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论文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论文

自然语言处理(概念)简介自然语言(略缩为NL)指的是任何自然而然为人类所使用的语言,而非任何人造的或合成的语言,例如程序设计语言。自然语言处理(略缩为NLP),是所有试图用电脑处理自然语言的适合描述。[1]自然语言处理包括:语音合成:虽然这乍看起来不是很高端(的科技),但其实合成听起来自然的语音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在说的话,这样才能确保比如说,正确的语调。语音识别:基本上就是将持续不断的声波转换成独立的词语。自然语言理解:在这里将独立的词语(书面文件或者从语音识别得来的资料)进行处理并赋予意思。这可能会涉及完全模型系统或者‘前端’,以自然语言命令带动其他程序。自然语言生成:针对不可预测的输入问题生成恰当的的自然语言回答。补充:在自然语言处理中使用数字计算机的想法已经算旧(概念)了,这可能是因为二战时期军用解码就是计算机的应用之一。有些计算机专家甚至曾认为(其他语言)例如俄文,不过是换了一组代码的英文而已。这样想的话,因为代码可以被解开,那么俄文也可以(被翻译)。这个想法假设不论这些自然语言表面如何变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语义基’。(对此)语言学家有压倒性的共识,那就是这根本是不正确的。在程序编制器和编程语言通译器的形式下,由早期开始,‘人工语言处理’是就数字计算机的成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此成就无疑鼓励了人们进入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领域),并同时提倡积极乐观的研究态度。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相关内容,我明白的

title: 自然语言处理综述 date: 2021-11-18 11:03:11 自然语言是指人类日常使用的语言,比如:中文、英语、日语等。自然语言灵活多变,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却不能被计算机很好地理解。为了实现用自然语言在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沟通,自然语言处理诞生了。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是一个融合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学科的领域,它不仅研究语言学,更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处理这些语言。它主要分为两大方向: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NLU)和自然语言生成(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NLG),前者是听读,后者是说写。 本文将从自然语言处理的历史与发展讲起,进而分析目前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自然语言处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提出了“图灵测试”,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开端。而此时,正值苏美冷战,美国政府为了更方便地破译苏联相关文件,大力投入机器翻译的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从此兴起。从这之后的一段时期内,自然语言处理主要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这种方法依赖于语言学,它通过分析词法、语法等信息,总结这些信息之间的规则,从而达到翻译的效果。这种类似于专家系统的方法,泛化性差、不便于优化,最终进展缓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互联网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也有了显著提升。同时,自然语言处理引入了统计机器学习算法,基于规则的方法逐渐被基于统计的方法所取代。在这一阶段,自然语言处理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并走向了实际应用。 而从2008年左右开始,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也开始被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从最开始的词嵌入、word2vec,到RNN、GRU、LSTM等神经网络模型,再到最近的注意力机制、预训练语言模型等等。伴随着深度学习的加持,自然语言处理也迎来了突飞猛进。 接下来,我将介绍自然语言处理与深度学习结合后的相关进展。 在自然语言中,词是最基本的单元。为了让计算机理解并处理自然语言,我们首先就要对词进行编码。由于自然语言中词的数量是有限的,那就可以对每个词指定一个唯一序号,比如:英文单词word的序号可以是1156。而为了方便计算,通常会将序号转换成统一的向量。简单做法是对单词序号进行one-hot编码,每个单词都对应一个长度为N(单词总数)的向量(一维数组),向量中只有该单词序号对应位置的元素值为1,其它都为0。 虽然使用one-hot编码构造词向量十分容易,但并不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主要原因是无法很好地表示词的语义,比如苹果和橘子是相似单词(都是水果),但one-hot向量就无法体现这种相似关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Google的Mikolov等人于2013年发表了两篇与word2vec相关的原始论文[1][2]。word2vec将词表示成一个定长的向量,并通过上下文学习词的语义信息,使得这些向量能表达词特征、词之间关系等语义信息。word2vec包含两个模型:跳字模型(Skip-gram)[1] 和连续词袋模型(continuous bag of words,CBOW)[2],它们的作用分别是:通过某个中心词预测上下文、通过上下文预测某个中心词。比如,有一句话"I drink apple juice",Skip-gram模型是用apple预测其它词,CBOW模型则是用其它词预测出apple。 首先介绍CBOW模型,它是一个三层神经网络,通过上下文预测中心词。以某个训练数据"I drink apple juice"为例,可以把apple作为标签值先剔除,将"I drink juice"作为输入,apple作为待预测的中心词。 Skip-gram模型与CBOW类似,也是一个三层神经网络模型。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中心词预测上下文,即通过"apple"预测出"I drink juice"。接下来简单介绍Skip-gram模型中各层: 两种模型训练结束后,会取 作为词向量矩阵,第i行就代表词库中第i个词的词向量。词向量可用来计算词之间的相似度(词向量点乘)。比如,输入 I drink _ juice 上下文,预测出中心词为apple、orange的概率可能都很高,原因就是在 中apple和orange对应的词向量十分相似,即相似度高。词向量还可以用于机器翻译、命名实体识别、关系抽取等等。 其实这两种模型的原型在2003年就已出现[3],而Mikolov在13年的论文中主要是简化了模型,且提出了负采样与层序softmax方法,使得训练更加高效。 词向量提出的同时,深度学习RNN框架也被应用到NLP中,并结合词向量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RNN网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难以并行化、难以建立长距离和层级化的依赖关系。而这些问题都在2017年发表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4]中得到有效解决。正是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Transformer模型。Transformer中抛弃了传统的复杂的CNN和RNN,整个网络结构完全由注意力机制组成。 Transformer最核心的内容是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它是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变体。注意力的作用是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少量重要信息,并聚焦在这些信息上,比如:人在看一幅图像时,会重点关注较为吸引的部分,而忽略其它信息,这就是注意力的体现。但注意力机制会关注全局信息,即关注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以及中间产物的相关性。而自注意力机制则减少了对外部其它数据的关注,只关注输入数据本身,更擅长捕捉数据内部的相关性。 自注意力机制的算法过程如下: 自注意力机制不仅建立了输入数据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还能并行地高效地计算出每个词的输出。 Transformer的总体架构如下: 它分为两部分: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 编码器的输入是词向量加上位置编码(表明这个词是在哪个位置),再通过多头自注意力操作(Multi-Head Attention)、全连接网络(Feed Forward)两部分得到输出。其中,多头自注意力就是输入的每个词对应多组q、k、v,每组之间互不影响,最终每个词产生多个输出b值,组成一个向量。编码器是transformer的核心,它通常会有多层,前一层的输出会作为下一层的输入,最后一层的输出会作为解码器的一部分输入。 解码器包含两个不同的多头自注意力操作(Masked Multi-Head Attention和Multi-Head Attention)、全连接网络(Feed Forward)三部分。解码器会运行多次,每次只输出一个单词,直到输出完整的目标文本。已输出的部分会组合起来,作为下一次解码器的输入。其中,Masked Multi-Head Attention是将输入中未得到的部分遮掩起来,再进行多头自注意力操作。比如原有5个输入,但某次只有2个输入,那么q1和q2只会与k1、k2相乘,。 如果深度学习的应用,让NLP有了第一次飞跃。那预训练模型的出现,让NLP有了第二次的飞跃。预训练通过自监督学习(不需要标注)从大规模语料数据中学习出一个强大的语言模型,再通过微调迁移到具体任务,最终达成显著效果。 预训练模型的优势如下: 预训练模型的关键技术有三个: 关于预训练模型的架构,以Bert为例:输入是词的one-hot编码向量,乘上词向量矩阵后,再经过多层transformer中的Encoder模块,最终得到输出。 本文介绍了NLP领域的流行研究进展,其中transformer和预训练模型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随着预训练模型越来越庞大,也将触及硬件瓶颈。另外,NLP在一些阅读理解、文本推理等任务上的表示,也差强人意。总而言之,NLP领域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前景与挑战,仍然需要大家的长期努力。 [1]Mikolov, T., Sutskever, I., Chen, K., Corrado, G. S., & Dean, J. (2013).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their compositionality. In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pp. 3111-3119). [2]Mikolov, T., Chen, K., Corrado, G., & Dean, J. (2013).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word representations in vector space. arXiv preprint arXiv:. [3]Yoshua Bengio, R´ejean Ducharme, Pascal Vincent, and Christian Janvin. A neural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 The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3:1137–1155, 2003. [4]Vaswani A, Shazeer N, Parmar N, et al.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7: 5998-6008. [5]Peters M E, Neumann M, Iyyer M, et al. Deep contextualized word representations[J]. arXiv preprint arXiv:, 2018. [6]Radford A, Narasimhan K, Salimans T, et al. 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training[J]. 2018. [7]Devlin J, Chang M W, Lee K, et al. 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J]. arXiv preprint arXiv:, 2018. [8]Houlsby N, Giurgiu A, Jastrzebski S, et al. Parameter-efficient transfer learning for NLP[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MLR, 2019: 2790-2799.

在自然语言处理的领域内有乐观与悲观的周期性存在(我们现在大概是出于乐观期);虽然(技术上)真的有一些进步,但是达到一个全面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目标仍然遥不可及。(这里我没有用elusive的直译,难以捉摸,因为放进中文里会很怪,没有人说目标难以捉摸。)历史上,计算机专家有时对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挑战性)过于乐观,其原因很可能就是以上提到的(周期性)。因此从一开始就清楚这个(自然语言处理)的难度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同时,了解自然语言之间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相对于其他自然语言来说,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英文上,主要是因为美国研究者(在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尽管日本和欧洲也有很积极的研究学者。可是,在某一方面来讲,英文不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它没有音调变化,并且严重依赖单词顺序。教课书和其他英文版的(自然语言处理)启蒙书籍几乎没有包括任何有关(与英语有)不同语法结构的语言的自然语言处理的合适论述。我们可以区别起码三个完全不同的自然语言处理级别:声音语法语义每一个都可以被再分为两到三个亚级别,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简介里我想要做的是阐明在处理每个级别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这里有以英文为母语的南英格兰人说的三个词:输入,纳入,收入(input, intake, income);(请大家)思考这三个词。很显然的,三个词都有相同语义的元素。输入,指的是把什么东西放进去;抽水机的纳入指的是水被抽进去的地方,你的收入指的是你赚的钱(就是进你口袋的钱)。三个词中的in元素(在指定说话人的情况下)都发一样的音吗?如果注意听的话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Input 这个词在发音的时候听起来像是拼法是imput的词,而intake听起来就和它的拼法一样。 如果我们用N代表English 里边ng的发音,那么Income就有点iNcome的感觉。我特地点出了说话者是从南英格兰来的本土人,因为很多苏格兰人说英文的时候都没有这种习惯,就像所有其他英文母语者在慢慢地富有感情的说这三个词的时候一样,他们都会将in的发音发成和它拼法一样。有趣的是,不论在他们自己或是其他人的言语中,以英文为母语者通常都不会注意到这些差别。这不是因为他们没办法分辨m ,n ,N 这三种发音。Rum, Run, Rung这三个词就只有m, n, N这三个发音处不同而已,所有英文母语者都可以很好的区别它们。

自然语言处理论文6000字

有乐观和悲观的周期在领域的NLP (我们当前可能到在一个更加乐观的阶段之内); 虽然一些非常真正的前进被做了,一个一般NLP系统的目标依然是逃避。 历史上,计算机学家经常是远太过于乐观关于NLP,大概着名的某些的原因以上。 是确切正确地从外边因而是重要的任务为什么是困难的。 It也是重要注意到,有自然语言之间的区别。 由于美国研究员的重要性更多工作在英语大概被完成了比在其他语言,主要,虽然有非常活跃工作者在欧洲和日本。 然而,因为它使用少量变化并且沉重依靠词序,英语在一些方面是一种非典型语言。 用英语和其他介绍来源写的课本很少包含关于语言的NLP的充分讨论与明显不同的语法结构。 We可能区别至少三个分明‘水平’在处理NL : Sounds Grammar Meaning Each可以被划分成两个或多个分段,不需要有关我们这里。 什么我在这简要的介绍想要做是说明某些在处理每个水平的问题。 Consider这三个词,讲话由从英国的南部的一个当地讲英语者: 输入,入口,收入。 是确切全部三个词包含元素与同一个意思。 要输入是投入某事; 水泵的入口是水被采取的地方; 您的收入是您赢得,即进来的金钱。 Is元素在发音了同样在所有三个词(由指定的报告人) ? 仔细听表示,它不是。 词输入是显著的,好象被拼写的imput,而入口发音如被拼写。 如果我们让声音通常被拼写的ng的N立场用英语(即在词象唱歌或歌手),则收入是 因为苏格兰语英语许多报告人这样,不表现I指定了从英国的南部的当地讲英语者; 反而他们一贯地发音所有三个词的第一个元素,当它被拼写,即作为(象可以所有讲英语者,当慢慢地和强调地讲话)时。 Interestingly,讲英语者对这些区别通常是相当未察觉的,在他们自己的讲话和其他的讲话上。 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可能区别在三声音m、n和N.之间。 三个词兰姆酒、奔跑和阶在这三声音仅不同并且是相当分明的对所有当地讲英语者。

介绍自然语言处理 一个自然语言' (荷兰)是任何自然语言使用的人,即不是一种人为的或人为的语言,如一种编程语言。 '自然语言处理' (自由党)是一个方便的描述,所有企图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自然语言。 [ 1 ]的NLP包括: 语音合成:虽然这可能不是乍一看似乎很'聪明' ,合成的自然冠冕堂皇的讲话,是在技术上复杂,几乎肯定需要一些理解,什么是口语,以确保举例来说,正确的语调。 语音识别:基本上是连续减少声波分立的话。 自然语言理解:这里当作从孤立的话(无论是书面或决心通过语音识别)的'意义' 。这可能涉及完整的模型系统或'前端' ,带动其它项目由荷兰命令。 自然语言生成:荷兰创造适当的反应不可预测的投入。 问题补充:这个想法的使用数字电脑的NLP是'旧' ,这可能是因为第一个利用计算机,打破军事守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计算机科学家似乎都认为,俄罗斯(例如)是英语在不同的代码。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代码可以被打破,因此可以俄文。这种想法假设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基地'的所有自然语言,无论其表面的分歧。压倒一切的共识,语言学家是,这是不正确的。 人工语言处理'的形式,编译器和口译编程语言,是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成功的数字化电脑从最早的天。这一成功无疑鼓舞研究的NLP (还鼓励和乐观的态度) 。

在自然语言处理的领域内有乐观与悲观的周期性存在(我们现在大概是出于乐观期);虽然(技术上)真的有一些进步,但是达到一个全面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目标仍然遥不可及。(这里我没有用elusive的直译,难以捉摸,因为放进中文里会很怪,没有人说目标难以捉摸。)历史上,计算机专家有时对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挑战性)过于乐观,其原因很可能就是以上提到的(周期性)。因此从一开始就清楚这个(自然语言处理)的难度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同时,了解自然语言之间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相对于其他自然语言来说,更多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英文上,主要是因为美国研究者(在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尽管日本和欧洲也有很积极的研究学者。可是,在某一方面来讲,英文不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它没有音调变化,并且严重依赖单词顺序。教课书和其他英文版的(自然语言处理)启蒙书籍几乎没有包括任何有关(与英语有)不同语法结构的语言的自然语言处理的合适论述。我们可以区别起码三个完全不同的自然语言处理级别:声音语法语义每一个都可以被再分为两到三个亚级别,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简介里我想要做的是阐明在处理每个级别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这里有以英文为母语的南英格兰人说的三个词:输入,纳入,收入(input, intake, income);(请大家)思考这三个词。很显然的,三个词都有相同语义的元素。输入,指的是把什么东西放进去;抽水机的纳入指的是水被抽进去的地方,你的收入指的是你赚的钱(就是进你口袋的钱)。三个词中的in元素(在指定说话人的情况下)都发一样的音吗?如果注意听的话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Input 这个词在发音的时候听起来像是拼法是imput的词,而intake听起来就和它的拼法一样。 如果我们用N代表English 里边ng的发音,那么Income就有点iNcome的感觉。我特地点出了说话者是从南英格兰来的本土人,因为很多苏格兰人说英文的时候都没有这种习惯,就像所有其他英文母语者在慢慢地富有感情的说这三个词的时候一样,他们都会将in的发音发成和它拼法一样。有趣的是,不论在他们自己或是其他人的言语中,以英文为母语者通常都不会注意到这些差别。这不是因为他们没办法分辨m ,n ,N 这三种发音。Rum, Run, Rung这三个词就只有m, n, N这三个发音处不同而已,所有英文母语者都可以很好的区别它们。

最近出于兴趣和需要,重新回顾中文分词技术,期间有些心得,以及一些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浅薄之见,这里简单分享一下。 首先, 中文分词_百度百科 里面简单介绍了其中主要的分词算法以及相应的优缺点,包括字符匹配法、统计法以及理解法,其中字符匹配法和统计法比较流行且可以取到相对不错的效果,而理解法则相对比较复杂高级,但是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中文分词任务的根本算法。 如今用于中文分词的算法和模型虽算不上比比皆是,但也算是唾手可得,开源的如jieba、ltp、Hanlp等等,提供中文分词服务的如腾讯云、百度大脑、讯飞AI平台等,以及其他如Jiagu等。 其实这些平台算法的差距并不算太大,分词准确率基本上都是在80%以上,然而在98%以下(这里胡诌个数),在一些不太严格的应用场景下基本已经够用了,只要挑一个在自己的业务场景下表现最好的即可。 在我看来,对于中文分词这项任务而言,最关键最核心的其实并不是算法模型,这些都不是所谓的瓶颈,最重要的其实是高质量、大规模的词典。对于字符匹配法而言,词典是基础,没有词典自然连分都分不出来;对于统计学习法而言,其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算法和模型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其训练数据的数量与质量,需要堆人力物力,比如找专门的标注公司标注数据等。但是就算是人标的数据,也难免有所错误遗漏,所以在有错误的训练数据下,模型也不可能学的太好,同时训练数据再大,也难以覆盖全部语料,总会出现OOV,总有些句子会训练不到,此时还强求模型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有些不切实际。 词条中还提到了关于中文分词的技术难点:歧义识别与新词识别,关于歧义识别,上面并没有提具体的解决思路,对于新词识别而言,这又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很基础并且很重要的点,可以参见一下我之前的文章: 《NLP基础任务之新词发现探索之路》 | lightsmile's Blog ,也有另一个思路,比如说爬取网上一些网站的相关条目,比如百度百科等。 简单看了一下 jieba 、 ansj_seg 、 Jiagu 的分词词典,发现其中jieba的词典质量最差,其中不少词性都是错误的,Jiagu的词典还算不错,就是一些新词不全,ansi_seg的没有细看。 尽管这些工具在一些评测数据的结果可以达到90以上的成绩,但是在我看来,还是不够的,我觉得中文分词这个基础而又艰巨的任务还是要到99%以上才可以,否则分词都分不对,那些在分词基础之上的任务更是不行,毕竟词是基本的语义单元。 然而在现在深度学习盛行的潮流下,许多任务如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等并不一定需要依赖于分词,直接基于字符(char)的Embedding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并且也可以规避OOV(out of vocabulary words,未登录词)的问题。 但是深度学习,尤其是监督学习的很关键之处是得有大规模的高质量训练数据,不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模型也难以从垃圾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话说回来,虽然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算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然而许多时候往往十分依赖人工,而所谓的智能其实也不智能。 无论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里的图像分类还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文本分类,其任务都是学习一个从输入 映射到输出或者说标签 的函数 ,具体来说就是将 表征为多维向量 ,将 表征为多维向量 ,然后让 进入一个模型进行一系列的运算后得到一个 ,通过不断地比较 和 的值并调整模型的参数使模型的运算结果 更为准确即更加贴近 (过程有点类似于 “猜数字”游戏 ),从而最终得到一个近似函数 ,我们就可以用来代替未知的 用于预测未来的样本 ,得到它对应的 。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学习算法确实可以得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模型,然而局限之处在于它也只能做这个任务,即对输入 预测 ,别的啥也干不了。 同时在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中,基本套路都是Embedding+Encoder+Decoder,其中Embedding是基于字还是基于词,是使用预训练词向量还是随机初始化,这些选择所导致的效果的差异都随着训练轮数的增加而最终减小。然而,由于梯度下降以及解空间的特点,基于bert的效果确实是要比Word2Vec的要好,那些词向量确实比Word2Vec的嵌入了(或者说学到了)更多的语言知识。 关于模型的选择和取舍,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标准其实差别很大。学术界里有的论文是开创性的,而许多论文其实都是在原来基础上小修小改,将最近的较新的思想和算法一堆,实验结果比原来指标高一点又是一篇文章,程序运行占用多大内存、跑了多长时间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也就是一切向指标看齐。 而工业界则更加看重的是性价比,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阶段其主要矛盾不同。比如说Facebook之前出的fastText,尽管模型很简单,最终效果可能比不上一些其他复杂的模型,但是其训练速度超快、基于CPU就可以,并且可以很方便地对模型进行压缩。许多时候,一些指标高低差几个点并没有那么关键,模型大小、训练时间、预测时间在很多时候是比较关键的因素,除非由于甲方或客户不满意,或者家大业大,有的是资源,那么这时候效果和指标又成为主要矛盾,这时的优化可能要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代价。 原来的自然语言处理各任务基本上都构建在分词的基础之上,粗略来说有一个 语法 、 语义 到 语用 的递进的过程。这一层一层的任务虽然耦合的很好,但是 这种Pipline将会导致下层的错误都将会被积累到上层,其直接影响就是越到上层其准确率越低,甚至低到惨不忍睹的程度。然而在表示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崛起以后,其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使得现在的模型多为end-to-end模型,其结果是一方面可以使得相关人员摆脱繁琐的特征工程,可以将特征提取与组合设计的工作交给神经网络模型去隐形完成,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令一方面可以将模型视为整体的一部分,即它的输入直接对应原始输入,它的输出直接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有点直达病灶的意思,摆脱了原来Pipline错误累积的困境。 不过我个人看来成也end-to-end,败也end-to-end,虽然简化了任务,但是有点太过开门见山,得到的模型一个个都是彼此孤立的,各做各的事情,然而从整体论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整个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一部分,一些特征本来是可以共享,一些结果是彼此相互依赖的。这也又涉及到参数共享、多任务学习等概念,不细表。由于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较差,这使得模型更加像一个黑盒,训练调参的过程更像是在炼丹,因为谁也不知道具体能炼出个什么玩意儿。 如下图很形象地诠释了这一现状: 下面就深度学习下的自然语言处理四大任务进行简单对比(都是个人浅薄之见,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海涵)。自然语言处理四大任务分别是:序列标注、文本分类、句子关系、文本生成。 序列标注任务的原始语料是一连串的句子,经过标注后的语料格式大概如下(以命名实体识别为例):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行的格式都是一个字符以及它所对应的类别,如 B_{type} 、 O ,那么对于每一个字符模型需要预测的类别数量总计为 2*len(types) + 1 ,其中2是指 BI 这种标注规范, len(types) 指类型种类的数量(如人名、地名、机构名共三种),1是指 O 。可以发现模型需要拟合的函数的值域还是很小的,即 O(len(types)) 。 文本分类任务的标注语料格式大概如下(以情感极性分析为例): 每一行的格式都包含原始文本以及它所对应的类别(或者说标签),我们可以发现模型需要预测的类别数量总计为 len(types) ,即类型种类的数量(以新闻语料分类,如 娱乐 、 军事 、 科技 、 体育 等),可以发现模型需要拟合的函数的值域也是较小的,即 O(len(types)) 。 句子关系任务的标注语料格式大致如下(以语句相似度为例): 每一行都是两个句子以及它们的关系( 1 代表语义相同, 0 代表语义不同),我们可以发现模型需要预测的类别数量总计为 len(relations) ,即关系种类的数量,可以发现模型需要拟合的函数的值域也是较小的,即 O(len(relations)) 。 文本生成任务的标注语料格式大致如下(以机器翻译为例):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行都是源语言句子以及目标语言的对应翻译。虽然此时模型和序列标注模型一样都需要对于单个样本预测多次,但是序列标注模型需要预测的次数直接等于字符的数量,是确定的,但是文本生成任务模型需要预测的次数是不确定的,并且每次预测的值域都是目标语言所有word(或者character)所组成的整体集合,即 O(len(words)) ,其规模可能是十万级或百万级的。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文本生成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是要远远高于其他任务的。对话任务如生成式闲聊机器人更是如此。 可能是之前的AlphaGo过于吸引广大群众的眼球,做相关业务的公司吹的太厉害,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几个词听起来逼格满满,导致许多外行人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很厉害的层次,并且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似乎无所不能。但是内行人心里却明白:“什么人工智能,人工智障吧”、“所谓人工智能,多是智能不够,人工来凑”。外行人看不到深度模型算法的局限性,如许多模型的精度并不能达到那么高;也看不到深度模型算法的前提条件,如高质量、大规模的数据集,他们以为模型大约聪明到随便喂点数据便成为终结者般的存在。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刚开始预期很高,然而在投资或找到外包后发现效果远远不能达到预期,大失所望而潦草结束或撤资离场的局面。 如下一张图大概有点这个意思: 统观学术界与工业界,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相比,自然语言处理这种更深层次的、涉及到认知智能的领域的进展虽悠久但缓慢,并且许多任务目前为止距离真正商用还有很大的距离。然而正是科学史上如阿基米德、牛顿等伟大人物与其他相对无名之辈默默耕耘,前赴后继,才使得如今之人类齐享先辈之成果,即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 我辈也无需悲观,须戒骄戒躁,搞算法的就多己见、少盲从,少水论文;搞工程的就多积累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多做高质量的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

计算机毕业论文自然语言处理

很抱歉,我是小学毕业的老糟头子。视频、图像处理,涉及领域非常广阔,任何一个应用,都可以写出无数篇有价值的论文。比如CT图像的电脑判读,比如润滑油的色度检测,比如违章人脸识别,比如人脸图像的历史年轮,视频特效,图像特效等等。至于自然语言,不知道你想说啥。计算机领域没有自然语言,只有程序语言。程序语言不外乎是C、Delphi,外加VB。如果你更专,那就必须会汇编语言。不管什么语言,必须能控制硬件、数据库、媒体文件、HTML5等等。但无论如何不要碰python,那是庞氏。搞程序,随便完成一个课题,都可以用代码来实现课题中的程序控制部分,写论文也很容易。其实不管选图像、视频处理,还是程序语言,关键是你得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用你的计算机技术来完成这个课题,那就是论文了。

数据科学专业的表示NLP需要的训练集太大了,也不好找。只能拿预训练模型针对特殊应用做二次开发,而且对硬件要求很高。图像/视频较NLP来说开放的训练集也好找,而且主题也很多,而且你自己编一个好实现又很实际的商用需求就比较好结题。

自然语言处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涉及自然语言,即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所以它与语言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重要的区别。

自然语言处理并不是一般地研究自然语言,而在于研制能有效地实现自然语言通信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软件系统。因而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  。

自然语言论文题目

不一定,但最好是摘要里面的

您好,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刘勰时序论文的题目:1.时序分析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应用2.时序分析在虚拟社会中的应用3.时序分析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4.时序分析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5.时序分析在智能医疗系统中的应用6.时序分析在智能安全系统中的应用7.时序分析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8.时序分析在智能商业系统中的应用9.时序分析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应用10.时序分析在智能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据学术堂了解,关键词是论文中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刘勰时序论文的题目包括:《基于非线性时序分类的全局特征选择方法》、《基于重叠时间序列模型的心电图分类》、《时序数据分类中的哈希映射》、《基于时序检测器的行为表征识别》、《基于最小距离聚类-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时序数据分类》。

儿童文学语言自然性翻译研究论文

儿童 文学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往往为寓言和民间 传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童文学研究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 教育 价值研究 》

摘要:我国儿童文学作品起步晚,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期内,儿童文学作品都同我国政治命脉密切相关,具有十分浓重的时代特色,因而这也导致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发展缓慢。但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提出的“真实即幽默”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者开始赋予作品更多的幽默艺术与教育意义。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出发,解读了其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并就其所具有的深刻教育价值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教育价值

幽默可以定义在美学范围内,它是文学作品应当兼具的美学品质之一。儿童文学属于中国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中不可缺乏幽默的审美价值观。真实是幽默最宝贵的品格,典型代表作有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它们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样本,幽默之中夹带苦涩与讽刺。相对其他文学作品而言,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基础为现实的儿童校园生活,幽默依据为儿童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世界。既保证了儿童快乐成长的幽默,又满足了儿童最基本的欲求,同时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幽默内涵,即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思索与探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家的深远智慧。真正具有高级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形式而言,必须是不虚伪、不造作的幽默,是无修饰、不刻意的幽默。“能够使你在一段中,指不出究竟哪句惹你发笑,只是继续读下去,启发心灵,抒发胸怀而已”,这才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之所以借助于文本向孩子们传达此种幽默,作家的本意在于展现自我幽默的气质与未泯的童心,树立其儿童观及其文学观,同时,发挥作品应用的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

一、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

下文以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就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幽默艺术加以深刻挖掘。

(一)批判性的幽默

作为20世纪中期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所著作品都带有浓重而独特的幽默艺术特点,即批判性的幽默。张天翼站在成人的角度,“要将世界上一些鬼脸子揭露”,他认为幽默是较讽刺而言,更讽刺的一种东西。正是这种批判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小读者阅读过程中,既被其诙谐而幽默的语言所逗笑,又被其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所刺痛。例如,在其发表的童话作品《大林和小林》中,所展现出的奇幻色彩与夸张描述一时掀起了巨大反响,其涵盖了张天翼几乎所有作品的精华,他采用夸张得惹人发笑的语言,一反传统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模式,结合现实生活,打造了两款具有不同思想、性格的角色———大林、小林。对于大林而言,他好吃懒做,呆滞而愚蠢;而小林却勤劳、勇敢、机智、聪明。在两大人物的对比之下,为主人公创设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将其同国王、四四格等角色相联系,将这两大截然不同的世界奇幻地联系起来,利用夸张的笔调描述了由于好吃懒做,最终不幸饿死在富翁岛的大林,并以大林为对比,赞扬了勤劳而勇敢的小林。

(二)温暖的幽默

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并非只有批判性的幽默艺术,也有亲切、温暖的幽默艺术。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创作了大批优秀的作品,饱含对孩子们的关爱。如《罗文应的 故事 》虽然同样受到“真实即幽默”理念的指导,但是,与其前期所著作品存在很大差别。一方面,张天翼将叙事的角度由成人成功地转向了儿童,开始站在孩子的视野对其童趣、情怀加以抒发,语言也更亲切、活泼,就像春光温柔地浮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温暖着孩子的心灵。另一方面,其更关注 编织 不同的情节利用生动的情节彰显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打造加以丰富性格特点的人物群。

在作品《罗文应的故事》中,张天翼试图从一系列极具生活气息的情节出发,采用活泼、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六年级学生罗文应一系列惹人发笑的表现。若非生动的情节和幽默的艺术特点,很难将罗文应的性格真实而形象地呈现在小读者面前,孩子在阅读时会感到乏味、无趣,更不会带来亲切之感。而《罗文应的故事》一经刊登,在小读者领域迅速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这无疑离不开作者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离不开其极具表现力的温暖幽默情结。例如,在小主人公准备应同学之邀前去温习功课之时,接到了爸爸所邮寄的画报,他难以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翻看,最终耽误了时间。一个简单而真实的情节,即塑造了小主人公贪玩、富有好奇心、约束力有限的性格特点,虽然描述的是虚拟的人物,却也像是我们身边一个活生生的孩子形象。

不仅如此,在张天翼作品中,幽默的语言艺术处处显露,不仅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特点,还蕴涵着滑稽、幽默元素,极具童真和趣味性。作者善于采用儿童语言,从儿童思维出发,采用直观、具体的文学创作语言,赋予作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依然是亲切、自然、通俗的幽默,却真实而不失活泼,传达了人物的心理、性格,使读者有如闻其声、见其人。如《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土葆,他虽然是个好孩子,但却总是幻想不劳而获,当其获得宝葫芦后,张天翼采用细腻、通俗、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他的内心、言谈及所表现的惊喜:“什么!”我将钓竿一扔,跳了起来:“宝葫芦?”,我跳了跳、捏了捏鼻子。在自己腮巴上使劲拧了一把,嗯,真疼!“这么看来,这不是在做梦。”当他知道自己真的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之后,就开始满地打滚,恨不得告诉奶奶、妈妈、爸爸,还说自己就像“得到了幸福”,这些诙谐语言突出了土葆得到宝葫芦之后的狂喜心态。当孩子读到此时,也不由拍手欣喜。

二、儿童文学作品幽默艺术中所流露的教育价值

建国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逐渐成为肩比成人文学的重要教学之一,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儿童,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童文学逐渐步入“工具”时代,成为理论家评论作品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儿童文学作家最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过于放大了儿童文学的功能与作用。与建国以前相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儿童真实的幽默与情趣正随着时代发展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范围。“当其和谐地融入故事之中,就会展现出独特的力量,让孩子们不自禁沉浸其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品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其必须具备足够的趣味性,但趣味性必须健康向上,是有益的。幽默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严重吸引孩子充分发挥自我 想象力 ,到达教育目的的途径。

猪八戒新传系列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回家》《猪八戒学本领》以及《猪八戒探山》是儿童文学作家包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短篇童话,成功地将教育意义融合在幽默文学中,起到了传达的作用。在上述系列作品中,主人公选择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儿童们个个都十分熟悉的角色,题材借鉴原著的相关情节,增添了许多新颖事件,糅合了现代化的知识理念,使作品既保持原著的幻想特色,又不缺乏现代的儿童幽默生活,在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具有非常高的幽默艺术教育价值,对儿童的吸引力也很强。

懒惰、贪吃、自以为是以及爱吹嘘等是作品里猪八戒典型的人物性格,这些性格特征与儿童的某些特点相一致,作者从猪八戒不爱劳动、贪吃西瓜和懒惰不学艺的角度入手,着重描写生活细节,紧扣儿童的思维和想法。整个作品都充满了喜剧成分,题材的选择也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作者擅长的手法,例如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里,他手中有四块西瓜,将自己那块吃掉以后,又将其他三块陆续吃掉,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内心想法被作者描述得十分精彩,先是因为仍然口渴吃掉了猴哥的那块西瓜,打算把剩下的两块西瓜留给师父与沙僧,有个交代;后来忍不住诱惑把沙僧那块西瓜也吃掉了,只给师父留下了一块,不怕猴哥再说自己;最后又说:“师父,不是俺老猪不给你留西瓜,实在是口渴难忍,反正已经多吃了两块西瓜,没有办法交代,最后一块俺也替你吃了吧”。剧中简洁的台词就将猪八戒贪吃、怕被猴哥骂、担心吃了西瓜对不起师父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对猪八戒心理活动加以描写之时,采取的是自言自语的方式,生动表现出了孩子生活中明知不该做却忍不住做时内心的挣扎与对我对话,不仅生动地传达了猪八戒师徒的性格特点,还赋予了夸张的情节和诙谐的语言。但读过《猪八戒新传》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包蕾生动地塑造了老猪的形象,但也将孙悟空这一形象写活了,却是站在猪八戒对立面所塑造的,正如洞察儿童一举一动的成人。例如,为了揭穿八戒好吃、懒做、假学的嘴脸,孙悟空一次次“站在暗处”,看着八戒出各种洋相,在每个故事结尾,总有诸如“凡事多向他人请教,多查、多问、多思、多想,总是好的”等谆谆教导,如此兼具幽默艺术与教育价值方为作品的宗旨。

三、结语

正如贺宜在其所著的一篇 文章 中所提到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字、高尚的情操、惊险而夸张的故事、会使人发出会心一笑的幽默、生动而活泼的语言、脱离俗套的结尾,如此种种都是吸引小读者沉浸在文字中的魅力。”对于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单纯的儿童情趣、幽默并不存在,其注定只能同教育意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泉根.高扬儿童文学幽默精神的美学旗帜———兼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J].文艺评论,2010(03).

[2]钱进,张燕.冷峭、睿智的笑———浅谈张天翼童话的幽默特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3]陈道林.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 小学 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科目,语言 文化 是它教学的内容。学习语文,可以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因此,将语文称之为吸收文明结晶的工具一点都不为过。教育学习,要从小抓起,在所有学习阶段当中,筑基的小学是特别重要的,此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尤为关键的,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就必须要适应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所属的群体——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化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价值意义

语文,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门基础和必修的学科,因为,语文是人类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甚至说它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也丝毫不算夸张。人类的交流,生存的技能,乃至文明的传承,完成这些全都是离不开语文的。小学教育是人们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的极大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的语言、文字、思想等都是具有教学意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编排而成的。文学作品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作为教材,更不要说作为小学教材。文学作品都是面向一定受众的,男性文学、女性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这些分类的依据就是受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点。在我国,一般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6-12岁的适龄儿童,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具有与其对应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儿童阶段也不例外。更加符合儿童受众的文学作品,自然就是儿童文学了。

一、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儿童文学,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根本的创作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相较于其他任何类型的作品,都会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因为这些作品创作时的出发点就早已确定,无论是主题精神、视角定位,甚至语言文字,都是为儿童这个特定人群量身打造,如此的“先天优势”,对于儿童的文字理解、语言学习、思维开拓、想象激发、精神愉悦等各方面,都具有其他作品无法相比的重要价值。既然有这般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小学教育处于基础地位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化必须被重视起来。

1.儿童文学的道德观念价值。黑白善恶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像成年文学那样思辨性太强,是非难断,惩恶扬善,培养美德对于处于明净单纯的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正是塑造确立道德是非观念的启蒙阶段,很大程度的培养需要外界环境的激发和引导,而儿童文学当中,这一点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在结构简单的故事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美好的品德全部呈现具体,美好与丑陋,善良与邪恶,黑与白,好与坏,这些从来都是分的清清楚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赞美和唾弃,可取不可取,简单明了,这些对于儿童心理和品德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极其突出的。

2.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提高其能力素质,儿童文学也是符合这一要求的。首先,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具备许多基础常识的,受众在享受其带来的愉悦乐趣之外,也很容易被带入到作品的特定环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而产生一些生活 经验 感悟;其次,儿童文学通常是会涵盖许多想象成分的,如童话、 寓言故事 等,这些能够激发受众的想象力,随之拓展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他们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的注意问题

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或者创作者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存在差异的,再加上教材容量的限制,如何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选择和编排,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1.符合现阶段的儿童需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切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社会生活越加的丰富多姿,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这些影响作用到儿童身上,就表现在其智力的发展速度提高,儿童越来越早熟,接触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相应的心理需求也自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以旧的固有眼光一成不变地对待他们,不要低估了儿童的思维学习能力发展速度,在教材的选编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需求,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2.选材多样性,采编多方面。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并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庞大冗杂的工程,是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才可以做好的。现阶段,在我国,参与教材编修的人员主要是一些教育专家和研究工作者,恰缺少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参与,而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也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方面,而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补充糅合,才可能真正做到完善。

三、结语

当然,儿童文学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也不能否认其他体裁、作品的重要性,“兼容并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睿智和伟大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中,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自从产生教育以来,教材的选用和编排就是一个从未停止过被讨论的话题,众口难调,尽善尽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追求,但是,要做到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M].长春出版社,2012.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法)安妮•夏莱-德布雷.儿童心理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 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提升 》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

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文章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浅谈儿童文学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关于儿童文学论文

2. 浅谈人文素养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3. 人文素养培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探讨初等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6.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现代 儿童 文学萌生于晚清时期,但真正诞生于“五四”时期,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翻译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发展功不可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儿童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 范文 一:儿童文学促进语文 教育 有效教学提升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 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 绕口令 、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 语文知识 和语言艺术的理解。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 故事 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 辩论 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 名言 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 读后感 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 总结 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如低年级学生适宜读一些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较广,阅历也较丰富,教师可引导他们读一些游记、传记、 散文 、探险、科幻类的儿童文学读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特点、阅读习惯的不同,为学生进行“量身定做”的指导。在实践中,可以指导学生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读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选择地阅读儿童文学。大多男生喜欢看科幻、笑话类的儿童文学,女生喜欢看校园类的作品,这时可以为男生推荐校园类的作品,使其增加对生活的情感感悟,为女生选择科普类的书,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调整知识结构的作用。二是精读法。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经典儿童文学读物,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阅读和思考。三是速读法。教师可采用限时的方法,为学生指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内容。通过速度的训练,则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信息。四是摘录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将 文章 中精彩词语、段落摘抄下来,摘录到自己的书本上,利用摘录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为以后的 作文 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摘录后教师及时检查,并向学生提问,如:“你选择这句话进行摘录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有哪些特点?”等,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 好词好句 的理解。

总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联系,儿童文学始终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 语文学习 过程中,教师应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寻找如何通过儿童文学促进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关儿童文学论文范文二:儿童文学的功能及应用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与儿童的成长紧密相连,有助于民族性格的传递、改造与超越。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语言、情感、创新、教育与人文等多种功能,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他们心灵的栖居地,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功能;课程资源

一、儿童文学

按照年龄层次,儿童文学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按照形式可以分为图画书系类与文字书系类。英美儿童文学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成果显著,受人瞩目。西方的图画书始于17世纪,到了19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术的发明,图画书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的伦道夫•凯迪克强调图文一体,被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以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彼得兔的故事》为代表的图画书作家,他们利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图画并不是文字的依附,而是独自成体,能够单独地讲述故事。比较知名的英美图画系类如《贝贝熊》、《粉红猪小妹》等。文字书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更是有着很多经典作品,如《爱丽丝梦游仙境》、《柳林风声》等。

二、儿童文学的功能

(一)语言功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了优美的、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文学也就不复存在。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规范、准确,又幽默夸张,不但具有丰富的 想象力 ,还有着强烈的艺术力与感染力,能够形象化地把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生动地表达出来,激发他们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沐浴儿童的心灵。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实践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文字书系类自不必多说,图画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是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情感功能

郭沫若认为,儿童文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童话、 童谣 、剧曲),都应“以童为本”,由儿童的感官以直心朔于其精神堂奥,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成人为中心”进行功利性、实用性的宣传。一些广泛流传的儿歌比如“好爸爸坏爸爸”、“小燕子”、“读书郎”等以成人为视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儿童文学是知识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启蒙,目前我国的语言启蒙教材比较注重知识传授,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但是缺乏文学特质,缺乏想象与创新,难以激发儿童的共鸣。但是,经典文学作品如《柳林风声》中的小动物性格迥异,充满童真童趣,能够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儿童正确的情感发展。

(三)创新功能

.托尔金认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对受到“第一世界”束缚而不满的人用幻想去创造一个“第二世界”。儿童文学维系着儿童的童话梦想,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对“第二世界”连绵不绝的想象力。只有具有现代创造意识的儿童文学,方能以创造的露珠,保护孩子的探索创新能力,促使儿童茁壮成长。例如,图画书能够让儿童通过图画的留白主动参与叙事想象,文字书能够让他们构建想象的画面,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幻想能力。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创造意识,能够鼓励儿童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突出表现了儿童追求新奇、喜欢冒险的经历。在探索中理解人生真谛。

(四)教育功能

《贝贝熊系列丛书》是美国儿童行为教育之父斯坦•博丹所创作,从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把教育融入到故事之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与行为,比如《爱护环境》、《作业的烦恼》、《与父母相处》、《对待陌生人》等,这些故事不是依靠直接地说教,不是单纯地空喊 口号 ,而是通过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他们去思考,完美地实现了现实伦理、情感伦理、生态伦理和价值伦理的叙事。小说《柳林风声》在模仿游戏与语言幽默中让儿童体会互助互惠,真诚对待朋友的良好品德,培养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另外,这些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能够让儿童自发地去保护共同居住的地球,保护动物,爱护植物,对大自然与生命存有敬畏之心,更好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为维护人类居住的生存空间进行努力。

(五)人文功能

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一种稳定的人文情怀、道德信仰、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7],承担着创造诗意家园的责任。当下城市化进程在加速,教育的功利化使儿童被关在精神的“围墙”里,他们受到异化失去童真而早熟,导致了童年诗意的消逝。真正具有精神质地的儿童文学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了想象中的“乌托邦”,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走向精神的绿洲,诗性的世界,让孩子感知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感受天人合一,众生平等的人文精神。儿童文学所描绘的世界是儿童心目中的“乌托邦”,让这个幻想的“乌托邦”走进儿童纯净的心灵,有助于对人类诗性精神的拯救。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两部书表现了儿童在稚气而具有魅力的探险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儿童与成人可以同时阅读的经典。《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杰克逊岛就是孩子们的“乌托邦”,他们在“乌托邦”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探险中升华着心灵。这些儿童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成人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重温童真,纯净心灵,率真心性。

三、英美儿童文学:师院英语专业重要的课程资源

英美儿童文学是师范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首先,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 学习英语 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改编经典情节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己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一些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在父母讲故事的形式下得以创作发展,比如《金银岛》、《柳林风声》、《爱丽丝梦游仙境》。其次,英美儿童文学课程还帮助学生学习经典作品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方法,学习遣词 造句 的优美与准确,在吸收地道语言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与鉴赏能力。同时,语言与 文化 相辅相成,英美儿童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全球概念,开拓他们的思维。文学学习的过程是了解英语语言与文化,从而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并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与价值观。

四、结语

小说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是人类心灵的栖居地,童心相通,经典的儿童文学没有国界,沟通着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诉求。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借助童年的故事探寻永恒的生命发祥地,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杰克逊岛,儿童文学是在现实中为儿童建立的想象的“乌托邦”,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便向往这个去处。[6]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2.

[2][6]侯颖.图画故事对儿童诗性心灵的守望[J].文艺争鸣,2010(24):166、168.

[3]李利芳.论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0(1):140.

[4]石侠,程诺.构建“第二世界”的儿童幻想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2011(06):117.

论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1〕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4〕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捉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 (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的信息有主信息、副信息,全面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过了几天,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它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而内在的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认知”就本质而言,始终旨在达到这个本质目的,即将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归结到一般作品的法则和序列。所以,每一种“认知” 都具有这一特征:“它不单纯地摹写,而是体现出一种本原性的、赋予形式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示出某种事物在场这一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能量,现象的单纯在场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内容。”〔5〕那么,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类型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例如,完成了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小白船》开头第一句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就将我们引入优美平和的境地,在这片“将来的田野”里,各种生物都得以自由地舒展生命:“水面上有极细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来:‘拨喇……拨喇’好听极了。他们邀请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祥和、谐趣的田野风光中,鱼儿畅快地嬉戏游玩,伴随他们的是“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一条小白船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即使迷路了,也有善良的人来帮助。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互不侵犯,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儿童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曾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观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即文学形象。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寄小读者》里,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解读“丑小鸭”时,读者通过再造想象,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由于儿童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依据。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通过再现文学形象,发挥儿童的想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7〕(232)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儿童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到阅读中。而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应。例如,当儿童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的阅读经验,使儿童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这样,儿童会从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凶狠、活泼、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反应。其次,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与能力。〔7〕(232)如果结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儿童主体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儿童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再次,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审美特性作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7〕(233)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与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层面进行思索,可以发觉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的生命。”〔8〕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儿童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三、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与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文学蕴含层面,是指文本所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它是宗白华所说的“最高灵境”层次,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的哲学内涵。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是对文学作品蕴含的阐述。在西方,但丁早就指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可见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和完结的,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这样可以满足读者的阐释欲望。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当然也讲究文学的蕴含。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适合少年阅读的儿童小说,其内蕴存在于特定的小说话语体系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例如,曹文轩的《古堡》,表层描写两个少年对一座传说中的古堡的寻觅,深层告诉儿童在一切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要表现出不迷信、不盲从、不畏艰险、不惮前驱的探索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召唤着儿童充分调动其联想、想象能力,逐渐走进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层面。阅读期待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曾说:“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9〕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文学能力和阅读兴趣为主要因素构成文学读者的统觉背景,即是阅读期待视野,读者正是立足于这一统觉背景去选择作品、破译语符来和作家对话的。在这儿,读者是接受主体、是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面对儿童文学文本,儿童读者当然可以而且必须以自己的想象去将其具体化,去进行再创造。如果再用姚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学作品并非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队总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10〕接受美学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强调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再创造性质。儿童在阅读作品时,不是对作品作浮光掠影的了解,而是在阅读(或听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能有所感受和领悟。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有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和理性色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况且少年儿童的心理有其共性:即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青少年最富于想象、青少年的空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创造的特色。”〔11〕于是,面对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个性独特的儿童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面对汤素兰的童话,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曲折有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童话形象;面对着儿童诗歌,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所以,在儿童的阅读期待中,要抓住儿童想象丰富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阅读回味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回味是读解的一种精神反刍形式,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3〕(171)儿童文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甚至它的一两句有意思的话,儿童诗歌中某种意境、某一佳句、某一关键字眼都可能给儿童读者留下阅读回味。之所以产生阅读回味,是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内涵可能一时难以有豁然领悟的感受,需要在对作品的反顾中重新整理,逐渐得以领会。而回味的过程,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触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回味《和时间赛跑》这一篇文章时,让儿童在进一步体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与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也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讲讲珍惜时间的小故事;或让学生用画笔描绘珍惜时间的画面。这一过程用故事、音乐或画面来渲染气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同时,这一过程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参考文献:〔1〕〔俄〕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6〕〔匈牙利〕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7〕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9〕〔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0〕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1〕北师大公共课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论文
  • 自然语言处理论文6000字
  • 计算机毕业论文自然语言处理
  • 自然语言论文题目
  • 儿童文学语言自然性翻译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