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研究论文里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研究论文里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发布时间:

研究论文里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这期推送简单谈一下我本人 对经济学实证论文写作排除干扰性因素、机制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的一些不甚成熟的理解 。

论文的实证部分一般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 核心解释变量 x 是否影响被解释变量 y ,二是 具体的影响机制,即 x 如何影响 y 。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论文在基准回归之后一般会设计一系列的识别条件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包括对模型的特定假设进行检验(如 DID 的平行趋势检验),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因果推断问题(内生性)进行讨论、检验和缓解,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其他干扰性因素,对 x 影响 y 的预期效应和滞后效应进行讨论等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某些情况下,对基准回归结果的识别条件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甚至需要占据实证部分篇幅的一半以上。

如此大费周章的原因或者说目的在于,一方面,回答好 x 是否影响 y 这个问题是进一步分析影响机制的基础,因此确保 x 对 y 的影响稳健可信是实证设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赶在读者或审稿人提出“灵魂拷问”之前把论文中可能存在的或大或小的问题都给考虑到,想读者之想,思审稿人之思,虽然不管我们怎么绞尽脑汁去发现和填补这些漏洞,审稿人总是能够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但前期做足工作可以把这些问题被问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回答可以增加论文的科学性、故事性和丰满度。 x 对 y 存在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稳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想知道 x 对 y 的影响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实现的,即探讨“存在性”背后的“过程性”。对客观影响机制的探讨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总结与提炼,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之所在。

如果怀疑变量 m 是 x 对 y 作用背后的机制,那么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就要对这一机制的基本逻辑进行较为清晰的分析说明,然后在实证部分对这一机制进行检验。机制检验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一般需要结合论文的研究内容、理论、模型,甚至是所使用的数据进行设计,但是 经济学研究的机制检验应尽量避免使用中介效应模型 ,原因在于(引自 我在知乎的回答 ):

相比于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经济学更强调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断,而恰恰由于中介效应模型没有考虑到中介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因此该模型可能符合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符合经济学研究范式。

中介效应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在于:

参考连玉君老师的回答,中介效应模型存在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大多数都是在和一个内生变量作斗争,而中介效应要求我们不仅要克服 的内生性问题还要克服 的内生性问题,着实有些苛刻。

排除干扰性因素是实证论文稳健性检验部分的基本步骤之一。

如, 陈登科(2020) 在研究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下降是否带来环境污染的改善时,怀疑加入WTO同时期中国实施的其他政策,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政策与鼓励外资进入政策,以及环境规制政策(如两控区、“十一五”污染控制政策)可能对结果造成潜在干扰。为排除这些干扰性因素,作者在回归方程中进一步加入国有经济比重与外贸经济比重来控制前两项政策的影响;对于环境规制政策,作者认为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大多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来实施的,因此在回归模型中进一步加入地区-年份固定效应来控制环境规制政策对结果的潜在影响。

如, 江静琳等(2018) 在研究农村成长经历对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的影响时,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怀疑农村成长经历对股票市场参与的作用可能受到社会互动、信任水平、金融知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风险态度等因素的干扰。为了排除掉这些因素,作者做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包括(以社会互动为例):

再如, 陆菁等(2021) 在研究绿色信贷政策的微观效应时,怀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同时期的环境规制政策(如清洁生产标准、“十一五”污染控制政策、区域限批政策等)可能对研究结论构成潜在干扰。对于前者,作者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额外控制了代表企业投融资需求的两个代理变量;对于后者,作者引入了若干虚拟变量并剔除了相关样本(具体请看原文)。

借鉴以上三篇文献,下面简单梳理一下排除干扰性因素的逻辑与实证思路。

由于被解释变量 y 的影响因素众多,基准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也仅仅是根据一般常识与理论(即已有文献的做法)引入的,如果怀疑某个不同寻常的意外因素 z 对 y 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即直觉上认为 z 是 y 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在考虑 z 的情况下 x 对 y 的作用可能改变,那么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可以把 z 当作控制变量引入基准模型中,如果核心解释变量 x 的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大体保持一致,就说明排除了 z 对研究结论的干扰。

此外,还可以使用反证法,即假设 z 对研究结论确实构成不可忽视的干扰,那么就存在如下推论:随着 z 的取值变化, x 对 y 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而我们的检验逻辑就是证明该推论不成立。为了证明这个推论不成立,有以下两种实证思路:一是按照 z 的取值大小对样本进行分组,进行分组检验,如果在不同分组下 x 的系数基本不变且与基准回归结果大体保持一致,就说明该推论不成立;二是使用调节效应模型,调节项为 x 与 z 的交互项,且两个单独项不可忽视,如果调节效应模型中的交互项不显著(单独项 x 是否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甚至 x 显著与否都不重要,因为在调节模型中 x 的系数含义不同),就说明该推论不成立。

机制检验没有统一范式,一般根据研究内容而定,以佐证论文所讲的故事,比较常用的实证设计包括(引自我在知乎的回答):

戴鹏毅等(2021) 在研究“沪股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时,认为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和信息传递效率、矫正股票错误定价和改善信息披露质量是沪股通提升企业TFP的主要机制。在机制检验部分,首先实证检验了“沪股通”开通对这几个机制变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已有的权威文献在理论上讨论机制变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陈登科(2020)的机制检验思路与之类似,但在逻辑上与其自身的研究内容紧密联系。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了企业 的排放强度,而 的排放强度等于 排放量除以工业总产值,为了讨论企业 的排放强度的降低究竟源于 排放量的减少还是工业总产值的提高,作者分别用贸易自由化分别对企业 排放量和工业总产值做回归,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降低企业 排放量而非提升产出的方式来降低 排放强度。在这之后,一个新的疑问是:企业 排放量的下降是由生产过程中的 产生量下降引起,还是末端处理过程中的 处理量增加引起?为了回答该问题,作者用贸易自由化分别对 产生量和 去除量做回归,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通过降低 产生量,而非增加 去除量来降低 排放。

这样的机制检验思路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因此论文的故事性极强。除此之外,论文还对煤炭使用及技术进步这两个具体渠道分别进行了检验。

异质性分析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事实上,异质性分析可以作为机制检验的一种辅助性手段,用以进一步增强论文的故事性。

如, 万攀兵等(2021) 在研究清洁生产行业标准对企业绿色转型时,在验证技术改造这一具体机制之后,认为技术改造受制于企业的技术改造需求和融资能力,基本逻辑如下:

依据以上逻辑,作者在基准模型中分别加入技术改造需求和融资能力与双重差分的交乘项(即构建三重差分模型 DDD )来捕捉可能的异质性效果。

影响因子是一个量化和半质化的指标,影响因子指的是某一期刊中的论文。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影响因子在科技期刊评价方面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它深受文献检索机构、科技信息中心以及期刊管理部门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科研管理、文献研究、馆藏资源评价及科技期刊评价。影响因子是一个量化和半质化的指标。

该指标用论文平均被引率反映了某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能客观反映该期刊近年来的学术影响力。一般认为,影响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以较公平地评价各类学术期刊。

通常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发表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越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越高。它不仅是一种评价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当然,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一般只适用于这个学科内部,不能对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简单类比。

论文中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关系为:1、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影响因素是影响现状的因素。2、研究现状是指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影响因素是指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影响机制的研究论文

独撰或第一作者1、游客满意的影响因素和游后行为意向研究——以九华山韩国团体旅游者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CSSCI)2、旅行社电子服务质量对旅游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旅游论坛》,2011年第4期;(CSSCI扩展版)3、关系利益对饭店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和忠诚的影响研究,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4、组织公正对餐饮业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旅游学刊》,2011年第1期;(CSSCI)5、中小型旅行社战略定位决策和竞争优势培育,《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第5期;6、感知购物环境对旅游者购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旅游者购物情绪的媒介作用,《旅游学刊》,2010年第4期;(CSSCI)7、旅华韩国游客旅游动机细分研究——以九华山市场为例,《资源科学》,2010年第5期;(CSCD,CSSCI)8、旅游动机及其对游客满意和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以九华山韩国团体旅游者为例,《旅游论坛》,2010年第2期;(CSSCI扩展版)9、中韩旅游高等教育对比分析及启示——以中国合肥学院和韩国培材大学为例,《网络财富》,2010年第1期;10、Successful factors of well-established franchise system: A case study of Nolboo Co., Ltd. Journal of Foodservice Management, 2009, 1;11、国外探亲访友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8年第2期;(CSSCI)12、我国旅行社产品同质化成因的经济学分析,《特区经济》,2008年第2期;13、餐饮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途径——从“谢绝自带酒水”的争议说起,《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20期;14、合肥旅游形象分析与评价,《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15、饭店业过度价格竞争的企业决策行为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3期;16、试析国内探亲访友旅游市场特点及营销策略,《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7、西部地区境外客源市场开拓策略分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通讯作者、第二或第三作者1、安徽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提升对策,《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CSSCI,第二作者)2、服务质量及其对顾客购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以经济型饭店为例,《兰州学刊》,2010年第6期;(CSSCI扩展版,第二作者)3、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on employees’ turnover intention and customer-oriented behavior in Chinese full-service restaura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ffective commi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nts, 2010, 2;(第二作者)4、中国的韩国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1期;(CSCD,通讯作者)5、出境游客的旅游风险感知及旅游偏好关联研究——以北京游客为例,《人文地理》,2009年第6期;(CSSCI,第三作者)

这期推送简单谈一下我本人 对经济学实证论文写作排除干扰性因素、机制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的一些不甚成熟的理解 。

论文的实证部分一般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 核心解释变量 x 是否影响被解释变量 y ,二是 具体的影响机制,即 x 如何影响 y 。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论文在基准回归之后一般会设计一系列的识别条件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包括对模型的特定假设进行检验(如 DID 的平行趋势检验),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因果推断问题(内生性)进行讨论、检验和缓解,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其他干扰性因素,对 x 影响 y 的预期效应和滞后效应进行讨论等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某些情况下,对基准回归结果的识别条件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甚至需要占据实证部分篇幅的一半以上。

如此大费周章的原因或者说目的在于,一方面,回答好 x 是否影响 y 这个问题是进一步分析影响机制的基础,因此确保 x 对 y 的影响稳健可信是实证设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赶在读者或审稿人提出“灵魂拷问”之前把论文中可能存在的或大或小的问题都给考虑到,想读者之想,思审稿人之思,虽然不管我们怎么绞尽脑汁去发现和填补这些漏洞,审稿人总是能够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但前期做足工作可以把这些问题被问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回答可以增加论文的科学性、故事性和丰满度。 x 对 y 存在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稳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想知道 x 对 y 的影响究竟是通过什么渠道实现的,即探讨“存在性”背后的“过程性”。对客观影响机制的探讨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经济运行规律的一种总结与提炼,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之所在。

如果怀疑变量 m 是 x 对 y 作用背后的机制,那么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就要对这一机制的基本逻辑进行较为清晰的分析说明,然后在实证部分对这一机制进行检验。机制检验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一般需要结合论文的研究内容、理论、模型,甚至是所使用的数据进行设计,但是 经济学研究的机制检验应尽量避免使用中介效应模型 ,原因在于(引自 我在知乎的回答 ):

相比于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经济学更强调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断,而恰恰由于中介效应模型没有考虑到中介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因此该模型可能符合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符合经济学研究范式。

中介效应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在于:

参考连玉君老师的回答,中介效应模型存在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大多数都是在和一个内生变量作斗争,而中介效应要求我们不仅要克服 的内生性问题还要克服 的内生性问题,着实有些苛刻。

排除干扰性因素是实证论文稳健性检验部分的基本步骤之一。

如, 陈登科(2020) 在研究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下降是否带来环境污染的改善时,怀疑加入WTO同时期中国实施的其他政策,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政策与鼓励外资进入政策,以及环境规制政策(如两控区、“十一五”污染控制政策)可能对结果造成潜在干扰。为排除这些干扰性因素,作者在回归方程中进一步加入国有经济比重与外贸经济比重来控制前两项政策的影响;对于环境规制政策,作者认为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大多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来实施的,因此在回归模型中进一步加入地区-年份固定效应来控制环境规制政策对结果的潜在影响。

如, 江静琳等(2018) 在研究农村成长经历对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的影响时,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怀疑农村成长经历对股票市场参与的作用可能受到社会互动、信任水平、金融知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风险态度等因素的干扰。为了排除掉这些因素,作者做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包括(以社会互动为例):

再如, 陆菁等(2021) 在研究绿色信贷政策的微观效应时,怀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同时期的环境规制政策(如清洁生产标准、“十一五”污染控制政策、区域限批政策等)可能对研究结论构成潜在干扰。对于前者,作者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额外控制了代表企业投融资需求的两个代理变量;对于后者,作者引入了若干虚拟变量并剔除了相关样本(具体请看原文)。

借鉴以上三篇文献,下面简单梳理一下排除干扰性因素的逻辑与实证思路。

由于被解释变量 y 的影响因素众多,基准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也仅仅是根据一般常识与理论(即已有文献的做法)引入的,如果怀疑某个不同寻常的意外因素 z 对 y 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即直觉上认为 z 是 y 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在考虑 z 的情况下 x 对 y 的作用可能改变,那么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可以把 z 当作控制变量引入基准模型中,如果核心解释变量 x 的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大体保持一致,就说明排除了 z 对研究结论的干扰。

此外,还可以使用反证法,即假设 z 对研究结论确实构成不可忽视的干扰,那么就存在如下推论:随着 z 的取值变化, x 对 y 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而我们的检验逻辑就是证明该推论不成立。为了证明这个推论不成立,有以下两种实证思路:一是按照 z 的取值大小对样本进行分组,进行分组检验,如果在不同分组下 x 的系数基本不变且与基准回归结果大体保持一致,就说明该推论不成立;二是使用调节效应模型,调节项为 x 与 z 的交互项,且两个单独项不可忽视,如果调节效应模型中的交互项不显著(单独项 x 是否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甚至 x 显著与否都不重要,因为在调节模型中 x 的系数含义不同),就说明该推论不成立。

机制检验没有统一范式,一般根据研究内容而定,以佐证论文所讲的故事,比较常用的实证设计包括(引自我在知乎的回答):

戴鹏毅等(2021) 在研究“沪股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时,认为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和信息传递效率、矫正股票错误定价和改善信息披露质量是沪股通提升企业TFP的主要机制。在机制检验部分,首先实证检验了“沪股通”开通对这几个机制变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已有的权威文献在理论上讨论机制变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陈登科(2020)的机制检验思路与之类似,但在逻辑上与其自身的研究内容紧密联系。贸易自由化显著降低了企业 的排放强度,而 的排放强度等于 排放量除以工业总产值,为了讨论企业 的排放强度的降低究竟源于 排放量的减少还是工业总产值的提高,作者分别用贸易自由化分别对企业 排放量和工业总产值做回归,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降低企业 排放量而非提升产出的方式来降低 排放强度。在这之后,一个新的疑问是:企业 排放量的下降是由生产过程中的 产生量下降引起,还是末端处理过程中的 处理量增加引起?为了回答该问题,作者用贸易自由化分别对 产生量和 去除量做回归,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通过降低 产生量,而非增加 去除量来降低 排放。

这样的机制检验思路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因此论文的故事性极强。除此之外,论文还对煤炭使用及技术进步这两个具体渠道分别进行了检验。

异质性分析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事实上,异质性分析可以作为机制检验的一种辅助性手段,用以进一步增强论文的故事性。

如, 万攀兵等(2021) 在研究清洁生产行业标准对企业绿色转型时,在验证技术改造这一具体机制之后,认为技术改造受制于企业的技术改造需求和融资能力,基本逻辑如下:

依据以上逻辑,作者在基准模型中分别加入技术改造需求和融资能力与双重差分的交乘项(即构建三重差分模型 DDD )来捕捉可能的异质性效果。

需求变动影响贸易模式演进内在机制论文

引导语: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需求变动影响贸易模式演进内在机制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产品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下面由我精心为您整理了一篇需求变动影响贸易模式演进内在机制论文,希望能够帮得到您!

[提要] 本文首先对贸易模式及其演进的概念进行诠释,然后从市场规模、收入水平变动角度就需求变动对贸易结构的影响机制进行阐述,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 :需求变动;贸易模式演进;内在机制

国际贸易模式是指以某种分工形式为基础所进行的国际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模式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命题,它所探讨的基本理由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究竟应该出口什么产品和进口什么产品才能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贸易模式演进是指随着要素积累、技术和制度变迁、需求偏好的变化,一个国家会由一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模式向另外一种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模式逐步转变。一般来讲,贸易模式演进意味着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该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结构沿着以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产品 ——资本密集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路径自然交替。

需求变动与贸易模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需求变动通过影响市场规模,使得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也使得产品更加多样化,进而影响一国的贸易模式。随着一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该国消费和出口的产品会由低质量型向高质量型演进,贸易模式会随之转变。与此同时,需求变动通过示范效应也会对贸易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反过来也会对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需求变动不仅影响贸易结构,而且影响一国的贸易条件。

一、需求变动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与贸易结构。消费总量的变化意味着国内市场规模的变化,国内市场规模与出口贸易模式有密切联系。市场规模影响贸易模式的机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庞大的市场规模为规模经济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可能。如果某种商品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性质或能通过R&D投入取得创新,那么当国内对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规模较大时,则可能在这些产品上形成相对的成本优势,从而导致该种商品的出口増加。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内部规模经济源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外部规模经济则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导致在信息收集、原料运输、产品销售等方面成本的降低。在国内市场规模狭小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产品的规模经济必须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来实现。而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企业的规模经济一般可以在国内市场实现。

2、如果随着某种产品产量的增加,会引致国内共用的基础设施及辅助产业的发展,各种交易成本下降,则该国可能在这种产品上建立相对成本优势。 Porter(1990)认为,相关及支持产业对一国某一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相关产业指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和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支撑产业指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相关产业对某一产业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一方面推动有关产业的创新(相关产业一旦进入某一产业,其新资源、新技术和新的竞争策略往往会推动有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另一方面相关产业的国际成功还可带动有关产业的国际成功(共享营销渠道和服务,使有关产业从生产初期便能够迅速打开市场。支撑产业对下游产业的作用表现在: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早地为国内公司提供低成本投入,降低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与下游产业合作,推动下游产业的创新。

3、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差异化产品的需求会增加。一方面同质产品的规模经济能促使产品成本降低,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差异化产品能使企业具有某种垄断性质,从而定更高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生产大批量、同质产品,从而带来市场价格的下降,而对差异产品的追求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于是生产者便面对着在某个层次产品的生产上达到规模经济与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消费需要之间的矛盾。Krugman(1979)认为,追求规模经济效应酬劳和追求差异产品的矛盾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加以解决。国际贸易可以使批量生产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从而在每个国家都成为小批量差异化产品。这表明,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即使规模经济效应存在,一个国家也不会利用所有的资源去满足各种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求。此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实现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与贸易,从而实现贸易模式的转型。

4、厂商往往对国内生意的机会更敏感,发明、创新也往往由国内市场没能解决的理由所激发,同时对新产品的不断改善也只有在为国内消费者接受的情况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才能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因此,产业一开始往往表现为国内经营,待国内市场饱和后或因偶然机会(被动地)才向外延伸到国际市场。

(二)收入水平变动与贸易结构。恩格尔定律指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收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奢侈品和耐用品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会不断上升。一般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会顺着由贫困消费型、温饱消费型、小康消费型、富裕消费型和极富裕消费型顺序演变。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型,50%~60%为温饱型,40%~50%为小康型,30%~40%为富裕型,30%以下为极富裕型。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恩格尔定律进一步扩展的作用是,由于工业制成品和高技术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要远远大于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增长速度来进口对方的产品。由于外国的需求缺乏弹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的扩大并不相应地伴随收入的快速上升,而是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

随着一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该国消费和出口的产品会由低质量型向高质量型演进。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更偏好于高质量的产品,但是高质量的产品在生产中需要更多的要素投入和更高的技术水平,高质量的产品伴随着高成本、高价格。在收入约束下,一般高收入者将选择高质量产品,低收入者将选择低质量的产品。因此,收入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国家之间对垂直质量差异产品需求的不同。因此可以推论,随着一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该国消费和出口的产品会由低质量型向高质量型演进。当然,如果富裕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特别偏好时,反而会刺激其进口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另外,收入的变化进而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引致质量差异产品的贸易模式的变化,而且会导致水平差异的贸易模式的变化,因为收入水平越高,越偏向于消费多样性的产品。(三)示范效应与贸易结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用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来解释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讲,示范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消费水平与方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具有示范作用;第二,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和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内部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消费模式具有示范作用。

示范效应对发达国家贸易模式的影响表现为,高收入水平国家生产的耐用消费品等在满足了国内需要以后,一部分产品可能被低收入国家内部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消费集团吸收,随着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会对高收入国家在国内已经饱和甚至处于衰落期的产品形成源源不断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示范效应强化了高收入国家原有的贸易模式,滞缓了发达国家贸易模式的演进速度。如果是发达国家内部的示范效应,则有利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进而是贸易模式的升级。

示范效应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低收入国家在消费模式上模仿高收入国家,而低收入国家对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不是建立在本国相应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此时,高消费会降低储蓄,阻碍资本积累,不利于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而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在追寻本国代表性需求时,一开始就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讲,示范效应抑制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演进速度。第二,低收入国家在仿效高收入国家的消费模式中,会刺激国内生产结构的转变,并最终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模式演进。对开发一种新产品而言,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试验和生产,但市场是否接受该产品对该产品的产业化至关重要。高收入国家走在消费浪潮的最前列,其厂家不得不承担引入新型消费品的市场风险。由于消费示范效应的存在,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进口消费品来培养、创造出本国接受某种新型消费品的需求,先进国家的消费品出口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同种类型消费品培育了需求。随着国内需求规模增加,会刺激本国厂商模仿这类产品的生产,并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经济产生作用,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并最终实现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贸易模式的转型。

二、需求变动与贸易条件

约翰·穆勒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一书中提出了相互需求原理,从需求的角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决定理由。他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主要由两国对贸易伙伴国商品的相互需求强度所决定。在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范围内,一国对伙伴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伙伴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不利,该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利益就越少;反之,该国的获利则越多。国际间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说明本国在国际上换回的商品量越接近于分工和交换前国内的生产量,本国获取的贸易利益就越少。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贸易利益越大。

三、对外贸易与消费需求的相互作用

出口贸易对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出口贸易的增长会使得出口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增加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的扩大也会推动与出口产业相关联的一些产业的发展。例如,汽车出口的增长,会带动与汽车相关联的钢铁业、玻璃业、橡胶业、塑料业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出口贸易的发展还会带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事业、供电、供水、金融、保险以及各种个人服务行业都会相应地发展;另一方面按照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在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增长能够扩大就业,增加国民收入,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促使本国的消费结构升级。

进口贸易对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一方面从消费的角度来讲,通过国际贸易,国内消费者将面对更多的消费选择,这将打破原有的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一定时,居民对国内产品消费需求减少会导致进口消费品的增加。进口新产品会带动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向这些新产品转移,国内对于这些新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国内厂商生产这些新产品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另一方面进口新的机械设备和引进新技术,会提高本国技术水平,调整了产业结构,进一步引致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进口对于稳定国内物价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国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1.

[2]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

[3]刘金全,邵欣炜.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

[4]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

论文里的影响研究

优优家的小店----孩子的购物小天堂最近去姐姐家,看到姐姐家的小王子特可爱,虽然自己的辈分一下提高了,但毕竟成了长辈,我心里的感觉是既感动又高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很久没回家了,挨到春节终于可以补假回去看我那可爱的小外甥了,当然不能空手回去啦!虽然小外甥只有三岁,但一想到他那调皮可爱的模样,我的心里也是阵阵欢喜。帮他买礼物是肯定的啦,我要让她知道,姨娘我对他的爱可不亚于他的妈妈哦。虽然选礼物很简单,可是,我一天到晚上班,哪有时间逛街呀。好在同事巧姐有招儿,说有个地方的东西一定能让我喜欢,顺着她说的地址一看优优家的小店,嘿嘿,原来是一家网店呢!巧姐说她那五岁半的女儿很多的衣服、玩具等都是在这家名叫优优家的小店的店里买的。这我可得好好看看!我迫不及待地进到了店里,一看,果然!店里的儿童服装好多,各个年龄层都有卖,而且价格实惠,至于质量嘛,有巧姐的强有力保证,我自然一百二十个放心。我觉得,过年给小外甥是买新衣服比较实际。可是,毕竟第一次买小孩子的衣服,我一头雾水,赶紧去请教了老板一些问题。老板真的很亲切也很热心,从衣服尺码、颜色的选择到款型的设计、衣料的问题,事无巨细,都给我说明了一遍,真的让我太感动了,虽然是只是几十块钱的生意,可是老板都是很真诚地对待的。单单是这点,就足以让我觉得在这店里买东西非常的放心。在掌柜的帮助下,我很顺利地买到了一整套衣物。想像着可爱的小外甥穿上一定很哈人哦~总之,非常有成就感。呵呵,希望可爱的小外甥能变得越来越漂亮啦。可以说,这次的网购,真的非常愉快。呵呵……没想到,老板的发货速度很快,当天就打包发货,不到三天就到了。所有的东西都很满意。从包装上就能看出店家是个很细心的人,真的非常感谢。回家送给姐姐之后,她超喜欢的,一整套衣物,全备齐了,差点没乐开花。尤其是衣服,它的质量真的很好,手感非常舒服,同样质量的衣服在商场一般都要贵上1-2倍。总之,买的衣服那真叫便、靓、正。最重要的是,老板很好说,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问,答复都很详细,让我觉得彼此相处起来朋友一样。这不,姐姐事后还问我要了店址,优优家的小店,她说以后就在这买了,还介绍给了她的同事~!呵呵,我突然觉得自己在做好事一样,果然吖,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今天就抽点上班时间,写点自己的真实体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在网络这个龙蛇混杂的地方,大家和我一样都能体会到一份真诚。

论文中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关系为:1、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影响因素是影响现状的因素。2、研究现状是指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影响因素是指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是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论文怎么写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哈哈,楼主,这个题目太多太多了吧,我是企业管理的研究生,我可以推荐几个题目给你,看你自己的研究方向加以选择:(当然也看你的研究水平和档次要求了) 一:工作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 二:领导者情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基于工作嵌入的知识型员工自愿离职研究 四: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国企(中小企业、合资企业等)员工离职影响的实证研究 5: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陆:基于人—组织动态匹配视角的员工离职意愿研究 漆:中小企业人才的流动偏好研究 吧:基于职业兴趣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9:薪酬分层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0:“扁平化”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 总之,根据你自己的水平定位和研究方向和档次要求选择合理的、合适的、研究能力范围内的论文题目,这里面有一些是我硕士阶段的论文选题,也有一些是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当然也有是专科的本科的论文选题,选个小的突破口,选个小的题目研究会有帮助,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影响因素类的论文研究问题是什么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需要全面考虑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和影响因素。然而,是否需要考虑所有因素要根据你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来决定。如果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你的研究只想着重探讨其中几个因素,那么就没必要去考虑所有的因素。如果你的研究问题已经在先前的研究中得到了彻底解答,那么你的研究也可以只考虑前人没有涉及到的方面,对于重复的研究方向你可以不予考虑。总之,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有时候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影响因素分析类论文可以是综述类论文,也可以是原创性论文。综述类论文主要是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概述、总结、归纳,分析影响因素。原创性论文则需要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分析,从而得出分析结果。无论是综述类论文还是原创性论文,都应该严格按照论文的格式要求进行撰写,以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可读性和可信度。

影响因素类毕业论文所有的因素不是都要考虑的,影响因素类毕业论文的因素只考虑主要因素,一般次要因素都是选择性忽略的,所以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分析清楚一下因素类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可以一概而过,不用影响因素类毕业论文的所有因素都要进行考虑的。

论文的影响因子是什么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华笙医学编译为您解答,望采纳!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关于影响因子指数的情况问题不放来中国鸣网学术站看看。

问题一:怎样查一篇文章的影响因子 一般都是说期刊的影响因子,你要是问一篇文章的叮子,那应该是这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吧? 你可以去google 然后搜索 scholar 进入google 的学术检索,输入你文章名字,结果中就有显示了。 问题二:怎样知道一篇文章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 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 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 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 = 176÷341 意义: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附:IF值计算方法(以1992年为例) A=1992年的全部引文(指定数据库中的记录) B=1992年引用某期刊发表在1990和1991的论文的总次数 C=某期刊1990 和1991 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总和 D(期刊1992的影响因子)=B/C 影响因子查询系统 emuch/sciif/ 这个地址也可以 proteomics/sci-if/ 本回答援自 问题三:如何查找发表后文章和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 不同专业SCI期刊影响因子排名查询方法 进入 ISI Web of knowledge网站,在打开的界面中点击“其他资源”, 选择“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在新界面中选择JCR Science Edition 所需年份,View a group of journals by(默认Subject category),点击“SUBMIT”,在新界面中 Select one or more categories from list中选择“ENGINEERING, AEROSPACE”(根据专业需要选择,多个专业方向选择按住“Ctrl”键即可),同时选择View Journal Data-sort by (impact factor),点击“SUBMIT”即可出现航空航天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 问题四:论文的影响因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华笙医学编译为您解答,望采纳! 问题五:影响因子在多少以上的论文比较牛 有影响因子的期刊都还是不错的,在1以上就比较牛了吧。具体还是看期刊的各方面情况。论文投稿期刊选择方面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在原上草论文了解。 问题六: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问题七:请问杂志期刊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怎么计算的啊?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耿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问题八:如何查一篇论文的影响因子啊?比如一篇sci上的文章。 在 52学术导航,科学堂学术导航,9511科研导航中的“影响因子”工具,点进去就是影响因子查询系统,输入期刊名称即可查询。 论文是没有影响因子的,请查收录该论文的期刊。 问题九:一编文章影响因子是什么概念 影响因子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的一项数据。 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这个期刊的分量越重,是衡量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的论文,它受重视的程度也越高。能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代表了一个人的学术论文水平高。 影响因子达到的话是非常高的,这份期刊在其相关领域内是非常厉害的。

什么是期刊影响因子?如何查询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影响因子的查询: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of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 什么是影响因子IF 克服了外力的难度系数 影响因子和sci影响因子的区别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计算方式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 所以: 影响因子IF是评点某一期刊的指标之一。SCI影响因子,就是被收录到SCI的期刊的IF。 杂志影响因子N/A是什么意思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什么是影响因子?如何得到某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论文中的影响因子是什么 常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扩刊版影响因子是什么? 最新版国内影响因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有文献数据的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2006BAH03B01)成果 为了更加科学地建立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整地统计期刊的被引用 计量指标,更加高效地进行期刊文献计量和评价工作,使期刊统计分析结果具有 更大的影响力,使核心期刊遴选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推进知识服务系统的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家支 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结合“现有文献数据的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评 价基础数据库建设(2006BAH03B01)”课题研究,联合编制出版《中国期刊引证 报告(扩刊版)》。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基本囊括了我国出版的学术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和理论研究性社会科学期刊,是一种专门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 索评价工具。从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情况,以及引用效率、引 用网络、期刊自引等的统计分析。同时,还可以方便地定量评价期刊的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正确评估某种期刊在科学交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高被引作 者群等。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出版,是我国期刊界和知识界的一件大 事,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扩展和补充。《中国期刊引证报 告(扩刊版)》将全方位、完整地提供我国期刊的评估数据,为国家择优支持期 刊评定以及国家期刊管理部门和地方省市的期刊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有 力地填补我国关于期刊评价数据不全的空白,因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评价基 础工程建设。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9年版,还需不断完善和充实,适时进 行指标的增补和修订。衷心希望《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能成为广大读 者检索查询的友好助手和得力工具,热忱期待《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能成为社会评估期刊发展状况的参考依据。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尽管力求严格规范,细致准确,精益求精,但由于一些 实际情况,例如期刊的更名合并、大学学报版本叠更、期刊引用文献着录不规范、 期刊缩简写各异或期刊类目复杂等,给我们的编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错误 和疏漏在所难免,诚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影响因子是指文章的,还是期刊的? 15分 这个的影响因子指的是期刊的,你可以在知网上看到不同类型期刊的影响因子 什么是SCI一区学术期刊? 按照美国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JCR期刊影响因子分区情况,将SCI收录同一学科中的期 刊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学科影响因子前5%的绩刊为An1区期刊,学科影响因 子前20% 为An2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50%的3区为An3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后 50%的为An4区期刊;EI收录核心期刊源为An5区期刊,在以上分区中所对应的期刊上 发表的论文分别称为An1类、An2类、An3类、An4类和An5类的论文。 什么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 索引序列
  • 研究论文里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 影响机制的研究论文
  • 论文里的影响研究
  • 影响因素类的论文研究问题是什么
  • 论文的影响因子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