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教育专科精选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科精选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教育专科精选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我国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决定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较低,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先简要概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然后就应该如何创建班级管理有效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引言

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1]。从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来看,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班级管理水平较低,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求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转变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意识不强,对班级管理的认识不足。不少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不够清晰,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而对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生活关心等方面关注较少;其次,班主任没有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导致班级管理程序混乱,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方向[2];最后,在班级管理中,农村小学班主任在管理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农村小学班主任更加偏向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关心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差距逐渐拉大,难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模式的建立

1、建立健全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

要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首先需要班主任根据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要求教师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以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所以要强调班主任的公平公正是因为,不少小学班主任进行对优生和“差生”实行不同的管理标准,引起所谓“差生”的严重不满,对班级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要建立公平的奖惩制度,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处事公正、合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质量。

2、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也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常常处于班级权威的地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较少。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会拉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班主任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况,对加强小学班级管理并不利[3]。因此,新课改要求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纳班主任。这样,班主任才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从而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分为,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留在班级中,向学生询问“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学习累不累?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重视“差生”的转化

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农村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重视。在部分农村小学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就是优生,而学习成绩不佳、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差生”。对于优生和差生,小学班主任明显给予了不同的管理待遇。对于优生,班主任的管理更加放松,对优生的重视程度也更高[4];而对于“差生”,班主任明显更加严厉,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经常会忽视这些学生,对这些学生的交流也以批评和指责为主。这种教学和管理形式明显是不正确的,要求小学班主任应该要以公平公正的眼光看问题,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将“差生”进行转化,转差为优。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主动加强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的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的所思所想,多关心、照顾和鼓励这些学生,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安,并协助其他任课教师,帮助学生缓步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教师在放学后可以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还需要利用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5]。在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中,家长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身教对于学生的人格、素质、学习态度等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班主任关心学生在学校内的表现,还需要教师能够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能够充分运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利用与家庭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然后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交换学生在家和学校中的表现情况,并讨论出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差,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创建班级管理有效模式,建立健全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重视“差生”的转化,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芝芳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17-18

[2]王秋月农村小学班级座位编排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以安徽省天长市农村地区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96-97+110

[3]孙明云以生为本,灵动管理——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心得[J]中国培训,2016,02:270

[4]朱建华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学周刊,2016,27:111-112

[5]王玉华浅谈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欣赏学生[J]中国校外教育,2013,01:41.

小学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应用

摘要: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赏识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也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历年来多种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数落学生的十处缺点,不如赞扬他的一个优点。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1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说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老班长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而想办法弯钩钓鱼,自己从不吃鱼,又鼓励病号喝鱼汤,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等重要内容,体味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决心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在教学《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罪恶本质,只有对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2把学法指导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教会学生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上,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做”的目的。

3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素质教育要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课前预习移入课堂,定时间和目标。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一节课预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工具书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和教师所给出的预习提纲,再有难点留在课上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电教手段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讲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部分时,让学生边看彩色幻灯片,边听录音,这样就把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看幻灯片,描述画面,也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4抓好活动课,促进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它对学生进行全面听、说、读、写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毕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所以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抓好活动课这一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延伸。

如:朗读比赛、猜谜语、故事会、智力竞赛、表演《小英雄雨来》、《凡卡》、《奴隶英雄》等课文内容……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性高涨。通过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身体等素质得到发展,培养了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素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梁树文.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教育版,2013(11):315.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的富有特定价值定位的专业,凝练并打造专业特色是小学教育专业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3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生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的习惯,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歌唱习惯;聆听习惯;小学生;培养

有一年轻音乐教师和我抱怨:“音乐课难上,学生难管”。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会被学生破坏:或是演唱歌曲时个别学生不顾集体大声喊唱;或是演奏中不顾节奏,随意敲打乐器;或是表演创编活动中兴趣不高,对教师的安排不理不睬;或是在聆听音乐时到处张望,窃窃私语……

观察其课堂不难发现,影响教学效率,致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实施的并非老师所抱怨的:“学生缺乏音乐素养”,而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小事”视而不见,没有持之以恒地重视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致于学生始终不明白音乐课应该建立怎样的课堂常规。正所谓“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我给受音乐组织教学困扰的老师们一些建议:

一、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专注地听

聆听是学生通往音乐的桥梁,它不仅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也是表现、创造音乐的前提。因此,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让学生学会聆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1、静心聆听,培养聆听习惯。

每一首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我们只有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能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心灵的对话。而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初听音乐就大声议论,甚至游离于音乐做其他事情,都是无法完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控能力比较差,有的低年级学生甚至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状态去聆听音乐,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他们很难静心、专注地走进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以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音响资源,以提高聆听的效率;还要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要尊重音乐、尊重音乐家,做一个文明的听众。同时在每一次的聆听过程中还要循循善诱。比如: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老师在聆听音乐之前可能会说:“请闭上你的眼睛,不要出声,听听这首音乐,看看在你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在聆听的过程中老师会用自己投入的聆听状态去感染学生,当发现部分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时还要通过自己的眼神、动作给学生一些暗示。通过长期的“修炼”,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较好的聆听习惯。

2、专心聆听,提高聆听技能。

“聆听”不仅仅是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听到了音乐,似乎也很投入,但听完后却说不出什么内容,谈不上什么感觉。因此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保持一种安静的表面聆听状态是不够的,我们对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指导,还要有聆听能力的训练。

要想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直接指向音乐作品。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比如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老师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②判断乐曲的结构,并注意每段的情绪、速度变化。③乐曲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打击乐器,它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就会全神贯注,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通过不断地积累听觉经验,学生的聆听技能会逐步提高。

二、歌唱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优美地唱

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多时候老师们只教学生唱会歌曲,却不去教学生唱好、唱美歌曲。而新课程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那么我们在歌唱活动中也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1、轻声唱法,感受声音之美。

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说,为了表现自己,吸引老师的注意,往往喜欢大声的喊唱,以此显示唱歌唱得“卖力”。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声音都变得嘶哑,而且喊唱出来的歌曲音区不统一,有的歌曲到了高音很难唱上去,唱出来的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

因此,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用气息支持的轻声歌唱。针对学生存在的气吸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问题,教师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练习。如用打哈欠、闻花香时的状态来体会深呼气;用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有了正确的呼吸,再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说悄悄话的方法来获得“轻声”。并通过“轻声”与喊唱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轻声”演唱比喊唱音色更动听,并能不费力气地唱到高音,而且这样演唱全班的声音可以很好的统一。学生体验到了纯净如天籁般的声音之美,演唱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加强,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班级合唱,唱出和谐之美。

新课程要求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曲是合唱曲。但在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只知道齐唱不知道合唱。有时合唱歌曲时唱着唱着几个声部就变成了一个声部;有的学生则不顾节奏和声音的统一大声喊唱,企图压倒另一个声部。于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对合唱也是望难却步,避而远之,或者在教学中只教唱一个声部。

有人说“缺少了和声,音乐艺术就缺少了最瑰丽的色彩。”对于合唱采取回避的态度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设计简单的合唱练习曲,或从轮唱开始,由浅入深,先让学生感受合唱优美的和声音色,体味合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听觉享受,建立起合唱的兴趣和信心。通过耐心地训练,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3、声情并茂,体验情感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唱歌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唱歌才达到了真实感人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听到学生演唱很多歌曲时都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染力。

要想学生动情,教师必先动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有感情、有表情、投入的范唱来感染学生。同时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多媒体设备等方式创设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感情带到声音中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出更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表演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演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表演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活动形式,音乐课上的表演也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在农村音乐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表演环节得不到众多学生的参与,有时课堂成了个别爱表现学生的舞台,有时教师点将式的让学生上台表演也是“请都请不动”,学生扭扭捏捏或是干脆不予理睬。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这样一些引导工作。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对于学生在表演环节中的不积极,教师一定不能批评、斥责,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不愿上台表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害怕自己的表演会遭到学生的嘲笑;有时是对自己的表演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是本来就很内向、自卑,不爱当众表现自己……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就应当积极创建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创设表演场景,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

对于个别特殊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简单的任务让他当众表演,提高他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让其在他人的带领下参与活动。对于不是很大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眼神和语言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音乐表演中的乐趣。

2、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后老师们的评价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经常用到。但有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简单的用“好”或“不是很好”来评价,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相互交流的作用;有的对于同学跑调的演唱或是有趣的自我创作表演抱以大笑,使表演的同学非常尴尬;还有的在小组表演中都说自己表演的好,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使评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评价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既要看到对方的不足,也要看到对方的可取之处;既要会赏识别人,也要会赏识自己。同时,老师还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学《班级演唱组合》一课时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同学们都争着当评委,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说:“当评委不仅要客观公正的定出优秀、良好这些等次,还要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看看他们在演唱、表情、动作、创编等方面有哪些最闪亮的地方,同时还要给他们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互评可谓妙语连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对于音乐学科来说,只有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学生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达到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3500字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论文是对每位同学来说意义都很重要,好的文章是可以拿来借鉴与学习的,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的相关文章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探究影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摘 要:初中政治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且理论性比较强,使得初中生很难对其感兴趣,使得初中政治学科的发展不太顺利,使得初中生的政治成绩不够理想。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初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创初中生;政治;学习

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不可或缺。教学风格,是指我们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显而易见,创造一种教学风格,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但在现实教学在过程中,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一、传统因素

1、有利因素

(1)五千多年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虽然基本是贵族阶层的特权,但从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民间的穷苦子弟也总有受教育的机会。如遍及大江南北的私塾、后来兴起的书院以及“科举制度”,都极大的推动了具有的发展,“尊师重教”的沿袭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氛围。

(2)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阻断的文明,从三皇五帝至至今,优良的传统教育已传承下来。正如著名的海外学者杜维明所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相当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2、不利因素

(1)历史悠久的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束缚。在封建君主下,教育带有家长制和专制的色彩,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严肃而古板,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2)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以高度的理念经营教育,可是在“”时期,不尊重人才,迫害知识分子,将教师称为“臭 老九”,一度中断了高考,使教育“威望扫地”,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是噤若寒蝉。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每一轮教育改革的启动以及每一种的教育理论的诞生和传入,都必然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一轮课改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的转变,这将迫使教师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

2、人文环境

中国是“儒家文化圈”发源地和核心,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演化流变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儒家文化以孔子的“仁”为核心,强调“以人为善”,崇尚和平,主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的变化,接受既成事实,即改良主义的渐进,反对暴力和疾风骤雨式的革命。

3、教学环境

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有弹性,是否重视语文教学,是否鼓励教师的大胆创新,是否将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以及是否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改革提供和创造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校语文教学的活跃性和发展前景。

三、教师因素

1、道德因素

教师的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职业道德修养;二是个人品质修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事实证明,越是发达国家,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在中国的历史上,教师地位和经济收入一度很低,“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多用来形容我们的人民教师。而且教师的个人品质修养决定了他所形成的教学风格的品味和境界。

2、教学能力

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要有驾驭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以及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3、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

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论,以及其他知识储备的数量、质量及其广度、深度、系统性及各种知识间的整合。文化素养是指我们教师对各种知识和文化想象的理解力和悟性。这样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

四、学生因素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家庭教育、学习方式等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有影响。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向青春过渡时期,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初中学习是重要人生历程。

1、年龄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在朦胧中,渴望的是快乐自由,但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基本知识、能力,慢慢地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的现象。

2、学习方式

虽然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这种能力被大量的抹杀和抑制,没有能充分的释放和有效发挥。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应注意过渡,避免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3、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欣赏他,在享受亲情与温情的同时,让教育如呼吸一样自然。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长期酝酿、初步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有些教学风格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有所酝酿,到改革开放初期逐渐形成并发展;有些教学风格则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快步成长起来。无论哪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教学风格的意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实践,争取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钟祖英 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12):168―170

[3] 黄金花、论教师课堂教学风格[J].教书育人,2006(5)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摘要】体育教学,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的道理、传授的知识、提出的要求。小学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日后的体育素质有重要的引导、奠基作用。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58-01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贯彻学校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光荣职责。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体育教学素养的同时吃透小学素质教育的概念,把握其真正的教学内涵,切实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作者结合实践作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为人师表、做好表率。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在教学岗位上教师一方面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2、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素质教学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增长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1、彰显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每次课结束时,把下次课的内容告诉学生,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去开发创编下次课的热身运动,让他们自己做主,决定自己的体育课,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将体育课上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持久度有限的特点,对体育的兴趣十分容易转移。因此教师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是小学体育教师应有的价值追求,也是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体育课的教学,应是一种力与美相结合的教学。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提高学生追求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学生体质因素与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1、多种形式,寓审美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设计之中。尤其是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力求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体现队列教学,充分利用美感有其自觉性这一特点,在整洁的运动场上,画上各种清晰的、悦目的标记或队形练习的图案,学生也可以逐渐养成积极地心态和健康的审美观。

2、榜样激励,寓审美教育于人格教育之中。对教材中的动作要求给学生讲明解释清楚,通过教师完美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动作的连贯的整一体的形体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成功体育思想强调了体育学科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功教育理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激励促使成功,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自信心,这样也能使学校教育者及参研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教学技能更加娴熟,

1、在体育课基本活动中设计游戏。例如在篮球课上,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以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游戏来促进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新鲜的感受,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同时又让学生追求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又享受了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2、注重体育课的每个细节,让游戏和模仿成为教学的主渠道。玩是学生的天性,兴趣是课堂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把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模仿、游戏作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以及自己在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保健能力、良好的耐力、速度、力量、灵巧、柔韧等体能素质及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就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史红梅、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成功(教育),.

[2]刘珍芬、无声似有声――谈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2).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逻辑:以通识课程奠基,以学科课程立命,以教育课程定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的风度仪表对学生印象形成的影响》

摘 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教师的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本文阐发了教师的风度仪表对学生印象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教师 风度 仪表 学生印象

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语言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尽管语言是最显而易见的交流形式,但我们也许只是部分意识到,而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有可能无意识地用我们的行为发出信息,这些信息又被别人无意识地接收到,并借以形成判断。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及对它们产生的反应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我们的“感觉”和“对人的印象”。印象形成需要多长时间?研究显示,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只是根据最初遇到他们的七秒钟里进行的无声交流形成的[1]。更重要的是,这种印象主要建立在他人的外表上。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会用我们的眼神、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态度表现我们的真实情感,从而使他人产生从舒适到害怕等一连串反应,这在课堂教学中有极重大的意义。因此,人们总是会在梳妆打扮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老一辈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每次给学生演讲或上课,必定要换上浆洗得十分服帖整洁的衣服,扣上每一粒纽扣后,还要对着穿衣镜仔细整容。进入讲演厅或教室前,他总要习惯性地整整衣冠,然后才从容地登上讲台。这种讲究仪表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言的“身教”熏陶和影响。莎士比亚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的确,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爱好,甚至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和审美品位。服饰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人的思想、情感等非文化心理的“非语言信息”。想想每两年就要面对一批新生,你当时有何感想?你是如何“解读”学生的?你认为他们是如何“解读”你的?你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教师的仪表

仪表是教师自我形象的外在表现,包括教师的容貌和服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包括仪表,可以说,教师的仪表是对学生最先产生影响的因素。因此,注重仪表美,对优化教师自我形象有着重要作用。仪表大多是被学生直接感受到的,它不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只要一见面,就会影响学生,产生心理效应,特别是初次相见,学生往往以貌取人,从服饰上评论其人格。仪表虽然包括容貌在内,但并不取决于这种先天因素,而是人的一切外在美的总和。这样看来,仪表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是人的服饰。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穿戴已经远远超出御寒遮羞的狭小范围,而被看做社会文明程度、生活条件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反映,一个人所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饰物,不仅能反映这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还能反映这个人对人、生活的态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为人师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为师之人必须注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例如,无论何时何地你的穿着都整齐、端庄,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严肃、拘谨的人;你的穿着总是十分时髦,紧跟潮流,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放的人;你的衣冠不整齐,不修边幅,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或是个潦倒的人;你的服装总是笔挺,一尘不染,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细心和讲究细节的人。服饰不是获取成功的全部,但服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年龄、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团体、职业、个性、爱好、价值观等。服饰还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自己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对生活的不同态度。教师通过自己的服装传达的信息肯定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认同你正在传递的形象。因此,服饰这种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着重要的潜在信息并默默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的风度

风度是教师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和气度,是通过人的言谈举止、仪表体态、装束打扮等给学生留下的综合印象[3],因而它不单指一招一式,也不是一颦一笑,而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品德情趣、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外在表现的综合反映。课堂犹如一个大舞台,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集语言、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教师的风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风度仪表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接受、理解、消化知识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举止装束、态度、言谈、作风都会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并产生积极的效应,辅助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究风度是课堂教学中优化自我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美的风度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会给学生留下尊重的感觉和美好的印象。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从教师这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效仿教师外部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行,有时连自己都不在意,却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致多年不忘。因此,优秀的教师十分注重风度美,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学生留下较好的印象。要想成为出色的教师,应该怎样培养优美的风度呢?

1.安详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泰然自若、落落大方,不应别别扭扭、拘束矜持。英国教育家洛克这样要求教师:“他在他的一切教导上面还要加上和蔼的成分,他的整个举止应该显得慈和。”

2.稳重的举止

手势或姿态可以丰富多彩,但不应失去稳重典雅。任何东施效颦、故作姿态、失去自我本色的行为举止都无风度可言。

3.自然的表情

教学过程中,脸部表情应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应当脱离自己的个性讲究风度,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同时不应当脱离民族习惯和时代风貌盲目效仿。

4.专注的神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涣散、心不在焉地左顾右盼,面带倦容、直打哈欠,都会失去学生的尊重。

5.适度的声音

教师授课时应使用适中的语速、明朗的语调、轻重得当的声音为课堂营造轻松愉快学习的氛围。

6.适时的反馈

课堂中应尽量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示意、手势及显得轻松而有礼貌的姿势给予适时的反馈。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风度仪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师们的一种基本素质,是构成表率作用的首块基石。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风度仪表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教师要学会运用美的风度仪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好的风度仪表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好的风度仪表关系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教师如果学会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非语言符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教师既要“学高”又要“身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追求“孔颜乐处”的境界,用教师独特的仪表风度为学生的成长指路领航。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夏中华.交际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业论文2000字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小学全科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在小学(某某)学科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落后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某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试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数学,语文,自然....)自学能力培养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论("我"或某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学科中教学的特色 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试论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小学班级建设中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预防危险事件发生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语文,数学,自然,英语,音乐....等某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小学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发展 小学各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分析,网络资源分析,教学软件分析,课外读物分析等)研究 "大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研究。 2 论小学班主任工作。 3 小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4 论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性别问题。 5 论小学学制年限的改革。 6 论小学艺术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7 论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 8 兴趣小组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问题。 9 如何改革小学的考试方法。 10 小学教学过程特点研究。 11 论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2 论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化问题。 13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4 论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15 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 16 谈谈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17 论小学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8 谈谈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9 论系统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0 论反馈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1 论动力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2 论能级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3 论小学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24 论小学校长的领导风格问题。 25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26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27 论小学生德育的特点。 28 论小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29 论小学体育的内容和方法。 30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3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33 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成功(或快乐)教育的思考 34 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35 浅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6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7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38 性别差异的表现 原因及教育对策 39 城乡学生的各自特点与教育对策 40 后进生的教育特点与对策 41 试论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42 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43 试论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44 浅析班级授课制 45 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优选? 46 论述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47 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 情 意 行的关系 48 阐述德育教育中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49 如何认识学校教学的教育性 50 试论教师的根本任务 5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2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53 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54 浅析学校 家庭 社区 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55 试论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6 怎样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57 联系本地实际分析五四制 六三制学制 58 试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59 试评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60 试论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学为主 61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62 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63 试论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64 从教师的劳动特点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 65 结合个人体会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 66 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针对特点进行教育? 67 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68 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 69 试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 70 浅析班主任应如何贯彻学生主体原则 71 试论班级常规管理 72 结合实际浅析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 73 试论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74 试论确定班会主题应遵循的原则 75 怎样开展班级榜样教育 76 试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77 试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78 试论学校管理过程诸环节的关系 79 试论行政方法的优缺点和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80 试论学校卫生管理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81 试论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82 试论总务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83 试论德育管理中的激励原则 84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浅析 85 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及其管理中的应用 86 论校长负责制 87 试论领导决断的技法要点 88 如何理解和贯彻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原则 89 课外活动与活动课关系浅析 90 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二 (1)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浅议学校“人本化”管理 (3)小学教育管理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 (4)小学教育培养模式探析 (5)从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比较看教育改革 (6)班级活动对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 (7)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浅谈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 (8)谈谈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出路 (9)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10)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1)搞好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2)作文教学中引情的研究 (13)在课堂教训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15)体育课教学与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 (16)论教学艺术美 (17)谈谈教学中的三个转变 (18)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六个“不轻易” (19)浅谈教师的课堂提问 (20)对CAL在当前语言教学中适用的几点思考 (21)浅谈语文CAL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2)轻松活泼喜闻乐见一多媒体导入新课创新方法浅谈 (23)巧用电教媒体,开发学生潜能 (24)个性化自主学习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探索

如何让孩子生理心理健康成长发育,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让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如何促进孩子德智体育劳全面发展,如何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质教育。

一份精彩的论文,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因此我为你们精心挑选了论文的选题,仅供参考!

扬州大学毕业论文撰写要求

毕业论文要求:

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能反映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机制,有理论,有实践,力求文字精炼、通畅,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字数5000字以上。

打印格式与完成时间

一律采用A4纸打印。

标题用三号黑体字居中

标题下用四号楷体字注明单位和学员姓名

正文一律用五号宋体字。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关于教育体制与发展研究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及与小学教育现代化关系研究

2、 国际小学教育阶段母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3、 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完善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2、新课改下小学教科研现状及思考

3、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

4、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小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6、当代小学生学习特点研究

7、小学生学习类型及分类指导研究

8、小学生语文(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预防及矫治研究

9、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模式、途径及评价的研究

10、小学生课外学习指导研究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研究

12、小学数学(语文)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13、小学作文教学走向生活的研究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研究

15、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

16、创造性使用小学新教材的策略研究

17、自主学习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18、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19、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0、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22、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2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25、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26、小学数学中概念的教学

24、小学数学中计算的教学

25、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26、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28、小学数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9、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教学

30、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3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3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33、小学生数学语言教学的研究

34、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

35、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36、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37、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8、现代教育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三、关于教师成长研究

1、在新课改中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2、新课改呼唤教师间的合作

3、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方式、方法研究

4、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教师文化研究

5、名优小学教师品质特征及培养途径的研究

6、关注小学教师个人需要,促进其自主发展对策研究

7、科研型小学教师的心理品质及“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研究

8、培养小学教师反思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研究

1、新形势下小学班集体建设研究

2、现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方法及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3、优秀小学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4、小学班级活动创新思考

五、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浅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3、浅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心育功能

六、关于德育与心育研究

1、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研究

3、小学教师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4、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测评研究

5、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德育一体化”实践研究

7、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操作策略研究

8、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七、关于其他各类教育研究

1、科技教育与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研究

3、小学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4、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八、关于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研究

1、学校、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研究

2、如何开发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研究

3、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因素的研究

4、成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九、关于教育信息化研究

1、小学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十、关于教育评价研究

1、关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2、小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研究

3、小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应用研究

4、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评价研究

5、创新教育评价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序号 论文题目

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

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

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

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 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

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

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

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

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

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2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24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25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6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27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

28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

29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 30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

31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 32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33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34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35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36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3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38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39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40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41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42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4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44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

45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

46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4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

48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9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50 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

51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

53 厦门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54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

55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

56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57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

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

59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

60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

6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

62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

63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64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6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67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68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69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70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71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2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7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74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5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7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77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

78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79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80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

81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82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

83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84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85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

86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87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

89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

90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91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92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9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94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95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96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97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98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99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这是我之前写论文看文献,你也看下小学数学教育“可拓认知”思维模式构建摘要:数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最大的难题是数学教育中教与学认知上的不确定性。本文研究目的是建立一种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教育转化思维——“可拓认知”,基于可拓认知思维讨论了如何从数学教育中认知数学教育,如何从数学学习中学会学习数学,体现了元认知数学教育的可拓思想。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拓认知”基本特点是,从多元化角度培养学生数学认知的可拓性,即发散性认知、相关性认知、蕴涵性认知、共轭性认知,从而扩展了小学数学教育视野,赋予数学教育一种新的思维模式。结语在基于“可拓认知”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论哪一种教学思维都是从不同角度解决教与学认知方面的不确定性。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教学建立在“可拓认知”思维基础上,通过对数学可拓认知模式的把握,形成了数学如何教、如何学的模式,即“可拓认知”下的元认知教育模式。研究表明,数学教育思想是从机械论、系统论而发展到可拓论,而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拓认知”是一种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其核心在于教育过程中的“可拓认知”。这种“可拓认知”体现了数学教育中的元认知教育理论,即对认知的认知、对教育的教育、对学习的学习。“可拓认知”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作为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和研究者,要进一步研究“可拓认知”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将它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可拓认知”思维模式可以对元认知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这也是当代教育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陆海霞. 小学数学教育“可拓认知”思维模式构建[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2): 279-284.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论文是对每位同学来说意义都很重要,好的文章是可以拿来借鉴与学习的,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的相关文章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探究影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摘 要:初中政治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且理论性比较强,使得初中生很难对其感兴趣,使得初中政治学科的发展不太顺利,使得初中生的政治成绩不够理想。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初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创初中生;政治;学习

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不可或缺。教学风格,是指我们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显而易见,创造一种教学风格,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但在现实教学在过程中,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一、传统因素

1、有利因素

(1)五千多年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虽然基本是贵族阶层的特权,但从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民间的穷苦子弟也总有受教育的机会。如遍及大江南北的私塾、后来兴起的书院以及“科举制度”,都极大的推动了具有的发展,“尊师重教”的沿袭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氛围。

(2)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阻断的文明,从三皇五帝至至今,优良的传统教育已传承下来。正如著名的海外学者杜维明所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相当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2、不利因素

(1)历史悠久的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束缚。在封建君主下,教育带有家长制和专制的色彩,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严肃而古板,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2)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以高度的理念经营教育,可是在“”时期,不尊重人才,迫害知识分子,将教师称为“臭 老九”,一度中断了高考,使教育“威望扫地”,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是噤若寒蝉。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每一轮教育改革的启动以及每一种的教育理论的诞生和传入,都必然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一轮课改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的转变,这将迫使教师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

2、人文环境

中国是“儒家文化圈”发源地和核心,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演化流变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儒家文化以孔子的“仁”为核心,强调“以人为善”,崇尚和平,主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的变化,接受既成事实,即改良主义的渐进,反对暴力和疾风骤雨式的革命。

3、教学环境

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有弹性,是否重视语文教学,是否鼓励教师的大胆创新,是否将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以及是否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改革提供和创造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校语文教学的活跃性和发展前景。

三、教师因素

1、道德因素

教师的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职业道德修养;二是个人品质修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事实证明,越是发达国家,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在中国的历史上,教师地位和经济收入一度很低,“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多用来形容我们的人民教师。而且教师的个人品质修养决定了他所形成的教学风格的品味和境界。

2、教学能力

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要有驾驭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以及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3、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

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论,以及其他知识储备的数量、质量及其广度、深度、系统性及各种知识间的整合。文化素养是指我们教师对各种知识和文化想象的理解力和悟性。这样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

四、学生因素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家庭教育、学习方式等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有影响。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向青春过渡时期,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初中学习是重要人生历程。

1、年龄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在朦胧中,渴望的是快乐自由,但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基本知识、能力,慢慢地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的现象。

2、学习方式

虽然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这种能力被大量的抹杀和抑制,没有能充分的释放和有效发挥。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应注意过渡,避免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3、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欣赏他,在享受亲情与温情的同时,让教育如呼吸一样自然。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长期酝酿、初步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有些教学风格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有所酝酿,到改革开放初期逐渐形成并发展;有些教学风格则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快步成长起来。无论哪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教学风格的意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实践,争取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钟祖英 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12):168―170

[3] 黄金花、论教师课堂教学风格[J].教书育人,2006(5)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摘要】体育教学,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的道理、传授的知识、提出的要求。小学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日后的体育素质有重要的引导、奠基作用。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58-01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贯彻学校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光荣职责。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体育教学素养的同时吃透小学素质教育的概念,把握其真正的教学内涵,切实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作者结合实践作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为人师表、做好表率。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在教学岗位上教师一方面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2、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素质教学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增长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1、彰显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每次课结束时,把下次课的内容告诉学生,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去开发创编下次课的热身运动,让他们自己做主,决定自己的体育课,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将体育课上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持久度有限的特点,对体育的兴趣十分容易转移。因此教师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是小学体育教师应有的价值追求,也是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体育课的教学,应是一种力与美相结合的教学。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提高学生追求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学生体质因素与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1、多种形式,寓审美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设计之中。尤其是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力求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体现队列教学,充分利用美感有其自觉性这一特点,在整洁的运动场上,画上各种清晰的、悦目的标记或队形练习的图案,学生也可以逐渐养成积极地心态和健康的审美观。

2、榜样激励,寓审美教育于人格教育之中。对教材中的动作要求给学生讲明解释清楚,通过教师完美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动作的连贯的整一体的形体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成功体育思想强调了体育学科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功教育理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激励促使成功,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自信心,这样也能使学校教育者及参研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教学技能更加娴熟,

1、在体育课基本活动中设计游戏。例如在篮球课上,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以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游戏来促进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新鲜的感受,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同时又让学生追求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又享受了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2、注重体育课的每个细节,让游戏和模仿成为教学的主渠道。玩是学生的天性,兴趣是课堂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把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模仿、游戏作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以及自己在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保健能力、良好的耐力、速度、力量、灵巧、柔韧等体能素质及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就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史红梅、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成功(教育),.

[2]刘珍芬、无声似有声――谈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2).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小学教学实践活动,是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育理论、获取实际任教经验、逐步实现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转化的关键阶段,深深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实际教学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摘要】好的习惯往往决定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的习惯”。阅读作为人类增长才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获益终生。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关键词】习惯 阅读 小学教育

社会的先进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文明程度,而文明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信息化时代对人们获取、整合、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作为国民教育中最基础学科之一,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关乎着学生未来发展和全面发展。而阅读是语文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1]。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大约只有一成的大学生能为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而去主动阅读[2]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12岁之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没有形成好的习惯,日后也很难有所改观,小学阶段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其一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应当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让学生欣赏阅读、爱上阅读,为其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1. 当前小学生阅读习惯特点

阅读习惯是个体或是团体通过后天不断练习而养成的,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

惯主要有以下四点:(一)阅读时间少。有调查问卷显示,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2小时以下占一成,8小时以上阅读时间不足2成。(二)课外阅读量少。目前小学生阅读对象主要以书本课文、配套练习册及作文选为主。接近一半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三)阅读自主性差。小学生普遍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一方面是由于其年龄较小,自主性和自制力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与考试关联不大的书籍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四)兴趣分流明显。电视、网络以其画面感强,人物生动形象,方便快捷等特点往往更受小学生们的喜爱,使得文学类、报刊杂志类书籍的吸引力逊色一筹。

2.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问题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首先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通常把文章分解开来,偏重于字词句训练,阅读教学比重不大,阅读训练量不足势必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局限于教材,主要模式为“学生跟读+课文讲解+习题练习”,阅读方式单一,所教内容也与生活实际联系性不强,课堂活力不强;再次目前小学生学业负担依然偏重,各类校外辅导班暂居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同时受网络媒体等媒介冲击,学生心态较为浮躁,静心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最后多数的家长认为阅读应以实用性为主,最好与考试挂钩,功利化心态重,缺乏对孩子正确引导,忽略了情感性阅读对美好品德、丰富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

3.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感受,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增强字词认读能力、语句理解能力,逐步领略到阅读的魅力。关于氛围营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注重情感交流,合理评价表现,以鼓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二)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通过教师、广播的宣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作用,让学生有种类丰富多样书籍可借阅。(三)设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将闲置的书籍统一交于班级管理,同学之间分享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增进学识的作用。(四)设立阅读课堂,每周固定课时组织学生集体阅读,营造读书氛围,同时开展阅读节活动,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水平,老师们向学生推荐书籍,阅读后相互进行读后感交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升阅读能力。

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积累尚浅,对于书本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消化掌握,这就需要通过老师的教育将学生的符号性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知识,领悟生活,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读与思”的结合。顺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老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作者表达思想,上升到感性认识。此外老师还应合理将精读、略读、选读、速读等方法贯穿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多读、精思、勤记、善用的阅读习惯。

正确使用工具书,加强课外阅读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生字、短语,

容易造成阅读终止,影响阅读积极性,这种情形下灵活使用字典、词典等阅读工具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使用工具书不仅能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提升词汇量,更能提升自身的独立能力,养成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能有效的扩大学生阅读量,强化解决阅读障碍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依靠老师课上的传授,还需要课外阅读巩固和拓展。为避免盲目性阅读,减少不健康信息对小学生身心的侵蚀,家长可为孩子选择内容丰富,主题积极,质量上佳的正版图书。透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收获自信,从而更大释放学习热情。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

薄发。小学语文教育正需要把握小学阶段这个关键节点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阅读热情,挖掘内生动力,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魅力,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人文素养,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陈玉梅. 乌海市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刘桦洋.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 长江大学, 201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新兴的富有特定价值定位的专业,凝练并打造专业特色是小学教育专业取得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3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生良好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的习惯,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歌唱习惯;聆听习惯;小学生;培养

有一年轻音乐教师和我抱怨:“音乐课难上,学生难管”。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会被学生破坏:或是演唱歌曲时个别学生不顾集体大声喊唱;或是演奏中不顾节奏,随意敲打乐器;或是表演创编活动中兴趣不高,对教师的安排不理不睬;或是在聆听音乐时到处张望,窃窃私语……

观察其课堂不难发现,影响教学效率,致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实施的并非老师所抱怨的:“学生缺乏音乐素养”,而是老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小事”视而不见,没有持之以恒地重视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致于学生始终不明白音乐课应该建立怎样的课堂常规。正所谓“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为此我给受音乐组织教学困扰的老师们一些建议:

一、聆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专注地听

聆听是学生通往音乐的桥梁,它不仅是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也是表现、创造音乐的前提。因此,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让学生学会聆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1、静心聆听,培养聆听习惯。

每一首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我们只有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能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心灵的对话。而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初听音乐就大声议论,甚至游离于音乐做其他事情,都是无法完整、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控能力比较差,有的低年级学生甚至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状态去聆听音乐,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他们很难静心、专注地走进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以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音响资源,以提高聆听的效率;还要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要尊重音乐、尊重音乐家,做一个文明的听众。同时在每一次的聆听过程中还要循循善诱。比如: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老师在聆听音乐之前可能会说:“请闭上你的眼睛,不要出声,听听这首音乐,看看在你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在聆听的过程中老师会用自己投入的聆听状态去感染学生,当发现部分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时还要通过自己的眼神、动作给学生一些暗示。通过长期的“修炼”,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较好的聆听习惯。

2、专心聆听,提高聆听技能。

“聆听”不仅仅是听音乐的过程,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听到了音乐,似乎也很投入,但听完后却说不出什么内容,谈不上什么感觉。因此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保持一种安静的表面聆听状态是不够的,我们对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既要有方法上的指导,还要有聆听能力的训练。

要想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直接指向音乐作品。从音乐作品本身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比如在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时,老师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②判断乐曲的结构,并注意每段的情绪、速度变化。③乐曲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打击乐器,它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就会全神贯注,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通过不断地积累听觉经验,学生的聆听技能会逐步提高。

二、歌唱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优美地唱

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很多时候老师们只教学生唱会歌曲,却不去教学生唱好、唱美歌曲。而新课程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那么我们在歌唱活动中也应该让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1、轻声唱法,感受声音之美。

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说,为了表现自己,吸引老师的注意,往往喜欢大声的喊唱,以此显示唱歌唱得“卖力”。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声音都变得嘶哑,而且喊唱出来的歌曲音区不统一,有的歌曲到了高音很难唱上去,唱出来的歌曲也毫无美感可言。

因此,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提倡用气息支持的轻声歌唱。针对学生存在的气吸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问题,教师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练习。如用打哈欠、闻花香时的状态来体会深呼气;用吹蜡烛的感觉练习快吸快呼;用吹气球的感觉练习快吸慢呼;用“嘶”音将气息像蚕吐丝一样长而均匀地吐出练习慢吸慢呼。有了正确的呼吸,再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说悄悄话的方法来获得“轻声”。并通过“轻声”与喊唱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轻声”演唱比喊唱音色更动听,并能不费力气地唱到高音,而且这样演唱全班的声音可以很好的统一。学生体验到了纯净如天籁般的声音之美,演唱的自信心也会大大加强,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班级合唱,唱出和谐之美。

新课程要求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歌曲是合唱曲。但在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只知道齐唱不知道合唱。有时合唱歌曲时唱着唱着几个声部就变成了一个声部;有的学生则不顾节奏和声音的统一大声喊唱,企图压倒另一个声部。于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对合唱也是望难却步,避而远之,或者在教学中只教唱一个声部。

有人说“缺少了和声,音乐艺术就缺少了最瑰丽的色彩。”对于合唱采取回避的态度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们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设计简单的合唱练习曲,或从轮唱开始,由浅入深,先让学生感受合唱优美的和声音色,体味合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听觉享受,建立起合唱的兴趣和信心。通过耐心地训练,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的能力会大大加强。

3、声情并茂,体验情感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唱歌没有情感,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只有做到了声情并茂,唱歌才达到了真实感人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听到学生演唱很多歌曲时都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染力。

要想学生动情,教师必先动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有感情、有表情、投入的范唱来感染学生。同时要充分挖掘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多媒体设备等方式创设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将自己的感情带到声音中去,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出更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表演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地演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表演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活动形式,音乐课上的表演也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在农村音乐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精心设计的表演环节得不到众多学生的参与,有时课堂成了个别爱表现学生的舞台,有时教师点将式的让学生上台表演也是“请都请不动”,学生扭扭捏捏或是干脆不予理睬。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好这样一些引导工作。

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对于学生在表演环节中的不积极,教师一定不能批评、斥责,否则会适得其反。学生不愿上台表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害怕自己的表演会遭到学生的嘲笑;有时是对自己的表演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是本来就很内向、自卑,不爱当众表现自己……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就应当积极创建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创设表演场景,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

对于个别特殊学生,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简单的任务让他当众表演,提高他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让其在他人的带领下参与活动。对于不是很大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眼神和语言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音乐表演中的乐趣。

2、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后老师们的评价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上,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经常用到。但有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简单的用“好”或“不是很好”来评价,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相互交流的作用;有的对于同学跑调的演唱或是有趣的自我创作表演抱以大笑,使表演的同学非常尴尬;还有的在小组表演中都说自己表演的好,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使评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评价习惯。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既要看到对方的不足,也要看到对方的可取之处;既要会赏识别人,也要会赏识自己。同时,老师还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学《班级演唱组合》一课时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同学们都争着当评委,于是老师引导学生说:“当评委不仅要客观公正的定出优秀、良好这些等次,还要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看看他们在演唱、表情、动作、创编等方面有哪些最闪亮的地方,同时还要给他们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互评可谓妙语连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对于音乐学科来说,只有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课堂才能高效,学生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达到我们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3500字

小学小班化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语文教育即我国的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下是本文整理的 310个"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范例", 为大家展现语文教育研究热点。     小学语文论文题目范例一: 1、浅论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2、探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3、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分析 4、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5、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6、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7、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浅探 8、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9、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0、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成长式评价的研究 11、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注意小升初语文内容的衔接问题 1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4、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15、关于"包容教育"的理性思考 16、探究制约学校教科研发展的因素 17、对合作学习热的"冷"思考 18、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几种方法 19、新课程理念下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20、谈"对话式"课堂教学 21、数学学习也要"听说读写" 22、《苏北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23、"留守孩儿"教育策略和实践研究 24、"元认知理论"下优化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25、谈对话教学的现状要素及其理想定位 26、关于小学骨干教师心理问题的分析 27、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8、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29、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30、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31、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32、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33、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34、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35、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36、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7、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8、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39、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40、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41、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42、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43、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44、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45、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46、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47、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48、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49、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50、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论文题目范例二: 51、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52、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53、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54、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55、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56、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57、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58、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59、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60、浅谈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61、"小先生制"--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62、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6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64、关注"幼小衔接" 提高小学语文起始年段教学实效 65、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66、 小组合作学习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67、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浅谈 68、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69、 "微"中见大:让微课成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70、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71、 多措并举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72、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73、 浅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74、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75、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析 76、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77、 运用微课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 78、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79、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80、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81、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略 8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 83、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84、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85、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86、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87、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88、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89、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 90、农村教师发展动因与城市教师发展动因的比较研究 91、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92、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 93、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94、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95、青春期教育研究 96、少年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97、社会环境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思考 98、识字教学的人文教育研究 99、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10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小学语文论文题目范例三: 10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0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0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0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0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0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0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0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0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11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11、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12、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113、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 114、小学生出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15、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6、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117、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 118、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教学策略探析 119、强化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 120、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 121、探讨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2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 123、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 124、浅论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多元评价模式的研究 125、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26、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127、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128、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低年级"有趣有效"教学方法探索 129、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30、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创新探讨 13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讨 132、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133、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情境体验的有效运用 134、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剖析 135、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13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137、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和策略 138、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中趣味教学模式初探 139、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书法教育 140、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用型"课堂教学策略 141、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刍议 14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分析 14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144、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 145、谈小学语文课堂增效减负策略的实践应用 146、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 147、小学高年级语文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 148、浅议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 149、试析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150、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论文题目范例四: 151、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5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分析 15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154、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策略李祥 155、趣味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56、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157、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丁光忠学周刊-- 158、搞好语文教学 彰显语文魅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探讨和分析 159、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妙用游戏朱 160、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161、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情感陶冶策略研究 16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措施探究 16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164、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 165、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166、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167、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及意义探究 168、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169、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微探 170、试论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171、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 172、试析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点 173、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研究 174、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75、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176、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 177、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策略 178、趣味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79、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180、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81、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情感陶冶策略研究 18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措施探究 18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184、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 185、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186、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 187、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路及意义探究 188、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预习的重要性 189、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 190、大数据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之变 19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分析与建构 192、小学语文教育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19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94、论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195、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提升小学语文质量 196、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讨 197、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9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199、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学生人文性进行培养的分析 200、关于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分析 201、浅议如何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与能力     小学语文论文题目范例五: 20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03、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研究 204、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05、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分析 206、自主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207、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8、新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新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 209、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探索 210、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211、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 212、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1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讨 214、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剖析 215、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216、课本剧编演让小学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217、浅谈如何构建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 218、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策略 219、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构建 220、谈如何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221、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222、关注学科特点 培养核心素养--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凸显学科特色 223、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24、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225、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6、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27、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优化策略 228、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29、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 230、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231、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2、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 23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34、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35、略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236、让小学语文课堂童心飞扬的策略 237、浅析小学语文优质教学的有效途径 238、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239、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及突破策略探析 240、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41、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24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43、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244、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245、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246、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 247、浅谈如何构建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 248、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策略研究 249、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分析 250、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     小学语文论文题目范例六: 25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5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读写绘有效结合 25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精读策略分析 254、个性化角度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 255、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56、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57、古诗文教学情境创建杨晓丽 258、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59、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能力 260、语文阅读与写作整合的研究现状及有效策略 261、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262、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策略 26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化方法与价值 264、论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 265、关于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266、小学语文教学中减负的策略 267、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268、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69、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应用探讨 270、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 271、谈如何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27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73、基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274、基于模块化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75、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研究 276、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要素"的教学实施 27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几点认识 278、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279、小学语文高年段提问策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80、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281、实现"活动型"写作教学--微探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新策略 282、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83、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原则和策略研究 284、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85、小学语文作文个性化教学方法研究 286、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探讨 287、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问题分析 288、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89、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 290、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入与价值探寻 29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巧妙渗透分析 29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29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探究 29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95、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96、谈如何让创新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297、巧用提问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98、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29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书香味儿呈现策略探析 300、关于以五步教学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 301、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02、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习惯 303、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04、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305、新教材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指导 306、探析大数据时代的小学语文智慧教学策略 307、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 308、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309、基于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 310、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的全部内容,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点击下列相关推荐。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化教育的探讨》

摘 要:我在大学的时候曾经做过家教,当时我所辅导的学生是小学六年级,从辅导前的语文和数学只能达到60分,经过半年的辅导,到期末能够到达平均90分以上,作为初级的小班化教育能起到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感到无比惊讶。现在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现在各种辅导机构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全国各地包括我们浙江都在试点小班教育。那么我不禁要问,我们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中,小班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传统的班化教育而言有什么优势,那么又该怎样实施和强化我们的小班化教育呢?

关键词:小班化;传统班化;互动;营造;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202-03

一、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

小班化教育绝非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简单减少学额,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

二、什么催生了小班化教育及其意义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加大,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推行小班化教育上,上海起步早、迈步也比较快:1996到现在已年达到300所,一些区在一年级基本普及了小班化教育。目前,小班化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中高年级。预计今后3-5年,上海将有80%的小学实行小班化。

今年年初,杭州市教育局发文公布了重新认定的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78所。此次认定经过学校申报、专家评审,杭州市教育局对原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基地学校和试点学校进行梳理、审核,整合命名为现有的杭州市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评审时,严格把握小学班额不超过36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0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级数占总班级数的不低于60%等条件。

虽然,小班化教育在各地兴起的原因不尽相同:在一些地方,小班化出现的动因是为了增加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地方,小班化的出现可能源于生源的萎缩和教育布局的调整。但是,我们关注小班化,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和思想、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它保留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但是避免了传统的大班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单纯学生数的削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核心在于实现以人为本,这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小班化教育核心特点

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

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25-36人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

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一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四、小班化教育需要达到的条件

小班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

1、教师自我素质,是实现小班化效果的关键条件

小班化教育的特点,对教师素质要求极高。首先,它要求教师是一个“现代社会人”,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具有充实的生活内容和文化品位,懂得审美;其次,它要求教师素养的自我提高。小班化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鼓励学生形成个人的兴趣爱好。小班化教育教学的信息量大,人际交流频繁,反馈节奏快。教师不太容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生活情趣。

2、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小班化教育能否实施的根本条件

改变班级的人数与规模,这只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组织,能否使小班化教育真正的实施,关键在教师。传统的班级授课与小班化教育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小班化教育要求每位教师改变多方面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求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片面的面对成绩好的学生;其次,要求教师能根据每位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再次,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作出较大的改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最后,要求教师改变与学生的关系,变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主导地位,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3、优良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实现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小班化教育不但缩小了班级的规模,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班化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从活动中进行体验。这就要求学校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活动设施和学生良好的活动场所,从而更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玩闹中学习。可以说良好的学校硬件设施是小班化教育效果的保障。

五、怎么样实现小班化教育

1、文化环境的营造

改变班级环境,优化学习空间。创设有别于传统大班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小班教学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尽可能为小班创设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配齐必备的电化教学设施,尽量考虑给小班学生更广阔的活动和展示空间。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它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崇尚人文关怀,是提升学生自信和成就的天地,所以教室文化的营造是小班化教育实验成败的基础。要营造富有特色的小班教室文化,让教室的墙面、四角、壁橱都能“说话”,使班级成为师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家园。

传统的教室布景不论做法如何往往易陷入一种模式,且应付检查式的,如学生作品栏,多是找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如书法、美术、作文等贴在上面,这一贴往往是一个学期都不变,或直到被学生撕毁后再更新,这样的教室布景是死的,是为布置而布置,浪费学校资源及大家的时间、精力。我们认为小班的布景应当是活的,应体现学生的成长的过程,作业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它却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是学生引以自豪的。

环境布置原则:①富有教育意味;②讲究整体效益;③注意安全方便;④具有独特风格;⑤注重动态变化;⑥力求实惠节约。

课桌文化:讲台、课桌椅的摆放,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科学排列,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单人单桌,并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多边型等各种形式,方便师生交流,这样的摆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这种氛围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当在具体摆放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有效,教学手段与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使课桌的变化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

黑板文化:教室内目前都只有两块黑板,一前一后,但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又有不同的发展,教室内可设置“一大几小”黑板,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后面的黑板报的黑板也可进行改造,比如划出一块专门用绒布铺,或用吹塑纸铺,这样学生可将手工作品、剪纸作品等自由张贴在上面。

2、教学方式的变革

“小班化”教育不仅是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备教材,更要把备课重点放在备学生和教学具的准备上。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尽量实行课后单独辅导,作业面批以及分层作业和测验。在小班化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确保课堂上学生的操作、交往比大班学生明显增多,每个学生接受教师单独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

“一个大班教师可能毁掉一部分学生,一个小班教师则有可能毁掉每株幼苗。”这句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不无道理,当一个教师面对大班中五、六十个学生时,由于无暇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他的意识、理念也就不一定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得到内化,但当一个教师面对二十来个学生时,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所以小班教学更需要“阳光教师”来构建课堂,播下仁爱、正直、文明、智慧、诚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1)教学氛围的营造

(小班化教育软环境):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民主平等意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师生互动、师生并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营造教学氛围原则:

①尊重每个学生,营造温馨气氛,让爱充满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生动活泼快乐,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③在合作中竞争(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提倡在合作中竞争,即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

营造教学氛围方式:

①采用“关心,赞赏或激励”的教学用语

②运用教学体态语,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传递师爱信息

③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教学空间形态

(2)教学过程的优化

①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更需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要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备好每一节课。小班的备课可包含: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教具、学具、桌椅的排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十个方面,要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方式,还有信息技术的介入等,尤其强调学生活动、个性指导这两块内容的设计,学生活动要凸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个性指导可以是课前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预设,也可以是课中对个别学生的个性指导在课后进行及时小结,课后强调对课堂经验教训进行及时、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整改措施。也就是在备课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最终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②上课:专家们指出,小班化并不等于教学优化,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因为缩小班级规模而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法。甚至不少学校因急于缩小班级规模而聘用了不合格或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反而影响了小班化的效果。所以教学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大部分取决于我们的老师“怎么做”,小班学生人数少,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大,原来许多大班教学所做不到的,现在小班化教学都能做到。所以小班教师要本着均等性、公平性、充分性、综合性的原则,挖掘小班化教学的潜力,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阳光普照”,使小班的课堂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呈现“六多”现象: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实践时间多、合作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③作业。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必做题可面向A、B、C三类学生,重在学习巩固基本知识,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A类学生和部分B类学生,重在培养运用与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较高求,即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课学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地进行巡视,指导A类学生自己落实双基要求,点拨B类学生发挥潜能,进行练习,帮助C类学生完成练习。教量面对学生的练习,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要有教师即时面批,让学生当场订正,有的练习教师可批一部分,留一部分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或集体讨论批改,再给组长检查老师抽查。

④辅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学习方法、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意志等。

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辅导。辅导既有集中辅导,也有个别辅导,其中,集中分层辅导有针对性地化解难点;个别辅导则注重帮助学困生和指导优秀生。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有效预防差生的形成。

(4)设置和谐的教育课程

小班相对于大班,无论是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还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小班化教育不仅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系统探索,作为教育内容的源头,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以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前提,不断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强化学科间,年段间的衔接与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课程更适合小班化教育。

课程设置为基础性课程和活动课程、发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就是按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所有课程,活动课程,设有班队活动、体育活动、晨间活动、午间交流等,依据小学生特点,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户外活动的空间,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性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发展性课程的设置各校要从校情出发,重点考虑学生潜在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同时兼顾学校条件和师资在课程开发上的能力,可设置了英语口语、语文导读、形体训练、趣味数学、手工制作、绘画、书法、器乐、音乐舞蹈、棋类、心理保健等学生喜爱的科目,让学生在完成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及独立操作、独立尝试体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培养各种素质和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做法:每学期初,由教师根据本人的特长列出可能开设的发展性课程菜单,列表公布,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编制,人人参与自己喜欢的课程。

另外,充实教学内容,挖掘基础课程的活力。如语文课着重补充能提高学生积累、信息搜集管理、写作等能力的内容;数学课补充思维训练、小课题研究等内容;科学课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课开辟自编、自舞、自奏等创作项目;美术课充入美术鉴赏和合力创作的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小班教育涉及各类必修课、活动课的教材编制。但是目前小学的综合、活动课程以及隐形课程,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课程,耗时费力。因此,推广小班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纳入实施计划之中。

结束语:

小班化教育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趋势,对于我们现行教育体系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目前,我想表述的是对小班化教育的研究需要已从对小班人数、育人环境、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过渡到对包班制的理性思考、对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小班师生比的问题、小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师资问题、教材问题、科学的小班化教学理论问题等进行深入的探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化教育研究论文

  • 索引序列
  • 小学教育专科精选毕业论文范文
  •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 小学全科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 小学小班化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