基性岩体与北部的白云岩接触部位由数个走向和倾向相近但倾角不同的断裂分支复合而成。

在矿床的西段,断裂明显向东侧伏,其侧伏角20°左右。断裂带长约5km,总体走向290°,倾向N,局部反倾,倾角变化于30°~80°之间,具体表现自西向东其倾角由缓变陡,断裂带呈压扭性,局部呈镜面断面,多数则为舒缓波状,局部呈“Z”字型。

该断裂带呈现长期多次活动特点,并且具有高角度逆冲剪切特性。根据有关资料及从区内几次大的地质事件和观察到的断裂特征分析判断其活动期次如下:第一期活动发生于晋宁期前后, 和 断裂沿何家岩背斜两翼边缘分布,在背斜倾伏端断裂交会处,有煎茶岭早期超基性主岩体侵入;第二期活动发生于华力西早期,北部沿 断裂带侵入了北西向超基性分枝岩体,同时在超基性主岩体中侵入有早期花岗斑岩;第三期活动发生于印支期,侵入了印支期酸性—中性—基性岩脉,超基性岩体的强烈变质作用、沿主断裂带形成的挤压破碎带及次级断裂以及金矿物质的富集主要形成于本次活动期间;第四期活动发生印支期之后,形成构造透镜体,含矿断层角砾,片理化带及横向和缓倾角的破矿断层的出现等。

勘探表明,该断裂带控制了本区超基性岩—中酸性岩的侵入,属深大断裂,是主要的导矿构造,而且与上盘白云岩形成了截然的界面,其开放性也控制了本区的氧化深度,同时由于成矿前发育较多的横向错位,致使 沿走向和倾向均呈不连续性。

次级张性断裂发育于 断裂两侧、并与主断裂呈小角度相交,其规模在几米至100余米之间,是主断裂多次活动的产物。目前,各个中段及断裂两侧不同的岩性中均可见到此类断裂,产状变化为倾向20°~85°,倾角35°~85°,但断面比较平直,现有的资料表明,一般沿倾向延伸小于其走向长度,其空间分布上受构造应力不均的影响呈不等距产出,西部则明显强烈发育于东部,885m水平以下强于其上部;同时也与应力方向密切相关,在 断裂两侧形成的张性断裂和压扭性质断裂,只有呈张性性质断裂与主断裂的交会部位形成开放空间,才形成本区厚大的矿体及分枝矿体。在1070,825m水平发育 断裂北侧的此类断裂则被超基性岩脉充填,其边缘均有矿体存在。

羽状裂隙主要发育在与主断裂相接触的蛇纹岩顶部,通常与主断裂呈大角度相交,其规模至几米,是一系列相对密集的近平行的等长裂隙组合,呈网状、复脉状,其强弱和密集程度与 断裂带的应力场和产状相关,表现出当主断裂呈缓倾时其裂隙发育较强,延伸的范围也较宽大,反之,则发育较弱,其范围也较小。当发育最为强烈时,就构成了沿主断裂带的构造破碎带,这类裂隙具有张性特征,是沿 断裂带的主要容矿构造之一,同时也是控制矿体厚度及矿石构造的主要因素。

这套构造体系是在不同应力条件、为成矿前不同阶段下继承发展而具有相伴产出的特点,表现在主断裂带呈分支复合和舒缓波状,具有多期次活动性,同时在其旁侧产生一系列小规模的次级平行断裂,并具有选择性地在蚀变超基性岩的顶部与主断裂带的接触部位而形成羽状裂隙。后二者具有相同的构造性质,其规模和密集程度是区分二者的关键,构成了本区的控矿主体;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当其延至滑镁岩或远离 断裂带时自行紧闭或尖灭。不同的是次级断裂表现为较为单一,其规模大小不一,若被充填后形成的矿脉也显示出单一透镜状的脉体,而羽状裂隙则表现为一系列较为密集的组合体,形成平行的矿脉群。

3 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特征

本区的金矿体主要以充填方式产于 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及与 密切相关的羽状裂隙中,以“金线吊葫芦”的形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矿化体,根据矿体的产出位置及产状的不同而大致分为4个主要矿体。

一号矿体产于与 断裂带呈断裂接触的蛇纹岩的顶部,是本区最主要的、最典型的矿体。其产状与断裂接触带相一致,矿体总体连续性较好,长约440m,延深至550m水平,呈似层状、薄板状、透镜状和脉状;矿石类型以石英黄铁矿型为主,石英铁碳酸盐次之,855m水平以上以氧化矿为主,855m水平以下特别在825m以下多以石英黄铁矿脉为主,同时受次级张性断裂的作用,形成了大约呈等距离(50m)分布的4个厚大透镜体,局部有分枝复合,使矿体的厚度变化在1~46之间,总体的产状变化:倾向5°~20°、倾角55°~70°;其金品位变化于1×10-6~187×10-6之间,平均金品位为×10-6。

二号矿体位于一号矿体西侧,其产出位置相同,所不同的是二号矿体为一缓倾的断裂控制下呈一大透镜体,已控制的长度为110m,延深250m,产状变化:倾向30°~65°,倾角 30°~55°,厚度2~23m,矿石类型在825m水平以上以石英黄铁矿型为主,825m水平以下以石英铁碳酸盐为主,在780~815m之间形成一特高品位富矿段,最高品位276×10-6,平均品位×10-6。

三、四号矿体为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新矿体,产于 断裂带北侧白云岩内的次级断裂中。该类断裂中充填超基性岩脉,在其边缘或整体被矿化蚀变而形成工业矿体,其上下盘围岩均为白云岩,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矿石类型为石英铁碳酸型,亦见石英黄铁矿脉穿插于其中。三号矿体产于1070m水平附近,目前控制的矿体长约90m,延深75m,为陡倾斜矿体,产状40°∠75°~65°∠75°,矿体厚度~,平均品位×10-6;四号矿体产于825m水平附近,已控制的矿体长约40m,延深50m,为缓倾角矿体,产状为10°~30°∠15°~40°,厚度~,平均品位×10-6。

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主要贵金属矿物有自然金,其次有银金矿和自然银;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3%)和少量白铁矿及二者的次生矿物褐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白云石(60%)、石英(30%),少量叶蛇纹石、滑石、铁白云石、铁方解石、铬云母和钠长石;微量矿物(少于)较复杂,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白铅矿、黄铜矿、紫硫镍矿、辉砷镍矿、镍黄铁矿、针镍矿、赤铁矿、毒砂、雄黄、雌黄以及自然锌、自然铜、自然镍(后3种矿物见于54线以西褐铁矿硅化白云岩型金矿石中),反映出热液矿物组合特点。金的载体矿物为褐铁矿、黄铁矿、白铁矿、石英和白云石。金属矿物颗粒微小,粒径多<。

矿石类型主要是含金褐铁矿硅化白云岩型与含金黄铁矿硅化白云岩型,位于二者边部靠超基性岩一侧,另有少量含金黄(褐)铁矿叶蛇纹石化硅化白云岩型。

矿石结构主要是自形—他形微细粒、交代蚕蚀;在氧化矿石中还可见假象、骸晶和球状。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团块状和斑点状。

矿石的金含量变化较大(1×10-6~135×10-6),以1×10-6~40×10-6居多,平均品位×10-6。其中54~67线950~800m标高间厚矿段平均品位×10-6。矿石中其他微量元素光谱分析含量(×10-6):Ag为,Cu为29,Pb为20,Zn为186,Ni为1056,Co为79,Cr为1566,Mn为1412,B为85,W为21,Sn为11,Mo<1,Sb<20,Bi<5,As(化探分析)为。矿石品位变化系数为170%,属不均匀型。

氧化矿石中金主要呈粒间金与裂隙金(达92%)及少量包裹金嵌布。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原生矿石中金主要以分散状态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中,镜下仅见到2粒金。主要金属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紫硫镍矿和辉砷镍矿等含金。物相分析被包裹在硫化物中的金占86%,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吻合。金的粒度为~36mm,其中<者占80%,属以微粒金为主的微细粒金。浑圆粒状、麦粒状与角粒状金占总量的85%。金的成色为975,含微量的Fe,Ni,Co,Cr,Zn,As等元素。

围岩蚀变

对金矿体而言,其主要围岩为超基性岩和白云岩两类,超基性岩在多期变形构造中已强烈退化蚀变,由无水硅酸盐铁镁矿物次变为含水硅酸盐铁镁矿物,进而碳酸盐化与硅化组合使岩石更具脆性。与超基性岩呈断裂接触的震旦系白云岩的蚀变主要表现为近矿围岩的褪色,强硅化而使岩石变得更加致密,当白云岩呈捕虏体或不规则接触时,则表现为碎裂状、花斑状结构,具有硅化、碳酸盐化、大理岩化,偶见重结晶现象。

煎茶岭金矿体围岩蚀变显示热液蚀变特征,主要为多种金属硫化物矿化、硅化和碳酸盐化,其主要蚀变矿物为铁白云石、铁方解石、黄铁矿、石英以及后期充填含有雄黄、雌黄的石英脉,这也是本区矿化的主要标志。

矿床铂族元素特征

王瑞廷等(2005)对矿区不同类型岩石、矿石样品的铂族元素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矿石的铂族元素配分曲线为向右升高的左倾型,含金、钯较高,具有铂的高峰,这与Pt,Pd及Au在镁铁质地壳岩石和与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有关的矿床中相对富集的认识是一致的。Pt/Pd比值在~之间变化,均小于球粒陨石的Pt/Pd 比值;Pd/Ir 比值在~ 之间变化,均大于球粒陨石的Pd/Ir比值,属Pt、Pd向下倾斜的配分型。由于一般情况下,热液型镍矿石的Pd/Ir值超过100,而岩浆型镍矿石的Pd/Ir值较低,故说明多数煎茶岭镍矿石属于岩浆型,该矿床的形成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除金外,岩石的铂族元素配分曲线与矿石基本上呈互补关系,含金、铑较高,具有铂、钯的低谷,由于造成PGE分异的可能机制有蚀变作用、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而蚀变作用对Pd族PGE影响大,因此,说明镍成矿过程还与蛇纹石化蚀变作用有关。另外,岩石、矿石的铂族元素配分曲线均比较规整一致,可能反映煎茶岭岩体为一次侵入。

煎茶岭镍矿床整体上铂族元素含量较低,其矿石铂族元素总量PGE(除Os外)在×10-9~×10-9之间变化,平均为×10-9,Pt和Pd含量均<×10-9,Os,Ir,Ru和Rh含量更低微,这与加拿大产于由蛇纹石化橄榄岩组成的镁质超基性岩体中的汤普逊镍铜矿床类似,符合镁质超基性岩体中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含量普遍较低的规律。1 件蛇纹岩中铂族元素总量PGE为×10-9,滑镁岩中铂族元素总量 PGE 在×10-9~×10-9之间变化,平均为×10-9,小于矿石的平均值,反映铂族元素倾向在晚期岩浆中富集。

煎茶岭镍矿床蛇纹岩的Au/Pd值为,金川超基性岩为,Urals纯橄榄岩为,煎茶岭蛇纹岩的Au/Pd值很高,且与金川超基性岩、Orals纯橄榄岩的Au/Pd值比较接近,可能指示其原岩更类似于纯橄榄岩/橄榄岩。Pd在超镁铁质岩浆结晶或成岩过程中性状与Au相近,Au/Pd值为一常数但在后期成岩及变质作用过程中呈惰性,保持其原始含量不变,又与金性质完全不同。矿石的Au/Pd值在~范围内变化,似反映有后期热液的贡献。

该矿床蛇纹岩的Cu/Pd值为1190,低于原生地幔岩浆的Cu/Pd值(Cu/Pd=6500),说明岩石中存在富Pd硫化物,岩浆熔离作用较弱,这是因为Pd的D硫化物、硫酸盐远远超过Cu的相应值,如果发生充分的岩浆熔离作用,则因硫化物熔离过程而失去Pd的岩浆所结晶的岩石将具有高的Cu/Pd值(>6500)。矿石中金属硫化物的PGE含量接近或高于矿石的平均含量,亦证明Pt,Pd等铂族元素主要富集于硫化物中。

4 矿床成因讨论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碳酸盐岩矿物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矿区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

成岩和成矿时代

对超基性岩采用不同测年方法和选用不同样品获得3组年龄数据:①采用同一岩相的纤胶蛇纹岩做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测定,获得927 Ma的年龄数据;②采用K-Ar法对蛇纹岩全岩测定,获得 Ma的年龄数据;③采用 K-Ar法对蚀变超基性岩中铬水云母测定,获得144 Ma年龄数据。

由于在低于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下,稀土元素不易发生迁移,使岩石中Sm,Nd相对封闭较好,而且,选用的蛇纹岩远离后期酸性侵入岩和构造带,故测定的927 Ma年龄数据结果可代表煎茶岭超基性岩侵位时的成岩年龄。

本区超基性岩体形成之后有相当强度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包括侵入于岩体南沿的花岗斑岩岩株及发育于全区,尤其是超基性岩体南部的脉岩。黄婉康等(1996)对60线地表剖面产于超基性岩体中的钠长斑岩进行了研究。薄片中长石斑晶呈自形—半自形,粒径为~4mm,一般为2mm,双晶发育,探针测定其成分为钠长石。对钠长斑岩的钠长石和基质分别进行了K-Ar年龄测定,其斑晶年龄为± Ma,基质年龄为± Ma,这个结果与庞春勇测定的花岗斑岩侵位年龄为400 Ma相对应,表明矿区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发生在337~400 Ma期间。金矿化关系密切的铬水云母K-Ar法测定年龄为± Ma,可代表成矿年龄。

5 技术性找矿标志

岩性标志

超基性岩为主要矿体的载体,目前探明的所有矿体均与超基性岩墙和分枝岩脉有关。深度变质后形成的纤胶蛇纹岩,在构造活动作用下产生的张性裂隙,白云岩中的超基性岩脉的边缘或构造带内,均是成矿的有利部位,这些岩性的变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构造标志

超基性岩与白云岩的断裂接触带( ),是本区找矿的主要部位。 断裂构造性质的深源性,控制了本区的构造格局及岩浆活动,控制了本区金矿物质来源,其次级分支裂隙及构造交会部位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围岩蚀变标志

煎茶岭金矿体围岩蚀变显示热液蚀变特征,与成矿有关的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矿化及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是直接找矿标志。特别是蚀变矿物为铁白云石、铁方解石、黄铁矿、石英以及后期充填含有雄黄、雌黄的石英脉出现,是矿区矿化的主要标志。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1万土壤测量的Au,Ag,Cu,Pb,Zn,As组合的多元素异常是找矿标志之一,特别是Au,As 2种元素出现较好的套合时往往能发现新的矿体。

参考文献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2007.陕西省略阳县铧厂沟金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专题研究(成果报告).廊坊: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队.1991.陕西省略阳县铧厂沟金矿床寨子湾矿段23-32线勘探地质报告

白忠.1996.陕西铧厂沟金矿床成因探讨.矿产与地质,10(2):108~113

魏刚锋,姜修道,刘永华等.2000.铧厂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矿床地质,19(2):138~146

(路彦明编写)

雄村大型铜金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南东约40km处,属于谢通门县荣玛乡管辖,距日喀则市约70km。地理坐标为:东经88°23′17″~88°23′45″,北纬29°22′07″~29°23′03″该矿于1993年由西藏地质六队在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大队圈出的水系沉积物异常中发现,并于2003年开展矿区普查。目前一家加拿大矿业公司(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在雄村矿区正以50m×50m网度实施钻探,截至2006年年底,该矿床已获得Cu储量84万t(以Cu品位>圈定),Au储量125 t(以Au品位>×10-6圈定)(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2006),预计矿区铜的远景储量可达300万t,金的远景储量达250 t,是一个铜金共生的特大型矿床。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雄村铜金矿床大地构造位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南部、拉萨地体南缘冈底斯岩浆岩带中段。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新近系乌郁群,出露于矿区北东广大地区,近EW向展布,下部为安山质角砾状熔岩夹蚀变安山岩,少量泥质粉砂岩,薄层状泥灰岩,层凝灰岩。中部为厚层状安山岩,黑云母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上部为一套沉积砂岩,复成分砾岩,粉砂岩。古近系达多群,出露于矿区以北广大区域,EW向展布。下部为一套蚀变安山岩,碎裂蚀变安山岩,安山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含火山角砾熔结凝灰岩,玻屑凝灰岩。中部为砂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蚀变火山角砾岩,蚀变石英斑岩,凝灰质流纹岩,流纹状玻基粗面岩。白垩系旦狮组出露于矿区以北弄麦、南木切、麻江、乌郁、谢通门及荣玛、洞嘎—雄村一带。近东西带状零星分布,岩性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灰岩、砂岩、砾岩、硅质岩等,具有区域性的弱蚀变,局部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矽卡岩化或矽卡岩。

区域内构造活动频繁,主要由冈底斯造山运动所致,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同时伴随着十分强烈的岩浆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活动,致使区域上的岩浆岩、火山岩的展布方向与区域性主干断裂、褶皱轴向近于一致,呈近EW向展布。

区域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世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深大断裂带在南侧通过,构造线方向以NWW和EW向规模最大,发育在冈底斯构造带南亚带南北侧,以强烈挤压和多次活动为特征,并控制着大型构造带和岩浆岩、火山岩体的分布。与洞嘎-雄村矿床有密切关系的断裂带有两条:

多雄藏布断裂带(F79):紧靠矿区南缘,控制着冈底斯构造带南亚带之南界和昂仁-日喀则构造带之北界,同时控制着洞嘎金矿之南界,呈近东西向略向南突出的弧形带状分布,断层表现为强烈挤压和多次活动的特征。

南木林-努马断裂带(F75~F78):走向近EW或NEE,数条断裂帚状排列,向NE 方向收敛,SW方向撒开,雄村和洞嘎金矿正处在向南西方向撒开的位置上,矿区两侧被谢通门-青都断层(F116)阻隔。

谢通门一青都断层(F116):近SN向展布,延伸>100km,呈波状起伏,倾向东,表现为逆冲性断层,它分别错断多雄藏布断层(F79)和南木林-努马断层带。本矿区紧靠它与多雄藏布断层交汇的东侧。

褶皱构造主要集中分布在该亚带北部边缘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走向NW,形态紧闭、对称,以下二叠统为轴部构成一条规模较大的复式向斜带,与矿区较近的布托-萨沃拉-南木切复式向斜规模最大,走向近EW延伸350km,宽>60km,由达多群火山岩组成,并覆于老地层之上。两翼零星出露有中下罗统田巴群和未分白垩系。由一系列极其宽缓的复式褶皱构造组成,岩层倾角中—缓,沿轴部岩石多被挤压破碎,矿区紧靠南翼。

在区域上处在冈底斯中酸性杂岩带东段南缘,致使区内岩石类型复杂,其岩性从闪长岩类-二长岩类-花岗岩类均有出露,出露面积达5371km2,由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岩浆侵入而成。

燕山晚期侵入体由于喜马拉雅早期侵入体的破坏,岩体东部仅有燕山晚期中心相带石英二闪长岩的存在,相带明显,中心相带为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边缘相带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斑岩。岩相特征显示了岩体从北向南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花岗岩(由中酸性—酸性)的变化。

喜马拉雅期侵入体主要分布于谢通门—南木林—扎西岗一带,出露面积3800km2,组成谢通门中酸性杂岩之主体,岩体相带明显,中心相带以石英二长岩为主,边缘相带为花岗岩。岩石具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钠黝帘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次生变化。化学成分以正常岩浆岩成分为主,微量元素与维氏值相比,铜、铅、锌、铬、钒等偏高。除岩体外,在白垩系中有中基性—中酸性—酸性脉岩体分布。同时有次火山岩脉(安山玄武岩脉、闪长玢岩脉)并有伟晶岩脉(辉石云煌岩脉)的侵入。各类脉岩有相互穿插、切割之现象,说明该区岩浆活动十分频繁,并引起围岩蚀变及矿化。

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西藏成矿省-冈底斯-拉萨成矿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赋矿地层

图1 雄村铜金矿床地质图

(据西藏地质六队,2003,修改)

Q—第四系。1—旦狮庭组英安斑岩;2—弱硅化旦狮庭组英安斑岩;3—碳质板岩夹层;4—绢英岩化叠加硅化蚀变带;5—绿泥石化凝灰岩;6—泥质蚀变带;7—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青磐岩化闪长斑岩;9—基性岩脉;10—酸性岩脉;11—硅化破碎带;12—断层及编号;13—矿体;14—取样位置及编号

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K2—E1旦狮庭组火山碎屑岩和第四系更新统砾岩(图1)。旦狮庭组是铜金矿床的容矿围岩,其岩性为一套强烈蚀变的英安质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碳质板岩,其中英安质凝灰岩含大量晶屑(斜长石、石英等,多已蚀变)、玻屑和岩屑。矿体产于白垩系第二岩性单元的火山凝灰岩中,既是赋矿围岩又是矿化体。主要含矿岩石是具眼球状石英斑晶的石英闪长玢岩及其具强蚀变中细粒凝灰岩。

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且具有多期次岩浆侵位的特点,主要岩浆岩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斑岩及多种脉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于矿区东北部,为矿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属于矿区东北部的石英二长岩岩基的边缘相,其侵入时代为古新世(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厅,1996)。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呈中粒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基质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角闪石,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和锆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带见有矽卡岩化,但岩体中目前未见矿化。

石英闪长斑岩出露于矿区西南部,呈变余斑状结构,基质为变余微晶结构,岩石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强烈,偶见斜长石残斑,副矿物主要为榍石,岩石局部见有星点状黄铜矿。岩体边缘接触带发育有角岩化。

矿区脉岩较为发育,主要有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伟晶岩、辉绿岩和煌斑岩。脉岩规模小,产状陡立,相互穿插,其中见有花岗斑岩脉贯入到铜金矿体中,并有矿化和蚀变。似伟晶岩脉由粗粒钾长石、白云母、电气石及自形黄铁矿组成,其钾长石K-Ar年龄为± Ma(杨竹森,未刊数据)。

控矿构造

矿区的主体构造格架由矿化带北东侧两条大致平行、产状30°∠50°~78°,走向NW的两条断裂(F2,F4)和南侧轴向大约290°、轴面向NNE陡倾的背斜构成,矿化就主要发生在断裂带及其西南侧的背斜北东翼的凝灰质岩石中。

矿区断裂破碎带发育,并强烈硅化;其中F2呈320°方向从蚀变矿化带北侧穿过,破碎带宽50~100m;F4断裂呈290°方向从蚀变矿化带中部穿过,破碎带宽40~60m。两断裂总体倾向均为NE,倾角陡立且变化大。沿两断裂普遍发育有断层角砾岩和蚀变岩,并多已片理化,两断裂性质均表现为先张后压。F2和F4断裂及其派生的北东向次级构造裂隙是矿区的主要控矿和容矿构造,矿区南部的硅化破碎带F6基本无矿化。此外,矿区还发育北东向断层F1和F5,截穿矿体,时代较晚。

断裂

由于雅江深大断裂从矿区东南侧边缘通过,受此影响,区内的断裂构造发育。主要的断层有两条。

F4断层(与区域上的F5断层分布一致)是矿区的主干断层,呈320°方向展布,贯穿于普查区的北东侧,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50°以上,最大可达73°,破碎带宽约10m,牵引褶皱发育,组成该断裂的岩石主要为碎裂岩化构造蚀变岩。它是本矿区的1级构造,是导矿构造,在区域上,它把西侧已开发的洞嘎金矿和普钦木金矿化点联成一体。

F2断层呈310°方向展布于测区中部,是F4的次级构造,破碎带宽1~10m不等,断层性质具典型的先张后压特征,延伸约,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60°,最大为75°。在图外走向自NW转向北东,倾向向N,倾角50°。向NE呈SW走向交于洞嘎普断层,是矿区控矿构造。

F2,F4断裂都具有早期韧性剪切、晚期脆性变形特征,而且F2断裂韧性剪切特征更为明显。在晚期脆性变形阶段,具有先逆冲后正滑的特点。F4断裂西南侧还发育30°∠35°的次级断裂。F2,F4间的断块存在矿化显示,只是不如F4西南侧的主矿化带矿化强烈。F2断裂带中早期糜棱片理小褶皱发育,并被晚期脆性剪切缝破坏,沿片理缝和晚期脆性剪切缝有矿化细脉发育。F2,F4亦可看作一个先韧性后脆性的断裂带,自F2向F4方向发育一系列次级断裂,且脆性特征增强。韧性剪切糜棱片理的渗透性具有顺片理方向强而垂直片理方向弱的各向异性特点,能对上升的构造-岩浆-成矿热液在横向上构成有效屏蔽,而向南西方向发育的次级韧-脆性断裂又有利于配送甚至容储矿液,故矿化沿此方向增强。

褶皱

矿化带南西侧的背斜,由自下而上的泥质页岩-凝灰质砂岩构成,核部被弧型的花岗闪长斑岩体占据。该斑岩向NWW一直延伸至洞嘎沟北,在背斜NE翼,相对性脆的凝灰岩产状比较稳定,在30°∠52°,其内非均匀地发育顺展剪切破碎带,剪切破碎带中的矿化显著强于相邻岩石中的矿化。近轴部的泥质页岩,塑性较强,产状变化大,局部还发生倒转,倾角一般在75°以上。背斜SW翼,近轴部的泥质页岩与NE翼相似,凝灰岩则普遍向SW陡倾。在近SE倾没端部位凝灰岩的产状有205°∠50°,260°∠72°,40°∠65°,50°∠55°,70°∠72°,说明可能有次级褶皱发育。

背斜NE翼,矿化凝灰岩之下的泥质页岩的渗透性差,对矿液也能起到有效屏蔽,使得矿化集中发生于背斜北东翼泥质页岩层之上的凝灰岩中。

围岩蚀变

矿区蚀变较为强烈,与铜、金矿化有关的主要蚀变类型有黑云母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绢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粘土化(高岭石化)、脉状碳酸盐(方解石和菱铁矿)化、重晶石化等;另外,在铜、金矿化之前,出现与火山喷发同期的火山热液蚀变:黑云母化、钠长石化、黝帘石化及与矿区南部和北部岩体侵入活动有关的石榴石化、透辉石化、阳起石化、红柱石化、堇青石化、角岩化等。雄村铜金矿的蚀变矿化带总体沿着 F1和F2断裂呈北西向展布,地表显示出蚀变分带性,从中心硅化带向外,依次出现绢英岩化带和绿泥石化带,在 F2断裂东段绢英岩化带和绿泥石化带之间出现粘土化(高岭石化)。硅化带与绢英岩化带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硅化强烈的岩石呈致密块状且石英颗粒细小。在垂向上,硅化出现在绢英岩化带的顶部。总体上,矿区硅化、绢英岩化和绿泥石化最为强烈,而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高岭石化在空间上与铜、金矿化密切伴生。

黑云母化

黑云母化主要呈细粒(~2mm)、团块状黑云母残留于蚀变矿化带中,时常伴有细粒的磁铁矿和黄铁矿,有时可见被绿泥石、黝帘石、红柱石和堇青石交代。

钾长石化

钾长石化主要发育于蚀变矿化带的局部,蚀变钾长石为正长石。

绢英岩化

绢英岩化总体沿着矿区中部北西向断裂分布,构成长约2km、宽100~400m绢英岩化带;强烈绢英岩化凝灰岩除少量的碎屑石英和斜长石残留外,几乎完全由细粒石英和绢云母组成,并伴有细脉浸染状硫化物。

硅化

矿区硅化蚀变广泛发育,强烈硅化主要沿矿区中部北西向断裂分布,叠加于绢英岩化带之上或穿插于绢英岩化带中,与高品位脉型Cu-Au矿化密切伴生;常见硅化沿着石英-硫化物脉壁交代围岩,与脉体呈渐变过渡关系;强烈硅化呈致密块状,由细粒结晶质石英组成。另外,在绢英岩化带南侧的凝灰质砂岩中也发育有广泛的硅化,但硅化程度相对较弱,仅伴有少量的硫化物矿化。

绿泥石化

矿区绿泥石化有2种类型,一种呈面型广泛地分布于矿化带外围,伴有少量绿帘石、黝帘石、碳酸盐及磁铁矿和硫化物;另一种呈脉状产于矿化带中,或构成石英-绿泥石-硫化物脉,或沿石英硫化物脉壁交代围岩。前者类似于青磐岩化,后者可能晚于前者。

泥质蚀变(高岭石化)

矿区高岭石化主要发育于矿化带的东南部、高品位金矿化的旁侧,构成泥质蚀变带;泥化带中伴有硫化物,但尚未发现明矾石,达不到高级泥质蚀变。另外,在矿区中部矿化带中,还见有高岭石呈脉状产出,与脉型矿化伴生。

3 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特征

矿区铜金矿化受中部NW-SE向F2,F4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化带长约2km,宽100~400m。钻孔揭示,深部铜金矿化连续而且有较好的相关性,钻孔中矿化视厚度平均225m;钻孔剖面揭示矿体呈扁透镜状或似板状,倾向NE,真厚度>150m,目前矿体的四周延伸还没有被钻孔控制住(Continental Minerals Corporation,2005)。

根据地表浅井、探槽取样及PD01,PD02,PD03,PD04,PD05平硐样品分析结果,圈定矿体长2300多米,两侧直接延伸到测区外,矿体平均宽度200m左右,其中最宽处达400多米。据现有资料,矿体的最大厚度>300m,由此可见其规模巨大。通过对矿体产状统计表明该矿体倾角70°~75°,走向为330°。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囊状产在白垩系中。矿(化)体及含矿围岩为具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的硅化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局部可以看见角岩化凝灰岩。矿体具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斑铜矿化、赤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矿化现象。该矿(化)体Cu的平均品位为×10-2,最高达×10-2。Au的平均品位为×10-6,最高达×10-6。

铜、金矿化可明显地区分为2种样式,一种为细脉浸染状矿化;另一种为脉型矿化,后者叠加于前者之上。矿化石英脉呈不规则状,脉宽从到15 cm,脉边缘常常与蚀变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矿石成分

矿石矿物有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银金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重晶石、石膏、萤石、方解石、菱铁矿、粘土矿物等。根据矿物组合、矿物特征及脉体的产状和穿插关系,主要蚀变矿化组合从早到晚依次为:

1)石英(粗粒)-白云母-黄铁矿(粗粒自形),该组合主要沿大的构造裂隙分布,形成于铜矿化前期,主要产于矿区东北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

2)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该组合中石英和硫化物呈他形粒状且颗粒细小,是铜矿化阶段的主要蚀变矿化组合,也是铜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3)石英-黄铁矿(少量),该组合主要呈细脉状穿插于组合Ⅱ中,以石英清洁透明和硫化物少区别于组合Ⅱ;

4)石英-绿泥石-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银金矿,伴有少量的磁黄铁矿和黄铜矿,自然金和银金矿主要呈团粒状产于黄铁矿和方铅矿中;该组合主要产于金矿体及其附近绿泥石化带中,以大量出现闪锌矿和方铅矿为特征。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铜金矿体赋存于张性断裂破碎带附近,矿石构造类型受矿体产出形态所制约,以充填构造为主,交代构造次之。矿石构造有块状、脉状、浸染状和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结晶结构(自形、半自形和他形、包含、共边结构)、交代(残余)、固溶体分离(乳浊状、叶片状、结状结构)和压碎结构等。

根据矿石组构、矿物共生组合、矿物成分等特征,将成矿期划分为岩浆期、热液成矿期、矽卡岩期、表生期。根据脉体的穿插关系和镜下研究,从早到晚总体上可分为4个主要蚀变矿化阶段。①钾硅酸盐-磁铁矿-黄铁矿阶段(Ⅰ),主要表现为脉状钾长石和细粒团块状黑云母-磁铁矿-黄铁矿组合。②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Ⅱ),主要表现为绢英岩化伴生细脉浸染状硫化物。③石英-绿泥石-金(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主要表现为硅化、绿泥石化及少量高岭石化伴生的多金属硫化物脉。④高岭石-硫化物阶段(Ⅳ),表现为强烈高岭石化伴有少量黄铁矿。铜矿化主要与Ⅱ,Ⅲ阶段有关,金矿化主要与Ⅲ,Ⅳ阶段关系密切。

矿石风化特征

次生氧化矿石在地表较为发育,往往发育孔雀石化、褐铁矿化、蓝铜矿、赤铜矿、蓝辉铜矿、辉铜矿、自然金、自然铜、软锰矿、硬锰矿、黄钾铁矾。

矿床组分

矿石中Cu是主要有用元素,主要的伴生组分是Au,Ag,Zn和Pb,局部Mo有富集。伴生的有害元素含量较低,大多低于选冶要求的最低标准。局部As含量较高,但仅仅是局部富集。雄村铜(金)矿的Au/Cu比率大约为(Au含量单位为10-6,Cu含量单位为10-2)。Cu和Au的加权平均品位大约分别为×10-2和×10-6。矿石中Zn含量超过2000×10-6的矿化富集作用主要是晚期多金属矿脉的叠加穿插,Ag也同时富集。Pb的平均品位为132×10-6,Pb富集区域和空间分布特征与Zn相似,但Pb的富集程度比Zn低。凡是晚期多金属脉发育的,Au的含量均有所提高,表明Au的局部富集与晚期叠加的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矿床内有害组分As,Bi和Hg的微量元素富集程度均很低。

4 矿床成因分析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区内火山岩矿化元素丰度值高,变化系数大,而且Au,Ag,Cu,Zn,Hg,As,Sb等元素局部含量亦高,具有明显富集的趋势,并发现多个 Au,Cu,Pb,Zn,Sb等多金属化探异常,表明这些元素具有比较好的成矿潜力,特别是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容易富集成矿。

矿物包裹体特征

矿区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3 类,气相体积百分数≥50%的G型包裹体、气相体积百分数<50%的L型包裹体和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S型包裹体)。与铜矿化密切伴生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L型数量最多,气相体积百分数多为5%~25%,少数可达到45%,包裹体大小4~26 μm;其次为S型包裹体,包裹体大小5~35 μm,根据子晶形态推测,子晶主要为石盐(NaCl,立方体);其次为钾盐(KCl,浑圆状),个别出现石膏(针状)、方解石(长板状)。G型富气体包裹体在数量上比前两种包裹体少得多,颜色较深,气相体积百分数>50%,大多数>80%,部分接近于纯气相包裹体,大小2~20μm。G型包裹体主要是富CO2,CH4,N2包裹体,其中部分较大的富CO2包裹体可清晰分辨出液态CO2相。另外,在流体包裹体中还发现有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捕获晶。

晚期与金矿化伴生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非常小,大多数<10 μm,个别达到17 μm,主要为L型包裹体,气相体积百分数<25%。G型包裹体较少,大小<5 μm,接近于纯气体包裹体。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偶尔能见到,子晶很小。

徐文艺等(2005)研究认为,雄村矿区流体包裹体普遍含有CO2,CH4,N2。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可进一步分为H2O盐溶液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富CH4-N2包裹体3大类。铜矿化阶段与金矿化阶段流体组成基本相似,但铜矿化阶段以CO2为主,而金矿化阶段则烃类气体显著增多。铜矿化阶段富CO2包裹体出现频次显著高于富CH4-N2包裹体,CO2拉曼特征峰强度也显著高于其他气体;金矿化阶段则含CH4包裹体出现频次较高,CH4拉曼特征峰强度也显著高于其他气体。成矿流体组成高Ca,并含有较高的CO2,N2和CH4,主要离子组成为 。

物理化学条件

据徐文艺等(2005)研究,雄村铜金矿与铜矿化伴生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6~382℃,集中分布区间为150~250℃,峰值170℃,均一压力范围为~ bar,盐度范围为~;与金矿化伴生的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29~121℃,均一压力范围为~ bar,盐度范围为~。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分析(徐文艺等,2006)显示:雄村矿床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 值范围为‰~‰, 值范围为-101‰~-82‰;盐度范围为~;石英-绿泥石-金(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值为‰, 值为-104‰。氢、氧同位素组成揭示雄村矿床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但不排除岩浆水的参与。

雄村矿区硫化物和重晶石δ34SV-CDT值分别为‰~‰和‰(徐文艺等,2006)。Qin等(2005)分析雄村矿区硫化物δ34SV-CDT值为0~‰;另一个黄铁矿为‰。硫同位素揭示雄村矿区硫主要源于深部,部分可能来源于地层。

丁枫等(2006)分析矿区黄铁矿、闪锌矿得到δ34S的变化范围较窄,在‰~‰之间,平均值为‰,具幔源硫的组成特征。闪长玢岩δ34S 在‰~‰之间,黄铁矿 δ34S 在 ‰~‰之间,闪锌矿一个样品δ34S为‰,可以看出围岩与矿体的δ34S相差不大,说明其硫源相同。矿区未发现硫酸盐矿物,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代表了成矿流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岩浆硫的特点,反映了矿化流体来自岩浆,以深源岩浆硫为主。

丁枫等(2006)分析矿区黄铁矿、闪锌矿得到206Pb/204Pb 的值为~,变化率为;207Pb/204Pb的值为~,变化率为;208Pb/204Pb的值为~,变化率为。变化范围不大,均具正常铅演化的特点。闪长玢岩、黄铁矿、石英和闪锌矿的铅同位素组成较为相似,说明它们可能有着相同的铅来源。矿床中铅同位素特征值μ值为~,μ<,推测铅来源于下地壳或上地幔,且更接近于地幔铅。

稀土元素

不同类型的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共同特点是:均为总体右倾的轻稀土富集型,ΣLREE/ΣHREE为~,(La/Lu)N=~;均具有正铈异常,δCe=~,表明与深源基一超基性物质有关;轻稀土呈一致的右倾分馏,(La/Sm)N=~。但不同类型岩石、矿石稀土总量变化大,ΣREE=×10-6~×10-6,跨度达×10-6。

成矿时代

雄村矿区热液绢云母Ar-Ar坪年龄为± Ma(2σ),等时线年龄为 Ma± Ma,MSWD=,坪年龄与等时线年龄一致,表明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时代为始新世晚期(徐文艺等,2006)。热液绢云母Ar-Ar测年和似伟晶岩脉中的钾长石K-Ar测年,表明雄村成矿系统形成于± Ma~± Ma间,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52~40 Ma间歇性松弛或N-S向伸展有关;但雄村矿床的最终套生定位,与造山带40~38 Ma间的强烈挤压隆升有关(徐文艺等,2006)。

雄村矿区的成矿作用发生于始新世(45 Ma)碰撞缝合之后,能够确定的成矿时代有渐新世(~ Ma)(ESR法测石英)和中新世(~ Ma)(ESR法测石英)两期,其中最主要的成矿时代为中新世(丁枫等,2004)。

矿床类型

雄村铜金矿床是一个典型的低温热液矿床(王子正等,2007)。芮宗瑶等(2004)认为雄村铜金矿属于浅成热液型(epithermal)矿床,但同已知典型的浅成热液型矿床相比,有其特殊性。

雄村矿床可能为一套生矿床,是未发育成熟的斑岩型矿化与浅成热液型矿化套生的产物,成矿流体组成上的一致性,表明套生的两期矿化可能属于同一热液体系的两个连续的矿化阶段,只是在两个矿化阶段成矿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徐文艺等,2006)。

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受NWW向断裂破碎带控制,容矿岩石为早侏罗世195± Ma英安斑岩;成矿时代为始新世( Ma),成矿流体具岩浆与大气水混合的特征,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组成与容矿火山岩一致,这些成矿特征与胶东焦家式金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该矿床很可能属于破碎带蚀变岩型铜金矿床(曲晓明等,2007)。

5 技术性找矿标志

物探异常显示的地方,如视电阻率低,极化率高的地方往往就是矿化较好的反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表明,异常元素组合为 Au-Cu-Ag-Pb-Zn是有效找矿指示元素,其中Au,Cu,Ag,Pb,Zn元素的三级浓度梯度表现良好,就属于致矿异常,Ag 是近矿指示元素,Cu,Pb,Zn,Mo 是远程指示元素。

参考文献

陈渊,唐菊兴,孙传敏等.2008.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蚀变特征及成因探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3):303~305

丁枫.2004.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预测.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丁枫,唐菊兴,崔晓亮.2006.硫、铅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对西藏雄村铜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矿床地质,25(增刊):399~402

侯增谦,曲晓明,黄卫等.2001.冈底斯斑岩铜矿成矿带有望成为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中国地质,28(10):27~40

曲晓明,辛洪波,徐文艺.2007.西藏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容矿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对成矿的贡献.地质学报,81(7):964~971

唐菊兴,钟康惠,李志军等.2004.谢通门县洞嘎金矿区东段(雄村矿段)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拉萨:西藏第六地质大队资料室

唐菊兴,李志军,钟康惠等.2006.西藏自治区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勘探报告.成都:成都理工大学档案馆

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等.2005.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4(4):301~310

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等.2006a.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因探讨.矿床地质,25(3):243~251

徐文艺,曲晓明,侯增谦等.2006b.西藏雄村大型铜金矿床的特征、成因和动力学背景.地质学报,80(9):1392~1406

张丽,唐菊兴,邓起等.2007.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矿石物质成分研究及其意义.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3):318~326

(郭晓东编写)

与银矿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卢克标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1)

摘要:矿田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分带:上厂矿田以上厂铜钼多金属矿以中心,向北东方向至雷母寨银铅锌多金属矿,蚀变矿物组合为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组合(钼矿,中高温矿物组合)→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英岩化及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组合等(铜铅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

矿田矿床分布、地球化学分带规律:上厂矿田以上厂矿段为中心,向北东方向呈放射状、帚状分布。

成岩与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上总体具有由南西向北东迁移演化的特点。上厂中高温Mo(Cu、Pb、Zn)矿→金竹坑中低温Cu、Pb、Zn(Ag)矿→雷母寨中低温Ag、Pb、Zn矿。

从时间、空间、物源等方面依存关系,以及矿化类型专属性等,可以将矿田矿床划分为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两个成矿系列,并类比预测矿田矿化类型及找矿方向。关键词:福建省;上厂矿田;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成矿预测

1 前言

工作区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麓,是福建省“十五”矿产计划工作的重点地区。地处于闽西北隆起带和闽东火山断拗带接合部位(图1)。区域内有3个综合异常带,如南北向浦城管查-建瓯钟山Cu、Mo、Pb、Zn、Au、W综合异常带、北东向建瓯东岩—政和夏山Cu、Pb、Zn、Ag、Au、Mo、W综合异常带、北东向建阳水吉—松溪半岭Mo、W、Cu、Pb、Zn、Au、Ag综合异常带。反映区内成矿元素岩浆热液多期叠加,是铜钼铅锌银的成矿有利区。

其中,上厂地区属于划定浦城金竹坑—松溪半岭找矿工作区。

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上厂矿田区域找矿潜力,以指导点上找矿工作,形成从面到点,点面结合的找矿思路。作者通过成矿系列理论研究,结合图表模式建立,定性进行成矿预测等,指出该区主攻的矿床类型为斑岩型或火山—次火山热液交代(充填)矿床,同时兼顾其它类型矿床,应加强综合找矿,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综合评价工作。

2 上厂矿田矿床地质特征

上厂矿田其空间分布以上厂矿段为中心,向北东方向呈放射状、帚状分布,有金竹坑矿段(距上厂4km)、官司坪矿段(金竹坑的南西2km)、雷母寨矿段(距上厂7km)和山镇矿段(金竹坑南东4km)等地已发现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Cu、Pb、Zn、Ag、Mo异常及矿化(图2)。

上厂矿化体地质特征

Mo矿(化)体

花岗斑岩体呈北北东向椭圆形岩株状,出露面积约。含辉钼矿化斑岩及外围热液蚀变发育,矿化中心主要为强硅化、钾长石化,外围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等。

图1 福建省构造(断裂)带及构造单元划分略图

在Mo>80×10-6异常区中硅化辉钼矿化花岗斑岩发育,全岩蚀变强烈,其下部为肉红色似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矿石类型为细脉、浸染型。主要蚀变有硅化、角岩化、绿泥石化、钾化、黄铁矿化等,由地表垂直向下为硅化、强硅化、绢云母化-钾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面积有800m×230m,Mo平均含量%。从上至下,钼矿化具有地表氧化淋滤矿化贫化(平均%)——原生矿石富集特征(平均%,最高%),矿化类型从硅化石英型钼矿化,至深部细脉浸染状矿化(图3)。

图2 福建省上厂矿田铜钼、铅锌银矿区域地质图

、Pb、Zn、Ag矿(化)体

(1)、(2)号矿(化)体:位于(HT-2)Cu、Pb、Zn、Ag异常中,在推覆面附近见一个铜铅矿化体,为褐铁矿化蚀变岩,矿化体宽,呈北东向。见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铅锌矿化等,%、%、%、。

图3 福建省上厂矿田金竹坑铜铅锌多金属矿区地形地质及工程部署图

金竹坑矿化体地质特征

通过对本区开展1:1万地质填图、槽探揭露及硐探验证,共发现了14条矿化蚀变体,其中Ⅰ、Ⅱ、Ⅲ、Ⅴ号矿体,矿化较好,规模较大。矿体产于北东向(Ⅰ、Ⅴ号矿体)、北西向断裂构造蚀变带中(Ⅱ号矿体),或产于大金山组和梨山组的接触带或推覆构造带附近(Ⅱ号矿体)及花岗斑岩、闪长玢岩(Ⅲ号矿体)中,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控制。本区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及推覆构造带极为发育,延伸长几十公里,且见有铅锌矿体(Ⅱ号矿体),构造蚀变岩型(Ⅰ、Ⅴ号矿体)矿床发育。花岗斑岩、闪长玢岩中也见有铅锌矿体(Ⅲ号矿体),具有次火山岩型、潜斑岩型矿床特征(图4)。

3 上厂矿田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上厂矿田空间成矿规律分析

矿田矿化空间分布规律

上厂斑岩钼矿位于浦城—宁德三都澳北西向构造成矿带(是一条Cu、Au、Pb、Zn、Mo多金属矿化带)北西段的北西边缘带上。矿床成矿为燕山中晚期,成岩与成矿作用在空间上总体具有由南西向北东迁移的特点。

矿田以上厂斑岩钼矿为中心,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北东方向迁移。其中,以上厂为中心,金竹坑、官司坪、山镇总体上沿北东方向呈放射状,距上厂约4~5km等距离分布。其中,金竹坑火山热液—次火山热液型铜、铅、锌矿,位于上厂钼矿的北东向约4km。官司坪铅、锌矿,位于金竹坑铜、铅、锌矿南西侧2km;乌龙山钼异常,位于金竹坑铜、铅、锌矿西侧8km,其异常特征同上厂钼矿;山镇铅、锌矿位于金竹坑铜、铅、锌矿南东侧4km。而雷母寨银、铅、锌矿位于上厂Mo钼矿的北东向约,天堂萤石矿位于上厂钼矿的北东向约11km。

图4 福建省上厂矿田金竹坑铜铅锌多金属矿区20线地质剖面图

矿田地球化学分带规律

上厂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显示,区内以Cu、Pb、Zn、Ag、Mo为主的地球化学异常发育,总体构成一长15km、宽7km,面积百余平方千米的综合异常带,分布于浦城上厂—天堂一带,呈北东向分布,并形成多个综合异常浓集中心(上厂、金竹坑、官司坪、山镇、雷母寨等)(图2)。

上厂矿田地球化学特征总的说来,以上厂Mo异常为中心,向北东方向演变为金竹坑、山镇、官司坪Cu、Pb、Zn、Ag异常,再向北东雷母寨Ag、Cu、Pb、Zn为主异常。

矿田蚀变分带规律

上厂铜钼多金属矿段蚀变分带特征

钼矿蚀变具明显分带性:按形式可分为线型脉侧分带和面型水平及垂直分带两种。线型脉侧分带:以蚀变脉体为中心,向外可分为钾长石化带→绢英岩化带→硅化带;面型水平及垂直分带:含矿斑岩体及外围热液蚀变发育,以斑岩体为中心主要为强硅化、钾长石化,外围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角岩化带等。由地表垂直向下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带)→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英岩化带)→钾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组合(钾长绢英岩化带)等。矿体具有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特征。钼矿化与钾长石化、绢英岩化、角岩化、硅化关系最为密切。

纵观全区异常组合,从南西部以W、Mo、Bi高温元素组合为特征,呈等轴环状分布,而且出露蚀变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见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钾化及钼矿化;往北东部以Cu、Pb、Zn、Ag中低温元素组合为特征,而且出露梨山组、大金组,见硅化、绢英岩化、角岩化、绿泥石化、局部黄铁矿化、铅锌矿化。从南西至北东,异常组合和地层、岩浆岩、蚀变、矿化特征显示斑岩型铜钼矿内外接触带矿化及元素组合特征。

金竹坑、山镇、雷母寨铜铅锌多金属矿段蚀变分带特征

金竹坑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绢英岩化以带状蚀变为主,主要分布于断裂带、脉岩及其内外接触带上,而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及绢云母化则以面状蚀变为主,其中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与矿化关系密切。山镇、雷母寨等矿段蚀变特征与金竹坑矿段相近,山镇矿段蚀变特征以硅化、绢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为特征;雷母寨矿段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为特征。

上厂矿田蚀变分带特征

综上所述,上厂矿田以上厂铜钼多金属矿为中心,向北东方向至雷母寨银铅锌多金属矿,其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分带特征:

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硅化(角岩化)-黄铁矿化组合(上厂钼矿,中高温矿物组合),其北东侧伴有硅化-绿泥石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组合(上厂铅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英岩化及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组合等(金竹坑、官司坪、山镇铜铅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组合(雷母寨银铅锌矿,中低温矿物组合)→硅化-绿泥石化-叶蜡石化-碳酸盐化组合(天堂萤石矿,中低温矿物组合)。

上厂矿田火山岩成矿系列

上厂矿田矿床成矿系列为燕山中晚期,成岩与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上总体具有由南西向北东迁移演化的特点。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在时间、空间、物源等方面有着一致的依存关系,但有工业价值的矿体大多形成于岩浆活动后期。矿化元素组合、矿化类型等与岩浆成因、性质、活动方式等具有一定专属性。主要成矿元素(含矿物)以上厂为中心从西南至北东逐渐由高温向低温演化,上厂中高温钼矿→金竹坑中低温铜、铅、锌、银矿→雷母寨中低温银、铅、锌矿→活动后期天堂萤石矿。从时间、空间、物源等方面依存关系、演化规律、以及矿化类型专属性等,可以划分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斑岩型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组合的典型演化规律[1](图5)。

(1)燕山中期阶段中酸性火山喷发→火山热液型-叶蜡石(明矾石、Pb、Zn、Ag)矿,如金竹坑铜铅锌多金属矿,见成矿系列图中(4);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斑岩型、热液型W、Sn、Mo、Ag、Pb、Zn矿。如上厂斑岩型钼多金属矿,见成矿系列图中(1)[2]。

(2)燕山晚期阶段中酸性火山喷发-次火山侵入→明矾石、铀、钼(金、银、铅、锌)矿,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竹坑铜铅锌多金属矿和雷母寨银铅锌多金属矿,见成矿系列图中(4);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铜、金、钼、钨、锡矿,如上厂斑岩型铜钼矿,见成矿系列图中(1)[2]。

上厂矿田成矿预测

矿田矿化类型预测

上厂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和赤路式斑岩钼多金属矿类比成矿预测

(1)赤路式斑岩钼多金属成矿模式特征[1]。

在平面上,接触内带中心部位,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穹状体顶部,以细脉-浸染状全岩交代作用为主,在接触内带形成似层状矿体、细脉矿带,矿体产状与斑岩体穹状体接触产状一致,为最主要矿体。垂向上分布于钾长石化带、硅化带中。

图5 福建省上厂矿田火山构造洼地岩相—构造—成矿系列图

而在外接触带的火山岩围岩中主要产出不规则状、细脉状、脉状矿体,以脉状、细脉-浸染状充填-交代作用为主,产状与围岩裂隙产状一致。主要矿化类型有细脉-浸染状、脉状、石英脉型,垂向上分布于硅化-绢英岩化带中,从上部到下部矿化分别为脉状石英脉型→细脉→细脉→浸染状矿化。

综上所述,赤路式斑岩钼多金属矿处于未剥蚀-浅剥蚀阶段,内外接触带矿体保存较完好,从上到下分别见有脉状石英脉型→细脉型→细脉-浸染型→浸染型→似层状矿体。与之相对应的围岩蚀变分带也较完整。其蚀变水平和垂直分带:以穹状体为中心向外及由下向上可分为钾长石化带→钾长云英岩化带→硅化云英岩化带→硅化绢云母化带→青盘岩化带。矿化与钾长石化、云英岩化、硅化关系最为密切。

(2)上厂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特征。

据地球化学异常组合,从南西部石板桥一带(HT-1)以W、Mo、Bi高温元素组合为特征,呈等轴环状分布,而且出露蚀变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见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钾化及全岩钼矿化;往北东部上厂一带(HT-2)以Cu、Pb、Zn、心g中低温元素组合为特征,而且出露梨山组、大金组,见硅化、绢英岩化、角岩化、绿泥石化、局部黄铁矿化、钼矿化、铅锌矿化。从南西至北东,蚀变、矿化特征显示斑岩型铜钼矿内外接触带矿化及元素组合特征。

在平面上,接触内带中心部位,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中心见钼矿化类型有全岩交代作用为主的细脉-浸染状矿体、还有硅化细脉状矿体、石英脉型矿体。从上至下为石英脉型矿体→硅化细脉状矿体→细脉→浸染状矿体。矿区蚀变也呈规律变化,在平面上以斑岩体为中心主要为强硅化、钾长石化,外围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等;在垂向上,由地表垂直向下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云母化带)→强硅化、绢云母化(硅化绢英岩化带)→钾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组合(钾长绢英岩化带)等。矿体具有典型的斑岩型蚀变分带特征。钼矿化与钾长石化、绢英岩化、角岩化、硅化关系最为密切。

综上所述,上厂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处于浅剥蚀阶段,出露以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全岩交代作用为主的细脉-浸染状矿体(钼1),而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顶部外接触带围岩矿化被剥蚀(钼4),因此其内外接触带矿体保存一般。而在平面上外接触带既有角岩化钼矿化、硅化脉型钼矿化(钼4),又有构造蚀变岩型脉状铅锌矿化(铅锌1)、推覆面上似层状铅锌矿化(铅锌2)等。

对比赤路式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地质特征,以及其剥蚀程度、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可推测本区岩体顶部缺失外接触带中脉状、不规则状热液型钼矿体(钼4);在平面上外接触带中仍见有脉状、不规则状热液型钼矿体(钼4)。预测花岗斑岩、似斑二长花岗岩岩体中下部可能存在似层状钼矿体(钼3),并且下部可能存在脉状、细脉-浸染状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体(铅锌3)、推覆面上似层状铅锌矿化(铅锌2)。在垂直向上总体呈现上铜钼下铜铅锌矿化特点。其中钼1(斑岩型细脉-脉状钼矿)、钼2(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钼矿)为重要类型;钼3:预测斑岩型似层状钼矿;钼4:热液型脉状钼矿;铅锌1:热液型脉状铅锌矿;铅锌2:热液型推覆面上似层状铅锌矿化,为重要类型;铅锌3:预测热液型细脉-浸染状铅锌矿见(表1、表2)。

金竹坑火山-次火山(潜斑岩)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与紫金山火山-次火山浅成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类比预测

(1)紫金山火山-次火山浅成热液型铜金多金属成矿特征[1]。

紫金山产于北西向上杭断陷盆地东北侧边缘,主要以英安斑岩、隐爆碎屑岩为中心,构成多个次级火山机构。铜、金矿化主要分布于次火山中心的顶部,深部花岗闪长斑岩具有斑岩型铜钼矿化。

蚀变在纵向上分带更明显,自下而上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石英明矾石蚀变带→石英地开石蚀变带→硅质交代岩带。紫金山矿床的铜矿化主要产于石英明矾石蚀变带内,而金矿化则多富集于硅质交代岩中,紫金山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主要可分3个成矿期:岩浆侵入期后中温热液期矿床,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中及周边,属中温斑岩型Cu-Mo矿、中低温热液型Cu-Au矿。潜(次)火山中低温隐爆热液期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低温热液型Ag-Cu-Au矿,为区内主成矿期。表生期,以氧化次生富集铁帽型Au-Ag矿为特征,是金矿的主要富集成矿期。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具有连续演化的特征,含矿热液的物化性质及时空迁移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地质部位产出不同的矿床类型。3个成矿期五种矿化类型组成紫金山式矿床成矿系列。

紫金山矿田处于浅剥蚀阶段,内外接触带矿体保存较完好,地表多见表生硅化淋滤交代硅质岩铁帽型Au-Ag矿。从上而下矿化类型:铁帽型Au-Ag矿→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Ag-Cu-Au矿→中低温热液型Cu-Au矿→中温斑岩型Cu-Mo矿。与之相对应的围岩蚀变分带也较完整。水平蚀变分带:以次火山机构即以硅质交代岩为中心,向外依次为石英-明矾石交代岩带→石英-地开石交代岩带→石英-绢云母交代岩带;垂直蚀变分带自下而上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石英明矾石蚀变带→石英地开石蚀变带→硅质交代岩带。

(2)金竹坑火山-次火山(潜斑岩)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模式特征。

区内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英岩化及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主要矿化类型从上至下有热液型脉状Cu、Pb、Zn矿→热液型似层状Cu、Pb、Zn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Cu、Pb、Zn矿。

表1 上厂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与赤路式斑岩型钼多金属矿类比预测

钼1:斑岩型细脉-脉状钼矿;钼2: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钼矿;钼3:预测斑岩型似层状钼矿;钼4:热液型脉状钼矿;铅锌1:热液型脉状铅锌矿;铅锌2:热液型推覆面上似层状铅锌矿化;铅锌3:预测热液型细脉-浸染状铅锌矿

总之,该矿区处于未剥蚀-浅剥蚀程度,构造破碎带、推覆构造带极为发育,相当于紫金山式矿田碧田矿段上中部,未见铁帽,地表多见及硅化带。石英斑岩、花岗斑岩、斜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似斑状混合岩化花岗岩等次火山岩发育,多呈小岩株、岩脉状,并见有铜铅锌矿化,相当于紫金山式矿田紫金山次火山岩型、罗卜岭(潜)斑岩型Cu、Pb、Zn矿段。其中,铜铅锌1、2矿体:热液型脉状、似层状Cu、Pb、Zn矿为重要类型;其次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铅锌3矿体);铜铅锌4:(潜)斑岩型Cu、Pb、Zn矿为预测类型。见表1、2。

表2 金竹坑火山-次火山(潜斑岩)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与紫金山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类比预测

铜铅锌1、2:热液型脉状、似层状Cu、Pb、Zn矿为重要类型;铜铅锌3:火山-次火山热液型Cu、Pb、Zn矿为推广类型;铜铅锌4:(潜)斑岩型Cu、Pb、Zn矿预测类型

矿田内有利的成矿地段预测

(1)上厂矿段:根据成矿系列矿化蚀变组合特征,重点在花岗斑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的深部评价似层状钼矿、热液型铅锌矿、推覆面上的似层状铅锌矿。如(1)号矿(化)体产在推覆构造面上,(2)号矿(化)体为产于北东向构造带中的热液型铅锌矿,其向北东方向延伸,将同金竹坑矿段矿带(Ⅰ、Ⅲ、Ⅴ号矿体)连成一片,这样将扩大该矿的远景储量;另在乌龙山,其Mo异常与上厂Mo异常类似,并且发育有斑岩体,也可能是钼多金属矿产的重要成矿地段。

(2)金竹坑、雷母寨、山镇等矿段:根据成矿系列矿化蚀变组合特征、矿化类型,其中金竹坑矿段重点加强次火山岩热液型矿、推覆构造带上似层状矿、构造蚀变岩型铅锌多金属矿研究;而雷母寨、山镇矿段地质特征类似金竹坑,预测矿化类型同金竹坑一样。

上厂、金竹坑、雷母寨矿化处于同一矿带上,如上厂(1)号、(2)号矿(化)体产于北东向构造带中或推覆构造面上的热液型铅锌矿,其北东方向延伸,将同金竹坑矿段矿带(Ⅰ、Ⅲ、Ⅴ号矿体)连成一片,将扩大矿田的找矿远景;同时金竹坑北西向构造控矿也是重要成矿部位。再通过上厂—雷母寨北东向构造成矿带,研究雷母寨土壤异常在龙井坑一带形成浓集中心,Ag异常与Mo、Bi、Pb、Zn、Cu套合程度较高,是有利成矿地带。

致谢

本论文编写过程中得到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周珍琦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张克尧高级工程师等领导同志给予极大支持和帮助,并给予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华东地调中心班宜忠总工程师大力支持和帮助,并给予悉心指导,也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高天钧,王振民,吴克隆等.台湾海峡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21,128~132,152~158,170~171

[2][美].考克斯.辛格.矿床模式.宋伯庆,李文祥,朱裕生等编译.北京:地质出版社,~79

Study of Ore-forming Regulations and Predicting of Cu-Mo,Pb-Zn-Ag Metal Deposits in Shangchang Ore-field,Fujian Province

Lu Kebiao

(Fuji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Fuzhou 350011)

Abstract: The altered minerals assemble in ore field has the zoning characters: From the center of Shangchang ore field-Shangchang Cu, Mo multi-metal deposit through NE to Leimuzhai Ag, Pb, Zn multi-metal deposit, the altered mineral assemblage is K-feldspar-phylite-silite-pyrite (Mo deposit, middle-high temperature mineral assemblage) →silite-chlorite-epidote-phylite-sericite-pyrite assemblage ( Pb-Zndeposits, middle-low temperature mineral assemblage).

The deposits distribution and geochemical zoning regulations in ore field: The center of Shangchang ore field is Shangchang ore block,and distribute in NE.

species, Diagenesis mineralization has the evolve character from SW to NE in time and space. Shangchang middle-high temperature Mo,(Cu, Pb, Zn) deposits→Jinzhukeng low temperature Cu-Pb-Zn (Ag) deposits→Leimuzhai middle-low temperature Ag-Pb-Zn deposits.

The relationships of time, space and matter resources, and the species of mineralization,. We can distinct the deposits in are field into two series, porphyry Cu-Mo multi-metal deposits and volcanic-subvolcanic hydrothermal Pb-Zn-Ag multi-metal deposits, and predict the species of mineralization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ore field.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Shangchang ore field; Ore-forming regulations; Ore-forming series; Metallogenic predicting

中国产银的地方好多的呢

是从银矿里开采后提炼出来的.在我国,除了太古宙和新生代没有发现有工业意义的银矿床外,从元古宙到中生代漫长的地质时期,银的成矿作用都有所发育,尤其是燕山期,矿床的数量和规模都居于首位。 就银矿床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我国银矿床在地槽褶皱带、地台凹陷盆地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沉积断陷中都有分布。如湖北竹山及四川麻邛银矿床分别属于加里东及印支优地槽褶皱带;湖北兴山及辽宁八家子银铅锌矿床分别属于扬子地台凹陷及华北地台燕山盆地;浙江天台山及江西德兴银多金属矿床分别属于活化地台中断陷火山盆地。在我国已经显示出来的趋势是:在空间上地台活化阶段的断陷火山盆地中,富银多金属矿床数目较多,规模也较大。 同生成矿作用在银矿床的形成中有重要的意义。火山作用和沉积作用这两种地质作用在独立地或相互结合地产生围岩的同时,形成银或银多金属矿层,形成这种矿层的环境即宏观的地质条件与形成围岩的环境是一致的,并且大体上是同时的。同生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层,后来又经过这样或那样的地质作用的叠加形成工业矿床,这种矿床具有含量高、层位稳定、规模大等特点。至于和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虽然已有所发现,但只占次要地位,而与基性侵入岩有关的矿床,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这两种成矿作用形成的银矿床在国外却是相当重要的。 银矿的分类: (一)火山沉积类型银矿床 这类银矿床的特点是:①矿体的围岩是火山岩或是火山岩与沉积岩的互层。②矿体在多数情况下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③火山喷发的气液对围岩造成或强或弱的蚀变。④成矿物质一般都认为是幔源的或深部壳源的。⑤矿床具有同生成矿及后生成矿的双重性质。 根据火山作用及火山-沉积作用的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海相和陆相两个亚类。陆相亚类中还分为火山岩型和潜火山岩型。 (二)沉积类型银矿床 这类矿床是产在正常沉积岩层中的同生沉积矿床,矿体一般呈层状、透镜状,具有一切正常沉积岩的结构构造特点,如层理、韵律、岩相等;层状矿体一般较薄,但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的延伸性。 根据沉积岩的岩性和岩相,这类银矿床又分为页岩型和碳酸盐岩型两个亚类。 (三)变质类型银矿床 变质类型银矿床系同生的或后生的各种银矿床经受了各种变质作用之后的受变质或变成矿床。原来矿体的产状、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甚至品位等,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改造。虽然由于所经受的变质种类及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①具有片状、片麻状或结晶粒状构造,原生的构造只作为残留体以变余构造保留下来。②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脱水作用而产生的热液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而产生了一系列热液矿床特点,如蚀变、富集、矿体产状的改变等,具有同生、后生两种成矿作用的双重特点。 根据变质作用程度和类型的不同,这类矿床又分为区域(沉积)变质、接触变质(夕卡岩)、超变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等亚类。这类银矿床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工业价值。 (四)侵入岩(中酸性)类型银矿床 这类银矿床最主要的特点是它们与侵入岩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紧密联系,矿床围岩可以是侵入岩本身,或其近旁的硅铝质岩或碳酸盐岩,矿体形成晚于围岩,主要受构造控制,特别是断裂构造的控制。在硅铝质围岩中一般呈脉状、网脉状充填,而在碳酸盐岩中呈不规则层状或团块状交代矿体,并有多种多样比较强烈的围岩蚀变。 (五)沉积改(再)造类型银矿床 这种类型银矿床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同生成矿与后生成矿双重性质。很多矿床在同生成矿阶段,主要成矿元素有一定的富集,形成了胚胎矿,或矿源层(矿源体),在以后的构造-岩浆活动或其他地质作用中,这些初始矿层(矿体)经受了一系列改造或再造,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后生”成矿作用的烙印,原生比较分散的成矿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富集起来,提高了矿床的经济价值,这就使得这类矿床既具有地层控制的特点,又具有构造、岩性控制的特点,故又称之层控矿床,对银矿床来说,这种类型的矿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改造作用程度的不同,这类矿床又分为沉积改造和沉积再造两个亚类。

银属铜型离子,亲硫,极化能力强。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银、硫化物、硫盐等形式存在,因其离子半径较大,又能与巨大的阴离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但它通常最喜欢潜藏在方铅矿中,或作机械混入,或作类质同象潜晶。其次是赋存于自然金、黝铜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矿物中。因此在铅锌矿、铜矿、金矿开采、冶炼过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银。在内生作用中,银在热液阶段才趋于高度集中,富集成银(金)或各种含银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银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于水的Ag2SO4,在氧化带下部形成次生富集体;在沉积作用中,银常与铜、金、铀、铅、锌或钒、磷等一起迁移,沉淀于砂岩、粘土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当其达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积型或层控型银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呈细分散状态的银,经变质热液的萃取与活化迁移,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矿床,或者使原矿体叠加富化。

与思维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意识和思维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思维和意识不是同义词,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没有意识,思维也不复存在。从本质上讲,思维是一种求生机器,是意识衍化的一个阶段。如果想进阶,就需要精确的收集、存储、分析信息并做出有效行动。 那么人类的思维是怎么不断成长的呢? 从出生开始,我们先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收集信息存储到我们的大脑,刚开始即于本能做出哭的行动来向世界宣告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随着慢慢长大,我们学会了走路、吃饭、学习等等方法,这是一个将意识和思维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些仅仅是一小部分简单的思维,当我们成年步入社会遇到各种难题或糟糕的事,让我们思考如何权衡利弊;当我们在参加劳动工作时,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加高效;当我们开始变老,为了延续一生的思想将它记录在指尖,等待有缘人发现。 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时代的浪潮不断翻滚,如今人类上天下海无所不能,这都是我们主动探索思考不断分析在一次次失败中得到的结果。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类对大脑的开发知识一小部分,我们还拥有更多的潜能,就让我们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继承前者的思维跟随时代的脚步,越走越远。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伦纳德·蒙洛迪诺所著的《思维简史》一书。         这本书的作者叫伦纳德·蒙洛迪诺。提到蒙洛迪诺这个名字,可能你会感到陌生,但是他的作品你一定不陌生。他现在的身份是加州理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之前和霍金合作过两本物理学的畅销书,一本是《时间简史》,一本是《大设计》,这本身就已经很厉害了。但蒙洛迪诺的本事还不仅仅在物理学领域,他在影视、游戏、出版领域都留下过痕迹。他曾经参与过著名美剧《星际迷航:下一代》的剧本创作,还跟导演斯皮尔伯格一起设计过游戏。而且,他在这些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也没有把物理学专业扔掉,在这期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和发表了很多篇学术论文。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独特的经历,蒙洛迪诺才被霍金称为“最会讲故事的物理学家”。         2016年,当谷歌的 AlphaGo打败李世石之后,世界上掀起了一阵人工智能热,有的人兴奋,有的人恐惧,更多的人是迷茫。面对人工智能给人类可能带来的冲击,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的社会中如何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人类应该被称赞的三大特点:         1、好奇心和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本领         2、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          3、挑战认知的极限         本书作者以好奇心的独特视角向我们论述人类科学思维的发展史,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人类为什么会有科学思维?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普通动物只会对周围环境进行简单的探索,但人在思维上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探索,我们希望对陌生的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求知欲。也就是说,求知是一种欲望。         2、人类真正高级的地方是有:求知欲。         求知欲帮助人们获取事物的原理。只有知道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背后的原理,我们才能控制或者利用它们。比如,人类之所以能在1万年前发明农业。就是因为我们当时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习性规律及其生长原理足够了解。现在人类社会里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吃的粮食,都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我们自己的造物。         正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人类去对未知的探索,才促使了人类文明的发现和发展。         1、“前科学”时代         前科学时代,人们在探索自然的时候,习惯于进行主观想象的构建,因此会产生各种社会传说、巫术仪式。托勒密的地心说这样被人们信奉了几千年就是例证。         2、“科学”时代         首先说一下“科学时代”的时间长度,科学时代阶段从伽利略开始,到爱因斯坦开始产生动摇。         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更新了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人们开始尽量追求客观,也就是实证。人们开始使用实验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比如哥白尼虽然提出了日心说的时间较早,但是直到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之后,日心说才能被证实和广泛地接受。人们越来越喜欢眼见为实。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后。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宇宙是静止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时空是静止的。但是在相对论方程的描述下,宇宙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爱因斯坦认为这个方程有缺陷,所以就在方程里加进了一个宇宙常数,用确保证宇宙的静止。但是哈勃望远镜的出现,证实了宇宙真的是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这个情况对爱因斯坦来说,确实有点儿打脸。     3、“后科学”时代         科学社会发展的三阶段,在前科学时代,无论是巫术还是早期的自然哲学,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其实都是建立在主观意识上;而到了科学时代,科学与技术开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再到后科学时代,新的科学理论很难通过技术手段验证,自身的发展也开始停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了解人类思维的发展变化,也能看出学科思维的发展,其实很依赖于外部条件,尤其是技术条件。     1、开启自我意识的觉醒     语言产生之后,当时的智人可以用语言交流各种信息,还能围着火堆讲故事,而故事的主题一定是“我”。“我”经历了什么?“我”看见了什么?可能在几万年前的某一个瞬间,人类突然意识到了“我”的存在。这里就出现了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是谁。     2、 对外部世界、宇宙自然的不断探索     最开始的时候,人类是神的造物,居住在宇宙的中心。但是,十六世纪的时候,突然跳出来一个哥白尼,他把地球从宇宙中心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换上了太阳。好吧,就让太阳呆在宇宙中心吧,反正离了我们也不太远。但是没多久,太阳在宇宙中心的位置呆不下去了,它只是银河系里的一颗恒星,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大家还没有缓过神儿来的时候,达尔文出现了,他告诉大家,我们不是上帝的造物,而是猴子的子孙。在这不久之后,人们又发现,银河系之外还有其他星系,银河系既不是唯一的星系,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好吧,就算地球没有什么特殊的,就算我们是猴子的近亲,至少我们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级动物。但是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假象。而暗物质的发现让我们知道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所知的物质。包括各种元素和粒子,只占到宇宙的5%,剩下的95%,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能用“暗物质”“暗能量”这样的词来描述,甚至有可能我们所在的宇宙都不是唯一的宇宙,我们自己都不是这个宇宙中唯一的自己。         变革对我们的头脑提出新的要求,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势,它让人困惑和不知所措,它要求我们放弃旧有的思维方式。 旧有的思维和认知代表过去,新的思维和认知意味着对未来的探索,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的思维挑战,不是一味地守护过去,也不是一味地探索未来,而是,连接过去和未来。         总结:         人类的思维之所以高级,就在于我们不仅有好奇心,还有求知欲。动物的好奇,是一种探索性的本能,目的是在了解周围环境之后更好地生存,而我们的求知却是一种欲望,我们不满足于衣食无忧,我们热衷于利用规律和改变环境。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能打磨石头,围捕猛兽,还能驯服火焰,改造土地,建设城市,甚至飞向太空。而在过去几年中,语言和文字,既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又作为一种知识工具,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快速的传播、积累和迭代,这也是我们能在短短的几千年中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几乎相同的思维挑战,就是如何连接过去和未来,所以,人类过去的每一次思维革命,既举步维艰,又惊心动魄。而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科学思维的三个发展阶段。尽管我们说某些领域的科学可能因为技术条件而陷入了停滞,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思维的继续演变。

与恐龙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亿年,以下是我对它们 历史 的了解。 恐龙作为一个种成功的动物群体,出现于亿至亿年前,并统治着世界长达亿年之久,直到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在这段时间里,恐龙从一群只有狗或马那样大小的生物,进化成了曾经存在于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食肉恐龙体型缩小,并进化成鸟类。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只有非鸟类的恐龙灭绝了。(在本文中,“恐龙”指的是非鸟类恐龙,除非另有说明。) 在恐龙存在的大约亿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亿年前至亿年前),它们在“盘古大陆”的这片超级大陆上漫游。但当小行星在白垩纪末期(亿至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时,各个大陆的位置与今天的大致相同。 最古老的恐龙化石可以追溯到亿年前,来自阿根廷西北部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省公园,包括埃雷拉斯龙和伊德罗梅乌斯龙。 根据恐龙学家对恐龙生长速度的研究,发现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最初,恐龙并不像与它们生活在一起的类似鳄鱼的祖龙那样多样化。事实上,恐龙并没有一出现就拥有绝对的统治力,类似鳄鱼的祖龙统治了三叠纪。随着三叠纪末期祖龙的灭绝,恐龙幸存了下来,并接管了地球上的一切。 “恐龙”一词在希腊语中是“可怕的蜥蜴”的意思,它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42年创造的。根据古生物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21年,科学记载的恐龙物种有1545种。每年大约有50个以前未知的恐龙种类被记载,这意味着每周就大约有一个新发现的恐龙种类。 所有的这些恐龙都属于三个类群:鸟臀目、蜥脚形亚目和兽脚亚目。 鸟臀目恐龙包括有喙的植食性恐龙,如剑龙、鸭嘴龙。以及有角的恐龙,如三角龙和甲龙。其中一部分鸟臀目恐龙用四条腿走路,而另一部分则用两条腿走路。 蜥脚形亚目恐龙是一种颈部很长、“大腹便便”的恐龙,它们头部很小,四肢呈柱状。这一群体包括蜥脚类恐龙,如梁龙。它们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 兽脚亚目恐龙是一群食肉恐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中的一部分改变了饮食习惯,变成了草食或杂食性恐龙。兽脚亚目恐龙包括霸王龙和迅猛龙,还有鸟类恐龙。鸟类恐龙是从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 那么,这些群体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呢?这有待商榷。鸟臀目恐龙臀部的耻骨指向向后,因此被称为鸟臀恐龙。然而,它们不是鸟类的祖先,兽脚亚目恐龙才是。与此同时,兽脚亚目恐龙和蜥脚形亚目恐龙的臀部和“爬行动物”的臀部非常相似。《恐龙的重新发现》一书中提及,现代鳄鱼和蜥蜴也有这种臀部。 历史 上,人们认为兽脚亚目与蜥脚形亚目恐龙,和臀形爬行动物之间的关系比鸟臀目恐龙更密切。然而,《生活科学》此前报道,2017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基于对74种恐龙的分析,认为鸟臀目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的关系更近。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时间,这是一个地质时代,从亿年前持续到6600万年前。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恐龙是由三叠纪时期的小型恐龙祖先进化而来的。当时的气候恶劣而干燥,恐龙们面对来自类似鳄鱼的祖龙的竞争达数千万年之久,最终在泛大陆开始分裂时占了上风。当时,火山沿着大陆的裂缝爆发,导致全球变暖和祖龙的大规模灭绝。 在侏罗纪时期(距今一亿一千三百万到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恐龙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些恐龙体型很大,例如,最早的泰坦巨龙可以追溯到亿年前,它重约15吨,身长超过15米。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恐龙包括雷龙、腕龙、梁龙和剑龙。 在白垩纪时期,随着大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恐龙的统治地位继续存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恐龙包括霸王龙、三角龙、棘龙和迅猛龙。记录上最大的恐龙,包括阿根廷龙,也可以追溯到白垩纪。白垩纪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K-Pg)灭绝事件,当时一颗6英里宽(10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在现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了一个直径超过110英里(180公里)的撞击坑,该撞击区被称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有些恐龙的体型很大,但有些则很小。有记录的最小的恐龙是一种现存的鸟类恐龙:来自古巴的蜂鸟,身长5厘米多一点,重不到2克。据《自然》杂志2019年的一项研究,已经灭绝的非鸟类恐龙中,最小的是来自中国的一种名为长臂龙的蝙蝠状恐龙,长32厘米,重约306克。 根据在2021年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最长的恐龙可能是一种侏罗纪蜥脚形亚目恐龙,至少有39米长,最长甚至可能达到42米。另一个最长恐龙的竞争者是梁龙,根据新墨西哥自然 历史 和科学博物馆2006年的一项研究,这是一种细长的侏罗纪蜥脚形亚目恐龙,体长可达33米。 最高的恐龙可能是长颈龙,这是一种大约亿年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12米高的蜥脚形亚目恐龙,生活在现在的坦桑尼亚。 恐龙时代生活着许多令人惊奇的动物,人们时常把这些动物与恐龙相混淆,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把翼龙当作一种恐龙。翼龙是一种有翼的爬行动物,这意味着它可以算是恐龙的亲戚,但不是恐龙。鳄鱼目包括已灭绝的和现存的鳄鱼以及它们的近亲,鳄鱼目生物祖龙也不属于恐龙。 此外,中生代的海洋中,充满了海洋生物,包括掠食性爬行动物沧龙、蛇颈龙和鱼龙。然而,这些爬行动物也都不是恐龙。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vvvvvvvvvvvvvvvvvvvssssssssssssffferewaqw的风格的故事的故事故事的风格的sgs的公司股份收购的水果蛋糕收到过的是法国的风格法师的故事的规定风格和你们vbnfrhyghsgagafdgdg过的sgs的嘎嘎嘎的风格的风格梵蒂冈梵蒂冈梵蒂冈的反对法国大法师法师的共和国进口ipo破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3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55555555555555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恐龙灭绝最新推测:阳盛阴衰性别失调无法繁殖 □许婧(中国日报特稿) 重的性别失调现象,雌性恐龙越来越少,以至恐龙家族渐渐无法继续繁衍。 地球气候变冷恐龙家族只添男丁 在动物王国中,脊椎动物的性别就是在受精的一刹那由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决定的,如果一条X染色体遇到了一条Y染色体,那么下一代性别就是雄性;如果两条X染色体相遇,那么下一代性别则为雌性。哺乳动物、鸟类、蛇类以及爬行动物中的蜥蜴后代性别都是如此确定的。然而,由于生理构造和新陈代谢不同,大多数卵生爬行动物后代性别的确定方式非常独特,它们受孵化时巢穴温度的影响,海龟和鳄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即便它们在同一巢穴中生下上下两层蛋,由于温度不同,孵出的幼体性别也不同。 近几年来,英国利兹大学的大卫·米勒教授带领一个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认为恐龙的生理构造与当今的卵生爬行动物颇为相似,他们由此推测出恐龙后代的性别很可能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并提出寒冷天气状况会导致恐龙家族多添雄性宝宝,这极可能是导致恐龙覆灭的重要原因。 小行星撞地球性别失调最终灭绝 目前,科学界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说法:在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曾与地球相撞,导致许多恐龙和其他古生物死亡,碰撞使得大量尘埃漫天飞舞,还令火山运动更加频繁,导致大气中的火山灰增多,因而地球上一度阴云密布,罕见阳光,地球的温度随之急剧下降。 米勒认为,幸存下来的恐龙在这样的条件下继续生存繁衍,但是由于天气寒冷,恐龙妈妈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龙,这使恐龙世界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 米勒研究小组中的另一位专家舍曼·西尔博也表示:“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并没有全部灭亡,当时的温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那些庞然大物(指恐龙)的遗传系统并没有改变,所以无法与环境适应,以至恐龙家族性别失调。” 有人指出,早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海龟和鳄鱼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它们又是如何逃过这场劫难,顺利繁衍到现在的呢?专家们近日也对此做出了解释。有科学家在论文中写道:“这些动物(指海龟和鳄鱼)一直生活在水陆交界地带,诸如河床和浅水洼里,这些地方的环境变化相对较小,因而它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以往恐龙灭绝说 ■"气候大变动论"持这种说法的科学家们认为白垩纪晚期的造山运动引起气候的剧烈变化,许多植物枯死,食用植物的恐龙因此死去。 ■"疾病论"美国权威的病理学家认为在地球上恐龙这一物种发展到最鼎盛的时候,一场类似于人类目前面临的艾滋病一样的神秘病毒或者瘟疫突然席卷了整个地球,使称霸地球长达亿年的物种灭绝。 ■"地磁移动论"以美国肯涅学院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地球磁极的极圈曾多次发生移动,每次移动都导致自然环境巨大变化,恐龙难逃绝种之劫。 ■"便秘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食草类恐龙的食物以苏铁、羊齿等植物为主,后来这类植物灭绝,所以恐龙们不得不改食桑树等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而死亡。 ■"种族老化论和哺乳类竞争论"持这两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生存竞争中,"后来者"哺乳类不但与恐龙争食,而且把恐龙蛋吃光了,使恐龙绝了后。

与我的十年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这个我会的 哦怎么帮你呢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例:参考文献:[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百度学术可以找到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在输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文献。如果不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可以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就出来了。 百度搜索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按着里面填,点生成参考文献就出来了。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2]OU J P,SOONG T T,e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电子文献[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其他的: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 作者.书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 [EB/OL].其他: [R]、[P]、[A]、[C]、[Z]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摘 要: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07.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8.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

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

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 索引序列
  • 与金矿业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银矿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思维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恐龙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与我的十年简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