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企业竞争评价研究论文

企业竞争评价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企业竞争评价研究论文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腾讯的“模仿”成功之路》:可以百度一下这个文章。借鉴着写吧。再给你一个罗兰贝格的资料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论文

【摘要】 从企业诞生至今,关于企业如何更好、更强地发展下去的问题,无疑是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所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企业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企业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成了学术界的一个热门领域,无数学者从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分析。当然,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企业管理阶层的一定关注。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及影响。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作用机制

一、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概述

1.企业文化概念

学者普遍认为对于企业文化的提出及初步认识来源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为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创造腾飞奇迹的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然,企业管理能力也是一种企业文化。按照行业的标准分类,企业文化只是文化这个庞大概念的一个方面。它是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认可的、普遍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念,是形成处理企业各种复杂事物方式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群体性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精神面貌、发展方向,是以企业为本的一种管理文化。

2.企业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其特点也是显著的,本文将企业文化的特点由内向外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和凝集性。企业一旦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那么这种独有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的员工,使其价值观念逐渐向企业整体的价值观念靠拢,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一体化,让企业的上上下下的理想、信念、目标凝聚起来,都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这是企业文化最核心、最深层次的特点。第二方面,企业文化具有激励性和规范性。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来说是最好的精神激励,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并且企业文化内所蕴含的企业上下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自律能力,与各种规章制度相比更好的规范员工的行为,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第三方面,企业文化具有创新性和传播性。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参与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励、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员工,提高他们的对于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也是企业蕴含巨大价值的精神广告,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消费者、行业内的知名度和信誉值。由此将企业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导向性和凝聚性为特点的企业精神文化;第二层以激励性和规范性为特点的企业制度文化;第三层以创新性和传播性为特点的企业物质文化。

(二)企业竞争力的概述

1.企业竞争力概念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整体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能力。通俗讲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企业为了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从有限的市场中为了获得有限资源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必须与其他类似企业抗衡的一种综合能力。

2.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企业竞争力由深层次到浅层次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深层次的,即核心理念方面的,包括各个企业意识形态、各企业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各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等。第二层是中层次的,即组织架构方面,包括企业的组织模式、层级结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等。第三层是浅层次的,即企业产品方面,包括企业获得所需生产资源的能力、开发创新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企业原有产品的生产、质量、价格的控制能力。由此可见,各个企业之间最深层次的较量,是企业间不同文化的较量。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3.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竞争力最基础、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会形成促进企业竞争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使企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构建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将会直接对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即核心理念层、组织架构层、产品层,产生作用,由此达到全面、全层次、有深度的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从而给企业的持续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企业拥有更强大的获取资源和出售产品的能力,让其更好、更强的发展下去。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指的是企业文化将会从哪些方面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以及产生作用的过程。由上文的分析可知,企业文化将从三个层次来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作用,下文将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核心理念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家的战略取向

企业的经营方向、发展模式一开始便是企业家们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的大事情,企业家作为企业运作的核心,企业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家都有一套独有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理念,这种决策方法和决策理念是企业家做出企业战略取向的依据,并且影响着企业的运作模式、组织架构模式,最终形成企业的经营方向和发展模式。企业家的决策方法和理念来自他处理众多事物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精神引导,包含着与企业目标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念,势必影响企业家的价值观念,影响企业家决策方法和理念的形成,最终影响企业家的战略取向。

2.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企业是一台“机器”的话,那么员工就是企业这台机器的“零件”,缺少任何一个“零件”,企业这台“机器”的运行都将受到影响。企业要想使员工们积极努力地为企业工作,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仅仅给员工发工资、福利的效果是不显著的。必须关注员工心理状况、价值取向等非理性因素。以导向性和凝集性为特征的企业精神文化对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使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与整体的企业精神文化相适应,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最终让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目标相符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企业财富。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组织架构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日常运行机制的稳定性。一般来说,企业总是通过修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企业的操作流程、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等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是近年来发生的“三鹿毒奶粉”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再怎么精心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最终还是由企业的人员来执行的,对人的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企业制度文化会在内部控制的建立方面注入人性活力,让内部控制的准则制度与道德规范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环境。这种健康向上、人人互助友善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让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意识,增强员工的自律,大大降低内部控制的难度,让内部控制高效、有序地执行下去。

2.影响企业的考评机制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工作中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根据以上论述,参与到企业中的个体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所以不能把企业的参与者拆开了来看。由此可知物质奖励与非物质奖励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来看企业是以物质奖励作为重点,对于非物质奖励的重要性认识程度略有不足。非物质奖励是指个体精神、情感方面的必不可少的需求,也就是企业文化所能够带来的需求。企业应当给员工提供应有的尊重以及能够不受约束地与上级良好沟通的非物质奖励,还有对所用员工的信任、认可以及晋升的机会等的非物质奖励。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企业文化可以将物质奖励与非物质奖励相结合,使企业的考评机制更加完善、更加公平与公正。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产品层的作用机制

1.影响企业对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

企业产品的生产是企业获得盈利的手段,要想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必须在企业产品上下功夫,生产的产品必须不断的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看来企业对产品的生产以及质量的控制将会是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企业做好了这一点定会提高其生存能力。企业文化能够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刺激企业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对改善产品的性能、在保质的基础之上降低成本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终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2.影响企业对外服务及营销

企业的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得到社会、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完成最终的销售获得利润。企业文化能够通过企业上上下下传播给消费者,逐渐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并且能够在社会和消费者面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可信程度。这些都可以称得上企业的新型营销手段。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服务和营销,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营销宣传的费用,还可以获得数倍于传统模式的宣传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竞争市场获得有限资源及销售产品实现本企业更好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通过两个途径:第一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即更有效的而获得资源;第二促进所创造价值的实现,即更好的而获得利润。从而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价值创造

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最终售出获得利润是因为产品中包含价值。如果企业能够在产品成本与行业平均成本相同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蕴含的价值;或者产品成本比行业平均成本低,但产品蕴含相同的价值,那么就是企业完成了价值创造。必定获得更强大的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的方式实现增加企业的价值创造。

1.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企业要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不断地与企业的相关利益方进行交易。那么为了交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签订合约过程中的谈判、监督费用,履约所产生的费用以及不确定风险造成的损失等等。企业文化可以从核心价值观念、制度建立、产品三个层次,整体的把握企业的各项活动,从而创造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以便获得相关交易方的信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谈判、监督费用,而且由于互信机制的存在,还能降低不确定风险造成的相关损失。这无疑大幅度的削减了交易费用,大大创造了企业价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企业的管理成本也是制约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管理主要就是针对企业参与者的管理,这是管理的重中之重。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企业文化的导向性和规范性能够给企业的参与者提供可行的行为规范,降低管理的风险和管理难度;企业文化的凝聚性能够让企业参与者的价值观念趋于一致,减少不必要的分歧。企业文化的这些作用最终导致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的实现

1.创造良好的价值实现渠道

企业是社会深度分工的产物,每个行业内都存在着业务范围、规模大小各不相同的企业,每个企业都可以看作不同的个体,都是整个价值链的一部分,只负责价值链上的一部分业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必须打理好上上下下这个价值链。如何在价值链中更好地生存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角度,同样企业文化在这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可以在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且可以在行业内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这使得价值链内的个体都希望与本企业合作,互利共赢,从而创造好维护好企业的价值实现渠道,保证企业价值的实现。这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2.增强消费者的认可程度

一个好的企业必须学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学会与消费者沟通,甚至是共同开发商品。在这些方面企业文化将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到2014年年底,企业估值达到450亿美元。小米企业的口号是“为发烧而生”,这也是它企业文化口号。小米首创了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以及消费者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在最新的一项统计中小米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三星,从这方面来说,小米无疑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国内企业。小米的成功创造了一个企业届的传奇,它的成功与小米的企业文化魅力是分不开的。小米与消费者的合作开发精准地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即消费者不仅仅希望享受科技,更希望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当中去,这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可程度。小米提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口号,开创了手机届的粉丝经济模式,将消费者向发烧友方向转变,这无疑是牢牢掌握客户群的好方式,而把握了消费者就是把握了企业未来。消费者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企业文化是吸引消费者、提供与消费者交流并最终获得其认可的最好的舞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加上价值实现渠道的保证,这无疑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实现,最终赋予了企业强大的竞争力,为企业更好、更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与建议

(一)注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管理层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将文化排除在企业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共同认可的、接受的,并不是由管理者所制定从上而下的制度规范。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这里同样适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符合企业实体所处的当地的文化大环境。当然,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企业文化,及时更新企业文化的内容,让企业文化更好为企业服务。

(二)建议

1.充分发挥管理层的表率作用

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如何建设的问题归根结底掌握在企业的管理层手中。管理层要充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巨大作用,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魅力。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整体文化与细节文化方面的统一,避免某些情况下的自相矛盾。管理层应积极响应企业文化的管理规定,在企业内部充当员工学习企业文化的榜样,在企业外部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

2.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继承特性,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起与本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培训、教育体制。不仅针对企业的新进员工,而且也要对资格相对较老的员工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培训。在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和员工一起发扬并创新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分的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向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蒋刚.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J].管理文化,.

[3]周万中.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科技与向导,.

[4]肖晶.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

[5]李侦侦.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J].现代企业教育,.

[6]姜晖.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

[7]王文成.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8]蓝伯雄、王亚明、王威.企业资源优化与企业价值链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9]陈倩倩.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方式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10]葛万生.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风险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僵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和跨国公司抗衡,要抵御住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但由于环境和文化差异,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各有不同。归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第一,目的要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如华为基于顾客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美的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如果缺乏对顾客价值的足够关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即使技术很先进,也难免会由“先驱”变为“先烈”。第二,动力要素:知识创新和企业文化。知识创新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精神源泉。一个企业能具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华为的“狼文化”、深南电路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保障要素: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制度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些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的直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内隐在核心竞争力中。如华为、海尔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制度则是深南电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四,外化因素:技术、营销、服务、质量、品牌和成本等。这些是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关键环节。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营销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方式;服务是企业在技术、质量、营销等能力趋同情况下的竞争新领域。当然,不同的企业,会在不同的环节狠下功夫,其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华为抓住了技术环节,东风日产抓住了技术、品牌和服务环节,美的则抓住了技术、营销和成本环节。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论文

摘要 :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由物业公司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构成。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高校物业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公司管理能力

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能力,是指在进行物业管理时要符合高校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和服务标准,围绕高校发展目标,有效地调整公司内部生产、经营、人力、财务、设备等各要素、各环节从而促进公司朝着目标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能力。首先,公司管理能力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胜任其职务和岗位的基础条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实现有效经营管理的重要法宝;其次,公司管理能力能够促使管理者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推动公司抓住发展机遇,朝着更好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贡献更多的积极力量;其三,公司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企业业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从而产生更好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公司服务能力

高校物业管理公司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提供全面、周到和完善的服务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物业管理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因此,高校物业公司的出发点就是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科研、教学和生活需求,满足的标准反映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和服务能力上。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被服务者主观上的感知与评价,也就是师生员工在享受高校物业公司所提供服务时的主观感受,因此,给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满意的物业服务至关重要。服务价格即物业管理费是高校物业公司依据市场规则、与高校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公司能够提供的物业服务质量和学校师生员工所能承受的能力等因素来制定的(大都通过招标确定的合理价格)。服务能力是高校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服务产品的能力、服务价格竞争力和服务质量三者有机组成。

公司技术能力

物业服务的专业化体现了物业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专业化的物业服务必须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作支撑,只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才能保障高质量的服务团队。物业服务团队具有物业管理专业高素质,才能形成服务技能高素质的服务团队,在竞争中长期保持专业服务的满意度,建立公司竞争优势特性不被其他物业公司模仿和超越。目前,高校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图书馆、实验楼、会议室、食堂、学生宿舍等都引入很多科技含量的智能化设备,如各大楼出入处的人员进出识别系统、安防报警系统、自动消防系统等,如何管理好这些智能化设施设备,仅沿袭高校以往简单的维修管理方式是不能够胜任的。此外,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养护如电梯的维护、墙面地面的保养、桌椅板凳的维修、绿化植物的栽培和施肥及其修剪与造型等均需要专业技能的人才来完成。因此,专业技术能力是物业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公司创新能力

物业服务的创新能力能够保证物业管理公司持续拥有竞争优势而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物业服务创新既可以为高校师生员工带来更多的附加利益,又可以节约物业服务成本,成本合理有效控制能够提升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高知这一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增强公司员工智慧和能力,最终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例如,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服务过程中提供的各类特约服务、个性化服务就是能够让被服务者感到满足和满意的创新途径。校园互联网为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手段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提高物业服务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提升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和技术,保证了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领先地位和优势。

公司整合能力

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服务过程中要进行整合的资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有形资源,如行政办公楼、科研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会议室、运动场(馆)、停车场、学生宿舍、餐厅、超市、文化商业街等,以及物业服务和维护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另一类是无形资源,包括高校物业公司的经营理念、公司文化、品牌、信誉、制度等,以及有关物业服务的知识、技术等资源。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对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和高校拥有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整合,通过整合建立一个新的有序组织和流程,与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形成物业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高校物业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理念创新:强化公司创新意识理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物业服务的理念创新了,才会促使物业管理的模式、内容、方法等持续创新。高校物业管理是为高校广大师生的科研、教学服务的,物业服务的目标是依据经济法则和教育法则、运用新机制与新模式,以优质的服务去做好各方面工作,提高物业服务水平,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台湾捷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树立了“文化+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理念,主张物业服务“四个认同”一一业主认同、专业认同、国际认同和客户认同,让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理念成为公司员工的共同追求,为服务对象提供可感知的舒适工作场景。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必须坚持探索和创新,充分利用高校拥有的优越条件、资源和技术优势,开拓物业服务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改善物业管理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物业服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效率和促进物业管理的现代化,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制度创新:建立公司学习型组织高校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各项物业专业服务是通过公司的团队协作来完成的,因此高校物业服务要根据服务内容不同形成若干个有机协调的专业团队,通过专业团队不断的学习和历练,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达到让广大师生满意的目标。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是要促使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建立“优质服务”和“让用户满意”的企业制度,构建平等、和睦、开放、奉献的组织环境和组织机制。物业管理公司的.每一位员工不仅能够在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氛围中学习,同时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更高效率的专业团队和组织。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公司要运用知识共享与创新机制的系统思维方式建立学习型组织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管理创新:加强公司人力资本管理高校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创新是根据公司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创造出新型的和更加规范与更具效率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及操作流程,以实现公司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各种资源要素之间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协同运行,从而创造出新型的生产力,公司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公司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司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建立积极的竞争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使公司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从而使公司因具有优质高效的物业管理团队来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创建物业管理信息化物业管理信息化能够有效地、系统地对物业管理公司所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及其各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实现物业管理公司内部信息传输和应用的实时化、准确化与高效化。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信息技术,如运用因特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来建立物业设施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物业设施设备维护信息系统既能使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又可以向客户展示公司现有的物业服务设施设备,体现出公司物业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目前,很多物业管理公司都在潜心打造智慧家园或智慧校园。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也提出了“让物业管理更简单、更有价值”的物业服务理念,其实这就是要依托科学技术的支撑,让科技使得物业管理和服务更有价值。例如,山东明德物业管理公司在其服务体系中,就运用了数字、图像、语音传输的无线技术、二维码和传感器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优化了物业管理和服务的方式与流程,提升了物业服务的品质和良好体验感,并初步实现了对物业管理与服务中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运用,受到了学校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物业管理信息化是高校物业公司技术创新的突出表现,大大降低了物业管理与服务过程中信息的管理和使用成本,有利于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和物业服务业务流程,有利于促进物业公司管理的科学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物业服务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创新:构建物业管理公司品牌公司文化是高校物业管理公司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从高校物业服务人性化的角度,改善和提升高校物业服务水平和能力。目前的高校物业管理公司中,有很多公司开始积极探索高校物业服务人性化的课题,例如,为浙江大学提供物业服务的新宇物业管理公司,就提出了“服务也是育人”的观点,注重将物业公司提供的物业服务融入高校校园教育之中;山东明德物业管理公司将公司服务理念“大学之道在明德”的企业文化融入物业服务之中等等。品牌是顾客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综合评价。当人们想到或者谈论某一品牌时,总会和社会时尚、企业文化、品质、价值等联想在一起,企业创立品牌就是在不断地创造品质、价值、时尚和提升文化,不断地从低附加值产品或服务转向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升级,向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开发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的高层次转变。当企业品牌文化被用户和市场认可并接受,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对此,物业管理公司的每个成员才会对公司发展的前途充满很强的自信心和负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公司所有员工必然会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相连而与公司形成命运共同体,物业管理公司也就拥有了共有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味而形成了物业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范围扩大,机会增多;另一方面,风险加大,竞争更趋激烈,这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很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僵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参与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由此,中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和跨国公司抗衡,要抵御住国际经济风险,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课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整合有效资源而形成的,支撑其持久竞争的比较优势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系统能力。它涉及管理、产品、技术、能力和文化等多方面,但由于环境和文化差异,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各有不同。归纳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把握。第一,目的要素: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前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如华为基于顾客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美的的品牌差异化战略。如果缺乏对顾客价值的足够关注,就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即使技术很先进,也难免会由“先驱”变为“先烈”。第二,动力要素:知识创新和企业文化。知识创新是企业培育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各种竞争力的精神源泉。一个企业能具有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企业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华为的“狼文化”、深南电路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第三,保障要素: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制度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制度、管理和人力资源这些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的直接体现为核心竞争力,有的内隐在核心竞争力中。如华为、海尔的管理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制度则是深南电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第四,外化因素:技术、营销、服务、质量、品牌和成本等。这些是直接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关键环节。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技术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营销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方式;服务是企业在技术、质量、营销等能力趋同情况下的竞争新领域。当然,不同的企业,会在不同的环节狠下功夫,其核心竞争力所体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华为抓住了技术环节,东风日产抓住了技术、品牌和服务环节,美的则抓住了技术、营销和成本环节。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就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只有推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整个公司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1、良好的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使项目成功了一半。因为项目执行的基础是项目计划,如果项目计划制定的不合理,或者项目计划没有考虑清楚,或者项目分工不合理,都会严重影响后面的项目执行。

2、目标分解

项目的目标一般都比较大,不容易管理和控制,因此,我们要将项目目标分解成较小、易于控制的小目标。

3、项目进度监控

好的计划并不等于好的项目执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比如项目环境、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资源约束等等。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要学会在动态中控制好项目执行。

4、项目风险管控

项目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管控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可能出现的项目风险的识别,另一方面要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了项目风险,风险造成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

5、合理的流程

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流程和方法,如果流程不合理,无论大家怎么努力,效率固然是不会高的,只有建立合理的流程,才能保证高效率。在进行流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流程的灵活性。这里所指的灵活性不是随意性,是在结构化的流程中,保持流程的可优化性。这样就不会因为流程太过僵化,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6、人才梯队培养

经营企业最后还是经营人才。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人才去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好的人才可以以一抵十,人才不在于多,而在于效率。人才梯队的建立是确保公司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没有人才梯队作为支撑,就很容易形成“人才安全”问题,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实施。

1、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找到更好的经营方式,强化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或者创造出新的商机,同时也能提供成长所需的资金。目前市场的竞争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具备五种力:竞争力(市场竞争中获利的能力)、执行力(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成长力(持续获利的能力)、生命力(追求理想内在的力量)、学习力(吸收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以我们江苏银河一直采取内培外招,形成一个执行型、忠诚型、创新型、学习型的优秀团队。

2、铸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市场经济人民信任品牌,追逐品牌,在于品牌能给消费者完美的承诺,这种承诺包含的不但是完美的质量,更是超值的服务,有了品牌就能站稳市场,有了市场得天下,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就更能充分地显现。

3、注重细节管理,提升获利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强的音符,当今的面粉行业已是微利的。时代,但是我们从事的面粉事业既是好事、善事、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又是一分钱微利的系统工程。所以注重企业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培养和树立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面粉行业成本的控制是增效的关键所在。

4、科学运筹,抓住商机,获取经营效益

我个人认为面粉行业的获利,其中70%来自于对市场商机的把握。如何把握,主要立足于四个字,即“静、准、狠、巧”。静就是纵观全局,冷静思考,判定形势,把握走势。准,审时度势,细心分析,冷静以待,抢抓机遇。狠:遇到商机,主动出击。巧:灵活运用,巧得商机。

5、优化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价值链最大化

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的一切有利要素,巧用政策,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获利能力。

6、具备持久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才能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企业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借助企业文化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一个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让员工的观念、行为融于企业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 and Yang Jun, "New Venture Creation: An Evidence Study From China",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orthcoming, .张玉利、李华晶:“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以蒙、鲁、粤三省区上市公司为例”,《改革》2005年6期,94-100页。(70472049)3.张玉利、李华晶:“企业成长视角下的创业者承继问题分析”,《管理现代化》2005年3期,40-42页。(03JZD0018)4.谭新生、张玉利:“创业精神的价值实现及其内部化机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年6期,21-26页。(70472049)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全文转载5. 张玉利:“新经济时代的创业与管理变革”,《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1期,2-6页。6. 谭新生、张玉利:“试论创业型成长模式——基于企业知识观点的考察”,《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12月(4期),93-97页。(70472049)7.谭新生、张玉利:“内创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与甄别机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2期,1-5页。8. 陈颉、张玉利:“企业成长中的授权动因与障碍分析” 《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年22期。已在人大复印资料《企业管理研究》第二期发表了9.李乾文、张玉利:“外国学者论我国创业活动的特征与创业研究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7期,12-18页。(03JZD0018、NKC04004)10.张玉利:“企业成长的非对称性问题”,《首部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6期,11-14页。11.张玉利、陈寒松、李乾文:“创业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差异与融合”,《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5期,2-7页。* (TJ03-GL013)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46-48,49页收录12.李乾文、张玉利:“领导艺术的指导者:沃伦·本尼斯”,《企业管理》2004年5期,72-74页。*13.李乾文、张玉利:“创业管理能否替代传统职能管理”,《经济界》2004年4期,46-50页。(NKC04004)14.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创业管理理论的最新评述及研究趋势”,《预测》2004年4期(第23卷总第139期),20-25转32页。(03JZD0018、TJ03-GL01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4年12期,61-64页,全文转载。15.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年4卷4期,22-27页。教育部项目(12720400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11期,157-162页,全文转载。16. 张玉利:“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家精神与核心价值观”,载于《企业家价值取向: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278-285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7.陈寒松、张玉利:“见证卓越——《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与吉姆·科林斯”,《企业管理》2004年4期,84-86页。*18.张玉利、陈立新:“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经济界》2004年3期,29-34页。(03JZD0018、TJ03-GL013))19. 张玉利、李乾文:“创业教育——MBA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创新教育》2004年2期6-7页。20. 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2期,2-6页。*(01JA630043、TJ03-GL013)21.张玉利、李乾文、陈寒松:“谁是管理大师”,《企业管理》2004年第2期,90-91页。*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摘编。22.王革、张玉利、吴练达:“企业社会资本静态与动态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16-20页。*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摘编。23.张玉利:“创业与企业家精神:管理者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12-15页。*24. 薛红志、张玉利:“公司创业研究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11期,7-11页。25.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调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9期,61-66页。*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12期,44-49页,全文转载。26.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年9期,19-26页。*27. Jun Li,yuli Zhang, and Harry Matla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 Training, , , 2003, .张玉利:“创业管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6期,4-7页。*(79970044、01JA630043)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4年3期,19-21页,全文转载。同时被《新华文载》2004年6期摘编29.薛红志、张玉利、杨俊 :“机会拉动与贫穷推动型企业家精神比较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6期,2-8页*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3年6期,152-158页,全文转载。30.张玉利、陈忠卫、潭新生:“‘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会议综述”,《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5期78-80页。*31.张玉利、薛红志、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的理性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5期,9-13页。*32.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管理评论》2003年4期,56-62页*33. 王永贵、张玉利、杨永恒、李季:“对组织学习、核心竞争能力、战略柔性与企业竞争绩效的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4期,54-61,80页。*34. 张玉利:“企业家创业、成长模式与环境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增刊,50-51页。35.张玉利:“企业家与企业家型中小企业”,《当代财经》2001年10期,51-55页。*被武汉大学商学院 崔建华:“企业家人力资本收益权特殊性的三大原因”《经济管理》2002年第14期引用36.唐以明、张玉利:“天津企业市场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期,4-10、35页。*37. 张玉利、徐海林:“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复杂性管理及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3期,18-23页。*38.张玉利:“团队建设及团队精神培育——南开大学的MBA教育”,《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版,102-108页。39.张玉利:“我国MBA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战略举措分析”,《中国MBA教育实践与探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版,245-252页。40.张玉利:“快速成长与衰退中小企业的对比分析”,《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胡祥培、栾庆伟主编),52-60页,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41. Zhang Yuli, "Learning Function and Small Business Growth,"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 , .张玉利、刘竹青:“美国高成长企业的特征”,《中国中小企业》2001年6期43.张玉利、段海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2期,4-8页。*44. 张玉利:“大陆民营企业成长个案剖析”,第四届两岸中华文化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14-322页。2000年7月15-16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45.张玉利:“我们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天津日报》2000年2月29日第14版。46. 张玉利:“国有小企业改革进程中经营者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收录于《中国知识经济文选》,卢继传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第995-998页17-19页。47.张玉利:“管理教育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与方法分析,”《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6期,17-19页。*48.张玉利:“战略适应与中小企业成长:香港的例子”,*《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2期,第16-18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0年1期,第32-35页。49.张玉利:“企业家精神教育与中国小企业的成长”,收入香港第一届"工业工程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8年11月;50. 张玉利:“大陆国有小企业改革历程回顾及改革目标展望”、“ 一种典型的创业成长之路”, 《香港商报》1998年10月。51.张玉利:“小企业成长系列”,《香港商报》1998年4月13-16日连载;52.王迎军、张玉利:“资本经营的合理内涵和决策误区”,《中华工商时报》1998年2月16日。53.发言:“联营促进商企竞争”, 张玉利,《天津工商报》1997年4月24日第3版。54.张玉利、何今宇:“浅述商业企业在联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商业管理与教育》1997年2期,第36—38页。55.论文:“试论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的性质和要求”,李国津、张玉利,《南开教育论丛》1997年第1期(总45期),第30-33页;56.论文:“企业集团的管理问题”,张玉利,《中外管理》1996年8期,第34-35页;57.论文:“集团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几个问题”,白长虹、张玉利、王迎军,本人撰写四个问题中的前两个问题,载于会议论文集《中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及管理现代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75-97页;58.论文:“小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十条措施”,张玉利,《中外管理》1996年6期,第37-38页;*59.论文:“中美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之比较”,金明律、张玉利、文明刚,《财经研究》1996年1期,*60.论文:“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层次结构与研究原则”,张玉利、金明律,《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1期,第20-24页;*61.论文:“小企业破产率高的原因”,张玉利,《发展论坛》1996年1期,第35页;62. 论文:“小企业避开经营风险的几种办法”,张玉利,《中外管理》1995年10期,第21-22页;63. 论文:“竞争力热潮——市场占有率”,张玉利,《销售与市场》1995年7期,专家笔谈栏目,第7-9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5年9期。64.论文:“小企业经常面临的经营困难”,张玉利,《中外管理》1995年6期,第42-43页;65.论文:“二战之后的全球小企业热潮”,张玉利,《沿海新潮》1995年4期,第36-38页;66.论文:“小企业管理需要具有战略导向”,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5年4期,第30-31页。67.论文:“中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比较研究”,与Roger M. Heeler、张玉利,《沿海新潮》1995年2期,第47-48页;68.论文:“构筑战略营销渠道”,与Roger M. Heeler、Pia Lindell等人合写,《销售与市场》1994年9期,专家笔谈栏目,第6-10页;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4年12期;69.论文:“环渤海地区产业技术战略的重要性及原则分析”,王迎军、于仲鸣、张玉利,《环渤海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05-208页。该文又发表于《科学管理研究》1994年3期,第59-62页;70.论文:“浅谈日本创造与保持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张玉利、张建生,《东北亚研究》1994年1期,第45-48页;71.论文:“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的市场组织及其功能”,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4年1期,第14-18页;72.译文:“国家致胜的根源”,张隆高、张玉利,《世界经济译丛》1993年5期,第46-51页;73.论文:“企业管理主线研究的新思路”,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3年3期,第21-25页;74.论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进是走出管理丛林的灯塔”,张玉利,《科学管理研究》(首届华北优秀期刊)1993年2期,第37-45页;重庆交通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大纲列为阅读材料。75.论文:“高校科研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陈炳富、金明律、张玉利,《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科技成果转化及厂校合作问题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1992年4期,第90-93页;76.译文:“中国的市场组织研究”,张玉利、侯江涛,《企业管理研究》1992年3期,第32-37页;77.论文:“美国企业管理转型的原因及措施分析”,张玉利,《企业管理研究》1992年2期,第21-24页;78.论文:“技术进步对中、日、韩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金明律、张玉利,《东北亚研究》1992年2期,第69-71页;79.论文:“影响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内部因素及对策思考”,张玉利,《管理工作研究》1991年4期;80.论文:“天津市建国四十年工业经济增长因素贡献分析”,张玉利,《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1期;81.论文:“加强工资奖金的激励作用”,狄温、张玉利,天津劳动学会年会论文,1990年8月;82.短文:“领导奖赏技巧”,张玉利,《企业百事文汇》1989年36期;83.译文:“德鲁克谈管理原则”,张玉利,《企业百事文汇》1989年17期;

企业的竞争力研究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的总结与展望怎么写总结与展望:总体而言,国内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初期,主要侧重于回答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性质,缺乏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论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出的定义有差别,这是造成目前核心竞争力概念模糊的主要原因。由于概念界定模糊,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与和应用带来了很大困难;第二,多数研究主要探讨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性质、培育与管理以及它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缺乏对决定核心竞争力因素的系统阐述,因而使得这一理论缺少可操作性、实践性,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所以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总结吸收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拓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并对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过程】介绍课题的目的、意义。即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交代研究的价值。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介绍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即文献综述,主要说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这个课题前人曾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等。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介绍本人研究的初步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难点,预期的结果等。即说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研究中主要根据什么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果等。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如何安排,怎样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说明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不仅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而且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最后要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篇数以各校的规定为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就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只有推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整个公司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1、良好的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使项目成功了一半。因为项目执行的基础是项目计划,如果项目计划制定的不合理,或者项目计划没有考虑清楚,或者项目分工不合理,都会严重影响后面的项目执行。

2、目标分解

项目的目标一般都比较大,不容易管理和控制,因此,我们要将项目目标分解成较小、易于控制的小目标。

3、项目进度监控

好的计划并不等于好的项目执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比如项目环境、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资源约束等等。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要学会在动态中控制好项目执行。

4、项目风险管控

项目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管控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可能出现的项目风险的识别,另一方面要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了项目风险,风险造成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

5、合理的流程

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流程和方法,如果流程不合理,无论大家怎么努力,效率固然是不会高的,只有建立合理的流程,才能保证高效率。在进行流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流程的灵活性。这里所指的灵活性不是随意性,是在结构化的流程中,保持流程的可优化性。这样就不会因为流程太过僵化,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6、人才梯队培养

经营企业最后还是经营人才。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人才去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好的人才可以以一抵十,人才不在于多,而在于效率。人才梯队的建立是确保公司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没有人才梯队作为支撑,就很容易形成“人才安全”问题,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实施。

1、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找到更好的经营方式,强化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或者创造出新的商机,同时也能提供成长所需的资金。目前市场的竞争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具备五种力:竞争力(市场竞争中获利的能力)、执行力(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成长力(持续获利的能力)、生命力(追求理想内在的力量)、学习力(吸收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以我们江苏银河一直采取内培外招,形成一个执行型、忠诚型、创新型、学习型的优秀团队。

2、铸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市场经济人民信任品牌,追逐品牌,在于品牌能给消费者完美的承诺,这种承诺包含的不但是完美的质量,更是超值的服务,有了品牌就能站稳市场,有了市场得天下,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就更能充分地显现。

3、注重细节管理,提升获利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强的音符,当今的面粉行业已是微利的。时代,但是我们从事的面粉事业既是好事、善事、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又是一分钱微利的系统工程。所以注重企业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培养和树立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面粉行业成本的控制是增效的关键所在。

4、科学运筹,抓住商机,获取经营效益

我个人认为面粉行业的获利,其中70%来自于对市场商机的把握。如何把握,主要立足于四个字,即“静、准、狠、巧”。静就是纵观全局,冷静思考,判定形势,把握走势。准,审时度势,细心分析,冷静以待,抢抓机遇。狠:遇到商机,主动出击。巧:灵活运用,巧得商机。

5、优化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价值链最大化

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的一切有利要素,巧用政策,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获利能力。

6、具备持久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才能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企业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借助企业文化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一个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让员工的观念、行为融于企业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文献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unique, can bring economic benefits,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nce owned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can make the enterprise form long-term advantag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Since the 1990s, western strategic theorists are very concerned that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s the driving force, is growing enterprise obtains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its status and known by people. The future belongs to the era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vigo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ll continue to play its flexible, salesConvenient and flexible liquidity advantages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in his place, and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economic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s its own advantages, but also faced a ser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ing an outstanding problem is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especially the lack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enterprise strategic consciousness, strategic intent is not clear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play with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nterprise strategic intention that match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enterprise, business development plan, the position. From now o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despread light strategy, tactics, and on the decision thinking formulary experience. With no clear strategic intent, caused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management, business field direction, lost the blindness of management and speculative, optional limited resources scattered into the diversified trap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diversification is enterprise profit growth for expansion, and dispersive risk strategy.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main business still does not have strong competitive situation, diversification,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blind in multiple domain of business resources, scattered in the specific areas of business enterprise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impact strength of the core areas that need resources or main business field of competitiveness, damage to cultiva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some even lost the original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poor investmentAsses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r&d funds for the proportion of sales revenue, and average less th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es generally think of funds for research, sales of more than 5%, the enterprise has competitiveness, Just enough to maintain 2%, Less than 1% of the enterprise is hard to surv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power of the enterpri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r&d input hinder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severely weakened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the furthe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nagement confusion. Backwar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ime, the information,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to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flexible to fla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hile the major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executes or traditional linear organization structure, due to the lagg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domestic large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manag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especially behind the enterprise's strategic management, cos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ales management, etc., it is hard to adapt to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unreasonable, operation mechanism is not alive, the radical . Cultivat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is enterprise, can create economic benefits and difficult to competitors mimic the unique 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advantage conditions, is the enterprise from the technology products, from management to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re embodiment. Cultivate the core competitive force of important realistic our economy has from the economic surplus to economic shortageIn short, although economic tim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production of products, product technical content is low, but due to the low product dem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roducing products can still sell in the market and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perfect today, products, and the buyer's market for products glut has gradually formed, and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e original advantage is gradually disappear, cultivate their own unique advantag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the key to enhance its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ierceAfter joining the wto, foreign goods can proceed in China, which makes the consumer market is ve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domestic market competition will be more intens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an rapid development, largely thanks to the government and tariff barriers to adjust the macro-control. But after the wto entry, tariffs and canceling gradually, foreign produc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low price to win the domestic consumer, it is undoubtedly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more challenges. Fac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try of wto,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ill sooner or later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many enterprises can why some people, develop, and some of the enterprise is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Investigate its reason, the key lies in whether the enterprise with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certain period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not difficult, difficult is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ue to the product life cycle is shortened, competition is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owns continuously develops new products and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of special. Th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superior rivals. Only the culti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limited manpower,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 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一旦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就会使企业形成长期优势,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战略理论家们就十分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的驱动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地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未来时代是属于中小企业的时代,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必将继续发挥其经营灵活自如、销售快捷 方便、资金周转灵活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有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持续竞争优势的发挥需要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战略意图表明了企业未来的前进方向、自己的业务定位、计划发展的能力。从目前来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2.有限的资源分散,跌入多元化陷阱多元化经营被很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分散风险的策略。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状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实力,尤其是影响了需要资源保证的核心领域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些企业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优势。3.研究发展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椐调查,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水平不到,而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于企业的研发能力,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4.组织结构调整滞后,管理混乱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及时的传递信息,沟通信息,必须对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发展。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二. 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并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建立和保持优势的必要条件,是企业从技术到产品,从管理到战略综合素质的核心体现.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我国经济已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在短缺经济时代,尽管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但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仍然能销售出去并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往往供过于求,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培育自己的独特优势是中小企业增强其竞争力的关键。2.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入wto后,国外的商品可以长驱直入我国的消费市场,这使得中小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同时,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近几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关税壁垒的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入世后,关税降低以至逐步取消,外国产品将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无疑是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挑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迟早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3.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中,为什么有些企业能长盛不衰,发展壮大,而有些企业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长期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日渐缩短,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殊竞争能力。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带动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把企业有限的人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就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只有推动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整个公司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背景方法的论文。

1、良好的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使项目成功了一半。因为项目执行的基础是项目计划,如果项目计划制定的不合理,或者项目计划没有考虑清楚,或者项目分工不合理,都会严重影响后面的项目执行。

2、目标分解

项目的目标一般都比较大,不容易管理和控制,因此,我们要将项目目标分解成较小、易于控制的小目标。

3、项目进度监控

好的计划并不等于好的项目执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比如项目环境、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资源约束等等。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要学会在动态中控制好项目执行。

4、项目风险管控

项目风险无处不在,随时都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项目风险,因此,在项目风险管控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可能出现的项目风险的识别,另一方面要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这样一来,即使出现了项目风险,风险造成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

5、合理的流程

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流程和方法,如果流程不合理,无论大家怎么努力,效率固然是不会高的,只有建立合理的流程,才能保证高效率。在进行流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流程的灵活性。这里所指的灵活性不是随意性,是在结构化的流程中,保持流程的可优化性。这样就不会因为流程太过僵化,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6、人才梯队培养

经营企业最后还是经营人才。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人才去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好的人才可以以一抵十,人才不在于多,而在于效率。人才梯队的建立是确保公司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没有人才梯队作为支撑,就很容易形成“人才安全”问题,影响到公司的战略实施。

1、构建优秀的团队,提高执行力

提高竞争力,使企业找到更好的经营方式,强化自己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或者创造出新的商机,同时也能提供成长所需的资金。目前市场的竞争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具备五种力:竞争力(市场竞争中获利的能力)、执行力(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成长力(持续获利的能力)、生命力(追求理想内在的力量)、学习力(吸收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而一个优秀的团队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所以我们江苏银河一直采取内培外招,形成一个执行型、忠诚型、创新型、学习型的优秀团队。

2、铸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市场经济人民信任品牌,追逐品牌,在于品牌能给消费者完美的承诺,这种承诺包含的不但是完美的质量,更是超值的服务,有了品牌就能站稳市场,有了市场得天下,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就更能充分地显现。

3、注重细节管理,提升获利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强的音符,当今的面粉行业已是微利的。时代,但是我们从事的面粉事业既是好事、善事、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又是一分钱微利的系统工程。所以注重企业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培养和树立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面粉行业成本的控制是增效的关键所在。

4、科学运筹,抓住商机,获取经营效益

我个人认为面粉行业的获利,其中70%来自于对市场商机的把握。如何把握,主要立足于四个字,即“静、准、狠、巧”。静就是纵观全局,冷静思考,判定形势,把握走势。准,审时度势,细心分析,冷静以待,抢抓机遇。狠:遇到商机,主动出击。巧:灵活运用,巧得商机。

5、优化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价值链最大化

挖掘企业内部人、财、物、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利用内外部的一切有利要素,巧用政策,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资源价值链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获利能力。

6、具备持久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才能基业长青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就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企业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借助企业文化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一个员工价值实现的平台,让员工的观念、行为融于企业的远景和目标,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是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是我整理的文献综述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一、序言

伴随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日益激烈。相关领域(产业)不同程度、有条件、分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大批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我国走市场竞争的道路不过20来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伴随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深入,有关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愈发重要。企业竞争力研究对企业良性成长壮大至关重要,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相关组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颇多,从不同的角度和假设前提出发,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重塑竞争力内涵,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及体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浏览、搜集有限的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求达到引导论文写作的目的。

二、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

从目前看,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各式各样,众说纷纭。研究方法、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里通过综合能力论、生命论、功能论、状态论、机制论、素质论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在服务、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现出来的外显竞争力,在经营能力、信息技术体现出来的内在竞争力,以及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

贾玉花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通过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1994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和日欧学者的比较研究等对企业竞争力归纳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

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特征:

①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即体现在企业的目标上。

②企业竞争力是个多层次含义的综合性范畴,不仅涉及到了企业内部要素结构和经营管理过程,而且涉及到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了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还关系到国家福利的多寡;不仅仅是静态的比较能力,更是动态的进化的发展能力。

③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即它是动态的产物,不是静态的结果。企业只有通过各种资源的配置,在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采购,生产,销售及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④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能力。这种比较能力是以厂商的竞争为前提的。它存在三种类型:强势竞争力,均衡竞争力和弱势竞争力,是被评价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竞争力的对比关系。

⑤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它是由市场指标来表征,由企业内部素质(信息、知识、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来决定的。竞争力的强弱用单一指标是无法衡量的,需设计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科学评价。

同时该文还比较得出:“企业竞争力”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特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更多地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强调企业组织内部的学习、协调、凝聚功能。

从字面上来看,“企业竞争力”应当是较“企业核心能力”或“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更宽的概念,因为它不仅包括内部能力,还包括企业外部的'产品性能、价格或成本等方面的比较及由此形成的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定能力。基于以上理由,可以用“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统一“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或者把“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在消除概念之争和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

刘忠敏《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对比狄昂照、吴明录、波特、钱德勒、普拉哈拉德等国内外学者和相关组织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形态之一,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能够持续地、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占有市场、创造价值、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能力。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①企业竞争力是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前提的。

②企业竞争力概念本身并不能表明竞争力的强弱,因为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中的能力。

③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占有市场的能力、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

④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⑤企业竞争力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张晓文等在《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中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能力资源、制度与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内外资源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呈现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良性循环态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认为: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在不断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效率,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达到市场份额的扩展和成本被有效降低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零售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顾客服务、关系营销、供应链管理、零售物流等方面。

三、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体系构建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把零售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因素和分析因素分成三部分,也即:

①基本要素(由外显竞争力、内在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组成),

②评价要素,即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依据零售企业的特点,选取表示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的要素,

③指标层,把各种评价要素的状态进一步细化,用评价指标来表现。

由此建立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0个评价要素,31项评价指标构成。最后从整体、全局出发,对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对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定性与定量采用不同的赋值方法,建立模型,归属数据权重,比较分析所研究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张晓文等的《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构建了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关系式以及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从能力资源、能力制度与机制和能力状态三大方面外加环境因素构建竞争力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1个评价要素,21项评价指标。

邵一明、钱敏《零售企业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模型》一文中以市场占有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这五大方面内容来设计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以上及细分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零售企业竞争力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比较判别法确定及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并且运用综合模糊评价的思想将各指标转换成相应的分值,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以此确定零售企业竞争力高低。从而转换成具体的公式,进而建立模型,结合数据,最终计算得到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即得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为零售企业改善经营,抵制外资零售企业的强烈冲击,确立竞争的优势,缩短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黄河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研究》一文中建立了以财务报表数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显在争竞力进行评价,同时力图反映企业未来竞争能力的真实状况。该评价指标体系分12大类,包括企业规模、营运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控制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资本运营能力、跨国经营能力、环境协调能力。各大类下又有若干小指标,共58项。

黄河在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评价准则,尤其是度量方法上遵循指数化原则。根据资产类和过程类的分类处理原则将58项指标分为六类,且按上述六类指标将各企业的每类指标内所含的具体指标的数值进行加总并求出平均值,从而便利相互间比较。再通过将每类指标各个被评企业的平均值加总然后再求出行业的平均值,以行业平均值作为标准参数同各企业的数值进行比较。最后分别用各个标准参数与各企业相对应的综合指标平均值相除,得出各企业六类指标相应的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建立及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权数的合理分配及方程的准确建立。

李飞、刘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分为作为竞争资源的核心层、作为核心能力的中间层以及作为竞争优势的表现层,而文中着重强调中间层竞争能力的比较,也是该文的一大核心支出,文中提及的中间层比较包括业态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

祝波、吕文俊的《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判断》把对商业零售企业的评价指标重点放在财务指标的数据上,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表面反映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祝波、吕文俊从企业的基本资源状况、经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亲和力等主因素方面入手,衍生出包含人力资源状况、经营管理能力、营销服务能力、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评价的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子因素,从而构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最后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零售企业竞争力进行模糊判断,建立零售企业竞争力模糊综合判断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模型。

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一文中认为国内外的竞争力研究文献中,对零售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总体层面上,大多偏重于定性分析,没有做出定量分析,缺乏直观性和实际应用意义,也很难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依据。

因而作者采用量化的财务指标体系(选取了4个财务指标体系,即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独辟溪径地吸收“供应链”理论和“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设计现代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作者认为完整的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由2部分构成,即服务绩效(顾客服务绩效+供应链服务绩效)和内部绩效,同时从从财务、客户、流程、学习、成长4个角度形成了同样是4个角度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四流评价体系,依据四流评价体系,构建了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对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和语义差别隶属度赋值方法进行竞争力评价。

四、内外资企业的选取及相关竞争力指标比较

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认为,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零售巨头沃尔玛,它的发展运营策略、顾客策略、人力资源策略创造其骄人的业绩。天天平价,始终如一、自有品牌全新感受、物流配送世界第一、营销互补共生共容等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沃尔玛的竞争优势在于后勤物流配送(存货补充)能力和吸引客户忠诚的经营能力,由沃尔玛的例子得出竞争力具有时间性,难于评价,受影响的因素很多。进一步讲,对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李飞、刘明葳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选取了10家进入中国的世界零售50强公司和10家中国本土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公司,着重在中间层的竞争力的五方面(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进行差别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中外零售企业的均值和最优值。

刘星原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_兼析中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从中外零售企业出发,对这两大团体在拥有良好的商业门店地理位置、拥有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员工学习与培训体系、掌握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具有异质性特点、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经营内容或经营模式、具备对企业运行环节全过程的管理、成本控制、销售能力、资金筹集能力与利润率水平、企业的利润率、销售额、资本积累与资金筹集能力这些方面进行了定性的陈述。

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选取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结合统计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挑选出的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2005年的数据资料,进行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选取分析变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以及各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然后分析出各个因子及其贡献率后,构造出F函数。计算各个样本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并得出其F值,以F值为标准进行判别。

五、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普遍意义

刘忠敏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认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①进行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可以从定量角度科学、准确地描述和把握企业竞争力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②企业可以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竞争力的综合排序(特别是行业内部排序)及分布状况研究,从而激励企业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全面提高竞争力。

③开展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便于企业对影响竞争能力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自我诊断的有效方法。

④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可以为形成长期评价制度奠定基础。

⑤企业竞争力评价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一国的综合国力,并为政府政策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六、小结

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兴未艾,企业竞争力也愈发受到有关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的注意。虽然研究成果较多,成果也较丰富,但是作为核心力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诠释有关竞争力的不同方面;另一方面,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向来纷繁复杂,也由于竞争力评价的定性与定量比例不当(后者较难,前者较空洞),此外,对于内外资企业的数据对比分析实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涉及较少。正因为如此,也为论文的写作选取了不错的突破口。

相信通过本文的概述能够为论文写作指路。

1、前言

我通过登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查找有关文献,共搜集有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献资料二十几篇,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04、05年。现将有关的资料归纳如下:

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不同类型社会体育指导的培养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2002年)一文中提出:“要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邓星华《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体育的特点和锻炼群众的需要,可以将社会指导员分为健身健美类、医疗保健类、竞技运动类、休息娱乐类等四类。”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培养各个层次类别的体育指导员,可以全方位地为社会体育指导服务。

加大高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力度

廖军在《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2003年)一文中表明:“高校体育专业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的任务,根据社会对个类体育人员的客观要求,其培养目标应主要是适应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该把培养和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列入其职责范围。

3、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

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更加细化

倪同云、白云、陈琳等在《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的研究》(2002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具有国情特色的较细分类,如在大类上可分为管理型、经济型、技术型等,再在每个大类上分细,如技术型可分为:青少年指导员、老年指导员、妇女指导员等。”

建立健全的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早在1987年,日本由文部省公布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技能审核事业来认定规程》。在《邓星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2001年)一文中指出:“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法规,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申报、培训、考核、授予称号、上岗经营、年审注册、晋级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上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4、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数量情况及分布

如付明、李飞杰在《武汉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2005年)一文中归纳出:“武汉三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表现出第一总体数量偏少,第二等级结构失调,国家级一级所占比例太少,而三级比例过大。”何敏学、都晓鹃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2005年)一文中指出:“我国人均社会体育指导员约为1:3994,京津沪辽江浙等市处于领先地位。”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构成

李小燕在《宜昌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2002年)一文中指出:“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为职业女性和离退休人员,这一分布是与女性工作生活生理结构以及对体育的价值观念相应的。”在武笑玲、马美荣等《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04年)一文中指出:“目前洛阳市城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与国家1998年的统计基本吻合,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高于女性,调查还发现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职业女性如文艺工作和离退休人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

孙培初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现象调查》(2005年)一文中明确指出:“以上海为例:7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街道社区聘请专业教师授课培训各区省自己发证,除少量街道社区文教干部外,绝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4岁,平均57岁。”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素质状况

庄永达在《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研究》(2004年)一文中提到:“我国已经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0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律应该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说明我国的各级体育部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此高速度大规律地发展背后的质量保证问题。”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状况

付明李、飞杰在《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和研究》(2005年)一文中表明:“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分布中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兼职的人员最多达到,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占26%,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少为,其他的为。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所占的比例过少,说明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还没充分的调动起来。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的比例不大,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先阶段还不能作为一种主要的谋生手段。”

5、总结

通过以上的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它的一些现状。荆州地处我国中南部,社会环境经济实力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人口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虽然要顺应我国这个大环境,但也必须体现指导员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时、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 索引序列
  • 企业竞争评价研究论文
  •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
  • 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
  • 企业的竞争力研究论文
  • 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